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節
易中天中華史第二部:第一帝國 作者:易中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當然,他們的最終目標也都是一統天下。
且看魯肅的三部曲:第一步,鞏固江東,與中原(曹操)、荊州(劉表)鼎足而立;第二步,在適當的時候奪取荊州,進而占據整個長江流域,與北方分庭抗禮;第三步,稱帝建國,謀求天下一統。
這就與諸葛亮為劉備所做的規劃驚人地相似。換句話說,他們都主張“先三分後一統”,也都需要“南方對抗北方”。隻不過魯肅說的三家,是曹操、孫權、劉表;諸葛亮說的,則是曹操、孫權、劉備。
然而鼎立的三足是一樣的,即中原、江東與荊州。荊州在劉表手裏,就是曹操、孫權、劉表。荊州在劉備手裏,就是曹操、孫權、劉備。事實上,後來魯肅和孫權也做了調整:劉表換成了劉備,對峙也變成了聯合。
聯合也是魯肅促成的。
劉表病故後,政治上極為敏感的魯肅立即意識到此事的重要性,便以吊唁的名義出使荊州。走到江陵得知劉琮投降的消息,又立即北上與劉備相會於當陽長阪。
對於狼狽不堪的劉備來說,魯肅真是天上掉下來的活神仙。因此,當魯肅提出聯盟建議時,劉備和諸葛亮都沒有任何異議。於是魯肅陪同劉備一行到了夏口,後來又進一步東移到樊口(今湖北鄂州樊港入江處)。
然而孫權卻猶豫了。
孫權猶豫,是因為有一筆賬不太好算:不幫劉備,荊州就是曹操的;幫助劉備,荊州就是劉備的。兩個都不幫,荊州仍然不可能變成自己的,弄不好那戰火反倒會燒到家門口來。幫也不是,不幫也不是,這實在不好決策。
那麽,孫權後來為什麽又決定聯合劉備?
因為問題變了,不再是要不要幫助劉備,而是要不要投降曹操。孫權的情報部門得到消息,曹操拿下劉備以後還要進軍江東。另一條未必可靠的史料則宣稱,曹操還給孫權寫了一封信,全文如下: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23
孫權立即召開緊急會議征求意見,結果上上下下一片降曹論調。他們說,曹操托名漢相,似虎如狼,挾天子以征四方,豈能對抗?何況他拿下荊州占領江陵以後,就連長江天險也與我共有。不如投降。24
隻有魯肅一言不發。
孫權無奈,起身上廁所,魯肅也跟著追到簷下。孫權立即意識到魯肅有極其重要的悄悄話要說,便拉著他的手問:愛卿有什麽要對我說的嗎?
魯肅說:是的。投降不是不可以,但要看是誰。比如我魯肅,是可以的;將軍您,就不可以。為什麽呢?因為魯肅投降以後,可以一步一步升上去,當個郡守、州牧總不成問題。將軍如果投降曹操,又能到哪裏去呢?
這當然是悄悄話,然而說到孫權心坎上了。實際上孫權對魯肅那個“隆中對”是很以為然的。他也很清楚,隻有聯劉抗曹,才可能現在保全江東,將來南麵稱孤,最後克成帝業,投降曹操則絕無出路。
於是孫權歎息說:他們的議論很是讓人失望,隻有愛卿與我想法相同,這是上天以愛卿賜我啊!
不降曹,就隻有聯劉,這叫別無選擇。
聯劉抗曹,已是箭在弦上。
但,打不贏怎麽辦?
魯肅沒說,孫權也沒問。因為戰敗的結果跟投降沒什麽兩樣,卻光榮得多。至少對於孫權,是如此。
那麽,孫權可以拍板了嗎?
不能。因為他還有話要問兩個人。
這兩個人,就是諸葛亮和周瑜。
孫權拍板
與魯肅談話之後,孫權接見了諸葛亮。25
奇怪!孫權不是已經拿定主意聯劉抗曹了嗎?為什麽還要再聽諸葛亮的?因為他謹慎。他必須弄清楚劉備有多少實力,又有多大的決心。因此兩人見麵時,孫權完全是腦子裏一片空白的樣子。
諸葛亮的開場白卻堪稱經典:
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據有江東,劉豫州亦收眾漢南,與曹操並爭天下。26
這話精彩!表麵上看,諸葛亮不過描述了局勢,迴顧了曆史,但三言兩語之中卻暗藏玄機。比方說,無論已消滅的袁紹、袁術、呂布,仍割據的劉璋、張魯、馬超,都隻字不提,似乎並起逐鹿的隻有三家。
次序也有文章:先孫權,再劉備,最後曹操。其實曹操起兵時,孫權和劉備還不知在哪裏。何況曹操擁有半個中國數十萬大軍,孫權也有江東六郡十萬精兵,劉備則加上劉琦也隻有兩萬人馬,又豈能“並爭天下”?
不過這種說法,孫權方麵是愛聽的;而“與曹操並爭天下”雲雲,則又向孫權暗示了誰是你的朋友,誰是你的敵人。陳述尚未開始,陣營已然分明。
至於劉備的敗落和困境,則輕描淡寫一筆帶過:英雄無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那麽,劉備為什麽沒有用武之地?因為曹操平定中原,攻破荊州,威震四海。
原來,麻煩都因為曹操,劉備則沒有問題。
嗬嗬,高明!
接下來,諸葛亮反客為主,開始替孫權謀劃:如果能與曹操抗衡,不如及早了斷;如果不能抵擋,那就盡快稱臣。像將軍這樣,表麵上唯命是從,實際上心懷二誌,火燒眉毛卻當斷不斷,恐怕馬上就會大禍臨頭。
因此諸葛亮說:願將軍量力而處之。
不能說這話沒有道理。是的,劉備確實是沒有了用武之地,卻也因此沒了麻煩。因為反正死路一條,了不起拚他個魚死網破。這樣算下來,有麻煩的反倒是觀望狐疑猶豫不決,“事急而不斷”的孫權。
但,明明是自己走投無路,卻偏說別人有麻煩,還做出一副設身處地的樣子,孫權當然不吃這一套。他反唇相譏說:既然如此,你們劉豫州怎麽不投降?
諸葛亮很清楚,這時絕不能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必須將抵抗到底的信息傳達給對方。因此他抗聲作答: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望所歸,豈有投降之理?即便抵抗失敗,那也是天意。投降曹操,萬萬不能!
這話說得大義凜然,卻隻能看作外交辭令。其實五易其主的劉備這迴哪裏是骨頭硬?是吃準了曹操根本就不會放過他,投降也沒用,隻能死硬到底。
然而孫權要的就是劉備方麵的這個態度。於是他當場表示:我想清楚了,除了劉豫州,沒人可以對抗曹操。不過孫權決策之前,仍必須掂量戰爭的可能性,因此直截了當地問:劉豫州新敗之後,還有抵抗之力嗎?
顯然,這隻能實實在在地算賬。
於是諸葛亮說:曹操萬裏長征千裏奔襲,殺到這裏已成強弩之末,哪裏會有戰鬥力?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哪裏會有戰鬥力?劉琮的部隊投降曹操,原本迫於無奈,並非心悅誠服,又哪裏會有戰鬥力?
事實證明,諸葛亮的這些判斷完全正確。
更重要的是,他還帶來一個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劉備並未全軍覆沒,荊州也並未全部淪陷。隻要雙方同心協力,戰勝曹操絕無問題。曹操兵敗,必定撤迴北方。那時,中原、江東與荊州的鼎足之勢就可以形成了。
因此諸葛亮說:成敗之機,在於今日。
話說到這個份上,聯盟應該已經達成。然而孫權依然按兵不動,因為他在等待一個人的到來。
孫權等待的是周瑜。27
周瑜是魯肅建議從前方召迴的。他提出這個建議,當然有深刻的原因,也有充足的理由。
與孫策同年的周瑜,是跟孫策一起長大,後來也親如兄弟的戰友,江東基業就是他們共同打下來的。他們還分別娶了聞名遐邇的美女大喬和小喬,成為戰場和情場同時得意的少年英雄,時年二十四歲,人稱孫郎和周郎。
孫策去世後,又是周瑜率先支持孫權,跟張昭一起成為孫權的左膀右臂。當時孫權的正式官職隻是將軍,周瑜卻對孫權執臣子禮。他還對魯肅說,孫權是一定能夠成就帝業的,魯肅這才投奔了孫權。28
周瑜,是孫權的諸葛亮。
實際上周瑜對戰局的判斷也跟諸葛亮完全一致,他甚至還指出了曹操這次出征的四大弊端:本土不安,後患未除,貿然南下,此其一;放棄鞍馬,使用艦船,舍長就短,此其二;寒冬臘月,馬無草料,給養不足,此其三;勞師遠征,水土不服,必生疾病,此其四。
周瑜說:這四條都是兵家大忌,曹操卻一條不落。如此利令智昏,簡直就是自己前來送死,豈有我們反倒投降之理?我看活捉此賊,就在今日!
曹操不可戰勝的神話,被諸葛亮和周瑜一起粉碎。
魯肅算清了政治賬,諸葛亮算清了聯盟賬,周瑜算清了軍事賬,孫權心裏篤定,這才亮出底牌:老賊早就想廢漢自立,隻不過顧忌袁紹、袁術、呂布、劉表和我。如今群雄已滅,唯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
為了宣示決心,孫權拔刀砍斷案角喝道:再有膽敢主張投降曹操的,下場就跟這書案一樣!29
也就在這天晚上,周瑜和孫權有一次單獨談話。孫權摸著周瑜的背,叫著他的字說:公瑾呀,你是上天派來幫助我的啊!我已經選好了三萬精兵,艦船、糧草和武器也都準備完畢。請公瑾和子敬(魯肅)、程公(程普)先行一步,我在後方盡力支援。如果戰事不利,公瑾就迴來,本將軍親自與他曹孟德決一死戰。
看來,孫權早就做好了參戰的準備。
實際上,聯劉抗曹原本就是孫權的打算。隻不過,他必須得到劉備方麵的保證,必須由將來實際作戰的周瑜和魯肅提出主張,還想借此機會考察一下集團成員的忠誠程度,這才裝作沒有主見,遲遲不肯表態。
孫權絕非等閑人物。
但不管怎麽說,吳軍總算出發了。他們以周瑜和程普為正副總指揮(左右督),魯肅為參謀長(讚軍校尉),駕著戰船鼓起風帆,浩浩蕩蕩開往樊口。
天天派人守在碼頭的劉備終於盼來了救兵。為了表示誠意,劉備隻身一人乘船去見周瑜。兩人見麵自有一番寒暄慰問,但劉備最關心的還是軍情。
劉備說:孫將軍決心對抗曹公,可謂深謀遠慮,卻不知貴軍戰卒有幾何?
周瑜說:三萬。
劉備說:恨少!
周瑜卻意氣風發信心十足地說:三萬人足夠!請劉豫州放寬心思看我破敵吧!
赤壁之戰
周瑜的話沒有錯,赤壁之戰以曹操大敗而告終。
赤壁之戰是劃時代的:此前則群雄逐鹿,此後則天下三分。然而戰爭本身的情況,包括時間、地點、規模和勝敗原因,曆史學家都有不同意見,堪稱眾說紛紜。30
但陳壽《三國誌》所言,應該大體不差。31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二月,曹軍從江陵順江而下,孫劉聯軍從樊口逆流而上,兩軍在赤壁(今湖北赤壁)相遇。不出周瑜所料,曹軍在巴丘已大麵積感染瘟疫。狹路相逢,曹軍敗北,隻好退過江去,把戰艦停靠在赤壁對岸的烏林(今湖北洪湖)。32
這時已是寒冬。北風勁吹,船艦顛簸,曹軍中又病倒一片。於是曹操下令將戰艦連鎖在一起,陸軍則在岸邊安營紮寨。周瑜的部將黃蓋說:敵眾我寡,難以持久。但曹軍既然船艦首尾相接,不妨一把火把他們燒走。
周瑜然其計,黃蓋則假裝投降。數十艘戰艦裝滿柴草又澆了油,蒙上布幔,插上旗幟,浩浩蕩蕩駛向北岸。曹操部隊的官兵都跑了出來指指點點,伸長了脖子觀看黃蓋來降。沒想到黃蓋的艦船駛過來後,竟是一齊放火。
當時東南風勁吹,火勢一直蔓延到岸上。曹操的戰艦和軍營全部都被點燃,頃刻之間烈焰萬丈。曹軍有的被燒死,有的被淹死,人仰馬翻,曹操隻好撤退。
撤退前,他把剩下的船也燒了。33
猝不及防的曹操丟盔棄甲,狼狽逃竄,在周瑜和劉備的夾擊下一路狂奔,幸得張遼、許褚等人的接應方才脫險。孫劉聯軍則水陸並進雙管齊下,追擊曹操直至南郡。曹操留征南將軍曹仁、橫野將軍徐晃守江陵,折衝將軍樂進守襄陽,自己帶著殘兵敗將退迴北方。
曹操真是一敗塗地。
然而這一仗卻非打不可。實際上,除了必須奪取荊州和消滅劉表,曹操也還想威脅孫權。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曹操要孫權送兒子做人質,被孫權拒絕,曹操很可能就已經把他列入了黑名單。征荊州,滅劉表,至少可以警告孫權一下,這才有寫給孫權的那封恐嚇信。
可惜曹操的想法完全落空。孫權沒被嚇著,反倒與劉備聯合,一把火把他燒得焦頭爛額。劉表雖然死了,劉備卻強大起來。江陵雖然到手,卻又丟了,等於沒有。曹操得到的,隻有襄陽。但是,江陵仍然在對方手裏,他的腳步卻再也不能邁過長江。
這一迴,曹操失大於得。
賺得盆滿罐滿的是劉備。赤壁之戰前,他先是寄人籬下,後是如犬喪家。然而短短四五個月,就鹹魚翻身今非昔比。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範、零陵太守劉度紛紛投降。劉備任命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並自任荊州牧,治所公安(今湖北公安)。34
劉備變成了戰後的暴發戶。
孫權則由劉備上表朝廷,推薦為徐州牧。他甚至有可能遠遠見過曹操一麵。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春,曹操與孫權在濡須(今安徽無為)相持不下,孫權便坐了一條小船到曹操的水軍營中轉了一圈,還讓吹鼓手奏樂助興。於是曹操喟然歎息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後來孫權又給曹操寫了一封信,上麵隻有八個字: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另外又附了一張紙,上麵也隻有八個字:足下不死,孤不得安。
曹操得信,立即撤軍。35
這就是赤壁之戰的餘波。
因此,赤壁之戰實在是三國史上的一個關鍵。由於這場戰爭,鼎立之勢已現,對峙之勢已成。此後,南方和北方也曾有過征戰,比如曹操南征孫權,關羽北戰襄樊,但不是無功而返(如曹操),便是自取滅亡(如關羽),誰都不能再向前邁出一步。
有成效的是東西之戰,即劉備的奪益州和孫權的奪荊州。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夏,劉璋投降,劉備入成都,益州歸了劉備,劉備以荊州牧的身份兼領益州牧。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冬,關羽被殺,孫權入江陵,荊州大部歸了孫權,孫權以徐州牧的身份兼領荊州牧。
至此,長江一線三州的歸屬完全改變。原來的三個宗室州牧劉繇、劉表和劉焉父子先後淡出江湖,南方成了孫權和劉備兩大軍閥的舞台。
那麽,北方又如何?
第四章 三分天下
容貌奇偉目露精光的孫權十分沉得住氣,他相信的政治哲學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因此他總是後發製人,總是不見兔子不撒鷹,也總是笑在最後。
稱王不稱帝
赤壁之戰後,曹操的野心越來越大。
這似乎不可思議。
且看魯肅的三部曲:第一步,鞏固江東,與中原(曹操)、荊州(劉表)鼎足而立;第二步,在適當的時候奪取荊州,進而占據整個長江流域,與北方分庭抗禮;第三步,稱帝建國,謀求天下一統。
這就與諸葛亮為劉備所做的規劃驚人地相似。換句話說,他們都主張“先三分後一統”,也都需要“南方對抗北方”。隻不過魯肅說的三家,是曹操、孫權、劉表;諸葛亮說的,則是曹操、孫權、劉備。
然而鼎立的三足是一樣的,即中原、江東與荊州。荊州在劉表手裏,就是曹操、孫權、劉表。荊州在劉備手裏,就是曹操、孫權、劉備。事實上,後來魯肅和孫權也做了調整:劉表換成了劉備,對峙也變成了聯合。
聯合也是魯肅促成的。
劉表病故後,政治上極為敏感的魯肅立即意識到此事的重要性,便以吊唁的名義出使荊州。走到江陵得知劉琮投降的消息,又立即北上與劉備相會於當陽長阪。
對於狼狽不堪的劉備來說,魯肅真是天上掉下來的活神仙。因此,當魯肅提出聯盟建議時,劉備和諸葛亮都沒有任何異議。於是魯肅陪同劉備一行到了夏口,後來又進一步東移到樊口(今湖北鄂州樊港入江處)。
然而孫權卻猶豫了。
孫權猶豫,是因為有一筆賬不太好算:不幫劉備,荊州就是曹操的;幫助劉備,荊州就是劉備的。兩個都不幫,荊州仍然不可能變成自己的,弄不好那戰火反倒會燒到家門口來。幫也不是,不幫也不是,這實在不好決策。
那麽,孫權後來為什麽又決定聯合劉備?
因為問題變了,不再是要不要幫助劉備,而是要不要投降曹操。孫權的情報部門得到消息,曹操拿下劉備以後還要進軍江東。另一條未必可靠的史料則宣稱,曹操還給孫權寫了一封信,全文如下: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23
孫權立即召開緊急會議征求意見,結果上上下下一片降曹論調。他們說,曹操托名漢相,似虎如狼,挾天子以征四方,豈能對抗?何況他拿下荊州占領江陵以後,就連長江天險也與我共有。不如投降。24
隻有魯肅一言不發。
孫權無奈,起身上廁所,魯肅也跟著追到簷下。孫權立即意識到魯肅有極其重要的悄悄話要說,便拉著他的手問:愛卿有什麽要對我說的嗎?
魯肅說:是的。投降不是不可以,但要看是誰。比如我魯肅,是可以的;將軍您,就不可以。為什麽呢?因為魯肅投降以後,可以一步一步升上去,當個郡守、州牧總不成問題。將軍如果投降曹操,又能到哪裏去呢?
這當然是悄悄話,然而說到孫權心坎上了。實際上孫權對魯肅那個“隆中對”是很以為然的。他也很清楚,隻有聯劉抗曹,才可能現在保全江東,將來南麵稱孤,最後克成帝業,投降曹操則絕無出路。
於是孫權歎息說:他們的議論很是讓人失望,隻有愛卿與我想法相同,這是上天以愛卿賜我啊!
不降曹,就隻有聯劉,這叫別無選擇。
聯劉抗曹,已是箭在弦上。
但,打不贏怎麽辦?
魯肅沒說,孫權也沒問。因為戰敗的結果跟投降沒什麽兩樣,卻光榮得多。至少對於孫權,是如此。
那麽,孫權可以拍板了嗎?
不能。因為他還有話要問兩個人。
這兩個人,就是諸葛亮和周瑜。
孫權拍板
與魯肅談話之後,孫權接見了諸葛亮。25
奇怪!孫權不是已經拿定主意聯劉抗曹了嗎?為什麽還要再聽諸葛亮的?因為他謹慎。他必須弄清楚劉備有多少實力,又有多大的決心。因此兩人見麵時,孫權完全是腦子裏一片空白的樣子。
諸葛亮的開場白卻堪稱經典:
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據有江東,劉豫州亦收眾漢南,與曹操並爭天下。26
這話精彩!表麵上看,諸葛亮不過描述了局勢,迴顧了曆史,但三言兩語之中卻暗藏玄機。比方說,無論已消滅的袁紹、袁術、呂布,仍割據的劉璋、張魯、馬超,都隻字不提,似乎並起逐鹿的隻有三家。
次序也有文章:先孫權,再劉備,最後曹操。其實曹操起兵時,孫權和劉備還不知在哪裏。何況曹操擁有半個中國數十萬大軍,孫權也有江東六郡十萬精兵,劉備則加上劉琦也隻有兩萬人馬,又豈能“並爭天下”?
不過這種說法,孫權方麵是愛聽的;而“與曹操並爭天下”雲雲,則又向孫權暗示了誰是你的朋友,誰是你的敵人。陳述尚未開始,陣營已然分明。
至於劉備的敗落和困境,則輕描淡寫一筆帶過:英雄無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那麽,劉備為什麽沒有用武之地?因為曹操平定中原,攻破荊州,威震四海。
原來,麻煩都因為曹操,劉備則沒有問題。
嗬嗬,高明!
接下來,諸葛亮反客為主,開始替孫權謀劃:如果能與曹操抗衡,不如及早了斷;如果不能抵擋,那就盡快稱臣。像將軍這樣,表麵上唯命是從,實際上心懷二誌,火燒眉毛卻當斷不斷,恐怕馬上就會大禍臨頭。
因此諸葛亮說:願將軍量力而處之。
不能說這話沒有道理。是的,劉備確實是沒有了用武之地,卻也因此沒了麻煩。因為反正死路一條,了不起拚他個魚死網破。這樣算下來,有麻煩的反倒是觀望狐疑猶豫不決,“事急而不斷”的孫權。
但,明明是自己走投無路,卻偏說別人有麻煩,還做出一副設身處地的樣子,孫權當然不吃這一套。他反唇相譏說:既然如此,你們劉豫州怎麽不投降?
諸葛亮很清楚,這時絕不能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必須將抵抗到底的信息傳達給對方。因此他抗聲作答: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望所歸,豈有投降之理?即便抵抗失敗,那也是天意。投降曹操,萬萬不能!
這話說得大義凜然,卻隻能看作外交辭令。其實五易其主的劉備這迴哪裏是骨頭硬?是吃準了曹操根本就不會放過他,投降也沒用,隻能死硬到底。
然而孫權要的就是劉備方麵的這個態度。於是他當場表示:我想清楚了,除了劉豫州,沒人可以對抗曹操。不過孫權決策之前,仍必須掂量戰爭的可能性,因此直截了當地問:劉豫州新敗之後,還有抵抗之力嗎?
顯然,這隻能實實在在地算賬。
於是諸葛亮說:曹操萬裏長征千裏奔襲,殺到這裏已成強弩之末,哪裏會有戰鬥力?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哪裏會有戰鬥力?劉琮的部隊投降曹操,原本迫於無奈,並非心悅誠服,又哪裏會有戰鬥力?
事實證明,諸葛亮的這些判斷完全正確。
更重要的是,他還帶來一個重要的信息,那就是劉備並未全軍覆沒,荊州也並未全部淪陷。隻要雙方同心協力,戰勝曹操絕無問題。曹操兵敗,必定撤迴北方。那時,中原、江東與荊州的鼎足之勢就可以形成了。
因此諸葛亮說:成敗之機,在於今日。
話說到這個份上,聯盟應該已經達成。然而孫權依然按兵不動,因為他在等待一個人的到來。
孫權等待的是周瑜。27
周瑜是魯肅建議從前方召迴的。他提出這個建議,當然有深刻的原因,也有充足的理由。
與孫策同年的周瑜,是跟孫策一起長大,後來也親如兄弟的戰友,江東基業就是他們共同打下來的。他們還分別娶了聞名遐邇的美女大喬和小喬,成為戰場和情場同時得意的少年英雄,時年二十四歲,人稱孫郎和周郎。
孫策去世後,又是周瑜率先支持孫權,跟張昭一起成為孫權的左膀右臂。當時孫權的正式官職隻是將軍,周瑜卻對孫權執臣子禮。他還對魯肅說,孫權是一定能夠成就帝業的,魯肅這才投奔了孫權。28
周瑜,是孫權的諸葛亮。
實際上周瑜對戰局的判斷也跟諸葛亮完全一致,他甚至還指出了曹操這次出征的四大弊端:本土不安,後患未除,貿然南下,此其一;放棄鞍馬,使用艦船,舍長就短,此其二;寒冬臘月,馬無草料,給養不足,此其三;勞師遠征,水土不服,必生疾病,此其四。
周瑜說:這四條都是兵家大忌,曹操卻一條不落。如此利令智昏,簡直就是自己前來送死,豈有我們反倒投降之理?我看活捉此賊,就在今日!
曹操不可戰勝的神話,被諸葛亮和周瑜一起粉碎。
魯肅算清了政治賬,諸葛亮算清了聯盟賬,周瑜算清了軍事賬,孫權心裏篤定,這才亮出底牌:老賊早就想廢漢自立,隻不過顧忌袁紹、袁術、呂布、劉表和我。如今群雄已滅,唯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
為了宣示決心,孫權拔刀砍斷案角喝道:再有膽敢主張投降曹操的,下場就跟這書案一樣!29
也就在這天晚上,周瑜和孫權有一次單獨談話。孫權摸著周瑜的背,叫著他的字說:公瑾呀,你是上天派來幫助我的啊!我已經選好了三萬精兵,艦船、糧草和武器也都準備完畢。請公瑾和子敬(魯肅)、程公(程普)先行一步,我在後方盡力支援。如果戰事不利,公瑾就迴來,本將軍親自與他曹孟德決一死戰。
看來,孫權早就做好了參戰的準備。
實際上,聯劉抗曹原本就是孫權的打算。隻不過,他必須得到劉備方麵的保證,必須由將來實際作戰的周瑜和魯肅提出主張,還想借此機會考察一下集團成員的忠誠程度,這才裝作沒有主見,遲遲不肯表態。
孫權絕非等閑人物。
但不管怎麽說,吳軍總算出發了。他們以周瑜和程普為正副總指揮(左右督),魯肅為參謀長(讚軍校尉),駕著戰船鼓起風帆,浩浩蕩蕩開往樊口。
天天派人守在碼頭的劉備終於盼來了救兵。為了表示誠意,劉備隻身一人乘船去見周瑜。兩人見麵自有一番寒暄慰問,但劉備最關心的還是軍情。
劉備說:孫將軍決心對抗曹公,可謂深謀遠慮,卻不知貴軍戰卒有幾何?
周瑜說:三萬。
劉備說:恨少!
周瑜卻意氣風發信心十足地說:三萬人足夠!請劉豫州放寬心思看我破敵吧!
赤壁之戰
周瑜的話沒有錯,赤壁之戰以曹操大敗而告終。
赤壁之戰是劃時代的:此前則群雄逐鹿,此後則天下三分。然而戰爭本身的情況,包括時間、地點、規模和勝敗原因,曆史學家都有不同意見,堪稱眾說紛紜。30
但陳壽《三國誌》所言,應該大體不差。31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二月,曹軍從江陵順江而下,孫劉聯軍從樊口逆流而上,兩軍在赤壁(今湖北赤壁)相遇。不出周瑜所料,曹軍在巴丘已大麵積感染瘟疫。狹路相逢,曹軍敗北,隻好退過江去,把戰艦停靠在赤壁對岸的烏林(今湖北洪湖)。32
這時已是寒冬。北風勁吹,船艦顛簸,曹軍中又病倒一片。於是曹操下令將戰艦連鎖在一起,陸軍則在岸邊安營紮寨。周瑜的部將黃蓋說:敵眾我寡,難以持久。但曹軍既然船艦首尾相接,不妨一把火把他們燒走。
周瑜然其計,黃蓋則假裝投降。數十艘戰艦裝滿柴草又澆了油,蒙上布幔,插上旗幟,浩浩蕩蕩駛向北岸。曹操部隊的官兵都跑了出來指指點點,伸長了脖子觀看黃蓋來降。沒想到黃蓋的艦船駛過來後,竟是一齊放火。
當時東南風勁吹,火勢一直蔓延到岸上。曹操的戰艦和軍營全部都被點燃,頃刻之間烈焰萬丈。曹軍有的被燒死,有的被淹死,人仰馬翻,曹操隻好撤退。
撤退前,他把剩下的船也燒了。33
猝不及防的曹操丟盔棄甲,狼狽逃竄,在周瑜和劉備的夾擊下一路狂奔,幸得張遼、許褚等人的接應方才脫險。孫劉聯軍則水陸並進雙管齊下,追擊曹操直至南郡。曹操留征南將軍曹仁、橫野將軍徐晃守江陵,折衝將軍樂進守襄陽,自己帶著殘兵敗將退迴北方。
曹操真是一敗塗地。
然而這一仗卻非打不可。實際上,除了必須奪取荊州和消滅劉表,曹操也還想威脅孫權。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曹操要孫權送兒子做人質,被孫權拒絕,曹操很可能就已經把他列入了黑名單。征荊州,滅劉表,至少可以警告孫權一下,這才有寫給孫權的那封恐嚇信。
可惜曹操的想法完全落空。孫權沒被嚇著,反倒與劉備聯合,一把火把他燒得焦頭爛額。劉表雖然死了,劉備卻強大起來。江陵雖然到手,卻又丟了,等於沒有。曹操得到的,隻有襄陽。但是,江陵仍然在對方手裏,他的腳步卻再也不能邁過長江。
這一迴,曹操失大於得。
賺得盆滿罐滿的是劉備。赤壁之戰前,他先是寄人籬下,後是如犬喪家。然而短短四五個月,就鹹魚翻身今非昔比。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範、零陵太守劉度紛紛投降。劉備任命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並自任荊州牧,治所公安(今湖北公安)。34
劉備變成了戰後的暴發戶。
孫權則由劉備上表朝廷,推薦為徐州牧。他甚至有可能遠遠見過曹操一麵。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春,曹操與孫權在濡須(今安徽無為)相持不下,孫權便坐了一條小船到曹操的水軍營中轉了一圈,還讓吹鼓手奏樂助興。於是曹操喟然歎息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後來孫權又給曹操寫了一封信,上麵隻有八個字: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另外又附了一張紙,上麵也隻有八個字:足下不死,孤不得安。
曹操得信,立即撤軍。35
這就是赤壁之戰的餘波。
因此,赤壁之戰實在是三國史上的一個關鍵。由於這場戰爭,鼎立之勢已現,對峙之勢已成。此後,南方和北方也曾有過征戰,比如曹操南征孫權,關羽北戰襄樊,但不是無功而返(如曹操),便是自取滅亡(如關羽),誰都不能再向前邁出一步。
有成效的是東西之戰,即劉備的奪益州和孫權的奪荊州。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夏,劉璋投降,劉備入成都,益州歸了劉備,劉備以荊州牧的身份兼領益州牧。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冬,關羽被殺,孫權入江陵,荊州大部歸了孫權,孫權以徐州牧的身份兼領荊州牧。
至此,長江一線三州的歸屬完全改變。原來的三個宗室州牧劉繇、劉表和劉焉父子先後淡出江湖,南方成了孫權和劉備兩大軍閥的舞台。
那麽,北方又如何?
第四章 三分天下
容貌奇偉目露精光的孫權十分沉得住氣,他相信的政治哲學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因此他總是後發製人,總是不見兔子不撒鷹,也總是笑在最後。
稱王不稱帝
赤壁之戰後,曹操的野心越來越大。
這似乎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