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節
易中天中華史第二部:第一帝國 作者:易中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不得人心的暴虐引起了更強烈的反抗,複仇的火焰從成堆的屍體中向上升騰。在無法趕盡殺絕的情況下,為了分化瓦解反抗的力量,帝國實行了強製性移民的政策。比方說,將撒馬利亞的以色列人遷到亞述,再把巴比倫、庫薩爾、阿瓦、哈馬斯和西徐亞的人民遷到撒馬利亞。
移民是大規模的。比如公元前713年的豪爾薩巴德城中,便聚集了四百萬不同戰敗國的人民。他們分到小塊耕地,可以擁有自己的家室。但,一旦土地被出售或賜予,這些人也得全家歸屬於新的主人。
亞述的統治者顯然認為這一政策是神來之筆。在他們看來,來自不同地區、民族也不同的移民背井離鄉,素不相識,舉目無親,又豈能結成反抗聯盟?這些無助的人隻能聽命於帝國,並從最高權力那裏獲得生存的希望。
除了將被占領區的人民混編起來居住,帝國還把其中的壯勞力和能工巧匠抽調到建築工地。亞述的建築無疑是壯麗而輝煌的,比如豪爾薩巴德。按照規劃,這座方形要塞邊長兩公裏,王宮則建在被幹磚抬高的平台上,每個入口都用琉璃瓦裝飾,並由巨大的石像來守衛。
豪爾薩巴德是薩爾貢二世新建的都城,又叫都爾沙魯金,意思是薩爾貢之城。然而它從公元前717年開始動工,直到公元前705年也沒有完全建成。這一年,薩爾貢二世在遠征伊朗的途中被殺,豪爾薩巴德也被視為不祥之地。它很快就被人們拋棄,變成一片廢墟,並被曆史學家稱為“薩爾貢的壯麗錯誤”。
其實亞述帝國又何嚐不是壯麗的錯誤?公元前639年,亞述巴尼拔攻陷埃蘭首都蘇撒,亞述的版圖達到空前絕後:東臨伊朗高原,西抵地中海岸,北達高加索,南接尼羅河,成為世界古代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帝國。
與此同時,亞述巴尼拔也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館長。根據他的命令,各地重要的圖書和文獻(它們被刻在泥板上)被絡繹不絕地運往首都尼尼微,且被井井有條地加以管理。圖書的內容涉及數學、天文學(含占星術)、地理學、生物學、醫學和化學,有的還經過了亞述巴尼拔的親自修訂,有的則被注明是他收集來的。
這,莫非就是他們的文治武功?
可惜,這位博學多才的“萬王之王”並沒想到,此時的帝國其實已危機四伏,就連統治者內部也矛盾重重。這種矛盾甚至曾經導致多次宮廷政變,連年的征戰則耗盡了帝國的力量。更重要的是,沒有人能夠長期忍受他們的暴政,哪怕國王陛下才高八鬥、學富五車。
崩潰來得迅猛異常,而且徹底。公元前612年,迦勒底和米底王國的聯軍攻破尼尼微,亞述國王薩拉克(辛沙裏施昆)不願成為階下囚,一把火焚燒了王宮,自己則投身火海,跟中國的殷紂王一模一樣。
七年後,亞述帝國從曆史上永遠消失。隻有亞述巴尼拔的圖書館,在一千八百四十九年以後重見天日。
亞述帝國的滅亡讓西亞人民額手稱慶,巴比倫則在迦勒底人的手中得到複興。這座城市曆來被認為是眾神居住的聖地,卻一次又一次地遭到亞述人的蹂躪。薩爾貢二世的繼承人甚至放火燒毀了它,並把灰燼當作紀念品存放在自己的亞述爾神廟中,也賜給那些效忠他的居民。
如此倒行逆施當然不得人心,亞述帝國的滅亡也被認為是罪有應得。然而重建巴比倫城的迦勒底人似乎也沒有得到足夠的擁戴。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繼位六十七年後,巴比倫打開城門迎來了一位新的君主。他是帶著征服世界的野心來的,並將創立一個更大的帝國。
這個人,就是波斯皇帝居魯士。
☆、波斯:仁慈的征服
居魯士是在公元前538年進入巴比倫的。
這一年,中國的孔子十三歲。
孔夫子當然不會知道波斯,對南征北戰也沒興趣,因此絕對想不到居魯士在巴比倫享受的待遇:銅鑄的伊斯塔爾大門向他洞開,他的身上披著從華麗浮雕上反射過來的陽光,腳下則堆滿了歡迎群眾獻出的花環。
沒錯,居魯士是以解放者的身份,而非作為侵略者或征服者來到新巴比倫王國的。
沒有比這更體麵的勝利了。
居魯士也當之無愧,因為他的作風和政策與亞述人截然相反。他並不對戰敗者趕盡殺絕,被俘的米底國王獲得了一條生路,呂底亞國王則被聘為隨身顧問。
這是一種“仁慈的征服”。
◎居魯士像,引自《世界簡史》36頁。
征服了巴比倫以後,居魯士同樣表現出他的寬容和大度,以及對被征服者信仰和習俗的尊重。他每天都要到馬爾杜克神廟行祭,並讓原來的官員們繼續各司其職,就像在米底和呂底亞。這就不但贏得了祭司和官員的支持,也保證了國家機器一如既往地正常運行。
居魯士是高明的。
而且,即便按照孔夫子的觀點,這樣一種既不濫用權力更不濫殺無辜的政治,也應該算作仁政。
仁政的受惠者之一是猶太人。半個世紀前,弱小而獨立的耶路撒冷被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摧毀,成千上萬的猶太人隨著他們被刺瞎雙眼的國王,被戴上鐐銬押往巴比倫為奴,史稱“巴比倫之囚”。
波斯人卻解放了他們。第二年,居魯士發布命令,允許這些巴比倫的囚徒迴到故鄉,並把巴比倫人掠奪來的金銀財寶還給他們,以便他們重建祭祀中心。這真是功德無量,以至於猶太人把居魯士稱為“波斯的彌賽亞”。
居魯士的善舉讓他威名遠揚,他的仁政則讓帝國日趨穩定並發展壯大。沒有證據證明居魯士這樣做,是汲取了亞述帝國滅亡的教訓。但可以肯定,波斯帝國收獲的不再是此起彼伏的反抗,而是地方對中央的支持。
繼承了這條政治路線的,是大流士。
如果不算篡位的高墨塔,大流士是波斯帝國的第三任皇帝。在他的治下,帝國被分成二三十個行省(請參看本中華史第八卷《漢武的帝國》)。行省的拉丁語provincia原本就有委托的意思。因此,按照羅馬人的理解,把一個地方委托給高級主管去治理,這個地方就是行省。
波斯的行省也大體如此,被委托治理的高級主管則是總督。行省總督原則上由波斯貴族擔任,下級行政單位則交給當地人,比如愛奧尼亞由希臘人管理,耶路撒冷歸猶太人自治。從居魯士到大流士,皇帝的態度曆來就是:地方行政和人民生活,能少管就少管,能不管就不管。
要管的隻有兩件事:法律和稅收。
法律在波斯帝國的政治生活中極為重要。正是靠著法律,大流士保證了政令的統一。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因為生活在帝國廣袤大地上的,是許多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語言文字、生活習慣和宗教信仰。
一統天下,唯有法。
的確,治理如此龐大的帝國,法律比武力成本更低而效率更高。而且,正如他們盡量使用本地官員,波斯皇帝也盡量維持當地法律不變。居魯士和大流士都不喜歡朝令夕改,因為法律的不變才意味著帝國的永恆。
如此,也才能無為而治,並長治久安。
事實上大流士最為得意的事情,就是一生都在充當法律的保護人。他甚至說,隻有依法治國,強者才不會欺負和毀滅弱者。這就不僅是法治,也是德治了。對此,大流士也非常努力。他一再表示要克製自己,不亂發脾氣,要做正義的朋友,因為他是一個好的戰士。
沒錯,決戰並非一定要在沙場,治國也許是更大的考驗。居魯士和大流士放長線,其實是要釣大魚。這大魚除了屬邦的效忠,還有源源不斷的財富。
這就要靠稅收。
稅收是帝國重要的經濟來源,因此皇帝相當重視。每個行省都有專職的財務官,一律由波斯人擔任。他們負責將稅收上繳中央,比例大約是年產量的20%。
這個稅率並不低,事實上數量也相當可觀。除波斯省享有免稅特權外,其他行省都要上繳額定的貨幣稅,比如巴比倫省2000塔蘭特,小亞細亞四省1750塔蘭特。大流士每年從各省收到的稅銀,大約有400噸之多。而隻要30噸稅銀,便足夠帝國軍隊四個月差十二天的開銷。6
有錢就能打仗,大流士繼續開疆辟土。在他手裏,波斯成為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版圖遠遠超過了亞述。首都也變成了四個:蘇撒、愛克巴坦那、巴比倫、帕賽波利斯,皇帝和宮廷則四季輪流駐蹕於這些都城。
屬邦的朝覲和朝貢,被規定在帝國的禮儀之都帕賽波利斯,時間則是每年的春分時節。朝見皇帝陛下的,有埃及貴族、印度王公、行省總督和部落酋長,貢品則有烏檀木、金沙、象牙、雄駒、公羊、駱駝,以及各種奇珍異寶,還有來自巴比倫的年輕宦官。
大流士盛情款待了這些朝貢者,他的禦廚則開出了可供一萬五千人用餐的國宴。除了美酒佳肴,飯後還有甜點和水果,以及繞梁三日的歌聲、通宵達旦的舞蹈。
看著他們開懷痛飲,大流士心滿意足。因為這些豐碩成果不僅來自他的武功,更源於其文治,包括他和他前輩發明創造的一整套行政管理體製,也包括他修建的高速公路和地下水渠,以及農業技術的傳播和改良。
這是一些值得讚揚的事情:紮哥羅斯的果樹在安納托利亞栽培,伊朗的葡萄在達馬斯庫斯試種,印度的水稻移植到美索不達米亞,芝麻則被引進到埃及。這些都是在大流士的督促之下完成的,就連他自己也覺得很了不起。
因此,在占領了色雷斯和黑海海峽以後,皇帝陛下胃口大開。他站在伊朗高原華麗的宮殿裏極目遠望,覺得完全可以為自己的國宴添一盤菜了。
這盤菜的名字,就叫希臘。
☆、希臘:自由萬歲
希波戰爭爆發時,中國的春秋已近尾聲。當時,晉國的趙氏正忙於對付和收拾他們的政敵,誰也不知道遙遠的愛琴海岸會有一場戰爭,更不知道那地方叫馬拉鬆。
馬拉鬆,是關鍵的一戰。
迎戰波斯大軍的是雅典人,戰爭的形勢則對希臘極為不利。此前,野心勃勃的大流士已經掃蕩了幾乎一半的希臘語世界,呂底亞、埃及、色雷斯和馬其頓也早被收入波斯囊中,雅典和斯巴達卻居然毫無戒備。
交戰雙方力量的對比也相當懸殊。當時,波斯軍隊有十萬之眾,而且訓練有素;雅典卻隻有一萬步兵,還是臨時拚湊的。那麽,是應該耐心等待斯巴達的援軍,還是毫不猶豫地立即戰鬥?這真是一個問題。
雅典人選擇了戰鬥。
一位名叫米爾提達斯(又譯米泰雅德)的老兵指揮了這場戰爭。他讓雅典軍隊列成長方形陣,又故意讓中段兵力最弱。結果,殺進陣中的波斯軍隊遭到了兩翼的迎頭痛擊,驚慌失措之餘隻能逃迴海上的艦船。據希羅多德的記載,此戰雅典損失192人,波斯陣亡6400人。
雅典勝利了。
勝利了的雅典人派出了自己的信使。這位了不起的信使一口氣跑了整整四十二公裏,到達目的地才喊了一句“我們勝利了”就倒地身亡。但他帶來的消息卻讓整個雅典城為之沸騰,歡唿雀躍之聲響徹雲霄。
從此,人類有了新的體育項目,叫馬拉鬆。
行動遲緩的斯巴達援軍是第二天趕到的。他們除了表示歉意,也仔細查看了戰場。結論是:波斯人的標槍要短一些,甲胄和盾牌也不如希臘人的堅固。
但,這不是最重要的。
比標槍、甲胄和盾牌更重要的是方陣。這種軍陣由十二列步兵密集組成,每列戰士都步調一致地並肩前進,他們的盾牌則構成一道密不透風的城牆。而且,前麵的戰士倒下了,後麵的就自動補位,直到全部陣亡。
這真是一台戰鬥機器。
組成這樣的方陣並不容易,它要求陣中的每個戰士都有著堅強的意誌、堅定的信念和堅韌的毅力。這是需要精神來支持的,包括對城邦無限忠誠,對戰友情同手足,把榮譽看得比生命重要,將退卻視為奇恥大辱。
雅典人有這些精神,因為他們是自由之子。
的確,雅典是希臘人的傑出代表,希臘則是人類文明的璀璨明珠。沒有任何一個古代社會,能像希臘那樣強烈地關注個人價值,並對個人創造的未來充滿信心。正是這種信心,讓他們熱情奔放,獨立自主,視死如歸。
有一個故事很能說明問題。
大約在希波戰爭之前半個多世紀,呂底亞還沒有被波斯皇帝居魯士滅亡的時候,一位周遊世界的希臘哲人來到了這個王國。在參觀了王室的寶庫後,國王問:先生見多識廣,你認為誰是世界上最幸運的人呢?
哲人答:當然是泰盧斯。
誰是泰盧斯?雅典的自由公民。他有幾個兒子,個個勇敢善良;也有不少孫子,個個活潑可愛;他自己則在保家衛國的戰鬥中壯烈犧牲,讓人懷念。如此而已。
然而在希臘人看來,這個普普通通的泰盧斯,卻比任何君王都要尊貴,也要幸福。因為他是自由的。他堅持的是獨立,享受的是平等,堪稱幸運。
獨立、自由、平等,是希臘人的價值觀。
這個價值觀的形成,我們在《國家》一書中已經說得很清楚了。不難看出,這與波斯人形成了鮮明對比。波斯帝國的政治雖然堪稱仁政,大流士甚至立法規定了勞動者的最長工作時間和最低薪酬,並願意與民同樂,卻無論如何也培養不出希臘人才有的公民意識和自豪感。
製度的優劣,很快就會決出勝負。
公元前479年8月27日,希波戰爭中最後一次重要的軍事行動在普拉提亞爆發。戰爭前,每名希臘戰士都指天發誓:我將戰鬥到死,因為自由比生命更寶貴。
於是,為自由而戰的四萬希臘重裝兵,毫無畏懼地迎戰波斯的十五萬大軍,後者是由波斯皇帝薛西斯的妹夫馬爾多尼烏斯率領的。結果,這位騎在白馬上的波斯統帥戰敗身亡,失去領袖的波斯軍隊則潰不成軍。
與此同時,希臘海軍也在隔海相望的米卡爾海角大獲全勝,波斯艦隊不是葬身魚腹,便是逃之夭夭。
希臘人的勝利,是價值觀的勝利。
這是波斯人自帝國建立以來最慘重的失敗。此後,戰爭仍將繼續,波斯卻風光不再。心灰意懶的薛西斯退進帕賽波利斯的深宮,在溫柔富貴鄉裏醉生夢死,最後於公元前465年被一夥侍衛官和近衛軍謀殺在床上。
這一年,墨子三歲,蘇格拉底四歲。
波斯日薄西山,雅典蒸蒸日上。公元前478年,也就是普拉提亞和米卡爾海角之戰勝利後一年,雅典人召集愛奧尼亞城邦和愛琴海諸島組成了提洛同盟。二十多年後,這個同盟又被雅典人改造成了一個海上帝國。
雅典人開始稱霸。
稱霸是對自由的背叛,雅典則將付出沉重代價。希波戰爭結束十八年後,伯羅奔尼撒戰爭開始。這是希臘人的窩裏鬥,結果則是雅典和斯巴達的兩敗俱傷。希臘世界的夕陽西下,盡管在那紛飛的戰火中,建築、雕塑、戲劇和哲學依然大放異彩,蔚為壯觀。
沒錯,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自己造孽則神仙也救他不活。爭權奪利又大打出手的希臘城邦無可挽迴地在輝煌中沒落,在興盛中沉淪。他們留下的爛攤子,也隻能由自己的學生來收拾。
希臘人的這個學生,就是亞曆山大。
☆、亞曆山大:世界公民
在曆史的記憶中,亞曆山大是一位英俊少年,而且永遠富有魅力:筆挺的身材,白皙的皮膚,零亂的金發,光潔的下巴。但最迷人的,還是那雙盯著世界的眼睛。在那裏麵,充滿了好奇和天真。
誰都沒想到,正是這雙眼睛讓世界變了模樣。
隻有他的父親腓力二世看出了這一點。這位改變了馬其頓國際地位的國王對兒子說:去找一個能讓你大顯身手的地方吧,我的孩子!馬其頓對你來說實在是太小了。
腓力二世說得並不錯。在他之前,沒有一個希臘人願意對這個多山王國正眼相看。這位狡詐而強悍的國王雖然成功地改變了人們的態度,但他很清楚,如果有人天生就是征服者,那麽,非亞曆山大莫屬。
亞曆山大也不負厚望。他剛剛繼位就披掛上陣,戰波斯,征埃及,侵印度,隻用了短短七年就把馬其頓從王國升格到帝國,其版圖西起希臘,南括埃及,北抵中亞,東至印度河流域,跟波斯帝國一樣橫跨歐、亞、非。
可惜,這個帝國空前短命。
公元前323年,亞曆山大死於一隻帶菌有毒蚊子的叮咬,他那頂多十三歲的帝國也迅速分裂,變成了馬其頓-希臘(安提柯)、托勒密(埃及)和塞琉古(敘利亞)三個獨立王國,以及一大堆小國,統一的世界分崩離析。
如何評價亞曆山大,也就成了一個難題。
狂熱的崇拜經久不衰。至少,在羅馬人的眼裏他永遠是英雄。愷撒大帝在埃及向他的陵墓頂禮膜拜,奧古斯都屋大維的指環上刻著他的麵容。早期基督徒甚至按照他的形象來描繪耶穌基督:飄垂著金發,不留胡須。
批評之聲同樣不絕於耳。在批評者們看來,亞曆山大暴戾、浮誇、野蠻而獨裁,不懂政治也不懂經濟,沒有創造和建樹,甚至沒有繼承人。他最多隻是創造了一個軍事奇跡,而這個奇跡則不過是一束焰火。
移民是大規模的。比如公元前713年的豪爾薩巴德城中,便聚集了四百萬不同戰敗國的人民。他們分到小塊耕地,可以擁有自己的家室。但,一旦土地被出售或賜予,這些人也得全家歸屬於新的主人。
亞述的統治者顯然認為這一政策是神來之筆。在他們看來,來自不同地區、民族也不同的移民背井離鄉,素不相識,舉目無親,又豈能結成反抗聯盟?這些無助的人隻能聽命於帝國,並從最高權力那裏獲得生存的希望。
除了將被占領區的人民混編起來居住,帝國還把其中的壯勞力和能工巧匠抽調到建築工地。亞述的建築無疑是壯麗而輝煌的,比如豪爾薩巴德。按照規劃,這座方形要塞邊長兩公裏,王宮則建在被幹磚抬高的平台上,每個入口都用琉璃瓦裝飾,並由巨大的石像來守衛。
豪爾薩巴德是薩爾貢二世新建的都城,又叫都爾沙魯金,意思是薩爾貢之城。然而它從公元前717年開始動工,直到公元前705年也沒有完全建成。這一年,薩爾貢二世在遠征伊朗的途中被殺,豪爾薩巴德也被視為不祥之地。它很快就被人們拋棄,變成一片廢墟,並被曆史學家稱為“薩爾貢的壯麗錯誤”。
其實亞述帝國又何嚐不是壯麗的錯誤?公元前639年,亞述巴尼拔攻陷埃蘭首都蘇撒,亞述的版圖達到空前絕後:東臨伊朗高原,西抵地中海岸,北達高加索,南接尼羅河,成為世界古代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帝國。
與此同時,亞述巴尼拔也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館長。根據他的命令,各地重要的圖書和文獻(它們被刻在泥板上)被絡繹不絕地運往首都尼尼微,且被井井有條地加以管理。圖書的內容涉及數學、天文學(含占星術)、地理學、生物學、醫學和化學,有的還經過了亞述巴尼拔的親自修訂,有的則被注明是他收集來的。
這,莫非就是他們的文治武功?
可惜,這位博學多才的“萬王之王”並沒想到,此時的帝國其實已危機四伏,就連統治者內部也矛盾重重。這種矛盾甚至曾經導致多次宮廷政變,連年的征戰則耗盡了帝國的力量。更重要的是,沒有人能夠長期忍受他們的暴政,哪怕國王陛下才高八鬥、學富五車。
崩潰來得迅猛異常,而且徹底。公元前612年,迦勒底和米底王國的聯軍攻破尼尼微,亞述國王薩拉克(辛沙裏施昆)不願成為階下囚,一把火焚燒了王宮,自己則投身火海,跟中國的殷紂王一模一樣。
七年後,亞述帝國從曆史上永遠消失。隻有亞述巴尼拔的圖書館,在一千八百四十九年以後重見天日。
亞述帝國的滅亡讓西亞人民額手稱慶,巴比倫則在迦勒底人的手中得到複興。這座城市曆來被認為是眾神居住的聖地,卻一次又一次地遭到亞述人的蹂躪。薩爾貢二世的繼承人甚至放火燒毀了它,並把灰燼當作紀念品存放在自己的亞述爾神廟中,也賜給那些效忠他的居民。
如此倒行逆施當然不得人心,亞述帝國的滅亡也被認為是罪有應得。然而重建巴比倫城的迦勒底人似乎也沒有得到足夠的擁戴。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繼位六十七年後,巴比倫打開城門迎來了一位新的君主。他是帶著征服世界的野心來的,並將創立一個更大的帝國。
這個人,就是波斯皇帝居魯士。
☆、波斯:仁慈的征服
居魯士是在公元前538年進入巴比倫的。
這一年,中國的孔子十三歲。
孔夫子當然不會知道波斯,對南征北戰也沒興趣,因此絕對想不到居魯士在巴比倫享受的待遇:銅鑄的伊斯塔爾大門向他洞開,他的身上披著從華麗浮雕上反射過來的陽光,腳下則堆滿了歡迎群眾獻出的花環。
沒錯,居魯士是以解放者的身份,而非作為侵略者或征服者來到新巴比倫王國的。
沒有比這更體麵的勝利了。
居魯士也當之無愧,因為他的作風和政策與亞述人截然相反。他並不對戰敗者趕盡殺絕,被俘的米底國王獲得了一條生路,呂底亞國王則被聘為隨身顧問。
這是一種“仁慈的征服”。
◎居魯士像,引自《世界簡史》36頁。
征服了巴比倫以後,居魯士同樣表現出他的寬容和大度,以及對被征服者信仰和習俗的尊重。他每天都要到馬爾杜克神廟行祭,並讓原來的官員們繼續各司其職,就像在米底和呂底亞。這就不但贏得了祭司和官員的支持,也保證了國家機器一如既往地正常運行。
居魯士是高明的。
而且,即便按照孔夫子的觀點,這樣一種既不濫用權力更不濫殺無辜的政治,也應該算作仁政。
仁政的受惠者之一是猶太人。半個世紀前,弱小而獨立的耶路撒冷被新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摧毀,成千上萬的猶太人隨著他們被刺瞎雙眼的國王,被戴上鐐銬押往巴比倫為奴,史稱“巴比倫之囚”。
波斯人卻解放了他們。第二年,居魯士發布命令,允許這些巴比倫的囚徒迴到故鄉,並把巴比倫人掠奪來的金銀財寶還給他們,以便他們重建祭祀中心。這真是功德無量,以至於猶太人把居魯士稱為“波斯的彌賽亞”。
居魯士的善舉讓他威名遠揚,他的仁政則讓帝國日趨穩定並發展壯大。沒有證據證明居魯士這樣做,是汲取了亞述帝國滅亡的教訓。但可以肯定,波斯帝國收獲的不再是此起彼伏的反抗,而是地方對中央的支持。
繼承了這條政治路線的,是大流士。
如果不算篡位的高墨塔,大流士是波斯帝國的第三任皇帝。在他的治下,帝國被分成二三十個行省(請參看本中華史第八卷《漢武的帝國》)。行省的拉丁語provincia原本就有委托的意思。因此,按照羅馬人的理解,把一個地方委托給高級主管去治理,這個地方就是行省。
波斯的行省也大體如此,被委托治理的高級主管則是總督。行省總督原則上由波斯貴族擔任,下級行政單位則交給當地人,比如愛奧尼亞由希臘人管理,耶路撒冷歸猶太人自治。從居魯士到大流士,皇帝的態度曆來就是:地方行政和人民生活,能少管就少管,能不管就不管。
要管的隻有兩件事:法律和稅收。
法律在波斯帝國的政治生活中極為重要。正是靠著法律,大流士保證了政令的統一。做到這一點並不容易。因為生活在帝國廣袤大地上的,是許多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語言文字、生活習慣和宗教信仰。
一統天下,唯有法。
的確,治理如此龐大的帝國,法律比武力成本更低而效率更高。而且,正如他們盡量使用本地官員,波斯皇帝也盡量維持當地法律不變。居魯士和大流士都不喜歡朝令夕改,因為法律的不變才意味著帝國的永恆。
如此,也才能無為而治,並長治久安。
事實上大流士最為得意的事情,就是一生都在充當法律的保護人。他甚至說,隻有依法治國,強者才不會欺負和毀滅弱者。這就不僅是法治,也是德治了。對此,大流士也非常努力。他一再表示要克製自己,不亂發脾氣,要做正義的朋友,因為他是一個好的戰士。
沒錯,決戰並非一定要在沙場,治國也許是更大的考驗。居魯士和大流士放長線,其實是要釣大魚。這大魚除了屬邦的效忠,還有源源不斷的財富。
這就要靠稅收。
稅收是帝國重要的經濟來源,因此皇帝相當重視。每個行省都有專職的財務官,一律由波斯人擔任。他們負責將稅收上繳中央,比例大約是年產量的20%。
這個稅率並不低,事實上數量也相當可觀。除波斯省享有免稅特權外,其他行省都要上繳額定的貨幣稅,比如巴比倫省2000塔蘭特,小亞細亞四省1750塔蘭特。大流士每年從各省收到的稅銀,大約有400噸之多。而隻要30噸稅銀,便足夠帝國軍隊四個月差十二天的開銷。6
有錢就能打仗,大流士繼續開疆辟土。在他手裏,波斯成為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版圖遠遠超過了亞述。首都也變成了四個:蘇撒、愛克巴坦那、巴比倫、帕賽波利斯,皇帝和宮廷則四季輪流駐蹕於這些都城。
屬邦的朝覲和朝貢,被規定在帝國的禮儀之都帕賽波利斯,時間則是每年的春分時節。朝見皇帝陛下的,有埃及貴族、印度王公、行省總督和部落酋長,貢品則有烏檀木、金沙、象牙、雄駒、公羊、駱駝,以及各種奇珍異寶,還有來自巴比倫的年輕宦官。
大流士盛情款待了這些朝貢者,他的禦廚則開出了可供一萬五千人用餐的國宴。除了美酒佳肴,飯後還有甜點和水果,以及繞梁三日的歌聲、通宵達旦的舞蹈。
看著他們開懷痛飲,大流士心滿意足。因為這些豐碩成果不僅來自他的武功,更源於其文治,包括他和他前輩發明創造的一整套行政管理體製,也包括他修建的高速公路和地下水渠,以及農業技術的傳播和改良。
這是一些值得讚揚的事情:紮哥羅斯的果樹在安納托利亞栽培,伊朗的葡萄在達馬斯庫斯試種,印度的水稻移植到美索不達米亞,芝麻則被引進到埃及。這些都是在大流士的督促之下完成的,就連他自己也覺得很了不起。
因此,在占領了色雷斯和黑海海峽以後,皇帝陛下胃口大開。他站在伊朗高原華麗的宮殿裏極目遠望,覺得完全可以為自己的國宴添一盤菜了。
這盤菜的名字,就叫希臘。
☆、希臘:自由萬歲
希波戰爭爆發時,中國的春秋已近尾聲。當時,晉國的趙氏正忙於對付和收拾他們的政敵,誰也不知道遙遠的愛琴海岸會有一場戰爭,更不知道那地方叫馬拉鬆。
馬拉鬆,是關鍵的一戰。
迎戰波斯大軍的是雅典人,戰爭的形勢則對希臘極為不利。此前,野心勃勃的大流士已經掃蕩了幾乎一半的希臘語世界,呂底亞、埃及、色雷斯和馬其頓也早被收入波斯囊中,雅典和斯巴達卻居然毫無戒備。
交戰雙方力量的對比也相當懸殊。當時,波斯軍隊有十萬之眾,而且訓練有素;雅典卻隻有一萬步兵,還是臨時拚湊的。那麽,是應該耐心等待斯巴達的援軍,還是毫不猶豫地立即戰鬥?這真是一個問題。
雅典人選擇了戰鬥。
一位名叫米爾提達斯(又譯米泰雅德)的老兵指揮了這場戰爭。他讓雅典軍隊列成長方形陣,又故意讓中段兵力最弱。結果,殺進陣中的波斯軍隊遭到了兩翼的迎頭痛擊,驚慌失措之餘隻能逃迴海上的艦船。據希羅多德的記載,此戰雅典損失192人,波斯陣亡6400人。
雅典勝利了。
勝利了的雅典人派出了自己的信使。這位了不起的信使一口氣跑了整整四十二公裏,到達目的地才喊了一句“我們勝利了”就倒地身亡。但他帶來的消息卻讓整個雅典城為之沸騰,歡唿雀躍之聲響徹雲霄。
從此,人類有了新的體育項目,叫馬拉鬆。
行動遲緩的斯巴達援軍是第二天趕到的。他們除了表示歉意,也仔細查看了戰場。結論是:波斯人的標槍要短一些,甲胄和盾牌也不如希臘人的堅固。
但,這不是最重要的。
比標槍、甲胄和盾牌更重要的是方陣。這種軍陣由十二列步兵密集組成,每列戰士都步調一致地並肩前進,他們的盾牌則構成一道密不透風的城牆。而且,前麵的戰士倒下了,後麵的就自動補位,直到全部陣亡。
這真是一台戰鬥機器。
組成這樣的方陣並不容易,它要求陣中的每個戰士都有著堅強的意誌、堅定的信念和堅韌的毅力。這是需要精神來支持的,包括對城邦無限忠誠,對戰友情同手足,把榮譽看得比生命重要,將退卻視為奇恥大辱。
雅典人有這些精神,因為他們是自由之子。
的確,雅典是希臘人的傑出代表,希臘則是人類文明的璀璨明珠。沒有任何一個古代社會,能像希臘那樣強烈地關注個人價值,並對個人創造的未來充滿信心。正是這種信心,讓他們熱情奔放,獨立自主,視死如歸。
有一個故事很能說明問題。
大約在希波戰爭之前半個多世紀,呂底亞還沒有被波斯皇帝居魯士滅亡的時候,一位周遊世界的希臘哲人來到了這個王國。在參觀了王室的寶庫後,國王問:先生見多識廣,你認為誰是世界上最幸運的人呢?
哲人答:當然是泰盧斯。
誰是泰盧斯?雅典的自由公民。他有幾個兒子,個個勇敢善良;也有不少孫子,個個活潑可愛;他自己則在保家衛國的戰鬥中壯烈犧牲,讓人懷念。如此而已。
然而在希臘人看來,這個普普通通的泰盧斯,卻比任何君王都要尊貴,也要幸福。因為他是自由的。他堅持的是獨立,享受的是平等,堪稱幸運。
獨立、自由、平等,是希臘人的價值觀。
這個價值觀的形成,我們在《國家》一書中已經說得很清楚了。不難看出,這與波斯人形成了鮮明對比。波斯帝國的政治雖然堪稱仁政,大流士甚至立法規定了勞動者的最長工作時間和最低薪酬,並願意與民同樂,卻無論如何也培養不出希臘人才有的公民意識和自豪感。
製度的優劣,很快就會決出勝負。
公元前479年8月27日,希波戰爭中最後一次重要的軍事行動在普拉提亞爆發。戰爭前,每名希臘戰士都指天發誓:我將戰鬥到死,因為自由比生命更寶貴。
於是,為自由而戰的四萬希臘重裝兵,毫無畏懼地迎戰波斯的十五萬大軍,後者是由波斯皇帝薛西斯的妹夫馬爾多尼烏斯率領的。結果,這位騎在白馬上的波斯統帥戰敗身亡,失去領袖的波斯軍隊則潰不成軍。
與此同時,希臘海軍也在隔海相望的米卡爾海角大獲全勝,波斯艦隊不是葬身魚腹,便是逃之夭夭。
希臘人的勝利,是價值觀的勝利。
這是波斯人自帝國建立以來最慘重的失敗。此後,戰爭仍將繼續,波斯卻風光不再。心灰意懶的薛西斯退進帕賽波利斯的深宮,在溫柔富貴鄉裏醉生夢死,最後於公元前465年被一夥侍衛官和近衛軍謀殺在床上。
這一年,墨子三歲,蘇格拉底四歲。
波斯日薄西山,雅典蒸蒸日上。公元前478年,也就是普拉提亞和米卡爾海角之戰勝利後一年,雅典人召集愛奧尼亞城邦和愛琴海諸島組成了提洛同盟。二十多年後,這個同盟又被雅典人改造成了一個海上帝國。
雅典人開始稱霸。
稱霸是對自由的背叛,雅典則將付出沉重代價。希波戰爭結束十八年後,伯羅奔尼撒戰爭開始。這是希臘人的窩裏鬥,結果則是雅典和斯巴達的兩敗俱傷。希臘世界的夕陽西下,盡管在那紛飛的戰火中,建築、雕塑、戲劇和哲學依然大放異彩,蔚為壯觀。
沒錯,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自己造孽則神仙也救他不活。爭權奪利又大打出手的希臘城邦無可挽迴地在輝煌中沒落,在興盛中沉淪。他們留下的爛攤子,也隻能由自己的學生來收拾。
希臘人的這個學生,就是亞曆山大。
☆、亞曆山大:世界公民
在曆史的記憶中,亞曆山大是一位英俊少年,而且永遠富有魅力:筆挺的身材,白皙的皮膚,零亂的金發,光潔的下巴。但最迷人的,還是那雙盯著世界的眼睛。在那裏麵,充滿了好奇和天真。
誰都沒想到,正是這雙眼睛讓世界變了模樣。
隻有他的父親腓力二世看出了這一點。這位改變了馬其頓國際地位的國王對兒子說:去找一個能讓你大顯身手的地方吧,我的孩子!馬其頓對你來說實在是太小了。
腓力二世說得並不錯。在他之前,沒有一個希臘人願意對這個多山王國正眼相看。這位狡詐而強悍的國王雖然成功地改變了人們的態度,但他很清楚,如果有人天生就是征服者,那麽,非亞曆山大莫屬。
亞曆山大也不負厚望。他剛剛繼位就披掛上陣,戰波斯,征埃及,侵印度,隻用了短短七年就把馬其頓從王國升格到帝國,其版圖西起希臘,南括埃及,北抵中亞,東至印度河流域,跟波斯帝國一樣橫跨歐、亞、非。
可惜,這個帝國空前短命。
公元前323年,亞曆山大死於一隻帶菌有毒蚊子的叮咬,他那頂多十三歲的帝國也迅速分裂,變成了馬其頓-希臘(安提柯)、托勒密(埃及)和塞琉古(敘利亞)三個獨立王國,以及一大堆小國,統一的世界分崩離析。
如何評價亞曆山大,也就成了一個難題。
狂熱的崇拜經久不衰。至少,在羅馬人的眼裏他永遠是英雄。愷撒大帝在埃及向他的陵墓頂禮膜拜,奧古斯都屋大維的指環上刻著他的麵容。早期基督徒甚至按照他的形象來描繪耶穌基督:飄垂著金發,不留胡須。
批評之聲同樣不絕於耳。在批評者們看來,亞曆山大暴戾、浮誇、野蠻而獨裁,不懂政治也不懂經濟,沒有創造和建樹,甚至沒有繼承人。他最多隻是創造了一個軍事奇跡,而這個奇跡則不過是一束焰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