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亡。


    公元529-534年,拜占庭編修《民法大全》。


    公元581年,楊堅稱帝,都長安,隋始。


    公元618年,李淵稱帝,隋亡,唐始。


    公元622年,創立了伊斯蘭教的穆罕默德,在麥地那建立政教合一的神權國家,伊斯蘭文明開始。


    公元1453年,東羅馬帝國被奧斯曼土耳其人滅亡。


    ☆、人物小傳


    張騫


    張騫(約公元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漢中郡成固(今陝西省城固縣博望鎮)人,探險家、旅行家與外交家。開拓漢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並從西域諸國引進了汗血馬、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芝麻與鴕鳥蛋等等。曾經奉命出使西域,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


    亞述巴尼拔


    亞述巴尼拔(公元前668年-前631年),亞述帝國最後一個也是最強大的王朝——薩爾貢王朝四王之一,率軍遠征埃及,直搗底比斯城,大肆搶掠並毀滅了這座城市。公元前639年,攻陷埃蘭首都蘇撒,平定埃蘭全境。至此,亞述帝國達到最大的版圖。擁有西亞全境並暫時占領埃及,東臨伊朗高原,西抵地中海濱,北達高加索,南接尼羅河,這是世界古代史上空前的大帝國。


    亞述巴尼拔死後不久,米底人和迦勒底人聯合進攻亞述,帝國急劇衰落。迦勒底人乘機建立巴比倫第六王朝,恢複獨立,並聯合米底人於公元前614年攻克亞述古都亞述,公元前612年奪取亞述新都尼尼微,亞述帝國就此滅亡,亞述被並入了新巴比倫王國的版圖。


    尼布甲尼撒


    尼布甲尼撒二世(約公元前630年-前562年),是位於巴比倫的迦勒底帝國最偉大的君主,曾征服猶太國和耶路撒冷,並在他的首都巴比倫建成著名的空中花園。用巴比倫的語言解釋他的名字,意思就是“皇冠的保護和繼承者尼布”或“保衛邊疆者尼布”。


    居魯士


    居魯士大帝(約公元前600年或前576年-前530年),是古代波斯帝國的締造者。他所創建的國家疆域遼闊,從愛琴海到印度河,從尼羅河到高加索。人類曆史上皇帝千千萬,但能稱大帝的卻寥寥無幾,而居魯士就是其中之一。古波斯帝國百餘年的輝煌都和這個名字有關。在銘文中,他驕傲地說: “我,居魯士,世界之王,偉大的王。 ”


    大流士


    大流士一世(約公元前522年-前486年),波斯帝國君主。出身於阿契美尼德家族支係。大流士隨岡比西斯二世出征埃及,被任命為萬人不死軍的總指揮。大流士不僅是波斯帝國的偉大君主,也是世界曆史上的著名政治家之一。


    亞曆山大


    亞曆山大大帝(公元前356年-前323年),古代馬其頓國王,亞曆山大帝國皇帝,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他足智多謀,在擔任馬其頓國王的短短十三年中,以其雄才大略,東征西討,先是確立了在全希臘的統治地位,後又滅亡了波斯帝國。在橫跨歐亞的遼闊土地上,建立起了一個西起希臘,南括埃及,北抵中亞,東至印度河流域,跟波斯帝國一樣橫跨歐、亞、非的龐大帝國。創下了前無古人的輝煌業績,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經濟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進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魯基烏斯·尤尼烏斯·布魯圖


    魯基烏斯·尤尼烏斯·布魯圖是羅馬共和國第一任執政官,公元前509年開始執政。作為羅馬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他在古羅馬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同羅慕路斯和屋大維相比肩的巨人。


    瓦萊裏烏斯


    普布利烏斯·瓦萊裏烏斯·波普利科拉,與布魯圖一起驅逐了暴君塔克文。在科拉提努斯放棄執政官之位後,瓦萊裏烏斯成了布魯圖的同僚,並成為羅馬共和國第一位的補任執政官。


    後來布魯圖在與埃特魯裏亞軍隊作戰中不幸戰死,瓦萊裏烏斯成為羅馬唯一的統治者,他進行了一係列立法,消除了人們對他獨裁的懷疑,還博得了人民對他的完全信任,人民稱他為“波普利科拉”,意為“親民者”。瓦萊裏烏斯一生清貧,死後無力負擔喪禮費用,結果由公共資金舉行公葬,並且把他的墓地建在城內,這塊墓地也成為他的家庭墓地。


    蓋約·朱裏亞·愷撒


    又譯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蓋烏斯·朱利葉斯·愷撒、朱利亞斯·愷撒(公元前100年7月13日-前44年3月15日),即愷撒大帝,羅馬共和國末期傑出的軍事統帥、政治家,儒略家族成員。


    愷撒出身貴族,曆任財務官、大祭司、大法官、執政官、監察官、獨裁官等職。公元前60年與龐培、克拉蘇秘密結成前三頭同盟,隨後出任高盧總督,用了八年時間征服高盧全境(現在的法國),亦襲擊了日耳曼和不列顛。公元前49年,他率軍占領羅馬,打敗龐培,集大權於一身,實行獨裁統治,製定了“儒略曆”。


    公元前44年,愷撒遭以布魯圖所領導的元老院成員暗殺身亡。愷撒身後,其甥孫及養子屋大維擊敗安東尼,開創羅馬帝國,並且成為第一位帝國皇帝。愷撒也是撲克牌裏的方塊k人物。


    屋大維


    奧古斯都屋大維(公元前63年9月23日-公元14年8月19日),原名蓋烏斯·屋大維·圖裏努斯,是羅馬帝國的開國君主,統治羅馬長達四十三年。公元14年8月,在他去世後,羅馬元老院決定將他列入神的行列,並且將8月稱為“奧古斯都月”,這也是歐洲語言中8月的來源。


    屋大維是愷撒大帝的甥孫和養子,亦被正式指定為愷撒的繼承人。公元前43年,他與馬克·安東尼、雷必達結成後三頭同盟,打敗了刺殺愷撒的共和派貴族(元老院)。公元前36年,他剝奪雷必達的軍權,後在阿克圖海戰中打敗安東尼,消滅了古埃及的托勒密王朝,迴羅馬後開始掌握一切國家大權。公元前30年,被確認為“終身保民官”。公元前29年,獲得“大元帥”稱號。公元前27年,獲得“奧古斯都”(神聖、至尊的意思)稱號,建立起專製的元首政治,開創了羅馬帝國。


    一般認為屋大維是最偉大的羅馬皇帝之一。雖然他保持了羅馬共和的表麵形式,但是卻作為一位獨裁者,統治羅馬長達四十年之久。他結束了一個世紀的內戰,使羅馬帝國進入了相當長一段和平、繁榮的輝煌時期。曆史學家通常以他的頭銜“奧古斯都”(“尊崇”的意思)來稱唿他。


    安東尼


    馬克·安東尼(約公元前83年1月14日-前30年8月1日)是一位古羅馬政治家和軍事家。他是愷撒最重要的軍隊指揮官和管理人員之一。愷撒被刺後,他與屋大維和雷必達一起組成了後三頭同盟。公元前33年,後三頭同盟分裂。公元前30年,馬克·安東尼與埃及女王克婁巴特拉七世先後自殺身亡。


    西塞羅


    馬庫斯·圖利烏斯·西塞羅(公元前106年1月3日-前43年12月7日),是羅馬共和國晚期的哲學家、政治家、律師、作家、雄辯家。他出生於一個騎士階級的富裕家庭,青年時投身法律和政治,其後曾擔任羅馬共和國的執政官;同時,因為其演說和文學作品,他被廣泛地認為是古羅馬最好的演說家和最好的散文作家之一。


    在羅馬共和國晚期的政治危機中,他是共和國所代表的自由主義的忠誠辯護者,和安東尼是政敵。他支持古羅馬的憲製,因此也被認為是三權分立學說的古代先驅。西塞羅深遠地影響了歐洲的哲學和政治學說,並且至今仍是羅馬曆史的研究對象。


    戴克裏先


    戴克裏先(公元250年-312年),原名為狄奧克萊斯,羅馬帝國皇帝,於公元284年11月20日至305年5月1日在位。其結束羅馬帝國的“3世紀危機”(公元235年-284年),建立四帝共治製,使其成為羅馬帝國後期的主要政體。其改革使羅馬帝國對各境內地區的統治得以存續,最起碼在東部地區持續了數個世紀。


    君士坦丁


    君士坦丁一世,全名為弗拉維·瓦萊裏烏斯·奧勒裏烏斯·君士坦丁(公元272年2月27日-337年5月22日),羅馬帝國皇帝,公元306年至337年在位。他是第一位皈依基督教的羅馬皇帝,公元313年與李錫尼共同頒布《米蘭敕令》,承認在帝國內部有信仰基督教的自由。


    君士坦丁在內戰中擊敗馬克森提烏斯和李錫尼,鞏固了皇位。在其統治時期,他還成功發動對法蘭克人、阿拉曼人、西哥特人和薩爾馬提亞人的戰役,並成功奪迴在前一個世紀喪失的達基亞地區。他在拜占庭建立新皇宮,並將之命名為新羅馬,但人們為尊君士坦丁之名,將此地稱作君士坦丁堡。


    君士坦丁堡在此後一千年內成為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因此君士坦丁也被認為是拜占庭帝國的創立者。


    王莽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字巨君。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漢建新,建元“始建國”,宣布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製”。王莽統治的末期,天下大亂。新莽地皇四年,更始軍攻入長安,王莽死於亂軍之中。王莽共在位十六年,卒年六十九歲,而新朝也成為中國曆史上最短命的朝代之一。


    馬爾庫斯·尤尼烏斯·布魯圖


    馬爾庫斯·尤尼烏斯·布魯圖(公元前85年-前42年),羅馬共和國晚期的一名元老院議員,後來組織並參與了對愷撒的謀殺。傳說愷撒臨死前說:“還有你,布魯圖?”而布魯圖向羅馬群眾說明行刺的動機,留下一句名言:“我愛愷撒,但我更愛羅馬。”


    狄奧多西


    狄奧多西一世(公元347年-395年1月17日)又譯為狄奧西亞一世或杜多思一世,亦作狄奧多西大帝,是羅馬帝國皇帝(公元379年-395年),公元392年起統治整個羅馬帝國。他是最後一位統治統一的羅馬帝國的君主。公元393年宣布基督教為國教,反對一切異教和異端。在米蘭去世,臨死前把帝國分給兩子,羅馬帝國分裂。


    董仲舒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前104年),河北人。西漢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公元前134年,漢武帝下詔征求治國方略。董仲舒在《舉賢良對策》中係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 “罷黜百家,表彰六經”的主張。董仲舒認為,“道之大原出於天”,自然、人事都受製於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應該是統一的。董仲舒的儒家思想維護了漢武帝的集權統治,為當時社會政治和經濟的穩定做出了一時的貢獻。


    劉秀


    劉秀(公元前5年-公元57年),東漢王朝開國皇帝,廟號“世祖”,諡號“光武皇帝”,中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新莽末年,海內分崩,天下大亂,身為一介布衣卻有前朝血統的劉秀在家鄉乘勢起兵。公元25年,劉秀與更始政權公開決裂,於河北鄗南千秋亭登基稱帝,為表劉氏重興之意,仍以“漢”為其國號,史稱“東漢”。


    ☆、注釋


    總注


    本卷所引史實和部分觀點均請參看司馬遷《史記》,班固《漢書》,範曄《後漢書》,田昌五、安作璋《秦漢史》,崔連仲主編《世界通史·古代卷》,斯塔夫裏阿諾斯《全球通史》,亞曆克斯·沃爾夫《世界簡史》,韋爾斯《世界史綱》,美國時代生活出版公司《全球通史》,特奧多爾·蒙森《羅馬史》,菲利普·內莫《羅馬法與帝國的遺產》,鹽野七生《羅馬人的故事》。


    【第一章】


    1.見《後漢書·西域傳》。


    2.見《資治通鑒》卷四十八。


    3.請參看樊樹誌《國史十六講》。


    4.見《史記·大宛列傳》、《漢書·張騫傳》。


    5.見《史記·大宛列傳》。


    6.這個數字諸家說法不一,請參看崔連仲主編《世界通史·古代卷》、美國時代生活出版公司《全球通史》。


    7.曆史學家一般都把公元前492年波斯入侵希臘看作希波戰爭的開始,但馬拉鬆戰役卻更具有曆史意義。


    【第二章】


    1.見《史記·高祖本紀》。


    2.羅馬帝國的這個黃金時代是公元96年到192年,正值中國東漢的和帝到獻帝期間。


    3.此後一百年,羅馬帝國危機爆發,農業衰落,市場蕭條,政治混亂,外族入侵,史稱“3世紀危機”。


    【第三章】


    1.王莽事跡均請參看《漢書·王莽傳》。


    2.公元前367年,平民可任執政官。公元前356年,平民可任獨裁官。公元前351年,平民可任監察官。公元前337年,平民可任大法官。公元前296年,羅馬征服中部意大利。公元前275年,羅馬征服南部意大利。公元前241年,羅馬打敗迦太基,西西裏設為羅馬行省。到公元前130年,羅馬共和國已經擁有九個海外行省。到愷撒時代,則為十八行省。


    3.羅馬人法治觀念的源頭,也許可以追溯到西亞。有一塊出土的泥板上,就用蘇美爾文記載了大約在公元前1890年的法律判決。此後,則有烏爾第三王朝的《烏爾納木法典》和古巴比倫的《漢謨拉比法典》。


    【第四章】


    1.請參看卡西爾《人論》。


    2.羅馬的神官和祭司都由人民大會選舉產生,請參看鹽野七生《羅馬人的故事》第一冊。


    3.見《景德傳燈錄》卷一引《普曜經》。


    4.見《聖經·新約》。


    5.狄奧多西懺悔的年份,據美國時代生活公司《全球通史》;基督教被定為國教的年份,據《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卷《宗教大事年表》。


    6.以上論述請參看鹽野七生《羅馬人的故事》。


    【第五章】


    1.三綱的思想其實始出於法家,最早見於《韓非子·忠孝篇》:“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此天下之常道也。 ”後來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提出“君臣、父子、夫婦之義”為“王道之三綱,可求於天 ”,他的《舉賢良對策一》則提出仁義禮智信的五常概念。東漢的《白虎通》進一步明確了三綱的內容,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並表述為三綱六紀。從宋代朱熹開始,三綱五常聯用。


    2.見《孟子·告子上》。


    3.董仲舒事跡均見《漢書·董仲舒傳》。


    4.董仲舒“天人三策”之三稱: “天者,群物之祖也。 ”


    5.請參看《春秋繁露·五行之義》。


    6.見《春秋繁露·為人者天》。


    7.見《春秋繁露·陰陽義》。


    8.請參看《春秋繁露·人副天數》及其他。


    9.見董仲舒“天人三策”之一。


    10.三綱是社會倫理,五常是個人品德,係采用馮友蘭的說法,請參看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


    11.見《春秋繁露·基義》。


    12.見《白虎通》卷八。


    13.天啟道德係采用韋政通的說法,請參看韋政通《中國思想史》。儒學有如神學,儒生有如神父,孔子有如教主,係參考田昌五、安作璋的說法,請參看田昌五、安作璋《秦漢史》。


    14.見《易傳·係辭上》。


    15.見《史記·孔子世家》及何休注。


    16.見《禮記正義》引鄭玄說。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易中天中華史第二部:第一帝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易中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易中天並收藏易中天中華史第二部:第一帝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