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之所謀為國家利益,他之所護為中央集權,他之所求為富國強兵。


    你要說他不道德,先得否定這三項。


    謝幕的帝國


    建立中央集權的大帝國,曾經是世界性趨勢。


    事實上,當我們民族誕生了自己的第一帝國時,世界舞台上已經有好幾個帝國先後謝幕。亞述、波斯、馬其頓都在秦漢之前,之後則還有羅馬和阿拉伯。


    這些都是大帝國。亞述地跨西亞和北非,波斯、馬其頓、羅馬和阿拉伯,則橫跨亞、非、歐。其中,亞述堪稱全世界的“第一帝國”。因為正是亞述,在曆史上第一次將那麽多不同的民族和國家──敘利亞、腓尼基、以色列、巴比倫、埃及和埃蘭,統統攏在了一起。


    波斯帝國也了不得。僅首都就有四個,版圖則包括伊朗高原、中亞大部、印度西北、整個西亞、北非的埃及和歐洲的色雷斯,以及愛琴海的一些島嶼。


    但,亞述帝國的壽命卻隻有半個世紀。


    壽命更短的是馬其頓帝國,跟國王亞曆山大在位時間一樣長,隻有十三年。壽命長的,波斯帝國二百年,阿拉伯帝國約五百年。從屋大維稱帝到西羅馬帝國滅亡,羅馬帝國也近五百年。以後,東羅馬帝國還有一千年。


    顯然,即便是羅馬帝國和阿拉伯帝國,也比不上中華帝國:兩千一百三十二年。


    這很有意思。


    羅馬和阿拉伯帝國的成敗得失,我們以後再說,這裏隻說亞述、波斯和馬其頓。


    馬其頓帝國其實是個暴發戶。他們在波斯帝國達到鼎盛時期,甚至在我們民族進入戰國時,都還沒有像模像樣的國家。但從阿刻勞斯到腓力二世,短短八十年,馬其頓就成為強大的王國,並征服了希臘。


    亞曆山大把王國變成帝國,也幾乎不費吹灰之力。這固然因為他能力超強,更要拜命運所賜:希臘衰落,波斯內亂,印度河流域諸國林立一盤散沙。亞曆山大的東征西討勢如破竹,簡直就是摧枯拉朽。


    馬其頓,命中注定要橫空出世。


    亞述的情況也差不多。


    第一帝國亞述也是後起之秀,發祥地則是幼發拉底和底


    格裏斯這兩河之間。兩河流域中下遊是一大片衝積平原,希臘人稱為“美索不達米亞”,北部叫亞述,南部叫巴比倫尼亞。後者又分南北,北部阿卡德,南部蘇美爾。


    兩河流域文明的興起,是從南到北的。最早出現的是蘇美爾城邦,時間在我們的神話時代;然後是阿卡德王國,時間在我們的堯舜時代;然後是巴比倫王國,時間在我們的夏。亞述崛起時,我們已是東周。


    亞述、巴比倫、阿卡德、蘇美爾,一個比一個興盛強大,這可真是後來者居上。


    然而亞述征服世界,卻完全依靠武力。他們的統治也一樣,其殘暴程度與秦相比有過之無不及(見本中華史第三卷《奠基者》第六章)。結果是他們的帝國連同他們的文明一並毀滅,而且不再複活。


    這可真是印證了陸賈對劉邦說過的話:天下可以在馬上獲得,不可在馬上治理。


    有所不同的,是波斯帝國。


    波斯帝國也是勃然崛起的。他們先是在中國進入春秋中期的時候,直接由部落聯盟變成了王國,又在第一任國王居魯士手上迅速變成了帝國。我們民族花了一千八百年才走完的路,他們一步就跨過去了。


    幸運的是,波斯人並沒有單純依靠武力。


    帝國第四任皇帝大流士是一個改革家,他跟秦始皇一樣修建了國道和高速公路。從蘇撒到小亞愛非斯的禦道全程兩千四百公裏,另一條重要幹道則西起巴比倫城,橫貫伊朗高原,東至巴克特利亞和印度邊境。這是他的車同軌。


    同樣,大流士也清楚統一的帝國需要統一的思想,因此確立瑣羅亞斯德教(拜火教)為國教,但隻作為精神寄托和號召,不強迫臣民信仰。這是他的獨尊儒術。


    大流士,是秦始皇加漢武帝。


    此外,大流士還在世界曆史上第一次製定了統一的貨幣製度,規定中央政府鑄造金幣,行省鑄造銀幣,自治城市鑄造銅幣。相比較而言,馬其頓帝國混合使用波斯的金幣和希臘的銀幣,雖有利於商業,卻不利於集權。


    三種貨幣同時流通又分級鑄造,大流士張弛有度。


    這一事實也證明,波斯帝國是實行郡縣製的。隻不過他們的郡叫薩特拉皮亞,漢譯為省,有二三十個,大多是被他們滅掉的國家,比如巴比倫省、埃及省、印度省,跟我們春秋戰國時期改滅國為郡縣一樣。


    波斯帝國的行省,每省一個總督(省長),一個省軍區司令。省軍區的上級是大軍區,一共五個。大軍區統轄省軍區,最高統帥則是波斯皇帝。


    行省的總督和司令卻互不隸屬,直接對皇帝負責。總督


    身邊還有皇室秘書,是皇帝的特派員和耳目。此外,皇帝還不定期派巡視員到各地明察暗訪,通報社情民意。


    有垂直管理的軍政兩個係統,有軍政並立的地方行政製度,還有欽定的信仰、四通八達的道路以及沿途密集的驛站和兵站,波斯堪稱中央集權的大帝國。


    那麽,大流士們的江山永固了嗎?


    沒有。


    公元前334年,馬其頓軍隊入侵波斯。四年後,大流士三世兵敗身亡,波斯帝國便萬劫不複。


    這又是為什麽?


    原因當然是多方麵的。比方說,與希臘長達半個世紀的戰爭,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帝國後期行省總督往往兼任軍區司令,也跟中國晚唐的藩鎮割據極其相似。西部各省總督甚至聯兵反叛,中央集權名存實亡。


    但,問題更在帝國本身。


    實際上,波斯帝國過於龐大,結構則極其複雜。埃及、巴比倫、埃蘭、腓尼基、以色列、希臘、印度,哪一個沒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和文明,豈能隻靠強權統合在一個圈子裏?就算可以車同軌,恐怕也難書同文。


    波斯帝國的統治基礎,其實是脆弱的。


    馬其頓的基礎就更脆弱,龐大的帝國幾乎完全係於一人


    之身。因此亞曆山大一死,他的帝國就分裂為馬其頓-希臘、托勒密(埃及)和塞琉古(敘利亞)等獨立王國,再也沒有一種力量把他們重新整合起來。


    有此力量的,是中華帝國。


    中華帝國有此力量,是因為帝國之前有邦國,郡縣之前有封建。邦國製或封建製的緊要之處,則在於諸侯的國,大夫的家,都臣屬於天子。有這樣一個天下共主,就不難實現文化認同。有同一文明做基礎,發展為統一大帝國就順理成章。至少,嬴政或劉邦稱帝,遠比空降一個波斯皇帝或馬其頓皇帝要容易得多,也穩當得多。


    何況此前的春秋戰國,還在為帝國的誕生做準備。


    天下共主,文化認同,五百年的預備期,這些都是亞述、波斯、馬其頓沒有的。所以,盡管中華帝國的初夜並非沒有糾結,要封建還是要郡縣也曾經引起爭論,但項羽的分封天下終於失敗,韓信和英布也都沒能變成亞曆山大死後的托勒密或塞琉古。中央集權大局已定,留給漢武帝的問題,是如何對付同姓諸侯王。


    把王侯變成羔羊


    同姓諸侯王是封建製度的後遺症。


    不能說劉邦當年的決策是錯誤的。畢竟,從西周封建到秦漢建國,有八百年的曆史。封建和邦國,也未嚐沒有製度的優越性。何況功臣要酬勞,不能不封異姓王;空白要填補,也不能不封同姓王。


    更何況,分封隻是分權,不是分裂。有一個“王國與郡縣並存”的過渡期,比波斯帝國和大秦直接實行郡縣製要相對穩妥,更比馬其頓帝國的分崩離析好得多。


    然而分權就不能集權,集權就不能分權。帝國與邦國不能兼容,王國與郡縣也不能並立。任由王國發展,勢必尾大不掉。因此,分封同姓諸侯隻能是權宜之計,徹底廢除封建製度則勢在必行。


    是的。封建製或邦國製的曆史使命已經完成。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必須死在沙灘上。


    隻不過,最好是安樂死。


    於是,漢武帝給了溫柔一刀。


    這一刀,叫推恩。


    推恩,是漢武帝元朔二年實行的政策,設計者叫主父偃。主父偃是縱橫家,他的設計也堪稱權謀的代表作。具體做法,是讓諸侯王分出國土,封給自己的子弟。換句話說,就是把浩蕩皇恩推廣到下一代,所以叫推恩。


    這當然行得通,因為諸侯王的子弟都擁護。這也講得過去,因為符合儒家父慈子孝的精神。這又是對帝國非常有利的,因為不費一兵一卒,諸侯的實力已被削弱。


    所以,漢武帝立即采納。


    但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出這主意的主父偃,跟當年力主削藩的晁錯一樣,也無辜被殺。而且,極力主張殺掉主父偃的,正是新儒家公孫弘。


    公孫弘為什麽要殺主父偃?


    因為主父偃把事情鬧大了。


    前麵說過,公孫弘是新儒家,主父偃是縱橫家。縱橫家都喜歡惹是生非,主父偃也不安生。他先是揭發燕王劉定國,後來又整治齊王劉次昌,罪名都是淫亂。


    結果,燕王和齊王畏罪自殺,王國歸了中央。


    說起來這兩個家夥胡作非為也不奇怪。七國之亂以後的諸侯王,既無權力治理王國,也不能任命高級官員,實際上被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他們在帝國中央派去的國相監視之下,飽食終日無所作為,不淫亂又能幹什麽?


    何況國王有罪,正好奪其王國,漢武帝求之不得。


    所以,他並不打算殺主父偃。


    公孫弘卻慷慨陳詞。他說,害得齊王身死國除的,就是主父偃。不殺了他,沒法向天下人交代。


    漢武帝當然不能說齊王自殺正合朕意。而且,從韓信之死到晁錯之死,大漢皇帝從來就不在意兔死狗烹。於是主父偃被滅族,時間也在元朔二年。後來,司馬遷把公孫弘和主父偃合為一傳,則更是意味深長。


    不過,主父偃雖死,推恩法卻大力推行。


    推恩法的緊要之處,是諸侯王的子弟隻能封侯,不能封王。侯的封號由漢武帝確定,封國則改屬中央,不再屬於原來的王國。很清楚,推恩法的最大受益者,其實是漢帝國,隻不過侯國在名義上仍屬於諸侯王子弟。


    所以,漢武帝還要巧取豪奪。


    奪國的最好辦法,當然是找茬治罪。正好,漢文帝曾經規定,每年八月大祀宗廟時,諸侯和列侯都要獻金助祭,叫


    酎金(酎讀如宙)。漢武帝的辦法則是:酎金分量不夠或成色不好,取消侯爵封號,收迴侯國。


    那麽,分量夠不夠,成色好不好,誰說了算?


    漢武帝。


    這實在太方便了。結果,僅元鼎五年,因為酎金問題而被奪爵的列侯,一次就多達106人,丞相趙周也因此搭上了性命。


    4然而終武帝一朝,由於推恩而被封侯的王子,總共也才175人。


    5諸侯王身上的肉,就這樣零割下來,又吞進漢武帝的肚子裏,隻不過走了推恩的程序。


    黑社會洗錢,也不過如此吧?


    然而就連被一削再削的諸侯王,漢武帝也不放過。武帝一朝,因有罪而被廢的王國有九個,名單如下:


    淮南王劉安,自殺國除,罪名謀反;衡山王劉賜,自殺國除,罪名謀反;濟川王劉明,廢為庶人,國除,罪名殺人;燕王劉定國,自殺國除,罪名淫亂;齊王劉次昌,自殺國除,罪名淫亂;江都王劉建,自殺國除,罪名謀反;濟東王劉彭離,廢為庶人,國除,罪名殺人越貨;常山王劉勃,徙房陵,國除,罪名不守禮法;


    濟北王劉寬,自殺國除,罪名亂倫、詛咒。


    此外,還有四個王國由於沒有後代,也被撤銷。


    半數左右的王國沒有了,大多數侯國也沒有了。那些苟延殘喘的王國和侯國,則早與郡縣無異。封建製的後遺症已不足為患,要帝國還是要邦國更無須爭論。


    實際上到這時,無後的也好,有罪的也罷,都已經不成氣候。世襲的王侯不過紈絝子弟,從小長在深宮,嬌生慣養,並無閱曆,更無能力,名為鳳子龍孫,實為酒囊飯袋。


    除了被漢武帝當作羔羊宰割,其實別無選擇。


    就連淮南王劉安,也如此。


    吳王劉濞之外,最有謀反資本的就數劉安。他是劉邦小兒子劉長之子,不折不扣的“劉皇叔”。劉安自己學問既好,手下人才也多,《淮南子》就是他主編的。所以,從漢武帝繼位起,就不斷有人說他能當皇帝。


    劉安自己,也這麽認為。


    但是怎麽樣呢?謀反策劃了近二十年,敗亡卻在頃刻之間。漢武帝甚至沒費一兵一卒,隻是派官員到淮南國去辦案問罪。結果使節未到,劉安就自殺了。


    這時迴首七國之亂,便覺恍如隔世。


    想當年,劉濞的氣焰何等囂張,帝國的形勢又何等嚴


    峻。驚慌失措之下,漢景帝甚至殺了晁錯,撤銷了削藩令,劉濞卻照樣稱帝,照樣發兵。


    那麽,劉濞為什麽這樣猖狂?


    因為既掌握了地方財政,又勾結了民間資本。吳國境內是有銅山和大海的。劉濞便開山采銅,煮海為鹽,結果富甲天下。於是他的王國全民免稅,服兵役則有補貼。在別處作案的逃犯,也都被他包養起來。他甚至以招降納叛和藏汙納垢聞名天下,就像《水滸傳》中的柴進。


    劉濞招攬的人才,無疑包括當時的民營企業家,即所謂“鑄錢奸人”(其實還應該包括鹽商)。此外,則是“無賴子弟”和亡命徒。也就是說,劉濞是把割據勢力、民間資本和非政府武裝力量都攏在一起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易中天中華史第二部:第一帝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易中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易中天並收藏易中天中華史第二部:第一帝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