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統治,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等思想得到了進一步傳播。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的資本主義有了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強烈要求衝破封建思想的牢籠,實行民主製度,但是竊取了大總統職位的袁世凱夢想恢複帝製。他廢除《臨時約法》,實行獨裁統治,還在思想文化領域掀起了一股“尊孔複古”的逆流。以陳獨秀為代表的中國先進分子奮起反擊,力圖“根本之救亡”,新文化運動應運而生。
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了《新青年》,標誌著新文化運動興起,主要撰稿人有李大釗、魯迅、胡適,這幾位也就是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西方的民主科學思想成為新文化運動前期的指導思想,也是新文化運動的口號。
《新青年》是新文化運動的主陣地,這個時期發表的文章主要是刊登在《新青年》上。蔡元培任校長的北大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活動基地,這是什麽意思呢?文章主要刊登在《新青年》上,寫文章的這些人主要在北大。北大就是1898年創辦的京師大學堂,朝廷創辦的。1912年民國建立後,更名為國立北京大學,老師都是前清的舉人、進士、翰林,上課主要教“學而優則仕”,學生讀書的目的是做官,簡直跟一個衙門差不多,直到蔡元培先生到北大任校長才有所改觀。
蔡元培先生在前清的時候是翰林院庶吉士,又最早加入同盟會,學貫中西,論舊學能考科舉、中進士,四書五經簡直是倒背如流;論新學參加同盟會、推翻滿清是革命元老。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一成立,蔡先生就是教育總長,“德智體美勞”五育就是他提出來的。蔡先生到了北大擔任校長,要改造北大,提出思想自由,兼容並包。你講什麽都行,隻要有人聽,你就有課堂。青年學生是愛聽尊孔尊皇呢?還是民主科學呢?顯然是民主科學。這樣一來,北大就變成了陳、李、胡這些人的天下,就成了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基地。
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是提倡民主反對專製,提倡科學反對愚昧。民主是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愚昧是產生專製的唯一土壤,所以新文化運動反對愚昧,道理就在這兒。
再者新文化運動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舊道德是指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傳統道德。
同時,新文化運動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胡適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出寫文章“須言之有物”,“不作無病之呻吟”;主張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他認為,新文學的語言是白話的,文體是自由的,這樣就可以注入新內容、新思想。隨後,陳獨秀發表《文學革命論》,主張推倒陳腐、雕琢、晦澀的舊文學,建設新鮮、平易、通俗的新文學。文學革命由此開始。魯迅寫出《狂人日記》、《孔乙己》、《藥》等小說,深刻揭露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提出“將來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魯迅把反封建內容與白話文形式有機地結合起來,成為新文學的典範。
新文化運動猛烈地衝擊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使人們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中國知識分子在運動中受到了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也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
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了《新青年》,標誌著新文化運動興起,主要撰稿人有李大釗、魯迅、胡適,這幾位也就是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西方的民主科學思想成為新文化運動前期的指導思想,也是新文化運動的口號。
《新青年》是新文化運動的主陣地,這個時期發表的文章主要是刊登在《新青年》上。蔡元培任校長的北大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活動基地,這是什麽意思呢?文章主要刊登在《新青年》上,寫文章的這些人主要在北大。北大就是1898年創辦的京師大學堂,朝廷創辦的。1912年民國建立後,更名為國立北京大學,老師都是前清的舉人、進士、翰林,上課主要教“學而優則仕”,學生讀書的目的是做官,簡直跟一個衙門差不多,直到蔡元培先生到北大任校長才有所改觀。
蔡元培先生在前清的時候是翰林院庶吉士,又最早加入同盟會,學貫中西,論舊學能考科舉、中進士,四書五經簡直是倒背如流;論新學參加同盟會、推翻滿清是革命元老。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一成立,蔡先生就是教育總長,“德智體美勞”五育就是他提出來的。蔡先生到了北大擔任校長,要改造北大,提出思想自由,兼容並包。你講什麽都行,隻要有人聽,你就有課堂。青年學生是愛聽尊孔尊皇呢?還是民主科學呢?顯然是民主科學。這樣一來,北大就變成了陳、李、胡這些人的天下,就成了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基地。
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是提倡民主反對專製,提倡科學反對愚昧。民主是建立在科學基礎上的,愚昧是產生專製的唯一土壤,所以新文化運動反對愚昧,道理就在這兒。
再者新文化運動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舊道德是指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傳統道德。
同時,新文化運動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胡適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提出寫文章“須言之有物”,“不作無病之呻吟”;主張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他認為,新文學的語言是白話的,文體是自由的,這樣就可以注入新內容、新思想。隨後,陳獨秀發表《文學革命論》,主張推倒陳腐、雕琢、晦澀的舊文學,建設新鮮、平易、通俗的新文學。文學革命由此開始。魯迅寫出《狂人日記》、《孔乙己》、《藥》等小說,深刻揭露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提出“將來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魯迅把反封建內容與白話文形式有機地結合起來,成為新文學的典範。
新文化運動猛烈地衝擊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使人們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中國知識分子在運動中受到了一次民主與科學的洗禮,也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