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高很清楚胡亥的軟肋在哪裏。他對胡亥說,當年的沙丘之謀,丞相也是參與者。現在陛下當了皇帝,丞相卻並沒有封王封侯,他會沒有想法嗎?


    胡亥心裏一動。


    趙高又說,丞相李斯是哪裏人?楚人。反賊陳勝是哪裏人?也是楚人。丞相的長子李由在三川當郡守,從來就不肯積極剿匪,這難道不說明什麽問題嗎?


    胡亥心裏又一動。


    如此再三的結果,是李斯終於下獄。但李斯問心無愧,自認為真相可以大白。於是他給胡亥寫了一封信。這封信名為認罪,實為辯誣,倒是很值得一讀。


    然而這些都沒有用。趙高把李斯的“認罪書”往地上一扔,不屑一顧地說:一個囚犯,上什麽書!


    於是李斯隻好去死。


    李斯是以五刑論罪,腰斬於鹹陽的。五刑,就是除了刺字塗墨、割掉鼻子、斬去腳趾之外,再加割掉舌頭,因為李斯犯了“誹謗罪”。當然,腰斬之前還要痛打,腰斬之後也仍然要在刑場上當眾剁成肉泥。


    據說,李斯受刑前曾對他的二兒子說:如果我想跟你一起牽著黃狗,到東門之外追逐狡兔,還能夠嗎?


    當然不能。


    一代名相李斯,就這樣被誣陷而死。他為大秦所做的所有貢獻,也被帝國忘得一幹二淨。作為被害人,他當然死不瞑目。但他應該知道,按照他們法家思想締造的帝國,是沒有人性的,也是不講道理的。那根本就是一架絞肉機。在這架絞肉機裏,誰都沒有安全感。想當年,那位天才的思想家韓非,不也被誣陷而死嗎?誣陷韓非的人,不正是李斯嗎?誣陷的手段,不是跟趙高一模一樣嗎?那麽,李斯臨死前,還會想起他那位老同學嗎?


    李斯死了,下一步就輪到胡亥。


    胡亥是被趙高發動宮廷政變逼死的。這時,趙高已接替李斯做了丞相,劉邦的部隊也已經攻下了武關(在今陝西省商南縣),胡亥則真正成了孤家寡人。於是趙高的同夥衝進宮中,曆數胡亥的種種罪狀,逼他自盡。


    胡亥說:還能見丞相一麵嗎?


    政變者說:不能。


    胡亥又說:給我一個郡,做王,可以嗎?


    政變者說:不行。


    胡亥又說:做萬戶侯,可以嗎?


    政變者說:不行。


    胡亥又說:做老百姓,可以嗎?


    政變者說:算了吧!我等是奉丞相之命,為天下來殺足下的。足下說得再多,又有什麽用?


    胡亥也隻好自殺。


    據說,胡亥臨死之前,身邊隻剩下一個宦官。


    胡亥問:事情到了這個地步,你知道嗎?


    宦官說:知道。


    胡亥說:怎麽不早告訴我?


    宦官迴答:臣不敢。要是早說,還能活到今天嗎?


    胡亥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是啊,一個人,如果半句真話都聽不到,豈能不失敗?一個政權,如果弄得人人都不敢說話,豈能不垮台?


    其實胡亥原本也沒那麽混蛋。當年趙高慫恿他矯詔篡位,他再三不肯。胡亥說:廢兄立弟,是不義;不遵父命,是不孝;弄虛作假,是無能。就算得到了皇位,天下也不服,自身也難保,國家也危險啊!


    這些都是明白話,怎麽後來就鬼迷心竅了呢?


    同樣,“後李斯時代”的大秦,也原本不是一點希望都沒有。因為沒有李斯,還有章邯。


    不幸的是,章邯也不被趙高所容。


    更不幸的是,章邯遇到了一個比他更加英勇善戰的人。這個人就是項羽。而他們倆一決雌雄的地方,則是巨鹿(今河北省平鄉縣)。


    巨鹿之戰


    巨鹿是章邯的滑鐵盧。


    章邯是在帝國處於緊要關頭的時候,受命於危難之際的。之前,他的官職是少府,掌管著山林湖泊的賦稅。當時,陳勝的一支部隊突破函穀關,進軍到戲(在今陝西省臨潼縣東),眼看就要攻進鹹陽。情急之中,秦二世隻好啟用章邯為將,讓他帶兵前往平叛。


    這一迴,胡亥總算聰明。


    章邯確實是軍事天才,剛一上陣就連連得手,殺陳勝於下城父,滅魏咎於臨濟,破項梁於定陶。當時在臨濟(今河南省封丘縣),齊王田儋和楚將項它(讀如駝)都應魏王魏咎之請來救援,共戰章邯。結果怎麽樣呢?


    田儋戰死,魏咎自殺。11


    章邯,豈非也是一代名將?


    然而要戰勝項梁,卻不容易。臨濟之戰後,項梁率領楚軍繼續作戰,先後破章邯軍於東阿、濮陽、定陶。項羽則與劉邦並肩作戰,破秦軍於雍丘,還殺了李斯的兒子李由。這個時候,是沒有理由認為章邯會勝的。12


    項梁自己,也這麽認為。


    事實上,在節節勝利之後,項梁已不把章邯放在眼裏。每次提起章邯,都是一臉的不屑。他沒想到,章邯並沒有氣餒。他更沒有想到,秦二世會大批調兵增援。結果章邯反敗為勝,大破楚軍於定陶,項梁也戰死在沙場。


    章邯戰勝楚軍後,便乘勝前進渡過黃河,一鼓作氣攻入趙境。這時,原來的趙王武臣已死,新趙王是趙歇。張耳和陳餘,則一為相,一為將。趙軍被章邯擊敗後,趙歇、張耳、陳餘都逃進了巨鹿城,並向楚王頻頻求救。


    唇亡齒寒,楚懷王不能坐視。


    問題是,項梁已死,誰來將兵?


    懷王選擇了宋義。


    宋義這個人,以前是做過楚國令尹(丞相)的。他早就勸告項梁不可輕敵,也料定項梁必定失敗。他甚至在出使齊國的途中,對迎麵相遇的齊使說:大人慢慢走。到得晚還能幸免,早早趕到定陶隻怕就沒命了。


    這當然是先見之明,也可謂知兵。


    於是,楚懷王任命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軍,範增為末將軍,率兵救趙。其他各部也都歸宋義統領,號稱“卿子冠軍”,也就是“公子上將”的意思。


    項羽卻看不上這公子哥兒。


    宋義也似乎讓人看不起。他率領部隊走到安陽(今山東省曹縣,並非今河北省安陽市),便按兵不動,一停就是四十六天。他的想法,是要靜觀其變,讓趙軍和秦軍先打了再說。秦軍敗了,就趁機打落水狗。如果趙軍敗了,秦軍也會疲憊不堪,楚軍仍可乘虛而入,撈他一把。


    於是,宋義不理軍事,天天設宴飲酒。


    項羽忍無可忍。


    在項羽看來,宋義的想法無異於癡人說夢。以秦軍之強大,趙軍根本就不是對手,哪有什麽勝利成果可以分享?秦軍滅了趙國以後,也隻會變得更加強大,又哪來的可乘之機?什麽“我承其敝”,簡直放屁!


    何況趙國盼救援,望眼欲穿;懷王憂社稷,坐不安席。現在天寒地凍,大雨傾盆,戰士們饑寒交迫,隻能吃豆子和野菜。你宋義卻觥籌交錯,酒綠燈紅,有心肝嗎?


    更糟糕的是,宋義還下了一道命令:但凡猛如虎,狠如羊,貪如狼,不聽指揮的,殺無赦。


    這當然絕非項羽所能接受。


    他的迴應也很簡單:一劍砍下了宋義的腦袋。


    對此,無人表示異議。


    楚懷王也隻能硬著頭皮,任命項羽為上將軍。


    擔任了上將軍的項羽,立即命令英布等人率兵兩萬火速救援巨鹿,然後親率全軍渡過黃河。過河的時候,項羽下令鑿沉所有的渡船,砸碎煮飯的鼎鍋,燒掉居住的房屋,隻帶三天的口糧,以示拚死一戰的決心。


    這就給我們留下了一個成語:破釜沉舟。


    破釜沉舟的楚軍兼程北上,一到戰場就與敵交手,破其防線,毀其壁壘,斷其糧道,亂其陣腳。結果,秦將蘇角被殺,王離被俘,涉閑自焚,巨鹿解圍。


    項羽一戰成名。


    是的。項羽真正成為曆史人物,起點就在此戰。當時,前來救援的各路諸侯,在巨鹿城外建起的壁壘不下十餘座。秦楚兩軍作戰時,他們都“從壁上觀”。楚軍在戰場上殺聲震天,銳不可當,諸侯軍在壁壘上看得心驚肉跳,氣都透不過來。等到戰後他們來拜見項羽時,無不戰戰兢兢匍匐在地,隻敢用膝蓋著地跪行進入轅門。


    於是,項羽當之無愧地成為諸侯聯軍的總司令。


    這一年,他二十五歲。


    現在輪到章邯糾結了。


    章邯兵敗的消息傳到鹹陽,胡亥龍顏大怒,譴責之令頻頻下達。章邯派人到鹹陽解釋,趙高卻拒不接見。章邯的部下司馬欣說:趙高是不會放過我們的。勝了,他嫉妒;敗了,他治罪。何去何從,請將軍三思。


    陳餘也給章邯寫信。陳餘說,秦最冷酷無情。想想看吧,白起和蒙恬,曾經立下多少汗馬功勞?最後怎麽樣呢?死路一條。為什麽?功勞太大,封無可封,隻好強加罪名。現在,將軍您可是“有功亦誅,無功亦誅”,為什麽不棄暗投明?難道還看不出天要亡秦嗎?


    於是章邯投降。


    軍糧已盡的項羽,也決定與章邯握手言和。兩人相約見麵,互訴衷腸。說到趙高,章邯竟泣不成聲。


    項羽安撫了這位過去的對手。他立章邯為雍王,並讓他留在軍中效力。雍,在今陝西省鳳翔縣,春秋時期曾經做過秦國的國都。所以,雍王其實就是秦王。


    章邯當然想不到,這很可能會是一張空頭支票。因為項羽許給他的地盤,馬上就要歸劉邦了。


    沛公入秦


    劉邦是秦二世三年十月進入鹹陽的。13


    這事說來話長。項梁兵敗被殺後,楚懷王遷都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召開聯席會議,決定西進攻秦。同時與諸將約定,誰能夠最先平定關中,誰就是那裏的王。14


    懷王這話,口氣太大。此刻,諸侯還很弱小,暴秦還很強大,章邯的氣焰也還很囂張,哪裏談得上“先入定關中者王之”?就算能,也是期貨或風投。


    因此,響應號召的隻有項羽和劉邦。而且,態度最積極的是項羽。他說,我去,我和沛公一起去!


    懷王手下的老將卻另有看法。


    老將們說,項羽這人太彪悍也太殘忍。所到之處,無不燒殺掠搶,殺人如麻。上次屠襄城,竟然一個活口都留不下。後來又屠城陽。秦的人民,已經被欺壓得夠苦的了,豈能再雪上加霜?不如派一位忠厚長者,扶義而西,以仁抗暴,說不定能仁定天下。


    他們的看法並不錯。後來項羽“屠燒鹹陽宮室,所過無不殘破,秦人大失望”,便是證明。


    那麽劉邦呢?


    劉邦當然也不是什麽忠厚長者。項羽屠城陽,他就是幫兇。但他的作風,確實跟項羽不同。劉邦入秦後,不但秋毫無犯,就連當地民眾送來勞軍的酒肉,也都統統璧還。劉邦說,敝軍糧草充足,不敢破費大家。


    這實在讓人驚喜。更讓秦人喜出望外的是,劉邦宣布廢除秦帝國的所有嚴刑峻法。劉邦說,各位父老鄉親過去的日子,實在是太苦了。現在與諸位約法三章:殺人償命,傷害罪和盜竊罪判刑,僅此而已。請大家放心,我劉季是來安良除暴的,不是來恃強淩弱的。


    不難想象,當時的民眾,肯定是一片歡唿。


    對於秦的官員,劉邦也沒有進行報複。秦王子嬰被妥善安頓,各衙門的吏員也照樣辦公,人民群眾更是安居樂業,於是秦人“唯恐沛公不為秦王”。


    那麽,劉邦的成功,當真是“仁者無敵”嗎?


    也是也不是。至少,不完全是。


    事實上,劉邦進入鹹陽宮時,原本是不想走的。那麽多的奇珍異寶,那麽多的美食佳肴,那麽多的漂亮姑娘,哪一個不是他劉邦朝思暮想,垂涎欲滴的?想當年,他到鹹陽服役看見秦始皇,就曾說過“大丈夫當如此也”。現在可以“如此”了,豈有不盡情享受之理?


    因此,樊噲勸他出宮,他根本聽不進去。


    最後還是張良說服了他。張良說,秦亡,就因為貪暴無道。秦王驕奢淫逸,您才得以入秦。因此,我軍勝利之後,必須反其道而行。秦暴則我仁,秦貪則我儉,萬萬不可死於安樂,請沛公聽從樊噲的建議。15


    劉邦也想明白了。這會兒天下未定,政權不穩,還不是享受的時候。於是退出秦宮,還軍霸上(即今西安市長安區白鹿原,因地處霸水西部高原而得名)。而且,他幹脆大方瀟灑到底,連勞軍的酒肉也不要了。


    這其實正是劉邦的優點。


    是啊,劉邦這人,既沒有高尚品德,又沒有一技之長,憑什麽最後成功,富有天下?因為他識好歹。而且,一旦他接受意見,甚至會做得比你想要的還到位。


    正是靠著這一點,他步步走向勝利。


    也正是靠著這一點,他網羅了眾多人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易中天中華史第一部:中華根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易中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易中天並收藏易中天中華史第一部:中華根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