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為我們留下了四個成語:


    破釜沉舟,作壁上觀,衣錦還鄉,沐猴而冠。


    兵起江東


    項羽是跟著他叔叔項梁一起造反的。


    這是秦二世元年的九月,也就是大澤鄉起義的兩個月後。當時,蘄縣周邊得到消息的民眾,紛紛殺了秦帝國派來的郡守和縣令,以響應陳勝,史稱“江西皆反”。1


    這時,項梁和項羽卻在江東。


    江東和江西,是古代的兩個概念。我們知道,萬裏長江經過鄱陽湖以後,有一段(主要在今安徽省境內)是斜行向北的。於是,從九江到鎮江,就形成了一條偏南北方向的水路。以此為界,兩岸分別稱為江東和江西。江東即今蘇南和皖南(後來蘇南叫江南),江西即今蘇北和皖北(後來蘇北叫江北)。古代的江西跟現在的江西毫不相幹,正如古代的江南其實是現在的湖南。


    項梁和項羽所在的吳縣,當然是江東。


    吳縣就是現在的蘇州,春秋時期是吳國的國都,秦代則是會稽郡的郡治(相當於現在的省會)。聽到江西皆反的消息後,郡守便請項梁來議事。


    為什麽要請項梁呢?


    因為項梁是地方豪傑,社會名流。


    項梁一族原本是很顯貴的。他們家世代都是楚將,因功勳卓著而被封在項,故以項為氏。項,即今河南省項城市。兩千多年後的風雲人物袁世凱,便是項城人。


    項梁的父親項燕,更是楚國名將。公元前224年,秦將王翦破楚,俘虜了楚王。項燕便另立昌平君為王,組織流亡政府在淮南一帶進行反秦鬥爭。第二年,流亡政府兵敗,昌平君被殺,項燕也以身殉職。


    所以,項燕在楚人心目中威望很高。陳勝起義要打他的旗號,原因就在這裏。


    項燕兵敗殉職後,項氏家人也流落民間。項梁則因為殺了人,帶著項羽避仇到了吳縣,並很快成為當地最有聲望的人。現在天下大亂,郡守當然要找他來商量。


    這郡守的打算,是要造反。


    會稽郡的郡守為什麽要造反,不清楚。也許,他很清楚人民對帝國和帝國的官員有多麽痛恨,不願意落得其他郡守、縣令那樣的下場。也許,他清醒地意識到大秦王朝氣數已盡,改朝換代勢在必行,想趁機撈一把。也許,這兩種想法他都有。總之,這郡守決定起兵,而且希望項梁和另一個人做自己的左右手。


    看來,柳宗元說秦末天下大亂,有叛人而無叛吏,確實靠不住。至少,會稽郡這位就是。而且,如果他是最早背叛帝國的,那就還是“首叛”,盡管未遂。


    未遂,是因為項梁不打算讓他得逞。


    項梁為什麽不肯支持郡守?也不清楚。也許在項梁看來,與其你造反,不如我造反。你反叫叛國,我反叫起義。恰好郡守要找的另一個人,很可能是帝國的通緝犯,此刻正躲藏在深山老林或江湖沼澤之中。


    於是項梁說,你說的那人在哪,隻有我侄兒知道。


    郡守便請項羽進來。


    結果是,項羽進來後,項梁隻看了項羽一眼,項羽就拔出劍來,一劍砍下了郡守的腦袋。


    眾人大驚失色,亂作一團。


    項梁卻笑了,因為他太知道自己的侄兒是什麽人。


    與陳勝不同,項羽原本是有條件接受良好教育的,項梁對項羽的培養也很用心。可惜項羽對任何學習都毫無興趣。他先是學字,沒幾天就不幹了。轉為學劍,沒幾天也不幹了。項羽說,學會了寫字,不過可以記下別人的名字,有什麽用?學會了劍術,也不過戰勝一人而已,不值得學。要學,就學可以戰勝千萬人的。


    項梁想想也有道理,就教他兵法。項羽這才大喜,但同樣淺嚐輒止。於是就連兵法,項羽也沒學完。2


    然而項羽的天賦卻極好。據說,他身長八尺餘(一米八四以上),才氣過人,力能扛鼎(單手就能把鼎舉起來)。吳縣的世家子弟和小混混,都不得不讓他三分。


    項羽力氣大,膽子也大。公元前310年,秦始皇南巡到會稽山(在今浙江省紹興市),項羽和項梁一起混在人群中圍觀。當時二十三歲的項羽看得興起,竟脫口而出說“彼可取而代也”,嚇得項梁馬上捂住他的嘴巴。


    這樣的愣頭青,殺個郡守真是小菜一碟。


    項梁則一把拎起郡守的人頭,同時將郡守的印綬掛在身上。印,就是官印;綬,就是綬帶。秦和漢的製度,是一官一印。不像後來,新官舊官都用同一顆印。但是項梁並非朝廷命官,沒人給他鑄印,隻好先用舊郡守的。


    有了這顆官印,項梁便自任會稽郡守,任命項羽為裨將(裨讀如皮,裨將即副將)。這時,舊郡守的部下和侍從百十人,已被項羽一口氣殺個精光;反抗暴秦,又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於是吳縣上下,都擁護項梁。


    項梁起義成功。


    起義成功的項梁後來做了一個非常英明的決策,那就是接受範增的建議,立楚懷王的孫子為楚王。這是他們起兵九個月後,即秦二世二年六月的事。這時,陳勝的死訊已經得到證實,陳勝部下另立的一個楚王也兵敗身亡。項梁立楚懷王,就等於填補了空白,也接過了旗幟。


    旗幟就是方向,旗幟就是力量。反秦的事業,從此更加波瀾壯闊,聲勢浩大。


    實際上在此之前,項梁的隊伍就不斷在壯大。原來分散在各地的起義部隊和將領,也紛紛加入項梁的行列。其中有一些,便成了叱吒風雲改寫曆史的人。


    比如英布。


    英布是六縣人(六讀如陸,在今安徽省六安市),本是平民。後來因為犯法受了黥刑,所以又叫黥布。英布率領的是一支土匪部隊,但英勇善戰。英布本人,則先被項羽封為九江王,後被劉邦封為淮南王,最後被劉邦所殺。


    英布的加盟,十分重要。


    但最重要的,還是劉邦。3


    劉邦來了


    劉邦也是秦二世元年九月起義的。


    如果說項羽是貴族也是混混,那麽,劉邦是平民也是流氓。他的父母,據說分別叫太公和劉媼(讀如襖),其實就是劉大叔、劉大媽,可見是無名之輩。


    劉邦自己,則據說“小字季,即位易名邦”。4也就是說,他當了皇帝之後,才正式有了名,叫“邦”。季,也不是字,是排行最小的意思。所以,劉季就是劉小。5


    劉小的出生,十分可疑。


    正史的說法,是有一次劉大媽睡在湖邊,夢中與神相遇做愛。當時電閃雷鳴,天昏地暗。劉大叔跑過去,隻見一條蛟龍正在他太太身上。


    結果,劉大媽有了身孕,生下劉小。6


    顯然,這是裝神弄鬼。


    裝神弄鬼是開國帝王們偽造曆史的慣用手段,目的無非是要證明自己命係於天,君權天授,理當奉天承運。可惜話說過了頭,就會露出馬腳。也許,劉大叔當年確實看到了什麽。但可以肯定,他看到的不是龍。


    這就是劉邦,或劉小,或劉季。


    事實上起義之前的劉邦,確實是叫劉季的。之後,則隨著身份的變更,依次叫沛公、漢王、皇帝、高祖。但為了讀者方便,本書一律稱為劉邦。


    少年時代的劉邦,好吃懶做,遊手好閑(不事家人生產作業),花錢倒很大方(喜施,意豁如也),以至於酒店的老板常常敲他竹杠,加倍收他的酒錢。


    不過劉邦的命運,顯然比陳勝好。成年後,他居然當上了泗水(在今江蘇省沛縣東)的亭長。秦製,十裏為亭,十亭為鄉。亭長,是比鄉長還低的基層幹部,而且不占國家編製,不是官,是吏,還是小吏。


    問題是當小吏也不容易。前麵說過,秦的製度,是縣以上設流官,縣以下用土著。但土著為吏,必須或者有產業,或者有德行。韓信就因為“家貧無行”,而“不得推擇為吏”。7 劉邦又憑什麽當亭長呢?


    這是一個謎。


    其實亭長也不是什麽美差。管著巴掌大一塊地方,受理家長裏短的民事訴訟,8權不大,事不小,好處不多,麻煩不少,一般體麵人家的子弟不屑於做,老實巴交的莊戶人家又做不了,最合適劉邦這樣的痞兒和混混。


    劉邦自己,似乎也當得不亦樂乎。他甚至發明了一種竹皮冠,裝模作樣地戴在頭上。除此之外,劉邦倒是沒有什麽官架子,依然嬉皮笑臉,吃喝嫖賭,打情罵俏,在酒館裏打白條賒酒吃。就連本朝太史為他作傳,也不得不承認此人的最大優點是“好酒及色”。


    劉邦身上,實在編不出什麽勵誌的故事來。


    然而劉邦的天賦卻很高,尤其是悟性極好。張良講兵法,出主意,其他人都不得要領,隻有劉邦一聽就懂。於是張良認定劉邦是天才,一輩子為他出謀劃策。9


    何況劉邦雖然沒什麽大本事,卻也敢作敢當。他當亭長時,曾押送服勞役的犯人到驪山去,一路上開小差的人不少。於是劉邦幹脆把這些人的繩子統統解開,說你們都走吧,我也一走了之,沒什麽大不了的。


    這,豈非英雄氣概?


    當然是,至少也是大丈夫,拿得起,放得下,豁得出去。就算天塌下來,也敢拿命去賭。這樣“二”的人,如果遇到亂世,那才真叫“生逢其時”。


    二世元年的九月,便正是這樣一個時候。


    陳勝吳廣起義的消息傳到沛縣後,沛縣的縣令就慌了手腳。因為其他郡縣響應號召的民眾,都把自己的郡守和縣令殺了。於是沛縣縣令決定投靠陳勝。


    這又是一個“叛吏”。而且,由於沛縣起義比吳縣可能還早幾天,因此他才是“首叛”。看來,柳宗元所謂“有叛人而無叛吏”,也隻能解釋為“沒有存心反叛的”。


    可惜沛縣的這個縣令,也沒做成叛徒。


    沒做成的原因,在蕭何和曹參。蕭何和曹參,都是大漢王朝的開國元勳,當時則是沛縣的吏員。他倆對縣令說,大人本是秦的官員,現在起兵反秦,恐怕難以服眾。因此就算要反,也得多找些人來幫忙。


    於是縣令說,那就把劉季找來吧!


    奉命去找劉邦的人叫樊噲。此人也是大漢功臣,當時卻是狗屠。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放跑了囚犯的失職亭長劉邦藏在哪裏,當然隻有樊噲這樣的人知道。


    劉邦欣然前往,縣令卻出爾反爾。反悔的原因,當然是害怕劉邦進城以後,自己控製不了局麵。因此他緊閉城門,堅守城池,還打算殺了蕭何、曹參。


    然而這時的沛縣,已不是這個狐假虎威的縣令可以做主的了。蕭何和曹參逃出沛城與劉邦會合,劉邦則將一封帛書用箭射入城中,遍告父老鄉親。而且他號召沛人的口號,也是陳勝的那句話——


    天下苦秦久矣!


    於是沛人殺了縣令,開門迎接劉邦。


    沛縣起義了。


    剩下的問題,是誰當領袖,誰來牽頭。劉邦謙讓,其他人則不敢。蕭何也好,曹參也罷,都是讀書人。讀書人,是沒幾個敢造反的。樊噲倒可能敢,可惜威望不夠。推來推去,劉邦成了“眾望所歸”。


    從此,劉邦被稱為沛公。


    這就跟項梁的情況極為相似。項梁起義後,便率兵從江東到了江西,與陳嬰的部隊聯盟。陳嬰原本是東陽縣(今江蘇省盱眙縣)的書吏。東陽人民起義後,陳嬰像後來辛亥時的黎元洪一樣,被強迫革命,當了義軍領袖。


    陳嬰與項梁聯盟後,東陽人又要陳嬰稱王。當時,陳嬰有兵兩萬人,項梁隻有八千,當然該陳嬰做老大。但是陳嬰打死也不肯幹。他母親對他說,暴得大名,不是好事。不如跟在後麵,事成可以封侯,兵敗也不難逃亡。


    於是以項梁為領袖。


    也就在這時,英布加入了項梁的隊伍。


    之後,劉邦因勢單力薄,也來加盟。此前,項梁已經收編了陳勝的舊部,占據了陳勝的故地,擁有了下邳(今江蘇省邳州市)、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胡陵(今山東省魚台縣)、薛(今山東省滕州市)、襄城(今河南省襄城縣)。劉邦的到來,正是如虎添翼。


    有了英布又有劉邦,再加上有楚懷王為旗幟,項梁的事業風生水起,項梁的部隊所向披靡。他取亢父(讀如剛斧,今山東省濟寧市),救東阿(今山東省陽穀縣),屠城陽(今山東省菏澤市),侵濮陽(今河南省濮陽縣),略雍丘(今河南省杞縣),攻定陶(今山東省定陶縣),數破秦軍而斬李由(丞相李斯之子)。中原半部,盡入囊中。


    大秦帝國的形勢,卻相當不好。到二世二年六月,原來的六國都已恢複。而且,除燕王韓廣外,齊王田巿,趙王趙歇,魏王魏豹,韓王韓成,楚王羋心(羋讀如米),都是王室舊族。秦始皇的革命成果,全部打了水漂,地盤也喪失殆盡。帝國豈非命懸一線,危在旦夕?


    更可悲的,是他們自己也在加速滅亡。


    秦二世找死


    加速帝國死亡的是三個人:胡亥、趙高、李斯。


    首先是李斯。


    前麵說過,胡亥那裏,是隻能報喜不能報憂的。但事情真鬧大了,恐怕想瞞也都瞞不住,各地紛紛起義的消息終於傳進了鹹陽宮。但胡亥是照例不負責任的。他的辦法是拉下臉來痛斥丞相無能,並讓他拿出方案來。10


    這時,李斯開始犯渾。


    李斯給出的對策,是加強君主的專製,加重人民的負擔,加大責罰的力度,加劇刑法的苛嚴。他說,如果官員和民眾都自顧不暇,哪有心思和能力造反?


    這真是混賬邏輯,一派胡言!


    胡亥卻龍顏大悅。


    李斯為什麽這樣出主意?也許是要討好皇帝,也許是他真沒辦法。但不管怎樣,後果都很嚴重:抽稅重的,被視為能員;殺人多的,被視為忠臣。路上的行人,有一半是受過刑的;鹹陽的街市,有一半躺著死屍。天下原本就苦秦久矣,現在豈不更加咬牙切齒?李斯之所為,豈非助紂為虐,與天下人為敵?


    助紂為虐的結果,是把自己送上了斷頭台。


    秦二世二年六月,項梁立羋心為楚王。是年冬,胡亥下令將李斯入獄法辦。公開的罪名是“剿匪不力”,內定的罪名是“通匪謀反”,辦案人則是趙高。


    趙高早就想陷害李斯了。


    李斯和趙高原本不是一路人。僅僅因為當年秦始皇病死在沙丘(在今河北省廣宗縣),他們要廢扶蘇而立胡亥,這才勾結在一起,因此隻是共犯,不是同黨。


    實際上李斯和趙高,連狼狽為奸都談不上。就在反秦浪潮此起彼伏之時,他們也在窩裏鬥。隻不過,趙高更加心狠手辣,胡亥也更加寵信趙高。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易中天中華史第一部:中華根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易中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易中天並收藏易中天中華史第一部:中華根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