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節
易中天中華史第一部:中華根 作者:易中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人也一樣。聰明的自以為是,弱智的斤斤計較,雄辯的盛氣淩人,嘴笨的裏八嗦,正所謂“大知(智)閑閑,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29 但共同特點,是忘了本真。結果,小人為利,士人為名,大夫為了家,聖人為了天下,都丟了性命。30 這是何苦?
生活就該真實而自由。所以莊子說,不要做名人,不要做謀士,不要做負責人,不要做青年導師。31 這些頭銜和責任,都是害人的。
那該怎麽活?
腰上綁隻沒有用的空心大葫蘆,在江湖上飄;有一搭沒一搭地在河邊釣魚,釣不釣得到無所謂;或者到無人的曠野找棵大樹,在它旁邊轉悠,在它下麵睡覺。32
這樣的活法,就叫“逍遙遊”。
顯然,莊子的“逍遙遊”,與老子的“為之下”,是兩種活法。活法不同,即道不同。道不同,就不相與謀。老和莊居然都是道家,也算一個奇跡。
那麽儒家呢?
中庸與反調
道家講道,儒家講德。
德的最高境界,是中庸。孔子說──
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33
那麽,什麽是中庸?
中,就是不走極端;庸,就是不唱高調。
第一句話好理解。孔子有句名言,叫“過猶不及”。34 也就是說,一件事情做過頭了,等於沒做到,沒準還更糟糕。怎樣才對?不缺位,不越位,不過頭,不掉隊。凡事恰到好處,就是中庸之道。
就說做人。
做人很難。一個人,質樸是好的,真誠是好的,坦率也是好的。但如果一點修養都沒有,就會粗鄙、粗俗、粗魯。這在孔子那裏,就叫“質勝文則野”。相反,如果太講修飾,過於文雅,便難免裝腔作勢,顯得虛偽。這在孔子那裏,就叫“文勝質則史”。
那又如何是好?
文質彬彬。
彬彬,就是文質兼備,一家一半,配合適宜。這條原則不但適用於文雅與質樸,也適用於文與武、剛與柔,以及一切矛盾對立的雙方。因此孔子說──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35
這就是“中”。
再說“庸”。
有一次,有人問孔子:以德報怨,怎麽樣?
孔子反問:何以報德?
也就是說,你拿恩德迴報了仇怨,請問,又拿什麽去迴報恩德?當然,你也可以“以德報德”。但,恩德和仇怨都用恩德迴報,公平嗎?
不公平。
當然,以德報怨和以德報德,未必矛盾。因為一個人的恩德,並不見得都迴報了仇怨。問題是這樣一種道德高標,卻不是大多數人能做到的。做不到,又提倡,那就是唱高調。結果,是隻能造就偽君子。36
但,以德報怨做不到,以怨報怨也不能提倡。因為以怨報怨的結果,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就有了一個問題:我們應該怎麽辦?
孔子說了八個字──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37
以直報怨,就是你認為應該怎麽迴報,也能夠怎麽迴報,那就這麽迴報。這種迴報,可能是以德報怨,也可能是以怨報怨,還可能是既不德,也不怨,幹脆不報。至於是哪一種,全看應不應該,能不能夠。
這就大家都能做到了,因此是“庸”。
庸,就是不唱高調。
於是我們要問,以德報怨,是誰的主張?
老子。38
那麽,老子是唱高調嗎?
不,反調。
的確,老子也是不唱高調的。他的主張,是水往低處流,人也往低處躲。這又豈是高調?卻恰恰是反調。這種反調,《老子》一書中比比皆是。比如大家都說弱肉強食,他說弱者生存;都說應該陽剛,他說不如陰柔;都說男尊女卑,他說女人更有優勢;都說與時俱進,他說最好退迴原始時代。總之,正言若反。39 反話看似有悖常理,其實順乎天道。這就是老子的思想方法。
因此,上德不德,大義無義,多情無情。
這些都是反調。
但,唱反調是為了得正道。因此,既不能講以怨報怨(這是正調),也不能講以怨報德(不是正道),隻能講以德報怨。以德報怨,報的是怨,得的是德。
這就是天道。
可惜天道遠,人道近,因此孔子要講以直報怨。可見孔子說中庸,是因為講人道;老子唱反調,是因為講天道。那麽,有沒有天道和人道都講的呢?
當然有,荀子就是。
君子當自強
生活就該真實而自由。所以莊子說,不要做名人,不要做謀士,不要做負責人,不要做青年導師。31 這些頭銜和責任,都是害人的。
那該怎麽活?
腰上綁隻沒有用的空心大葫蘆,在江湖上飄;有一搭沒一搭地在河邊釣魚,釣不釣得到無所謂;或者到無人的曠野找棵大樹,在它旁邊轉悠,在它下麵睡覺。32
這樣的活法,就叫“逍遙遊”。
顯然,莊子的“逍遙遊”,與老子的“為之下”,是兩種活法。活法不同,即道不同。道不同,就不相與謀。老和莊居然都是道家,也算一個奇跡。
那麽儒家呢?
中庸與反調
道家講道,儒家講德。
德的最高境界,是中庸。孔子說──
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33
那麽,什麽是中庸?
中,就是不走極端;庸,就是不唱高調。
第一句話好理解。孔子有句名言,叫“過猶不及”。34 也就是說,一件事情做過頭了,等於沒做到,沒準還更糟糕。怎樣才對?不缺位,不越位,不過頭,不掉隊。凡事恰到好處,就是中庸之道。
就說做人。
做人很難。一個人,質樸是好的,真誠是好的,坦率也是好的。但如果一點修養都沒有,就會粗鄙、粗俗、粗魯。這在孔子那裏,就叫“質勝文則野”。相反,如果太講修飾,過於文雅,便難免裝腔作勢,顯得虛偽。這在孔子那裏,就叫“文勝質則史”。
那又如何是好?
文質彬彬。
彬彬,就是文質兼備,一家一半,配合適宜。這條原則不但適用於文雅與質樸,也適用於文與武、剛與柔,以及一切矛盾對立的雙方。因此孔子說──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35
這就是“中”。
再說“庸”。
有一次,有人問孔子:以德報怨,怎麽樣?
孔子反問:何以報德?
也就是說,你拿恩德迴報了仇怨,請問,又拿什麽去迴報恩德?當然,你也可以“以德報德”。但,恩德和仇怨都用恩德迴報,公平嗎?
不公平。
當然,以德報怨和以德報德,未必矛盾。因為一個人的恩德,並不見得都迴報了仇怨。問題是這樣一種道德高標,卻不是大多數人能做到的。做不到,又提倡,那就是唱高調。結果,是隻能造就偽君子。36
但,以德報怨做不到,以怨報怨也不能提倡。因為以怨報怨的結果,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就有了一個問題:我們應該怎麽辦?
孔子說了八個字──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37
以直報怨,就是你認為應該怎麽迴報,也能夠怎麽迴報,那就這麽迴報。這種迴報,可能是以德報怨,也可能是以怨報怨,還可能是既不德,也不怨,幹脆不報。至於是哪一種,全看應不應該,能不能夠。
這就大家都能做到了,因此是“庸”。
庸,就是不唱高調。
於是我們要問,以德報怨,是誰的主張?
老子。38
那麽,老子是唱高調嗎?
不,反調。
的確,老子也是不唱高調的。他的主張,是水往低處流,人也往低處躲。這又豈是高調?卻恰恰是反調。這種反調,《老子》一書中比比皆是。比如大家都說弱肉強食,他說弱者生存;都說應該陽剛,他說不如陰柔;都說男尊女卑,他說女人更有優勢;都說與時俱進,他說最好退迴原始時代。總之,正言若反。39 反話看似有悖常理,其實順乎天道。這就是老子的思想方法。
因此,上德不德,大義無義,多情無情。
這些都是反調。
但,唱反調是為了得正道。因此,既不能講以怨報怨(這是正調),也不能講以怨報德(不是正道),隻能講以德報怨。以德報怨,報的是怨,得的是德。
這就是天道。
可惜天道遠,人道近,因此孔子要講以直報怨。可見孔子說中庸,是因為講人道;老子唱反調,是因為講天道。那麽,有沒有天道和人道都講的呢?
當然有,荀子就是。
君子當自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