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節
易中天中華史第二部:第一帝國 作者:易中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諸葛亮卻穩如泰山,他甚至拒絕了魏延的“子午穀奇謀”。這位劉備最賞識的將領提出,由他率領五千精兵順子午穀直搗長安,諸葛亮則親率大軍走斜穀挺進陳倉。長安拿下,兩軍會合,則一舉而鹹陽以西可定。
這當然堪稱奇謀,隻可惜變數太大。遠道襲人,事機難測。故千裏用兵,必須慎之又慎。更重要的是,北伐曹魏隻是手段,保住蜀漢才是目的。
也就是說,“興複漢室”的旗幟必須高舉,“漢賊不兩立”的原則必須堅持,北伐也必須不斷推進,卻又絕不能再來一次關羽失荊州、劉備敗猇亭。
因此,諸葛亮不可能采納魏延之計。
也因此,他還要殺馬謖(讀如肅),廢李嚴。
作為諸葛亮的親信和摯友,馬謖是因為丟失街亭而被判處死刑的,然而為他痛哭的人竟達十萬人之多。諸葛亮則流著眼淚解釋說,天下分崩離析,戰爭沒有盡頭。如果不能嚴明法紀,我們又靠什麽去戰勝敵人?14
顯然,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就是為了“依法治蜀”。因此撤迴漢中後,馬謖、張休、李盛被殺,趙雲被貶,黃襲被奪去兵權,諸葛亮自己則降為右將軍,地位比前一年晉升為前將軍的李嚴還略低一點。
無疑,這是做給所有人看的,但主要觀眾是東州集團和益州集團。諸葛亮很清楚,這兩個集團的利益訴求根本不可能完全滿足,除非荊州集團讓出執政地位。
這當然不可能。
既不能誘之以利,又不能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明之以義,那就隻能繩之以法。而且,也隻有做到執法如山、令行禁止,大家才心服口服。對付反對派是如此,對付李嚴那樣的重量級人物就更是如此。
馬謖死後三年,由於諸葛亮、魏延、楊儀、鄧芝、費禕(讀如依)、薑維等二十餘人的聯署彈劾,蜀漢政權的二號人物李嚴被廢黜為平民,流放梓潼(今四川梓潼)。此事的案情撲朔迷離,李嚴的罪名也難以置信,但他危害到政權的穩定,當是事實。15
執政地位不可動搖,這不是空談。
法律麵前人人平等,也不是空談。
這就是諸葛武侯之治蜀。十一年間,他東和孫吳,南定夷越,北伐曹魏,內修法製,既堅持了劉備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又推進了《隆中對》的既定方針。
那麽,蜀漢政權保住了嗎?
沒有。
蜀漢之亡
諸葛亮去世二十九年後,蜀亡。
亡國的直接原因當然是曹魏的攻擊。然而恐怕就連魏軍都沒有想到,他們八月出兵洛陽,十月就殺到了成都的大門口雒縣。一直被蒙在鼓裏的劉禪如夢方醒,情急之下準備逃往東吳。
光祿大夫譙周(譙讀如橋)卻主張投降。16
譙周在禦前會議上發表了長篇大論。如果把他的發言設想為對話,不難看出其思路之清晰、邏輯之嚴密──
古往今來,有寄人籬下還可以再當天子的嗎?
沒有。
我們皇上到了東吳也隻能稱臣,是不是?
是。
同樣是稱臣,為什麽不挑大國,要挑小的呢?
無語。
再請問:政治鬥爭的規律,是大國吞並小國,還是小國吞並大國?
當然是大國吞並小國。
這麽說,魏國吞並吳國,是一定的了?
應該是。
吳國既然不能吞並魏國,那就隻能投降。到時候,我們是不是得跟著吳國再投降一次?
恐怕是。
那麽,受兩次恥辱,比隻受一次好嗎?17
劉禪君臣也沒話說。他們隻剩下一個問題:曹魏會接受我們的投降嗎?
譙周則表示敢打包票。他說,現在東吳尚未臣服,曹魏肯定受降,也必須受降,還得給我們禮遇。如果不封土賜爵給陛下,我譙周願前往京師據理力爭。
於是劉禪開門投降,曹魏方麵果然客客氣氣。劉禪被封為安樂縣公,食邑萬戶,譙周也被封為列侯。當然,他在曆史上少不了要背上“賣國”的罪名。
那麽,譙周是什麽人,他為什麽要當“賣國賊”?
因為痛恨蜀漢政權。
博古通今的譙周,其實是個安貧樂道的讀書人。他身材高大又其貌不揚,心直口快又不修邊幅。所以,第一次見到他的人都會笑,就連諸葛亮都忍不住。18
譙周卻是諸葛亮的鐵杆粉絲。諸葛亮病逝五丈原,第一個跑到前線奔喪的就是他。而且,由於劉禪隨即就下達了禁令,得以從成都前去拜祭吊唁的也隻有他。
但,譙周雖然敬重諸葛亮,政治立場卻是反對蜀漢政權的。持同樣立場的還有廣漢人彭羕(讀如樣)、蜀郡人張裕、梓潼涪縣人杜微、巴西閬中人周舒、蜀郡成都人杜瓊,再加上巴西西充人譙周,清一色都是益州人。
這是一個親曹反劉的益州士族聯盟。其中,張裕被劉備所殺,彭羕被諸葛亮所殺,杜微拒不合作,周舒、杜瓊和譙周則四處散布曹魏必勝蜀漢必亡的言論。
最先散布此類言論的是周舒和杜瓊,後來成為意見領袖的則是譙周。他對人們說,劉備的“備”是什麽意思?足夠了!劉禪的“禪”是什麽意思?讓出去!曹魏的“曹”又是什麽意思?眾多,高大。譙周說:眾多而高大的天下歸心;早已足夠又準備禪讓的,還有什麽後路和前途嗎?
這就叫:眾而大,期之會;具而授,若何複?
譙周這讖語是寫在劉禪宮中柱子上的。他還發表了名為《仇國論》的反戰宣言,明確表示對北伐曹魏的強烈不滿,聲稱如果繼續窮兵黷武,勢必自取滅亡。
這是益州集團對蜀漢當局的公開叫板,譙周卻並沒有受到任何處分,他的言論也廣為流傳。讖語在東漢是有市場的(請參看本中華史第九卷《兩漢兩羅馬》),劉禪投降後,人們更是公認譙周一語成讖,測算神準。
其實哪裏是算得準,是很多人都盼望曹魏勝利,蜀漢滅亡。可以說,早在曹魏大軍兵臨城下之前,蜀漢王朝就已經人心浮動,蜀漢政權就已經風雨飄搖。譙周的勸降和劉禪的投降,隻不過履行了一道手續而已。
奇怪嗎?不奇怪。
劉禪投降前幾年,出使歸來的薛珝(讀如許)就對吳帝孫休斷言蜀國必亡。後來曹魏出兵時,一個名叫張悌的吳人也作出了相同的預測。他們給出的理由也一樣:當局窮兵黷武,人民苦不堪言,朝堂沒有正義的聲音,田野不見健康的臉色。這樣的國家,豈有不亡之理?19
這是有數據支持的。劉禪投降時,蜀國共有家庭二十八萬戶,人口九十四萬人,然而軍隊卻有十萬,官吏則有四萬。也就是說,九個人就要養活一個士兵,七戶就要供奉一個官吏,蜀國人民實在負擔不起!20
當然,由於諸葛亮克己奉公以身作則,蜀漢官員總體上比較廉潔,可惜老百姓更關心的還是吃飽肚子。與孔明先生一起勒緊褲帶,不是他們想要的生活。
益州的士族和豪強就更是咬牙切齒。因為諸葛亮要籌集軍費,又不肯加重小民負擔,還要做到公平公正,結果自然是這些人出錢出力最多,豈能不怨恨?
何況他們還隻有奉獻沒有迴報。劉備信任重用的基本上沒有益州人,諸葛亮執政後雖力圖處以公心,卻不可能根本改變既定的組織路線。“荊州第一,東州第二,益州第三”的原則,也是諸葛亮堅持的。21
益州集團隻可能被邊緣化。
義務與權利是對等的。如果貢獻最大而利益最小,益州人又憑什麽要與蜀漢政權同生死共患難?
以法治蜀也有問題。因為益州的士族和豪強並沒有立法權,許多法律反倒是專門用來對付和整治他們的。何況蜀漢的執法也未必都公平。諸葛亮尚且冤殺了益州豪族常房諸子,又如何保證其他人不濫用職權?22
總之,益州士族在政治上受排擠,經濟上受盤剝,法律上受製裁,仕途上看不到希望。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盼望曹魏的大軍早一點南下來“解放”他們。
利益,決定了益州士族的整體取向。
作為士族和豪強的政權,司馬昭執政的曹魏也沒有虧待他們遠在益州的階級兄弟。劉禪手下原屬荊州集團和東州集團的官員都被調迴中原,益州的地方官則由本籍士人出任,並由本地名流擔任的中正官負責推薦。
益州土著“蜀人治蜀”的願望實現了。
主動投降的劉禪住進了洛陽,靠著他的裝瘋賣傻和沒心沒肺,一直活到西晉的泰始七年(公元271年)。那時就連曹魏也已滅亡,做皇帝的已是司馬炎。
劉禪死得比曹魏還晚。
忠於職守為國捐軀的,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他在拒絕了曹魏的誘降後戰死,時年三十七歲。義不受辱以身殉國的,則有劉禪的第五個兒子劉諶。他在父皇決定投降後跑到劉備的廟裏痛哭一場,殺了全家然後自殺。23
蜀漢亡了,隻有成都的武侯祠年年有人憑吊,趙藩撰寫的那副對聯就更是膾炙人口: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24
所有這些,諸葛亮都想得到嗎?
東吳之路
諸葛亮沒想到的,孫權想到了。
孫權建立的東吳政權是三國中最後一個滅亡的。蜀漢亡於公元263年,曹魏亡於公元265年,孫吳則亡於公元280年,比曹魏晚了十五年,比蜀漢晚了十七年。
吳與蜀的亡國之君,表現也迥異。
劉禪投降後到了洛陽,司馬昭設宴招待他,席間特地演奏了蜀國的樂舞。淒涼故蜀伎,來舞魏宮前,這是何等悲哀的事,劉禪卻嬉笑自若。於是司馬昭對部下說,一個人沒有心肝,怎麽可以到這種地步!
又一天,司馬昭問劉禪:你很想念蜀國吧?
劉禪答:此間樂,不思蜀。
這實在太不像話,也讓人難以置信。
因此過了幾天,司馬昭又問了一次。
這迴劉禪不再說“樂不思蜀”了。他按照舊臣郤正(郤讀如戲)教的那樣,正襟危坐流著眼淚迴答:先人的墳墓在那裏,心中悲痛,沒有一天不想念。
說完,便把眼睛閉了起來。
司馬昭大為懷疑,說:這怎麽像是郤正教的呀?
劉禪馬上睜開眼睛說:猜對了,就是他!
結果所有的人都笑。25
當然,司馬昭也不再防範劉禪。
降晉的東吳末代皇帝孫皓卻倒驢不倒架。他到洛陽登殿拜見晉武帝司馬炎,司馬炎指著他的座位對他說:朕設此座,等待足下,已經很久了。
孫皓居然反唇相譏:臣在南方也設此座以待陛下!26
可惜這並不能說明什麽。沒錯,劉禪也許是庸人(其實未必),孫皓卻是暴君。在他的恐怖統治下,吳國人民朝不保夕,人人自危。至於他在司馬炎那裏的表現,則與其說是骨氣,不如說是張狂,因為他張狂慣了。27
孫權的治國水平也比不上諸葛亮。在他生前,兒子們就為爭奪皇位鬧得不可開交,國家差一點分裂。結果是太子孫和被廢,魯王孫霸賜死,還連累一大批重臣被貶被抓被殺被痛打,丞相陸遜則活活氣死在病床上。28
至於孫權死後,更是一塌糊塗。第二任皇帝孫亮是孫權的第七個兒子,繼位時隻有十歲,十六歲就被權臣趕下了台,後來又被第三任皇帝逼死或者毒殺。
第三任皇帝孫休,是第二任皇帝孫亮的哥哥。此人倒是正常死亡,卻隻有三十歲。而且,他謀殺弟弟孫亮一事也遭了報應,自己的皇後和兒子被第四任皇帝所殺。
這個第四任皇帝,就是亡國之君孫皓。
孫皓是廢太子孫和的兒子,孫和則是孫休的哥哥。也就是說,孫皓殺的,是自己的嬸娘和堂弟。此外,他還殺了孫權的第五個兒子、自己的叔叔孫奮。至於孫皓的父親孫和,則被孫堅的弟弟孫靜的曾孫孫峻所殺。
這就是東吳政權:父親殺兒子(孫權殺孫霸),哥哥殺弟弟(孫休殺孫亮),侄兒殺叔叔(孫皓殺孫奮),宗室殺皇族(孫峻殺孫和),不折不扣的骨肉相殘。
奇怪!這樣的政權,怎麽會最後滅亡呢?
原因仍在孫權。
實際上,孫權接班是出人意料的。當時張昭等人都以為孫策會把權力交給老三孫翊(讀如義),因為孫翊像孫策。然而孫策卻選擇了孫權。他對孫權說,打江山奪天下,你不如我;搞政治保江東,我不如你。29
孫策看中的,就是孫權不像自己。
即便如此,孫策還是放心不下,又托孤於張昭。孫策說,如果仲謀無法承擔重任,請先生接過江東!30
沒錯,原文就是“君便自取之”,跟劉備托孤一樣。
當然,張昭不是諸葛亮,孫權也不是劉禪。但孫策和劉備的憂慮卻如出一轍,他們擔心的都是地方勢力。
跟劉備開創的蜀漢王朝一樣,孫策建立的也是一個外來政權,還是靠武力強行建立的。事實上,孫家雖然也是吳人,卻不是士族而是寒族。孫堅發跡的地方也不在江東而在江西,自己還是袁術的部下。因此,當孫策帶著孫堅的舊部過江歸來時,遇到的幾乎到處都是敵意。31
江東並不承認孫策是自己人。
這當然堪稱奇謀,隻可惜變數太大。遠道襲人,事機難測。故千裏用兵,必須慎之又慎。更重要的是,北伐曹魏隻是手段,保住蜀漢才是目的。
也就是說,“興複漢室”的旗幟必須高舉,“漢賊不兩立”的原則必須堅持,北伐也必須不斷推進,卻又絕不能再來一次關羽失荊州、劉備敗猇亭。
因此,諸葛亮不可能采納魏延之計。
也因此,他還要殺馬謖(讀如肅),廢李嚴。
作為諸葛亮的親信和摯友,馬謖是因為丟失街亭而被判處死刑的,然而為他痛哭的人竟達十萬人之多。諸葛亮則流著眼淚解釋說,天下分崩離析,戰爭沒有盡頭。如果不能嚴明法紀,我們又靠什麽去戰勝敵人?14
顯然,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就是為了“依法治蜀”。因此撤迴漢中後,馬謖、張休、李盛被殺,趙雲被貶,黃襲被奪去兵權,諸葛亮自己則降為右將軍,地位比前一年晉升為前將軍的李嚴還略低一點。
無疑,這是做給所有人看的,但主要觀眾是東州集團和益州集團。諸葛亮很清楚,這兩個集團的利益訴求根本不可能完全滿足,除非荊州集團讓出執政地位。
這當然不可能。
既不能誘之以利,又不能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明之以義,那就隻能繩之以法。而且,也隻有做到執法如山、令行禁止,大家才心服口服。對付反對派是如此,對付李嚴那樣的重量級人物就更是如此。
馬謖死後三年,由於諸葛亮、魏延、楊儀、鄧芝、費禕(讀如依)、薑維等二十餘人的聯署彈劾,蜀漢政權的二號人物李嚴被廢黜為平民,流放梓潼(今四川梓潼)。此事的案情撲朔迷離,李嚴的罪名也難以置信,但他危害到政權的穩定,當是事實。15
執政地位不可動搖,這不是空談。
法律麵前人人平等,也不是空談。
這就是諸葛武侯之治蜀。十一年間,他東和孫吳,南定夷越,北伐曹魏,內修法製,既堅持了劉備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又推進了《隆中對》的既定方針。
那麽,蜀漢政權保住了嗎?
沒有。
蜀漢之亡
諸葛亮去世二十九年後,蜀亡。
亡國的直接原因當然是曹魏的攻擊。然而恐怕就連魏軍都沒有想到,他們八月出兵洛陽,十月就殺到了成都的大門口雒縣。一直被蒙在鼓裏的劉禪如夢方醒,情急之下準備逃往東吳。
光祿大夫譙周(譙讀如橋)卻主張投降。16
譙周在禦前會議上發表了長篇大論。如果把他的發言設想為對話,不難看出其思路之清晰、邏輯之嚴密──
古往今來,有寄人籬下還可以再當天子的嗎?
沒有。
我們皇上到了東吳也隻能稱臣,是不是?
是。
同樣是稱臣,為什麽不挑大國,要挑小的呢?
無語。
再請問:政治鬥爭的規律,是大國吞並小國,還是小國吞並大國?
當然是大國吞並小國。
這麽說,魏國吞並吳國,是一定的了?
應該是。
吳國既然不能吞並魏國,那就隻能投降。到時候,我們是不是得跟著吳國再投降一次?
恐怕是。
那麽,受兩次恥辱,比隻受一次好嗎?17
劉禪君臣也沒話說。他們隻剩下一個問題:曹魏會接受我們的投降嗎?
譙周則表示敢打包票。他說,現在東吳尚未臣服,曹魏肯定受降,也必須受降,還得給我們禮遇。如果不封土賜爵給陛下,我譙周願前往京師據理力爭。
於是劉禪開門投降,曹魏方麵果然客客氣氣。劉禪被封為安樂縣公,食邑萬戶,譙周也被封為列侯。當然,他在曆史上少不了要背上“賣國”的罪名。
那麽,譙周是什麽人,他為什麽要當“賣國賊”?
因為痛恨蜀漢政權。
博古通今的譙周,其實是個安貧樂道的讀書人。他身材高大又其貌不揚,心直口快又不修邊幅。所以,第一次見到他的人都會笑,就連諸葛亮都忍不住。18
譙周卻是諸葛亮的鐵杆粉絲。諸葛亮病逝五丈原,第一個跑到前線奔喪的就是他。而且,由於劉禪隨即就下達了禁令,得以從成都前去拜祭吊唁的也隻有他。
但,譙周雖然敬重諸葛亮,政治立場卻是反對蜀漢政權的。持同樣立場的還有廣漢人彭羕(讀如樣)、蜀郡人張裕、梓潼涪縣人杜微、巴西閬中人周舒、蜀郡成都人杜瓊,再加上巴西西充人譙周,清一色都是益州人。
這是一個親曹反劉的益州士族聯盟。其中,張裕被劉備所殺,彭羕被諸葛亮所殺,杜微拒不合作,周舒、杜瓊和譙周則四處散布曹魏必勝蜀漢必亡的言論。
最先散布此類言論的是周舒和杜瓊,後來成為意見領袖的則是譙周。他對人們說,劉備的“備”是什麽意思?足夠了!劉禪的“禪”是什麽意思?讓出去!曹魏的“曹”又是什麽意思?眾多,高大。譙周說:眾多而高大的天下歸心;早已足夠又準備禪讓的,還有什麽後路和前途嗎?
這就叫:眾而大,期之會;具而授,若何複?
譙周這讖語是寫在劉禪宮中柱子上的。他還發表了名為《仇國論》的反戰宣言,明確表示對北伐曹魏的強烈不滿,聲稱如果繼續窮兵黷武,勢必自取滅亡。
這是益州集團對蜀漢當局的公開叫板,譙周卻並沒有受到任何處分,他的言論也廣為流傳。讖語在東漢是有市場的(請參看本中華史第九卷《兩漢兩羅馬》),劉禪投降後,人們更是公認譙周一語成讖,測算神準。
其實哪裏是算得準,是很多人都盼望曹魏勝利,蜀漢滅亡。可以說,早在曹魏大軍兵臨城下之前,蜀漢王朝就已經人心浮動,蜀漢政權就已經風雨飄搖。譙周的勸降和劉禪的投降,隻不過履行了一道手續而已。
奇怪嗎?不奇怪。
劉禪投降前幾年,出使歸來的薛珝(讀如許)就對吳帝孫休斷言蜀國必亡。後來曹魏出兵時,一個名叫張悌的吳人也作出了相同的預測。他們給出的理由也一樣:當局窮兵黷武,人民苦不堪言,朝堂沒有正義的聲音,田野不見健康的臉色。這樣的國家,豈有不亡之理?19
這是有數據支持的。劉禪投降時,蜀國共有家庭二十八萬戶,人口九十四萬人,然而軍隊卻有十萬,官吏則有四萬。也就是說,九個人就要養活一個士兵,七戶就要供奉一個官吏,蜀國人民實在負擔不起!20
當然,由於諸葛亮克己奉公以身作則,蜀漢官員總體上比較廉潔,可惜老百姓更關心的還是吃飽肚子。與孔明先生一起勒緊褲帶,不是他們想要的生活。
益州的士族和豪強就更是咬牙切齒。因為諸葛亮要籌集軍費,又不肯加重小民負擔,還要做到公平公正,結果自然是這些人出錢出力最多,豈能不怨恨?
何況他們還隻有奉獻沒有迴報。劉備信任重用的基本上沒有益州人,諸葛亮執政後雖力圖處以公心,卻不可能根本改變既定的組織路線。“荊州第一,東州第二,益州第三”的原則,也是諸葛亮堅持的。21
益州集團隻可能被邊緣化。
義務與權利是對等的。如果貢獻最大而利益最小,益州人又憑什麽要與蜀漢政權同生死共患難?
以法治蜀也有問題。因為益州的士族和豪強並沒有立法權,許多法律反倒是專門用來對付和整治他們的。何況蜀漢的執法也未必都公平。諸葛亮尚且冤殺了益州豪族常房諸子,又如何保證其他人不濫用職權?22
總之,益州士族在政治上受排擠,經濟上受盤剝,法律上受製裁,仕途上看不到希望。他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盼望曹魏的大軍早一點南下來“解放”他們。
利益,決定了益州士族的整體取向。
作為士族和豪強的政權,司馬昭執政的曹魏也沒有虧待他們遠在益州的階級兄弟。劉禪手下原屬荊州集團和東州集團的官員都被調迴中原,益州的地方官則由本籍士人出任,並由本地名流擔任的中正官負責推薦。
益州土著“蜀人治蜀”的願望實現了。
主動投降的劉禪住進了洛陽,靠著他的裝瘋賣傻和沒心沒肺,一直活到西晉的泰始七年(公元271年)。那時就連曹魏也已滅亡,做皇帝的已是司馬炎。
劉禪死得比曹魏還晚。
忠於職守為國捐軀的,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他在拒絕了曹魏的誘降後戰死,時年三十七歲。義不受辱以身殉國的,則有劉禪的第五個兒子劉諶。他在父皇決定投降後跑到劉備的廟裏痛哭一場,殺了全家然後自殺。23
蜀漢亡了,隻有成都的武侯祠年年有人憑吊,趙藩撰寫的那副對聯就更是膾炙人口: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24
所有這些,諸葛亮都想得到嗎?
東吳之路
諸葛亮沒想到的,孫權想到了。
孫權建立的東吳政權是三國中最後一個滅亡的。蜀漢亡於公元263年,曹魏亡於公元265年,孫吳則亡於公元280年,比曹魏晚了十五年,比蜀漢晚了十七年。
吳與蜀的亡國之君,表現也迥異。
劉禪投降後到了洛陽,司馬昭設宴招待他,席間特地演奏了蜀國的樂舞。淒涼故蜀伎,來舞魏宮前,這是何等悲哀的事,劉禪卻嬉笑自若。於是司馬昭對部下說,一個人沒有心肝,怎麽可以到這種地步!
又一天,司馬昭問劉禪:你很想念蜀國吧?
劉禪答:此間樂,不思蜀。
這實在太不像話,也讓人難以置信。
因此過了幾天,司馬昭又問了一次。
這迴劉禪不再說“樂不思蜀”了。他按照舊臣郤正(郤讀如戲)教的那樣,正襟危坐流著眼淚迴答:先人的墳墓在那裏,心中悲痛,沒有一天不想念。
說完,便把眼睛閉了起來。
司馬昭大為懷疑,說:這怎麽像是郤正教的呀?
劉禪馬上睜開眼睛說:猜對了,就是他!
結果所有的人都笑。25
當然,司馬昭也不再防範劉禪。
降晉的東吳末代皇帝孫皓卻倒驢不倒架。他到洛陽登殿拜見晉武帝司馬炎,司馬炎指著他的座位對他說:朕設此座,等待足下,已經很久了。
孫皓居然反唇相譏:臣在南方也設此座以待陛下!26
可惜這並不能說明什麽。沒錯,劉禪也許是庸人(其實未必),孫皓卻是暴君。在他的恐怖統治下,吳國人民朝不保夕,人人自危。至於他在司馬炎那裏的表現,則與其說是骨氣,不如說是張狂,因為他張狂慣了。27
孫權的治國水平也比不上諸葛亮。在他生前,兒子們就為爭奪皇位鬧得不可開交,國家差一點分裂。結果是太子孫和被廢,魯王孫霸賜死,還連累一大批重臣被貶被抓被殺被痛打,丞相陸遜則活活氣死在病床上。28
至於孫權死後,更是一塌糊塗。第二任皇帝孫亮是孫權的第七個兒子,繼位時隻有十歲,十六歲就被權臣趕下了台,後來又被第三任皇帝逼死或者毒殺。
第三任皇帝孫休,是第二任皇帝孫亮的哥哥。此人倒是正常死亡,卻隻有三十歲。而且,他謀殺弟弟孫亮一事也遭了報應,自己的皇後和兒子被第四任皇帝所殺。
這個第四任皇帝,就是亡國之君孫皓。
孫皓是廢太子孫和的兒子,孫和則是孫休的哥哥。也就是說,孫皓殺的,是自己的嬸娘和堂弟。此外,他還殺了孫權的第五個兒子、自己的叔叔孫奮。至於孫皓的父親孫和,則被孫堅的弟弟孫靜的曾孫孫峻所殺。
這就是東吳政權:父親殺兒子(孫權殺孫霸),哥哥殺弟弟(孫休殺孫亮),侄兒殺叔叔(孫皓殺孫奮),宗室殺皇族(孫峻殺孫和),不折不扣的骨肉相殘。
奇怪!這樣的政權,怎麽會最後滅亡呢?
原因仍在孫權。
實際上,孫權接班是出人意料的。當時張昭等人都以為孫策會把權力交給老三孫翊(讀如義),因為孫翊像孫策。然而孫策卻選擇了孫權。他對孫權說,打江山奪天下,你不如我;搞政治保江東,我不如你。29
孫策看中的,就是孫權不像自己。
即便如此,孫策還是放心不下,又托孤於張昭。孫策說,如果仲謀無法承擔重任,請先生接過江東!30
沒錯,原文就是“君便自取之”,跟劉備托孤一樣。
當然,張昭不是諸葛亮,孫權也不是劉禪。但孫策和劉備的憂慮卻如出一轍,他們擔心的都是地方勢力。
跟劉備開創的蜀漢王朝一樣,孫策建立的也是一個外來政權,還是靠武力強行建立的。事實上,孫家雖然也是吳人,卻不是士族而是寒族。孫堅發跡的地方也不在江東而在江西,自己還是袁術的部下。因此,當孫策帶著孫堅的舊部過江歸來時,遇到的幾乎到處都是敵意。31
江東並不承認孫策是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