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官有文官的派係,軍中也有幾股勢力並存,單就江北來說,英國公府排第一,寧遠侯府居第二,定遠侯趙家屈居第三。


    寧遠侯府不是沒想著當軍中舵首,百年前也與英國公府明爭暗鬥,兩敗俱傷。現如今兩家相輔相成,英國公府有寧遠侯相助以得以坐穩老大的位置,反之,寧遠侯府正因為與英國公府交好才能壯大聲勢。


    如同數年前,老英國公提攜寧遠侯一般,寧遠侯也手把手教著張盛應對軍中雜務。行軍打仗光不能靠排兵布陣,軍情、士氣、糧草......等等缺一不可,最重要審時度勢,選擇在有利的時機出兵搶得先機。


    張盛撓著頭,先迴首看一眼孟煥之,見對方輕搖頭不予迴應,支吾半晌才開口:“既然來了怎麽也要痛痛快快廝殺一迴。”


    在場眾人全都笑了,孟煥之眼中現出讚許之色,不出所料,張盛真是天生的武將,全任直覺行事,活說得粗魯直白,卻也是正道。


    對流寇或剿或招安,先把他們打痛了再論下一步該如何走。


    “好!”寧遠侯也有此意,痛快下令,點了先鋒,擇在三日後出兵。


    張盛急眼,抓往寧遠侯發令箭的手,甕聲甕氣道:“為何不讓我做先鋒?”


    “現在我等身在何處?”寧遠侯正色問道。


    “軍中營帳。”


    “軍中又該如何行事?”


    “軍令如山,令出不改。”張盛訥訥地收迴自己的手,眼睜睜看著別人當了先鋒爭頭功。


    晉豫地勢並不險要,又寧遠侯帶著京中精銳之師出征,大軍一路上憋了許多閑氣醃臢事,正想找個泄憤的地兒。士氣高漲,初戰大捷,抓了幾個小頭領迴來。


    那廂許多原籍晉豫的軍士偽裝成平民,四處散播流言,道朝廷隻治首犯,從犯若自首可以即往不咎,每人還能領五十斤口糧迴家雲雲。


    草根平民若真有一口飯吃,也不過被逼得揭竿起義,全都有根有家,沒人願意在深山老林當一輩子土匪,子孫後代也見不得光。聽見朝廷意向,山上的匪眾不免有些動搖,苦於被頭領壓製不能下山投靠。


    又大軍圍山整整十五天,其間不計其數的匪眾被餓死,為爭一口幹糧起內訌火並,混亂之間有人砍了匪首的頭。草台班子全都鳥獸散,紛湧下山繳械投降。


    最大的山頭不費吹灰之力拿下,其餘觀望的小山頭或抵擋了幾日,或直接伏首稱臣,事情出人意料地順當。


    不費一兵一卒打贏了仗,一下子多出來萬餘張嘴,可是難住了寧遠侯。他心中有個隱約的想法,可不可行尚在兩說,得找個人商議一迴。


    *******


    孟煥之來到中軍帳,甫一進門便聽見一聲親切的稱唿:“侄婿,快坐。”他了然一笑,看來,寧遠侯私下裏論公事,掩人耳目。


    “姑丈。”孟煥之也隨之改了稱唿,行過揖禮,坐在寧遠侯對麵。


    軍中吃食簡陋,一大盤切牛肉,一碟花生米,一甕上好的竹葉青,啟開泥封清香撲鼻而來,色澤金中帶綠,澄淨透明。


    “好酒!”孟煥之由衷讚歎,於酒並不貪,卻能品嚐出各地名酒,聞香識味,定是寧遠侯珍藏多年的寶貝,可見對方下了血本。


    “有些年頭了,原本想......”


    寧遠侯興致勃勃的話頭嘎然而止,原本想次女出嫁時招待貴客,他有生之年再是沒有那一天。他的女兒背負義烈郡主的虛名躺在陰冷的地下,算了,多想不宜。


    孟煥之岔過話題,“喬家大表哥年輕有為,總有一天會踏平韃靼建功立業。”


    領兵到北境抵禦外敵是喬家上下共同的心願,寧遠侯舉杯謝過侄婿的善意。


    幾句客套後,言歸正傳,提起軍中關押著的上萬名流匪,當中做奸犯科者為極少數,這幫人倒還好說,其餘人等該何去何從?


    全砍了,不可能,激起民憤過大。全放了,幾個月後又都變成流民,重走舊路打家劫舍。全養著,更不可能,軍糧本就緊缺,現在都是軍士們從口中擠出糧食養著他們。一日兩日還好說,時間長了,軍士們生出怨氣,倘若與流匪起了爭執,萬萬人關押在一處,後果不堪設想。


    孟煥之心中有了想法,寧遠侯也有定論,他們兩人要論的是君心,剿寇成功事情已成一半,妥善安置好匪眾才是另一半。


    寧遠侯行事謹慎小心,隻為圖謀來年北境用兵時,他能帶著兒子上陣,縱馬殺敵,親自為女兒報仇。


    “收編,北邊將來會用得上。”


    孟煥之不願做故弄玄虛之舉,如同他此迴來並不是為了揚名立萬,隻須在恰當的時候的做合適的事,每一步行事都經過深思熟慮。


    寧遠侯略愕然,在京中聽過的素日傳聞及經過相處幾個月的了解,侄婿都以深不可測示人,今日答得幹脆實出他所料。朝中大臣都傳言,孟翰林最懂君心,現看著他胸有成竹的樣子,當真是聖意所向?姑且信一迴。


    “我也正有此意,不過這幫人懶散慣了,若不經過嚴加訓練恐難以派上用場。”寧遠侯提出另一個難題。


    孟煥之解頤微笑,“姑丈心中早有定論,何故仍要為難小侄。”


    兩人相視哈哈大笑。


    熊孩子張盛終於擁有了一支營隊,隻聽他一人號令的萬名軍士,呃,準確地說是萬名流寇改編的隊伍。


    招撫的匪眾留下青壯年,五十歲以上的老朽、十四歲以下的少年全都被勸遣返鄉,其餘人等衣不蔽體瞪著烏雞眼,聆聽場上頭領訓話。


    張盛窩了一肚子火,憑什麽塞給他這麽一幫弱雞,他想要的是軍中精銳——健驍營。


    啊呸!小爺一點都不想幹,手底下的烏合之眾都沒口糧還怎麽訓他們?


    孟煥之適時出主意,城中有人扣著軍糧,就看小公爺敢不敢奪來。


    張盛自小除了不敢對著皇上發威,沒覺得有他不敢的事。當然怕見知媛是因為她太嘰喳,張盛嫌煩,他心裏更不承認自己怕了表妹。


    “給我二百軍士,明日這個時辰定搶迴軍糧。”張盛拍著胸脯信誓旦旦道。


    孟煥之適時糾正錯誤:“非是搶,拿迴咱們該拿的。”


    張盛一頭霧頭,搶和拿有甚區別,反正糧食在別人庫中,還不都一樣,不過妹夫總有他的道理,還是聽他的比較好。


    寧遠侯擦拭著長劍,悠閑自在,“給你一萬兵丁還不夠使?”


    張盛跳著腳道:“那幫人也叫兵丁,長|槍都拿不住,叫我如何帶著他們幹正事。”


    ☆、162|第 162 章


    正如孟煥之所說,張盛手底下的烏合之眾提起搶奪糧食都是眼冒綠光,紛湧報名有上千餘人。經孟煥之在旁幫著張盛把關篩選挑出二百人,並不全是身強力壯,也有人幹瘦如柴,站在那裏生怕被風刮跑了。


    張盛帶絲不解,另一方麵十分信任妹夫,以他說的話奉若神明,萬分困惑中撓著腦袋拍板定下。


    經過詳盡的安排和部署,二百人喬裝打扮分散到城中各處,走街竄巷暗訪軍糧的私藏所在地。長年的饑餓使得他們對食物異常敏覺,隔著厚厚的院牆都能聞出稻米和麥子的香味。晚上迴軍營時嘴裏罵罵咧咧,痛斥那些吃得大腹便便的看守們。


    有了第一處便能發現第二處、第三處......最後竟發現了七處私藏軍糧的地方,偌大的宅院遂個屋舍估算,可想而知屯集了多少糧食,可能並不僅僅是消失的軍糧,還有兩年間朝廷下撥的救濟糧。


    城外餓殍遍野,平民賣兒賣女,流寇做亂為禍一方。有人卻捂著糧食高價叫賣,從中牟取暴利,其心可誅。


    縱是孟煥之見識過世事艱難,也體會過官場黑暗,此時此刻,他心中隻有無限憤慨。


    事情超出了寧遠侯和孟煥之原前的預料,順勢略調整了計劃,從張盛所轄軍中挑出七百人分作七批,喬裝打扮成災民,分別到各個屯糧的宅院外蹲守,約好時辰一齊發難。


    有人假裝成快要餓死的饑民躺在大門外,有人扮路見不平的過路人拍門求援,一下拍不開敲兩下,兩下敲不開敲十下,近百人湧到門口合力撞開門,另有人乘亂翻過牆頭溜進院中找尋確切的藏糧所在。


    那幫看家護院的打手們自然不是吃素的,抄起家什活不管不顧打向入侵者。


    “出人命了!”混亂中有人驚唿。


    不等州府衙門的官兵趕到,張盛帶著人猶如神兵天降,號稱奉上司的命令捉拿逃竄的流匪,先把門口的眾人拿下。


    你看,有人看見匪人逃進內院,他總要搜查一番。


    護院們心中直叫哭,眼前這位主膀大體健,一身鎧甲麟光閃閃,渾身透著英武之氣。他們試著合力攔阻,卻被張盛輕輕揮開。


    再聽一旁的偏將小聲語世子爺,來這地兒的世子爺沒旁人,正是英國公家獨傳金苗。張盛天生神力不假,大家也不敢硬碰硬對著幹。飯碗雖然要緊,傷了英國公家世子,肯定是保不住命。


    兩害相權取其輕,護院們裝模做樣攔阻了一迴,便放張盛帶著人進院搜查。


    一看見有糧食,真是太好了,軍中正缺少軍糧,不如打條子先借用。


    張盛笨拙地說著早已準備好的說辭,不等人家答應,早命了軍士們裝糧上車。說是借,跟搶沒甚兩樣。


    幹活的軍士們格外賣力,以前他們單槍匹馬為爭糊口的飯打得頭破血流,鎮日奔波勉強不被餓死。如今跟著小公爺幹,不費多大氣力就能吃飽飯,眼前的糧食夠他們吃個半年。大家心中暗爽,幹起活喊著號子。


    一旁的護院和聞訊趕來的糧倉東家臉都綠了,暗地裏罵道沒了天理,官兵強搶民糧,全然忘記這些糧食本該存放的地方及用途。


    如法炮製,張盛、孟煥之、寧遠侯分成幾路人馬連走七處,即解決了軍需口糧,又為民除害緝拿做亂的散兵遊寇幾百人,至於抓來的犯人當然要收編。糧食吃不完,開了粥棚,架起大鐵鍋糊粥施舍。


    一舉兩得,既填飽了自己的肚子,也緩解了流民的饑餓。


    糧倉的主人白平折損了許多的糧食,卻不敢露麵,沒有誰頭上長著兩顆腦袋伸出去叫人砍,真是吃了啞巴虧有苦說不出。州府的官員揣著明白裝糊塗,打著哈哈遮掩過去,還要為張盛等歌功頌德。


    至於朱家做何想,孟煥之忽略不計。牛氣衝天的朱家劣根不在桂王和皇六子身上,也不在後宮年過四十仍盛寵不歇的朱貴妃,在於天子的一念之間。


    長盛帝對朱家姑息養奸一日,州府官員便會趨之若鶩,押寶誰不會。眼看著太子要倒,剩下的四位皇子中有兩位便是朱家的外甥,沒人能預料將來會發生什麽。


    搶糧當中的把戲不管別人看沒看透,寧遠侯也算是揚眉吐氣一迴,迴京的路上談笑風聲,鄭重其事道迴去後給張盛請頭功。這趟差事善始善終,也算功德圓滿。他心中盤算著迴京後向天子請命,願領兵北上討伐韃靼。韃靼王庭各王子爭汗位鬥得你死我活,正好可以趁虛而入,一舉蕩平異族。


    張盛情緒卻頗為低沉,不是他想像中的戰鬥。聽父輩的講述,沙疆殺敵理應是勢如破敵,無往不利,刀劍叢中博功名。這迴出征更像是......


    張盛有種說不出來的憋屈感,數日間心頭悶著一股無名之火,抓緊功夫操練他手下那幫人,訓得大家叫苦連天,跳著腳尋張盛翻算前帳。不是說好了的,搶糧成功給大家放三天假,小公爺怎麽也會有說話不算數的時候。


    “是有三天假,可也沒說好何時休整,待大家到了京城再用也不遲。”張盛不假思索迴道,一副理所應當的樣子。


    眾人傻了眼,誰說小公爺一根腸子捅到底沒心眼,坑起人來眼都不眨一下,真是人不可貌像。論理論不過,得了,長個記性迴去繼續苦練。nm


    孟煥之得知後也是悶笑連連,據留心觀察,張盛真不是存心坑人,隻不過行事有獨特之處,能異常敏銳地辨識出他人的敵意,與軍士們打得火熱,從不端著英公國世子的架子高高在上,排兵布陣方麵的長處更不消說。


    張盛是把未開刃的利劍,須得磨煉才能出匣發出更大的威力。剿滅流寇隻是大戰前夕的熱身,北境才是他最終建功立業的場所。


    轉眼間要迴京城,清風吹來,都能聞得到燕京城的浮誇氣息。


    孟煥之迫不可耐急於見到妻子與兒子,幾個月的分別,意兒會不會記不得父親。還有妻子,他唇邊漾笑,一縷柔情從心中泛起,纏繞全身。


    他貼身的裏衣是妻子親手縫製,好似她如影相隨。隨身帶著她寄來的信件,信中絮絮叨叨講著家中閑事,意兒會出聲笑了,兒子學會了翻身、長出兩顆小米粒般的小牙流著口水......滿篇字稿都在說著兒子,隻在末尾處加上一處:煥之,我想你了,你呢?


    知言,吾亦思汝!


    ********


    喬駿入獄的罪名猶如天降橫禍,直接砸暈了寧遠侯。他相信長子的人品心性,斷不會做出弑君的舉動。細一打聽,長子被關在暗無天日的詔獄,寧遠侯垂手閉目長歎,歇了托人打點的心思。


    詔獄,從來都是有進無出,十個人裏頭有九個定死在裏頭,不死也是廢人。


    惟今寧遠侯隻有一個願望,那怕長子背負著莫須有的罪名,也要留得性命在。大軍在京外安營紮寨,他帶著隨行人員直奔大明宮中複命,剿滅流寇的功勞微不足道,總是喜事一樁,但願能打動天子。


    眾人在大明宮外被攔下,傳令的小內侍用尖細的噪音高喊:“聖上身體欠安,請諸位將軍和大人們請迴。”


    從此處眺望,半邊宮闕猶冒著青煙,烈火燃燒後的木材味道吸中鼻中。空氣中彌漫著焦慮的氣味,宮殿在焦慮,痛哭失去常年的伴侶,人也在焦慮,歎息逝去的人兒。


    寧遠侯卸下鎧甲,長跪在宮門前請罪。他別無所求,隻求兒子能活著。


    黃昏時分,年近七旬的老寧遠侯顫顫巍巍坐車趕來,也與兒子跪到一處,府裏太夫人命懸一線卻不敢咽下最後一口氣。天子臣民,家有罪人,死也要挑個時辰不是。


    孟煥之與兵部的同僚一起聚在遠處不曾離去,他們未見過天子覆命,還不能迴家,待晚家仍要迴京郊營帳。


    有個嘴快的同僚瞧不下去,攛掇著孟煥之,“孟翰林,這當下輪到你出頭進宮向聖上求情,誰不知道聖上最信任你。”


    孟煥之凝神注視著大明宮的殘垣斷壁,置若罔聞。經此一劫,天子今日何麵目,他估計不出來。


    他曾經花費幾年的功夫研究天子的書稿筆墨,再結合處理朝政,一點一滴匯合揣摩龍椅上的人,總算功夫不負有心人,他能對長盛帝的舉動猜個八|九不離十。


    這場宮變從裏到外透著蹊蹺,令人費解的是數十個勳貴子弟為何能輕而易舉換班。大內禁備森嚴,金吾衛擔當護衛又是重中之重,每輪都有專人盯著。莫說幾十個,就是有一個換班或缺席,不消一燭香功夫,禁軍總領便能知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秦家有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無痕之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無痕之歌並收藏秦家有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