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節
易中天中華史第二部:第一帝國 作者:易中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吳軍卻大踏步地撤退了。
下令撤退的是陸遜。陸遜跟孫權一樣,也是一個非常沉得住氣的人。他很清楚,劉備來者不善銳氣正旺,又憑借高地據守險要,因此必須避其鋒芒打持久戰。隻要把蜀軍拖成疲勞之師,就能靜觀其變以求一逞。
陸遜的估計完全不錯。來勢洶洶的蜀軍被死死堵在猇亭前線,隻能駐紮在夷陵到猇亭數百裏的崇山峻嶺間。這是陸遜主動讓給劉備的,卻未必是什麽福地。
劉備當然不會坐等。可惜,盡管他一再挑釁,陸遜卻穩坐釣台拒不應戰。一連幾個月找不到決戰機會的蜀軍情緒低落,再加上運輸困難,給養不足,天氣漸熱,他們的人心越來越渙散,實際上已成強弩之末。
這時陸遜宣布,反攻的時機到了。
就在吳軍士氣高漲之時,劉備的破綻也暴露無遺。他到達猇亭前線後,放棄了水陸並進的有利條件,反而命令水軍上岸,立營數十屯,綿延七百裏。遠在洛陽的曹丕得到消息後立即斷定:我看孫權的捷報就要來了。40
陸遜用的,則是赤壁之戰中的老辦法。他命令先頭部隊的士兵每人都帶一把茅草,到了劉備的軍營就放火,同時進行猛攻。一旦火勢形成,諸軍同時出擊。
這一辦法果然奏效。在陸遜的號令下,吳軍主力齊集猇亭大戰劉備,連拔蜀軍四十餘營。劉備猝不及防,焦頭爛額倉皇出逃。蜀軍土崩瓦解,狼奔豕突,屍骸塞滿長江漂流而下,再也迴不了益州。41
陸遜一戰告捷。
這是繼官渡和赤壁之後第三次劃時代的戰爭。官渡之戰後,北部中國成了曹操的天下;赤壁之戰後,南部中國成了對抗的力量;夷陵之戰後,曹魏固然過不了長江,孫吳和蜀漢也吞並不了對方。
三國鼎立,已成定局。
劉備的野心也畫上了句號。他在閏六月兵敗猇亭,八月退迴巫縣(今重慶巫山),之後駐蹕白帝城(今重慶奉節東)。不久,劉備就染疾在身,迴天無力。據說,他曾寫信給陸遜,表示將要卷土重來。陸遜卻坦誠地勸他不必送死,還是安心養傷為好。42
實際上劉備也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便有條不紊地安排後事。他把十七歲的長子劉禪(讀如善)托付給了丞相諸葛亮,並為他選擇了一位副手──尚書令李嚴。
公元223年6月10日(章武三年四月二十四日),劉備駕崩於永安宮,享年六十三歲。43
諸葛亮的時代開始了。
第五章 武侯治蜀
諸葛亮兌現了自己的諾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他卻跟曹操一樣,成為最被後世誤解的人。他的政治理想沒人繼承,臉上卻被塗滿了道德的油彩,變成聖壇上和舞台上麵目全非的偶像。
劉備托孤
諸葛亮與劉備的關係,其實很微妙。
沒錯,諸葛亮是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的,在赤壁之戰中也不負厚望。他出使東吳,折衝樽俎,促成聯盟,戰勝曹操,與劉備度過了一段如魚得水的“蜜月期”。
然而戰後的他卻似乎退居二線。奪取益州,是龐統極力慫恿,並出謀劃策;進攻漢中,是法正極力主張,並出生入死。所以龐統戰死,劉備“言則流涕”;法正病故,劉備“流涕累日”。法正死後的待遇,甚至比關羽還高。1
龐統和法正,才是劉備的左膀右臂。
難怪赤壁戰後整整十五年,我們很少看見諸葛亮的身影,聽見他的聲音。也難怪關羽征襄樊,劉備征東吳,諸葛亮都既不反對也不讚成,幹脆一言不發。
諸葛亮保持著沉默。
沉默是可以理解的。劉備兵敗猇亭之後,諸葛亮曾長歎一聲說:如果孝直(法正)還活著,那就一定能阻止皇上東征。就算東征,也不至於敗得如此之慘啊!2
這說明什麽呢?說明諸葛亮並不讚成伐吳,卻無法有效地阻止,因為劉備隻聽法正的。他對諸葛亮,不過相敬如賓。對法正,才是言聽計從。法正不在了,劉備就誰的話都不聽,孔明先生也隻好去做“事後諸葛亮”。
問題是:何以如此?
因為理念發生了衝突。
眾所周知,諸葛亮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政治家與政客的區別,就在於政治家有理想,政客隻有利益。諸葛亮是有理想的,這才放棄曹操、劉表和孫權,跟了當時一無所有甚至性命難保的劉備。
那麽,劉備有沒有理想呢?
原先或許是有的,但是後來忘了。忘記的時間,大約是在得到了荊州和益州之後。此時,鹹魚翻身的他,就隻有利益沒有理想了,這才不伐魏而伐吳。什麽“漢賊不兩立”雲雲,不過是稱王稱帝的招牌。3
劉備忘了的,諸葛亮沒忘。然而尷尬的是,這種微妙的變化誰都不能說穿。劉備要裝著沒忘的樣子,諸葛亮也不能提醒。於是隻好心照不宣:諸葛亮埋頭苦幹做好份內的事,劉備則依靠龐統和法正攫取更多的利益。
問題是現在法正已死,關羽、張飛、馬超、黃忠、龐統、許靖、劉巴、馬良也都去世。有威望有能力的,隻有趙雲和魏延。能夠托孤的,則隻有諸葛亮。
劉備能放心嗎?
既放心,又不放心。
放心不難理解。對於諸葛亮的忠誠和能力,劉備從來就不懷疑。何況諸葛亮要的是理想,劉備要的是利益,兩人的訴求並不衝突。更何況劉備很清楚,理想主義者是不會為了個人利益而突破道德底線,不顧君臣大義的,他並不擔心諸葛亮變成曹操或曹丕。
不過,最讓劉備放心的還是諸葛亮的風格,這個風格就是謹慎。劉備非常清楚:諸葛一生唯謹慎。因此,當劉備決定豪賭一把時,他得依靠龐統和法正;當他需要守住家業時,謹慎的諸葛亮就是合適人選。
實際上,諸葛亮自己也這麽認為。他事後的迴憶和說法就是: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4
這是實言。
那麽,劉備為什麽還不放心?
因為事關重大。
事實上,劉備要托付出去的不僅是兒子,更有他一手建立的蜀漢政權。可惜這個政權卻危機四伏,既有內憂又有外患。外患毋庸置疑,當然是曹魏和孫吳,何況他們正彼此勾結。那麽,內憂又是什麽呢?
地方勢力。
我們知道,劉備建立的蜀漢是一個外來政權。更麻煩的是,這個外來政權之前還有一撥外來的,這就是劉焉和劉璋父子及其部屬。再加上益州本土的官僚和豪強,蜀漢王朝內部就有了三股彼此製約的政治力量。
一、益州集團,即本土士族。
二、東州集團,即劉璋舊部。
三、荊州集團,即劉備親信。
這三股力量的關係錯綜複雜。劉焉入蜀時,益州集團是主,東州集團是客。劉備入蜀後,東州集團是主,荊州集團是客。主客新舊先來後到,就造成了荊州(新客)與東州(新主)、東州(舊客)與益州(舊主),以及荊州(客人)與東州(新主舊客)和益州(主人)的三重矛盾。
這可不是什麽好玩的事。
更不好玩的是,劉備在猇亭和夷陵一敗塗地,這就難免讓一些原本就心懷不滿的人蠢蠢欲動。可以這麽說:劉備建國,基礎不牢;夷陵戰敗,地動山搖。5
劉備深感憂慮。
毫無疑問,可以為劉備分憂的隻有諸葛亮,最讓劉備放心不下的也是諸葛亮,因為諸葛亮有理想。如果他為了複興漢室,不惜以卵擊石與曹魏決戰,豈非內外交困?當然,諸葛亮是謹慎的。但,萬一呢?
這不能不防。
劉備也表現出驚人的政治智慧。
兵敗猇亭的四個月後,犍為太守李嚴被任命為尚書令。六個月後,劉備托孤於諸葛亮,同時指定李嚴為副。李嚴原本是劉表的人,曹操南下時投奔了劉璋,劉備入蜀時又投降了劉備。可以說,李嚴屬於東州集團,卻又與荊州集團最為親近,這一人事安排的用心十分明顯。
接下來,就是與諸葛亮的談話了。
劉備說:先生的才能十倍於曹丕,定能安邦治國成就大業。因此,請先生酌情處理。如果覺得劉禪還行,請先生輔佐他。如果這孩子不成器,不妨自行其是。
沒錯,原文就是: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什麽意思?
一般認為,君可自取,就是授權諸葛亮取代劉禪自己當皇帝。但也有人認為,是讓諸葛亮從劉備的其他兒子中另選一個,也就是賦予諸葛亮廢立之權。
兩種解釋,都有道理。6
但,無論取而代之,還是有權廢立,都非同小可。因此這話首先是說給李嚴聽的。劉備的組織路線很清楚:荊州集團是政權主體,益州集團是防範對象,東州集團則是團結對象。所以,他必須告訴大家:諸葛亮才是朕最信任的人。你們可以積極靠攏,絕不能公然挑釁。
後來諸葛亮廢李嚴,也因為有此政治底氣。
傳達給諸葛亮的信息同樣明確:蜀漢政權是我的,也是你的。我死以後,就是你的,不管名義上是誰的。既然如此,先生總不會一時衝動就把它弄丟了吧?
諸葛亮當然完全明白這意思。他匍匐在地,淚流滿麵泣不成聲地表示:為臣一定鞠躬盡瘁輔佐皇上,忠貞不二報效國家,直至獻出自己的生命。7
什麽叫政治?這就是。
現在,劉備可以放心去死,因為諸葛亮一定會竭盡全力守住蜀漢政權,也不會再有什麽萬一。至於接過權柄的諸葛亮如何去做,那不是劉備需要操心的事情。
諸葛亮執政
諸葛亮憂心忡忡。8
憂慮是必然的。實際上,此前一直在二線和後方工作的他並非廣為人知,幾乎所有人都認為蜀漢政權僅僅屬於劉備。所以劉備一死,南中(今雲南、貴州和四川西昌一帶)就反了,曹魏則給諸葛亮寄來了勸降書。9
可惜,他們都小看了孔明先生。
四麵受敵的諸葛亮頭腦異常清醒。他很清楚,這時的當務之急是減輕蜀漢政權的壓力,而減壓的有效措施莫過於釜底抽薪,化敵為友。因此,他不但沒有興兵為劉備報夷陵之戰的一箭之仇,反倒向孫權伸出了橄欖枝。10
孫權更是明白人。他一麵繼續與曹丕眉來眼去,一麵立即與諸葛亮握手言歡。這一互利雙贏的做法為兩國贏得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從此,吳蜀不再有戰爭。孫權固然可以做大做強,諸葛亮也可以從容治蜀。
劉禪更是忠實地執行了劉備的遺囑,繼位之後立即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開府治事,領益州牧。封侯則位尊,開府則權重(具有獨立相權),丞相兼任州牧則既能牧官也能牧民,這是隻有曹操才享受過的政治待遇。
從此,政事無巨細,全由諸葛亮拍板。
那麽,他的決策是什麽?
以攻為守,以法治國。
前一條是對付曹魏的。孫吳成為友邦以後,曹魏就是唯一的外敵,而且不可和解。因此,蜀漢政權可以考慮的隻有兩個選項:主動進攻或者被動防守。
諸葛亮選擇了前者。劉備去世後四年,四十七歲的諸葛亮上《出師表》,開始了他的第一次北伐。之後,這樣的戰爭又有四次,總體上可謂略有小勝,得不償失,勞而無功。最後一次,他本人也以身殉職,病逝於軍中。
這並不奇怪。
首先,曹魏不是紙老虎,也不腐敗或腐朽,國情並不比蜀漢差。其次,益州雖為天府之國,卻很難成為奪取天下的根據地和策源地。第三,諸葛亮的能力特征,是治國第一,治軍次之,用兵最差,又豈能戰勝曹魏?11
曹魏非速亡之國,益州非進取之地,諸葛非將略之才,都決定了北伐不可能成功。因此魏軍統帥司馬懿信心滿滿地說:別看孔明來勢洶洶,消滅他卻指日可待。12
敵人都看得清的,諸葛亮不會不明白。實際上,當年他在隆中就說得很清楚,北定中原,複興漢室,一要天下有變,二要兩路出兵。現在,天下無變而荊州已失,豈是可以大舉興兵推翻曹魏的時候?
那麽,他為什麽還要堅持北伐?
除了政治理想,還有現實問題。這一點,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得非常明白──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很清楚,北伐的原因,是益州疲弊。
所謂疲弊,其實就是弱小。然而越是弱小,就越要奮發圖強。以弱為強,猶可自保。如不主動進攻,就隻有坐以待斃。所以,劉備要攻漢中,關羽要圍襄樊,諸葛亮也要出祁山。這是他們的一貫方針。13
問題是,蜀漢雖然弱小,卻非危在旦夕。曹魏方麵既不曾主動進攻,東吳方麵的盟好也已修複,南中各郡更在兩年前基本平定,至少相安無事。那麽,北伐之前的蜀漢政權,怎麽會處於“危急存亡之秋”?
如非外患,必因內憂。
內憂是毋庸置疑的。荊州、東州和益州三大勢力的三重矛盾,是根本利益的長期衝突,絕無可能在短時間內得以消除,哪怕諸葛亮人品再好,能力再強。
事實上,蜀漢之亡的原因之一,就是益州集團興風作浪,開門揖盜。問題在於,這個內憂目前還隻是隱憂,不能明說也不敢明說,《出師表》隻能話裏有話。
大政方針則確定無疑,那就是不斷地北伐曹魏,讓國家長期處於戰爭狀態,以外戰防內戰。因為無論是轉移注意力,還是加強凝聚力,戰爭都是最好的手段。如果還要整治或鎮壓反對派,更是便當得多。
這是另一種以攻為守,也是一箭雙雕。
沒錯,小國更要圖強,安內必先攘外。
不過,以攻為守也好,以外防內也罷,既是妙棋也是險棋,關鍵在於分寸。仗打小了,不起作用;打大了,敵人傾巢而出,內鬼開門而應,豈非自取滅亡?
這對諸葛亮的智慧是一個考驗。
下令撤退的是陸遜。陸遜跟孫權一樣,也是一個非常沉得住氣的人。他很清楚,劉備來者不善銳氣正旺,又憑借高地據守險要,因此必須避其鋒芒打持久戰。隻要把蜀軍拖成疲勞之師,就能靜觀其變以求一逞。
陸遜的估計完全不錯。來勢洶洶的蜀軍被死死堵在猇亭前線,隻能駐紮在夷陵到猇亭數百裏的崇山峻嶺間。這是陸遜主動讓給劉備的,卻未必是什麽福地。
劉備當然不會坐等。可惜,盡管他一再挑釁,陸遜卻穩坐釣台拒不應戰。一連幾個月找不到決戰機會的蜀軍情緒低落,再加上運輸困難,給養不足,天氣漸熱,他們的人心越來越渙散,實際上已成強弩之末。
這時陸遜宣布,反攻的時機到了。
就在吳軍士氣高漲之時,劉備的破綻也暴露無遺。他到達猇亭前線後,放棄了水陸並進的有利條件,反而命令水軍上岸,立營數十屯,綿延七百裏。遠在洛陽的曹丕得到消息後立即斷定:我看孫權的捷報就要來了。40
陸遜用的,則是赤壁之戰中的老辦法。他命令先頭部隊的士兵每人都帶一把茅草,到了劉備的軍營就放火,同時進行猛攻。一旦火勢形成,諸軍同時出擊。
這一辦法果然奏效。在陸遜的號令下,吳軍主力齊集猇亭大戰劉備,連拔蜀軍四十餘營。劉備猝不及防,焦頭爛額倉皇出逃。蜀軍土崩瓦解,狼奔豕突,屍骸塞滿長江漂流而下,再也迴不了益州。41
陸遜一戰告捷。
這是繼官渡和赤壁之後第三次劃時代的戰爭。官渡之戰後,北部中國成了曹操的天下;赤壁之戰後,南部中國成了對抗的力量;夷陵之戰後,曹魏固然過不了長江,孫吳和蜀漢也吞並不了對方。
三國鼎立,已成定局。
劉備的野心也畫上了句號。他在閏六月兵敗猇亭,八月退迴巫縣(今重慶巫山),之後駐蹕白帝城(今重慶奉節東)。不久,劉備就染疾在身,迴天無力。據說,他曾寫信給陸遜,表示將要卷土重來。陸遜卻坦誠地勸他不必送死,還是安心養傷為好。42
實際上劉備也知道自己將不久於人世,便有條不紊地安排後事。他把十七歲的長子劉禪(讀如善)托付給了丞相諸葛亮,並為他選擇了一位副手──尚書令李嚴。
公元223年6月10日(章武三年四月二十四日),劉備駕崩於永安宮,享年六十三歲。43
諸葛亮的時代開始了。
第五章 武侯治蜀
諸葛亮兌現了自己的諾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他卻跟曹操一樣,成為最被後世誤解的人。他的政治理想沒人繼承,臉上卻被塗滿了道德的油彩,變成聖壇上和舞台上麵目全非的偶像。
劉備托孤
諸葛亮與劉備的關係,其實很微妙。
沒錯,諸葛亮是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的,在赤壁之戰中也不負厚望。他出使東吳,折衝樽俎,促成聯盟,戰勝曹操,與劉備度過了一段如魚得水的“蜜月期”。
然而戰後的他卻似乎退居二線。奪取益州,是龐統極力慫恿,並出謀劃策;進攻漢中,是法正極力主張,並出生入死。所以龐統戰死,劉備“言則流涕”;法正病故,劉備“流涕累日”。法正死後的待遇,甚至比關羽還高。1
龐統和法正,才是劉備的左膀右臂。
難怪赤壁戰後整整十五年,我們很少看見諸葛亮的身影,聽見他的聲音。也難怪關羽征襄樊,劉備征東吳,諸葛亮都既不反對也不讚成,幹脆一言不發。
諸葛亮保持著沉默。
沉默是可以理解的。劉備兵敗猇亭之後,諸葛亮曾長歎一聲說:如果孝直(法正)還活著,那就一定能阻止皇上東征。就算東征,也不至於敗得如此之慘啊!2
這說明什麽呢?說明諸葛亮並不讚成伐吳,卻無法有效地阻止,因為劉備隻聽法正的。他對諸葛亮,不過相敬如賓。對法正,才是言聽計從。法正不在了,劉備就誰的話都不聽,孔明先生也隻好去做“事後諸葛亮”。
問題是:何以如此?
因為理念發生了衝突。
眾所周知,諸葛亮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政治家與政客的區別,就在於政治家有理想,政客隻有利益。諸葛亮是有理想的,這才放棄曹操、劉表和孫權,跟了當時一無所有甚至性命難保的劉備。
那麽,劉備有沒有理想呢?
原先或許是有的,但是後來忘了。忘記的時間,大約是在得到了荊州和益州之後。此時,鹹魚翻身的他,就隻有利益沒有理想了,這才不伐魏而伐吳。什麽“漢賊不兩立”雲雲,不過是稱王稱帝的招牌。3
劉備忘了的,諸葛亮沒忘。然而尷尬的是,這種微妙的變化誰都不能說穿。劉備要裝著沒忘的樣子,諸葛亮也不能提醒。於是隻好心照不宣:諸葛亮埋頭苦幹做好份內的事,劉備則依靠龐統和法正攫取更多的利益。
問題是現在法正已死,關羽、張飛、馬超、黃忠、龐統、許靖、劉巴、馬良也都去世。有威望有能力的,隻有趙雲和魏延。能夠托孤的,則隻有諸葛亮。
劉備能放心嗎?
既放心,又不放心。
放心不難理解。對於諸葛亮的忠誠和能力,劉備從來就不懷疑。何況諸葛亮要的是理想,劉備要的是利益,兩人的訴求並不衝突。更何況劉備很清楚,理想主義者是不會為了個人利益而突破道德底線,不顧君臣大義的,他並不擔心諸葛亮變成曹操或曹丕。
不過,最讓劉備放心的還是諸葛亮的風格,這個風格就是謹慎。劉備非常清楚:諸葛一生唯謹慎。因此,當劉備決定豪賭一把時,他得依靠龐統和法正;當他需要守住家業時,謹慎的諸葛亮就是合適人選。
實際上,諸葛亮自己也這麽認為。他事後的迴憶和說法就是: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4
這是實言。
那麽,劉備為什麽還不放心?
因為事關重大。
事實上,劉備要托付出去的不僅是兒子,更有他一手建立的蜀漢政權。可惜這個政權卻危機四伏,既有內憂又有外患。外患毋庸置疑,當然是曹魏和孫吳,何況他們正彼此勾結。那麽,內憂又是什麽呢?
地方勢力。
我們知道,劉備建立的蜀漢是一個外來政權。更麻煩的是,這個外來政權之前還有一撥外來的,這就是劉焉和劉璋父子及其部屬。再加上益州本土的官僚和豪強,蜀漢王朝內部就有了三股彼此製約的政治力量。
一、益州集團,即本土士族。
二、東州集團,即劉璋舊部。
三、荊州集團,即劉備親信。
這三股力量的關係錯綜複雜。劉焉入蜀時,益州集團是主,東州集團是客。劉備入蜀後,東州集團是主,荊州集團是客。主客新舊先來後到,就造成了荊州(新客)與東州(新主)、東州(舊客)與益州(舊主),以及荊州(客人)與東州(新主舊客)和益州(主人)的三重矛盾。
這可不是什麽好玩的事。
更不好玩的是,劉備在猇亭和夷陵一敗塗地,這就難免讓一些原本就心懷不滿的人蠢蠢欲動。可以這麽說:劉備建國,基礎不牢;夷陵戰敗,地動山搖。5
劉備深感憂慮。
毫無疑問,可以為劉備分憂的隻有諸葛亮,最讓劉備放心不下的也是諸葛亮,因為諸葛亮有理想。如果他為了複興漢室,不惜以卵擊石與曹魏決戰,豈非內外交困?當然,諸葛亮是謹慎的。但,萬一呢?
這不能不防。
劉備也表現出驚人的政治智慧。
兵敗猇亭的四個月後,犍為太守李嚴被任命為尚書令。六個月後,劉備托孤於諸葛亮,同時指定李嚴為副。李嚴原本是劉表的人,曹操南下時投奔了劉璋,劉備入蜀時又投降了劉備。可以說,李嚴屬於東州集團,卻又與荊州集團最為親近,這一人事安排的用心十分明顯。
接下來,就是與諸葛亮的談話了。
劉備說:先生的才能十倍於曹丕,定能安邦治國成就大業。因此,請先生酌情處理。如果覺得劉禪還行,請先生輔佐他。如果這孩子不成器,不妨自行其是。
沒錯,原文就是: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什麽意思?
一般認為,君可自取,就是授權諸葛亮取代劉禪自己當皇帝。但也有人認為,是讓諸葛亮從劉備的其他兒子中另選一個,也就是賦予諸葛亮廢立之權。
兩種解釋,都有道理。6
但,無論取而代之,還是有權廢立,都非同小可。因此這話首先是說給李嚴聽的。劉備的組織路線很清楚:荊州集團是政權主體,益州集團是防範對象,東州集團則是團結對象。所以,他必須告訴大家:諸葛亮才是朕最信任的人。你們可以積極靠攏,絕不能公然挑釁。
後來諸葛亮廢李嚴,也因為有此政治底氣。
傳達給諸葛亮的信息同樣明確:蜀漢政權是我的,也是你的。我死以後,就是你的,不管名義上是誰的。既然如此,先生總不會一時衝動就把它弄丟了吧?
諸葛亮當然完全明白這意思。他匍匐在地,淚流滿麵泣不成聲地表示:為臣一定鞠躬盡瘁輔佐皇上,忠貞不二報效國家,直至獻出自己的生命。7
什麽叫政治?這就是。
現在,劉備可以放心去死,因為諸葛亮一定會竭盡全力守住蜀漢政權,也不會再有什麽萬一。至於接過權柄的諸葛亮如何去做,那不是劉備需要操心的事情。
諸葛亮執政
諸葛亮憂心忡忡。8
憂慮是必然的。實際上,此前一直在二線和後方工作的他並非廣為人知,幾乎所有人都認為蜀漢政權僅僅屬於劉備。所以劉備一死,南中(今雲南、貴州和四川西昌一帶)就反了,曹魏則給諸葛亮寄來了勸降書。9
可惜,他們都小看了孔明先生。
四麵受敵的諸葛亮頭腦異常清醒。他很清楚,這時的當務之急是減輕蜀漢政權的壓力,而減壓的有效措施莫過於釜底抽薪,化敵為友。因此,他不但沒有興兵為劉備報夷陵之戰的一箭之仇,反倒向孫權伸出了橄欖枝。10
孫權更是明白人。他一麵繼續與曹丕眉來眼去,一麵立即與諸葛亮握手言歡。這一互利雙贏的做法為兩國贏得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從此,吳蜀不再有戰爭。孫權固然可以做大做強,諸葛亮也可以從容治蜀。
劉禪更是忠實地執行了劉備的遺囑,繼位之後立即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開府治事,領益州牧。封侯則位尊,開府則權重(具有獨立相權),丞相兼任州牧則既能牧官也能牧民,這是隻有曹操才享受過的政治待遇。
從此,政事無巨細,全由諸葛亮拍板。
那麽,他的決策是什麽?
以攻為守,以法治國。
前一條是對付曹魏的。孫吳成為友邦以後,曹魏就是唯一的外敵,而且不可和解。因此,蜀漢政權可以考慮的隻有兩個選項:主動進攻或者被動防守。
諸葛亮選擇了前者。劉備去世後四年,四十七歲的諸葛亮上《出師表》,開始了他的第一次北伐。之後,這樣的戰爭又有四次,總體上可謂略有小勝,得不償失,勞而無功。最後一次,他本人也以身殉職,病逝於軍中。
這並不奇怪。
首先,曹魏不是紙老虎,也不腐敗或腐朽,國情並不比蜀漢差。其次,益州雖為天府之國,卻很難成為奪取天下的根據地和策源地。第三,諸葛亮的能力特征,是治國第一,治軍次之,用兵最差,又豈能戰勝曹魏?11
曹魏非速亡之國,益州非進取之地,諸葛非將略之才,都決定了北伐不可能成功。因此魏軍統帥司馬懿信心滿滿地說:別看孔明來勢洶洶,消滅他卻指日可待。12
敵人都看得清的,諸葛亮不會不明白。實際上,當年他在隆中就說得很清楚,北定中原,複興漢室,一要天下有變,二要兩路出兵。現在,天下無變而荊州已失,豈是可以大舉興兵推翻曹魏的時候?
那麽,他為什麽還要堅持北伐?
除了政治理想,還有現實問題。這一點,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得非常明白──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很清楚,北伐的原因,是益州疲弊。
所謂疲弊,其實就是弱小。然而越是弱小,就越要奮發圖強。以弱為強,猶可自保。如不主動進攻,就隻有坐以待斃。所以,劉備要攻漢中,關羽要圍襄樊,諸葛亮也要出祁山。這是他們的一貫方針。13
問題是,蜀漢雖然弱小,卻非危在旦夕。曹魏方麵既不曾主動進攻,東吳方麵的盟好也已修複,南中各郡更在兩年前基本平定,至少相安無事。那麽,北伐之前的蜀漢政權,怎麽會處於“危急存亡之秋”?
如非外患,必因內憂。
內憂是毋庸置疑的。荊州、東州和益州三大勢力的三重矛盾,是根本利益的長期衝突,絕無可能在短時間內得以消除,哪怕諸葛亮人品再好,能力再強。
事實上,蜀漢之亡的原因之一,就是益州集團興風作浪,開門揖盜。問題在於,這個內憂目前還隻是隱憂,不能明說也不敢明說,《出師表》隻能話裏有話。
大政方針則確定無疑,那就是不斷地北伐曹魏,讓國家長期處於戰爭狀態,以外戰防內戰。因為無論是轉移注意力,還是加強凝聚力,戰爭都是最好的手段。如果還要整治或鎮壓反對派,更是便當得多。
這是另一種以攻為守,也是一箭雙雕。
沒錯,小國更要圖強,安內必先攘外。
不過,以攻為守也好,以外防內也罷,既是妙棋也是險棋,關鍵在於分寸。仗打小了,不起作用;打大了,敵人傾巢而出,內鬼開門而應,豈非自取滅亡?
這對諸葛亮的智慧是一個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