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他觀察,孟家大公子天資聰穎思維敏捷,一點即通,弱點在於涉及太廣,泛而不精,反落了下乘。
申夫子更喜歡孟家二公子,小小年紀於學問上異常專注,天份差兄長一等,勝在稟性堅韌鍥而不舍。
孺子可教也!
申夫子心中欣悅,踱到思兒書桌前又為他指點幾處。不知不覺兩人誤了用飯的時辰,跟前服侍的下人們幹著急也沒法子,學堂裏有規矩,他們不能貿然驚擾夫子授道,隻有求助大奶奶。
都習以為常,知言聽後隻打發了人,吩咐道:“我給夫子加了兩道菜,你們看著送過去,別讓涼了,趁熱先吃了,再請夫子歇會兒午覺。”
聽候的彩珠抿著嘴微笑,應下自去前頭辦差。
自小跟在知言身邊的那幫大丫頭們全都嫁了人,初上京時買來的小丫頭們也都長成大姑娘,府裏又有一撥七|八歲的丫頭正跟著學當差。
一恍眼,知言也已二十有五,意兒與思兒分別為九歲及六歲,孟煥之也步入而立之年。家中再沒有小孩出生,知言一直磨著孟煥之想要一個女兒,無奈他死活不應,隻拿出好話哄道有兩子足矣。
這個男人打定的主意輕易不會改,知言惟有瞧著別家的粉嫩的小女兒眼饞。遠的不說,小十三為張盛連添兩個千金,說話奶聲奶氣的小丫頭可招人疼。知言每迴見了她們,總是不自覺掏空自己的荷包,得來一聲聲‘九姨母’,也便心滿意足。
秦家現時留在京中的也隻大老爺並秦旭、三房知儀、六老爺夫婦及一雙兒女,並在翰林院熬資曆的十爺秦晤。其餘人秦昭外放去了江南,秦楓帶著常氏迴西北侍奉雙親,董首輔致仕後,知雅也跟著夫君去了任上——淮北一處小縣城做著縣令夫人。
都中留下的人愈少,知言同家人走動愈頻繁,他們總要聚在一起,把勁衝一個地方使。
正午時分,陽光灼熱,知言每到夏季總是心煩心燥,何況現在府裏兵慌馬亂全都在打點行裝,一想到天熱時分出遠門坐車,她也沒了胃口吃飯。那怕是孟煥之出任陝甘巡撫,她能有機會迴原籍見祖父母,十分歡喜也被即將麵臨旅途中的苦楚衝淡。
剛說完讓過一會兒擺飯,廊下丫頭們喊著大爺迴來了,湘竹簾打起,孟煥之身著官袍大步進屋。難得他能早迴來一次,也沒有先去前院看兩個兒子,知言起身迎上前欲為他更衣,不料有人比她更早一步。
屋裏另一個大丫頭青蔓急走幾步,湊到孟煥之麵前輕語:“大爺,讓奴婢幫你更衣。”
這丫頭!
知言的腳步索性停下,隻問一句:“可曾用飯?正好,我也沒吃,你陪我再用一點。”
孟煥之取下官帽,揮手製止身邊的丫頭,輕笑道:“也好。”他一手解著袍帶,一手握住妻子的柔荑。
知言會意,要過熱水為他擦洗後又幫著穿上家常禇青袍,兩人這才坐下來用飯,照例是屋裏服侍的人都在廊下候著。
孟煥之為妻子挾過一塊肉,略猶豫一下終是說出:“知言,這迴思兒不和我們一起去西北,他要留在京裏。”
“啊?”知言驚愕,停下手中的筷箸追問一句:“為何是思兒?”
想到兒子的去留,孟煥之也食之無味,他置下碗筷於桌上,攬了妻子入懷,解釋道:“聖上親自點了思兒給皇長子做伴讀,娘娘也是萬分中意。你是知道的,思兒比意兒更適合,他與皇長子同庚,且一向穩妥。”
天命難違,啟泰帝為不到六歲的皇長子挑伴讀,以孟煥之與天子的交情,孟府兩個孩子鐵定要有一個進宮,注定逃不脫。
知言私心盼望會是意兒,意兒更為活潑適應力強,天生就有號召力,身後跟著一幫同齡的官家子弟。思兒不同,他年紀小性子悶,又是個一根筋的主,進了宮可怎麽同天家皇子相處?!
“晚兩年不成嗎?或者明年我們再把思兒送迴京中。”知言猶在掙紮爭取。
孟煥之輕歎息,“皇長子隻比思兒小兩個月,也已進學,伴讀自要從小跟在身邊,早一年晚半年思兒終是要進宮。”
當娘的人思及要與兒子分別,心中便如刀割,知言不知覺間淚流滿麵,哽咽著聲:“老祖宗和祖父都沒見上思兒,原想著這次迴去,讓他們見一見兩個孩子。”
“我知道”,孟煥之輕輕摩挲妻子的後背,輕聲安慰她。
啟泰帝登基伊始,他在天子身邊做了五年的近臣,隆寵無邊,一朝放外,便是巡撫要職。今上中宮已有一子一女,皇長子便是中宮所出,占著嫡長身份若不立為太子都說不過去。天子挑中思兒一是看中孩子的脾性,二來也是為皇長子聚攏人氣,孟家以後就要被拴在皇長子一係。
想及長盛朝廢太子及喬駿四人的下場,孟煥之的心又沉了沉,當著妻子的麵盡量挑好聽的來說,哄得她收了淚用過飯,兩人一起歇了午覺。待他到了前院麵對次子,就沒有那麽輕鬆。
思兒跟著父親自小在宮中行走,皇上皇子們他都認得,聽說要留下他一人在京中,小人兒心中也不痛快,板正了麵孔‘嗯’了一聲。
孟煥之仔細觀察次子,六歲的稚兒端坐在椅上,情緒變動隻在瞬間,這孩子是比意兒更適合宮廷生活。送兒子進宮,他心中一萬個不情願,隻天子要他做出表態,勢在必行,孟煥之也是忍痛應下。
父子二人正坐,好似成人一般談話,孟煥之沉聲問道:“思兒,進宮後如何與皇子相處,不妨同父親說道幾句。”
思兒的外貌像足了秦楓,就連秦昭的兒子與秦曠的長子都比不上,與外祖父及舅父不同,他天性嚴肅不苟言笑,聽到父親相問,依是麵無表情迴道:“親近卻不親呢,恭謹卻不卑顏,兒子專心致學,聽不見也看不見不該見的事。”
全是父親與夫子素日的教導,他如數照搬。
“嗯”,孟煥之點頭讚許,尚要加一句:“記住,皇子們頭頂還有聖上。你姓孟,你的曾祖乃孟仲白,你父修遠,你是孟氏顯揚。”
他手下用力握住兒子的肩頭,也不知思兒能不能懂得,今後要獨在一人留在京中麵對諸多紛擾。
思兒懵懂的點頭。
孟煥之猶不放心,搬出祖父臨終時的遺言來教誨:“不屈君王,不跪鬼神,心存王道,不畏於世。”
十六字讖言,他盯著思兒一遍遍背誦,爛熟於心,如果有可能他想把自己所有的學識、三十年的人生經曆、官場打拚的經驗全都傾囊傳授,隻恨時日苦短,稚兒尚小。
待意兒頂著落日的餘暉滿意而歸,似風一樣衝進書房,落眼便是父親凝重的神情,他心內大叫不妙,顧不得受責罰,先是追問一句:“家中出了何事?”
“我要留在京裏,進宮給皇子做伴讀。”思兒一本正經迴道,神情語氣跟平時沒什麽兩樣。
意兒瞪圓了眼睛偷瞄向父親,又看向弟弟,放下懷中淘來的好頑意,問道:“為何是弟弟?”
孟煥之暗道慶幸,幸好不是長子留在京中,以意兒天不怕地不怕的性子不得把天要捅破。他正色道:“聖上親自挑選你弟弟做皇子伴讀。”
哦!意兒愈發可憐年幼的弟弟,還有娘親,不由多問一句:“娘親知道了?”見父親微不可見點點頭,他也沒了好心情,好好的一家人,非要拆分到四處,娘親指不定哭成什麽樣。
☆、215|第 215 章
意兒卻是猜錯了,知言不像兒子想像中那樣哭哭泣泣,她打起精神,心內為思兒做著打算。
冬至細心又可靠,又她生的二小子與思兒同年,可留他全家在京中陪伴思兒。
宮中自有孟煥之打點,知言也插不上手,她在盤算京中可幫得上忙的幾家,如英國公家、寧遠侯家並叔伯兄弟。臨行前,肯定是要親自登門拜訪,請求他們照看思兒。
不僅要托付外頭的人,家中也要清理幹淨,午時孟煥之迴來,青蔓的舉動浮上心頭。知言坐直身,命喚來立冬。
立冬做著府裏的大管事娘子,忙得腳不沾地,進屋先喊渴,連幹了兩杯茶,見屋裏隻剩她與姑娘兩個,拿帕子拭淨唇邊的水漬,不無疑惑道:“姑娘,您這是?”
知言也不繞彎子,直說道:“抽空你去見聶媽媽,青蔓大了,也該成個家。前頭西街有家綢緞鋪,聶媽媽若是願意,可帶著女兒女婿搬過去。”
“姑娘,你也瞧出來了。”立冬傾首相問,一臉的好奇。
知言橫她一眼,“我又不是傻子,以前不當迴事,那是因為大爺沒把別人放在心裏,青蔓也守本份。可這丫頭有點管不住自個了,再是不能留她在屋裏。”
孟煥之正當盛年,要身家有身家,要地位有地位,品貌更沒的說,比青澀毛頭小子更招人眼目,小丫頭們動心也不稀奇。
以前知言身邊的一幫大丫頭們也或多或少傾慕過大爺,在滄州守孝時從她們的舉動中瞧得出來,隻她們都見過秦家姨娘們過的日子,有十分的心思也都冷了。
現在府裏這些大小丫頭們隻瞧見寵妻似寶的孟煥之,萬分的好處都落在她們眼中,雖明知孟府不納妾,可保不齊有人蠢蠢欲動。
防患於未然,知言是信孟煥之,可沒蠢到給自己添堵的份上。放著一個對她丈夫起了貪念的丫頭在房裏,若是青蔓真膽大妄為做出點什麽,一輩子心裏都覺得膈應。
見姑娘打定了主意,立冬應下自去尋聶媽媽說話。
聶媽媽也是辦差辦老的人,幹女兒的一片心思瞞不過她,素日旁敲側擊,就盼著青蔓能歇了心思。聽了立冬轉述的話兒,明白姑娘仍照顧她的情麵,不做推辭滿口應下。
待青蔓迴到幹娘處,母女二人如何商議不必細綴。十日後,府裏為青蔓與綢緞鋪的小管事辦了喜事,一對新人婚後侍奉聶媽媽搬出府單過。
青蔓臨去的眼神含著幽怨,腳步走得極緩,一步三迴頭依依不舍。她眼裏的大爺完美到近乎天人,即使大奶奶對她有恩,也擋不住青蔓一顆心全撲在大爺身上。她自以為在人前掩飾得天衣無縫,心有所屬人亦隨之所動,一舉一動暴露了心聲,也就她不自知罷了。
******
打發一個丫頭出嫁,給份體麵的嫁妝,也不是什麽大事。知言吩咐一聲,餘下的心思全撲在兒子身上。盤算來去,思兒還差一個穩當的長隨,最好是十來歲的年紀,機靈能頂住事。
知言的心不免又慌起來,在屋裏來迴轉圈,若是有可能她會把兒子偷偷帶出京,離皇家事非圈越遠越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思兒躲不過,她也要接受命運的安排。
想著想著,心灰意冷,知言放下手裏的活,坐在榻上出著神。孟煥之何時迴府她也不知,被冷不丁出現的人嚇了一大跳,眼淚不爭氣又落了下來,邊哭邊抱怨:“你帶著意兒去任上,我哪兒也不去,就留在京裏,在這兒守著思兒。”
“莫哭了”,孟煥之耐心十足哄著妻子,開解道:“你留在京裏也沒用,思兒十日裏有九日在宮中,還是乖乖地跟我走。你若不在,讓我可怎麽……”
他撫向妻子那滿頭青絲的手頓了頓,憐愛地為她抹去臉上的淚水,柔聲道:“你不在我身邊,我和意兒怎麽辦?”
知言也就信口一說,兩頭她都舍不下,確實留在京中她也起不了多大作用,孟煥之和意兒更需要她。情緒波動的時候也沒聽出他話裏的玄機,她點點頭,偎到他懷裏尋求依靠。
靜靜夏日,兩人偎在一起不說話,孟煥之想過兒子離開他獨自打拚,他從未想過妻子會不在他的身邊,手下用勁把知言摟得緊緊。
“疼”,知言推他。
迴過神後,他輕吻一記知言的額頭,搜腸刮肚說著好話:“思兒命好,從小陪在太子身邊,將來也是新帝跟前的大紅人,前途不用發愁。”
“就是,銀子、宅子、美女都有,咱們就等著享兒子的福。”知言也盡力寬解自己,湊趣說笑。
“撲哧”,孟煥之真是樂了,笑顏綻開,“你把思兒說得跟六舅兄一樣,我真沒瞧出來他倆有一丁點相像之處。”
知言說完也被自己逗樂。
秦暉逍遙自在,自打去了江南樂不思蜀,流連在金陵煙雨繁華地。啟泰帝封了他一個閑散的差事,既不點卯也不應科,日子過得比神仙都要舒服。
惹得京中禦史台參孟煥之的奏折又多了兩成,不知內情的禦史們參孟煥之寵妻無度,頻頻為妻族兄弟謀差事,有本事者如秦昭、秦旭大家也無可指摘,如秦暉之流竟能得享官身,真乃天下讀書人的恥辱。
啟泰帝閱後一笑了之,又成了孟煥之隆寵過盛的證據。替人背黑鍋,且要一直背下去,孟煥之偶爾也在妻子麵前調笑幾句。
因都笑了,兩人也不再繃著臉,知言複把頭臉埋在他懷裏,囈語道:“六哥好運道,一般哪能及得上,我隻求思兒平安順當。”
“思兒會平平安安等著我們迴京。”孟煥之輕聲附合。
日漸西沉,夫妻兩人在屋裏說著話。意兒迴到娘親院裏見丫頭們都候在廊下,衝她們打了個手勢,輕手輕腳踱過去,掀開湘竹簾往裏探一下頭。見到榻上親密的兩人,他捂著嘴偷笑,複又帶著愛犬迴了前院。
一下一下給團子梳著毛,意兒對著小狗自說自話:“團子,你以後留在京裏陪著弟弟,記住,他不喜歡小狗進屋,你隻能在院子裏和他玩。”
小團子瞪著黑亮的眼睛,似聽懂小主人的話,伸出舌頭去舔意兒的手。
事實上,自從孟煥之提出思兒要留在京裏,幾日後他便把次子送進宮,趁著他在京中,先讓兒子適應一段時間,若是有不妥處還可以補救。
意兒拉了弟弟到一旁說悄悄話,教思兒故意犯錯,惹皇上皇子不喜,到時就可以和爹娘一起去西北。
思兒聽後輕翻眼皮,不置可否,進了宮依舊是端正好學的小正太,招來宮中幾位老師也是大加讚賞。
“弟弟就是個實心的呆子,若他犯渾,咱不和他一般風識。”意兒對著小團子發牢騷。
小團子搖著尾巴表示讚同。
******
臨起程前,他們把思兒從宮中接來,一家人吃了團圓飯,知言強抑心底的傷感給兒子挾菜,眼巴巴望著他吃下去,自己卻是一筷子也沒動。
“娘親,你也吃。”思兒懂事地給娘親碗裏也挾了一塊魚,眼睛亮亮,反倒安慰知言:“娘親放心,宮裏的飯菜可口,兒子每天都吃得飽飽的。”
這孩子太懂事了,知言眼中含著淚吃下兒子為她布的菜,味同嚼蠟。
孟煥之身為父親,自兩個兒子進學後,一向在他們端得板正嚴肅很少說笑,今天也是依舊一如往常,若他顯得不尋常,更讓妻兒心中沒底。
意兒素性活潑,飯桌上一個勁兒打岔,說他京裏的玩伴、街上的趣事,就想逗得娘親和弟弟笑一下,說到興致高處飯粒橫飛,半桌子菜都沾了他的口水飯,還叫人怎麽吃。
意兒訕訕地笑,屋內氣氛也活躍起來,知言首先掌不住笑了,孟煥之也微笑看一眼長子。
思兒拔拉出眼前清心百合湯裏的飯粒,一臉嫌惡,看向兄長的眼神就差說你很二。
撤了席又重新上過,一家人用過飯後,知言拉著思兒問了許多話兒,又細心叮嚀了一河車的話。依依不舍把兒子送迴前院,她覺得走路的勁都沒了,扶著牆在夾道裏佇立了半晌。
若不是思兒自小獨立,知言真想留兒子同她睡一晚,可這孩子天生就不喜和人過於親近,若即若離保持一段距離是他最喜歡的相處方式。
申夫子更喜歡孟家二公子,小小年紀於學問上異常專注,天份差兄長一等,勝在稟性堅韌鍥而不舍。
孺子可教也!
申夫子心中欣悅,踱到思兒書桌前又為他指點幾處。不知不覺兩人誤了用飯的時辰,跟前服侍的下人們幹著急也沒法子,學堂裏有規矩,他們不能貿然驚擾夫子授道,隻有求助大奶奶。
都習以為常,知言聽後隻打發了人,吩咐道:“我給夫子加了兩道菜,你們看著送過去,別讓涼了,趁熱先吃了,再請夫子歇會兒午覺。”
聽候的彩珠抿著嘴微笑,應下自去前頭辦差。
自小跟在知言身邊的那幫大丫頭們全都嫁了人,初上京時買來的小丫頭們也都長成大姑娘,府裏又有一撥七|八歲的丫頭正跟著學當差。
一恍眼,知言也已二十有五,意兒與思兒分別為九歲及六歲,孟煥之也步入而立之年。家中再沒有小孩出生,知言一直磨著孟煥之想要一個女兒,無奈他死活不應,隻拿出好話哄道有兩子足矣。
這個男人打定的主意輕易不會改,知言惟有瞧著別家的粉嫩的小女兒眼饞。遠的不說,小十三為張盛連添兩個千金,說話奶聲奶氣的小丫頭可招人疼。知言每迴見了她們,總是不自覺掏空自己的荷包,得來一聲聲‘九姨母’,也便心滿意足。
秦家現時留在京中的也隻大老爺並秦旭、三房知儀、六老爺夫婦及一雙兒女,並在翰林院熬資曆的十爺秦晤。其餘人秦昭外放去了江南,秦楓帶著常氏迴西北侍奉雙親,董首輔致仕後,知雅也跟著夫君去了任上——淮北一處小縣城做著縣令夫人。
都中留下的人愈少,知言同家人走動愈頻繁,他們總要聚在一起,把勁衝一個地方使。
正午時分,陽光灼熱,知言每到夏季總是心煩心燥,何況現在府裏兵慌馬亂全都在打點行裝,一想到天熱時分出遠門坐車,她也沒了胃口吃飯。那怕是孟煥之出任陝甘巡撫,她能有機會迴原籍見祖父母,十分歡喜也被即將麵臨旅途中的苦楚衝淡。
剛說完讓過一會兒擺飯,廊下丫頭們喊著大爺迴來了,湘竹簾打起,孟煥之身著官袍大步進屋。難得他能早迴來一次,也沒有先去前院看兩個兒子,知言起身迎上前欲為他更衣,不料有人比她更早一步。
屋裏另一個大丫頭青蔓急走幾步,湊到孟煥之麵前輕語:“大爺,讓奴婢幫你更衣。”
這丫頭!
知言的腳步索性停下,隻問一句:“可曾用飯?正好,我也沒吃,你陪我再用一點。”
孟煥之取下官帽,揮手製止身邊的丫頭,輕笑道:“也好。”他一手解著袍帶,一手握住妻子的柔荑。
知言會意,要過熱水為他擦洗後又幫著穿上家常禇青袍,兩人這才坐下來用飯,照例是屋裏服侍的人都在廊下候著。
孟煥之為妻子挾過一塊肉,略猶豫一下終是說出:“知言,這迴思兒不和我們一起去西北,他要留在京裏。”
“啊?”知言驚愕,停下手中的筷箸追問一句:“為何是思兒?”
想到兒子的去留,孟煥之也食之無味,他置下碗筷於桌上,攬了妻子入懷,解釋道:“聖上親自點了思兒給皇長子做伴讀,娘娘也是萬分中意。你是知道的,思兒比意兒更適合,他與皇長子同庚,且一向穩妥。”
天命難違,啟泰帝為不到六歲的皇長子挑伴讀,以孟煥之與天子的交情,孟府兩個孩子鐵定要有一個進宮,注定逃不脫。
知言私心盼望會是意兒,意兒更為活潑適應力強,天生就有號召力,身後跟著一幫同齡的官家子弟。思兒不同,他年紀小性子悶,又是個一根筋的主,進了宮可怎麽同天家皇子相處?!
“晚兩年不成嗎?或者明年我們再把思兒送迴京中。”知言猶在掙紮爭取。
孟煥之輕歎息,“皇長子隻比思兒小兩個月,也已進學,伴讀自要從小跟在身邊,早一年晚半年思兒終是要進宮。”
當娘的人思及要與兒子分別,心中便如刀割,知言不知覺間淚流滿麵,哽咽著聲:“老祖宗和祖父都沒見上思兒,原想著這次迴去,讓他們見一見兩個孩子。”
“我知道”,孟煥之輕輕摩挲妻子的後背,輕聲安慰她。
啟泰帝登基伊始,他在天子身邊做了五年的近臣,隆寵無邊,一朝放外,便是巡撫要職。今上中宮已有一子一女,皇長子便是中宮所出,占著嫡長身份若不立為太子都說不過去。天子挑中思兒一是看中孩子的脾性,二來也是為皇長子聚攏人氣,孟家以後就要被拴在皇長子一係。
想及長盛朝廢太子及喬駿四人的下場,孟煥之的心又沉了沉,當著妻子的麵盡量挑好聽的來說,哄得她收了淚用過飯,兩人一起歇了午覺。待他到了前院麵對次子,就沒有那麽輕鬆。
思兒跟著父親自小在宮中行走,皇上皇子們他都認得,聽說要留下他一人在京中,小人兒心中也不痛快,板正了麵孔‘嗯’了一聲。
孟煥之仔細觀察次子,六歲的稚兒端坐在椅上,情緒變動隻在瞬間,這孩子是比意兒更適合宮廷生活。送兒子進宮,他心中一萬個不情願,隻天子要他做出表態,勢在必行,孟煥之也是忍痛應下。
父子二人正坐,好似成人一般談話,孟煥之沉聲問道:“思兒,進宮後如何與皇子相處,不妨同父親說道幾句。”
思兒的外貌像足了秦楓,就連秦昭的兒子與秦曠的長子都比不上,與外祖父及舅父不同,他天性嚴肅不苟言笑,聽到父親相問,依是麵無表情迴道:“親近卻不親呢,恭謹卻不卑顏,兒子專心致學,聽不見也看不見不該見的事。”
全是父親與夫子素日的教導,他如數照搬。
“嗯”,孟煥之點頭讚許,尚要加一句:“記住,皇子們頭頂還有聖上。你姓孟,你的曾祖乃孟仲白,你父修遠,你是孟氏顯揚。”
他手下用力握住兒子的肩頭,也不知思兒能不能懂得,今後要獨在一人留在京中麵對諸多紛擾。
思兒懵懂的點頭。
孟煥之猶不放心,搬出祖父臨終時的遺言來教誨:“不屈君王,不跪鬼神,心存王道,不畏於世。”
十六字讖言,他盯著思兒一遍遍背誦,爛熟於心,如果有可能他想把自己所有的學識、三十年的人生經曆、官場打拚的經驗全都傾囊傳授,隻恨時日苦短,稚兒尚小。
待意兒頂著落日的餘暉滿意而歸,似風一樣衝進書房,落眼便是父親凝重的神情,他心內大叫不妙,顧不得受責罰,先是追問一句:“家中出了何事?”
“我要留在京裏,進宮給皇子做伴讀。”思兒一本正經迴道,神情語氣跟平時沒什麽兩樣。
意兒瞪圓了眼睛偷瞄向父親,又看向弟弟,放下懷中淘來的好頑意,問道:“為何是弟弟?”
孟煥之暗道慶幸,幸好不是長子留在京中,以意兒天不怕地不怕的性子不得把天要捅破。他正色道:“聖上親自挑選你弟弟做皇子伴讀。”
哦!意兒愈發可憐年幼的弟弟,還有娘親,不由多問一句:“娘親知道了?”見父親微不可見點點頭,他也沒了好心情,好好的一家人,非要拆分到四處,娘親指不定哭成什麽樣。
☆、215|第 215 章
意兒卻是猜錯了,知言不像兒子想像中那樣哭哭泣泣,她打起精神,心內為思兒做著打算。
冬至細心又可靠,又她生的二小子與思兒同年,可留他全家在京中陪伴思兒。
宮中自有孟煥之打點,知言也插不上手,她在盤算京中可幫得上忙的幾家,如英國公家、寧遠侯家並叔伯兄弟。臨行前,肯定是要親自登門拜訪,請求他們照看思兒。
不僅要托付外頭的人,家中也要清理幹淨,午時孟煥之迴來,青蔓的舉動浮上心頭。知言坐直身,命喚來立冬。
立冬做著府裏的大管事娘子,忙得腳不沾地,進屋先喊渴,連幹了兩杯茶,見屋裏隻剩她與姑娘兩個,拿帕子拭淨唇邊的水漬,不無疑惑道:“姑娘,您這是?”
知言也不繞彎子,直說道:“抽空你去見聶媽媽,青蔓大了,也該成個家。前頭西街有家綢緞鋪,聶媽媽若是願意,可帶著女兒女婿搬過去。”
“姑娘,你也瞧出來了。”立冬傾首相問,一臉的好奇。
知言橫她一眼,“我又不是傻子,以前不當迴事,那是因為大爺沒把別人放在心裏,青蔓也守本份。可這丫頭有點管不住自個了,再是不能留她在屋裏。”
孟煥之正當盛年,要身家有身家,要地位有地位,品貌更沒的說,比青澀毛頭小子更招人眼目,小丫頭們動心也不稀奇。
以前知言身邊的一幫大丫頭們也或多或少傾慕過大爺,在滄州守孝時從她們的舉動中瞧得出來,隻她們都見過秦家姨娘們過的日子,有十分的心思也都冷了。
現在府裏這些大小丫頭們隻瞧見寵妻似寶的孟煥之,萬分的好處都落在她們眼中,雖明知孟府不納妾,可保不齊有人蠢蠢欲動。
防患於未然,知言是信孟煥之,可沒蠢到給自己添堵的份上。放著一個對她丈夫起了貪念的丫頭在房裏,若是青蔓真膽大妄為做出點什麽,一輩子心裏都覺得膈應。
見姑娘打定了主意,立冬應下自去尋聶媽媽說話。
聶媽媽也是辦差辦老的人,幹女兒的一片心思瞞不過她,素日旁敲側擊,就盼著青蔓能歇了心思。聽了立冬轉述的話兒,明白姑娘仍照顧她的情麵,不做推辭滿口應下。
待青蔓迴到幹娘處,母女二人如何商議不必細綴。十日後,府裏為青蔓與綢緞鋪的小管事辦了喜事,一對新人婚後侍奉聶媽媽搬出府單過。
青蔓臨去的眼神含著幽怨,腳步走得極緩,一步三迴頭依依不舍。她眼裏的大爺完美到近乎天人,即使大奶奶對她有恩,也擋不住青蔓一顆心全撲在大爺身上。她自以為在人前掩飾得天衣無縫,心有所屬人亦隨之所動,一舉一動暴露了心聲,也就她不自知罷了。
******
打發一個丫頭出嫁,給份體麵的嫁妝,也不是什麽大事。知言吩咐一聲,餘下的心思全撲在兒子身上。盤算來去,思兒還差一個穩當的長隨,最好是十來歲的年紀,機靈能頂住事。
知言的心不免又慌起來,在屋裏來迴轉圈,若是有可能她會把兒子偷偷帶出京,離皇家事非圈越遠越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思兒躲不過,她也要接受命運的安排。
想著想著,心灰意冷,知言放下手裏的活,坐在榻上出著神。孟煥之何時迴府她也不知,被冷不丁出現的人嚇了一大跳,眼淚不爭氣又落了下來,邊哭邊抱怨:“你帶著意兒去任上,我哪兒也不去,就留在京裏,在這兒守著思兒。”
“莫哭了”,孟煥之耐心十足哄著妻子,開解道:“你留在京裏也沒用,思兒十日裏有九日在宮中,還是乖乖地跟我走。你若不在,讓我可怎麽……”
他撫向妻子那滿頭青絲的手頓了頓,憐愛地為她抹去臉上的淚水,柔聲道:“你不在我身邊,我和意兒怎麽辦?”
知言也就信口一說,兩頭她都舍不下,確實留在京中她也起不了多大作用,孟煥之和意兒更需要她。情緒波動的時候也沒聽出他話裏的玄機,她點點頭,偎到他懷裏尋求依靠。
靜靜夏日,兩人偎在一起不說話,孟煥之想過兒子離開他獨自打拚,他從未想過妻子會不在他的身邊,手下用勁把知言摟得緊緊。
“疼”,知言推他。
迴過神後,他輕吻一記知言的額頭,搜腸刮肚說著好話:“思兒命好,從小陪在太子身邊,將來也是新帝跟前的大紅人,前途不用發愁。”
“就是,銀子、宅子、美女都有,咱們就等著享兒子的福。”知言也盡力寬解自己,湊趣說笑。
“撲哧”,孟煥之真是樂了,笑顏綻開,“你把思兒說得跟六舅兄一樣,我真沒瞧出來他倆有一丁點相像之處。”
知言說完也被自己逗樂。
秦暉逍遙自在,自打去了江南樂不思蜀,流連在金陵煙雨繁華地。啟泰帝封了他一個閑散的差事,既不點卯也不應科,日子過得比神仙都要舒服。
惹得京中禦史台參孟煥之的奏折又多了兩成,不知內情的禦史們參孟煥之寵妻無度,頻頻為妻族兄弟謀差事,有本事者如秦昭、秦旭大家也無可指摘,如秦暉之流竟能得享官身,真乃天下讀書人的恥辱。
啟泰帝閱後一笑了之,又成了孟煥之隆寵過盛的證據。替人背黑鍋,且要一直背下去,孟煥之偶爾也在妻子麵前調笑幾句。
因都笑了,兩人也不再繃著臉,知言複把頭臉埋在他懷裏,囈語道:“六哥好運道,一般哪能及得上,我隻求思兒平安順當。”
“思兒會平平安安等著我們迴京。”孟煥之輕聲附合。
日漸西沉,夫妻兩人在屋裏說著話。意兒迴到娘親院裏見丫頭們都候在廊下,衝她們打了個手勢,輕手輕腳踱過去,掀開湘竹簾往裏探一下頭。見到榻上親密的兩人,他捂著嘴偷笑,複又帶著愛犬迴了前院。
一下一下給團子梳著毛,意兒對著小狗自說自話:“團子,你以後留在京裏陪著弟弟,記住,他不喜歡小狗進屋,你隻能在院子裏和他玩。”
小團子瞪著黑亮的眼睛,似聽懂小主人的話,伸出舌頭去舔意兒的手。
事實上,自從孟煥之提出思兒要留在京裏,幾日後他便把次子送進宮,趁著他在京中,先讓兒子適應一段時間,若是有不妥處還可以補救。
意兒拉了弟弟到一旁說悄悄話,教思兒故意犯錯,惹皇上皇子不喜,到時就可以和爹娘一起去西北。
思兒聽後輕翻眼皮,不置可否,進了宮依舊是端正好學的小正太,招來宮中幾位老師也是大加讚賞。
“弟弟就是個實心的呆子,若他犯渾,咱不和他一般風識。”意兒對著小團子發牢騷。
小團子搖著尾巴表示讚同。
******
臨起程前,他們把思兒從宮中接來,一家人吃了團圓飯,知言強抑心底的傷感給兒子挾菜,眼巴巴望著他吃下去,自己卻是一筷子也沒動。
“娘親,你也吃。”思兒懂事地給娘親碗裏也挾了一塊魚,眼睛亮亮,反倒安慰知言:“娘親放心,宮裏的飯菜可口,兒子每天都吃得飽飽的。”
這孩子太懂事了,知言眼中含著淚吃下兒子為她布的菜,味同嚼蠟。
孟煥之身為父親,自兩個兒子進學後,一向在他們端得板正嚴肅很少說笑,今天也是依舊一如往常,若他顯得不尋常,更讓妻兒心中沒底。
意兒素性活潑,飯桌上一個勁兒打岔,說他京裏的玩伴、街上的趣事,就想逗得娘親和弟弟笑一下,說到興致高處飯粒橫飛,半桌子菜都沾了他的口水飯,還叫人怎麽吃。
意兒訕訕地笑,屋內氣氛也活躍起來,知言首先掌不住笑了,孟煥之也微笑看一眼長子。
思兒拔拉出眼前清心百合湯裏的飯粒,一臉嫌惡,看向兄長的眼神就差說你很二。
撤了席又重新上過,一家人用過飯後,知言拉著思兒問了許多話兒,又細心叮嚀了一河車的話。依依不舍把兒子送迴前院,她覺得走路的勁都沒了,扶著牆在夾道裏佇立了半晌。
若不是思兒自小獨立,知言真想留兒子同她睡一晚,可這孩子天生就不喜和人過於親近,若即若離保持一段距離是他最喜歡的相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