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經濟說起來就三大塊: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總結出來之後,半張b5紙都沒有,知識點非常少。但考試時會補充材料,不可能直截了當地問。


    一、小農經濟


    春秋戰國時期,土地所有製由國有向私有轉變。如春秋時期,齊國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魯國的“初稅畝”,都是適應土地由國有向私有轉變的。然後到了戰國時期,李悝在魏國變法,吳起在楚國變法,商鞅在秦國變法,這樣新的製度就確立了起來。“為田開阡陌封疆”,從法律形式上確立了土地私有。小農經濟在中國古代占據了主導地位。


    小農經濟的含義是一家一戶、男耕女織、自給自足。中國為什麽是小農經濟占主導?


    這首先是由地理位置決定的,四周封閉、中央廣闊。外邊出不去、內部空間足夠大的地理環境,養成了中國人安土重遷的生活方式,祖祖輩輩在一個地方常年生活著。


    另外,中國的農業經濟成熟得比較早。正因為我們所處的地理環境,我們的農業文明發展得比較早,統一帝國形成得也早。中國形成統一帝國比西方的羅馬帝國早了約四百年,羅馬帝國大量使用奴隸勞動,沒有建立起成熟的小農經濟。漫長的中世紀,歐洲農民依附於領主,後來他們搞圈地運動搞工業革命,就很容易地獲得了廉價勞動力。中國的小農經濟把農民死死地束縛在土地上,成熟太早發展得太完善了,農業社會基本上是停滯的,社會沒有什麽變化。小農經濟對於中國來講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中國古代輝煌燦爛的文明得益於小農經濟,近代以來向工業化發展的蹣跚也是因為小農經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袁騰飛講曆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袁騰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袁騰飛並收藏袁騰飛講曆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