不管有用沒用,反正先買了再說,有空的時候再看。這個習慣在穿越之前,黃海就有,家裏買了許多實體書,可是基本都沒有看,到了明代也改不了。
夥計見黃海打包了十來本書了,也不敢上來招唿,遠遠站在一旁,生怕被反賊擄去造反。
“你們這裏有沒有《西法神機》這本書,《火攻契要》也幫我找找看。”黃海見書架上的書實在太多,找了一個角落之後,不想再一本一本的找下去,於是指著夥計開口喊道。
“貴客上門啊,真是令敝店蓬蓽生輝,黃將軍能夠有幸到我們店裏來買書,真是榮幸,本店招待不周的地方,還請擔待一二,黃將軍看上那些書,隻管列個單子,到時一定叫人送來。”聲音是從櫃台後麵傳來的,卻是店裏的掌櫃趕了過來。一身長衫做士人打扮,頭上還有一個書生帽,一見麵就作了一個揖。先是跟黃海一行人賠禮,然後對站在一旁的夥計罵道。
“你們還在哪裏傻站著作甚,貴客來了都不知道去招待,養你們何用。”
夥計們才如夢初醒,這可是殺人不眨眼的反賊,剛才自己如此懈怠,隻怕要被記恨上了。趕緊換上笑臉,拿起一卷書遞了過來,口中說道:“將軍大人,這有一本《兵錄》亦是兵家書籍,據說寫書的作者也是本朝的將軍,將軍大人先看著,小的馬上把《西法神機》和《火攻契要》給將軍你找來。”
《兵錄》的作者是何汝賓,書共有十四卷,有論將、選士、編伍、教練、拳法、棍法、陣法、器械、軍行、安營、守禦、功戰、水攻、火攻、醫藥、天時、地利等軍事方麵的論著。
甚至還有各類火炮的圖畫,黃海隻見一副插圖畫的是火炮,火炮的形狀,撞藥杖、裝藥鍬、轉彈杖、洗統帚都一一列在一頁。還寫道“天五兵以火器為長技,又以火炮為先鋒,益摧堅陷陣莫利於此也,西洋神器其鑄造物料,價厚精工,凡大小不一,製式各別,大約有三種。”
還有一副圖喚作“神器仰放六分式”,一門火炮架在斜坡上,大致成45度角,炮口還有一個規尺,墜子正好指在規尺弧形的中間。
何汝賓後世到時不怎麽出名,黃海隻聽過孫元化的《西法神機》,對這個明朝的將領寫的兵書有點興趣,於是向夥計打聽了一下,才知道何汝賓是蘇州人,還在山東濟寧做過遊擊將軍,後來當過舟山參將,寧紹副總兵,對兵法很有興趣,自己也做過研究,加上大量在軍中的實踐,倒是對明代的各類軍事和武器都很是了解。
黃海看《兵錄》微微看了一陣,就叫夥計打包了,因為被稱為大明火炮第一書的《西法神機》到了,還有剛剛刻印沒有多久的《火攻契要》。《西法神機》是孫元化寫的,孫元化就比何汝賓有名的多,字初陽,號火東,上海川沙縣人,孫承宗在薊遼督師時,被推薦為兵部司務,在遼東築台製炮,有豐富鑄炮實踐經驗,後來作為登萊巡撫,孔有德攻占了登州,,最後因為陷於賊手,被崇禎砍了腦袋。
《西法神機》是根據孫元化的遺稿編著,成書於1632年,全書大概兩萬多字,分上下兩卷,上卷七節,下卷五節,還配有三十多副圖說。不但有各種鑄炮製作流程,還有各種尺寸細節,最重要的還有各種火炮瞄準之法,圖上都按照圓周率和勾股圖,劃分了角度。
中國雖然早在十三世紀中葉就發明了火炮,但幾乎所有明代之前的兵學中,都沒提到火炮的瞄準技術。可以說是全憑經驗來發射火炮。而此時的西方經過啟蒙運動之後,西方的自然哲學家則一直想用數學公式,來描述炮彈的運動。西方科學家將數學知識化約成簡明實用的儀器,並籍此提升機械操作的精密度。於是就誕生了現代彈道學和炮術。
隨著十七世紀中葉大航海時代西方傳教士的到來。徐光啟和李之藻等人看到了西方兵學的過人之處,乃大量將西方書籍翻譯成中文。這樣一來西方的彈道學也就傳到了中國。正是在這個背景下,作為徐光啟的學生,孫元化寫出了《西法神機》。《西法神機》當中有相當部分是講述當時火炮瞄準技術。
但很可惜的是,明末的戰局和世局非常的混亂和窘迫,西方的火炮技術傳到中國,當時的翻譯的主事者很難在短時間內快速消化所有的叢書,這個時期翻譯的歐洲火炮書籍,往往直接采用原書上的數據,並沒有依照中國用的度量單位加以換算。且翻譯西方的單位時還抄襲中國原有的名詞,再加上那個時期的歐洲各國也都還沒統一計量標準。於是造成了單位上很大的混淆。
明代一步為五尺約合一點五米,而圓周定義為365.25度。這種度量直接照搬,跟西方原書上所說的度量相差可遠了。還有將填裝彈藥時,將“磅”直接翻譯成“斤”。而此時明朝所用的“斤”≈597克還不到一公斤。如果按照《西法神機》上麵照搬的翻譯,士兵萬一裝多了火藥還有炸膛的危險!
不過不管怎樣,從《西法神機》與《火攻挈要》都是明代對銃炮彈道學的最先進的知識,對火炮瞄準有著極大的幫助。可惜明代尚未徹底整合東西方的火器火炮技術戰法就滅亡了。滿清由於是極少數的滿人統治中原,為了維護統治不敢發展火器技術,美其名曰騎射無敵。不但不發展火器火炮,甚至焚禁各類火器書籍,於是明末各類接受西方科學的思想和技術的努力,在滿清占據中原之後全部付諸東流了,明代開明士人的努力也被全部浪費掉了,最後換來的是中國數千年來最大的恥辱。
《幾何原本》1607年徐光啟就翻譯了該書前六卷,並且留下了《幾何原本》的名字,而後九卷卻要等到1857年的李善蘭來翻譯。一本數學著作,可以耽誤二百多年,但是一個民族又怎麽能夠耽誤二百多年。
夥計見黃海打包了十來本書了,也不敢上來招唿,遠遠站在一旁,生怕被反賊擄去造反。
“你們這裏有沒有《西法神機》這本書,《火攻契要》也幫我找找看。”黃海見書架上的書實在太多,找了一個角落之後,不想再一本一本的找下去,於是指著夥計開口喊道。
“貴客上門啊,真是令敝店蓬蓽生輝,黃將軍能夠有幸到我們店裏來買書,真是榮幸,本店招待不周的地方,還請擔待一二,黃將軍看上那些書,隻管列個單子,到時一定叫人送來。”聲音是從櫃台後麵傳來的,卻是店裏的掌櫃趕了過來。一身長衫做士人打扮,頭上還有一個書生帽,一見麵就作了一個揖。先是跟黃海一行人賠禮,然後對站在一旁的夥計罵道。
“你們還在哪裏傻站著作甚,貴客來了都不知道去招待,養你們何用。”
夥計們才如夢初醒,這可是殺人不眨眼的反賊,剛才自己如此懈怠,隻怕要被記恨上了。趕緊換上笑臉,拿起一卷書遞了過來,口中說道:“將軍大人,這有一本《兵錄》亦是兵家書籍,據說寫書的作者也是本朝的將軍,將軍大人先看著,小的馬上把《西法神機》和《火攻契要》給將軍你找來。”
《兵錄》的作者是何汝賓,書共有十四卷,有論將、選士、編伍、教練、拳法、棍法、陣法、器械、軍行、安營、守禦、功戰、水攻、火攻、醫藥、天時、地利等軍事方麵的論著。
甚至還有各類火炮的圖畫,黃海隻見一副插圖畫的是火炮,火炮的形狀,撞藥杖、裝藥鍬、轉彈杖、洗統帚都一一列在一頁。還寫道“天五兵以火器為長技,又以火炮為先鋒,益摧堅陷陣莫利於此也,西洋神器其鑄造物料,價厚精工,凡大小不一,製式各別,大約有三種。”
還有一副圖喚作“神器仰放六分式”,一門火炮架在斜坡上,大致成45度角,炮口還有一個規尺,墜子正好指在規尺弧形的中間。
何汝賓後世到時不怎麽出名,黃海隻聽過孫元化的《西法神機》,對這個明朝的將領寫的兵書有點興趣,於是向夥計打聽了一下,才知道何汝賓是蘇州人,還在山東濟寧做過遊擊將軍,後來當過舟山參將,寧紹副總兵,對兵法很有興趣,自己也做過研究,加上大量在軍中的實踐,倒是對明代的各類軍事和武器都很是了解。
黃海看《兵錄》微微看了一陣,就叫夥計打包了,因為被稱為大明火炮第一書的《西法神機》到了,還有剛剛刻印沒有多久的《火攻契要》。《西法神機》是孫元化寫的,孫元化就比何汝賓有名的多,字初陽,號火東,上海川沙縣人,孫承宗在薊遼督師時,被推薦為兵部司務,在遼東築台製炮,有豐富鑄炮實踐經驗,後來作為登萊巡撫,孔有德攻占了登州,,最後因為陷於賊手,被崇禎砍了腦袋。
《西法神機》是根據孫元化的遺稿編著,成書於1632年,全書大概兩萬多字,分上下兩卷,上卷七節,下卷五節,還配有三十多副圖說。不但有各種鑄炮製作流程,還有各種尺寸細節,最重要的還有各種火炮瞄準之法,圖上都按照圓周率和勾股圖,劃分了角度。
中國雖然早在十三世紀中葉就發明了火炮,但幾乎所有明代之前的兵學中,都沒提到火炮的瞄準技術。可以說是全憑經驗來發射火炮。而此時的西方經過啟蒙運動之後,西方的自然哲學家則一直想用數學公式,來描述炮彈的運動。西方科學家將數學知識化約成簡明實用的儀器,並籍此提升機械操作的精密度。於是就誕生了現代彈道學和炮術。
隨著十七世紀中葉大航海時代西方傳教士的到來。徐光啟和李之藻等人看到了西方兵學的過人之處,乃大量將西方書籍翻譯成中文。這樣一來西方的彈道學也就傳到了中國。正是在這個背景下,作為徐光啟的學生,孫元化寫出了《西法神機》。《西法神機》當中有相當部分是講述當時火炮瞄準技術。
但很可惜的是,明末的戰局和世局非常的混亂和窘迫,西方的火炮技術傳到中國,當時的翻譯的主事者很難在短時間內快速消化所有的叢書,這個時期翻譯的歐洲火炮書籍,往往直接采用原書上的數據,並沒有依照中國用的度量單位加以換算。且翻譯西方的單位時還抄襲中國原有的名詞,再加上那個時期的歐洲各國也都還沒統一計量標準。於是造成了單位上很大的混淆。
明代一步為五尺約合一點五米,而圓周定義為365.25度。這種度量直接照搬,跟西方原書上所說的度量相差可遠了。還有將填裝彈藥時,將“磅”直接翻譯成“斤”。而此時明朝所用的“斤”≈597克還不到一公斤。如果按照《西法神機》上麵照搬的翻譯,士兵萬一裝多了火藥還有炸膛的危險!
不過不管怎樣,從《西法神機》與《火攻挈要》都是明代對銃炮彈道學的最先進的知識,對火炮瞄準有著極大的幫助。可惜明代尚未徹底整合東西方的火器火炮技術戰法就滅亡了。滿清由於是極少數的滿人統治中原,為了維護統治不敢發展火器技術,美其名曰騎射無敵。不但不發展火器火炮,甚至焚禁各類火器書籍,於是明末各類接受西方科學的思想和技術的努力,在滿清占據中原之後全部付諸東流了,明代開明士人的努力也被全部浪費掉了,最後換來的是中國數千年來最大的恥辱。
《幾何原本》1607年徐光啟就翻譯了該書前六卷,並且留下了《幾何原本》的名字,而後九卷卻要等到1857年的李善蘭來翻譯。一本數學著作,可以耽誤二百多年,但是一個民族又怎麽能夠耽誤二百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