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節
易中天中華史第一部:中華根 作者:易中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可惜宋殤公不爭氣。他在位十年,倒打了十一次仗,弄得民不聊生,民怨沸騰。宋國的太宰華父督(華讀如化)便在民眾中散布流言蜚語,煽風點火,說戰事頻仍的罪魁禍首,就是管軍事的孔父嘉。造足輿論後,華父督發動兵變,殺了孔父嘉。宋殤公聞訊震怒,華父督幹脆連殤公也一起殺了,把公子馮從鄭國迎迴宋國,立為國君,是為宋莊公。
華父督為什麽要攻擊孔父嘉呢?
據說是因為有一次他在路上,與孔父嘉的妻子不期而遇,立即魂不附體,必欲奪之而後快。這事當然真假難辨。可以肯定的是,孔氏從此家道中落,最後不得不移民魯國。孔子算是魯國人,原因就在這裏。
這是第三起弑君的血案。
接二連三的弑君案,揭開了春秋的序幕;而魯國和宋國的內訌和內亂,則便宜了鄭國。魯桓公即位後,立即與鄭國成為合作夥伴,史稱“修好於鄭”。華父督迎迴流亡在鄭國的公子馮,當然也是向鄭國表示友好。宋國原本是鄭國的死敵,常常與衛國聯手對付鄭國。魯雖然要算中立國,但羽父是帶兵參加了宋衛聯軍伐鄭的。現在宋和魯都轉變立場,鄭國就牛起來了。誌得意滿的鄭莊公,便耗子腰裏別了杆槍,起了打貓的心思。
這隻貓,就是周桓王。
天子挨打
周桓王是自己送上門去挨打的。8
這事照理說原本不該發生,因為周與鄭關係非同一般。鄭,是西周最後一個封國,始封之君是周厲王的小兒子,被周宣王封為諸侯,是為桓公。桓公是鄭國的國君,也是周王的大臣,在幽王的時代曾經擔任周的司徒。那時,西周王室已經衰落,西方的戎狄卻很強大。桓公要勤勞王事,又不想國破家亡斷子絕孫,便聽從王室史官史伯的建議,從原來的受封之地遷到新鄭,國土疆域大約是今河南省北邊半省的中部。這就是春秋時期的鄭國。本中華史第四卷《青春誌》講到的夏姬,就是在那裏長大的。
這樣看,鄭應該效忠周。
同樣,周也應該善待鄭。因為東周王室能夠存活,主要靠的是兩個大國,這就是晉和鄭。晉在黃河北岸,鄭在南岸。晉國護衛著周的北麵,鄭國護衛著周的東麵。西邊的屏障,是虞和虢(虞在今山西省平陸縣,虢在今河南省陝縣)。南邊,則是申和呂(均在今河南省南陽市境內)。
這就是東周初年的形勢。後來晉國分裂,自顧不暇;楚國興起,南方不保。周王室的藩籬,就隻剩下鄭和虢。
矛盾,由此而生。
虢,是周文王弟弟虢仲的封國,也叫西虢。另外還有東虢,是周文王弟弟虢叔的封國,後來被鄭國所滅,所以西虢就叫虢。東周初年,虢君似乎已經晉升為公爵,鄭君則是伯爵。但鄭國的綜合國力,顯然超過虢國。始封之君桓公,則在西周滅亡時殉難。所以鄭的第二任國君武公,第三任國君莊公,都一直擔任平王的卿士,作為王室重臣而大權在握。這時,是周與鄭的蜜月期。
然而不知何時,鄭莊公發現周平王對自己並不那麽信任,很可能會把一半的權力分給虢公。這讓莊公十分不快,平王則信誓旦旦地表示絕無此事。為此,周和鄭交換了質子。周的王子狐被送到了鄭國,鄭的公子忽則到周。
這是一件非常荒唐的事情。因為從法理上說,周王與鄭伯,是君臣關係。交換人質,則隻能發生在諸侯與諸侯之間。周平王這麽做,實際上是把自己降為諸侯了。王室的尊嚴和體麵,大大受損。
魯隱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三月十二日,周平王駕崩。繼位的桓王是平王的孫子,年輕氣盛,當真把一半的權力分給了虢公。這時的鄭莊公,論輩分是周桓王的叔爺爺,哪裏咽得下這口氣?便決定給那小子一點顏色看看。四月,鄭國大夫祭仲帶兵割取了周王國地裏的麥子。秋天,又割走了周王國的穀子。前一次是在溫(今河南省溫縣),算是侵略了周的屬國。後一次則在成周(今河南省洛陽市境內),就騷擾到周天子眼皮底下了。於是周鄭結怨。
不過,結怨歸結怨,麵子還得維持。三年後,鄭莊公朝見了周桓王,王室也保留了鄭莊公的職位,又過了兩年才正式任命虢公為卿士。實際上這時虢公和鄭伯,同為周卿士。具體地說,虢公為右卿士,鄭伯為左卿士。
但這絕不意味著周鄭和好如初,隻不過雙方都有政治需要。周王室固然離不開鄭國的護衛,鄭莊公也想利用周王。身為王室重臣,至少打起仗來可以借用王命,甚至動用王師,這是鄭莊公很想要的。9
不過,既然是相互利用,那就要相互配合。然而桓王似乎不懂。他先是在鄭莊公朝見時不講禮貌,後來又侵犯了鄭國的實際利益,最後徹底剝奪了鄭莊公的所有權力。接替鄭莊公擔任左卿士的,是周公黑肩。
鄭莊公毫不客氣,拒絕再見周王。
周桓王也毫不客氣,率領聯軍伐鄭。
這是整個春秋時期天子禦駕親征的唯一一例,時間是在公元前707年(魯桓公五年)秋天,地點是在長葛(今河南省長葛縣)。周軍這邊,桓王親自統率中軍。右軍統帥是虢公林父,後麵跟著蔡國和衛國的軍隊;左軍統帥是周公黑肩,後麵跟著陳國的軍隊。鄭公子突說,陳國國內動亂不安,他們的軍隊也沒有戰鬥意誌。如果先進攻陳軍,對方一定亂作一團。
鄭莊公采納了公子突的建議,命令各部隻要看見大旗一揮,就擊鼓進軍。結果豈止陳軍,就連蔡軍和衛軍也一起奔逃,周軍則一片混亂。鄭軍兩麵夾擊,周軍大敗,桓王自己也被一箭射中了肩膀。
活捉桓王,隻需舉手之勞。
然而鄭莊公卻表現出君子風度。他拒絕了下屬乘勝追擊的建議,不但任由桓王逃之夭夭,還派祭仲去勞軍,噓寒問暖,關懷備至,體貼入微。鄭莊公說,君子不為已甚,何況是欺淩天子?能保住江山社稷,就可以了。
鄭莊公很明智,他知道適可而止。
周王室卻威風掃地,體麵不存。是啊,如果所謂“天下共主”,竟然不過戰敗國,還有什麽資本和資格去號令天下?
莊公手下這一箭,拉開了新時代的帷幕。
霸主就要來了
周桓王與鄭莊公的長葛之戰,確實是一個標誌性事件。它標誌著舊的製度和秩序都已經難以維持,終將土崩瓦解。從天子到諸侯,從諸侯到大夫,所有的政治力量都將在激烈的動蕩中重新洗牌,並誕生出新的國家製度。
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春秋一直持續到戰國。
第一階段,是至強替代至尊。
什麽是至強?什麽是至尊?
還得從製度說起。
從西周到東周,我們民族實行的是“邦國製度”。邦國來自封建。封建,就是天子“封邦建國”,諸侯“封土立家”。具體地說,就是天子把天下劃為幾十個單位,封給諸侯。由此建立起來的,叫國,也叫邦國。諸侯又進行再分配,把國分成若幹塊,封給大夫。由此建立起來的,叫家,也叫采邑。這就叫封建。
封建的結果,是產生了天下、國、家。家國合為一體,即邦國;邦國聯為一體,即天下。家是大夫的,國是諸侯的,天下是天子的,三級所有。但,天子隻在名義上和權屬上是天下共主,邦國主權則由諸侯行使。天子自己,也有一個邦國,隻不過地盤最大級別最高,是王國。其餘,則分別是公國、侯國、伯國、子國和男國。國以下的家,有治權無主權。主權在國,產權在天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可見,真正的政治實體和經濟實體,是邦國,因此叫邦國製度。
邦國製度中的周天子,是共主也是國君。隻不過,他的邦國級別最高,王爵;本人地位也最高,共主。周王是人上人,周國是國上國,這就叫“至尊”。同時,他的實力也最雄厚。或者說,正因為實力雄厚,才成為天下共主,這就叫“至強”。也就是說,在西周,至尊和至強是合一的。
至尊和至強之下,是次尊和次強,這就是諸侯。再下,是次次尊和次次強,這就是大夫。從天子到諸侯再到大夫,地位和實力都遞減。因此,大夫臣於諸侯,諸侯臣於天子。當然,大夫也有臣。大夫之臣就是士,叫家臣。
家臣往往是大夫的家人,大夫則是他們的家君。家臣擁戴家君,就像星星圍繞月亮。於是大夫的家或采邑,就形成一個眾星拱月的結構。推而廣之,大夫擁戴諸侯,諸侯擁戴天子,也如此。或者說,天子是大月亮,諸侯是大星星;諸侯是中月亮,大夫是中星星;大夫是小月亮,家臣和家人是小星星。這樣一種三重模式的眾星拱月,就叫“封建秩序”。
由此可見,封建秩序要想維持,前提條件是尊卑強弱永遠不變。周王國永遠最強,大夫的采邑永遠最弱,諸侯國則從頭到尾都隻有那麽一點規模,還大家都差不多。就算要發展,也得齊步走,比例不能失調。
這當然並不可能。
華父督為什麽要攻擊孔父嘉呢?
據說是因為有一次他在路上,與孔父嘉的妻子不期而遇,立即魂不附體,必欲奪之而後快。這事當然真假難辨。可以肯定的是,孔氏從此家道中落,最後不得不移民魯國。孔子算是魯國人,原因就在這裏。
這是第三起弑君的血案。
接二連三的弑君案,揭開了春秋的序幕;而魯國和宋國的內訌和內亂,則便宜了鄭國。魯桓公即位後,立即與鄭國成為合作夥伴,史稱“修好於鄭”。華父督迎迴流亡在鄭國的公子馮,當然也是向鄭國表示友好。宋國原本是鄭國的死敵,常常與衛國聯手對付鄭國。魯雖然要算中立國,但羽父是帶兵參加了宋衛聯軍伐鄭的。現在宋和魯都轉變立場,鄭國就牛起來了。誌得意滿的鄭莊公,便耗子腰裏別了杆槍,起了打貓的心思。
這隻貓,就是周桓王。
天子挨打
周桓王是自己送上門去挨打的。8
這事照理說原本不該發生,因為周與鄭關係非同一般。鄭,是西周最後一個封國,始封之君是周厲王的小兒子,被周宣王封為諸侯,是為桓公。桓公是鄭國的國君,也是周王的大臣,在幽王的時代曾經擔任周的司徒。那時,西周王室已經衰落,西方的戎狄卻很強大。桓公要勤勞王事,又不想國破家亡斷子絕孫,便聽從王室史官史伯的建議,從原來的受封之地遷到新鄭,國土疆域大約是今河南省北邊半省的中部。這就是春秋時期的鄭國。本中華史第四卷《青春誌》講到的夏姬,就是在那裏長大的。
這樣看,鄭應該效忠周。
同樣,周也應該善待鄭。因為東周王室能夠存活,主要靠的是兩個大國,這就是晉和鄭。晉在黃河北岸,鄭在南岸。晉國護衛著周的北麵,鄭國護衛著周的東麵。西邊的屏障,是虞和虢(虞在今山西省平陸縣,虢在今河南省陝縣)。南邊,則是申和呂(均在今河南省南陽市境內)。
這就是東周初年的形勢。後來晉國分裂,自顧不暇;楚國興起,南方不保。周王室的藩籬,就隻剩下鄭和虢。
矛盾,由此而生。
虢,是周文王弟弟虢仲的封國,也叫西虢。另外還有東虢,是周文王弟弟虢叔的封國,後來被鄭國所滅,所以西虢就叫虢。東周初年,虢君似乎已經晉升為公爵,鄭君則是伯爵。但鄭國的綜合國力,顯然超過虢國。始封之君桓公,則在西周滅亡時殉難。所以鄭的第二任國君武公,第三任國君莊公,都一直擔任平王的卿士,作為王室重臣而大權在握。這時,是周與鄭的蜜月期。
然而不知何時,鄭莊公發現周平王對自己並不那麽信任,很可能會把一半的權力分給虢公。這讓莊公十分不快,平王則信誓旦旦地表示絕無此事。為此,周和鄭交換了質子。周的王子狐被送到了鄭國,鄭的公子忽則到周。
這是一件非常荒唐的事情。因為從法理上說,周王與鄭伯,是君臣關係。交換人質,則隻能發生在諸侯與諸侯之間。周平王這麽做,實際上是把自己降為諸侯了。王室的尊嚴和體麵,大大受損。
魯隱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三月十二日,周平王駕崩。繼位的桓王是平王的孫子,年輕氣盛,當真把一半的權力分給了虢公。這時的鄭莊公,論輩分是周桓王的叔爺爺,哪裏咽得下這口氣?便決定給那小子一點顏色看看。四月,鄭國大夫祭仲帶兵割取了周王國地裏的麥子。秋天,又割走了周王國的穀子。前一次是在溫(今河南省溫縣),算是侵略了周的屬國。後一次則在成周(今河南省洛陽市境內),就騷擾到周天子眼皮底下了。於是周鄭結怨。
不過,結怨歸結怨,麵子還得維持。三年後,鄭莊公朝見了周桓王,王室也保留了鄭莊公的職位,又過了兩年才正式任命虢公為卿士。實際上這時虢公和鄭伯,同為周卿士。具體地說,虢公為右卿士,鄭伯為左卿士。
但這絕不意味著周鄭和好如初,隻不過雙方都有政治需要。周王室固然離不開鄭國的護衛,鄭莊公也想利用周王。身為王室重臣,至少打起仗來可以借用王命,甚至動用王師,這是鄭莊公很想要的。9
不過,既然是相互利用,那就要相互配合。然而桓王似乎不懂。他先是在鄭莊公朝見時不講禮貌,後來又侵犯了鄭國的實際利益,最後徹底剝奪了鄭莊公的所有權力。接替鄭莊公擔任左卿士的,是周公黑肩。
鄭莊公毫不客氣,拒絕再見周王。
周桓王也毫不客氣,率領聯軍伐鄭。
這是整個春秋時期天子禦駕親征的唯一一例,時間是在公元前707年(魯桓公五年)秋天,地點是在長葛(今河南省長葛縣)。周軍這邊,桓王親自統率中軍。右軍統帥是虢公林父,後麵跟著蔡國和衛國的軍隊;左軍統帥是周公黑肩,後麵跟著陳國的軍隊。鄭公子突說,陳國國內動亂不安,他們的軍隊也沒有戰鬥意誌。如果先進攻陳軍,對方一定亂作一團。
鄭莊公采納了公子突的建議,命令各部隻要看見大旗一揮,就擊鼓進軍。結果豈止陳軍,就連蔡軍和衛軍也一起奔逃,周軍則一片混亂。鄭軍兩麵夾擊,周軍大敗,桓王自己也被一箭射中了肩膀。
活捉桓王,隻需舉手之勞。
然而鄭莊公卻表現出君子風度。他拒絕了下屬乘勝追擊的建議,不但任由桓王逃之夭夭,還派祭仲去勞軍,噓寒問暖,關懷備至,體貼入微。鄭莊公說,君子不為已甚,何況是欺淩天子?能保住江山社稷,就可以了。
鄭莊公很明智,他知道適可而止。
周王室卻威風掃地,體麵不存。是啊,如果所謂“天下共主”,竟然不過戰敗國,還有什麽資本和資格去號令天下?
莊公手下這一箭,拉開了新時代的帷幕。
霸主就要來了
周桓王與鄭莊公的長葛之戰,確實是一個標誌性事件。它標誌著舊的製度和秩序都已經難以維持,終將土崩瓦解。從天子到諸侯,從諸侯到大夫,所有的政治力量都將在激烈的動蕩中重新洗牌,並誕生出新的國家製度。
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春秋一直持續到戰國。
第一階段,是至強替代至尊。
什麽是至強?什麽是至尊?
還得從製度說起。
從西周到東周,我們民族實行的是“邦國製度”。邦國來自封建。封建,就是天子“封邦建國”,諸侯“封土立家”。具體地說,就是天子把天下劃為幾十個單位,封給諸侯。由此建立起來的,叫國,也叫邦國。諸侯又進行再分配,把國分成若幹塊,封給大夫。由此建立起來的,叫家,也叫采邑。這就叫封建。
封建的結果,是產生了天下、國、家。家國合為一體,即邦國;邦國聯為一體,即天下。家是大夫的,國是諸侯的,天下是天子的,三級所有。但,天子隻在名義上和權屬上是天下共主,邦國主權則由諸侯行使。天子自己,也有一個邦國,隻不過地盤最大級別最高,是王國。其餘,則分別是公國、侯國、伯國、子國和男國。國以下的家,有治權無主權。主權在國,產權在天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可見,真正的政治實體和經濟實體,是邦國,因此叫邦國製度。
邦國製度中的周天子,是共主也是國君。隻不過,他的邦國級別最高,王爵;本人地位也最高,共主。周王是人上人,周國是國上國,這就叫“至尊”。同時,他的實力也最雄厚。或者說,正因為實力雄厚,才成為天下共主,這就叫“至強”。也就是說,在西周,至尊和至強是合一的。
至尊和至強之下,是次尊和次強,這就是諸侯。再下,是次次尊和次次強,這就是大夫。從天子到諸侯再到大夫,地位和實力都遞減。因此,大夫臣於諸侯,諸侯臣於天子。當然,大夫也有臣。大夫之臣就是士,叫家臣。
家臣往往是大夫的家人,大夫則是他們的家君。家臣擁戴家君,就像星星圍繞月亮。於是大夫的家或采邑,就形成一個眾星拱月的結構。推而廣之,大夫擁戴諸侯,諸侯擁戴天子,也如此。或者說,天子是大月亮,諸侯是大星星;諸侯是中月亮,大夫是中星星;大夫是小月亮,家臣和家人是小星星。這樣一種三重模式的眾星拱月,就叫“封建秩序”。
由此可見,封建秩序要想維持,前提條件是尊卑強弱永遠不變。周王國永遠最強,大夫的采邑永遠最弱,諸侯國則從頭到尾都隻有那麽一點規模,還大家都差不多。就算要發展,也得齊步走,比例不能失調。
這當然並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