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節
易中天中華史第一部:中華根 作者:易中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金文的“聖”(尹姞鼎)。
這,就是中國獨有的“聖人崇拜”。
聖人崇拜成為風尚,雖然由於後世儒家的鼓吹,但那意思周初就有了。是啊,改朝換代要有依據,以德治國要有榜樣,而榜樣的力量據說是無窮的。文王和武王,豈能不“乃聖乃神,乃武乃文”?就連革除夏命的商湯,也得是。
榜樣,是“看得見的力量”。
但,禹湯文武,隻是統治者的榜樣;後來的孔子,也隻是讀書人的楷模。教化大眾的“平民聖人”還沒出現,雖然遲早會被打造出來。在此之前,實施以德治國,就主要得靠“行得通的手段”。
那麽,它又是什麽呢?
禮樂。
重新安裝係統
禮樂並非周的發明,殷商就有,夏也有。而且,商人之禮是奢侈的,商人之樂也是華麗的,甚至特別重視音樂之美。湯王的讚美詩《那》這樣唱道——
偉大啊繁多,
敲起手鼓。
鼓聲隆隆啊,
樂我先祖。
清亮的管樂,
齊整的步武。
鏗鏘有力的鍾磬,
神采飛揚的萬舞。[11]
嗬嗬,他們沒準還有唱詩班。
既然如此,為什麽還說“周公製禮作樂”?
因為周公讓夏商也有的禮樂脫胎換骨。他先拷貝其數據,再格式化其硬盤,然後按照自己的需要安裝另一個係統,結果便變成了全新的東西。
那麽,周的禮樂,跟殷商的又有什麽不同?
商是儀(儀式),周是製(製度)。
什麽是“禮”?什麽是“樂”?按照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禮就是禮器,樂就是樂器。所以,禮樂就是祭禮和樂舞。這當然不錯,也不能沒有。但在周公看來,禮和樂,又不能僅僅隻是祭禮和樂舞,更應該是一種鞏固政權、穩定社會、維持秩序和安定人心的工具。
◎甲骨文的“禮”(甲3629)。
◎金文的“禮”(何尊)。
王國維、郭沫若都認為“象二玉在器之形”,因此“禮”最早是指禮器。
◎甲骨文的“樂”(續3·28·5)。
◎金文的“樂”(郘鍾)。
許慎認為“象鼓鞞”(架子鼓),羅振玉認為是“琴瑟之象”,總之是樂器。
具體地說,禮的作用是維持秩序,樂的作用是安定人心。人心安定,秩序就能維持;秩序井然,社會就會穩定;社會穩定,政權就能鞏固。這是一個環環相扣的完整係統工程。
這,就是中國獨有的“聖人崇拜”。
聖人崇拜成為風尚,雖然由於後世儒家的鼓吹,但那意思周初就有了。是啊,改朝換代要有依據,以德治國要有榜樣,而榜樣的力量據說是無窮的。文王和武王,豈能不“乃聖乃神,乃武乃文”?就連革除夏命的商湯,也得是。
榜樣,是“看得見的力量”。
但,禹湯文武,隻是統治者的榜樣;後來的孔子,也隻是讀書人的楷模。教化大眾的“平民聖人”還沒出現,雖然遲早會被打造出來。在此之前,實施以德治國,就主要得靠“行得通的手段”。
那麽,它又是什麽呢?
禮樂。
重新安裝係統
禮樂並非周的發明,殷商就有,夏也有。而且,商人之禮是奢侈的,商人之樂也是華麗的,甚至特別重視音樂之美。湯王的讚美詩《那》這樣唱道——
偉大啊繁多,
敲起手鼓。
鼓聲隆隆啊,
樂我先祖。
清亮的管樂,
齊整的步武。
鏗鏘有力的鍾磬,
神采飛揚的萬舞。[11]
嗬嗬,他們沒準還有唱詩班。
既然如此,為什麽還說“周公製禮作樂”?
因為周公讓夏商也有的禮樂脫胎換骨。他先拷貝其數據,再格式化其硬盤,然後按照自己的需要安裝另一個係統,結果便變成了全新的東西。
那麽,周的禮樂,跟殷商的又有什麽不同?
商是儀(儀式),周是製(製度)。
什麽是“禮”?什麽是“樂”?按照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禮就是禮器,樂就是樂器。所以,禮樂就是祭禮和樂舞。這當然不錯,也不能沒有。但在周公看來,禮和樂,又不能僅僅隻是祭禮和樂舞,更應該是一種鞏固政權、穩定社會、維持秩序和安定人心的工具。
◎甲骨文的“禮”(甲3629)。
◎金文的“禮”(何尊)。
王國維、郭沫若都認為“象二玉在器之形”,因此“禮”最早是指禮器。
◎甲骨文的“樂”(續3·28·5)。
◎金文的“樂”(郘鍾)。
許慎認為“象鼓鞞”(架子鼓),羅振玉認為是“琴瑟之象”,總之是樂器。
具體地說,禮的作用是維持秩序,樂的作用是安定人心。人心安定,秩序就能維持;秩序井然,社會就會穩定;社會穩定,政權就能鞏固。這是一個環環相扣的完整係統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