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希臘人一樣,美利堅人的建國史,也跟航海、殖民、經商密不可分。實際上,美國的前身,原本是13個分成三類的“英屬殖民地”。第一類是英國國王封的,叫“領主殖民地”,比如馬裏蘭。第二類是國王頒發特許狀,由商業公司建的,叫“公司殖民地”,比如弗吉尼亞。第三類是自由移民根據自己的契約建起來的,叫“自治殖民地”,也叫“契約殖民地”,比如羅德島和康涅狄格。


    但無論哪種,都是自治的殖民地。英國國王雖號稱享有主權,卻其實是“主權王有,治權民有”。13個殖民地之間,既沒有隸屬關係,也沒有統一體製。有靠盟誓或契約來管理的,有把所有程序都交給憲兵司令的,還有種什麽莊稼都由官方說了算的。它們之間,不但風馬牛不相及,有的還老死不相往來。


    唯一的相同是核心價值觀——獨立、自由、平等。


    就說馬薩諸塞。


    1620年,荷蘭的部分英國分離派教徒乘坐“五月花號”輪船,經過66天的海上漂泊,到達計劃外的馬薩諸塞(原計劃是弗吉尼亞)。上岸時他們一共102人,但一個冬天的寒風就帶走了58條生命。第二年春天,當五月花號再次來到這裏時,船長卻驚詫地發現,那些正在垂死掙紮的人,居然沒有一個肯跟他迴到“文明的”英國。原因很簡單:在這裏能獨立,在這裏有自由。


    這可真是“不自由,毋寧死”。


    難怪這些苦難而勇敢的人們,會被美國人視為自己的精神先驅,盡管他們不是最早的北美移民。事實上,馬薩諸塞一直是獨立運動的策源地,自由精神的踐行者。正是他們,製定出第一份體現了“主權在民”思想的文件——《五月花公約》;也正是他們,倡議召開了“反印花稅法大會”,向英國政府的橫征暴斂說“不”。他們把成噸的英國茶葉扔入海中,因為自由比便宜茶葉更重要。英國人封閉了他們的波士頓港之後,沒有一個失業的工人應聘去修英國兵營,沒有一個貧窮的農民賣糧食給英國軍隊,因為他們寧肯一無所有,也絕不出讓自由。後來的獨立戰爭首先在馬薩諸塞打響,並不奇怪。


    這種精神是馬薩諸塞人的,也是所有美利堅人的。所以,他們會打破慣例坐到一起,兩次在賓夕法尼亞的費城召開“大陸會議”。他們當然也會在戰爭勝利後就一哄而散,拖了好幾年才在費城召開製憲會議。因為聯合是為了獨立,作戰是為了自由,怎麽可能在趕走英國國王以後,又造出一個“美國國王”?


    因此,盡管他們後來還是製定了聯邦憲法,建立了聯邦政府,但他們的建國日卻是通過《獨立宣言》的1776年7月4日。顯然,在美國人看來,國家精神遠比國家形式重要。或者說,最重要的是國家精神,其次是憲法,然後才輪到國會、最高法院和總統。


    這就是“美國精神”,同時也是“希臘精神”。獨立、自由、平等,科學、民主、法治,一以貫之,薪盡火傳。


    路漫漫其修遠兮,從雅典到費城。


    讓我們重溫一遍那不朽的宣言吧——


    我們認為以下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每個人一些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正是為了保障這些權利,人類才在自己中間建立起政府……


    為什麽要有國家?現在可以搞明白了吧!


    文明的秘密,也應該昭然若揭。


    * * *


    [1]科林斯(corinth),古希臘城邦,位於伯羅奔尼撒半島的東北,臨科林斯灣。是希臘本土和伯羅奔尼撒半島的連接點。公元前8世紀~前7世紀中期,巴希阿德斯家族把持科林斯城邦政權,實行貴族寡頭統治。


    [2]雅典的民主,開始於公元前594年的“梭倫改革”,完成於公元前509年或前508年的“克裏斯梯尼改革”,在公元前443~前429年“伯裏克利時代”達到鼎盛,公元前431~前404年“伯羅奔尼撒戰爭”後走向衰落,公元前337年“科林斯會議”後宣告終結,大約存在了二百多年。之後,是亞曆山大的王權統治。


    [3]不平等的主體無法進行交易。比如中國的皇帝和臣民要互通有無,便隻能一個叫“孝敬”,一個叫“賞賜”,更不可能講價。


    [4]馬克思的話,見《〈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恩格斯的話,見《家庭、私有製和國家的起源》。


    文明一旦誕生,巫術就功成身退。


    希臘人把它變成科學,印度人把它變成宗教,中國人把它變成禮樂。


    第四章


    謝絕宗教


    我們不是幸存者


    當西方文明的“五月花號”從雅典啟航,途經羅馬、君士坦丁堡、倫敦和阿姆斯特丹,終於抵達費城時,世界上那些最古老的文明都怎麽樣了?


    大多不辭而別。


    文明的隕落,幾乎是普遍性和規律性的。


    最早衰亡的,是西方史學界所謂的“古代文明”。奧爾梅克,莫名其妙地消失在中美洲熱帶叢林,不知去向;哈拉巴,在印度河流域人間蒸發,原因不明;蘇美爾、阿卡德、巴比倫和亞述,早就掩埋在黃沙和土丘之中,了無陳跡;克裏特,則被後來的征服者邁錫尼人打掃得一幹二淨,蕩然無存。至於埃及,沃土還是那片沃土,河流也還是那條河流,但民族已不是那個民族,文明也不再是那個文明。作為運氣最好的一家,古埃及也隻留下了西風殘照,以及並非漢家的陵闕——金字塔,還有躺在裏麵的木乃伊。


    廢墟上出現的是第二代,即西方史學界所謂的“古典文明”。它們的命運五花八門:有的戛然而止,比如瑪雅;有的化為灰燼,比如波斯;有的頑強堅守而終至毀滅,比如拜占庭;有的從小到大走向世界,比如阿拉伯;也有的浴火重生、東山再起,通過文藝複興接軌現代,比如希臘和羅馬。


    遠隔重洋的美洲,則是另一番景象。尤其是奧爾梅克、瑪雅、特奧蒂瓦坎和阿茲特克,幾乎個個都是謎團。他們都處於石器時期,最早學會了種植玉米,吃辣椒,喝可可,崇拜太陽神,建金字塔,蓋羽蛇廟,有極高的數學水平、豐富的天文知識和極其複雜的曆法,卻又野蠻地用活人獻祭。[1]


    這是一種怎樣的文明?


    他們是來曆不明的。考古發現顯示,奧爾梅克文明幾乎一夜之間在沼澤地裏崛起,隻有後果沒有前因。特奧蒂瓦坎人更是奇怪,他們的“聖城”據說是按照太陽係的模型建造的,建造者自己卻神秘失蹤,隻留下一座空城。難道特奧蒂瓦坎真是外星人的遺族,奧爾梅克真是殷商的遺民?[2]


    文明的道路從來就不千篇一律,也沒有一定之規。


    中華文明就更是特立獨行。


    中國不像印度,前有古代文明,後有古典文明。中國也不像希臘,前麵有克裏特文明,後麵有古羅馬文明。中國當然更不像美索不達米亞,阿卡德人、巴比倫人、赫梯人、亞述人、波斯人、馬其頓人、羅馬人、阿拉伯人、蒙古人、突厥人和西方人“輪番為治”。創造中華文明的始終是同一個民族,隻不過一直在發展壯大,不斷有新鮮血液增加進來。但這正如所有的長江大河,盡管沿途有支流匯入,卻並不能改變主流的性質。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易中天中華史第一部:中華根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易中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易中天並收藏易中天中華史第一部:中華根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