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節
易中天中華史第二部:第一帝國 作者:易中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歲在甲子約定的是起義時間,事實上這一年也剛好是甲子年。但這裏麵未嚐沒有神秘意味,因為甲子為六十年一個輪迴之首。歲在甲子,有開始新紀元之意。
這當然是巧合,但足以讓人興奮。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則略嫌費解。因為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說法,土德的黃天應該在火德的赤天之後,蒼天卻是木德,也不代表漢,漢是火德。
也許,這句話的意思是:木(蒼天)已被火(漢王朝)燒成灰燼,現在輪到土,土是黃天。
難怪他們要戴黃頭巾。
光武帝用來奪取江山的手段,被黃巾軍用來推翻他的王朝,這真是情何以堪。不過黃巾軍倒不是存心要讓光武帝的在天之靈難受,因為他們原本就是道教徒。
道教的起源是一件說不清的事情,但不會早於漢順帝時期。據說當時有個名叫宮崇的人,獻出了一本叫《太平青領書》的神書,而這本書又是他老師於吉得到的。有關部門認為該書妖妄荒唐,便藏在宮中,並未公開。
後來不知為什麽,張魯手上也有了這部書。
張魯可就跟道教有關了。他的祖父叫張陵,也就是道教講的張天師。張陵創造的教派叫天師道。由於入教或看病要交五鬥米,所以也叫五鬥米道。
另一個教派則叫太平道,創始人就是黃巾起義的領導者張角。黃巾軍失敗以後,太平道融入了天師道;而天師道則因為張魯投降曹操,慢慢發展起來。
天師道和太平道的故事,大約基本屬實。於吉得到了神書,則隻能姑妄聽之。但這段記載還是道破了天機:該書主要講陰陽五行,也有很多巫覡(讀如習)雜語。
巫就是女巫,覡就是男巫。
也就是說,道教出自巫術。
這並不奇怪,印度的婆羅門教就是從巫術演變而來的(有關巫術的觀點均請參看本中華史第二卷《國家》)。但道教在東漢後期產生,卻發人深省。
是啊,為什麽偏偏在這個時候?
直接原因是佛教已經傳入中國,時間是在漢順帝之前的漢明帝時期,佛寺則首先在洛陽建立。盡管這時中國人對佛教的理解還很膚淺,甚至也把它看作一種方術,但這種聞所未聞的精神文明還是讓我們耳目一新。
中華民族是善於學習的。宗教既然是好東西,那我們就自己創造一個,哪怕借雞下蛋。
這時,猶太教和基督教還沒有傳進來,伊斯蘭教則尚未誕生,我們並不知道一神教為何物。但我們從佛教那裏得知,宗教需要教義和教主,需要組織和儀式,更需要理論基礎、修持方式、崇拜對象和最高智慧。
那麽,我們有嗎?
有。陰陽五行就是理論基礎,練功和服丹就是修持方式,各類神明就是崇拜對象,老子的道就是最高智慧。隻要把老子奉為教主,術士稱為道士,就成功了。
道教當然並非如此簡單,它的誕生和發展也有一個漫長的過程。但這不是我們要說的。我們更關心的是,道教在中國必然要產生嗎?如果說它的橫空出世乃應運而生,那麽道教的“運”又是什麽?
巫術的合法化和正規化。
我們知道,巫術是一種原始文化,因此在進入文明時代以後就要變身。比方說,在希臘變成科學,在印度變成宗教,在中國變成禮樂,在全世界變成藝術。
變成禮樂以後,巫術就不再是巫術。正宗的儒家是不講巫術的,也不喜歡怪力亂神。唯其如此,圖讖,包括後來的佛教,便一直遭到正統儒家的抵製。儒家講的是王道,而王道不需要裝神弄鬼,也與方術無涉。
可惜,巫術在中國有著深厚的基礎,也有適合其生長的氣候和土壤,尤其在民間。因此,它隻會被底層化和邊緣化,不可能徹底消亡。
更何況,巫術還有它的合理性。
事實上,正如歐洲的中世紀並非一團漆黑,包括方術和讖緯在內的巫術也並非一無是處。漢代緯書中,就不乏天文學、地理學、數學和哲學的知識。與巫術息息相關的中醫學,更不乏人體學和醫藥學的內容。
其實兩漢的科學技術非常發達。張衡的候風儀和地動儀,揚雄的《太玄經》(數學),張仲景的《傷寒論》(醫藥學),王充《論衡》中的某些部分,都是重要的科研成果。
就連被斥為妖妄荒唐的緯書,也發現了日蝕的科學原理(日光沉淹,皆月所掩),以及為什麽地球在運動人卻以為地不動。他們的說法是:這就像在大船上閉窗而坐,是不可能感覺船在行走的。
這並不奇怪。漢,畢竟是大帝國和大文明,有一種開闊的胸襟、豪雄的氣勢和遠大的目光,可以縱橫萬裏,包攬天地。漢人也信心滿滿,自認為有資格有能力勘破宇宙的秘密,對之前的文明做出總結性的發言。
天人合一,陰陽五行,就是這種遠大目標的產物。換句話說,漢人是要徹底弄清楚自然與社會、曆史與現實的關係,並為之構建一個科學模式或數學模型。
可惜,中華文明的科學基礎實在薄弱,能借助的力量隻有巫術。這就不能再讓巫術底層化和邊緣化。但,巫術如果不能變成科學,就隻能變成別的。那麽,它在漢代又怎樣實現自己的合法化和正規化呢?
上層將巫術政治化,下層將巫術宗教化。
政治化的巫術就是圖讖,就是緯書。也就是說,巫術政治化的前提,是儒學的巫術化。儒學巫術化了,巫術才能儒學化,也才能合法化和正規化。但,兩漢儒學是為政治服務的。所以,兩漢巫術也必然政治化。
結果是什麽呢?
政治巫術化,比如王莽,比如劉秀。
與此同時,巫術也在宗教化,宗教化的巫術就是道教。道教的宗教外衣是從佛教那裏借來的。結果又是什麽呢?是佛教的道教化。後世一般信眾心目中的佛教,其實是被巫術化和道教化了的,隻有禪宗是個例外。
顯然,政治巫術化,佛教道教化,都因為巫術沒能科學化。這才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然而曆史沒給我們留下思考討論的時間。董卓,一個野蠻、強悍而又狡猾的西北軍閥,像公牛闖進瓷器店一樣闖進了洛陽。所有的壇壇罐罐都被打碎了,接下來是三百多年的分裂和混亂。一直要到隋唐以後,我們民族才能靜下心來,重新建立起自己的理念和價值觀。
但這絕不意味著三國、魏晉和南北朝是一塌糊塗和沒有意義的。恰恰相反,正是由於這三個半世紀的積累和準備,中華民族才發展壯大起來,中華文明也才再次成為影響深遠的世界性文明。
那就讓我們一一道來。
後記
☆、為什麽是羅馬
公元前後的五六十年,對於中國和世界恐怕都是頗為重要的。公元前27年,屋大維建立了元首製。公元25年,劉秀開始了新王朝。從此,大漢變成了兩個:西漢,東漢。羅馬也是兩個:共和國,帝國。
兩漢兩羅馬,即此之謂。
此後,而且相差不到一百年,中國和羅馬都陷入分裂狀態。羅馬變成東西兩個帝國,中國則是南朝和北朝。南北朝之後的中國重歸一統,羅馬卻走上不歸之路。
如此鏡像,令人著迷。
羅馬跟中國確實很像,比如多神崇拜,信仰自由,甚至沒有信仰。中國的皇天上帝雖然掌握了天命和革命的終審權,平時卻並不直接插手人間事務。羅馬的諸神更是保護者而非裁判員。人的是非,神是不管的。
也就是說,中華和羅馬都是“人本”而非“神本”。唯其如此,他們才會一個發明了禮治,一個發明了法治。法治也好,禮治也罷,都是“人的自治 ”,沒有上帝同行。
所以,羅馬人跟中國人一樣,家族觀念強,重視親情倫理,相信君子協定,認為無信義即無人倫。或者說,他們其實也有類似於“五常”的觀念。
這一點,在愷撒被刺事件中表現得十分明顯。
前麵說過,布魯圖等人刺殺愷撒,是為了阻止帝製、保衛共和。這在今天看來無疑是正義的,但在當時卻弄得人人喊打。倒不是共和製度不得人心,更不是變成帝國乃人心所向。他們成為過街老鼠,僅僅因為犯了眾怒。
為什麽會犯眾怒呢?
鹽野七生《羅馬人的故事》指出了兩點。
第一,元老院全體議員曾集體宣誓,誓死保衛愷撒的人身安全。這種誓言在羅馬屬於最高等級:無須人質也無須擔保,卻具有公共效力。因為宣誓人都是公眾人物,從來就視名譽如生命,不會也不敢背叛誓言。
第二,愷撒在羅馬被尊為國父,有著父親般的神聖光環,遺囑中又交待要將遺產分贈羅馬公民。因此,對於羅馬人來說,布魯圖等宣過誓的人刺殺愷撒,就不但是背信棄義,而且是弑父弑君,是可忍孰不可忍!
難怪憤怒的民眾會把共和國的保衛者稱為“弑父者”,一個個恨不得亮出複仇之劍。這種情感,中國人不難理解。《後漢書》說羅馬“有類中國”,看來也有道理。
中國與羅馬,確實具有可比性。
不過,我決定寫這本《兩漢兩羅馬》,卻並非僅僅因為有這麽多看起來的相似和巧合,更因為隻有漢代的中國人和古代的羅馬人,才第一次創造了世界性文明。
這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亮點。
毫無疑問,文明從來就是相互影響的。埃及和西亞文明影響了希臘,希臘又影響了羅馬,也影響了北非、西亞和中亞。然而在希臘化時代,希臘本土是衰落的。文明的中心不在雅典,而在埃及的亞曆山大裏亞。
印度也一樣。最能代表印度文明特色的種姓製度和婆羅門教,影響力不出南亞次大陸。產生於恆河流域的佛教雖然傳播到了全世界,但在自己的文明圈內卻謙虛地退居二線,實際作用遠不如在異國他鄉。
兩漢兩羅馬就大不一樣。
羅馬與漢,都是在自己的鼎盛時期走向世界的。兩國都有強大的中央政權,治理著幾乎同樣大的疆域、同樣多的人民,也都依靠鐵馬金戈開疆辟土,並推行民族同化的政策,以此建立起世界性的文明圈。
留下的遺產同樣豐富。
漢的貢獻是為中華帝國奠定了基礎。帝國製度雖然是秦始皇創立的,卻有著嚴重缺陷和致命弱點。正是由於漢武帝及其繼承人的努力,這些問題才得到了解決,中華也才成為世界上最典型和最穩定的帝國。
兩漢,是帝國製度的樣板。
羅馬則為現代國家提供了原型。實際上正如本書第三章所述,羅馬的政體設計確實精巧而高明:執政官、元老院和人民大會,分別對應著君主製、貴族製(或寡頭製)和民主製,可謂集三種製度的優越性於一身。
當然,羅馬並非沒有問題。他們的問題是:一人一票的直接民主隻適用於小國寡民的城邦國家,變成超級大國以後就再難實行。此外,元老院的精英性質和奉獻精神沒有製度保障,執政者從任期一年的執政官變成終身製的皇帝,則是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因此,隻要把人民民主由直選製改為代議製,給執政者(無論他叫總統還是國家主席)一個合適的任期,再解決元老院的組成問題,幾乎就是最不壞的政體。
更重要的是,羅馬的共和精神和法治觀念,恰恰是現代文明最需要的。事實上,隻要堅持共和,堅持法治,則無論人民民主,抑或君主立憲,都是現代文明。
這就是羅馬的貢獻。
更何況,他們還貢獻了基督教,盡管基督教其實是羅馬帝國和羅馬文明的掘墓人。
這樣看,中華文明就有了別樣的意義。
中華文明的意義在於:一個如此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多民族國家,沒有宗教信仰,也不靠血腥和暴力,卻能長時間維持統一,或在四分五裂和外族入侵後重建家園,維係文明數千年不中斷,這裏麵難道沒有原因?
同樣,中華文明雖未中斷,卻在衰減,並逐漸失去世界性。相反,羅馬文明卻浴火重生,在文藝複興之後成為西方現代文明的源頭之一。這裏麵難道沒有奧秘?
當然有。
隻不過,弄清楚這奧秘,需要全球視野。
這就是我為什麽要寫本書的原因,也就是本書為什麽要從世界、曆史、製度、信仰和理念五個方麵展開討論的原因。現在期待的,是諸位的批評。
附錄
☆、本卷大事年表
公元前3500年,人類最早的文明出現在埃及和西亞。
公元前3100年,納爾邁(美尼斯)建立埃及第一王朝。
公元前3100年-前2700年,克裏特文明誕生。
公元前2500年,哈拉巴(印度河)文明誕生。
公元前1700年,有證據證明的夏文明誕生。
公元前1200年,奧爾梅克文明誕生。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
公元前969-前936年,腓尼基推羅國王希拉姆一世。
公元前960-前930年,以色列-猶太國王所羅門。
公元前841年,西周共和。
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
公元前753年,羅馬建城。
公元前722年,春秋開始。
公元前721年,亞述國王薩爾貢二世滅以色列王國。
公元前671年,亞述征服埃及。
公元前639年,亞述巴尼拔攻陷埃蘭首都蘇撒,亞述帝國的版圖麵積空前絕後。
這當然是巧合,但足以讓人興奮。
蒼天已死,黃天當立,則略嫌費解。因為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說法,土德的黃天應該在火德的赤天之後,蒼天卻是木德,也不代表漢,漢是火德。
也許,這句話的意思是:木(蒼天)已被火(漢王朝)燒成灰燼,現在輪到土,土是黃天。
難怪他們要戴黃頭巾。
光武帝用來奪取江山的手段,被黃巾軍用來推翻他的王朝,這真是情何以堪。不過黃巾軍倒不是存心要讓光武帝的在天之靈難受,因為他們原本就是道教徒。
道教的起源是一件說不清的事情,但不會早於漢順帝時期。據說當時有個名叫宮崇的人,獻出了一本叫《太平青領書》的神書,而這本書又是他老師於吉得到的。有關部門認為該書妖妄荒唐,便藏在宮中,並未公開。
後來不知為什麽,張魯手上也有了這部書。
張魯可就跟道教有關了。他的祖父叫張陵,也就是道教講的張天師。張陵創造的教派叫天師道。由於入教或看病要交五鬥米,所以也叫五鬥米道。
另一個教派則叫太平道,創始人就是黃巾起義的領導者張角。黃巾軍失敗以後,太平道融入了天師道;而天師道則因為張魯投降曹操,慢慢發展起來。
天師道和太平道的故事,大約基本屬實。於吉得到了神書,則隻能姑妄聽之。但這段記載還是道破了天機:該書主要講陰陽五行,也有很多巫覡(讀如習)雜語。
巫就是女巫,覡就是男巫。
也就是說,道教出自巫術。
這並不奇怪,印度的婆羅門教就是從巫術演變而來的(有關巫術的觀點均請參看本中華史第二卷《國家》)。但道教在東漢後期產生,卻發人深省。
是啊,為什麽偏偏在這個時候?
直接原因是佛教已經傳入中國,時間是在漢順帝之前的漢明帝時期,佛寺則首先在洛陽建立。盡管這時中國人對佛教的理解還很膚淺,甚至也把它看作一種方術,但這種聞所未聞的精神文明還是讓我們耳目一新。
中華民族是善於學習的。宗教既然是好東西,那我們就自己創造一個,哪怕借雞下蛋。
這時,猶太教和基督教還沒有傳進來,伊斯蘭教則尚未誕生,我們並不知道一神教為何物。但我們從佛教那裏得知,宗教需要教義和教主,需要組織和儀式,更需要理論基礎、修持方式、崇拜對象和最高智慧。
那麽,我們有嗎?
有。陰陽五行就是理論基礎,練功和服丹就是修持方式,各類神明就是崇拜對象,老子的道就是最高智慧。隻要把老子奉為教主,術士稱為道士,就成功了。
道教當然並非如此簡單,它的誕生和發展也有一個漫長的過程。但這不是我們要說的。我們更關心的是,道教在中國必然要產生嗎?如果說它的橫空出世乃應運而生,那麽道教的“運”又是什麽?
巫術的合法化和正規化。
我們知道,巫術是一種原始文化,因此在進入文明時代以後就要變身。比方說,在希臘變成科學,在印度變成宗教,在中國變成禮樂,在全世界變成藝術。
變成禮樂以後,巫術就不再是巫術。正宗的儒家是不講巫術的,也不喜歡怪力亂神。唯其如此,圖讖,包括後來的佛教,便一直遭到正統儒家的抵製。儒家講的是王道,而王道不需要裝神弄鬼,也與方術無涉。
可惜,巫術在中國有著深厚的基礎,也有適合其生長的氣候和土壤,尤其在民間。因此,它隻會被底層化和邊緣化,不可能徹底消亡。
更何況,巫術還有它的合理性。
事實上,正如歐洲的中世紀並非一團漆黑,包括方術和讖緯在內的巫術也並非一無是處。漢代緯書中,就不乏天文學、地理學、數學和哲學的知識。與巫術息息相關的中醫學,更不乏人體學和醫藥學的內容。
其實兩漢的科學技術非常發達。張衡的候風儀和地動儀,揚雄的《太玄經》(數學),張仲景的《傷寒論》(醫藥學),王充《論衡》中的某些部分,都是重要的科研成果。
就連被斥為妖妄荒唐的緯書,也發現了日蝕的科學原理(日光沉淹,皆月所掩),以及為什麽地球在運動人卻以為地不動。他們的說法是:這就像在大船上閉窗而坐,是不可能感覺船在行走的。
這並不奇怪。漢,畢竟是大帝國和大文明,有一種開闊的胸襟、豪雄的氣勢和遠大的目光,可以縱橫萬裏,包攬天地。漢人也信心滿滿,自認為有資格有能力勘破宇宙的秘密,對之前的文明做出總結性的發言。
天人合一,陰陽五行,就是這種遠大目標的產物。換句話說,漢人是要徹底弄清楚自然與社會、曆史與現實的關係,並為之構建一個科學模式或數學模型。
可惜,中華文明的科學基礎實在薄弱,能借助的力量隻有巫術。這就不能再讓巫術底層化和邊緣化。但,巫術如果不能變成科學,就隻能變成別的。那麽,它在漢代又怎樣實現自己的合法化和正規化呢?
上層將巫術政治化,下層將巫術宗教化。
政治化的巫術就是圖讖,就是緯書。也就是說,巫術政治化的前提,是儒學的巫術化。儒學巫術化了,巫術才能儒學化,也才能合法化和正規化。但,兩漢儒學是為政治服務的。所以,兩漢巫術也必然政治化。
結果是什麽呢?
政治巫術化,比如王莽,比如劉秀。
與此同時,巫術也在宗教化,宗教化的巫術就是道教。道教的宗教外衣是從佛教那裏借來的。結果又是什麽呢?是佛教的道教化。後世一般信眾心目中的佛教,其實是被巫術化和道教化了的,隻有禪宗是個例外。
顯然,政治巫術化,佛教道教化,都因為巫術沒能科學化。這才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然而曆史沒給我們留下思考討論的時間。董卓,一個野蠻、強悍而又狡猾的西北軍閥,像公牛闖進瓷器店一樣闖進了洛陽。所有的壇壇罐罐都被打碎了,接下來是三百多年的分裂和混亂。一直要到隋唐以後,我們民族才能靜下心來,重新建立起自己的理念和價值觀。
但這絕不意味著三國、魏晉和南北朝是一塌糊塗和沒有意義的。恰恰相反,正是由於這三個半世紀的積累和準備,中華民族才發展壯大起來,中華文明也才再次成為影響深遠的世界性文明。
那就讓我們一一道來。
後記
☆、為什麽是羅馬
公元前後的五六十年,對於中國和世界恐怕都是頗為重要的。公元前27年,屋大維建立了元首製。公元25年,劉秀開始了新王朝。從此,大漢變成了兩個:西漢,東漢。羅馬也是兩個:共和國,帝國。
兩漢兩羅馬,即此之謂。
此後,而且相差不到一百年,中國和羅馬都陷入分裂狀態。羅馬變成東西兩個帝國,中國則是南朝和北朝。南北朝之後的中國重歸一統,羅馬卻走上不歸之路。
如此鏡像,令人著迷。
羅馬跟中國確實很像,比如多神崇拜,信仰自由,甚至沒有信仰。中國的皇天上帝雖然掌握了天命和革命的終審權,平時卻並不直接插手人間事務。羅馬的諸神更是保護者而非裁判員。人的是非,神是不管的。
也就是說,中華和羅馬都是“人本”而非“神本”。唯其如此,他們才會一個發明了禮治,一個發明了法治。法治也好,禮治也罷,都是“人的自治 ”,沒有上帝同行。
所以,羅馬人跟中國人一樣,家族觀念強,重視親情倫理,相信君子協定,認為無信義即無人倫。或者說,他們其實也有類似於“五常”的觀念。
這一點,在愷撒被刺事件中表現得十分明顯。
前麵說過,布魯圖等人刺殺愷撒,是為了阻止帝製、保衛共和。這在今天看來無疑是正義的,但在當時卻弄得人人喊打。倒不是共和製度不得人心,更不是變成帝國乃人心所向。他們成為過街老鼠,僅僅因為犯了眾怒。
為什麽會犯眾怒呢?
鹽野七生《羅馬人的故事》指出了兩點。
第一,元老院全體議員曾集體宣誓,誓死保衛愷撒的人身安全。這種誓言在羅馬屬於最高等級:無須人質也無須擔保,卻具有公共效力。因為宣誓人都是公眾人物,從來就視名譽如生命,不會也不敢背叛誓言。
第二,愷撒在羅馬被尊為國父,有著父親般的神聖光環,遺囑中又交待要將遺產分贈羅馬公民。因此,對於羅馬人來說,布魯圖等宣過誓的人刺殺愷撒,就不但是背信棄義,而且是弑父弑君,是可忍孰不可忍!
難怪憤怒的民眾會把共和國的保衛者稱為“弑父者”,一個個恨不得亮出複仇之劍。這種情感,中國人不難理解。《後漢書》說羅馬“有類中國”,看來也有道理。
中國與羅馬,確實具有可比性。
不過,我決定寫這本《兩漢兩羅馬》,卻並非僅僅因為有這麽多看起來的相似和巧合,更因為隻有漢代的中國人和古代的羅馬人,才第一次創造了世界性文明。
這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亮點。
毫無疑問,文明從來就是相互影響的。埃及和西亞文明影響了希臘,希臘又影響了羅馬,也影響了北非、西亞和中亞。然而在希臘化時代,希臘本土是衰落的。文明的中心不在雅典,而在埃及的亞曆山大裏亞。
印度也一樣。最能代表印度文明特色的種姓製度和婆羅門教,影響力不出南亞次大陸。產生於恆河流域的佛教雖然傳播到了全世界,但在自己的文明圈內卻謙虛地退居二線,實際作用遠不如在異國他鄉。
兩漢兩羅馬就大不一樣。
羅馬與漢,都是在自己的鼎盛時期走向世界的。兩國都有強大的中央政權,治理著幾乎同樣大的疆域、同樣多的人民,也都依靠鐵馬金戈開疆辟土,並推行民族同化的政策,以此建立起世界性的文明圈。
留下的遺產同樣豐富。
漢的貢獻是為中華帝國奠定了基礎。帝國製度雖然是秦始皇創立的,卻有著嚴重缺陷和致命弱點。正是由於漢武帝及其繼承人的努力,這些問題才得到了解決,中華也才成為世界上最典型和最穩定的帝國。
兩漢,是帝國製度的樣板。
羅馬則為現代國家提供了原型。實際上正如本書第三章所述,羅馬的政體設計確實精巧而高明:執政官、元老院和人民大會,分別對應著君主製、貴族製(或寡頭製)和民主製,可謂集三種製度的優越性於一身。
當然,羅馬並非沒有問題。他們的問題是:一人一票的直接民主隻適用於小國寡民的城邦國家,變成超級大國以後就再難實行。此外,元老院的精英性質和奉獻精神沒有製度保障,執政者從任期一年的執政官變成終身製的皇帝,則是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因此,隻要把人民民主由直選製改為代議製,給執政者(無論他叫總統還是國家主席)一個合適的任期,再解決元老院的組成問題,幾乎就是最不壞的政體。
更重要的是,羅馬的共和精神和法治觀念,恰恰是現代文明最需要的。事實上,隻要堅持共和,堅持法治,則無論人民民主,抑或君主立憲,都是現代文明。
這就是羅馬的貢獻。
更何況,他們還貢獻了基督教,盡管基督教其實是羅馬帝國和羅馬文明的掘墓人。
這樣看,中華文明就有了別樣的意義。
中華文明的意義在於:一個如此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的多民族國家,沒有宗教信仰,也不靠血腥和暴力,卻能長時間維持統一,或在四分五裂和外族入侵後重建家園,維係文明數千年不中斷,這裏麵難道沒有原因?
同樣,中華文明雖未中斷,卻在衰減,並逐漸失去世界性。相反,羅馬文明卻浴火重生,在文藝複興之後成為西方現代文明的源頭之一。這裏麵難道沒有奧秘?
當然有。
隻不過,弄清楚這奧秘,需要全球視野。
這就是我為什麽要寫本書的原因,也就是本書為什麽要從世界、曆史、製度、信仰和理念五個方麵展開討論的原因。現在期待的,是諸位的批評。
附錄
☆、本卷大事年表
公元前3500年,人類最早的文明出現在埃及和西亞。
公元前3100年,納爾邁(美尼斯)建立埃及第一王朝。
公元前3100年-前2700年,克裏特文明誕生。
公元前2500年,哈拉巴(印度河)文明誕生。
公元前1700年,有證據證明的夏文明誕生。
公元前1200年,奧爾梅克文明誕生。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紂。
公元前969-前936年,腓尼基推羅國王希拉姆一世。
公元前960-前930年,以色列-猶太國王所羅門。
公元前841年,西周共和。
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
公元前753年,羅馬建城。
公元前722年,春秋開始。
公元前721年,亞述國王薩爾貢二世滅以色列王國。
公元前671年,亞述征服埃及。
公元前639年,亞述巴尼拔攻陷埃蘭首都蘇撒,亞述帝國的版圖麵積空前絕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