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節
易中天中華史第二部:第一帝國 作者:易中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當然,劉備帶走的軍隊和軍糧,都是曹操給的。就連被呂布打散的舊部,也是曹操幫助他重新集結的。曹操原本打算把劉備變成張繡,結果反倒增加了一個袁紹,還幫他恢複元氣武裝起來,豈非賠得太慘?
曹操的謀士們,其實早有警惕。
程昱就曾經提醒曹操:劉備這人頗有雄才大略,還甚得眾心,絕不會甘居人下,不如早做打算。
曹操征求郭嘉的意見,郭嘉的看法跟程昱一樣:劉備絕非池中物,其謀未可測也。古人有言,一日縱敵,數世之患,必須早做安排。
問題在於郭嘉又說,明公提寶劍而興義兵,為的是除暴安良,靠的是推誠置腹。即便如此,也還怕招不來天下英雄。現在劉備這個英雄走投無路,前來投靠明公,明公卻把他殺了,那麽,還有誰會願意追隨明公平定天下呢?以一人之患,絕四海之望,這可得想清楚了。
既不能殺,也不能重用和信任,那該怎麽辦?
也許,郭嘉的主意是軟禁。30
不過這並不能肯定。因為此事諸家記載不一,已成為曆史上一樁疑案。很可能這件事實在敏感,郭嘉不能說得太明白,曹操也沒弄懂郭嘉的意思。於是曹操迴答程昱說:方今收英雄時也,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31
曹操決定以誠相待信任劉備。甚至劉備主動請纓到下邳截擊袁術,董昭聞訊趕來進行勸阻時,曹操還說:我已經答應他了,不好反悔。直到程昱和郭嘉指出,借兵就說明劉備有異心,曹操才恍然大悟,但已追悔莫及。32
無疑,這是曹操一生中所犯最大的錯誤。正是由於這個錯誤,中國曆史上才有了一段插曲:三國。
這就奇怪了。
是啊,曹操為什麽要如此善待劉備?他到底看重劉備什麽?地位嗎?名氣嗎?實力嗎?好像都不是。
沒錯,劉備號稱宗室,據說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然而從漢景帝到漢獻帝,血緣關係何其疏遠可疑,“皇叔”身份更是羅貫中編出來的。劉備本人則“與母販履織席為業”,哪有鳳子龍孫的待遇?
劉備也沒有多大的名氣,袁術就曾經極為不屑地對呂布說,我袁術生年以來,就沒聽說過天下有劉備。北海相孔融被黃巾軍包圍,派太史慈向平原相劉備求援,劉備也又驚又喜地說:孔北海也知道天下有劉備?馬上派出三千救兵。可見當時劉備無名,又很希望有名。33
沒有名氣的劉備也沒有根據地,好不容易有了地盤又會很快失去,隻能東奔西走地寄人籬下,反複無常地投靠他人,以至於五易其主,四失妻子,半生顛沛流離。34
然而袁紹、劉表、陶謙、孔融等人,卻都認為劉備是英雄。徐州牧陶謙臨死前以州相托,劉備不敢當,建議讓給袁術。孔融卻說,袁公路他們家的“四世三公”早就是死人(塚中枯骨),何必介意?35
不把劉備放在眼裏的,隻有一個袁術。
曹操則不但一眼看出劉備是英雄,而且認為普天之下隻有自己和劉備才是。有一次,曹操請劉備吃飯,竟然不緊不慢地說了這樣一句話──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這話真是如雷貫耳。何況曹操還說“本初(袁紹)之徒,不足數也”,劉備當場嚇得掉了餐刀和筷子。36
後來劉備的叛逃,則被解釋為與此相關。據說,當時車騎將軍董承聲稱親受獻帝藏在衣帶裏的詔書,密謀發動政變消滅曹操。劉備跟曹操吃了那頓飯以後,也積極與董承聯係。因此一到下邳,便公開舉起反曹大旗。
但,此說破綻百出。
首先,衣帶詔就未必確有其事,董承他們也隻是聲稱密受而已,並無實據。其次,劉備公開反曹,等於暴露了他們的秘密,則置皇帝與董承等人於何地?
因此,這仍是一樁疑案。37
不過劉備是英雄,卻毋庸置疑。唯其如此,關羽、張飛和趙雲,才會跟他一見如故,對他忠貞不渝;諸葛亮也才會放棄曹操、孫權和劉表,效忠一無所有的劉備。
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都看得出來的,曹操也不會看不出來。隻不過,劉備這英雄並沒有用武之地;而一個沒有用武之地的英雄,是用不著過於防範的,不如等到師出有名的時候再來收拾。
也許吧,也許。
因此,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正月,曹操在與袁紹決戰之前便調兵遣將,征討劉備。諸將提醒說:與明公爭奪天下的可是袁紹啊!曹操卻說:劉備才是人傑,不能養虎遺患;袁紹誌大才疏,反倒不足為慮。38
這一仗打得劉備狼狽不堪。他甚至一看見曹操的旗幟便嚇得掉頭就跑,全然不顧手下的死活。結果,老婆孩子統統做了俘虜,就連關羽也投降了。39
被曹操打敗的劉備隻好去投靠袁紹,袁紹則出城二百裏相迎。他沒能誘降張繡,卻得到了劉備,而且劉備還是從曹操那裏出走的,袁紹真是喜出望外。
隻不過他沒想到,劉備既然能夠背叛曹操,同樣也會從他那裏叛逃。40
袁紹怎麽可能真正了解劉備?
他想的也隻有一件事:盡快消滅曹操。
這並不奇怪。到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底,楊奉已滅,呂布已亡,袁術已死,張繡已降,劉表宣布中立,孫策保守東方。局勢變得十分明朗:袁紹與曹操兩雄不並立。雙方都把對方看作了項羽,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
於是,袁紹不顧部分謀士的反對和勸阻,公開發表討曹檄文,悍然發動了意在剿滅曹操的戰爭。41
曹操也立即北上迎敵,並把自己的大本營設在了官渡。同時,他派遣東郡太守劉延駐軍白馬(今河南滑縣東),益壽亭侯於禁駐守延津(今河南延津北),與袁紹的軍隊隔河相向,擺開了決戰的態勢。
官渡之戰即將打響。
官渡之戰
這是一場力量懸殊的戰爭。
強大的一方是袁紹。這位當年的關東聯軍盟主,已經消滅了盤踞在北方的公孫瓚,擁有了冀、青、並、幽四州之地,等於占有了大半個北部中國,可謂人多勢眾,兵強馬壯,完全可以不把曹操放在眼裏。
曹操則可憐得多。他所擁有的,除了敵人就隻剩下皇帝。然而這位大漢天子卻地無一壟,軍無一卒,錢無一文。何況袁紹要消滅曹操,又哪裏需要天子批準?
因此,不但士族地主階級把賭注押在袁紹身上,就連某些不是士族的人也都看好袁紹,不看好曹操。於是董承政變,劉備叛逃,豫州多處騷亂,徐州郡縣降袁,劉表暗中策反,孫策圖謀偷襲,僅因為自己被刺未能得逞。42
名士領袖孔融則在許都風言風語大放厥詞,散布袁紹不可戰勝的言論,曹操差不多就是四麵楚歌。如果不是荀彧等人堅決支持,他未必頂得住。43
事實上戰爭進行得非常艱難。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二月,袁紹軍至黎陽,兵分兩路攻擊白馬和延津。此戰雖以曹操獲勝告終,但曹操深知自己的實力不如袁紹,因此放棄白馬和延津,全軍退迴官渡,以避其鋒芒。
七月,袁紹軍進陽武(今河南原陽)。八月,袁軍又逼近官渡,沿沙丘安營紮寨,東西綿延數十裏。曹操無路可退,便也紮營相向,戰爭進入相持階段。
這時,袁紹軍號稱十數萬眾,曹操則“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他自己也心力交瘁。九月的一天,曹操見運糧的士卒疲於奔命,竟脫口而出說:再過十五天,我一定為你們拿下袁紹,再也不讓你們這樣千辛萬苦!44
實際上,曹操是不想再打,他實在堅持不住了。遠在許都的荀彧卻來信說,袁紹傾巢而出,孤注一擲,這是鐵了心要跟明公決一死戰啊!如果不能戰而勝之,就一定會被消滅幹淨,絕不可能有第三條路。
因此荀彧說:曹公呀曹公,成敗在此一舉!45
支持曹操的還有賈詡。賈詡對曹操說,明公的智慧超過袁紹,勇敢超過袁紹,用人超過袁紹,決斷超過袁紹,唯一的問題是總想萬無一失。其實,隻要抓住機遇,一鼓作氣,片刻工夫就可以大功告成。46
賈詡說得沒錯,機遇也說來就來。
首先是劉備開溜。劉備在政治上是很敏感的。別人看好袁紹,他卻看衰,甚至在曹袁兩軍相持不下時,就已經預感到袁紹必敗。因此借口聯合劉表,一走了之。47
其次是許攸叛逃。許攸是袁紹的老部下,在冀州的時候就跟著袁紹,足智多謀,還掌握了大量軍事情報。因此曹操聽說許攸來奔,便光著腳跑出來迎接,搓著雙手放聲大笑說:這下子我的事情好辦了!48
許攸卻開口便問:請問貴軍還有多少糧食?
曹操答:起碼還能支持一年。
許攸毫不客氣地說:不對!重講!
曹操又改口說:還可以支持半年。
許攸冷笑一聲:足下莫非存心不想打敗袁紹?怎麽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講實話?
曹操知道,許攸如果不是掌握了情報,便是看透了自己的心思。於是笑笑說:剛才不過開玩笑罷了!實實在在地說,頂多隻夠一個月,為之奈何?
許攸見曹操實話實說,便將自己對戰局的分析和解決的辦法和盤托出。曹操也當機立斷依計而行,親自率領輕騎兵直奔袁紹的糧庫烏巢(今河南封丘西北),一把火燒光了所有的軍需物資和後勤設備。49
這就直接導致了第三件事情:張郃反水。
張郃是袁紹的大將,有勇有謀,而且也是在冀州時就跟了袁紹的。曹操奇襲烏巢,張郃主張立即增援,袁紹卻聽從謀士郭圖的意見,派輕兵救援烏巢,派重兵攻打官渡。結果如張郃所料,官渡沒能攻下,烏巢全軍覆沒。
郭圖緊張了。為了推卸責任,便向袁紹誣告張郃幸災樂禍,出言不遜。張郃前方不利,後院失火,隻好和部下高覽燒了戰車,向曹操投降。曹操喜出望外,說這是韓信歸了劉邦呀!於是拜張郃為偏將軍,封都亭侯。50
劉備開溜,袁紹失去外援;許攸叛逃,袁紹丟掉智囊;張郃反水,袁紹折了臂膀。所有這些,都說明袁紹大勢已去,接下來隻能是全軍覆沒,土崩瓦解。
形勢在頃刻之間就發生了根本性的逆轉。
張郃剛一投降,曹操馬上按照賈詡的建議集中兵力大舉反攻。這時,眾叛親離的袁紹完全喪失了鬥誌,帶著長子袁譚棄軍而走。失去統帥的袁軍紛紛變成俘虜,袁紹帶到軍中的圖書和珍寶也都落入曹操手中。
同時被繳獲的,還有戰爭期間朝臣和部將私通袁紹的書信,曹操把它們統統付之一炬。曹操的解釋是:那個時候袁紹確實強大,我曹操尚且不能自保,何況大家!結果,冀州各郡紛紛舉城降曹。51
官渡之戰就此結束。
這是決定當時中國命運和前途的戰爭。實際上,袁紹和曹操都是不同凡響的軍閥,他們對戰後重建也都有自己的打算和看法。袁紹當然要走士族路線,恢複代表士族利益的舊秩序,這是他們那個階級賦予他的使命。
曹操卻要建立一個“非士族政權”,至少不能再走東漢的老路,政治上也必須有所更新。他在戰後頒布一係列的法令,主張抑製兼並,以法治國,唯才是舉,甚至提出“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的觀點,就是證明。52
曹袁之別,即在於此。
換句話說,董卓是舊秩序的破壞者,袁紹是舊秩序的維護者,曹操是新秩序的建設者。所以,曹操和袁紹要聯合起來反對破壞秩序和擾亂天下的董卓,卻又會在董卓之後分道揚鑣,甚至決一死戰。
因此,官渡之戰不僅是兩個利益集團的鬥爭,更是兩個階級兩條路線的大決戰。在社會地位上,是士族與寒族之爭;在意識形態上,是儒家與法家之爭。這裏麵沒有調和的餘地。袁紹勝,天下就是士族和儒家的;曹操勝,新政權和新秩序就將由寒族和法家來建立了。53
事實也是如此。
於是,曆史的日程表被徹底打亂。在董卓時期,士族地主階級雖遭重創,卻還可以寄希望於“士族兼軍閥”的袁紹。袁紹一敗,這一線希望也就化為烏有。
看來,在這個軍閥的時代,士族是沒戲了,哪怕他們同時把自己變成軍閥。
能夠叱吒風雲的,隻能是非士族出身的人。
比如劉備和孫權。
劉備和孫權都不是士族,也都是軍閥。但與曹操不同的是,他們的政權都建立在南方。唯其如此,才能夠與曹魏形成鼎足之勢。所以,曹操戰勝袁紹,是寒族戰勝士族;孫劉對抗曹操,則是南方對抗北方。
那麽,南方為什麽能夠對抗北方?
在這種對抗的背後,又有什麽玄妙之處呢?
第三章 孫劉聯盟
早在諸葛亮出山七年前,魯肅就為孫權規劃了“三分天下”的戰略構想,後來又一手促成了孫劉聯盟。可以說,沒有魯肅,就沒有赤壁之戰,也沒有三國鼎立。
荊州告急
萬裏長江奔流不息,把中華大地分成北方和南方。南方在東漢時期是欠發達地區,地廣人稀,文化落後。唯其如此,朝廷和巨頭們便無暇顧及,甚至不屑一顧,那些實力較弱的軍閥也就能夠乘虛而入,在那裏割據一方。
長江一線的三個州,便是如此。
這三個州,是益州、荊州和揚州。它們的州牧,則最早是劉焉、劉表和劉繇(讀如搖)。劉焉是益州牧,劉表是荊州牧,劉繇是揚州牧,他們也都是宗室。
這是漢靈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的事。當時為了對付黃巾起義,朝廷接受劉焉建議,改刺史為州牧,並加大其權力,派朝廷重臣和皇室疏宗擔任。擔任州牧的宗室先後有五個,另外兩個是幽州牧劉虞和豫州牧劉備。
幽州牧劉虞,益州牧劉焉,荊州牧劉表,揚州牧劉繇,豫州牧劉備,這就是東漢末年的五位宗室州牧。不過劉虞並未參與逐鹿,劉備則徒有虛名(豫州不是他的)。值得注意的,便隻有長江一線三個州。
三個州的情況不一樣,三個州牧的處境也不一樣。發達程度,揚州最好,荊州次之,益州最差。個人處境則剛好相反,劉焉最好,劉表次之,劉繇最差。劉繇甚至並未真正治理過揚州,四十二歲時就早早退出了曆史舞台。
名義上屬於劉繇的揚州則被一分為二。長江以西(江西)被袁術占領,長江以東(江東)被孫策覬覦。劉繇兵敗病逝後,揚州六郡中的吳郡、會稽、丹陽、豫章都落入孫策手中,成為後來孫吳政權的基礎。1
但,處於風口浪尖的是荊州。
荊州在長江一線三個州中最為關鍵。奪取了荊州,尤其是占領了南郡的郡治江陵(在今湖北荊州),逆流而上可以攻取益州,順江而下可以攻取揚州,這也正是後來曹操、劉備和孫權都要拚命爭奪荊州的原因。
當然,如果荊州的州牧是曹操或袁紹,事情也許另當別論,可惜劉表胸無大誌。袁紹向他求援,他滿口答應卻按兵不動。後來曹操征烏丸,劉備勸他襲擊許都,他也隻當耳邊風,難怪曹操說他是“自守之賊”。2
不過平心而論,劉表在荊州甚得人心。而且,正是由於他實行“愛民養士,從容自保”的政策和策略,荊州地區保持了十多年的安定和平,許多北方南下的難民也得到了資助和周全,這不能不說是劉表做的好事。
可惜,樹欲靜而風不止。
最先打破平靜的是劉備。他是在官渡之戰後,因為被曹操打敗而投奔劉表的。當時的劉表,則像得到了皇上所賜的燙手山芋,左右為難。無可奈何之下,劉表隻能一方麵禮遇有加,另一方麵小心防範。
劉表的安排,是讓劉備先後出兵新野(今河南新野)和博望(今河南方城),最後屯兵樊城。樊城與劉表所在的襄陽隔漢水相望,這就既能防止變生不測,又能讓劉備成為對付曹操的防火牆。
曹操的謀士們,其實早有警惕。
程昱就曾經提醒曹操:劉備這人頗有雄才大略,還甚得眾心,絕不會甘居人下,不如早做打算。
曹操征求郭嘉的意見,郭嘉的看法跟程昱一樣:劉備絕非池中物,其謀未可測也。古人有言,一日縱敵,數世之患,必須早做安排。
問題在於郭嘉又說,明公提寶劍而興義兵,為的是除暴安良,靠的是推誠置腹。即便如此,也還怕招不來天下英雄。現在劉備這個英雄走投無路,前來投靠明公,明公卻把他殺了,那麽,還有誰會願意追隨明公平定天下呢?以一人之患,絕四海之望,這可得想清楚了。
既不能殺,也不能重用和信任,那該怎麽辦?
也許,郭嘉的主意是軟禁。30
不過這並不能肯定。因為此事諸家記載不一,已成為曆史上一樁疑案。很可能這件事實在敏感,郭嘉不能說得太明白,曹操也沒弄懂郭嘉的意思。於是曹操迴答程昱說:方今收英雄時也,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31
曹操決定以誠相待信任劉備。甚至劉備主動請纓到下邳截擊袁術,董昭聞訊趕來進行勸阻時,曹操還說:我已經答應他了,不好反悔。直到程昱和郭嘉指出,借兵就說明劉備有異心,曹操才恍然大悟,但已追悔莫及。32
無疑,這是曹操一生中所犯最大的錯誤。正是由於這個錯誤,中國曆史上才有了一段插曲:三國。
這就奇怪了。
是啊,曹操為什麽要如此善待劉備?他到底看重劉備什麽?地位嗎?名氣嗎?實力嗎?好像都不是。
沒錯,劉備號稱宗室,據說是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然而從漢景帝到漢獻帝,血緣關係何其疏遠可疑,“皇叔”身份更是羅貫中編出來的。劉備本人則“與母販履織席為業”,哪有鳳子龍孫的待遇?
劉備也沒有多大的名氣,袁術就曾經極為不屑地對呂布說,我袁術生年以來,就沒聽說過天下有劉備。北海相孔融被黃巾軍包圍,派太史慈向平原相劉備求援,劉備也又驚又喜地說:孔北海也知道天下有劉備?馬上派出三千救兵。可見當時劉備無名,又很希望有名。33
沒有名氣的劉備也沒有根據地,好不容易有了地盤又會很快失去,隻能東奔西走地寄人籬下,反複無常地投靠他人,以至於五易其主,四失妻子,半生顛沛流離。34
然而袁紹、劉表、陶謙、孔融等人,卻都認為劉備是英雄。徐州牧陶謙臨死前以州相托,劉備不敢當,建議讓給袁術。孔融卻說,袁公路他們家的“四世三公”早就是死人(塚中枯骨),何必介意?35
不把劉備放在眼裏的,隻有一個袁術。
曹操則不但一眼看出劉備是英雄,而且認為普天之下隻有自己和劉備才是。有一次,曹操請劉備吃飯,竟然不緊不慢地說了這樣一句話──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這話真是如雷貫耳。何況曹操還說“本初(袁紹)之徒,不足數也”,劉備當場嚇得掉了餐刀和筷子。36
後來劉備的叛逃,則被解釋為與此相關。據說,當時車騎將軍董承聲稱親受獻帝藏在衣帶裏的詔書,密謀發動政變消滅曹操。劉備跟曹操吃了那頓飯以後,也積極與董承聯係。因此一到下邳,便公開舉起反曹大旗。
但,此說破綻百出。
首先,衣帶詔就未必確有其事,董承他們也隻是聲稱密受而已,並無實據。其次,劉備公開反曹,等於暴露了他們的秘密,則置皇帝與董承等人於何地?
因此,這仍是一樁疑案。37
不過劉備是英雄,卻毋庸置疑。唯其如此,關羽、張飛和趙雲,才會跟他一見如故,對他忠貞不渝;諸葛亮也才會放棄曹操、孫權和劉表,效忠一無所有的劉備。
關羽、張飛、趙雲、諸葛亮都看得出來的,曹操也不會看不出來。隻不過,劉備這英雄並沒有用武之地;而一個沒有用武之地的英雄,是用不著過於防範的,不如等到師出有名的時候再來收拾。
也許吧,也許。
因此,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正月,曹操在與袁紹決戰之前便調兵遣將,征討劉備。諸將提醒說:與明公爭奪天下的可是袁紹啊!曹操卻說:劉備才是人傑,不能養虎遺患;袁紹誌大才疏,反倒不足為慮。38
這一仗打得劉備狼狽不堪。他甚至一看見曹操的旗幟便嚇得掉頭就跑,全然不顧手下的死活。結果,老婆孩子統統做了俘虜,就連關羽也投降了。39
被曹操打敗的劉備隻好去投靠袁紹,袁紹則出城二百裏相迎。他沒能誘降張繡,卻得到了劉備,而且劉備還是從曹操那裏出走的,袁紹真是喜出望外。
隻不過他沒想到,劉備既然能夠背叛曹操,同樣也會從他那裏叛逃。40
袁紹怎麽可能真正了解劉備?
他想的也隻有一件事:盡快消滅曹操。
這並不奇怪。到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底,楊奉已滅,呂布已亡,袁術已死,張繡已降,劉表宣布中立,孫策保守東方。局勢變得十分明朗:袁紹與曹操兩雄不並立。雙方都把對方看作了項羽,必欲置之死地而後快。
於是,袁紹不顧部分謀士的反對和勸阻,公開發表討曹檄文,悍然發動了意在剿滅曹操的戰爭。41
曹操也立即北上迎敵,並把自己的大本營設在了官渡。同時,他派遣東郡太守劉延駐軍白馬(今河南滑縣東),益壽亭侯於禁駐守延津(今河南延津北),與袁紹的軍隊隔河相向,擺開了決戰的態勢。
官渡之戰即將打響。
官渡之戰
這是一場力量懸殊的戰爭。
強大的一方是袁紹。這位當年的關東聯軍盟主,已經消滅了盤踞在北方的公孫瓚,擁有了冀、青、並、幽四州之地,等於占有了大半個北部中國,可謂人多勢眾,兵強馬壯,完全可以不把曹操放在眼裏。
曹操則可憐得多。他所擁有的,除了敵人就隻剩下皇帝。然而這位大漢天子卻地無一壟,軍無一卒,錢無一文。何況袁紹要消滅曹操,又哪裏需要天子批準?
因此,不但士族地主階級把賭注押在袁紹身上,就連某些不是士族的人也都看好袁紹,不看好曹操。於是董承政變,劉備叛逃,豫州多處騷亂,徐州郡縣降袁,劉表暗中策反,孫策圖謀偷襲,僅因為自己被刺未能得逞。42
名士領袖孔融則在許都風言風語大放厥詞,散布袁紹不可戰勝的言論,曹操差不多就是四麵楚歌。如果不是荀彧等人堅決支持,他未必頂得住。43
事實上戰爭進行得非常艱難。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二月,袁紹軍至黎陽,兵分兩路攻擊白馬和延津。此戰雖以曹操獲勝告終,但曹操深知自己的實力不如袁紹,因此放棄白馬和延津,全軍退迴官渡,以避其鋒芒。
七月,袁紹軍進陽武(今河南原陽)。八月,袁軍又逼近官渡,沿沙丘安營紮寨,東西綿延數十裏。曹操無路可退,便也紮營相向,戰爭進入相持階段。
這時,袁紹軍號稱十數萬眾,曹操則“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他自己也心力交瘁。九月的一天,曹操見運糧的士卒疲於奔命,竟脫口而出說:再過十五天,我一定為你們拿下袁紹,再也不讓你們這樣千辛萬苦!44
實際上,曹操是不想再打,他實在堅持不住了。遠在許都的荀彧卻來信說,袁紹傾巢而出,孤注一擲,這是鐵了心要跟明公決一死戰啊!如果不能戰而勝之,就一定會被消滅幹淨,絕不可能有第三條路。
因此荀彧說:曹公呀曹公,成敗在此一舉!45
支持曹操的還有賈詡。賈詡對曹操說,明公的智慧超過袁紹,勇敢超過袁紹,用人超過袁紹,決斷超過袁紹,唯一的問題是總想萬無一失。其實,隻要抓住機遇,一鼓作氣,片刻工夫就可以大功告成。46
賈詡說得沒錯,機遇也說來就來。
首先是劉備開溜。劉備在政治上是很敏感的。別人看好袁紹,他卻看衰,甚至在曹袁兩軍相持不下時,就已經預感到袁紹必敗。因此借口聯合劉表,一走了之。47
其次是許攸叛逃。許攸是袁紹的老部下,在冀州的時候就跟著袁紹,足智多謀,還掌握了大量軍事情報。因此曹操聽說許攸來奔,便光著腳跑出來迎接,搓著雙手放聲大笑說:這下子我的事情好辦了!48
許攸卻開口便問:請問貴軍還有多少糧食?
曹操答:起碼還能支持一年。
許攸毫不客氣地說:不對!重講!
曹操又改口說:還可以支持半年。
許攸冷笑一聲:足下莫非存心不想打敗袁紹?怎麽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講實話?
曹操知道,許攸如果不是掌握了情報,便是看透了自己的心思。於是笑笑說:剛才不過開玩笑罷了!實實在在地說,頂多隻夠一個月,為之奈何?
許攸見曹操實話實說,便將自己對戰局的分析和解決的辦法和盤托出。曹操也當機立斷依計而行,親自率領輕騎兵直奔袁紹的糧庫烏巢(今河南封丘西北),一把火燒光了所有的軍需物資和後勤設備。49
這就直接導致了第三件事情:張郃反水。
張郃是袁紹的大將,有勇有謀,而且也是在冀州時就跟了袁紹的。曹操奇襲烏巢,張郃主張立即增援,袁紹卻聽從謀士郭圖的意見,派輕兵救援烏巢,派重兵攻打官渡。結果如張郃所料,官渡沒能攻下,烏巢全軍覆沒。
郭圖緊張了。為了推卸責任,便向袁紹誣告張郃幸災樂禍,出言不遜。張郃前方不利,後院失火,隻好和部下高覽燒了戰車,向曹操投降。曹操喜出望外,說這是韓信歸了劉邦呀!於是拜張郃為偏將軍,封都亭侯。50
劉備開溜,袁紹失去外援;許攸叛逃,袁紹丟掉智囊;張郃反水,袁紹折了臂膀。所有這些,都說明袁紹大勢已去,接下來隻能是全軍覆沒,土崩瓦解。
形勢在頃刻之間就發生了根本性的逆轉。
張郃剛一投降,曹操馬上按照賈詡的建議集中兵力大舉反攻。這時,眾叛親離的袁紹完全喪失了鬥誌,帶著長子袁譚棄軍而走。失去統帥的袁軍紛紛變成俘虜,袁紹帶到軍中的圖書和珍寶也都落入曹操手中。
同時被繳獲的,還有戰爭期間朝臣和部將私通袁紹的書信,曹操把它們統統付之一炬。曹操的解釋是:那個時候袁紹確實強大,我曹操尚且不能自保,何況大家!結果,冀州各郡紛紛舉城降曹。51
官渡之戰就此結束。
這是決定當時中國命運和前途的戰爭。實際上,袁紹和曹操都是不同凡響的軍閥,他們對戰後重建也都有自己的打算和看法。袁紹當然要走士族路線,恢複代表士族利益的舊秩序,這是他們那個階級賦予他的使命。
曹操卻要建立一個“非士族政權”,至少不能再走東漢的老路,政治上也必須有所更新。他在戰後頒布一係列的法令,主張抑製兼並,以法治國,唯才是舉,甚至提出“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的觀點,就是證明。52
曹袁之別,即在於此。
換句話說,董卓是舊秩序的破壞者,袁紹是舊秩序的維護者,曹操是新秩序的建設者。所以,曹操和袁紹要聯合起來反對破壞秩序和擾亂天下的董卓,卻又會在董卓之後分道揚鑣,甚至決一死戰。
因此,官渡之戰不僅是兩個利益集團的鬥爭,更是兩個階級兩條路線的大決戰。在社會地位上,是士族與寒族之爭;在意識形態上,是儒家與法家之爭。這裏麵沒有調和的餘地。袁紹勝,天下就是士族和儒家的;曹操勝,新政權和新秩序就將由寒族和法家來建立了。53
事實也是如此。
於是,曆史的日程表被徹底打亂。在董卓時期,士族地主階級雖遭重創,卻還可以寄希望於“士族兼軍閥”的袁紹。袁紹一敗,這一線希望也就化為烏有。
看來,在這個軍閥的時代,士族是沒戲了,哪怕他們同時把自己變成軍閥。
能夠叱吒風雲的,隻能是非士族出身的人。
比如劉備和孫權。
劉備和孫權都不是士族,也都是軍閥。但與曹操不同的是,他們的政權都建立在南方。唯其如此,才能夠與曹魏形成鼎足之勢。所以,曹操戰勝袁紹,是寒族戰勝士族;孫劉對抗曹操,則是南方對抗北方。
那麽,南方為什麽能夠對抗北方?
在這種對抗的背後,又有什麽玄妙之處呢?
第三章 孫劉聯盟
早在諸葛亮出山七年前,魯肅就為孫權規劃了“三分天下”的戰略構想,後來又一手促成了孫劉聯盟。可以說,沒有魯肅,就沒有赤壁之戰,也沒有三國鼎立。
荊州告急
萬裏長江奔流不息,把中華大地分成北方和南方。南方在東漢時期是欠發達地區,地廣人稀,文化落後。唯其如此,朝廷和巨頭們便無暇顧及,甚至不屑一顧,那些實力較弱的軍閥也就能夠乘虛而入,在那裏割據一方。
長江一線的三個州,便是如此。
這三個州,是益州、荊州和揚州。它們的州牧,則最早是劉焉、劉表和劉繇(讀如搖)。劉焉是益州牧,劉表是荊州牧,劉繇是揚州牧,他們也都是宗室。
這是漢靈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的事。當時為了對付黃巾起義,朝廷接受劉焉建議,改刺史為州牧,並加大其權力,派朝廷重臣和皇室疏宗擔任。擔任州牧的宗室先後有五個,另外兩個是幽州牧劉虞和豫州牧劉備。
幽州牧劉虞,益州牧劉焉,荊州牧劉表,揚州牧劉繇,豫州牧劉備,這就是東漢末年的五位宗室州牧。不過劉虞並未參與逐鹿,劉備則徒有虛名(豫州不是他的)。值得注意的,便隻有長江一線三個州。
三個州的情況不一樣,三個州牧的處境也不一樣。發達程度,揚州最好,荊州次之,益州最差。個人處境則剛好相反,劉焉最好,劉表次之,劉繇最差。劉繇甚至並未真正治理過揚州,四十二歲時就早早退出了曆史舞台。
名義上屬於劉繇的揚州則被一分為二。長江以西(江西)被袁術占領,長江以東(江東)被孫策覬覦。劉繇兵敗病逝後,揚州六郡中的吳郡、會稽、丹陽、豫章都落入孫策手中,成為後來孫吳政權的基礎。1
但,處於風口浪尖的是荊州。
荊州在長江一線三個州中最為關鍵。奪取了荊州,尤其是占領了南郡的郡治江陵(在今湖北荊州),逆流而上可以攻取益州,順江而下可以攻取揚州,這也正是後來曹操、劉備和孫權都要拚命爭奪荊州的原因。
當然,如果荊州的州牧是曹操或袁紹,事情也許另當別論,可惜劉表胸無大誌。袁紹向他求援,他滿口答應卻按兵不動。後來曹操征烏丸,劉備勸他襲擊許都,他也隻當耳邊風,難怪曹操說他是“自守之賊”。2
不過平心而論,劉表在荊州甚得人心。而且,正是由於他實行“愛民養士,從容自保”的政策和策略,荊州地區保持了十多年的安定和平,許多北方南下的難民也得到了資助和周全,這不能不說是劉表做的好事。
可惜,樹欲靜而風不止。
最先打破平靜的是劉備。他是在官渡之戰後,因為被曹操打敗而投奔劉表的。當時的劉表,則像得到了皇上所賜的燙手山芋,左右為難。無可奈何之下,劉表隻能一方麵禮遇有加,另一方麵小心防範。
劉表的安排,是讓劉備先後出兵新野(今河南新野)和博望(今河南方城),最後屯兵樊城。樊城與劉表所在的襄陽隔漢水相望,這就既能防止變生不測,又能讓劉備成為對付曹操的防火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