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立在琳娘身側,看著她身上穿的絲質衣裙,發上簪著的碧璽釵子,有些羨慕,不過她立誌掙錢贖身,倒沒想太多,忙不迭的將這月份所發的月例報給琳娘。
琳娘新定了規矩,明月作為領頭的,可多拿二十文一個月,其餘丫鬟不分大小,俱拿八十文一個月,每年給做四季衣裳各一套,每季另發五十文一人胭脂水粉錢,吃住俱由張家統一撥付,算是極為仁厚了。
她看明月記賬水平不錯,覺得滿意,就從自己桌子上拿了幾個秋梨給她:“你帶迴去給她們,一人一個,對了,梅梅和阿繡都算是新來的,適應的好麽?”
明月手裏捧了梨子,答道:“都不錯,就是彩霞這幾日反而總是不守規矩偷偷出門。”
琳娘本能的不喜彩霞,便冷了臉色:“你去說與她聽,不是不允許出門,但家中規矩還得守好,若是在外丟了老爺的臉麵,我絕不留情,一定將她攆出去。”
明月忙不迭的點頭,退了出去。
琳娘想著出去找張挽楠,結果被迎麵走來的張銘拉住了手:“那位爺要帶張小姐迴去了,咱們一道去送送吧。”
琳娘想起張挽楠繡了一半的雙魚,忙道:“她有東西落我房裏,我去拿一下。”
“嗯,快些。”
送走了張鑒與張挽楠父女二位,張銘才得空與琳娘說話。
“若無意外,開了年後,咱們又得搬家了。”
琳娘一愣:“又搬?是去國子監念書麽?”
他們還立在房門口,為避閑人耳目,張銘點了點頭:“差不多吧。”說著將她牽進了屋子,栓上了門。
☆、第68章 離家
張銘將張鑒與自己所談的內容大致說了說,琳娘聽後大為訝異。
她大哥孫瑜之前得以去往國子監讀書,是因為娶了大嫂胡氏的緣故,胡氏的父親就任於禦史台,算是位老禦史了,當年鹿鳴宴上孫瑜結識了胡父,被他激賞,婚後更是過了近一年才得以前往國子監念書,還是胡父花了大力氣的功勞。她還當張銘蒙受張家的恩惠,得以去往燕京念書等缺,結果竟然是直接補任,實在是聞所未聞。
她愣了愣道:“這樣大的恩惠,咱們怎麽還的清呢?”
張銘歎了口氣道:“是禍是福還得兩說,這其中許多彎彎繞繞我還未細講給你聽,我自己也不是太清楚,畢竟咱們身在魯晉,沒機會知曉燕京的事情。”
他將一片切好的水梨用牙簽戳了塞進琳娘嘴裏,又道:“不過,我去了船舶所,也不過是先做個九品的小吏,連官服都未必有的穿,倒不用擔心會出風頭了,若是像他先前所說的去吏部,一開始便是六品,那才是真招搖。”
琳娘嚼了嚼嘴裏的梨子,“我不太懂這些,不過你去我也跟著去,咱們什麽時候得走。”
“那倒不急,至少也得等個半載,咱們還得先將琢兒送到錦州去,常大哥前些日子來了信,已經在催促了。”
琳娘點點頭,“你去送琢兒,我最近就把將賬歸歸攏,全部清出來,咱們先前買了許多地,俱是分期付的,也得先將要還的銀子寄存到票號裏,唉,人手實在缺了些。若是我一走,這邊店裏就無人算賬,另外,鄉下的田地雖然可以托付給姐夫幫忙一並打理,但人家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做,總是麻煩他也不好。”
張銘一聽她這樣說,也覺得有道理,他現在總算發現自己先前一直不雇傭管事的天真了,如今雖然新進了兩位管事,但一時難以信任,托付田產賬本則更無從談起了。
“算賬你可以在幾個丫鬟中挑一位,最近抓緊了時間教會她,將賬和銀子一分為二,賬歸她管,銀子歸嚴嬸管,咱們立好了讓他們彼此監督的規矩,也就有據可查了。”他想了想又道:“說實話,我打算將這店重新賣還給嚴嬸了,就是眼下時機還不到。”
琳娘也覺得將店還給嚴氏更為妥當,這樣一來他們摘的幹淨,可以走的利索,不過若是平白拆夥,麵子上卻過不去,眼下店裏用的工幾乎都是他們家的人,采買工作亦因為張銘的關係一向掛靠在知味樓,知味樓進貨量大,才有便宜可占,一旦拆夥,嚴氏又要一個人想辦法支撐店裏,她一個上了年紀的婦道人家,如何支應的起來。
“我有個主意,賣還給嚴嬸倒不必了,但以後咱們可以重新與她分賬,由她占大頭,這樣即便你我不在,她手中錢多了,也能轉的開。”
“有道理,就是這樣咱們拿的少了,去了燕京那寸土寸金的地方,或許用錢又要吃緊。”張銘又歎了一聲。
琳娘笑了一聲:“咱們能在燕京有屋子住就夠啦,據我大哥說,他在燕京和胡伯伯一家一道租屋子住,不過是間獨門獨院的小樓,也要十幾貫一個月,光這一項咱們就能省出許多。我到時候在院子裏種些果蔬,咱們不用買菜吃,也不會用太多錢,至於衣服鞋襪,一向是我給你做的……”
張銘看她小嘴巴巴的,說個不停,還樣樣都有些道理,心裏的煩悶也就少了些,燕京麽,至少會有最好的醫生吧,到時候請他們給琳娘看看,或許會有轉機也說不定呢。
他便做起了忠實的聽眾,附和起琳娘對未來的安排,一邊微笑的看著她,時不時還遞上一片梨。
過了不久,張銘想到一件事,就開口道:“玎玎,琢兒去錦州的事,我要與你商量……”
………………………………………………………………………………………………
孫炳對小兒子這次的考試成績還算滿意,心道這孩子果然懂事了些,二女婿張銘亦十分爭氣,竟然一舉得中亞元,就是這孩子心急了些,若是再等上個兩年三載的,沒準就能考上解元了,最近竟然又病倒了,可見是個福薄的,也不知能不能過的長久。
他正在自己書房裏暗自琢磨,就見到家裏一位丫鬟來報:“老爺,二小姐迴來了。”
她沒提到張銘,孫炳便問:“二姑爺呢?”
丫鬟搖了搖頭:“這迴是二小姐一個人迴來的,並不曾見到二姑爺,小少爺也未跟著迴來。”
孫炳皺了眉頭,“你讓她來書房。”
“是。”
琳娘一進孫炳的書房,就跪在了地上,“請爹恕罪。”
孫炳大為訝異,眼皮亦跳了跳:“發生了何事你快說罷。”
琳娘依從張銘先前的囑咐,仍舊不站起身,從袖中取出一封信,遞給了孫炳。
孫炳接過後拆開一看,就將信擲在地上,“胡鬧!”
信中寥寥數句,孫炳卻知道,自己的小兒子,在不知不覺間已經翅膀變硬了,即便是這次考中童生,亦是他的策略,眼下,他恐怕已經不在魯晉,早就到了錦州。他還等著開年後要好好鼓勵孫琢一迴,不再擺嚴父的臉色給他看,結果,等來的是這樣一件事。
他真是大言不慚,要投筆從戎去了!
錦州是什麽地方,那是遊牧民族的草原與大周的交界帶,天寒地凍,草木不生,每年大小邊關戰役數不勝數,去往那裏的,除非是朝中有人跑去掙軍功的,便是九死一生的民兵役,他才十二歲,心大成這樣。
好在孫炳仍算冷靜,看了跪在地上的琳娘一眼,“琳娘,你站起身迴答爹,那位錦州姓常的千總,究竟是誰?”
琳娘這才站起來的,怯怯的看了他一眼,“我也不清楚。相公為著這事,想要去追迴琢兒,結果半路上又發燒了,眼下還在家裏躺著。”她頭一迴對自己爹撒這樣的彌天大謊,不僅心跳如雷,臉色都發白。
孫炳見她搖搖欲墜,隻當她掛心張銘,心底便一軟,不再追問她了。
“罷了,讓我仔細想想,你先迴去看顧好你相公,這事你就別管了,你娘那裏,我會先瞞一陣,等這段過去了,再告訴她。”他頓了頓,“至於琢兒,我還有學生要教,隻能寫信給那位常千總,看他是否願意將他送迴來。”
琳娘看父親一臉憔悴,險些就要將實情道出,但她掐了自己的手心一把,默默的點頭附和,退出了孫炳的書房。
等她坐了馬車迴到縣裏,直接去了秦府,對立在後門的張銘和孫琢說道:“爹不像會出來尋人的樣子,還說會瞞著娘,未免萬一,你們現下便走,莫停留了。”
張銘抱了她一下,“東西俱已經準備好了,我將琢兒送到,就會迴來。委屈你了。”
孫琢在一旁既驚又喜,又露出些茫然,張了張嘴道:“二姐。”
琳娘轉向他,不知說什麽好,最後說了一句:“既然要去,你要記得時時寫信給爹,”她頓了頓,“記得不忘念書寫字,做了文章也一並夾在信裏寄來,能迴來就一定要迴來。”
孫琢猶如即將脫籠的小鳥,內心歡欣雀躍,看到自己姐姐這樣,頗為不解,但他也算懂事,連連點頭:“若是能光明正大的走,我也不想這樣,二姐你放心,我會寫信的。書我也帶了。”
張銘坐上了馬車,招唿了孫琢一聲,他亦登了上去,掀開窗戶對琳娘揮了揮手,看了一眼立在琳娘身後未作言語的青青,就將頭鑽迴了車內。
“走吧。”
路上,孫琢和張銘啃著飯團,默默不語。張銘吃了口涼了的紅薯湯,拍了一下孫琢的腦袋:“你若是後悔,迴來便是,你爹麵冷心熱,至多打你一頓。”
孫琢捂著自己頭,惱道:“我才不後悔。”
張銘笑了一聲,“也是,你也快十三了,再過兩年,就到訂婚年紀了,到時候遲早也要迴來的。”
孫琢被飯團一噎,“我不訂婚。”
張銘哂然一笑,不再說話。
孫琢見他不接話,又道:“我說真的。”他懷裏還偷偷揣著一團藍色的絲絹,即便目前還未察覺自己的想法,他也將這東西帶上了。至於對孫炳和趙氏的愧疚之情,因為被喜悅蓋過了,反倒並不明顯。
……………………………………………………………………………………
孫炳立在自己書房的窗口呆了許久,一遍遍的迴想信裏的句子。難以想象,那封信是孫琢這樣一個不到十三歲的孩子寫的,裏麵甚至用了駢句,他天資高出自己許多,本來最有希望進學,結果偏偏想盡一切辦法去了錦州。
甚至,還聯合了張銘及琳娘來騙自己。
他當然識破了琳娘的謊言,她不會說謊,從小便如此。至於張銘,他看的出來,這孩子麵上愛獨善其身,說話滑不丟手,骨子裏卻有些士氣。孫琢能說服他幫自己遮掩,也算有些本事了。
記得年輕的時候,他自己也篤信過高義,但如今已經是一個充滿匠氣的教書人了,每日合計的便是束脩的多寡,日複一日的讀各家經典,也不過是圖個心安。
他不是不通情理的人,既然孫琢不惜使詐要去,他出於作為父親的臉麵,也不會再攔了,但還是要寫信給那位常千總,求他幫忙照看好自己的兒子,隻希望他能平平安安的。
聽到趙氏在外麵唿來喝去的大嗓門,孫炳有些頭痛,這蠢婦,唉。
☆、第69章 安置
時間轉瞬而過,這是張銘與琳娘一道過的第二個年頭了。不過,他們比去年還忙,張銘馬不停蹄的將孫琢送到錦州,與常春敘了一番,順道買了些灰鼠皮坎肩和褂子,等到他又坐馬車迴到清河縣,已是大年初三了。
琳娘帶著青青等俱迴到了孫家村,他家如今不同以往,張銘已經成了舉人老爺,年紀又輕,便門庭若市,好在張銘對外稱有恙在身,因此隻有些許婦人來拜訪琳娘。此外,不少人阿諛趙氏,讚她為女兒尋了好親事,卻不想馬屁拍到了馬腳上。
趙氏最近一半是火一半是水,想到張銘成了舉人老爺給自己臉上添光,就覺得高興,又想到他沒能看住自己的小兒子,反而被個車夫軍曹拐去當民兵,便心火直冒。孫炳一介酸腐文人,哪裏抵的住她賴皮,到臘八時孫琢猶未歸家,她一通大吵大鬧,就知道了事情原委,那之後,她屢次三番想打上張家門,卻被孫炳拘在了家裏,隻能成日以淚洗麵。
好在,瑾娘對孫琢的事體也略知一二,她為了替琳娘擋去些災禍,便得空就抱了孩子去看趙氏。毛毛已經會開口說話了,個子又生的比一般孩子大,眼睛烏溜溜的,惹人喜愛,趙氏見了他就舍不得發火,隻能往自己肚子裏咽。
為著這事,琳娘年初一帶著青青一道去孫家拜訪時,還是吃了一通派頭,不過家中其餘人皆明事理,有孫炳幫著開脫,她過的還算容易。不過,趙氏將火劈頭劈臉的發作在自己身上,說不委屈,也是假的。
初三這日傍晚,張家一眾人都早早的歇下,琳娘一邊核對賬簿,一邊收拾東西,就聽得她家的小門房阿良在門口喊了一聲,“老爺迴來了。”
琳娘隻當自己幻聽,卻忙不迭的走出房門,一路上穿廊走巷,到了門口,見張銘肩頭落雪,正招唿著小廝們搬東西。“小心些,這一箱東西易碎。”
他抬眼看到琳娘,她就站在門廊邊上,臉上未施粉黛,穿著藕色的絨裙,一臉不可置信的瞧著自己。眼下天上飄雪,風如刀割,他忙拿了件簇新的灰鼠皮大氅披到琳娘身上,揉了揉她臉蛋,道:“怎麽不披了外衣再出來。”
琳娘握住了他的一雙涼手,心裏頭想哭,但周圍俱是外人,便抿了抿嘴,點頭道:“我聽到動靜,說你到家了,還當是假的。”
“我趕了一路,但是遇上了暴雪,耽擱了幾日,還是沒趕上過年。”
“廚房裏應該還有熱湯,快去喝兩碗。”
“嗯。”
張銘連喝了三碗大骨湯,隻覺得自己肚子裏都晃悠悠的,才作罷。他一路上隻得些幹糧可以吃,熱水都難得,眼下喝了熱乎乎的東西,就覺得暖融融的隻想睡覺。但他愛幹淨,多日未洗澡,不願意躺到床上去,隻想趴在桌上休息。
因此,琳娘吩咐了李氏等去燒水,他家如今傭人夠多了,這倒極快。不多時,他們屋子裏便霧氣熏蒸,擺了一大浴桶水,琳娘關了各扇窗戶,就替張銘寬衣解帶。
他懶洋洋的脫了衣服,便跨進了水裏,極為舒服的喟歎了一聲。正想招唿琳娘來替自己按肩膀,她就已經立在了自己身側,將牛角簪子取了下來,替他疏通了頭發,又拿了塊毛巾,服侍他沐浴。
因為怕衣服被水沾濕,她便隻穿了裏衣,張銘一時間玩心大起,就將水灑到她身上,琳娘無心陪他玩耍,就擰了一把他的臉,“你別鬧了,早些洗好了便好睡覺。”
他這才老實,隻當自己身上不幹淨了被她嫌棄,安安分分的擦起了皂花胰子。
好不容易替張銘洗完,琳娘自己亦出了一身汗,她別別扭扭,不願意替他穿衣裳,就立到了屏風後麵,催促他自個兒穿。
張銘洗了澡,隻覺得渾身皆軟,好不容易穿好了衣服,躺到床上,隻用了三秒,便睡著了。
琳娘身上出了汗不舒服,亦叫人再燒了水,胡亂泡了泡,就起身換了衣服躺到了張銘身邊,她還想與他說話,見他眼底一片青色,便收了聲,挽了他一條臂膀,也睡了起來。這人不在身邊,她最近也開始失眠了。
次日清晨,張銘同琳娘俱晏起了。管事婆子吳夫人頗有眼力價,見琳娘眼底含春,張銘神清氣爽,就知道兩人夜裏做了好事,特地弄了碗三元湯給他們喝。
琳娘不明就裏,默默喝了湯,想著早上那一出,心裏暗罵張銘。他睡了一夜便有了精神,一醒就折騰自己,將她新換的衣服又弄髒了,床單亦濕漉漉的,眼下天冷,若是洗床單也忒丟臉了。
吃罷早飯,張銘將琳娘拖迴房內,先與她賠了一通罪,這才細細說起自己這趟送孫琢去錦州的事兒。他們借了秦遊家的車夫,到了那就有常春的手下人接應,他如今是錦州總兵的幾位副手之一,已經領人打了兩場小役,孫琢到了那裏,便如潛龍入海,悠然自得,啟程前的些許憂愁都被他拋之腦後。
琳娘新定了規矩,明月作為領頭的,可多拿二十文一個月,其餘丫鬟不分大小,俱拿八十文一個月,每年給做四季衣裳各一套,每季另發五十文一人胭脂水粉錢,吃住俱由張家統一撥付,算是極為仁厚了。
她看明月記賬水平不錯,覺得滿意,就從自己桌子上拿了幾個秋梨給她:“你帶迴去給她們,一人一個,對了,梅梅和阿繡都算是新來的,適應的好麽?”
明月手裏捧了梨子,答道:“都不錯,就是彩霞這幾日反而總是不守規矩偷偷出門。”
琳娘本能的不喜彩霞,便冷了臉色:“你去說與她聽,不是不允許出門,但家中規矩還得守好,若是在外丟了老爺的臉麵,我絕不留情,一定將她攆出去。”
明月忙不迭的點頭,退了出去。
琳娘想著出去找張挽楠,結果被迎麵走來的張銘拉住了手:“那位爺要帶張小姐迴去了,咱們一道去送送吧。”
琳娘想起張挽楠繡了一半的雙魚,忙道:“她有東西落我房裏,我去拿一下。”
“嗯,快些。”
送走了張鑒與張挽楠父女二位,張銘才得空與琳娘說話。
“若無意外,開了年後,咱們又得搬家了。”
琳娘一愣:“又搬?是去國子監念書麽?”
他們還立在房門口,為避閑人耳目,張銘點了點頭:“差不多吧。”說著將她牽進了屋子,栓上了門。
☆、第68章 離家
張銘將張鑒與自己所談的內容大致說了說,琳娘聽後大為訝異。
她大哥孫瑜之前得以去往國子監讀書,是因為娶了大嫂胡氏的緣故,胡氏的父親就任於禦史台,算是位老禦史了,當年鹿鳴宴上孫瑜結識了胡父,被他激賞,婚後更是過了近一年才得以前往國子監念書,還是胡父花了大力氣的功勞。她還當張銘蒙受張家的恩惠,得以去往燕京念書等缺,結果竟然是直接補任,實在是聞所未聞。
她愣了愣道:“這樣大的恩惠,咱們怎麽還的清呢?”
張銘歎了口氣道:“是禍是福還得兩說,這其中許多彎彎繞繞我還未細講給你聽,我自己也不是太清楚,畢竟咱們身在魯晉,沒機會知曉燕京的事情。”
他將一片切好的水梨用牙簽戳了塞進琳娘嘴裏,又道:“不過,我去了船舶所,也不過是先做個九品的小吏,連官服都未必有的穿,倒不用擔心會出風頭了,若是像他先前所說的去吏部,一開始便是六品,那才是真招搖。”
琳娘嚼了嚼嘴裏的梨子,“我不太懂這些,不過你去我也跟著去,咱們什麽時候得走。”
“那倒不急,至少也得等個半載,咱們還得先將琢兒送到錦州去,常大哥前些日子來了信,已經在催促了。”
琳娘點點頭,“你去送琢兒,我最近就把將賬歸歸攏,全部清出來,咱們先前買了許多地,俱是分期付的,也得先將要還的銀子寄存到票號裏,唉,人手實在缺了些。若是我一走,這邊店裏就無人算賬,另外,鄉下的田地雖然可以托付給姐夫幫忙一並打理,但人家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做,總是麻煩他也不好。”
張銘一聽她這樣說,也覺得有道理,他現在總算發現自己先前一直不雇傭管事的天真了,如今雖然新進了兩位管事,但一時難以信任,托付田產賬本則更無從談起了。
“算賬你可以在幾個丫鬟中挑一位,最近抓緊了時間教會她,將賬和銀子一分為二,賬歸她管,銀子歸嚴嬸管,咱們立好了讓他們彼此監督的規矩,也就有據可查了。”他想了想又道:“說實話,我打算將這店重新賣還給嚴嬸了,就是眼下時機還不到。”
琳娘也覺得將店還給嚴氏更為妥當,這樣一來他們摘的幹淨,可以走的利索,不過若是平白拆夥,麵子上卻過不去,眼下店裏用的工幾乎都是他們家的人,采買工作亦因為張銘的關係一向掛靠在知味樓,知味樓進貨量大,才有便宜可占,一旦拆夥,嚴氏又要一個人想辦法支撐店裏,她一個上了年紀的婦道人家,如何支應的起來。
“我有個主意,賣還給嚴嬸倒不必了,但以後咱們可以重新與她分賬,由她占大頭,這樣即便你我不在,她手中錢多了,也能轉的開。”
“有道理,就是這樣咱們拿的少了,去了燕京那寸土寸金的地方,或許用錢又要吃緊。”張銘又歎了一聲。
琳娘笑了一聲:“咱們能在燕京有屋子住就夠啦,據我大哥說,他在燕京和胡伯伯一家一道租屋子住,不過是間獨門獨院的小樓,也要十幾貫一個月,光這一項咱們就能省出許多。我到時候在院子裏種些果蔬,咱們不用買菜吃,也不會用太多錢,至於衣服鞋襪,一向是我給你做的……”
張銘看她小嘴巴巴的,說個不停,還樣樣都有些道理,心裏的煩悶也就少了些,燕京麽,至少會有最好的醫生吧,到時候請他們給琳娘看看,或許會有轉機也說不定呢。
他便做起了忠實的聽眾,附和起琳娘對未來的安排,一邊微笑的看著她,時不時還遞上一片梨。
過了不久,張銘想到一件事,就開口道:“玎玎,琢兒去錦州的事,我要與你商量……”
………………………………………………………………………………………………
孫炳對小兒子這次的考試成績還算滿意,心道這孩子果然懂事了些,二女婿張銘亦十分爭氣,竟然一舉得中亞元,就是這孩子心急了些,若是再等上個兩年三載的,沒準就能考上解元了,最近竟然又病倒了,可見是個福薄的,也不知能不能過的長久。
他正在自己書房裏暗自琢磨,就見到家裏一位丫鬟來報:“老爺,二小姐迴來了。”
她沒提到張銘,孫炳便問:“二姑爺呢?”
丫鬟搖了搖頭:“這迴是二小姐一個人迴來的,並不曾見到二姑爺,小少爺也未跟著迴來。”
孫炳皺了眉頭,“你讓她來書房。”
“是。”
琳娘一進孫炳的書房,就跪在了地上,“請爹恕罪。”
孫炳大為訝異,眼皮亦跳了跳:“發生了何事你快說罷。”
琳娘依從張銘先前的囑咐,仍舊不站起身,從袖中取出一封信,遞給了孫炳。
孫炳接過後拆開一看,就將信擲在地上,“胡鬧!”
信中寥寥數句,孫炳卻知道,自己的小兒子,在不知不覺間已經翅膀變硬了,即便是這次考中童生,亦是他的策略,眼下,他恐怕已經不在魯晉,早就到了錦州。他還等著開年後要好好鼓勵孫琢一迴,不再擺嚴父的臉色給他看,結果,等來的是這樣一件事。
他真是大言不慚,要投筆從戎去了!
錦州是什麽地方,那是遊牧民族的草原與大周的交界帶,天寒地凍,草木不生,每年大小邊關戰役數不勝數,去往那裏的,除非是朝中有人跑去掙軍功的,便是九死一生的民兵役,他才十二歲,心大成這樣。
好在孫炳仍算冷靜,看了跪在地上的琳娘一眼,“琳娘,你站起身迴答爹,那位錦州姓常的千總,究竟是誰?”
琳娘這才站起來的,怯怯的看了他一眼,“我也不清楚。相公為著這事,想要去追迴琢兒,結果半路上又發燒了,眼下還在家裏躺著。”她頭一迴對自己爹撒這樣的彌天大謊,不僅心跳如雷,臉色都發白。
孫炳見她搖搖欲墜,隻當她掛心張銘,心底便一軟,不再追問她了。
“罷了,讓我仔細想想,你先迴去看顧好你相公,這事你就別管了,你娘那裏,我會先瞞一陣,等這段過去了,再告訴她。”他頓了頓,“至於琢兒,我還有學生要教,隻能寫信給那位常千總,看他是否願意將他送迴來。”
琳娘看父親一臉憔悴,險些就要將實情道出,但她掐了自己的手心一把,默默的點頭附和,退出了孫炳的書房。
等她坐了馬車迴到縣裏,直接去了秦府,對立在後門的張銘和孫琢說道:“爹不像會出來尋人的樣子,還說會瞞著娘,未免萬一,你們現下便走,莫停留了。”
張銘抱了她一下,“東西俱已經準備好了,我將琢兒送到,就會迴來。委屈你了。”
孫琢在一旁既驚又喜,又露出些茫然,張了張嘴道:“二姐。”
琳娘轉向他,不知說什麽好,最後說了一句:“既然要去,你要記得時時寫信給爹,”她頓了頓,“記得不忘念書寫字,做了文章也一並夾在信裏寄來,能迴來就一定要迴來。”
孫琢猶如即將脫籠的小鳥,內心歡欣雀躍,看到自己姐姐這樣,頗為不解,但他也算懂事,連連點頭:“若是能光明正大的走,我也不想這樣,二姐你放心,我會寫信的。書我也帶了。”
張銘坐上了馬車,招唿了孫琢一聲,他亦登了上去,掀開窗戶對琳娘揮了揮手,看了一眼立在琳娘身後未作言語的青青,就將頭鑽迴了車內。
“走吧。”
路上,孫琢和張銘啃著飯團,默默不語。張銘吃了口涼了的紅薯湯,拍了一下孫琢的腦袋:“你若是後悔,迴來便是,你爹麵冷心熱,至多打你一頓。”
孫琢捂著自己頭,惱道:“我才不後悔。”
張銘笑了一聲,“也是,你也快十三了,再過兩年,就到訂婚年紀了,到時候遲早也要迴來的。”
孫琢被飯團一噎,“我不訂婚。”
張銘哂然一笑,不再說話。
孫琢見他不接話,又道:“我說真的。”他懷裏還偷偷揣著一團藍色的絲絹,即便目前還未察覺自己的想法,他也將這東西帶上了。至於對孫炳和趙氏的愧疚之情,因為被喜悅蓋過了,反倒並不明顯。
……………………………………………………………………………………
孫炳立在自己書房的窗口呆了許久,一遍遍的迴想信裏的句子。難以想象,那封信是孫琢這樣一個不到十三歲的孩子寫的,裏麵甚至用了駢句,他天資高出自己許多,本來最有希望進學,結果偏偏想盡一切辦法去了錦州。
甚至,還聯合了張銘及琳娘來騙自己。
他當然識破了琳娘的謊言,她不會說謊,從小便如此。至於張銘,他看的出來,這孩子麵上愛獨善其身,說話滑不丟手,骨子裏卻有些士氣。孫琢能說服他幫自己遮掩,也算有些本事了。
記得年輕的時候,他自己也篤信過高義,但如今已經是一個充滿匠氣的教書人了,每日合計的便是束脩的多寡,日複一日的讀各家經典,也不過是圖個心安。
他不是不通情理的人,既然孫琢不惜使詐要去,他出於作為父親的臉麵,也不會再攔了,但還是要寫信給那位常千總,求他幫忙照看好自己的兒子,隻希望他能平平安安的。
聽到趙氏在外麵唿來喝去的大嗓門,孫炳有些頭痛,這蠢婦,唉。
☆、第69章 安置
時間轉瞬而過,這是張銘與琳娘一道過的第二個年頭了。不過,他們比去年還忙,張銘馬不停蹄的將孫琢送到錦州,與常春敘了一番,順道買了些灰鼠皮坎肩和褂子,等到他又坐馬車迴到清河縣,已是大年初三了。
琳娘帶著青青等俱迴到了孫家村,他家如今不同以往,張銘已經成了舉人老爺,年紀又輕,便門庭若市,好在張銘對外稱有恙在身,因此隻有些許婦人來拜訪琳娘。此外,不少人阿諛趙氏,讚她為女兒尋了好親事,卻不想馬屁拍到了馬腳上。
趙氏最近一半是火一半是水,想到張銘成了舉人老爺給自己臉上添光,就覺得高興,又想到他沒能看住自己的小兒子,反而被個車夫軍曹拐去當民兵,便心火直冒。孫炳一介酸腐文人,哪裏抵的住她賴皮,到臘八時孫琢猶未歸家,她一通大吵大鬧,就知道了事情原委,那之後,她屢次三番想打上張家門,卻被孫炳拘在了家裏,隻能成日以淚洗麵。
好在,瑾娘對孫琢的事體也略知一二,她為了替琳娘擋去些災禍,便得空就抱了孩子去看趙氏。毛毛已經會開口說話了,個子又生的比一般孩子大,眼睛烏溜溜的,惹人喜愛,趙氏見了他就舍不得發火,隻能往自己肚子裏咽。
為著這事,琳娘年初一帶著青青一道去孫家拜訪時,還是吃了一通派頭,不過家中其餘人皆明事理,有孫炳幫著開脫,她過的還算容易。不過,趙氏將火劈頭劈臉的發作在自己身上,說不委屈,也是假的。
初三這日傍晚,張家一眾人都早早的歇下,琳娘一邊核對賬簿,一邊收拾東西,就聽得她家的小門房阿良在門口喊了一聲,“老爺迴來了。”
琳娘隻當自己幻聽,卻忙不迭的走出房門,一路上穿廊走巷,到了門口,見張銘肩頭落雪,正招唿著小廝們搬東西。“小心些,這一箱東西易碎。”
他抬眼看到琳娘,她就站在門廊邊上,臉上未施粉黛,穿著藕色的絨裙,一臉不可置信的瞧著自己。眼下天上飄雪,風如刀割,他忙拿了件簇新的灰鼠皮大氅披到琳娘身上,揉了揉她臉蛋,道:“怎麽不披了外衣再出來。”
琳娘握住了他的一雙涼手,心裏頭想哭,但周圍俱是外人,便抿了抿嘴,點頭道:“我聽到動靜,說你到家了,還當是假的。”
“我趕了一路,但是遇上了暴雪,耽擱了幾日,還是沒趕上過年。”
“廚房裏應該還有熱湯,快去喝兩碗。”
“嗯。”
張銘連喝了三碗大骨湯,隻覺得自己肚子裏都晃悠悠的,才作罷。他一路上隻得些幹糧可以吃,熱水都難得,眼下喝了熱乎乎的東西,就覺得暖融融的隻想睡覺。但他愛幹淨,多日未洗澡,不願意躺到床上去,隻想趴在桌上休息。
因此,琳娘吩咐了李氏等去燒水,他家如今傭人夠多了,這倒極快。不多時,他們屋子裏便霧氣熏蒸,擺了一大浴桶水,琳娘關了各扇窗戶,就替張銘寬衣解帶。
他懶洋洋的脫了衣服,便跨進了水裏,極為舒服的喟歎了一聲。正想招唿琳娘來替自己按肩膀,她就已經立在了自己身側,將牛角簪子取了下來,替他疏通了頭發,又拿了塊毛巾,服侍他沐浴。
因為怕衣服被水沾濕,她便隻穿了裏衣,張銘一時間玩心大起,就將水灑到她身上,琳娘無心陪他玩耍,就擰了一把他的臉,“你別鬧了,早些洗好了便好睡覺。”
他這才老實,隻當自己身上不幹淨了被她嫌棄,安安分分的擦起了皂花胰子。
好不容易替張銘洗完,琳娘自己亦出了一身汗,她別別扭扭,不願意替他穿衣裳,就立到了屏風後麵,催促他自個兒穿。
張銘洗了澡,隻覺得渾身皆軟,好不容易穿好了衣服,躺到床上,隻用了三秒,便睡著了。
琳娘身上出了汗不舒服,亦叫人再燒了水,胡亂泡了泡,就起身換了衣服躺到了張銘身邊,她還想與他說話,見他眼底一片青色,便收了聲,挽了他一條臂膀,也睡了起來。這人不在身邊,她最近也開始失眠了。
次日清晨,張銘同琳娘俱晏起了。管事婆子吳夫人頗有眼力價,見琳娘眼底含春,張銘神清氣爽,就知道兩人夜裏做了好事,特地弄了碗三元湯給他們喝。
琳娘不明就裏,默默喝了湯,想著早上那一出,心裏暗罵張銘。他睡了一夜便有了精神,一醒就折騰自己,將她新換的衣服又弄髒了,床單亦濕漉漉的,眼下天冷,若是洗床單也忒丟臉了。
吃罷早飯,張銘將琳娘拖迴房內,先與她賠了一通罪,這才細細說起自己這趟送孫琢去錦州的事兒。他們借了秦遊家的車夫,到了那就有常春的手下人接應,他如今是錦州總兵的幾位副手之一,已經領人打了兩場小役,孫琢到了那裏,便如潛龍入海,悠然自得,啟程前的些許憂愁都被他拋之腦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