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節
易中天中華史第一部:中華根 作者:易中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個主流,起先叫夏,後來叫華夏,現在叫中華民族。
我們創造的也隻有一個文明,即中華文明。這個文明從夏商周一直延續到近現代,三千七百年不曾中斷。這裏麵沒有斷層和空白,也沒有隕落和衰亡。沒錯,被西方人視為“古代文明”的商,有可能是個異端或異類。但這也隻是一個民族在他的青春期有那麽一點“逆反心理”,曾經離家出走,在外撒野而已。很快,他就會迴到那“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家譜裏麵,仍然有他的一席地位。
中華,不是什麽“古老文明的幸存者”,她原本就有頑強的生命力。
同樣,古代文明、古典文明、現代文明的三段論,也不符合中國國情。[3]但以其他文明為參照係,則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比如印度。
翻過喜馬拉雅
印度與中國,有太多的相似。
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和印度也都是“美索不達米亞”,即“兩河之間”。中國的兩河,是黃河、長江;印度的兩河,則是印度河、恆河。但西亞那個兩河流域,是四通八達一馬平川的兵家必爭之地,中國和印度卻與世隔絕。在冷兵器時代,好戰的西方蠻族對這兩個地方其實鞭長莫及。很少有一種無比強大的力量,能夠徹底摧毀我們。於是,兩種同樣古老的文明,便在歐亞大陸的東端和南部,各自獨立地發展起來,並堅忍不拔地走到了近現代。
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
但喜馬拉雅一山之隔,中華與印度又呈現出諸多不同。印度人的文明在中國的商王盤庚遷都於殷時,就已經更新換代。第一代據說是達羅毗荼人創造的,叫“印度河文明”,也叫“哈拉巴文明”。第二代才叫“印度文明”,是雅利安人入侵後,在印度河和恆河流域創造出來的。印度河文明與印度文明之間,還留下了幾百年的空白。
我們的文明則沒有斷代,隻有擴容。作為“文化圈”,夏的地盤很小,大約隻在黃河中下遊一帶。其他地區,並非“夏雅”,而是“蠻夷”。商的勢力範圍就大多了,已能挾青銅文化在南方建立據點。西周文化圈更大,影響所及,北至遼河,西至隴右,南至兩湖甚至兩廣,東則遠至今之江西、安徽、江蘇和浙江。[4]當然,商人和周人,起先都隻能在這些邊遠地區建立點狀的文化孤島。蠻夷們是各行其是的,比如四川的“三星堆文明”。但到後來,所有的小文化圈,包括巴蜀,包括閩粵,也都變成了中華文明的一分子。
國家的道路也兩樣。沒錯,印度也是從部落到國家。他們的部落叫“迦那”或“維什”,酋長叫“羅惹”。他們最早建立的也是城市國家,甚至也曾有過“列國時代”,類似於我們的“春秋戰國”。不過,印度的列國並沒有“天下共主”。而且,還既有君主國(主要在恆河平原),又有共和國(主要在旁遮普和喜馬拉雅山麓)。不像我們,從夏商周到元明清,都是君主製。
以後的航程就更不同。從秦漢開始,中國是統一長於分裂。混亂時間最長的魏晉南北朝,也隻是半分裂狀態。印度則相反,是短暫的統一,長期的分裂。甚至從甘婆王朝到笈多王朝之間,竟有三百多年史實不清。最後,還變成了穆斯林的王朝和英國人的殖民地(見附錄表4)。
中華連續而聚合,印度鬆散而間斷。[5]
但分裂和入侵,卻並沒能中斷和消滅印度文明,這又是什麽原因?
文化的力量。
曆史上的印度,其實是屢遭外族入侵的。從公元前518年開始,先後侵略過印度的有波斯人、馬其頓人、條支人、大夏人、安息人、塞種人、貴霜人、匈奴人、白匈奴人、阿拉伯人、突厥人、土耳其人、蒙古人,最後是葡萄牙人、荷蘭人、法國人和英國人。最奇怪的,居然是雅利安人自己的“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都隻有二百多年;突厥人的“德裏蘇丹王朝”和蒙古人的“莫臥兒王朝”,反倒都有三百多年(見附錄表5)。
這就讓人大跌眼鏡!印度文明的延綿不絕,究竟是靠什麽來維持和實現的?
宗教。
有光就有影
宗教,是印度人的生命線。
似乎沒有哪個民族像印度人這樣癡迷於宗教。他們可以沒有國家,也可以沒有民族,就是不能沒有宗教。他們甚至可以不必拘泥於一定非得是某種宗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伊斯蘭教和錫克教,都行。印度教分為吠陀教、婆羅門教和狹義的印度教,也行。沒有宗教,不行。
事實上,文明的嬗變,文化的傳播,政權的更迭,王朝的興衰,在印度都與宗教息息相關。孔雀王朝,是信奉佛教的。它的第三代君主阿育王放下屠刀皈依佛門後,派到鄰國的就不再是軍隊,而是弘揚佛法的高僧。這讓他得到了“轉輪聖王”的稱號,佛教也因此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笈多王朝,則是信奉婆羅門教的。但跟孔雀王朝一樣,對所有的宗教都很寬容。結果是印度文化在這個王朝的治下達到鼎盛,堪比盛唐,產生了《沙恭達羅》那樣的偉大作品。還有外族建立的貴霜王朝,居然把佛教傳到了他們的故鄉中亞,然後又傳入了中國。
突厥人的德裏蘇丹王朝,蒙古人的莫臥兒王朝,都以伊斯蘭教為國教。但莫臥兒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阿克巴大帝不但政策寬鬆,還娶信奉印度教的女子為妻,這又怎麽能不“天下歸心”?相反,采取高壓政策的德裏蘇丹王朝,就遭到了南部印度教王公的反抗;莫臥兒王朝第六代君主強製推行伊斯蘭教,則加速了王朝的滅亡。[6]他的宗教政策,隻不過給鄰國和西方人的侵略留下了可乘之機。
阿克巴大帝曾經說,一切宗教都有光,有光就或多或少會有陰影。顯然,這位皇帝是英明的,他看得很透徹。
也許,還可以說說猶太。
猶太堪稱世界民族史上的一個奇跡。沒有誰能像他們那樣,失去祖國一千八百年,流散世界十萬八千裏,而民族猶存。這隻能歸功於他們的文化,尤其是他們的宗教,那個世界上最早的“一神教”。事實上,隻要相信自己的上帝雅赫維是“唯一的主”,相信先知的教誨,恪守教規,嚴守禁忌,那麽,無論他身處何地,也無論貴賤貧富、膚色黑白,他就是猶太人。
可惜,印度人和猶太人的經驗,對我們都不適用。
我們也是文化力量特別強大的民族。中華的曆史,是國家可以分裂,但文化依然如故;外族可以入主,但文化必須認同。因為“亡國”隻關乎一家一姓一政權,文化的毀滅才是天大的事。因此,秦變成漢,隋變成唐,甚至宋變成元,明變成清,隻要文化或文化精神不變,天下還是那個天下,中華還是那個中華。
但,我們的文化力量與宗教無關。
中國人,大約是世界上最沒有宗教意識、宗教觀念和宗教信仰的民族。佛教傳入前,中國人竟不知宗教為何物。佛教傳入後,最初也被看作“方術”。沒錯,中國人也曾崇拜鬼神。但很快,我們的態度就是非宗教的了。孔子的說法,是“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民間的觀念,是“信則靈,不靈則不信”。說到底,是實用主義的中庸之道。上帝存在嗎?鬼神存在嗎?冥冥之中確有神秘力量嗎?如果你覺得管用,那就隻當他存在好了。
這,難道也是信仰,也是宗教?
信仰對於中國人,從來就不是必需。宗教也一樣。
這就有了三個問題:第一,宗教是從哪裏來的?第二,人家為什麽要有?第三,我們為什麽沒有?
巫術的兒子
宗教是巫術的“次子”。
巫術是人類最早的文化模式之一。在時間表上,隻有工具的製造和使用排在它的前麵。幾乎所有的民族在原始時代都有巫術。印度人的“四庫全書”《吠陀本集》,就有不少上古時期巫術的記錄。我們民族,更是如此。
巫術,為什麽必須有?
為了肉體的生存,也為了靈魂的安頓。
我們創造的也隻有一個文明,即中華文明。這個文明從夏商周一直延續到近現代,三千七百年不曾中斷。這裏麵沒有斷層和空白,也沒有隕落和衰亡。沒錯,被西方人視為“古代文明”的商,有可能是個異端或異類。但這也隻是一個民族在他的青春期有那麽一點“逆反心理”,曾經離家出走,在外撒野而已。很快,他就會迴到那“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家譜裏麵,仍然有他的一席地位。
中華,不是什麽“古老文明的幸存者”,她原本就有頑強的生命力。
同樣,古代文明、古典文明、現代文明的三段論,也不符合中國國情。[3]但以其他文明為參照係,則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比如印度。
翻過喜馬拉雅
印度與中國,有太多的相似。
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和印度也都是“美索不達米亞”,即“兩河之間”。中國的兩河,是黃河、長江;印度的兩河,則是印度河、恆河。但西亞那個兩河流域,是四通八達一馬平川的兵家必爭之地,中國和印度卻與世隔絕。在冷兵器時代,好戰的西方蠻族對這兩個地方其實鞭長莫及。很少有一種無比強大的力量,能夠徹底摧毀我們。於是,兩種同樣古老的文明,便在歐亞大陸的東端和南部,各自獨立地發展起來,並堅忍不拔地走到了近現代。
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
但喜馬拉雅一山之隔,中華與印度又呈現出諸多不同。印度人的文明在中國的商王盤庚遷都於殷時,就已經更新換代。第一代據說是達羅毗荼人創造的,叫“印度河文明”,也叫“哈拉巴文明”。第二代才叫“印度文明”,是雅利安人入侵後,在印度河和恆河流域創造出來的。印度河文明與印度文明之間,還留下了幾百年的空白。
我們的文明則沒有斷代,隻有擴容。作為“文化圈”,夏的地盤很小,大約隻在黃河中下遊一帶。其他地區,並非“夏雅”,而是“蠻夷”。商的勢力範圍就大多了,已能挾青銅文化在南方建立據點。西周文化圈更大,影響所及,北至遼河,西至隴右,南至兩湖甚至兩廣,東則遠至今之江西、安徽、江蘇和浙江。[4]當然,商人和周人,起先都隻能在這些邊遠地區建立點狀的文化孤島。蠻夷們是各行其是的,比如四川的“三星堆文明”。但到後來,所有的小文化圈,包括巴蜀,包括閩粵,也都變成了中華文明的一分子。
國家的道路也兩樣。沒錯,印度也是從部落到國家。他們的部落叫“迦那”或“維什”,酋長叫“羅惹”。他們最早建立的也是城市國家,甚至也曾有過“列國時代”,類似於我們的“春秋戰國”。不過,印度的列國並沒有“天下共主”。而且,還既有君主國(主要在恆河平原),又有共和國(主要在旁遮普和喜馬拉雅山麓)。不像我們,從夏商周到元明清,都是君主製。
以後的航程就更不同。從秦漢開始,中國是統一長於分裂。混亂時間最長的魏晉南北朝,也隻是半分裂狀態。印度則相反,是短暫的統一,長期的分裂。甚至從甘婆王朝到笈多王朝之間,竟有三百多年史實不清。最後,還變成了穆斯林的王朝和英國人的殖民地(見附錄表4)。
中華連續而聚合,印度鬆散而間斷。[5]
但分裂和入侵,卻並沒能中斷和消滅印度文明,這又是什麽原因?
文化的力量。
曆史上的印度,其實是屢遭外族入侵的。從公元前518年開始,先後侵略過印度的有波斯人、馬其頓人、條支人、大夏人、安息人、塞種人、貴霜人、匈奴人、白匈奴人、阿拉伯人、突厥人、土耳其人、蒙古人,最後是葡萄牙人、荷蘭人、法國人和英國人。最奇怪的,居然是雅利安人自己的“孔雀王朝”和“笈多王朝”,都隻有二百多年;突厥人的“德裏蘇丹王朝”和蒙古人的“莫臥兒王朝”,反倒都有三百多年(見附錄表5)。
這就讓人大跌眼鏡!印度文明的延綿不絕,究竟是靠什麽來維持和實現的?
宗教。
有光就有影
宗教,是印度人的生命線。
似乎沒有哪個民族像印度人這樣癡迷於宗教。他們可以沒有國家,也可以沒有民族,就是不能沒有宗教。他們甚至可以不必拘泥於一定非得是某種宗教。印度教、佛教、耆那教、伊斯蘭教和錫克教,都行。印度教分為吠陀教、婆羅門教和狹義的印度教,也行。沒有宗教,不行。
事實上,文明的嬗變,文化的傳播,政權的更迭,王朝的興衰,在印度都與宗教息息相關。孔雀王朝,是信奉佛教的。它的第三代君主阿育王放下屠刀皈依佛門後,派到鄰國的就不再是軍隊,而是弘揚佛法的高僧。這讓他得到了“轉輪聖王”的稱號,佛教也因此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笈多王朝,則是信奉婆羅門教的。但跟孔雀王朝一樣,對所有的宗教都很寬容。結果是印度文化在這個王朝的治下達到鼎盛,堪比盛唐,產生了《沙恭達羅》那樣的偉大作品。還有外族建立的貴霜王朝,居然把佛教傳到了他們的故鄉中亞,然後又傳入了中國。
突厥人的德裏蘇丹王朝,蒙古人的莫臥兒王朝,都以伊斯蘭教為國教。但莫臥兒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阿克巴大帝不但政策寬鬆,還娶信奉印度教的女子為妻,這又怎麽能不“天下歸心”?相反,采取高壓政策的德裏蘇丹王朝,就遭到了南部印度教王公的反抗;莫臥兒王朝第六代君主強製推行伊斯蘭教,則加速了王朝的滅亡。[6]他的宗教政策,隻不過給鄰國和西方人的侵略留下了可乘之機。
阿克巴大帝曾經說,一切宗教都有光,有光就或多或少會有陰影。顯然,這位皇帝是英明的,他看得很透徹。
也許,還可以說說猶太。
猶太堪稱世界民族史上的一個奇跡。沒有誰能像他們那樣,失去祖國一千八百年,流散世界十萬八千裏,而民族猶存。這隻能歸功於他們的文化,尤其是他們的宗教,那個世界上最早的“一神教”。事實上,隻要相信自己的上帝雅赫維是“唯一的主”,相信先知的教誨,恪守教規,嚴守禁忌,那麽,無論他身處何地,也無論貴賤貧富、膚色黑白,他就是猶太人。
可惜,印度人和猶太人的經驗,對我們都不適用。
我們也是文化力量特別強大的民族。中華的曆史,是國家可以分裂,但文化依然如故;外族可以入主,但文化必須認同。因為“亡國”隻關乎一家一姓一政權,文化的毀滅才是天大的事。因此,秦變成漢,隋變成唐,甚至宋變成元,明變成清,隻要文化或文化精神不變,天下還是那個天下,中華還是那個中華。
但,我們的文化力量與宗教無關。
中國人,大約是世界上最沒有宗教意識、宗教觀念和宗教信仰的民族。佛教傳入前,中國人竟不知宗教為何物。佛教傳入後,最初也被看作“方術”。沒錯,中國人也曾崇拜鬼神。但很快,我們的態度就是非宗教的了。孔子的說法,是“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民間的觀念,是“信則靈,不靈則不信”。說到底,是實用主義的中庸之道。上帝存在嗎?鬼神存在嗎?冥冥之中確有神秘力量嗎?如果你覺得管用,那就隻當他存在好了。
這,難道也是信仰,也是宗教?
信仰對於中國人,從來就不是必需。宗教也一樣。
這就有了三個問題:第一,宗教是從哪裏來的?第二,人家為什麽要有?第三,我們為什麽沒有?
巫術的兒子
宗教是巫術的“次子”。
巫術是人類最早的文化模式之一。在時間表上,隻有工具的製造和使用排在它的前麵。幾乎所有的民族在原始時代都有巫術。印度人的“四庫全書”《吠陀本集》,就有不少上古時期巫術的記錄。我們民族,更是如此。
巫術,為什麽必須有?
為了肉體的生存,也為了靈魂的安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