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節
易中天中華史第一部:中華根 作者:易中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劉邦說:置之(放了他)!
蒯通策反韓信,貫高暗殺劉邦,事實俱在,本人也供認不諱。劉邦卻不殺他們,也不因為欒布和蒯通的頂撞而惱羞成怒,這難道是喪心病狂?
因此他的殺人,就隻有一個原因:政治需要。
這一點,可以從彭越案看得很清楚。
彭越被捕後,劉邦其實也知道他是冤枉的,因此並沒有殺他,而是貶到蜀郡為庶民。彭越西行路遇呂後,向呂後哭訴自己的冤屈。呂後聽了卻對劉邦說,彭越這人能量很大,如不斬草除根,隻怕後患無窮。
於是重新審理此案,將彭越置於死地。
再看韓王信。
韓王信反,是因為打不過匈奴,隻能降胡反漢。但韓王信的封地原本在潁川,跟匈奴十萬八千裏,怎麽會屢遭侵略,以至於降了匈奴呢?
因為劉邦把他的封地從潁川郡遷到了太原郡。
那麽,劉邦又為什麽要這樣做?
因為潁川郡北近鞏縣(今河南省鞏義縣)、洛陽,南迫宛城(今河南省南陽市)、葉縣(葉讀如射,今河南省葉縣),東有淮陽(今河南省淮陽縣),都是兵家必爭之地(皆天下勁兵處),劉邦不能不捏在自己手裏。7
這就是劉邦大開殺戒的真實原因。
很顯然,迫於無奈,劉邦在勝利之後冊封或承認了七個異姓王。但,除長沙王吳芮國小力弱外,他對其他六個王都是不放心的。這才徙封韓王韓信,奪國趙王張敖,誣陷梁王彭越。徙韓奪趙是要地,殺害彭越是防人。
劉邦的貪婪、防範和猜忌,已是毫不掩飾。
結果,淮南王英布反。
英布是倒數第二個被消滅的異姓諸侯王。此前,依次是燕王臧荼、韓王韓信、趙王張敖、楚王韓信、梁王彭越;之後,則還有燕王盧綰。盧綰是臧荼被滅以後封的,又在漢十二年被滅,新封的燕王則為劉邦的兒子劉建。
那麽,英布如果不反,劉邦會滅了他嗎?
難講。因為英布的王國,擁有長江下遊的九江、廬江、衡山、豫章四郡,相當於今天的安徽和江西兩省。這麽大一塊地方,劉邦是遲早要吞並的。
英布則不反也不行。夏侯嬰曾經問一位長者,皇上待他不薄,英布為什麽還要造反?長者說,英布感到了危險嘛!當今天下功高震主的,就是韓信、彭越和英布。那麽想想看,去年殺彭越,前年殺韓信,今年不就輪到英布了嗎?那還不如自己造反算了。
然而英布畢竟是英布。他可是在陳勝的時代就已經起義,項梁的時代就已經從軍的老革命。所以,他與劉邦戰於庸城(今安徽省宿州市)陣前相見時,竟毫無愧色。
劉邦問:你何苦要造反?
英布答:老子想當皇帝!8
這話說得漂亮,可惜皇帝隻能有一個。漢十二年十月,英布戰敗而死,淮南國則封給了劉邦的兒子劉長。
英布失敗了。
但受過黥刑的土匪英布,卻比韓信瀟灑得多!
韓信之死
韓信沒想到自己會死。
事實上劉邦原本也沒打算殺韓信,韓信最後是被呂後謀殺的。建國之初,劉邦隻是把他從齊王徙封為楚王。這當然是耍了心眼。齊國何等重要,豈能放心地交給韓信?再說這王位是韓信勒索來的,劉邦也不爽。
不過劉邦的理由卻很正當:義帝沒有後代,韓信又是楚人。楚人治楚,衣錦還鄉,都說得過去吧?9
韓信自己,似乎也很滿意這安排。他迴到家鄉,找到當年幫助和羞辱過自己的人,重謝前者,寬恕後者,堪稱與民同樂,並沒有辜負劉邦的一番好意。10
可惜好景不長。韓信大約隻做了半年楚王,就有人上書朝廷舉報他謀反。誰寫的舉報信,出於什麽動機,都已無法確知,但朝中將領們的反應卻相當一致。他們異口同聲地說:請皇上立即發兵,活埋了那小子!
韓信的人緣,看來並不好。
劉邦卻沒有立即表態,而是去問陳平。
陳平推辭再三。
劉邦執意要問。
陳平問:舉報韓信謀反,有其他人知道嗎?
劉邦說:沒有。
陳平問:韓信自己知道嗎?
劉邦說:不知道。
陳平問:陛下的兵比韓信更精嗎?
劉邦說:不能比。
陳平又問:陛下的將比韓信更強嗎?
劉邦說:比不上。
陳平說:兵不如人家的精,將不如人家的強,卻發兵去討伐,不是逼著攆著人家造反嗎?
劉邦說:為之奈何?
陳平說:如果隻是對付韓信,用不著百萬雄兵,一名戰士就夠了。請皇上偽稱巡狩雲夢澤。天子巡視,諸侯必須郊迎。到時候,秘密逮捕就是。
劉邦然其計,立即昭告天下,隨即南巡。11
詔書傳達到楚,韓信慌了。
韓信並未做賊,為什麽心虛?因為楚國名將鍾離眜(眜讀如末;亦寫作眛,讀如妹)藏在他那裏。這是劉邦下令全國通緝的要犯,卻被韓信保護起來。但為了自保,韓信隻好昧著良心殺了鍾離眜,帶著他的人頭去見劉邦。
劉邦根本就不吃這一套,韓信也被立即捆綁起來扔進車裏。韓信仰天長歎: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現在天下已定,我是該死了!劉邦卻迴過頭說:少廢話!你以為反跡還不彰明嗎?
不過韓信並沒有被殺,僅被貶為淮陰侯。看來,劉邦隻是想要他的權、他的地,並不想要他的命。
韓信自己,卻起了謀反的心思。
漢十年九月,漢將陳豨在邊地反叛,自立為代王。劉邦禦駕親征,韓信稱病不從,卻派人送信給陳豨,準備在京城做內應。結果事不縝密,被手下人舉報。
呂後接到密告,便與蕭何商量,謊稱邊地大捷,陳豨已死,列侯和群臣都要入宮慶賀。韓信心中有鬼,不敢不去,何況又是蕭何發的通知?結果剛一進宮,就被埋藏在兩旁的武士擒拿,並被呂後處死在長樂宮鍾室。
韓信之死,是史家津津樂道的話題,更被文學藝術作品一再演繹。不少人甚至認為,韓信的謀反根本就是冤假錯案。想想看吧,他最有實力也最有條件的時候不反,現在等於軟禁在家,反什麽呢?隻不過,這錯案已被劉邦和呂後鑄成鐵案,司馬遷也翻不過來。
關於這個問題,讀者自可見仁見智。但大約可以肯定,此事確係呂後所為,或呂後與蕭何合謀。當年月下追韓信的蕭何為什麽要與呂後聯手,也不清楚。同樣可以肯定的是,劉邦對這一結果既感到驚喜,又略有遺憾。
對,且喜且憐之。
那麽,劉邦臨行前是否對呂後有過授權、交代或者暗示?同樣不清楚。但呂後可以事先不請示,事後也不通氣,自然有原因。總之,呂後比劉邦要狠毒得多。她沒有片刻猶豫和憐惜,幹淨利索地就把韓信幹掉了。韓信這才痛悔當初不聽蒯通之計,以至於竟被婦人所戮。
是啊,他隻知道譏笑項羽的婦人之仁,卻不知道這毛病自己也有,更沒想到婦人也未必都仁的。
但,他應該知道自己不是劉邦的對手。
韓信被貶為淮陰侯後,劉邦經常找他聊天。他們共同迴憶過去的歲月,議論諸將的才能。有一次,劉邦問韓信:像我這樣的,能帶多少兵?
韓信說:超不過十萬。
劉邦又問:你呢?
韓信說:越多越好。
劉邦笑:好一個多多益善,怎麽被我抓起來了?
韓信說:陛下不善將兵,而善將將(駕馭將領),這就是我韓信鬥不過陛下的原因。再說陛下是天才,哪裏是人才比得上的(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
好嘛,那你還要謀反?
韓信被殺,是在漢十一年正月。與此同時,韓王信也被殺。一個月後,即同年三月,彭越被滅三族。又過四個月,即同年七月,淮南王英布反。三個月後,即漢十二年十月,劉邦與英布會戰。英布兵敗被殺,劉邦則因為被流矢所中,在半年後不治身亡。
一個個英雄或梟雄就這樣謝幕退場,不是身敗,便是名裂,真不知是為了什麽。
也許,這得去問秦始皇。
秦主義
秦始皇的屍體運到鹹陽時,早已腐臭。
當然要臭的。他崩於沙丘是在七月,葬於驪山是在九月。這麽長的時間這麽長的路,又是熱天,不臭才怪。因此也有人認為,這屍體根本就沒運迴去,也不可能運。坐在車裏和埋在皇帝陵的,其實都是替身。12
也許吧,也許。
但可以肯定,無論秦始皇本人埋在了哪裏,他的事業都沒有被埋葬。祖龍雖死秦猶在。劉邦和他的後繼者接手了秦始皇的所有遺產,包括他開拓的疆域,他開創的製度,他開辟的道路,以及背後的理想。
秦始皇也有理想嗎?
當然。13
沒有證據證明,奪取了天下的秦始皇,像當年的周武王一樣舉行了開國大典。但這絕不意味著他是懵懂的。相反,秦始皇清楚地認識到了三點:第一,他做的事情前所未有;第二,他建立的製度將延續下去;第三,他的事業如果成功,將永遠消滅戰爭,實現世界和平。14
如此理想,豈非遠大?
沒人知道秦始皇為什麽會這樣想。也許,作為戰火中成長的一代,他對戰爭有著別樣的看法。在他看來,戰爭是可惡的;而戰爭的總根源,就是諸侯林立的封建製。
秦始皇說對了嗎?
有一定道理。據統計,春秋時期八十多年間,僅鄭國參加的戰爭就多達七十二次以上,宋國的參戰也不少於四十六次。他們進行這些戰爭,有時是要服從霸主的命令,有時是為了自衛,有時則是侵略別人。15
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
事實上,春秋無義戰。春秋的戰爭幾乎都是侵略戰爭,戰國就更是。抵抗外族入侵的反侵略戰爭也有,但更多的是華夏民族窩裏鬥。開始不過爭當老大,後來就變成兼並別國。也就在前麵說的八十多年間,僅楚國一家,就滅了江、六(讀如陸)、蓼(讀如瞭,第三聲)、庸、蕭五國,以及群舒(分布在今安徽省北部的少數民族)。
其他邦國也不含糊。齊滅萊,秦滅滑,魯滅邾(讀如朱),莒(讀如舉)滅鄫(讀如增)。莒,後來是被楚滅了的。但在這會兒,也不放過兼並別國的機會。16
那麽,這是中國國情,或君主製的罪惡嗎?
也未必,並非君主製的古希臘同樣戰火紛飛。那些獨立、自由、平等的城邦,就像我們的東周列國一樣大打出手。民主製的雅典與貴族製的斯巴達為了稱霸全希臘,爆發了著名的伯羅奔尼撒戰爭,時間長達二十七年之久,跟我們春秋時期的晉楚爭霸有得一拚。
更不像話的是,為了在這自相殘殺中勝出,他們竟不惜勾結希臘的宿敵波斯。這跟製度又有什麽關係呢?何況城邦製度的希臘,在世界史上原本就是例外。17
相反,從分散弱小的部落國家,到相對強大的獨立王國,再通過戰爭變成統一大帝國,幾乎是世界各民族的共同道路。埃及、印度、巴比倫,都如此。就連羅馬,雖然堅持共和政體五百年,最後還是扛不住。希臘人自己無法完成這一轉變,便隻好由馬其頓人代勞。18
曆史潮流,大抵如此。
秦始皇當然沒讀過世界史,也不會去思考人類文明的曆史進程。他的想法可能很簡單:既然君主必不可少,那麽,與其一堆人當國王,不如一個人當皇帝。
這就是秦始皇的主義,秦主義。
秦主義的核心關鍵詞是皇帝。因此,他們為皇帝規定了一係列特權和專用名詞。皇帝下達指示叫製,頒布命令叫詔,自稱則為朕(周王稱不穀,諸侯稱寡人)。朕,原本就是“自身”的意思。以前誰都可以這麽說,現在不行了。皇帝要唯我獨尊,臣民便隻好身不由己。
問題是,有了皇帝,天下就太平了嗎?
也沒有,反而打得更兇,因為當皇帝成了最大的誘惑。當年張敖被誣謀反,連呂後都來說情,認為看在魯元公主的份上,張敖應該不至於。劉邦卻說,為什麽不會?他要是得了天下,有的是魯元公主。19
顯然,僅僅確定天下隻有一個皇帝還不行,還得保證這皇位是不可爭奪的。這樣看,劉邦倒是在完成秦始皇未竟之事業,完善秦主義;韓信、彭越、英布的不幸,則在於不該生活在這曆史的轉折關頭。
漢初的大屠殺,隻能這樣理解。
然而劉邦卻犯了另一個錯誤。他隻知道防外人,不知道防家賊。在逐一消滅了異姓諸侯王以後,劉邦把他們的地盤封給了兄弟和子侄。他萬萬沒想到,由於都是鳳子龍孫,這些家夥造起反來,比不姓劉的更加理直氣壯。
劉邦沒想到的,秦始皇更想不到。
蒯通策反韓信,貫高暗殺劉邦,事實俱在,本人也供認不諱。劉邦卻不殺他們,也不因為欒布和蒯通的頂撞而惱羞成怒,這難道是喪心病狂?
因此他的殺人,就隻有一個原因:政治需要。
這一點,可以從彭越案看得很清楚。
彭越被捕後,劉邦其實也知道他是冤枉的,因此並沒有殺他,而是貶到蜀郡為庶民。彭越西行路遇呂後,向呂後哭訴自己的冤屈。呂後聽了卻對劉邦說,彭越這人能量很大,如不斬草除根,隻怕後患無窮。
於是重新審理此案,將彭越置於死地。
再看韓王信。
韓王信反,是因為打不過匈奴,隻能降胡反漢。但韓王信的封地原本在潁川,跟匈奴十萬八千裏,怎麽會屢遭侵略,以至於降了匈奴呢?
因為劉邦把他的封地從潁川郡遷到了太原郡。
那麽,劉邦又為什麽要這樣做?
因為潁川郡北近鞏縣(今河南省鞏義縣)、洛陽,南迫宛城(今河南省南陽市)、葉縣(葉讀如射,今河南省葉縣),東有淮陽(今河南省淮陽縣),都是兵家必爭之地(皆天下勁兵處),劉邦不能不捏在自己手裏。7
這就是劉邦大開殺戒的真實原因。
很顯然,迫於無奈,劉邦在勝利之後冊封或承認了七個異姓王。但,除長沙王吳芮國小力弱外,他對其他六個王都是不放心的。這才徙封韓王韓信,奪國趙王張敖,誣陷梁王彭越。徙韓奪趙是要地,殺害彭越是防人。
劉邦的貪婪、防範和猜忌,已是毫不掩飾。
結果,淮南王英布反。
英布是倒數第二個被消滅的異姓諸侯王。此前,依次是燕王臧荼、韓王韓信、趙王張敖、楚王韓信、梁王彭越;之後,則還有燕王盧綰。盧綰是臧荼被滅以後封的,又在漢十二年被滅,新封的燕王則為劉邦的兒子劉建。
那麽,英布如果不反,劉邦會滅了他嗎?
難講。因為英布的王國,擁有長江下遊的九江、廬江、衡山、豫章四郡,相當於今天的安徽和江西兩省。這麽大一塊地方,劉邦是遲早要吞並的。
英布則不反也不行。夏侯嬰曾經問一位長者,皇上待他不薄,英布為什麽還要造反?長者說,英布感到了危險嘛!當今天下功高震主的,就是韓信、彭越和英布。那麽想想看,去年殺彭越,前年殺韓信,今年不就輪到英布了嗎?那還不如自己造反算了。
然而英布畢竟是英布。他可是在陳勝的時代就已經起義,項梁的時代就已經從軍的老革命。所以,他與劉邦戰於庸城(今安徽省宿州市)陣前相見時,竟毫無愧色。
劉邦問:你何苦要造反?
英布答:老子想當皇帝!8
這話說得漂亮,可惜皇帝隻能有一個。漢十二年十月,英布戰敗而死,淮南國則封給了劉邦的兒子劉長。
英布失敗了。
但受過黥刑的土匪英布,卻比韓信瀟灑得多!
韓信之死
韓信沒想到自己會死。
事實上劉邦原本也沒打算殺韓信,韓信最後是被呂後謀殺的。建國之初,劉邦隻是把他從齊王徙封為楚王。這當然是耍了心眼。齊國何等重要,豈能放心地交給韓信?再說這王位是韓信勒索來的,劉邦也不爽。
不過劉邦的理由卻很正當:義帝沒有後代,韓信又是楚人。楚人治楚,衣錦還鄉,都說得過去吧?9
韓信自己,似乎也很滿意這安排。他迴到家鄉,找到當年幫助和羞辱過自己的人,重謝前者,寬恕後者,堪稱與民同樂,並沒有辜負劉邦的一番好意。10
可惜好景不長。韓信大約隻做了半年楚王,就有人上書朝廷舉報他謀反。誰寫的舉報信,出於什麽動機,都已無法確知,但朝中將領們的反應卻相當一致。他們異口同聲地說:請皇上立即發兵,活埋了那小子!
韓信的人緣,看來並不好。
劉邦卻沒有立即表態,而是去問陳平。
陳平推辭再三。
劉邦執意要問。
陳平問:舉報韓信謀反,有其他人知道嗎?
劉邦說:沒有。
陳平問:韓信自己知道嗎?
劉邦說:不知道。
陳平問:陛下的兵比韓信更精嗎?
劉邦說:不能比。
陳平又問:陛下的將比韓信更強嗎?
劉邦說:比不上。
陳平說:兵不如人家的精,將不如人家的強,卻發兵去討伐,不是逼著攆著人家造反嗎?
劉邦說:為之奈何?
陳平說:如果隻是對付韓信,用不著百萬雄兵,一名戰士就夠了。請皇上偽稱巡狩雲夢澤。天子巡視,諸侯必須郊迎。到時候,秘密逮捕就是。
劉邦然其計,立即昭告天下,隨即南巡。11
詔書傳達到楚,韓信慌了。
韓信並未做賊,為什麽心虛?因為楚國名將鍾離眜(眜讀如末;亦寫作眛,讀如妹)藏在他那裏。這是劉邦下令全國通緝的要犯,卻被韓信保護起來。但為了自保,韓信隻好昧著良心殺了鍾離眜,帶著他的人頭去見劉邦。
劉邦根本就不吃這一套,韓信也被立即捆綁起來扔進車裏。韓信仰天長歎: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現在天下已定,我是該死了!劉邦卻迴過頭說:少廢話!你以為反跡還不彰明嗎?
不過韓信並沒有被殺,僅被貶為淮陰侯。看來,劉邦隻是想要他的權、他的地,並不想要他的命。
韓信自己,卻起了謀反的心思。
漢十年九月,漢將陳豨在邊地反叛,自立為代王。劉邦禦駕親征,韓信稱病不從,卻派人送信給陳豨,準備在京城做內應。結果事不縝密,被手下人舉報。
呂後接到密告,便與蕭何商量,謊稱邊地大捷,陳豨已死,列侯和群臣都要入宮慶賀。韓信心中有鬼,不敢不去,何況又是蕭何發的通知?結果剛一進宮,就被埋藏在兩旁的武士擒拿,並被呂後處死在長樂宮鍾室。
韓信之死,是史家津津樂道的話題,更被文學藝術作品一再演繹。不少人甚至認為,韓信的謀反根本就是冤假錯案。想想看吧,他最有實力也最有條件的時候不反,現在等於軟禁在家,反什麽呢?隻不過,這錯案已被劉邦和呂後鑄成鐵案,司馬遷也翻不過來。
關於這個問題,讀者自可見仁見智。但大約可以肯定,此事確係呂後所為,或呂後與蕭何合謀。當年月下追韓信的蕭何為什麽要與呂後聯手,也不清楚。同樣可以肯定的是,劉邦對這一結果既感到驚喜,又略有遺憾。
對,且喜且憐之。
那麽,劉邦臨行前是否對呂後有過授權、交代或者暗示?同樣不清楚。但呂後可以事先不請示,事後也不通氣,自然有原因。總之,呂後比劉邦要狠毒得多。她沒有片刻猶豫和憐惜,幹淨利索地就把韓信幹掉了。韓信這才痛悔當初不聽蒯通之計,以至於竟被婦人所戮。
是啊,他隻知道譏笑項羽的婦人之仁,卻不知道這毛病自己也有,更沒想到婦人也未必都仁的。
但,他應該知道自己不是劉邦的對手。
韓信被貶為淮陰侯後,劉邦經常找他聊天。他們共同迴憶過去的歲月,議論諸將的才能。有一次,劉邦問韓信:像我這樣的,能帶多少兵?
韓信說:超不過十萬。
劉邦又問:你呢?
韓信說:越多越好。
劉邦笑:好一個多多益善,怎麽被我抓起來了?
韓信說:陛下不善將兵,而善將將(駕馭將領),這就是我韓信鬥不過陛下的原因。再說陛下是天才,哪裏是人才比得上的(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
好嘛,那你還要謀反?
韓信被殺,是在漢十一年正月。與此同時,韓王信也被殺。一個月後,即同年三月,彭越被滅三族。又過四個月,即同年七月,淮南王英布反。三個月後,即漢十二年十月,劉邦與英布會戰。英布兵敗被殺,劉邦則因為被流矢所中,在半年後不治身亡。
一個個英雄或梟雄就這樣謝幕退場,不是身敗,便是名裂,真不知是為了什麽。
也許,這得去問秦始皇。
秦主義
秦始皇的屍體運到鹹陽時,早已腐臭。
當然要臭的。他崩於沙丘是在七月,葬於驪山是在九月。這麽長的時間這麽長的路,又是熱天,不臭才怪。因此也有人認為,這屍體根本就沒運迴去,也不可能運。坐在車裏和埋在皇帝陵的,其實都是替身。12
也許吧,也許。
但可以肯定,無論秦始皇本人埋在了哪裏,他的事業都沒有被埋葬。祖龍雖死秦猶在。劉邦和他的後繼者接手了秦始皇的所有遺產,包括他開拓的疆域,他開創的製度,他開辟的道路,以及背後的理想。
秦始皇也有理想嗎?
當然。13
沒有證據證明,奪取了天下的秦始皇,像當年的周武王一樣舉行了開國大典。但這絕不意味著他是懵懂的。相反,秦始皇清楚地認識到了三點:第一,他做的事情前所未有;第二,他建立的製度將延續下去;第三,他的事業如果成功,將永遠消滅戰爭,實現世界和平。14
如此理想,豈非遠大?
沒人知道秦始皇為什麽會這樣想。也許,作為戰火中成長的一代,他對戰爭有著別樣的看法。在他看來,戰爭是可惡的;而戰爭的總根源,就是諸侯林立的封建製。
秦始皇說對了嗎?
有一定道理。據統計,春秋時期八十多年間,僅鄭國參加的戰爭就多達七十二次以上,宋國的參戰也不少於四十六次。他們進行這些戰爭,有時是要服從霸主的命令,有時是為了自衛,有時則是侵略別人。15
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
事實上,春秋無義戰。春秋的戰爭幾乎都是侵略戰爭,戰國就更是。抵抗外族入侵的反侵略戰爭也有,但更多的是華夏民族窩裏鬥。開始不過爭當老大,後來就變成兼並別國。也就在前麵說的八十多年間,僅楚國一家,就滅了江、六(讀如陸)、蓼(讀如瞭,第三聲)、庸、蕭五國,以及群舒(分布在今安徽省北部的少數民族)。
其他邦國也不含糊。齊滅萊,秦滅滑,魯滅邾(讀如朱),莒(讀如舉)滅鄫(讀如增)。莒,後來是被楚滅了的。但在這會兒,也不放過兼並別國的機會。16
那麽,這是中國國情,或君主製的罪惡嗎?
也未必,並非君主製的古希臘同樣戰火紛飛。那些獨立、自由、平等的城邦,就像我們的東周列國一樣大打出手。民主製的雅典與貴族製的斯巴達為了稱霸全希臘,爆發了著名的伯羅奔尼撒戰爭,時間長達二十七年之久,跟我們春秋時期的晉楚爭霸有得一拚。
更不像話的是,為了在這自相殘殺中勝出,他們竟不惜勾結希臘的宿敵波斯。這跟製度又有什麽關係呢?何況城邦製度的希臘,在世界史上原本就是例外。17
相反,從分散弱小的部落國家,到相對強大的獨立王國,再通過戰爭變成統一大帝國,幾乎是世界各民族的共同道路。埃及、印度、巴比倫,都如此。就連羅馬,雖然堅持共和政體五百年,最後還是扛不住。希臘人自己無法完成這一轉變,便隻好由馬其頓人代勞。18
曆史潮流,大抵如此。
秦始皇當然沒讀過世界史,也不會去思考人類文明的曆史進程。他的想法可能很簡單:既然君主必不可少,那麽,與其一堆人當國王,不如一個人當皇帝。
這就是秦始皇的主義,秦主義。
秦主義的核心關鍵詞是皇帝。因此,他們為皇帝規定了一係列特權和專用名詞。皇帝下達指示叫製,頒布命令叫詔,自稱則為朕(周王稱不穀,諸侯稱寡人)。朕,原本就是“自身”的意思。以前誰都可以這麽說,現在不行了。皇帝要唯我獨尊,臣民便隻好身不由己。
問題是,有了皇帝,天下就太平了嗎?
也沒有,反而打得更兇,因為當皇帝成了最大的誘惑。當年張敖被誣謀反,連呂後都來說情,認為看在魯元公主的份上,張敖應該不至於。劉邦卻說,為什麽不會?他要是得了天下,有的是魯元公主。19
顯然,僅僅確定天下隻有一個皇帝還不行,還得保證這皇位是不可爭奪的。這樣看,劉邦倒是在完成秦始皇未竟之事業,完善秦主義;韓信、彭越、英布的不幸,則在於不該生活在這曆史的轉折關頭。
漢初的大屠殺,隻能這樣理解。
然而劉邦卻犯了另一個錯誤。他隻知道防外人,不知道防家賊。在逐一消滅了異姓諸侯王以後,劉邦把他們的地盤封給了兄弟和子侄。他萬萬沒想到,由於都是鳳子龍孫,這些家夥造起反來,比不姓劉的更加理直氣壯。
劉邦沒想到的,秦始皇更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