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1.夏姬之事及相關人物據《左傳》之宣公九年、十年、十一年、十二年,成公二年、七年,昭公二十八年。


    2.《詩經·鄭風·蘀兮》:“蘀兮蘀兮,風其吹女。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3.《詩經·鄭風·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豈無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4.《詩經·鄭風·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


    5.《國風·鄭風·狡童》:“彼狡童兮,不與我言兮。維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彼狡童兮,不與我食兮。維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


    6.《國風·鄭風·東門之墠》:“東門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則邇,其人甚遠。”


    7.《國風·唐風·有杕之杜》:“有杕之杜,生於道左。彼君子兮,噬肯適我?”


    8.《詩經·邶風·靜女》:“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9.《詩經·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


    10.《國風·王風·大車》:“大車檻檻,毳衣如菼。豈不爾思?畏子不敢。大車啍啍,毳衣如菼。豈不爾思?畏子不奔。轂則異室,死則同穴。謂予不信,有如皦日!”


    11.《詩經·邶風·柏舟》:“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隱憂。微我無酒,以敖以遊。我心匪鑒,不可以茹。亦有兄弟,不可以據。薄言往愬,逢彼之怒。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儀棣棣,不可選也。憂心悄悄,慍於群小。覯閔既多,受侮不少。靜言思之,寤辟有摽。日居月諸,胡迭而微?心之憂矣,如匪浣衣。靜言思之,不能奮飛。”


    12.《國風·召南·野有死麕》:“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無使尨也吠!”


    13.《詩經·齊風·雞鳴》:“‘雞既鳴矣,朝既盈矣。’‘匪雞則鳴,蒼蠅之聲。’‘東方明矣,朝既昌矣。’‘匪東方則明,月出之光。’”


    14.見恩格斯《家庭、所有製和國家的起源》及其注。


    15.見《詩經·鄭風·出其東門》、《詩經·陳風·東門之池》。


    16.原因請參看《左傳·宣公十年》杜預注。


    17.夏姬被帶到楚國,是在魯宣公十一年(公元前598年);襄老戰死在鄭國,是在魯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夏姬和巫臣私奔到晉,是在魯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


    18.春秋時期的性關係,遠不像後世那樣嚴謹。有人跟庶母偷情,有人搶兒媳婦和弟媳婦,有人做換妻遊戲,有人甘願戴綠帽子,還有兄弟姐妹亂倫。這些事《左傳》都有記載,可參看劉達臨《中國古代性文化》。


    19.請參看約翰·德林瓦特主編《世界文學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第三章


    1.知罃被俘,是在魯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夏;被釋放,則在魯成公三年(公元前588年)夏。


    2.當時的製度,是將士出征之前,先要祭祀社神,叫“祭社”。祭祀用的肉和酒要分給大家,叫“受賑”。同時要用血塗抹軍鼓,叫“恤鼓”。恤鼓的血,往往用戰俘的,而且最好是等級高貴的戰俘。知罃所謂“執事不以臣恤鼓”,其實是說楚人沒有殺他。


    3.此處原文為“不榖”。但為便於讀者理解,凡楚王自稱“不榖”處,以後均改為“寡人”。


    4.事見《左傳·魯成公三年》。


    5.事見《左傳·魯襄公十七年》。


    6.《兔罝》之兔為於菟,最早由宋代王質提出,聞一多《詩經通義》亦有證明。


    7.事見《禮記·檀弓上》。對這一記載的解釋請參看張蔭麟《中國史綱》。


    8.事見《左傳·魯哀公十五年》、《孔子家語·子貢問》。


    9.事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退避三舍,是晉文公在公元前637年對楚成王的承諾。


    10.見《左傳·成公二年》。


    11.見《孟子·離婁上》。


    12.鄢陵之戰見《左傳·成公十六年》。


    13.徐中舒《士王皇三字之探源》。


    14.參看《國語·齊語》。


    15.古代乘車之法,尊者居左,禦者(駕駛員)居中,又有一個人居右,以備傾側。這個人,戰時叫車右,平時叫驂乘。見《漢書·文帝紀》顏師古注。


    16.請參看雷海宗《中國的兵》(中華書局2005年版)及書後附錄王以欣《古代的戰爭規則和俠義精神》。本節參考該書和該文之處甚多,無法一一注明,謹此致謝!


    17.事見《左傳·僖公十九年》。


    18.見《左傳·僖公二十一年》。


    19.請參看《公羊傳·僖公二十一年》。


    20.事見《左傳·僖公八年》。


    21.事見《左傳·成公十六年》。


    第四章


    1.事見《左傳·成公十六年》。


    2.《禮記·曲禮上》:“君前臣名。”


    3.見《漢書·文帝紀》顏師古注,《榖梁傳·成公五年》注。


    4.事見《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5.據《左傳·僖公九年》,裏克和丕鄭支持重耳;但據《國語·晉語二》,他們中立。


    6.晉獻公去世,是在魯僖公九年九月;裏克發動兵變,是在同年十月。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易中天中華史第一部:中華根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易中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易中天並收藏易中天中華史第一部:中華根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