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難說這些人是不是黑惡勢力。也許吧,也許。但這根本就無所謂。帝國在意的不是他們惡不惡,而是強不強。任何力量隻要形成規模,不管是白是黑,是善是惡,都不能允許存在。功高尚且不能蓋主,況草民乎?


    這就是帝國的邏輯。


    其實豪強和遊俠的存在,早就讓帝國感到不安。想當年,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最擔心的就是遊俠劇孟。將劇孟收歸帳下後,則高興得有如收降了一個敵國。


    一個遊俠就等於一個國家,這還了得!


    不是亂黨,也是亂黨。


    實際上,法家早就提醒統治者要防範兩種人,一是文士,二是武俠。在漢武帝的黑名單上,則還有巨商和豪強。


    巨商和豪強會動搖基礎,文士和武俠則會擾亂人心。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他們都是不安定因素。


    對付的辦法則不一樣。對巨商,是斷其財路,或隻準小本經營;對豪強,是斷其根基,讓他們自生自滅;對文士,是另給出路,讓他們追逐功名;對武俠,則是血腥鎮壓,絕不手軟。至於他們是不是黑社會,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自己坐穩江山。


    這就是漢武帝拳打腳踢頻頻出手的原因。


    現在,諸侯王被削弱了,民間資本被遏製了,地方豪強和遊俠亂黨被打擊了,漢武帝可以休息了嗎?


    不,他還要向政府奪權。


    一國兩府


    漢帝國的政府首腦,是三公。


    三公,就是丞相、太尉、禦史大夫。丞相是最高行政長官,太尉是最高軍事長官,禦史大夫是最高監察官和執法官。邦國時代,天子之宰為公,諸侯之宰為相,秦漢帝國則將丞相、太尉、禦史大夫合稱宰相。


    宰相即三公,所以又叫相公。


    三公之下是九卿,也就是政府部長。張湯擔任過的廷尉,顏異擔任過的大司農,都是。九卿未必隻有九個,也可能九卿為正卿,之外還有列卿。


    九卿和三公都有自己的施政機構。三公的叫府,也叫公府或相府。九卿的叫寺,也叫卿寺。皇帝的則叫宮,也叫皇宮。皇宮、相府、卿寺,各行其政。


    事實上,皇帝、三公、九卿,有分工。皇帝是國家元首,宰相是政府首腦,九卿則是中央各機關部門長官。九卿的權力和地位與三公無法相比。三公坐而論道,九卿作而行之。三公是決策者,九卿是執行人。


    其實就連皇帝,也沒法跟宰相比。漢初,帝國的政務都由宰相負責。他們平時獨立辦公,如有大事則三公會議(一起討論),再拿出方案交皇帝批準。皇帝五日一朝,隻能說可說否,無異於橡皮圖章。


    可見,皇帝不是政府,宰相才是。皇帝的功能,跟西方的國會和現在的人大差不多。


    職權不同,機關單位、工作班子和經費來源,也不相同。皇帝的是宮廷,政府的是朝廷;皇宮的職能部門叫尚,政府的叫曹;宮廷的經費來自工商稅收,朝廷的來自田賦收入。田賦是大頭,用作政府公款。工商稅收是小宗,算是皇帝私房。宮中府中,涇渭分明。


    這就是不折不扣的分庭抗禮了。而且,也意味著帝國有兩個政治中心(宮廷和朝廷),兩個權力中心(皇宮和相府),兩種最高權力(皇權和相權)。這時最好的方案,莫過於君主立憲,虛君共和,皇帝世襲,宰相民選。退而求其次,則皇帝象征主權和統一,宰相管理國家並負政治上一切實際之責任,即主權在君,治權在相。


    前一種選擇是不可能的。後一種雖有可能,卻未能形成製度。無論劉邦還是蕭何,呂後還是曹參,都沒能把這種關係規定下來。漢初無為,君臣倒是相安無事。武帝雄才大略,好大喜功,就必須向政府奪權。


    奪權的主要對象,是丞相。


    丞相在三公當中地位最高,不但金印紫綬,而且例為列侯,所以丞相又稱君侯。丞相的權力也大,可以駁迴皇帝的決定。比如西漢末年的丞相王嘉,就曾封還哀帝加封董賢的詔書,拒不執行,哀帝也無可奈何。


    武帝本人,更是領教過丞相的跋扈。比如田(讀如焚)任丞相時,幾乎大權獨攬。帝國的大小官員,統統由他提拔任命,以至於漢武帝忍無可忍地說:你老人家封官封夠了沒有?朕也想任命幾個!


    這種狀況,當然得改變。


    漢武帝的第一步,是用禦史大夫來抗衡。


    禦史大夫銀印青綬,同時也是副丞相,但不是丞相的副手和僚屬,而是備位丞相。也就是說,丞相職位如果空缺,就例由禦史大夫遞補,故又稱亞相。


    這就有點意思了。何況太尉一職早在武帝繼位後第二年就被廢除。宰相三府隻剩下二府,不妨相互製衡。


    漢武帝起用的打手,是公孫弘和張湯。


    這一招很靈。公孫弘任禦史大夫時,丞相是薛澤。張湯任禦史大夫時,公孫弘已經去世,丞相先後是李蔡和莊青翟。結果,薛澤、李蔡、莊青翟都成了擺設。大政方針,全由張湯和漢武帝一手拍板,沒別人什麽事。


    公孫弘和張湯能夠架空丞相,固然因為他們兩人一個陰險一個蠻橫,但與擔任的職務也不無關係。禦史大夫的主要職權是掌管文書和監察百官,實為朝廷的秘書長和監察長。


    如果存心想做事,那是很有事情可做的。


    更重要的,是他的副手。


    禦史大夫的副手有兩個,一個叫禦史丞,一個叫禦史中丞。雖不過一字之差,卻有天壤之別。漢製,官銜前麵有“中”字的,都在皇宮裏辦公,禦史中丞也一樣。


    實際上,禦史中丞就是禦史府駐宮辦事處主任。這樣的副手,丞相是沒有的。皇帝有什麽想法,也是先告訴禦史中丞,由禦史中丞轉告禦史大夫,再由禦史大夫轉告丞相。禦史大夫揣摩聖意,要比丞相容易得多。


    公孫弘和張湯得逞,這是原因之一。


    不過禦史大夫畢竟是政府的人。漢武帝要奪權,還得用宮廷的人。宮廷的人就是宮廷官,也叫中朝官。其中最重要的,是尚書。尚書就是皇帝的政治秘書。如果讓尚書來處理政務,皇帝就有了自己的班子。


    然而尚書的地位實在太低,必須派個大領導。


    這個大領導,就是大司馬。


    大司馬是在全麵推行經濟體製改革那年(元狩四年)設置的,其實就是被廢除的太尉,但不再作為宰相,也非正式官職,而是加在將軍官銜之上的名譽稱號,比如大司馬大將軍,大司馬驃騎將軍,大司馬左將軍。


    大司馬的任務,是“領尚書事”(西漢),或“錄尚書事”


    (東漢),也就是領導、統率、管轄、主持尚書的工作。表麵上看,不過秘書長,還是兼職。但,大司馬的政治待遇是位比三公的。這樣的秘書處,簡單嗎?


    當然不簡單。


    事實上大司馬統領的尚書事,也逐步由秘書機構變成了決策機構。但凡事關軍國的大政方針,都先由尚書參謀議論提出意見,形成決議才由宮廷送往朝廷。


    顯然,這是另一個政府,隻不過這政府是設在皇宮裏的。因為首任大司馬衛青和霍去病都是外戚,是後妃的娘家人。他們要策劃軍事也隻能在宮中與皇帝密談。久而久之,大司馬官署宮中就成了慣例。


    這樣一來,帝國就有了兩個政府。一個叫中朝(也叫內朝),在宮中;另一個叫外朝,在府中。外朝之首為丞相,中朝之魁為大司馬。兩套班子,共理朝政。


    沒錯,一國兩府。


    其實就連這個說法也是不準確的。大司馬位高權重,親近皇帝,尚書們在宮中輪班值宿,隨時聽候召見,麵呈奏章,親聆聖旨,信息遠較宮外朝臣靈通。丞相為首的外朝根本無法與之抗衡,隻有諾諾承命辦事而已。


    從此,丞相更成了擺設。後來,就連這職銜也被取消,改成了別的。是不是真宰相,則全看是否領尚書事或錄尚書事。到東漢,更建立尚書台(又叫台閣或台省)。一國兩府公開化,變成公府(三公府)和台閣(尚書台)。


    這都是漢武帝開的壞頭。


    漢武帝卻十分滿意。他終於完成了集權大業:始集地方之權於中央,再集中央之權於皇帝。大權在握,他可以為所欲為,或者說大展宏圖。至於留下的無窮後患,則隻能以後再說。


    第四章 官治天下


    同情弱者,是好人;除暴安良,是好官;惡人自己做,施恩的事留給皇上,是忠臣。


    然而這個好人、清官、忠臣,同時也是冤案的製造者和惡法的炮製者。


    職業官僚


    酷吏張湯是自殺的。


    元鼎二年,也就是張湯擔任禦史大夫的第六年,辦案甚多的他自己也被別人舉報,罪名是官商勾結,以權謀私,泄露國家機密,破壞經濟改革。因此,丞相莊青翟抓捕了張湯的親信,供詞也被送達禦前。


    漢武帝問:朕每次打算有所動作,商人們都會事先得到消息,囤積貨物。難道有人通風報信嗎?


    張湯答:應該是。


    漢武帝認為他不老實,便派趙禹去審問。


    趙禹是張湯的老同事。武帝朝那些苛嚴的律條,就是他和張湯一起製定的。武帝讓趙禹審理此案,應該說既想查明真相,也有保全之心。


    張湯卻仍不認罪。


    趙禹便說:老兄怎麽不守本分?捫心自問,被你弄得家破人亡的何止萬千?現在人家告你,言之鑿鑿,隻不過皇上不忍法辦而已,你又何必硬要辯解?


    於是張湯自殺。


    張湯死後,家產少得可憐,都是俸祿所得和皇帝所賜,並無來曆不明的巨額財產。他的兄弟和兒子想厚葬,他的母親卻反對。張湯母親說:我兒身為天子之臣,竟被小人誣陷而死,何必厚葬,又豈能厚葬?


    最後,一輛牛車一口薄棺,埋葬了張湯。


    武帝得知,感慨萬千。他說:不是這樣的母親,生不出那樣的兒子。於是下令嚴查此案。結果,舉報張湯的人被判死刑,丞相莊青翟下獄自殺。


    張湯一案的背後,無疑是官場的殘酷鬥爭,且案情複雜,撲朔迷離。不過,張湯並未以權謀私,應是事實。他在任職期間並無瀆職行為,更是事實。


    克己奉公,忠於職守,張湯是清官。


    但,張湯也是酷吏,他的刀筆之下冤案不少。大司農顏異,就是被他妄加罪名害死的。汲黯也指出,張湯辦案唯上不唯法,皇上討厭的就設法詆毀,皇上喜歡的就曲意迴護。


    請問,這能算是好法官嗎?


    恐怕不能。


    問題是張湯還有另一麵:豪強的案子自己受理,從重從嚴從快。平民百姓犯案,則向皇帝口頭匯報,那些人也往往被赦免。可見張湯在審理案件和匯報案情時,是不畏強暴的,也是向弱勢群體傾斜的。


    同情弱者,是好人;除暴安良,是好官;惡人自己做,施恩的事留給皇上,是忠臣。然而這個好人、清官、忠臣,同時也是冤案的製造者和惡法的炮製者。


    張湯,該怎麽評價?


    職業官僚。


    秦漢帝國的職業官僚,叫文吏。吏是辦事員,官才是管理者,就像僚是僚屬,官是長官。不過,正如官與僚常常連用或通用,官與吏也往往不分。比如吏祿和吏治,便既包括吏,也包括官。封疆大吏,就更是大官。


    但,文吏卻不等於文官。


    嚴格意義上的文官,不但應該是讀書人,而且要有政治理想或政治抱負,至少要有政治主張。他們從政的目的,是“致君堯舜上”;執政的任務,是“再使風俗淳”。4也就是說,他們是政治家,或政治工作者。


    文吏卻是技術官僚。他們看重的是專業技術能力,包括財會、法律、公文寫作。比如漢武帝重用的桑弘羊,就是經


    濟專家;張湯、趙禹、杜周,則是法律專家。他們也多半受過專門訓練,甚至有著基層工作的經驗。


    武帝時代的文吏,就是這樣一些人。寧成、趙禹、張湯、尹齊、楊仆、減宣、杜周,都做過小吏或刀筆吏,王溫舒還做過亭長。他們平步青雲,則因為能幹。或者地方官“以為能”,或者漢武帝“以為能”。


    這就跟文官的選拔不一樣。成為文官的標準,是飽讀詩書,滿腹經綸,博古通今,文采斐然。這當然隻有儒生才能充任。因此,文官的產生始於獨尊儒術;而真正成為主流,則要到隋唐實行科舉製度以後。


    選拔標準不同,價值觀念也不同。


    文官的價值觀是孔子的:君子謀道不謀食。


    5態度是孟子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6追求是子夏的: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7優,不是優秀,是優裕。也就是說,做官長袖善舞就治學,治學綽綽有餘就做官。


    因此,他們也可以不做官。


    相反,文吏卻必須踏入官場走上仕途。做官為吏,是他們的職業,他們的飯碗。換句話說,他們相當於律師和職業經理人,是靠為帝國打工謀生的。


    那麽,律師或經理的職業道德是什麽?


    為當事人服務。


    文吏的當事人又是誰?


    皇帝。


    這就清楚了。據此,像張湯那樣根據上意來決定判決的從寬從嚴,就不是缺德,反倒是恪守職業道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易中天中華史第二部:第一帝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易中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易中天並收藏易中天中華史第二部:第一帝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