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丞公淡淡道:“與你說也於事無補。大郎無礙,倒是諸家子略受了些傷,也無大事。如今你大哥在泉州,隨時茂方時刺史學習一段時日,想來諸事繁忙,未必有時間寫信與你。”
“女兒知道了。”華苓扁了扁嘴,總算也是放下了心來。
爹爹說的她也沒辦法反駁,是的,哪個大人沒事會把不好的消息告訴家裏還在讀書的孩兒聽?就算她表現得再聰明也沒辦法。不過,大郎沒事就好。至於諸清延麽,雖然她也覺得那是個少見的風神俊朗的美男子,但是其實跟她沒有什麽關係,知道沒有大礙也就是了。
然後,是到這件事上,華苓才對丞公爹的作風有了更清晰的看法。華苓很清楚,爹爹對大郎是當作唯一的衣缽繼承人來培養的,但他卻當真狠得下心放大郎去遊學,即使孩子在長途跋涉的途中,可能遇到很多意外情況,甚至可能失去性命。
養在家裏的,看著麵相再威猛也始終是家雀兒,在外麵經風吹雨打,還能展翅高飛的才叫雄鷹——爹爹確實有魄力啊,華苓默默在心裏讚了一句,然後問起了西市工坊的事。“爹爹,那西市工坊如今如何了?接管了西市工坊的趙王表現如何?”
最近每隔兩三天,華苓總要來關注一下晏河和西市工坊的消息,謝丞公也不問為什麽,華苓問了能說的都會告訴她。
“趙王乃聖上同胞之弟,與聖上關係極好。聖上令他接手西市工坊,卻不是一著好棋。”說起這件事,謝丞公很不讚同地搖了搖頭:“趙王性情略嚴苛,治下極嚴,那工坊中有不少西域番邦人,趙王動輒打殺之。如今西市工坊的運作近乎停滯,倒是可惜。隻那些個工匠都與皇家簽有賣身契,不然挖角過來,受益定然不少。”
“確實可惜。但是我們家如今也不差。”
華苓雖然小,但有時候和她說話是很容易忘記她的年齡的,謝丞公說開了這個話題,幹脆就把最近家族裏在推進的,幾個研究坊的建設都和華苓說了說,有專注於農業耕作上的,也有專注於衣料、食物的二道加工上的。
這也是謝丞公自覺半輩子裏做得非常好的決策之一,所以跟女兒說起來也興致勃勃。
皇家和世家之間關係微妙,華苓並不認為世家去爭搶那個工坊的工匠是好事,現在那工坊基本上代表了皇家已經得到的利益,若是世家表現出想要粗暴分一杯羹的意圖,兩邊矛盾肯定要激化了。
而且她的立場和爹爹的立場還是有些不同的,爹爹所有的考慮都是首先從家族出發,所以在那所工坊出的新技術帶來的龐大收益刺激下,再加上她用各種分析推了一把之下,爹爹已經著手在大丹各處建立研究坊,也收納一些帶著特殊文化和知識來到大丹的番邦人,進行各種新生產技術的研究。
她不清楚晏河來自什麽時代,不清楚她懂得什麽程度的技術知識,但她知道,任何的知識體係,想要保持一個良性的發展模式,最好還是讓它從自己已有的基礎上成長起來,基於超前技術的、有目的性的引導也許會變成揠苗助長,容易讓它的發育變得虛弱,也許會失去它最珍貴的特殊性。
像後世的中原,也曾經輸入了大量的外來技術,結果呢,當然經濟是成長得很快了,但中原許多城市的麵貌也就千篇一律起來。但是,最容易從不同的文化和思想碰撞裏產生出來的,其實就是能帶來更多進步的創造力。
所以在華苓看來,隻要大丹保持和其他國家進行貿易的交流,文化吞吐之間,它就不會被整個世界的發展落在後麵,這是她最看重的一點。
而隻要家族也開始建設新技術的研究坊,華苓就不擔心晏河和她那些超前的技術會對世家的發育造成太大威脅了,這麽發展下去,兩邊的技術差距隻會越來越小,不會越來越大。因為,前沿的技術想要再進一步很困難,但落後的技術要提升幾個層次,也許隻需要落後者往前麵多看一眼。
皇家肯定不會喜歡這種消息的,華苓愉快地笑了起來。可以給那家子人添添堵,真高興啊。一時一會就能看得見的堵多半都沒有什麽威力,像這樣布好局,保證世家能一直壓製著皇家的發育,才是真正有威力的呢。
想了想,她高高興興地問:“爹爹,我聽說太子要大婚了呢?”
兩父女幾乎是心照不宣地對視了一下,謝丞公微笑道:“誠然。今日在朝上,聖上已經頒下了賜婚令旨,賜婚太子與隴州李氏之嫡長女。”
隴州李氏,據說是前唐皇室遺族,也算得上當今大丹中的二等豪門了。
作者有話要說:明天見
☆、第62章 仲秋佳節
62
相公王家女已經出家為女冠,而當朝太子的婚事也不能再拖下去了。
太子乃是一國儲君,成婚儀式是比照帝皇成婚的儀式來辦的,極其繁瑣。即使現在立即確定太子妃人選,走完整個流程至少也要半年,太子成婚也必須是明年春天的事了,所以不管皇帝心裏如何想,一道為長子賜婚的旨意還是在顯聖二十年的五月頒了下來。
明眼人背過身在自己家裏就沒有不笑上一笑的,這四月裏太子和王家女還是‘天作之合’,五月裏太子妃人選就換成了隴州李氏女,這完美地詮釋了‘退而求其次’的意思。
皇家和隴州李氏的心都甚大,各種意義上。
大丹顯聖二十年的夏季過得很平穩,從南到北各地旱澇極少,風調雨順,糧食豐收,眼看著是極少見的大豐年。手底下出了這樣的好年景,謝丞公自然是極高興的,看家裏的孩子們也順眼了不少,時不時就會拿出些好東西來賞給華苓等人。
謝丞公位高權重,單單是各年生辰宴上收到的禮物就沒有一件普通的,美玉、寶瓷、傳世書畫、各種各樣的舶來珍品,取出來給孩子們的也不會差到哪裏去。一來二往的,華苓就得了不少玩器擺件,讓她的私人財富很是增長了幾十上百倍,不得不在竹園裏又辟了一間屋子作倉庫來收藏。
最炎熱的七月過去,又到了一年的仲秋佳節。
仲秋乃是團圓日。臨近仲秋,忙碌了大半年的大丹人,不論什麽年紀地位,就沒有不期盼的。要知道,這年頭普通百姓中可是沒有可是沒有‘休假’這種說法的,趁著仲秋佳節,除了作買賣的人外,倒是都可以歇上一歇了。
丞公府中,仲秋佳節的味道早早就濃鬱了起來,當家太太主持,府中也早早預備了成擔成擔的各色節禮,按禮分送各相熟人家,府中上下應得的仲秋節禮也早早發放了下來。
竹園得了整整一籮筐的各色圓餅,有的是自己家做的,也有部分是相熟人家送過來的,五花八門什麽餡料的都有;兩筐節慶水果,從西域的哈密瓜、甜葡萄到嶺南出產的荔枝幹、龍眼幹都有;其他各項用例也比照平日的水準增加了三成。華苓一個小人物自然消耗不了這許多東西,最後大半都是分給了仆婢們,這也算是丞公府的慣例了。所以每到過節,仆婢們的生活水準就會大大提升。
所以大家都盼著過節呢,華苓看著庫房裏保存下來的幾盞燈籠,笑著想。
仲秋日是大節日,芍園的課自然是要停一日的,不過丞公依然不允許孩子們缺席清晨的鍛煉,柳教授也是兢兢業業的在校場盯著娘子們結結實實地鍛煉完,才允許心早就飛揚起來的娘子們離開。
金瓶忙忙碌碌地,手裏拿著竹園庫房的登記冊子,和金甌一塊兒先將仲秋節華苓收到的各種贈禮清點入庫,然後又順便將華苓的財產點算了一迴。
迴頭看到華苓在看前幾年存下來的燈籠,金瓶笑道:“九娘子可是念著大郎君了呢?”
金甌說道:“今年大郎君還在外頭,卻不能和九娘子一處過節了。不過婢子想來,我們大丹哪處都是要過仲秋節的,大郎君在哪裏過節都虧不了。”
“嗯,我也是這麽想的呢。”華苓拿起最早的一盞小燈籠,這是五歲那年大哥讓陳執事細細給她做的,細木架子、提柄雕花、六麵覆薄絹,上麵提了李太白的長詩。
雖然已經放了三年,但保存得好,隻是原本潔白的絹麵略有些發黃了,絲毫無損於它的精致。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這是前唐李太白的《把酒問月》。
華苓輕輕念出第一句,左手提著燈籠的柄子,右手將燈籠推得旋轉,眼裏浮上濃濃笑意。舊物容易引起人對當時情景的記憶,如果恰好和它聯係在一起的情景溫暖而愉快的話,看一次就能迴味一次,它能帶來的幸福感就是很多很多的了。
她實在是有個好大哥。
將庫房裏的燈籠一一看過,華苓順手點了幾匹素麵絹布,讓金甌拿出去發放給仆婢們製新衣,就出了庫房。
小丫鬟碧喧提著一盞新的小燈籠跑進來,高興地告訴華苓:“九娘子,這是陳執事今年給九娘子製的新燈籠呢。”
華苓對燈籠的喜愛長盛不衰,陳執事也習慣了每年都給她細細做上一個小燈籠,加上大郎的囑咐,陳執事更是不敢怠慢,今年改進了製造工藝,燈籠做得越發輕巧堅固,也越發精致起來。今年的燈籠是四麵的,因為是生肖龍年的緣故,陳執事今年是在燈籠上繪了一條騰雲駕霧的長龍,活靈活現的,看得碧喧等小丫鬟驚歎不已。
華苓接過燈籠,彎彎眼睛道:“去與金甌說,剪一身綾絹衣料,再從廚下的水果圓餅那些東西裏撿好的裝上一籃子,都添在給陳執事的東西裏麵。我好像記得陳執事的幼女已經兩三歲了呢。”
“婢子知道了,這就去說。”碧喧趕緊跑去了。
金甌金瓶原本就在領著金籮等人,在分裝竹園要分送各園子的節禮,華苓不僅要給父母兄弟姐妹處、芍園各位教授處象征性地送一點節禮,也會讓人給府裏相熟的一些個仆婢準備些不太貴重的節禮,比如時常幫她製燈籠和從府外給她搜羅小玩意兒的陳執事,比如幫她照顧白襪子的陳叟,華苓都是記著的。
雖然也就是記著,然後吩咐一聲下去而已,但總也是她的心意不是。
謝丞公照樣是午後才從府外歸來,仲秋節宮中是要賜宴的。
一家人早早在天未黑的時候就吃了團圓飯,謝丞公袖著手,看看活潑潑的一家兒女,笑道:“往年我們家都是在府裏過的節,想來孩兒們極少見過城中戶戶張燈結彩,熱鬧非凡的景象。今日爹爹與朱家借了一尾船,晚上便闔家於淮水上遊船罷。”
.
淮水是城中最大的內河,自古六朝金粉薈萃之所,兩岸人煙稠密,商業繁榮。不過曆經幾迴戰亂,到得大丹朝時,如今的淮水兩岸已經改顏換貌,尋不到多少六朝時的痕跡了。
華苓身穿淺紫色綾紗襦裙,一雙小手籠在寬袖裏,立在船頭,出神地凝望這繁榮的水域。
城中這段淮水寬有數十米,它幾乎是靜謐的,但兩岸高高低低的亭台樓閣無不燈光薈萃,更有裝飾著彩燈彩綢的舟船慢悠悠地在河上穿梭來往,讓整段水域都顯得喧鬧起來,臨水的樓上、樓下、水邊,處處都是唿朋引伴出來賞月賞燈過節的人,人人笑容洋溢、腳步輕盈。
明淨朗月當空,盛世人煙在下,好一幅良辰美景圖。
“真是美哪……”她忍不住喃喃對自己說,綻開笑容。
“阿九。”
“嗯?”
華苓應聲望去,卻發現衛羿站在十來米外的那條船上,在船上明亮燈盞的映照下,眉目顯得尤為柔和。衛羿旁邊,衛弼公夫妻已經在和謝丞公夫妻隔水互道節日安康了。
姐妹們都湧到華苓這邊來了,簇擁成一團,紛紛向衛弼公一家問安,歡聲笑語。相比之下衛家的船上正經主人隻有幾個,還是算上了捎帶的朱家的長孫朱兆新,和朱兆新的一名叔叔名叫朱謙禾之後。幸好連帶仆婢們也帶了十幾個,滿滿站了一船,倒也不顯得多冷清。
隔得有些遠,大家都在喊著說話,華苓便隻是朝衛羿展顏一笑,示意自己看到了他。
衛羿點點頭。朱兆新在旁邊蹦彈著喊:“五哥,五哥,遊船不好玩啊,我們到河邊上那花樓去吃酒。大家都是去花樓吃酒的。”
朱兆新向來是個小霸王,被寵縱慣了的,不知從哪裏聽說了淮水兩岸花樓美伎的事,這便喊著要去耍子了。
這都是什麽混帳話!二娘幾個年紀大些的紛紛掩麵,不想跟朱兆新說話。這孩子年齡還不到兩位數,怎地就這麽浪蕩呢!
衛羿喝道:“朱兆新,住口。”
朱兆新對衛羿是很敬服的,於是怏怏住了口,看得兩船的人都是笑個不住,惡人隻有惡人治得了。
既然遇到了,兩家的船就也不急著劃開,就靠在一處說話。
一條小船從北麵劃了下來,上麵卻是王磐和王磷兩兄弟,遠遠認出了衛謝兩家懸掛在船頭的燈籠徽記,劃近了過來。
王磐在船頭拱手笑道:“嶽父大人、弼公,還有謙禾兄,家父正領著家人們在前方樓中賞月吃酒,高樓之上觀此淮水、明月,別有一番滋味。良辰美景如此,家父便令磐來邀諸位,何不棄船登樓,賞玩一番?”
“如此甚好,相公有心了。”謝丞公和衛弼公朗聲而笑,便命仆役劃船,隨著王家的小船往前劃了兩三百米,一座飛簷翹角、青瓦紅牆的三層八角樓出現在人們眼前。
船隻靠岸,這三家的人下的船來,王相公領著家人已經下樓迎過來了,和和樂樂一陣寒暄,又是四家齊聚一堂的場麵。
王家早有準備,已經在樓中擺了酒宴,長輩們在二樓說話談天,把年輕孩子們趕在最寬敞的一樓和視野最好的三樓作耍。
王家這座臨水的木樓名叫瀾塢,名字不太起眼,但是已經有幾十年曆史了,雕梁畫棟,時時整修,維護得極好。
華苓上了樓,站在瀾塢三樓的雕花窗旁邊扶著窗沿望出去,下麵是一覽無餘的繁盛淮水,上麵是明月當空。
五娘六娘和王霧在一處,占了另一個窗子說話兒。
王霧很是得意地介紹說:“年年我們家都在這處瀾塢賞月呢,這處視野好,你們看,從這裏可以把淮水上下盡收眼底。”
五娘點頭讚道:“這處風景確實好。”又快言快語地提議道:“我們來玩聯詩吧?光看月色風景也單調了些。”
王霧拍掌笑道:“好主意。隻可惜霏姐姐不在金陵,不然今年我們就人齊得很了。”
二娘安慰她們道:“無事,最多兩年霏娘也就能迴來了,到時候我們依舊在一塊作耍呢。”
“也是如此。”娘子們彼此相視一笑,那聖上都給太子賜婚了,等太子成了婚,王霏迴來的日子也不遠了。世家向來同氣連枝,怎麽會容許皇家把王家嫡女逼在道觀裏一輩子嫁娶不得。
王家大房的庶女王雪立刻便叫侍婢們去取小鼓和綢花、紙筆等物,樂道:“這下好了,原本我們家隻有幾個人在這裏,玩什麽都玩不盡興,加上你們家兄弟姐妹們就盡夠了。”
於是也不拘男女,年輕孩子們在三樓團團圍著坐了一圈,定了‘月圓’為題,一人一句聯詩。一首詩二三十句,每聯一句大家夥兒評一句,若是公認不好的就要喝酒,公認好的指一個人喝酒。
衛羿和朱兆新也占了個位子,但朱衛兩家偏重武藝,文學上就不可能費許多心思去學了,衛羿還能勉強接上一句,朱兆新就隻有瞪著眼睛幹看幹聽的份兒。
王家人是出了名的個個詩文全才,王雪、王霜、王霧,還有剛剛遊學迴到金陵的王硨、王磷,每一個在詩文上的造詣居然都頗深。謝家的郎君娘子們雖然也飽讀詩書,勤學苦思,但詩才上還是被王家子隱隱壓了一頭,隻有二娘、四娘和七娘堪堪撐得住場麵。
不過相比起衛羿來,謝家人也算得上才華橫溢了,於是每輪過去,衛羿基本上就是墊底的,罰酒沒商量。再加上詩才最出色的一句多半落在王家,於是王家人每輪還能多讓其他三家的一個人喝酒,很快二郎、二娘、三娘都被指著喝了若幹杯。
華苓苦著臉跟著接了兩句,無功無過地隨大流過去而已,終於她站起來叉腰大聲道:“我說,我說這樣不好啊,你們家的人太厲害了,玩這個不公平。”
看一眼華苓,王硨踞案執一把葵扇指著衛羿笑:“哈哈哈!衛五,謝九護著你呢,你怎麽說,還敢不敢喝,敢不敢?”
衛羿平板說道:“為何不敢。繼續罷。”其實罰酒的酒杯就指頭大小,一杯還不到一小口,實在算不了什麽。軍中隻有烈酒,他自小隨父親兄弟喝慣了,是近乎千杯不醉的。
華苓翻了個白眼,說:“按家族分不好,你們家實力太盛,玩不起來。不若就著大家所坐位置,分成數隊來比試罷?其實按我說的,聯詩有什麽好玩的,文縐縐的酸死了。玩投壺、雙陸不行嘛,輸了的人起舞、歌唱都是好的。”
“跳什麽舞?弓矢舞?劍器舞?拓枝舞?胡旋舞?”王硨立刻撫掌笑:“謝九此議甚好,你們說如何?”
王二說了話,王家兄弟姐妹自然都是應的,謝家姐妹們也覺得好,投壺更刺激不說,載歌載舞讓眼睛耳朵都有得賞玩,確實比聯詩要有趣。
而且這樣限定了隻有輸了遊戲的人表演,並不是什麽時候都能看到四公家的孩子親自上陣表演的呢。
於是大肚子長嘴壺被取來了兩個,放在中間,團團圍坐的諸位也不再按家族分,而是按位置分成了四隊。
衛羿、華苓和王磷、王雪在一隊,王硨、王霧、二娘、六娘在一隊,三娘、四娘和七娘、三郎、朱兆新一隊,還有二郎、五娘、八娘、王霜一隊兒。
投壺就可就是武藝高強的郎君們的拿手好戲了,華苓樂得很,跟衛羿、王磷組在一塊兒,他們這隊的勝率始終是第一的,壓製得其他隊輪流墊底。
“女兒知道了。”華苓扁了扁嘴,總算也是放下了心來。
爹爹說的她也沒辦法反駁,是的,哪個大人沒事會把不好的消息告訴家裏還在讀書的孩兒聽?就算她表現得再聰明也沒辦法。不過,大郎沒事就好。至於諸清延麽,雖然她也覺得那是個少見的風神俊朗的美男子,但是其實跟她沒有什麽關係,知道沒有大礙也就是了。
然後,是到這件事上,華苓才對丞公爹的作風有了更清晰的看法。華苓很清楚,爹爹對大郎是當作唯一的衣缽繼承人來培養的,但他卻當真狠得下心放大郎去遊學,即使孩子在長途跋涉的途中,可能遇到很多意外情況,甚至可能失去性命。
養在家裏的,看著麵相再威猛也始終是家雀兒,在外麵經風吹雨打,還能展翅高飛的才叫雄鷹——爹爹確實有魄力啊,華苓默默在心裏讚了一句,然後問起了西市工坊的事。“爹爹,那西市工坊如今如何了?接管了西市工坊的趙王表現如何?”
最近每隔兩三天,華苓總要來關注一下晏河和西市工坊的消息,謝丞公也不問為什麽,華苓問了能說的都會告訴她。
“趙王乃聖上同胞之弟,與聖上關係極好。聖上令他接手西市工坊,卻不是一著好棋。”說起這件事,謝丞公很不讚同地搖了搖頭:“趙王性情略嚴苛,治下極嚴,那工坊中有不少西域番邦人,趙王動輒打殺之。如今西市工坊的運作近乎停滯,倒是可惜。隻那些個工匠都與皇家簽有賣身契,不然挖角過來,受益定然不少。”
“確實可惜。但是我們家如今也不差。”
華苓雖然小,但有時候和她說話是很容易忘記她的年齡的,謝丞公說開了這個話題,幹脆就把最近家族裏在推進的,幾個研究坊的建設都和華苓說了說,有專注於農業耕作上的,也有專注於衣料、食物的二道加工上的。
這也是謝丞公自覺半輩子裏做得非常好的決策之一,所以跟女兒說起來也興致勃勃。
皇家和世家之間關係微妙,華苓並不認為世家去爭搶那個工坊的工匠是好事,現在那工坊基本上代表了皇家已經得到的利益,若是世家表現出想要粗暴分一杯羹的意圖,兩邊矛盾肯定要激化了。
而且她的立場和爹爹的立場還是有些不同的,爹爹所有的考慮都是首先從家族出發,所以在那所工坊出的新技術帶來的龐大收益刺激下,再加上她用各種分析推了一把之下,爹爹已經著手在大丹各處建立研究坊,也收納一些帶著特殊文化和知識來到大丹的番邦人,進行各種新生產技術的研究。
她不清楚晏河來自什麽時代,不清楚她懂得什麽程度的技術知識,但她知道,任何的知識體係,想要保持一個良性的發展模式,最好還是讓它從自己已有的基礎上成長起來,基於超前技術的、有目的性的引導也許會變成揠苗助長,容易讓它的發育變得虛弱,也許會失去它最珍貴的特殊性。
像後世的中原,也曾經輸入了大量的外來技術,結果呢,當然經濟是成長得很快了,但中原許多城市的麵貌也就千篇一律起來。但是,最容易從不同的文化和思想碰撞裏產生出來的,其實就是能帶來更多進步的創造力。
所以在華苓看來,隻要大丹保持和其他國家進行貿易的交流,文化吞吐之間,它就不會被整個世界的發展落在後麵,這是她最看重的一點。
而隻要家族也開始建設新技術的研究坊,華苓就不擔心晏河和她那些超前的技術會對世家的發育造成太大威脅了,這麽發展下去,兩邊的技術差距隻會越來越小,不會越來越大。因為,前沿的技術想要再進一步很困難,但落後的技術要提升幾個層次,也許隻需要落後者往前麵多看一眼。
皇家肯定不會喜歡這種消息的,華苓愉快地笑了起來。可以給那家子人添添堵,真高興啊。一時一會就能看得見的堵多半都沒有什麽威力,像這樣布好局,保證世家能一直壓製著皇家的發育,才是真正有威力的呢。
想了想,她高高興興地問:“爹爹,我聽說太子要大婚了呢?”
兩父女幾乎是心照不宣地對視了一下,謝丞公微笑道:“誠然。今日在朝上,聖上已經頒下了賜婚令旨,賜婚太子與隴州李氏之嫡長女。”
隴州李氏,據說是前唐皇室遺族,也算得上當今大丹中的二等豪門了。
作者有話要說:明天見
☆、第62章 仲秋佳節
62
相公王家女已經出家為女冠,而當朝太子的婚事也不能再拖下去了。
太子乃是一國儲君,成婚儀式是比照帝皇成婚的儀式來辦的,極其繁瑣。即使現在立即確定太子妃人選,走完整個流程至少也要半年,太子成婚也必須是明年春天的事了,所以不管皇帝心裏如何想,一道為長子賜婚的旨意還是在顯聖二十年的五月頒了下來。
明眼人背過身在自己家裏就沒有不笑上一笑的,這四月裏太子和王家女還是‘天作之合’,五月裏太子妃人選就換成了隴州李氏女,這完美地詮釋了‘退而求其次’的意思。
皇家和隴州李氏的心都甚大,各種意義上。
大丹顯聖二十年的夏季過得很平穩,從南到北各地旱澇極少,風調雨順,糧食豐收,眼看著是極少見的大豐年。手底下出了這樣的好年景,謝丞公自然是極高興的,看家裏的孩子們也順眼了不少,時不時就會拿出些好東西來賞給華苓等人。
謝丞公位高權重,單單是各年生辰宴上收到的禮物就沒有一件普通的,美玉、寶瓷、傳世書畫、各種各樣的舶來珍品,取出來給孩子們的也不會差到哪裏去。一來二往的,華苓就得了不少玩器擺件,讓她的私人財富很是增長了幾十上百倍,不得不在竹園裏又辟了一間屋子作倉庫來收藏。
最炎熱的七月過去,又到了一年的仲秋佳節。
仲秋乃是團圓日。臨近仲秋,忙碌了大半年的大丹人,不論什麽年紀地位,就沒有不期盼的。要知道,這年頭普通百姓中可是沒有可是沒有‘休假’這種說法的,趁著仲秋佳節,除了作買賣的人外,倒是都可以歇上一歇了。
丞公府中,仲秋佳節的味道早早就濃鬱了起來,當家太太主持,府中也早早預備了成擔成擔的各色節禮,按禮分送各相熟人家,府中上下應得的仲秋節禮也早早發放了下來。
竹園得了整整一籮筐的各色圓餅,有的是自己家做的,也有部分是相熟人家送過來的,五花八門什麽餡料的都有;兩筐節慶水果,從西域的哈密瓜、甜葡萄到嶺南出產的荔枝幹、龍眼幹都有;其他各項用例也比照平日的水準增加了三成。華苓一個小人物自然消耗不了這許多東西,最後大半都是分給了仆婢們,這也算是丞公府的慣例了。所以每到過節,仆婢們的生活水準就會大大提升。
所以大家都盼著過節呢,華苓看著庫房裏保存下來的幾盞燈籠,笑著想。
仲秋日是大節日,芍園的課自然是要停一日的,不過丞公依然不允許孩子們缺席清晨的鍛煉,柳教授也是兢兢業業的在校場盯著娘子們結結實實地鍛煉完,才允許心早就飛揚起來的娘子們離開。
金瓶忙忙碌碌地,手裏拿著竹園庫房的登記冊子,和金甌一塊兒先將仲秋節華苓收到的各種贈禮清點入庫,然後又順便將華苓的財產點算了一迴。
迴頭看到華苓在看前幾年存下來的燈籠,金瓶笑道:“九娘子可是念著大郎君了呢?”
金甌說道:“今年大郎君還在外頭,卻不能和九娘子一處過節了。不過婢子想來,我們大丹哪處都是要過仲秋節的,大郎君在哪裏過節都虧不了。”
“嗯,我也是這麽想的呢。”華苓拿起最早的一盞小燈籠,這是五歲那年大哥讓陳執事細細給她做的,細木架子、提柄雕花、六麵覆薄絹,上麵提了李太白的長詩。
雖然已經放了三年,但保存得好,隻是原本潔白的絹麵略有些發黃了,絲毫無損於它的精致。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這是前唐李太白的《把酒問月》。
華苓輕輕念出第一句,左手提著燈籠的柄子,右手將燈籠推得旋轉,眼裏浮上濃濃笑意。舊物容易引起人對當時情景的記憶,如果恰好和它聯係在一起的情景溫暖而愉快的話,看一次就能迴味一次,它能帶來的幸福感就是很多很多的了。
她實在是有個好大哥。
將庫房裏的燈籠一一看過,華苓順手點了幾匹素麵絹布,讓金甌拿出去發放給仆婢們製新衣,就出了庫房。
小丫鬟碧喧提著一盞新的小燈籠跑進來,高興地告訴華苓:“九娘子,這是陳執事今年給九娘子製的新燈籠呢。”
華苓對燈籠的喜愛長盛不衰,陳執事也習慣了每年都給她細細做上一個小燈籠,加上大郎的囑咐,陳執事更是不敢怠慢,今年改進了製造工藝,燈籠做得越發輕巧堅固,也越發精致起來。今年的燈籠是四麵的,因為是生肖龍年的緣故,陳執事今年是在燈籠上繪了一條騰雲駕霧的長龍,活靈活現的,看得碧喧等小丫鬟驚歎不已。
華苓接過燈籠,彎彎眼睛道:“去與金甌說,剪一身綾絹衣料,再從廚下的水果圓餅那些東西裏撿好的裝上一籃子,都添在給陳執事的東西裏麵。我好像記得陳執事的幼女已經兩三歲了呢。”
“婢子知道了,這就去說。”碧喧趕緊跑去了。
金甌金瓶原本就在領著金籮等人,在分裝竹園要分送各園子的節禮,華苓不僅要給父母兄弟姐妹處、芍園各位教授處象征性地送一點節禮,也會讓人給府裏相熟的一些個仆婢準備些不太貴重的節禮,比如時常幫她製燈籠和從府外給她搜羅小玩意兒的陳執事,比如幫她照顧白襪子的陳叟,華苓都是記著的。
雖然也就是記著,然後吩咐一聲下去而已,但總也是她的心意不是。
謝丞公照樣是午後才從府外歸來,仲秋節宮中是要賜宴的。
一家人早早在天未黑的時候就吃了團圓飯,謝丞公袖著手,看看活潑潑的一家兒女,笑道:“往年我們家都是在府裏過的節,想來孩兒們極少見過城中戶戶張燈結彩,熱鬧非凡的景象。今日爹爹與朱家借了一尾船,晚上便闔家於淮水上遊船罷。”
.
淮水是城中最大的內河,自古六朝金粉薈萃之所,兩岸人煙稠密,商業繁榮。不過曆經幾迴戰亂,到得大丹朝時,如今的淮水兩岸已經改顏換貌,尋不到多少六朝時的痕跡了。
華苓身穿淺紫色綾紗襦裙,一雙小手籠在寬袖裏,立在船頭,出神地凝望這繁榮的水域。
城中這段淮水寬有數十米,它幾乎是靜謐的,但兩岸高高低低的亭台樓閣無不燈光薈萃,更有裝飾著彩燈彩綢的舟船慢悠悠地在河上穿梭來往,讓整段水域都顯得喧鬧起來,臨水的樓上、樓下、水邊,處處都是唿朋引伴出來賞月賞燈過節的人,人人笑容洋溢、腳步輕盈。
明淨朗月當空,盛世人煙在下,好一幅良辰美景圖。
“真是美哪……”她忍不住喃喃對自己說,綻開笑容。
“阿九。”
“嗯?”
華苓應聲望去,卻發現衛羿站在十來米外的那條船上,在船上明亮燈盞的映照下,眉目顯得尤為柔和。衛羿旁邊,衛弼公夫妻已經在和謝丞公夫妻隔水互道節日安康了。
姐妹們都湧到華苓這邊來了,簇擁成一團,紛紛向衛弼公一家問安,歡聲笑語。相比之下衛家的船上正經主人隻有幾個,還是算上了捎帶的朱家的長孫朱兆新,和朱兆新的一名叔叔名叫朱謙禾之後。幸好連帶仆婢們也帶了十幾個,滿滿站了一船,倒也不顯得多冷清。
隔得有些遠,大家都在喊著說話,華苓便隻是朝衛羿展顏一笑,示意自己看到了他。
衛羿點點頭。朱兆新在旁邊蹦彈著喊:“五哥,五哥,遊船不好玩啊,我們到河邊上那花樓去吃酒。大家都是去花樓吃酒的。”
朱兆新向來是個小霸王,被寵縱慣了的,不知從哪裏聽說了淮水兩岸花樓美伎的事,這便喊著要去耍子了。
這都是什麽混帳話!二娘幾個年紀大些的紛紛掩麵,不想跟朱兆新說話。這孩子年齡還不到兩位數,怎地就這麽浪蕩呢!
衛羿喝道:“朱兆新,住口。”
朱兆新對衛羿是很敬服的,於是怏怏住了口,看得兩船的人都是笑個不住,惡人隻有惡人治得了。
既然遇到了,兩家的船就也不急著劃開,就靠在一處說話。
一條小船從北麵劃了下來,上麵卻是王磐和王磷兩兄弟,遠遠認出了衛謝兩家懸掛在船頭的燈籠徽記,劃近了過來。
王磐在船頭拱手笑道:“嶽父大人、弼公,還有謙禾兄,家父正領著家人們在前方樓中賞月吃酒,高樓之上觀此淮水、明月,別有一番滋味。良辰美景如此,家父便令磐來邀諸位,何不棄船登樓,賞玩一番?”
“如此甚好,相公有心了。”謝丞公和衛弼公朗聲而笑,便命仆役劃船,隨著王家的小船往前劃了兩三百米,一座飛簷翹角、青瓦紅牆的三層八角樓出現在人們眼前。
船隻靠岸,這三家的人下的船來,王相公領著家人已經下樓迎過來了,和和樂樂一陣寒暄,又是四家齊聚一堂的場麵。
王家早有準備,已經在樓中擺了酒宴,長輩們在二樓說話談天,把年輕孩子們趕在最寬敞的一樓和視野最好的三樓作耍。
王家這座臨水的木樓名叫瀾塢,名字不太起眼,但是已經有幾十年曆史了,雕梁畫棟,時時整修,維護得極好。
華苓上了樓,站在瀾塢三樓的雕花窗旁邊扶著窗沿望出去,下麵是一覽無餘的繁盛淮水,上麵是明月當空。
五娘六娘和王霧在一處,占了另一個窗子說話兒。
王霧很是得意地介紹說:“年年我們家都在這處瀾塢賞月呢,這處視野好,你們看,從這裏可以把淮水上下盡收眼底。”
五娘點頭讚道:“這處風景確實好。”又快言快語地提議道:“我們來玩聯詩吧?光看月色風景也單調了些。”
王霧拍掌笑道:“好主意。隻可惜霏姐姐不在金陵,不然今年我們就人齊得很了。”
二娘安慰她們道:“無事,最多兩年霏娘也就能迴來了,到時候我們依舊在一塊作耍呢。”
“也是如此。”娘子們彼此相視一笑,那聖上都給太子賜婚了,等太子成了婚,王霏迴來的日子也不遠了。世家向來同氣連枝,怎麽會容許皇家把王家嫡女逼在道觀裏一輩子嫁娶不得。
王家大房的庶女王雪立刻便叫侍婢們去取小鼓和綢花、紙筆等物,樂道:“這下好了,原本我們家隻有幾個人在這裏,玩什麽都玩不盡興,加上你們家兄弟姐妹們就盡夠了。”
於是也不拘男女,年輕孩子們在三樓團團圍著坐了一圈,定了‘月圓’為題,一人一句聯詩。一首詩二三十句,每聯一句大家夥兒評一句,若是公認不好的就要喝酒,公認好的指一個人喝酒。
衛羿和朱兆新也占了個位子,但朱衛兩家偏重武藝,文學上就不可能費許多心思去學了,衛羿還能勉強接上一句,朱兆新就隻有瞪著眼睛幹看幹聽的份兒。
王家人是出了名的個個詩文全才,王雪、王霜、王霧,還有剛剛遊學迴到金陵的王硨、王磷,每一個在詩文上的造詣居然都頗深。謝家的郎君娘子們雖然也飽讀詩書,勤學苦思,但詩才上還是被王家子隱隱壓了一頭,隻有二娘、四娘和七娘堪堪撐得住場麵。
不過相比起衛羿來,謝家人也算得上才華橫溢了,於是每輪過去,衛羿基本上就是墊底的,罰酒沒商量。再加上詩才最出色的一句多半落在王家,於是王家人每輪還能多讓其他三家的一個人喝酒,很快二郎、二娘、三娘都被指著喝了若幹杯。
華苓苦著臉跟著接了兩句,無功無過地隨大流過去而已,終於她站起來叉腰大聲道:“我說,我說這樣不好啊,你們家的人太厲害了,玩這個不公平。”
看一眼華苓,王硨踞案執一把葵扇指著衛羿笑:“哈哈哈!衛五,謝九護著你呢,你怎麽說,還敢不敢喝,敢不敢?”
衛羿平板說道:“為何不敢。繼續罷。”其實罰酒的酒杯就指頭大小,一杯還不到一小口,實在算不了什麽。軍中隻有烈酒,他自小隨父親兄弟喝慣了,是近乎千杯不醉的。
華苓翻了個白眼,說:“按家族分不好,你們家實力太盛,玩不起來。不若就著大家所坐位置,分成數隊來比試罷?其實按我說的,聯詩有什麽好玩的,文縐縐的酸死了。玩投壺、雙陸不行嘛,輸了的人起舞、歌唱都是好的。”
“跳什麽舞?弓矢舞?劍器舞?拓枝舞?胡旋舞?”王硨立刻撫掌笑:“謝九此議甚好,你們說如何?”
王二說了話,王家兄弟姐妹自然都是應的,謝家姐妹們也覺得好,投壺更刺激不說,載歌載舞讓眼睛耳朵都有得賞玩,確實比聯詩要有趣。
而且這樣限定了隻有輸了遊戲的人表演,並不是什麽時候都能看到四公家的孩子親自上陣表演的呢。
於是大肚子長嘴壺被取來了兩個,放在中間,團團圍坐的諸位也不再按家族分,而是按位置分成了四隊。
衛羿、華苓和王磷、王雪在一隊,王硨、王霧、二娘、六娘在一隊,三娘、四娘和七娘、三郎、朱兆新一隊,還有二郎、五娘、八娘、王霜一隊兒。
投壺就可就是武藝高強的郎君們的拿手好戲了,華苓樂得很,跟衛羿、王磷組在一塊兒,他們這隊的勝率始終是第一的,壓製得其他隊輪流墊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