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秦諸子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文化高峰。為什麽它這麽活躍呢?原因是社會大變革的春秋戰國,各階層對社會變革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張,所以它的文化才活躍。因為當時是一個社會大變革時代,怎麽變?往哪兒變?不同學派有著自己不同的看法、見解和主張,所以才能產生思想、文化的活躍。


    春秋時期,兩位著名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孔子。


    老子,道家創始人。這個道家跟道教不一樣,道教是中國古代神仙方術、原始巫術吸收了道家思想形成的,道教形成之後,神話老子,把它奉為太上老君。實際曆史上確有其人,但生平事跡不詳。老子思想的特點是:


    1.樸素辯證法


    2.無為


    老子為什麽主張無為?當時“有為”什麽樣?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公這些人有為,結果是什麽?生靈塗炭,烽火連年。老子看到這種情況,認為應該無為。小國寡民,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樣的話,就沒有戰爭了。他認為人一定要順應自然,也就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老子特別強調辯證法,任何事物都有兩方麵。老子主張柔弱勝剛強,水滴石穿。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人嘴裏最硬的是牙,最軟的是舌頭,等人老了,掉牙不掉舌頭。大樹跟小草誰柔弱誰剛強?大風一來,大樹連根拔,但沒見過草滿天飛的,所以說柔弱一定能勝剛強。


    孔子,儒家學派創始人,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元朝被尊為大成至聖先師、萬世師表,聖到頭了,沒有人能再超過他了。孔子的思想特點有:1.仁是孔子思想體係的核心。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統治者愛被統治者,被統治者要愛統治者,讓世界充滿愛,這不就是和諧社會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國君如果知道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滋味不好受,那就別連年戰爭、大興土木,讓百姓妻離子散、家破人亡。


    孔子說:“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在孔子眼裏,統治者就應該是道德的楷模。他的思想在當時不受重視。孔子維護禮,強調貴賤有序,認為春秋的時候禮崩樂壞,非常令人不滿意。怎麽才能讓世界充滿愛?孔子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每個人都遵守自己的本分,心裏別存非分之想,不管哪個階層的人都要對自己的生活滿意。諸侯就老老實實做諸侯,大夫就老老實實做大夫,不要有非分之想,大夫想做諸侯,諸侯想做天子,那就亂套了。孔子有一句特有名的話,叫: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什麽事兒把老頭氣成這樣?魯國大夫季氏開宴會、看跳舞,按禮製,天子樂舞可以動用64人、諸侯48人、大夫32人,結果季氏動用了64人。孔子氣壞了,大夫怎麽能擺出天子的架勢來呢?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2.孔子的教育主張是有教無類。打破學在官府,使平民有受教育的機會。現在講素質教育,沒有教不會的學生,隻有教不會的老師,不能用一種方法教學。最早孔聖人就是這種主張,孔子一生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三千弟子裏麵,年齡最大的跟他差個五六歲,最小的比他孫子都小。他從爺爺教到孫子,能用一種方法嗎?當然得因材施教。孔聖人絕對是搞素質教育的,好多教育思想其實在今天仍很有借鑒意義。


    3.孔子編訂整理《詩》、《書》、《禮》、《易》、《春秋》,這就是後來儒家的五經,本來還有一個《樂》,後來這部經失傳了,就變成了五經。孔子述而不作,《論語》不是他寫的,是他的弟子們整理的。


    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主要是儒、墨、道、法四家。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兼愛就是愛一切人;非攻就是不要打不義戰爭,保家衛國可以;尚賢就是任用賢人,最好國君都選舉產生。所以,墨家思想在中國古代應該是最不會被統治者接受的。


    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主張仁政、民貴君輕、政在得民。給農民土地,不侵犯勞動時間,寬刑薄稅。孟子的思想就是民本,民為邦本,本固邦寧。他的思想是最閃耀人文主義光輝的;孟子在儒家當中,被尊為亞聖,僅次於孔子。但孟子在中國古代的命運最坎坷,大家尊他為亞聖,但實際上哪個皇帝也不真心信奉他的學說。民為邦本?朕有天下,這天下都是我的,怎麽能民為邦本呢?


    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是荀子。他主張人性惡,已經帶點兒法家的意思在內了,這跟孟子主張的人性善是相反的。


    戰國時期的莊子繼承了老子的道家學說,文筆優美。


    戰國時期法家的集大成者是韓非子。法家跟儒家有什麽區別?


    1.法家認為曆史向前發展,當代勝過古代,要進行改革,不能以先王之道,治當今之世。春秋時的改革家管仲,就是法家。法家一般不是很看重道德的作用。所以管仲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別在那兒唱高調,吃飽了什麽都明白。從統治思想上看,儒家強調的是法先王,幹什麽事兒都得學古代,中國古代的明君聖主是堯、舜、禹、湯、文、武,沒有一個皇帝敢說我比他們強。法家是典型的法後王。認為以後比現在要強,所以要經常不斷地進行改革。


    2.主張以法為本,但國君除外。就是說君主是不受製的,不是法律麵前人人平等。法家強調以法治國,儒家強調德治,為政以德,實行仁政。這也是兩者的區別。


    3.主張加強中央集權。韓非子主張建立君主專製中央集權的國家。“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聖人執要,四方來效”,所以法家思想能夠被秦王嬴政接受,成為秦國的指導思想。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袁騰飛講曆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袁騰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袁騰飛並收藏袁騰飛講曆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