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節
易中天中華史第二部:第一帝國 作者:易中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藩就是藩王,也就是諸侯。削藩,就是削弱諸侯們的力量。這並沒有錯,漢文帝就是這樣做的。但文帝分齊為七,分趙為二,分淮南為三,得到封國的仍是諸侯王的子弟。晁錯卻不同,是要把王國的郡縣奪歸中央。
軟刀子割肉不疼。何況按照文帝的做法,割下來的肉仍然爛在鍋裏,諸侯沒有意見,有意見也沒有話說。晁錯的做法卻是虎口奪食,諸侯豈肯拱手?
逼急了,沒準會造反。
晁錯卻不管三七二十一。他說,削藩是遲早的事,造反也是遲早的事。削,他們會反;不削,他們也反。早削早反,後患小;晚削晚反,後患大。等到各路諸侯羽翼豐滿尾大不掉,想削都削不了啦!
景帝覺得有道理,於是下令削去楚國東海郡、趙國常山郡、膠西國六縣、吳國會稽郡和豫章郡。
令下,七國反。
造反的諸侯,有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王劉賢、膠西王劉(讀如昂)、膠東王劉雄渠、濟南王劉辟光,所以叫七國之亂,也叫吳楚之亂。
打出的旗號是:入誅漢之賊臣晁錯。
領頭的吳王劉濞氣焰囂張。他照會各國聲稱:敝國雖小,也有三千裏;我軍雖弱,也有五十萬;寡人雖貧,也節衣縮食三十年。吳國在天下各處都有存款,各位大王要犒賞三軍,盡管用錢,跟寡人打聲招唿就行。
劉濞又在國內總動員。他說,寡人今年六十二,親自將兵;寡人的小兒子十四歲,也身先士卒。所以,從十四到六十的男丁,都要出征。
結果,劉濞兵力猛增。
如此架勢,漢景帝始料未及,方寸大亂。
晁錯也慌了手腳。實際上,此人是個書呆子,情急之下竟連出昏招,居然提出要景帝禦駕親征,自己留守京城。這就等於把安全留給自己,危險留給皇上,何況麻煩還是他自己惹出來的。難怪群情激奮,皆曰可殺。
漢景帝心裏,恐怕也咯噔一下。
晁錯卻毫無知覺,又想公報私仇,利用禦史大夫(副總理兼監察部部長)職權,要殺總跟自己作對的政敵袁盎,理由是袁盎曾說吳王不會造反,肯定是接受了賄賂。隻不過,這一提議被監察官員們集體否決。
袁盎卻得到了消息,緊急求見景帝。
景帝問袁盎:愛卿曾經擔任吳國丞相,了解他們君臣的為人。你看吳楚之亂會怎麽樣?
袁盎說:不足為慮。
景帝大吃一驚:吳王頭發白了還造反,沒有萬無一失的把握他會幹嗎?愛卿難道有什麽妙計?
袁盎說:吳王和楚王作亂,是被晁錯逼的。如今隻要殺了晁錯,派使節赦免吳楚七國,恢複他們被削之地,則兵不血刃而天下重歸太平。
景帝沉默良久,然後說:朕不會因為愛護一個人,就不顧天下萬民的。
十多天後,晁錯被殺。
那麽,劉濞他們退兵了嗎?
也沒有。
吳王劉濞甚至根本就不見前來宣詔的漢使袁盎。
和談不成,就隻能武力解決。
曆時三個月的一場內戰,最後以七國兵敗、諸王皆死而告終。他們或者被殺,或者自殺,一個個身首異處。這是景帝沒有想到的。想得到,他就不會殺晁錯。這也是吳王沒有想到的。想得到,他就不會那麽猖狂。
然而兩位功臣的結局,也不美妙。
功臣就是梁王劉武和太尉周亞夫。周亞夫是周勃的兒子,漢文帝時為將。文帝到他的細柳營勞軍,先是進不了營門,進去以後又被告知營中不能跑馬。最後亞夫出來拜見皇帝,居然手持兵器一身戎裝,拱手行軍禮。
漢文帝感歎說,這才是真將軍呢!臨終前又告訴漢景帝:將來國家有難,亞夫堪當重任。
周亞夫也不負厚望,在這次戰爭中大破吳軍,平定了七國之亂。但他的勝利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梁王劉武堅守在睢陽,拖住七國大軍三個月之久。等到叛軍筋疲力盡、彈盡糧絕,轉而與亞夫作戰時,已是不堪一擊。
梁王也乘勢痛擊,戰功跟周亞夫一樣多。
顯然,沒有梁王,漢帝國不可能勝利。
梁王劉武支持中央並不奇怪,因為他是漢景帝的親弟弟,他倆的母親竇太後甚至更喜歡這個小兒子。有太後寵愛又是功臣,梁王變得跋扈。他居然指使他人謀殺了袁盎等十多位大臣,原因是他們反對景帝立他為接班人。
這事直接導致了景帝與梁王的不和,梁王劉武最後也鬱鬱寡歡而死。他死後,梁國被分裂,變成梁、濟川、濟東、山陽、濟陰五個小王國。
梁王劉武死後一年半,周亞夫被誣下獄。
司法官問:君侯為什麽要謀反?
周亞夫答:有什麽證據說我謀反?
司法官說:就算現在沒反,也打算死後在地下反。
周亞夫百口莫辯,隻好去死。
一代名將周亞夫是絕食五天吐血而死的。漢景帝下此毒手,則是為漢武帝登基做準備。景帝曾看著周亞夫的背影說:這樣的人,哪裏是少主可以駕馭的!
周亞夫死後一年多,景帝駕崩,武帝繼位。這時,列祖列宗已經做好了種種鋪墊,單等他大顯身手。
第二章 獨尊儒術
公孫弘得到提拔表麵上是靠儒學,但他是儒生也是文吏,吃得開的原因是他既懂政治又懂業務。
可疑的獨尊
漢武帝做了一個重要決定: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這是一件影響到千秋萬代的大事。從此,中華帝國有了國家意識形態,也有了恆定的核心價值。帝國作為一種製度,也才穩定地延續了兩千多年。
當然,秦製和秦政,也因此變成漢製和漢政。
這並不容易,因為武帝的祖先都不喜歡儒家。比如劉邦,是隻要一看見儒生,就忍不住要摘下他們的帽子往裏麵撒尿的。武帝尊儒,不怕得罪祖爺爺的在天之靈?
更麻煩的是竇太後。竇太後是景帝的母親,武帝的祖母。老太太喜歡的,據說是黃帝和老子,以至於景帝和竇家人都“不得不讀老子書,尊其術”。2結果,鬧出風波來了。
有一天,竇太後招來一個名叫轅固的儒生,要他給自己講解《老子》。轅固卻撇撇嘴說:那是家奴的書。
竇太後勃然大怒,下令讓轅固到豬圈裏去。景帝無奈,隻好偷偷塞給轅固一把好刀,這位儒生才幸免於難。
太皇太後意見如此,尊儒豈不可疑?
當然。
事實上,漢武帝從來就不是真儒家,更非純儒。他迷信巫術,重用酷吏,都不是儒家讚成的事。他大張旗鼓招聘儒生時,大臣汲黯(讀如急暗)就當麵直言:陛下內心世界充滿欲望,又何必裝模作樣講什麽仁義呢?
同樣,竇太後也不是真道家或純道家。她和呂後以來的帝國統治者,是既貴黃老,又重刑名。刑就是刑律,名就是名教。刑律是法家要的,名教則是儒家的主張。所謂“黃老刑名”,首先是按照儒家荀子學派的主張確立君臣名分,然後按照法家的主張依法治國,最後像老子主張的那樣清靜無為,像黃帝那樣垂拱而治。
可見,漢初統治階級的思想雜糅了諸家。竇太後他們要的,也絕非老子主張的小國寡民,更非莊子主張的無政府主義。否則,封建製倒是對的,郡縣製反倒不對了。
這當然絕無可能。
可能的是無為而治,與民休息。
休息是必需的。七年楚漢戰爭之後,舉國上下滿目瘡痍。城池毀滅,良田荒蕪,人口銳減,民不聊生,戶口所存僅十之二三。當時,就連皇帝乘坐的專車,也配不齊四匹顏色相同的馬,將相們甚至隻能坐牛車。
於是,高、惠、文、景四朝,都厲行節儉,力求清靜。
因此到武帝繼位,國庫裏已是堆滿了糧食堆滿了錢。田野裏牛馬成群,老百姓也人給家足,上流社會更是如果隻有母馬可騎,都覺得丟人現眼了。
這不是很好嗎?為什麽要改弦更張呢?
因為帝國中央的清靜無為,固然造福於底層民眾,卻也便宜了中層豪強,尤其是擁兵自重、割據一方的諸侯王。那些獲得了言論自由的謀臣策士,獲得了人身自由的亡命之徒,更流竄於各王國,搖唇鼓舌,興風作浪。
對此,帝國豈能容忍!
事實上武帝及其臣僚首先打擊的,是“治申(申不害)、商(商鞅)、韓非、蘇秦、張儀之言,亂國政”者。前三個是法家,後兩個是縱橫家。
顯然,罷黜百家,並非罷黜道家。其實就連法家,也仍然是帝國的執政黨。隻不過,法家的思想武器隻能掌握在統治者手中,不能讓民間用來對付中央。
看來,罷黜百家的說法是可以商量的。實際上武帝他們
也沒有把諸子百家都趕盡殺絕,更沒有派人派兵燒毀民間的藏書。真正要消滅的,是危害政權的縱橫家。
這當然是竇太後也同意的。何況她喜歡清靜,豈會讚同縱橫家的無事生非?
那麽,獨尊儒術,是真的嗎?
是。不過,是獨尊,不是獨存。也就是說,隻有儒學才被確立為官學,有著毋庸置疑的至尊地位,是思想文化領域的老大,諸子百家不能與之平起平坐。
問題是,為什麽要獨尊一家呢?
因為統一的帝國需要統一的思想,這是秦始皇就已經意識到的。而且,始皇的焚書,武帝的尊儒,動機和說法都一樣:天下大亂,皆因思想自由,言論不一。既然好不容易法令歸一統,又豈能再眾說紛紜?
一統天下,就不能百家爭鳴。
這是秦皇和漢武的一致看法。隻不過,秦始皇選錯了對象(推崇法家),找錯了幫手(以吏為師),用錯了手段(焚書坑儒),漢武帝卻對了路。
儒學,為什麽就適合做統治思想?
因為儒家是維護君主製度的。這倒是跟法家一樣。但法家的維護不講道理,其手段則無非絕對權威、陰謀詭計和嚴刑峻法(法家稱之為勢、術、法)。所以,法家之道為霸道,
法家之政為苛政,法家之製為專製,法家之治為刑治。結果怎麽樣呢?秦帝國二世而亡。
儒家則不同,道為王道,政為仁政,製為禮製,治為德治。也就是說,儒家維護君主製度是講道理的,也有人情味。這樣的統治,人民能夠接受。人民能接受,政權就穩固。君主和人民都滿意,就雙贏。
何況儒家學說有著深厚的根基,這就是小農經濟、宗法社會和禮樂傳統。從這個角度看,儒學成為國家意識形態幾乎是不可避免和無法替代的。而且,當儒學取得至尊地位並深入人心後,帝國時代的核心價值也產生了。
這就是三綱五常。
此事的意義當然極其深遠,也許隻能從長計議(詳見本中華史第九卷《兩漢兩羅馬》)。問題在於,儒家學說與帝國製度原本存在衝突。原始儒家尤其是孔子,可是主張封建製的,帝國的製度卻是郡縣製。那麽,漢帝國之所獨尊,還可能是儒學嗎?
新儒生
登上兩漢曆史舞台的,是新儒學。
新儒學的代表人物,是董仲舒。
董仲舒是因為漢武帝下令策問古今治亂之道,才進入皇帝視野的。正是在這次對策中,董仲舒提出了以思想大一統維持政治大一統的主張,明確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
這,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由此產生的功過是非,也往往算在此人賬上。
然而在司馬遷的時代,董仲舒的地位並不高。他被看作諸儒的一員,在《史記》中與他人合為一傳。到班固的時代,董仲舒才脫穎而出,被推為儒首。他的“天人三策”也才載入史冊,成為曆史轉變的裏程碑。
這說明什麽呢?
說明獨尊儒術並非漢武帝一時之事,更非董仲舒一人之功。事實上,董仲舒的新儒學成為國家意識形態,經曆了漫長的過程。其深遠影響,也要到後世才顯現。武帝時代改寫曆史的,不是新儒學,而是新儒家,或新儒生。
新儒生的代表人物,是叔孫通和公孫弘。
叔孫通原本是秦帝國的博士,在二世的時代供職於宮中。這說明秦始皇其實隻焚書,不坑儒(所坑為術士)。焚書的目的之於文化,也不是毀滅,而是壟斷。所以,陳勝吳廣起義後,被秦二世叫來問策的,是一群儒生。
儒生都是書呆子。他們的對策,是出兵鎮壓。
二世聞言,臉都綠了。
叔孫通趕緊上前說:天下一統,四海一家,明主在上,法令在下,哪有什麽人造反?小偷小摸罷了。
秦二世龍顏大悅。
軟刀子割肉不疼。何況按照文帝的做法,割下來的肉仍然爛在鍋裏,諸侯沒有意見,有意見也沒有話說。晁錯的做法卻是虎口奪食,諸侯豈肯拱手?
逼急了,沒準會造反。
晁錯卻不管三七二十一。他說,削藩是遲早的事,造反也是遲早的事。削,他們會反;不削,他們也反。早削早反,後患小;晚削晚反,後患大。等到各路諸侯羽翼豐滿尾大不掉,想削都削不了啦!
景帝覺得有道理,於是下令削去楚國東海郡、趙國常山郡、膠西國六縣、吳國會稽郡和豫章郡。
令下,七國反。
造反的諸侯,有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王劉賢、膠西王劉(讀如昂)、膠東王劉雄渠、濟南王劉辟光,所以叫七國之亂,也叫吳楚之亂。
打出的旗號是:入誅漢之賊臣晁錯。
領頭的吳王劉濞氣焰囂張。他照會各國聲稱:敝國雖小,也有三千裏;我軍雖弱,也有五十萬;寡人雖貧,也節衣縮食三十年。吳國在天下各處都有存款,各位大王要犒賞三軍,盡管用錢,跟寡人打聲招唿就行。
劉濞又在國內總動員。他說,寡人今年六十二,親自將兵;寡人的小兒子十四歲,也身先士卒。所以,從十四到六十的男丁,都要出征。
結果,劉濞兵力猛增。
如此架勢,漢景帝始料未及,方寸大亂。
晁錯也慌了手腳。實際上,此人是個書呆子,情急之下竟連出昏招,居然提出要景帝禦駕親征,自己留守京城。這就等於把安全留給自己,危險留給皇上,何況麻煩還是他自己惹出來的。難怪群情激奮,皆曰可殺。
漢景帝心裏,恐怕也咯噔一下。
晁錯卻毫無知覺,又想公報私仇,利用禦史大夫(副總理兼監察部部長)職權,要殺總跟自己作對的政敵袁盎,理由是袁盎曾說吳王不會造反,肯定是接受了賄賂。隻不過,這一提議被監察官員們集體否決。
袁盎卻得到了消息,緊急求見景帝。
景帝問袁盎:愛卿曾經擔任吳國丞相,了解他們君臣的為人。你看吳楚之亂會怎麽樣?
袁盎說:不足為慮。
景帝大吃一驚:吳王頭發白了還造反,沒有萬無一失的把握他會幹嗎?愛卿難道有什麽妙計?
袁盎說:吳王和楚王作亂,是被晁錯逼的。如今隻要殺了晁錯,派使節赦免吳楚七國,恢複他們被削之地,則兵不血刃而天下重歸太平。
景帝沉默良久,然後說:朕不會因為愛護一個人,就不顧天下萬民的。
十多天後,晁錯被殺。
那麽,劉濞他們退兵了嗎?
也沒有。
吳王劉濞甚至根本就不見前來宣詔的漢使袁盎。
和談不成,就隻能武力解決。
曆時三個月的一場內戰,最後以七國兵敗、諸王皆死而告終。他們或者被殺,或者自殺,一個個身首異處。這是景帝沒有想到的。想得到,他就不會殺晁錯。這也是吳王沒有想到的。想得到,他就不會那麽猖狂。
然而兩位功臣的結局,也不美妙。
功臣就是梁王劉武和太尉周亞夫。周亞夫是周勃的兒子,漢文帝時為將。文帝到他的細柳營勞軍,先是進不了營門,進去以後又被告知營中不能跑馬。最後亞夫出來拜見皇帝,居然手持兵器一身戎裝,拱手行軍禮。
漢文帝感歎說,這才是真將軍呢!臨終前又告訴漢景帝:將來國家有難,亞夫堪當重任。
周亞夫也不負厚望,在這次戰爭中大破吳軍,平定了七國之亂。但他的勝利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梁王劉武堅守在睢陽,拖住七國大軍三個月之久。等到叛軍筋疲力盡、彈盡糧絕,轉而與亞夫作戰時,已是不堪一擊。
梁王也乘勢痛擊,戰功跟周亞夫一樣多。
顯然,沒有梁王,漢帝國不可能勝利。
梁王劉武支持中央並不奇怪,因為他是漢景帝的親弟弟,他倆的母親竇太後甚至更喜歡這個小兒子。有太後寵愛又是功臣,梁王變得跋扈。他居然指使他人謀殺了袁盎等十多位大臣,原因是他們反對景帝立他為接班人。
這事直接導致了景帝與梁王的不和,梁王劉武最後也鬱鬱寡歡而死。他死後,梁國被分裂,變成梁、濟川、濟東、山陽、濟陰五個小王國。
梁王劉武死後一年半,周亞夫被誣下獄。
司法官問:君侯為什麽要謀反?
周亞夫答:有什麽證據說我謀反?
司法官說:就算現在沒反,也打算死後在地下反。
周亞夫百口莫辯,隻好去死。
一代名將周亞夫是絕食五天吐血而死的。漢景帝下此毒手,則是為漢武帝登基做準備。景帝曾看著周亞夫的背影說:這樣的人,哪裏是少主可以駕馭的!
周亞夫死後一年多,景帝駕崩,武帝繼位。這時,列祖列宗已經做好了種種鋪墊,單等他大顯身手。
第二章 獨尊儒術
公孫弘得到提拔表麵上是靠儒學,但他是儒生也是文吏,吃得開的原因是他既懂政治又懂業務。
可疑的獨尊
漢武帝做了一個重要決定: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這是一件影響到千秋萬代的大事。從此,中華帝國有了國家意識形態,也有了恆定的核心價值。帝國作為一種製度,也才穩定地延續了兩千多年。
當然,秦製和秦政,也因此變成漢製和漢政。
這並不容易,因為武帝的祖先都不喜歡儒家。比如劉邦,是隻要一看見儒生,就忍不住要摘下他們的帽子往裏麵撒尿的。武帝尊儒,不怕得罪祖爺爺的在天之靈?
更麻煩的是竇太後。竇太後是景帝的母親,武帝的祖母。老太太喜歡的,據說是黃帝和老子,以至於景帝和竇家人都“不得不讀老子書,尊其術”。2結果,鬧出風波來了。
有一天,竇太後招來一個名叫轅固的儒生,要他給自己講解《老子》。轅固卻撇撇嘴說:那是家奴的書。
竇太後勃然大怒,下令讓轅固到豬圈裏去。景帝無奈,隻好偷偷塞給轅固一把好刀,這位儒生才幸免於難。
太皇太後意見如此,尊儒豈不可疑?
當然。
事實上,漢武帝從來就不是真儒家,更非純儒。他迷信巫術,重用酷吏,都不是儒家讚成的事。他大張旗鼓招聘儒生時,大臣汲黯(讀如急暗)就當麵直言:陛下內心世界充滿欲望,又何必裝模作樣講什麽仁義呢?
同樣,竇太後也不是真道家或純道家。她和呂後以來的帝國統治者,是既貴黃老,又重刑名。刑就是刑律,名就是名教。刑律是法家要的,名教則是儒家的主張。所謂“黃老刑名”,首先是按照儒家荀子學派的主張確立君臣名分,然後按照法家的主張依法治國,最後像老子主張的那樣清靜無為,像黃帝那樣垂拱而治。
可見,漢初統治階級的思想雜糅了諸家。竇太後他們要的,也絕非老子主張的小國寡民,更非莊子主張的無政府主義。否則,封建製倒是對的,郡縣製反倒不對了。
這當然絕無可能。
可能的是無為而治,與民休息。
休息是必需的。七年楚漢戰爭之後,舉國上下滿目瘡痍。城池毀滅,良田荒蕪,人口銳減,民不聊生,戶口所存僅十之二三。當時,就連皇帝乘坐的專車,也配不齊四匹顏色相同的馬,將相們甚至隻能坐牛車。
於是,高、惠、文、景四朝,都厲行節儉,力求清靜。
因此到武帝繼位,國庫裏已是堆滿了糧食堆滿了錢。田野裏牛馬成群,老百姓也人給家足,上流社會更是如果隻有母馬可騎,都覺得丟人現眼了。
這不是很好嗎?為什麽要改弦更張呢?
因為帝國中央的清靜無為,固然造福於底層民眾,卻也便宜了中層豪強,尤其是擁兵自重、割據一方的諸侯王。那些獲得了言論自由的謀臣策士,獲得了人身自由的亡命之徒,更流竄於各王國,搖唇鼓舌,興風作浪。
對此,帝國豈能容忍!
事實上武帝及其臣僚首先打擊的,是“治申(申不害)、商(商鞅)、韓非、蘇秦、張儀之言,亂國政”者。前三個是法家,後兩個是縱橫家。
顯然,罷黜百家,並非罷黜道家。其實就連法家,也仍然是帝國的執政黨。隻不過,法家的思想武器隻能掌握在統治者手中,不能讓民間用來對付中央。
看來,罷黜百家的說法是可以商量的。實際上武帝他們
也沒有把諸子百家都趕盡殺絕,更沒有派人派兵燒毀民間的藏書。真正要消滅的,是危害政權的縱橫家。
這當然是竇太後也同意的。何況她喜歡清靜,豈會讚同縱橫家的無事生非?
那麽,獨尊儒術,是真的嗎?
是。不過,是獨尊,不是獨存。也就是說,隻有儒學才被確立為官學,有著毋庸置疑的至尊地位,是思想文化領域的老大,諸子百家不能與之平起平坐。
問題是,為什麽要獨尊一家呢?
因為統一的帝國需要統一的思想,這是秦始皇就已經意識到的。而且,始皇的焚書,武帝的尊儒,動機和說法都一樣:天下大亂,皆因思想自由,言論不一。既然好不容易法令歸一統,又豈能再眾說紛紜?
一統天下,就不能百家爭鳴。
這是秦皇和漢武的一致看法。隻不過,秦始皇選錯了對象(推崇法家),找錯了幫手(以吏為師),用錯了手段(焚書坑儒),漢武帝卻對了路。
儒學,為什麽就適合做統治思想?
因為儒家是維護君主製度的。這倒是跟法家一樣。但法家的維護不講道理,其手段則無非絕對權威、陰謀詭計和嚴刑峻法(法家稱之為勢、術、法)。所以,法家之道為霸道,
法家之政為苛政,法家之製為專製,法家之治為刑治。結果怎麽樣呢?秦帝國二世而亡。
儒家則不同,道為王道,政為仁政,製為禮製,治為德治。也就是說,儒家維護君主製度是講道理的,也有人情味。這樣的統治,人民能夠接受。人民能接受,政權就穩固。君主和人民都滿意,就雙贏。
何況儒家學說有著深厚的根基,這就是小農經濟、宗法社會和禮樂傳統。從這個角度看,儒學成為國家意識形態幾乎是不可避免和無法替代的。而且,當儒學取得至尊地位並深入人心後,帝國時代的核心價值也產生了。
這就是三綱五常。
此事的意義當然極其深遠,也許隻能從長計議(詳見本中華史第九卷《兩漢兩羅馬》)。問題在於,儒家學說與帝國製度原本存在衝突。原始儒家尤其是孔子,可是主張封建製的,帝國的製度卻是郡縣製。那麽,漢帝國之所獨尊,還可能是儒學嗎?
新儒生
登上兩漢曆史舞台的,是新儒學。
新儒學的代表人物,是董仲舒。
董仲舒是因為漢武帝下令策問古今治亂之道,才進入皇帝視野的。正是在這次對策中,董仲舒提出了以思想大一統維持政治大一統的主張,明確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
這,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由此產生的功過是非,也往往算在此人賬上。
然而在司馬遷的時代,董仲舒的地位並不高。他被看作諸儒的一員,在《史記》中與他人合為一傳。到班固的時代,董仲舒才脫穎而出,被推為儒首。他的“天人三策”也才載入史冊,成為曆史轉變的裏程碑。
這說明什麽呢?
說明獨尊儒術並非漢武帝一時之事,更非董仲舒一人之功。事實上,董仲舒的新儒學成為國家意識形態,經曆了漫長的過程。其深遠影響,也要到後世才顯現。武帝時代改寫曆史的,不是新儒學,而是新儒家,或新儒生。
新儒生的代表人物,是叔孫通和公孫弘。
叔孫通原本是秦帝國的博士,在二世的時代供職於宮中。這說明秦始皇其實隻焚書,不坑儒(所坑為術士)。焚書的目的之於文化,也不是毀滅,而是壟斷。所以,陳勝吳廣起義後,被秦二世叫來問策的,是一群儒生。
儒生都是書呆子。他們的對策,是出兵鎮壓。
二世聞言,臉都綠了。
叔孫通趕緊上前說:天下一統,四海一家,明主在上,法令在下,哪有什麽人造反?小偷小摸罷了。
秦二世龍顏大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