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挽楠默默的封了自己屋裏所有的畫軸,將它們統統放進藤箱裏,想要一把火燒了,猶豫了一下,又收在了自己床底下。
他連片樹葉都沒有托人遞進來過,大概是沉浸在天之驕子的身份中不能自拔了。
來年三月,曾經定下的太子大婚莫名其妙的毫無聲息。
到了五月,一道聖旨,太子大婚,除太子妃之外,另納蔣氏、張氏兩位為良娣。
接旨的時候,張挽楠聽到耳邊啪的一聲,什麽東西,徹底碎了。
張扶梁自有了大兒子之後便在家裝瘋賣傻,他大概是要逃了,他這位琴棋書畫詩詞歌賦騎馬射箭樣樣精通的張家才俊,才是心最寬的人。
而她,還是留下吧。
也罷,張鑒悉心養育了她這麽多年,也是時候還這筆債了。
從今以後,世上就沒有張氏挽楠了,隻會有史書上輕描淡寫帶過的張良娣。
☆、第54章 身世
作者有話要說: 上了可怕的活力更新榜ttutt
修過,看過的不用再看了,(⊙_⊙)因為隻是改改語句不通的地方
“來,下車了。”
張銘立在一輛馬車旁,將車內人一位接一位的慢慢扶下,歇了許多天,他已經精神抖擻的從孫家村迴來了。
琳娘坐了半天車,便精神不濟,緊接著在家裏歇了兩天,就接到了秦府來的帖子,秦夫人邀她去賞花。張銘正想找個由頭往秦遊那遞信,眼下他不適宜去見秦遊,因為之後他倆還有場大戲要唱,要先將唱戲人一個個的湊齊了才好。他便雇了頂轎子,遣了明月陪著琳娘去了。
學館還有些日子才重新開學,張銘便又往人牙子那去看人,他不光要挑粗壯的女仆人,還要招兩個小廝才行。
到了人牙子那,他就看到了幾個一人高的小棚子裏站了十幾個等待買家的丫頭,這年頭吃不上飯的人,賣兒鬻女也是尋常事,他之前不習慣,久而久之的,因為看了多次,也就看慣了。因他已來了多次,均未做成生意,那位牙子就很不喜他。牙子自己不過是個二道販子,大頭都在搜羅人來的那些走南闖北的大掮客手裏,他一個人頭不過抽個一兩銀,且一迴送來二十個人他得花上三四個月才能賣完,還得好粥好飯的喂著,瘦了醜了就難賣,對於張銘這種總是隻看不買的就覺得不耐煩。
張銘看出這位孫老三的同行耿老六對自己不耐煩,也理解他想什麽,就笑了笑,開口道:“這迴是真買了,我要挑兩個個子大些力氣大的,長相醜些的。”
耿老六大為奇怪,凡是張銘這樣的年輕男子來買人,無一不是要挑長相俊俏的,不過對他來說掙錢是大事,就道:“個子大力氣大的有,就怕難管教了你又看不上,至於長相醜要怎麽個醜法?”
“要夫人看著放心,尋常男子看不上的,又不至於難入眼的那種。”
耿老六一聽心裏就有數了,隻當張銘家裏亦有母大蟲,露出個你知我知的笑來:“我懂了,這兒正好有一對母女,家裏實在窮,生的又難看,現在兩個都被賣到這了。”他看張銘皺眉,又解釋道:“甘州來的,遠的很,放心,老的那個也不過三十多,小的十八,都挺粗實。”
“喏,就是那兩個。”
張銘打量了一下,確實長的磕磣了些,不過她們手上都生了繭,目光也不呆,胸前衣襟不邋遢,還算不錯。
他轉頭問耿老六:“都挺好的,怎麽許久沒賣出去?”
耿老六支支吾吾,那個婦人便兀自開口答道:“我是克夫命。”
“有人生沒人養的賠錢貨!!!”耿老六破口大罵,揚手就要打上去,張銘攔下了他,露出個笑:“克夫命也沒什麽,就是價錢給我打些折扣吧。”
耿老六一愣,絮絮叨叨起來:“打了折扣我就要虧本,怎麽打?”
張銘正正臉色道:“咱們以後還要做生意,這迴是你理虧,還是打些吧。”
耿老六也不過是想嘴上占些他的便宜,也就訕訕說道:“行,行……”
張銘買了一老一小兩個人,帶迴家去的路上他本以為會被人圍觀,還打定主意要厚臉皮,結果縣民都目不斜視,見怪不怪,他還失落了一把。
嚴氏見他帶了新仆人迴來,大是高興,先前總是雇人,連吃帶工錢一天要花去將近三十文,太不合算,那些個街頭巷尾的婦人還愛順手牽羊,若是扯破臉皮也不好應付。後來雖來了兩個細皮嫩肉的丫鬟,也不堪大用,提東西磨豆汁子都不會,讓她們做溫酒的活計又會被路過的男人調戲,平白把店裏弄的烏煙瘴氣。眼前的這兩位雖然是女流,卻四肢粗壯,且容貌粗獷卻不兇,一看就是吃慣苦,做得動的。
“名字取了沒?將她們交給我罷。”
張銘想了想說道:“不取名字了,往常叫什麽現在也叫什麽罷。”
那位婦人也看出些眼色,就急忙道:“我娘家姓李,我女兒叫翠花。”
嚴氏滿意的點頭道:“李娘子,來,往後你和女兒就跟著我做活計……”
張銘看嚴氏已經周詳的教導起那兩位,也就放下心去看書休息了。他也接到不少詩會的帖子,可惜寫文章他勉強練會了,寫詩還差點,做對子更是一竅不通,隻能佯裝要預備考試,一概推拒了徹底的做起古代阿宅來。
琳娘去時帶了青青,傍晚時,她們就合坐了一頂秦府的轎子迴家了,進門時兩人合捧了幾株花樹,滿手泥巴,嘻嘻哈哈的笑了一路。
這兩位平時俱靦腆的很,張銘少見她們這樣開懷,就上去和已經歸家的孫琢一道上前幫著捧樹。
“二姐,你哪來這麽多蜀葵和木槿?”
琳娘拍了拍手上的土,“木槿是秦夫人從江南道帶來的,蜀葵是他們那園子裏早就有的,我看著喜歡,就討了幾株迴來。”
他們匆匆吃了晚飯,嚴氏帶著胖胖和他們一塊吃,明月彩霞和李氏母女另外在廚房吃,席間張銘引著琳娘認識了一番新來的兩位,李氏知道眼前這位就是這家裏主事的娘子,拽著女兒就喊了句夫人,倒把琳娘唬了一跳,不過,她看李氏二位比看金夫人送來的要舒心的多,就笑著應是,還拾掇了幾件舊衣服送她們穿。
飯罷,他們幾位就忙起了種花樹,要想花樹長的好,還是應當種在有根土裏,於是,張銘和孫琢負責拿了小鐵鍬在院子裏挖樹坑,琳娘和青青則把花樹一棵棵的從土盆子裏拔出來,捋幹淨根係上麵帶著的土。李氏正用院子裏的井水洗鍋,看到這幕就招唿了翠花一塊兒幫忙。
張銘體力及不上孫琢,挖了五六個坑就有些脫力,蹲在地上喘氣,李氏連忙接過他手裏的鐵鍬,三下五除二的挖了起來,真是又快又好,另一邊翠花則幫著孫琢挖,速度也不輸她娘,直教人目瞪口呆。
李氏笑了笑,“我往年也種田,是個好把式。”
張銘啞然笑了,由琳娘替他擦汗。
倒是青青見狀讚了句:“李娘子力氣可真大。”
張銘少見她與外人言語,驚訝的看了眼琳娘,她狡黠的眨了眨眼睛,示意他沒旁人的時候再說。張銘了然的笑笑,跟她一起給花樹填土。
好不容易種完樹,又細細的澆了一遍水,幾個人都灰頭土臉的,張銘就招唿李氏幫忙去燒水。他被前幾天彩霞那樁事給刺激了,覺得不能再把仆人視作平等,現在使喚起人來反而得心應手。那樁事可大可小,他也不好和琳娘說,總不能說“她看我長的帥就穿的鬆鬆垮垮的來送羹湯,大概對我不懷好意,你快挑刺攆了她。”畢竟她還什麽都沒說,到時候大喊冤枉,自己沒麵子不說,還要被金夫人猜忌,像自己這樣潔身自好的男子可不多見,咳咳。不過,彩霞自那天被他婉轉拒了之後,就一直好好做事,也沒再到他跟前現,張銘就眼不見為淨了。
洗漱過後,琳娘終於得空和張銘說白天去秦府的事。
張銘在家宅了一天,正愁沒有什麽八卦可聽,就一邊吃糖水番薯,一邊聽她說。
“今天青青在秦府見到了一個人,那人說是她小姨。”
張銘大為訝異:“還有這迴事?她是江南道的?”
琳娘剝了幾粒核桃喂他吃,解釋道:“不是,咱們滄州帶上的,你聽我慢慢說。”
原來,那人曾是金府的座上客,滄州來的歌伎小牡丹,她還有個歌舞班子,不知怎的,今日也在秦府,秦夫人許蓮娘還點了她給眾人彈琵琶,這女人們看女人彈琴唱曲兒,在清河縣也是頭一迴了。
等到一曲琵琶終了,吃點心的空隙上,小牡丹就尋到了琳娘這裏,扭扭捏捏的想搭話,和平時浪漫灑脫的樣子大為不同,琳娘和她不熟悉,就沒多搭理,結果她一開口就讓人嚇了一跳,竟說青青長的像個故人。
聽到這裏,張銘大致想起了些東西,他開始隻覺得小牡丹耳熟,聽琳娘說了一通,前後連串,他就知道了,遂大膽猜到:“青青可是那位小牡丹的姐姐,一位叫大牡丹的女兒?”
“相公,你怎麽會知道?”琳娘吃了一驚。
張銘便將三月三那日聽說的大牡丹的韻事和琳娘說了一通。
“半點不差,相公你說的還詳細些。”琳娘迴憶了小牡丹當時的言語,便迴道。
“那青青呢?她們可認了?”張銘還想認青青作妹妹,若是還有家人便不好辦了。
琳娘歎氣道:“那位姑娘說算了,她如今算是滄州小教坊的人,是賤籍,青青跟著她反而不好。”小教坊,是各州府樂署的狎稱,所蓄的不光有吹拉彈唱的樂師,還有專供達官貴人狎玩的伎子伶人,說白了便是官方開辦的勾欄院,自那裏出身的,都是賤籍,不得與良籍通婚,世代子女亦為賤籍。
至於小牡丹,原本是民間戲班的人,還算良籍,不過命途多舛,後來跟著姐姐入了歌場討生活,就算不上了。
“那青青的爹如今在哪呢?”
“她未提。”琳娘搖了搖頭。
張銘唏噓不已,又問琳娘:“青青呢?”
“好不容易尋到親人,她自然高興極了。”琳娘憶起青青當時的樣子,她當時先是一愣,突然就笑了,也不叫小牡丹小姨,隻是一個勁的盯著她看,還拽著她的手不放,那滿心歡喜的樣子無論如何都掩蓋不了。
張銘也想起青青剛來時曾說過,她原本和個婆婆住一塊兒,後來婆婆死了,她就被人搜羅了賣到這來了,隻有個名字大概是娘取的,並不知道自己還有親人。他想了想,便說道:“那小牡丹還會來看青青麽?”
琳娘搖了搖頭,“她傍晚就趕路迴滄州了,說是請我們以後去滄州時,帶著青青去胡桃巷子找她。”
張銘用勺子敲了敲碗邊,“咱們上迴提過的那事,你還記得麽?”
“記得,”琳娘看了他一眼,“真能成麽?”
張銘伸手點了點她額頭,“能,不是有秦大人在麽?不過咱們說了不算,得看青青的意思,她要是願意,咱們就一直帶著她,把她體麵的養大,最後再把她風風光光的嫁出去。”
琳娘露出個笑:“好呀!我明兒就去問她願不願意。那樣相公你就有妹妹了!”
☆、第55章 及笄
先前張銘要將青青認作張銘妹妹的事,終究還是未能成,被她委婉的拒了,至於理由,琳娘問了她好一通,也不得而知。張銘頗覺遺憾,但他做事講究你情我願,也就不再強求。
日子匆匆滑過,轉眼便到了六月中,天氣漸熱,又久不下雨,一直悶著,街上的人皆行色匆匆,或是頂著鬥笠遮陽,或是用輕紗遮麵,唯有走街串巷的冰販子渾身淌汗,仍舊一路吆喝賣冰,有那手頭寬裕的人家,便會開出門來,花上十幾文,買上一小碗冰碎給孩子吃。
托秦大人的福,張銘家要愜意許多,早早的就在行商那裏訂到了許多大塊冰,大塊的整冰這東西,在夏季是有錢亦難買到的稀罕物。因此,原先的小酒鋪子,現在的嚴氏小食肆,經營起了小碗的刨冰,上麵淋了紅果熬的稀糖汁子,好看又好吃,雖說貴了些,但能吃上嚴家鋪子賣的刨冰,已然成了清河縣孩子圈兒裏的一大時尚。
最近銀子進賬頗多,張銘的日子過的愜意,不僅天天有冰鎮果汁喝,還又置下了好些田地,他出手半點不軟,連劉盛都讚他會做生意,張銘麵上裝的得意,心裏卻默默的道著慚愧。不過有一件事兒,卻讓他打心底裏佩服自己。
金顯家的珠場,在自己和秦遊悉心布置的這幾個月來,眼看著撐不下幾個月,就要倒了。
他家珠場的經營模式,極為霸王。清河縣以北六十裏便是滄州城,這一帶水域頗多,百餘年前有位自稱陶朱公後裔的陶姓商人來此,養殖起了珠貝,曾經盛極一時,不過他家女兒頗多,幾代下來就將珠場分作了零零碎碎的數十塊,俱不再姓陶了。
其中有個姓金的人家,做的算好,就慢慢的吞沒了幾家的珠場,成了這帶開珠場的第一人,不過,仍有許多人家守著祖業,並不出賣。之後這金家出了為金二爺,就霸道起來,他聯合了許多本地的珠商,將散珠的價錢壓的極低,再以稍高一些的價錢從其餘人家收購,並作了大宗貨,販給珠商,賺的自然盆滿缽滿。也有路經此地的外地小珠商,願意用公道些的價錢收散戶的珠子,不過是杯水車薪,且他們俱被金二爺用下作方法趕了出去,久而久之,便無外地商人來了。之後,金二爺搖身一變,不僅產珠收珠販珠,還做起了加工生意,便橫行霸道起來。這帶兒養珠貝的散戶便比之前更少了。
而金顯,就是金二爺的獨苗兒子,他心隻比自己爹更黑,也更聰明,曉得從官場上動腦筋,他捐了官之後猶嫌縣丞的權力小,又找了不知哪房的窮親戚金四,將他扶了起來,做起了此地的“現管兒”,就此財大勢大起來,將曆任縣令架空,做起了土皇帝。
張銘先前曾給琳娘打過一套珍珠頭麵,那時他雖有了千兩銀傍身,因錢來的容易,總覺得不踏實,更覺自己囊中羞澀,他又想要最好的,就跑了許多戶養珠人家,其中就有被金家打壓過的散戶。他跑的勤,便與他們熟起來。等他打定主意要幫著秦遊對付金顯,才道自己這段浪漫的經曆頗有用處,曉得了前因後果,才有辦法因地製宜。
妙就妙在,金顯如今的上峰不穩,秦遊卻有他的巡撫老師撐腰,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張銘翻了數十年來的科考卷子題目,得出了兩個重要的訊息,一個是世家地位將要不保,徐家的皇帝籌謀了數十年,現在不過是借著太子薨歿的這件事作為導火索,狠狠的炸開了;另一個則是隨著世家沒落,看似長盛不衰的舉薦製行將退出曆史舞台,相應的,捐官這種事兒雖屢禁不止,亦有低迷期,就是現在了。
憑著秦遊的財力和人脈,他們暗暗尋到了現在落戶平城的陶姓後人,他家仍有位鰥居老人精通養珠,秦遊將他接到府裏好生養著,對外稱是遠房叔公。
在張銘的循循善誘下,秦遊和金顯關係終於趨和。他也就尋到了機會,帶著那位陶老公公走了一趟金家珠場,得到了一個極好的消息。
金家的珠場,因為多年來少有修生養息的機會,水質已經大不如前,產出的珠,更是質量不如當年,如今的煊赫景象,不過是金顯及其夫人在勉力維持著罷了,正所謂由奢入儉難,他們闊綽多年,排場驚人,苛待散戶隻比以往更甚,對於一貫隻當狗使喚的金四,更是無暇顧及了。
正是這樣天時地利人和,張銘和秦遊才有可乘之機。
秦大人作為稱職的大周朝江南道上數一數二的美貌富二代,借了他爹和嶽丈的虛名,招了兩位江南的三流珠商來查看此地珠場,因為有他做擔保,金顯為了與他麵子,就製止了想下黑手的金四,至此,細微裂痕便不知不覺的擴大了。那兩位珠商財力雖有限,年輕時卻都做過掮客,與滄州帶幾位隱形富紳竟有來往,說動了他們一道收購此地散珠,還大喇喇的便住了下來,又道滄州女子身長玉立,柔順婉轉,都在此娶了外室,大有樂不思蜀,就要在此安家的意思。
金顯為此急的嘴上冒火,想對秦遊發難,豈料秦遊像個傻子似的先發製人,顛顛的問了句“金公,那二位是我父親至交,才想著讓他們來此出資照拂我治下的百姓,就是不知可與你家生意無礙?”將他氣了個半死。
年中考核,在張銘的建議下,秦遊大著膽子給了金顯一個“差評”,隻看他那位上峰要如何在自顧不暇之下分心保他了。
張銘梳理了一通這幾個月來他和秦遊的一通布置,覺得不是秦遊,便是自己,運氣逆天,若是照此下去,到秦遊任滿歸家,基本上就可將金家這座小土樓推倒了。事情已經到了這一步,再往後就沒他張銘什麽事了,他畢竟身份低微,人脈財力都極有限,其餘的還需靠秦遊自己摸索,便是換做張銘自己,也不過有七分把握,他經過這一樁事,才知道自己所知太過局限,還不及掮客。所知愈多,愈覺自己無知便是這個狀態了。
他想的入神,連唇上沾到了些冰冰涼涼的東西也渾然不知,待他覺出些酥麻,才發現琳娘笑吟吟的看著自己,將個冰紅果遞到了他嘴邊。
“想什麽這麽出神?這是嚴嬸她們今日賣剩下的,就便宜你啦。”
他連片樹葉都沒有托人遞進來過,大概是沉浸在天之驕子的身份中不能自拔了。
來年三月,曾經定下的太子大婚莫名其妙的毫無聲息。
到了五月,一道聖旨,太子大婚,除太子妃之外,另納蔣氏、張氏兩位為良娣。
接旨的時候,張挽楠聽到耳邊啪的一聲,什麽東西,徹底碎了。
張扶梁自有了大兒子之後便在家裝瘋賣傻,他大概是要逃了,他這位琴棋書畫詩詞歌賦騎馬射箭樣樣精通的張家才俊,才是心最寬的人。
而她,還是留下吧。
也罷,張鑒悉心養育了她這麽多年,也是時候還這筆債了。
從今以後,世上就沒有張氏挽楠了,隻會有史書上輕描淡寫帶過的張良娣。
☆、第54章 身世
作者有話要說: 上了可怕的活力更新榜ttutt
修過,看過的不用再看了,(⊙_⊙)因為隻是改改語句不通的地方
“來,下車了。”
張銘立在一輛馬車旁,將車內人一位接一位的慢慢扶下,歇了許多天,他已經精神抖擻的從孫家村迴來了。
琳娘坐了半天車,便精神不濟,緊接著在家裏歇了兩天,就接到了秦府來的帖子,秦夫人邀她去賞花。張銘正想找個由頭往秦遊那遞信,眼下他不適宜去見秦遊,因為之後他倆還有場大戲要唱,要先將唱戲人一個個的湊齊了才好。他便雇了頂轎子,遣了明月陪著琳娘去了。
學館還有些日子才重新開學,張銘便又往人牙子那去看人,他不光要挑粗壯的女仆人,還要招兩個小廝才行。
到了人牙子那,他就看到了幾個一人高的小棚子裏站了十幾個等待買家的丫頭,這年頭吃不上飯的人,賣兒鬻女也是尋常事,他之前不習慣,久而久之的,因為看了多次,也就看慣了。因他已來了多次,均未做成生意,那位牙子就很不喜他。牙子自己不過是個二道販子,大頭都在搜羅人來的那些走南闖北的大掮客手裏,他一個人頭不過抽個一兩銀,且一迴送來二十個人他得花上三四個月才能賣完,還得好粥好飯的喂著,瘦了醜了就難賣,對於張銘這種總是隻看不買的就覺得不耐煩。
張銘看出這位孫老三的同行耿老六對自己不耐煩,也理解他想什麽,就笑了笑,開口道:“這迴是真買了,我要挑兩個個子大些力氣大的,長相醜些的。”
耿老六大為奇怪,凡是張銘這樣的年輕男子來買人,無一不是要挑長相俊俏的,不過對他來說掙錢是大事,就道:“個子大力氣大的有,就怕難管教了你又看不上,至於長相醜要怎麽個醜法?”
“要夫人看著放心,尋常男子看不上的,又不至於難入眼的那種。”
耿老六一聽心裏就有數了,隻當張銘家裏亦有母大蟲,露出個你知我知的笑來:“我懂了,這兒正好有一對母女,家裏實在窮,生的又難看,現在兩個都被賣到這了。”他看張銘皺眉,又解釋道:“甘州來的,遠的很,放心,老的那個也不過三十多,小的十八,都挺粗實。”
“喏,就是那兩個。”
張銘打量了一下,確實長的磕磣了些,不過她們手上都生了繭,目光也不呆,胸前衣襟不邋遢,還算不錯。
他轉頭問耿老六:“都挺好的,怎麽許久沒賣出去?”
耿老六支支吾吾,那個婦人便兀自開口答道:“我是克夫命。”
“有人生沒人養的賠錢貨!!!”耿老六破口大罵,揚手就要打上去,張銘攔下了他,露出個笑:“克夫命也沒什麽,就是價錢給我打些折扣吧。”
耿老六一愣,絮絮叨叨起來:“打了折扣我就要虧本,怎麽打?”
張銘正正臉色道:“咱們以後還要做生意,這迴是你理虧,還是打些吧。”
耿老六也不過是想嘴上占些他的便宜,也就訕訕說道:“行,行……”
張銘買了一老一小兩個人,帶迴家去的路上他本以為會被人圍觀,還打定主意要厚臉皮,結果縣民都目不斜視,見怪不怪,他還失落了一把。
嚴氏見他帶了新仆人迴來,大是高興,先前總是雇人,連吃帶工錢一天要花去將近三十文,太不合算,那些個街頭巷尾的婦人還愛順手牽羊,若是扯破臉皮也不好應付。後來雖來了兩個細皮嫩肉的丫鬟,也不堪大用,提東西磨豆汁子都不會,讓她們做溫酒的活計又會被路過的男人調戲,平白把店裏弄的烏煙瘴氣。眼前的這兩位雖然是女流,卻四肢粗壯,且容貌粗獷卻不兇,一看就是吃慣苦,做得動的。
“名字取了沒?將她們交給我罷。”
張銘想了想說道:“不取名字了,往常叫什麽現在也叫什麽罷。”
那位婦人也看出些眼色,就急忙道:“我娘家姓李,我女兒叫翠花。”
嚴氏滿意的點頭道:“李娘子,來,往後你和女兒就跟著我做活計……”
張銘看嚴氏已經周詳的教導起那兩位,也就放下心去看書休息了。他也接到不少詩會的帖子,可惜寫文章他勉強練會了,寫詩還差點,做對子更是一竅不通,隻能佯裝要預備考試,一概推拒了徹底的做起古代阿宅來。
琳娘去時帶了青青,傍晚時,她們就合坐了一頂秦府的轎子迴家了,進門時兩人合捧了幾株花樹,滿手泥巴,嘻嘻哈哈的笑了一路。
這兩位平時俱靦腆的很,張銘少見她們這樣開懷,就上去和已經歸家的孫琢一道上前幫著捧樹。
“二姐,你哪來這麽多蜀葵和木槿?”
琳娘拍了拍手上的土,“木槿是秦夫人從江南道帶來的,蜀葵是他們那園子裏早就有的,我看著喜歡,就討了幾株迴來。”
他們匆匆吃了晚飯,嚴氏帶著胖胖和他們一塊吃,明月彩霞和李氏母女另外在廚房吃,席間張銘引著琳娘認識了一番新來的兩位,李氏知道眼前這位就是這家裏主事的娘子,拽著女兒就喊了句夫人,倒把琳娘唬了一跳,不過,她看李氏二位比看金夫人送來的要舒心的多,就笑著應是,還拾掇了幾件舊衣服送她們穿。
飯罷,他們幾位就忙起了種花樹,要想花樹長的好,還是應當種在有根土裏,於是,張銘和孫琢負責拿了小鐵鍬在院子裏挖樹坑,琳娘和青青則把花樹一棵棵的從土盆子裏拔出來,捋幹淨根係上麵帶著的土。李氏正用院子裏的井水洗鍋,看到這幕就招唿了翠花一塊兒幫忙。
張銘體力及不上孫琢,挖了五六個坑就有些脫力,蹲在地上喘氣,李氏連忙接過他手裏的鐵鍬,三下五除二的挖了起來,真是又快又好,另一邊翠花則幫著孫琢挖,速度也不輸她娘,直教人目瞪口呆。
李氏笑了笑,“我往年也種田,是個好把式。”
張銘啞然笑了,由琳娘替他擦汗。
倒是青青見狀讚了句:“李娘子力氣可真大。”
張銘少見她與外人言語,驚訝的看了眼琳娘,她狡黠的眨了眨眼睛,示意他沒旁人的時候再說。張銘了然的笑笑,跟她一起給花樹填土。
好不容易種完樹,又細細的澆了一遍水,幾個人都灰頭土臉的,張銘就招唿李氏幫忙去燒水。他被前幾天彩霞那樁事給刺激了,覺得不能再把仆人視作平等,現在使喚起人來反而得心應手。那樁事可大可小,他也不好和琳娘說,總不能說“她看我長的帥就穿的鬆鬆垮垮的來送羹湯,大概對我不懷好意,你快挑刺攆了她。”畢竟她還什麽都沒說,到時候大喊冤枉,自己沒麵子不說,還要被金夫人猜忌,像自己這樣潔身自好的男子可不多見,咳咳。不過,彩霞自那天被他婉轉拒了之後,就一直好好做事,也沒再到他跟前現,張銘就眼不見為淨了。
洗漱過後,琳娘終於得空和張銘說白天去秦府的事。
張銘在家宅了一天,正愁沒有什麽八卦可聽,就一邊吃糖水番薯,一邊聽她說。
“今天青青在秦府見到了一個人,那人說是她小姨。”
張銘大為訝異:“還有這迴事?她是江南道的?”
琳娘剝了幾粒核桃喂他吃,解釋道:“不是,咱們滄州帶上的,你聽我慢慢說。”
原來,那人曾是金府的座上客,滄州來的歌伎小牡丹,她還有個歌舞班子,不知怎的,今日也在秦府,秦夫人許蓮娘還點了她給眾人彈琵琶,這女人們看女人彈琴唱曲兒,在清河縣也是頭一迴了。
等到一曲琵琶終了,吃點心的空隙上,小牡丹就尋到了琳娘這裏,扭扭捏捏的想搭話,和平時浪漫灑脫的樣子大為不同,琳娘和她不熟悉,就沒多搭理,結果她一開口就讓人嚇了一跳,竟說青青長的像個故人。
聽到這裏,張銘大致想起了些東西,他開始隻覺得小牡丹耳熟,聽琳娘說了一通,前後連串,他就知道了,遂大膽猜到:“青青可是那位小牡丹的姐姐,一位叫大牡丹的女兒?”
“相公,你怎麽會知道?”琳娘吃了一驚。
張銘便將三月三那日聽說的大牡丹的韻事和琳娘說了一通。
“半點不差,相公你說的還詳細些。”琳娘迴憶了小牡丹當時的言語,便迴道。
“那青青呢?她們可認了?”張銘還想認青青作妹妹,若是還有家人便不好辦了。
琳娘歎氣道:“那位姑娘說算了,她如今算是滄州小教坊的人,是賤籍,青青跟著她反而不好。”小教坊,是各州府樂署的狎稱,所蓄的不光有吹拉彈唱的樂師,還有專供達官貴人狎玩的伎子伶人,說白了便是官方開辦的勾欄院,自那裏出身的,都是賤籍,不得與良籍通婚,世代子女亦為賤籍。
至於小牡丹,原本是民間戲班的人,還算良籍,不過命途多舛,後來跟著姐姐入了歌場討生活,就算不上了。
“那青青的爹如今在哪呢?”
“她未提。”琳娘搖了搖頭。
張銘唏噓不已,又問琳娘:“青青呢?”
“好不容易尋到親人,她自然高興極了。”琳娘憶起青青當時的樣子,她當時先是一愣,突然就笑了,也不叫小牡丹小姨,隻是一個勁的盯著她看,還拽著她的手不放,那滿心歡喜的樣子無論如何都掩蓋不了。
張銘也想起青青剛來時曾說過,她原本和個婆婆住一塊兒,後來婆婆死了,她就被人搜羅了賣到這來了,隻有個名字大概是娘取的,並不知道自己還有親人。他想了想,便說道:“那小牡丹還會來看青青麽?”
琳娘搖了搖頭,“她傍晚就趕路迴滄州了,說是請我們以後去滄州時,帶著青青去胡桃巷子找她。”
張銘用勺子敲了敲碗邊,“咱們上迴提過的那事,你還記得麽?”
“記得,”琳娘看了他一眼,“真能成麽?”
張銘伸手點了點她額頭,“能,不是有秦大人在麽?不過咱們說了不算,得看青青的意思,她要是願意,咱們就一直帶著她,把她體麵的養大,最後再把她風風光光的嫁出去。”
琳娘露出個笑:“好呀!我明兒就去問她願不願意。那樣相公你就有妹妹了!”
☆、第55章 及笄
先前張銘要將青青認作張銘妹妹的事,終究還是未能成,被她委婉的拒了,至於理由,琳娘問了她好一通,也不得而知。張銘頗覺遺憾,但他做事講究你情我願,也就不再強求。
日子匆匆滑過,轉眼便到了六月中,天氣漸熱,又久不下雨,一直悶著,街上的人皆行色匆匆,或是頂著鬥笠遮陽,或是用輕紗遮麵,唯有走街串巷的冰販子渾身淌汗,仍舊一路吆喝賣冰,有那手頭寬裕的人家,便會開出門來,花上十幾文,買上一小碗冰碎給孩子吃。
托秦大人的福,張銘家要愜意許多,早早的就在行商那裏訂到了許多大塊冰,大塊的整冰這東西,在夏季是有錢亦難買到的稀罕物。因此,原先的小酒鋪子,現在的嚴氏小食肆,經營起了小碗的刨冰,上麵淋了紅果熬的稀糖汁子,好看又好吃,雖說貴了些,但能吃上嚴家鋪子賣的刨冰,已然成了清河縣孩子圈兒裏的一大時尚。
最近銀子進賬頗多,張銘的日子過的愜意,不僅天天有冰鎮果汁喝,還又置下了好些田地,他出手半點不軟,連劉盛都讚他會做生意,張銘麵上裝的得意,心裏卻默默的道著慚愧。不過有一件事兒,卻讓他打心底裏佩服自己。
金顯家的珠場,在自己和秦遊悉心布置的這幾個月來,眼看著撐不下幾個月,就要倒了。
他家珠場的經營模式,極為霸王。清河縣以北六十裏便是滄州城,這一帶水域頗多,百餘年前有位自稱陶朱公後裔的陶姓商人來此,養殖起了珠貝,曾經盛極一時,不過他家女兒頗多,幾代下來就將珠場分作了零零碎碎的數十塊,俱不再姓陶了。
其中有個姓金的人家,做的算好,就慢慢的吞沒了幾家的珠場,成了這帶開珠場的第一人,不過,仍有許多人家守著祖業,並不出賣。之後這金家出了為金二爺,就霸道起來,他聯合了許多本地的珠商,將散珠的價錢壓的極低,再以稍高一些的價錢從其餘人家收購,並作了大宗貨,販給珠商,賺的自然盆滿缽滿。也有路經此地的外地小珠商,願意用公道些的價錢收散戶的珠子,不過是杯水車薪,且他們俱被金二爺用下作方法趕了出去,久而久之,便無外地商人來了。之後,金二爺搖身一變,不僅產珠收珠販珠,還做起了加工生意,便橫行霸道起來。這帶兒養珠貝的散戶便比之前更少了。
而金顯,就是金二爺的獨苗兒子,他心隻比自己爹更黑,也更聰明,曉得從官場上動腦筋,他捐了官之後猶嫌縣丞的權力小,又找了不知哪房的窮親戚金四,將他扶了起來,做起了此地的“現管兒”,就此財大勢大起來,將曆任縣令架空,做起了土皇帝。
張銘先前曾給琳娘打過一套珍珠頭麵,那時他雖有了千兩銀傍身,因錢來的容易,總覺得不踏實,更覺自己囊中羞澀,他又想要最好的,就跑了許多戶養珠人家,其中就有被金家打壓過的散戶。他跑的勤,便與他們熟起來。等他打定主意要幫著秦遊對付金顯,才道自己這段浪漫的經曆頗有用處,曉得了前因後果,才有辦法因地製宜。
妙就妙在,金顯如今的上峰不穩,秦遊卻有他的巡撫老師撐腰,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張銘翻了數十年來的科考卷子題目,得出了兩個重要的訊息,一個是世家地位將要不保,徐家的皇帝籌謀了數十年,現在不過是借著太子薨歿的這件事作為導火索,狠狠的炸開了;另一個則是隨著世家沒落,看似長盛不衰的舉薦製行將退出曆史舞台,相應的,捐官這種事兒雖屢禁不止,亦有低迷期,就是現在了。
憑著秦遊的財力和人脈,他們暗暗尋到了現在落戶平城的陶姓後人,他家仍有位鰥居老人精通養珠,秦遊將他接到府裏好生養著,對外稱是遠房叔公。
在張銘的循循善誘下,秦遊和金顯關係終於趨和。他也就尋到了機會,帶著那位陶老公公走了一趟金家珠場,得到了一個極好的消息。
金家的珠場,因為多年來少有修生養息的機會,水質已經大不如前,產出的珠,更是質量不如當年,如今的煊赫景象,不過是金顯及其夫人在勉力維持著罷了,正所謂由奢入儉難,他們闊綽多年,排場驚人,苛待散戶隻比以往更甚,對於一貫隻當狗使喚的金四,更是無暇顧及了。
正是這樣天時地利人和,張銘和秦遊才有可乘之機。
秦大人作為稱職的大周朝江南道上數一數二的美貌富二代,借了他爹和嶽丈的虛名,招了兩位江南的三流珠商來查看此地珠場,因為有他做擔保,金顯為了與他麵子,就製止了想下黑手的金四,至此,細微裂痕便不知不覺的擴大了。那兩位珠商財力雖有限,年輕時卻都做過掮客,與滄州帶幾位隱形富紳竟有來往,說動了他們一道收購此地散珠,還大喇喇的便住了下來,又道滄州女子身長玉立,柔順婉轉,都在此娶了外室,大有樂不思蜀,就要在此安家的意思。
金顯為此急的嘴上冒火,想對秦遊發難,豈料秦遊像個傻子似的先發製人,顛顛的問了句“金公,那二位是我父親至交,才想著讓他們來此出資照拂我治下的百姓,就是不知可與你家生意無礙?”將他氣了個半死。
年中考核,在張銘的建議下,秦遊大著膽子給了金顯一個“差評”,隻看他那位上峰要如何在自顧不暇之下分心保他了。
張銘梳理了一通這幾個月來他和秦遊的一通布置,覺得不是秦遊,便是自己,運氣逆天,若是照此下去,到秦遊任滿歸家,基本上就可將金家這座小土樓推倒了。事情已經到了這一步,再往後就沒他張銘什麽事了,他畢竟身份低微,人脈財力都極有限,其餘的還需靠秦遊自己摸索,便是換做張銘自己,也不過有七分把握,他經過這一樁事,才知道自己所知太過局限,還不及掮客。所知愈多,愈覺自己無知便是這個狀態了。
他想的入神,連唇上沾到了些冰冰涼涼的東西也渾然不知,待他覺出些酥麻,才發現琳娘笑吟吟的看著自己,將個冰紅果遞到了他嘴邊。
“想什麽這麽出神?這是嚴嬸她們今日賣剩下的,就便宜你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