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交戰雙方都帶來了巨大的衝擊,對很多國家形成的影響不盡相同。那麽,“二戰”對交戰雙方都形成了怎樣的影響?“二戰”後的資本主義經濟有著怎樣的發展?
(一)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係的形成在這節內容裏,我們需要主要講三點:布雷頓森林體係、世界貨幣體係的建立以及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係的形成。
1.布雷頓森林體係
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交戰雙方都帶來了巨大的衝擊,西歐國家普遍衰落;美國的經濟實力空前膨脹,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由於英國在戰爭中遭到巨大的損失和破壞,以英鎊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係已經難以維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如何建立一個有利於世界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機製,成為重建戰後世界秩序的關鍵。美國企圖建立以自己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係。
1944年7月,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布雷頓森林,美國、英國、法國、蘇聯、中國等44個國家的代表舉行了聯合國國際貨幣金融會議。會議通過了以美國懷特計劃為基礎的《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最後決議書》及附件,這些文件統稱為《布雷頓森林協定》。
2.世界貨幣體係的建立
1945年,根據《布雷頓森林協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複興開發銀行成立。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宗旨是穩定國際貨幣體係,主要任務是穩定國際匯率,消除妨礙世界貿易的外匯管製。在貨幣問題上促進國際合作,對在國際收支出現暫時困難的成員國提供短期貸款。
國際複興開發銀行又稱世界銀行,成立初期的宗旨是致力於戰後歐洲經濟複興,後來則轉向全球性的發展援助,為成員國提供長期貸款和技術援助。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複興開發銀行的總部都設在華盛頓,由美國人擔任關鍵職務。美國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實力,認繳的資金最多,獲得了最大的投票權。因此,美國取得了對這兩個機構的絕對控製權。一個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係建立起來,這就是布雷頓森林體係。
《布雷頓森林協定》規定美元與黃金直接掛鉤,美元充當黃金的等價物或代表,官價為每盎司黃金等於35美元。協議還規定,國際貨幣基金會員國的貨幣與美元保持固定的匯率。通過布雷頓森林體係,美國掌握了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命脈。
布雷頓森林體係的建立,為世界貨幣關係提供了統一的標準和基礎,有利於維持戰後世界貨幣體係的正常運轉,為世界經濟的恢複和發展創造了條件。但是,這個體係也加強了美國在國際金融領域的特權和支配地位。
3.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係的形成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漸放棄自由貿易政策,紛紛實行貿易保護主義。1929—1933年的世界性經濟危機促使各國政府加強了貿易保護主義措施,造成國際貿易進一步萎縮。深刻的教訓促使各國開始認識到國際貿易協調與合作的必要性。
1947年,美國、中國等23個國家在日內瓦簽署了《關稅與貿易總協定》。關貿總協定的宗旨是降低關稅,減少貿易壁壘,在實施互惠和非歧視的基礎上實現國際貿易自由化。它在客觀上創造了一個自由貿易的環境,推動了戰後世界經濟的發展。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複興開發銀行和“關貿總協定”這三大經濟支柱,調整了世界經濟貿易和金融。三大經濟支柱的出現,是世界經濟朝著體係化和製度化方向發展的反映。在此基礎上,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係形成。
雖然今天美元不再跟黃金掛鉤,但是,作為布雷頓森林體係的三大支柱: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關稅貿易總協定(就是今天的wto),都還存在。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今天的世界經濟體係仍然是布雷頓森林體係。
(二)戰後資本主義經濟的新變化擁有了布雷頓森林體係,建立了世界貨幣體係。這些體係的建立,促使戰後資本主義經濟有了哪些新變化?
1.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
從“二戰”結束到20世紀70年代初期,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盛行主張國家幹預經濟的凱恩斯主義經濟理論,普遍奉行國家幹預的經濟政策,實行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並取得一定成功,出現了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
到70年代初,美國和西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出現“滯脹”現象,經濟增長停滯或下降,物價則持續猛漲,通貨膨脹嚴重。各國立即進行調整,適當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幹預。美、英等國逐漸發展出一種將政府幹預與市場相結合的、國有製與私有製並存的“混合經濟”。
2.建立“福利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縮小貧富差距,減少因貧困引發的社會問題,進行了政策調整,使“福利國家”發展了起來。“福利國家”的實質是國家運用社會保障政策和社會服務開支,來保障個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經濟安全,並保證所有公民都能享受到較好的社會服務。
“福利國家”製度是在政府幹預與市場相結合、國有製與私有製並存的“混合經濟”下,實現充分就業、收入均等、社會福利、社會保障這些政策目標的總稱。
隨著社會福利政策的推行,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建立起包括醫療保健服務、養老、住房、失業保險、教育等在內的福利國家製度。20世紀六七十年代,“福利國家”的發展日漸完備。1973年經濟危機後,“福利國家”的發展在一些國家受挫,但仍在繼續發展。覆蓋社會多方麵的福利項目使窮人受惠不少,對社會穩定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但是,“福利國家”製度也有許多弊端,導致國家財政不堪重負。20世紀80年代以後,美、英、法等國在不同程度上減少政府的公共開支,縮小“福利國家”的規模。
(一)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係的形成在這節內容裏,我們需要主要講三點:布雷頓森林體係、世界貨幣體係的建立以及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係的形成。
1.布雷頓森林體係
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交戰雙方都帶來了巨大的衝擊,西歐國家普遍衰落;美國的經濟實力空前膨脹,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由於英國在戰爭中遭到巨大的損失和破壞,以英鎊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係已經難以維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如何建立一個有利於世界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機製,成為重建戰後世界秩序的關鍵。美國企圖建立以自己為主導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係。
1944年7月,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布雷頓森林,美國、英國、法國、蘇聯、中國等44個國家的代表舉行了聯合國國際貨幣金融會議。會議通過了以美國懷特計劃為基礎的《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最後決議書》及附件,這些文件統稱為《布雷頓森林協定》。
2.世界貨幣體係的建立
1945年,根據《布雷頓森林協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複興開發銀行成立。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宗旨是穩定國際貨幣體係,主要任務是穩定國際匯率,消除妨礙世界貿易的外匯管製。在貨幣問題上促進國際合作,對在國際收支出現暫時困難的成員國提供短期貸款。
國際複興開發銀行又稱世界銀行,成立初期的宗旨是致力於戰後歐洲經濟複興,後來則轉向全球性的發展援助,為成員國提供長期貸款和技術援助。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複興開發銀行的總部都設在華盛頓,由美國人擔任關鍵職務。美國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實力,認繳的資金最多,獲得了最大的投票權。因此,美國取得了對這兩個機構的絕對控製權。一個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係建立起來,這就是布雷頓森林體係。
《布雷頓森林協定》規定美元與黃金直接掛鉤,美元充當黃金的等價物或代表,官價為每盎司黃金等於35美元。協議還規定,國際貨幣基金會員國的貨幣與美元保持固定的匯率。通過布雷頓森林體係,美國掌握了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命脈。
布雷頓森林體係的建立,為世界貨幣關係提供了統一的標準和基礎,有利於維持戰後世界貨幣體係的正常運轉,為世界經濟的恢複和發展創造了條件。但是,這個體係也加強了美國在國際金融領域的特權和支配地位。
3.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係的形成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漸放棄自由貿易政策,紛紛實行貿易保護主義。1929—1933年的世界性經濟危機促使各國政府加強了貿易保護主義措施,造成國際貿易進一步萎縮。深刻的教訓促使各國開始認識到國際貿易協調與合作的必要性。
1947年,美國、中國等23個國家在日內瓦簽署了《關稅與貿易總協定》。關貿總協定的宗旨是降低關稅,減少貿易壁壘,在實施互惠和非歧視的基礎上實現國際貿易自由化。它在客觀上創造了一個自由貿易的環境,推動了戰後世界經濟的發展。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複興開發銀行和“關貿總協定”這三大經濟支柱,調整了世界經濟貿易和金融。三大經濟支柱的出現,是世界經濟朝著體係化和製度化方向發展的反映。在此基礎上,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係形成。
雖然今天美元不再跟黃金掛鉤,但是,作為布雷頓森林體係的三大支柱: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關稅貿易總協定(就是今天的wto),都還存在。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今天的世界經濟體係仍然是布雷頓森林體係。
(二)戰後資本主義經濟的新變化擁有了布雷頓森林體係,建立了世界貨幣體係。這些體係的建立,促使戰後資本主義經濟有了哪些新變化?
1.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
從“二戰”結束到20世紀70年代初期,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盛行主張國家幹預經濟的凱恩斯主義經濟理論,普遍奉行國家幹預的經濟政策,實行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並取得一定成功,出現了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
到70年代初,美國和西歐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出現“滯脹”現象,經濟增長停滯或下降,物價則持續猛漲,通貨膨脹嚴重。各國立即進行調整,適當減少國家對經濟的幹預。美、英等國逐漸發展出一種將政府幹預與市場相結合的、國有製與私有製並存的“混合經濟”。
2.建立“福利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為縮小貧富差距,減少因貧困引發的社會問題,進行了政策調整,使“福利國家”發展了起來。“福利國家”的實質是國家運用社會保障政策和社會服務開支,來保障個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經濟安全,並保證所有公民都能享受到較好的社會服務。
“福利國家”製度是在政府幹預與市場相結合、國有製與私有製並存的“混合經濟”下,實現充分就業、收入均等、社會福利、社會保障這些政策目標的總稱。
隨著社會福利政策的推行,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建立起包括醫療保健服務、養老、住房、失業保險、教育等在內的福利國家製度。20世紀六七十年代,“福利國家”的發展日漸完備。1973年經濟危機後,“福利國家”的發展在一些國家受挫,但仍在繼續發展。覆蓋社會多方麵的福利項目使窮人受惠不少,對社會穩定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但是,“福利國家”製度也有許多弊端,導致國家財政不堪重負。20世紀80年代以後,美、英、法等國在不同程度上減少政府的公共開支,縮小“福利國家”的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