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節
易中天中華史第一部:中華根 作者:易中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中華的惆悵
有什麽樣的人,就有什麽樣的國。
實際上,任何一個國家的模式和樣式、製度和尺度,都是由組成這個國家的國民,以及他們的文化和曆史決定的。強大的國民喜歡弱小的政府,自由的國民欣賞鬆散的製度,愚昧的國民盼望英明的領導,軟弱的國民依靠強權的統治。因此恩格斯說,如果某個國家的政府是惡劣的,而且盡管惡劣卻仍將存在,那就可以用該國國民相應的惡劣來解釋。[16]
但,這裏麵有問題。
眾所周知,人類最早的國家,大多是君主製,少數是共和製,極個別是民主製。西學東漸前的中國人,更一直認為君主製天經地義,別無選擇,反對派一個都沒有。如此說來,難道世界上大多數人都是不要自由,想做奴隸的?
當然不會。
這就必有原因,必有道理。
什麽原因?什麽道理?
天下必須有序,群龍不能無首。
沒錯,中國原本就地域遼闊,人口眾多,如果再攤上洪水泛濫、外敵入侵,就更需要堅強有力的領導核心,需要號召力和凝聚力,至少得有萬眾一心的象征。這個功能,在那時不可能由別人來承擔。為此,人民隻能做出犧牲和讓步,對高舉旗幟的君主俯首稱臣。
這,大約是法家以外思想家們的想法。[17]
因此,除法家外,其他各家對君主製度和君主權力,都是“有條件的維護,有保留的讚同”。比如儒墨道三家都認為,君主可以有,但得是聖人,至少要合格。孟子甚至認為,君主如果不合格,就應該下台。又比如,三家都認為,君臣之間不能是奴役與被奴役的關係。孔子就說君對臣要彬彬有禮,孟子更認為君若“目中無人”,臣可“視如寇仇”。如果那君主太不像話,人民還可以發動革命殺了他。這能說是“想做奴隸,不要自由”嗎?
君主製,並不等於奴隸製。
獨立、自由、平等,畢竟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不會有哪個民族是例外。
隻不過,曆史會有不同的嚐試和選擇。
可惜,儒墨道三家主張的條件和保留,離民主或憲政還有十萬八千裏,實行起來也有諸多問題。比如什麽叫“聖人”,三家就說法不一。儒家講“仁民愛物”,墨家講“明察秋毫”,道家講“清靜無為”,請問以誰為準?還有,君主如果不合格,怎樣請他下台?有辦法嗎?有法律嗎?有製度嗎?有程序嗎?沒有。
那就隻有一廂情願,以及惆悵。
中華民族的國家史和文明史,就是一部不斷追求獨立、自由、平等,又屢屢求之不得、得而複失的“惆悵史”。
是的,正如希臘實行過“直接民主”,我們也試行過“直接君主”;羅馬實現了“以法治國”,我們也探索了“以禮治國”。我們甚至設計了種種方案,希望能夠做到“君權與民權並重”。最起碼,也不能生靈塗炭,民怨沸騰。
然而曾幾何時,這些都成為泡影。分權變成了集權,集權變成了專製,專製變成了獨裁。秦、漢、隋、唐、宋、元、明、清,每下愈況。改朝換代一次,起死迴生一次,也腐敗潰爛一次。最後,不得不拜西方列強為先生。
其實“先生們”又何嚐一帆風順?希臘城邦,孤帆遠影;羅馬共和,日落西山;民主進程,一波三折;自由之路,險象環生。宗教裁判所就不說了,十字軍東征也不說了。單是20世紀,世界大戰就打了兩次。
文明的步伐,總難免一腳深一腳淺;國家的意義,誰都不可能一夜看清。唯獨需要國家,古今中外一樣,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臣民還是公民。
那麽,國家的秘密又在哪裏?
* * *
[1]阿歇爾(ussher),又譯厄希爾、厄色爾。相關材料請參看朱狄《藝術的起源》第13~15頁及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版。
[2]埃及文明和西亞文明誰先誰後,有爭議。這裏不討論。
[3]如果加上奧爾梅克,是“六大文明”。
[4]《明史?誌第五十七?食貨五》:“每鈔一貫,準錢千文,銀一兩;四貫準黃金一兩”,1600年後的黃金白銀比例是1:4,後來又變為1:5(《明史?誌第五十四?食貨二》)。1644年後由於白銀大量流入國內,當時黃金白銀比率為1:8左右,按照當時5500荷蘭盾=110盎司黃金≈880盎司白銀(1盎司=28.3495231克)。古代1斤=16兩,1兩白銀≈37.3克,換算出來,1荷蘭盾≈0.567克黃金≈4.536克白銀≈0.1216兩白銀。
[5]倫勃朗的畫室緋聞請參看美國時代生活圖書公司編著《歐羅巴的黃金時代?北部歐洲》。
[6]赫西俄德和奧維德的說法請參看赫西俄德《工作與時日》,奧維德《變形記》。
[7]“大同和小康”的說法,見《禮記?禮運》。
[8]“鬱鬱乎文哉,吾從周”,見《論語?八佾》:“周監於二代,鬱鬱乎文哉,吾從周。”
[9]《荀子?王製》:“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10]《荀子?非相》:“人之所以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無毛也,以其有辨也。”
[11]《荀子?王製》:“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
[12]《荀子?王製》:“君者,善群也。”
[13]羅馬人趕走最後一任“勒克斯”(部落王),是在公元前509年;屋大維成為皇帝,則是在公元前27年。
[14]關於城邦與公民的解釋,見商務印書館1965年版亞裏士多德《政治學》(吳壽彭注本)。
[15]臣的解釋,見《古文字詁林》第四冊。
[16]恩格斯關於國家與國民關係的說法,見《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
[17]法家從不討論為什麽要有君主,他們對君主和君權的維護是無條件的。
清風從葉間梳過,倒映在水麵的垛牆顫動並破碎。
有什麽樣的人,就有什麽樣的國。
實際上,任何一個國家的模式和樣式、製度和尺度,都是由組成這個國家的國民,以及他們的文化和曆史決定的。強大的國民喜歡弱小的政府,自由的國民欣賞鬆散的製度,愚昧的國民盼望英明的領導,軟弱的國民依靠強權的統治。因此恩格斯說,如果某個國家的政府是惡劣的,而且盡管惡劣卻仍將存在,那就可以用該國國民相應的惡劣來解釋。[16]
但,這裏麵有問題。
眾所周知,人類最早的國家,大多是君主製,少數是共和製,極個別是民主製。西學東漸前的中國人,更一直認為君主製天經地義,別無選擇,反對派一個都沒有。如此說來,難道世界上大多數人都是不要自由,想做奴隸的?
當然不會。
這就必有原因,必有道理。
什麽原因?什麽道理?
天下必須有序,群龍不能無首。
沒錯,中國原本就地域遼闊,人口眾多,如果再攤上洪水泛濫、外敵入侵,就更需要堅強有力的領導核心,需要號召力和凝聚力,至少得有萬眾一心的象征。這個功能,在那時不可能由別人來承擔。為此,人民隻能做出犧牲和讓步,對高舉旗幟的君主俯首稱臣。
這,大約是法家以外思想家們的想法。[17]
因此,除法家外,其他各家對君主製度和君主權力,都是“有條件的維護,有保留的讚同”。比如儒墨道三家都認為,君主可以有,但得是聖人,至少要合格。孟子甚至認為,君主如果不合格,就應該下台。又比如,三家都認為,君臣之間不能是奴役與被奴役的關係。孔子就說君對臣要彬彬有禮,孟子更認為君若“目中無人”,臣可“視如寇仇”。如果那君主太不像話,人民還可以發動革命殺了他。這能說是“想做奴隸,不要自由”嗎?
君主製,並不等於奴隸製。
獨立、自由、平等,畢竟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不會有哪個民族是例外。
隻不過,曆史會有不同的嚐試和選擇。
可惜,儒墨道三家主張的條件和保留,離民主或憲政還有十萬八千裏,實行起來也有諸多問題。比如什麽叫“聖人”,三家就說法不一。儒家講“仁民愛物”,墨家講“明察秋毫”,道家講“清靜無為”,請問以誰為準?還有,君主如果不合格,怎樣請他下台?有辦法嗎?有法律嗎?有製度嗎?有程序嗎?沒有。
那就隻有一廂情願,以及惆悵。
中華民族的國家史和文明史,就是一部不斷追求獨立、自由、平等,又屢屢求之不得、得而複失的“惆悵史”。
是的,正如希臘實行過“直接民主”,我們也試行過“直接君主”;羅馬實現了“以法治國”,我們也探索了“以禮治國”。我們甚至設計了種種方案,希望能夠做到“君權與民權並重”。最起碼,也不能生靈塗炭,民怨沸騰。
然而曾幾何時,這些都成為泡影。分權變成了集權,集權變成了專製,專製變成了獨裁。秦、漢、隋、唐、宋、元、明、清,每下愈況。改朝換代一次,起死迴生一次,也腐敗潰爛一次。最後,不得不拜西方列強為先生。
其實“先生們”又何嚐一帆風順?希臘城邦,孤帆遠影;羅馬共和,日落西山;民主進程,一波三折;自由之路,險象環生。宗教裁判所就不說了,十字軍東征也不說了。單是20世紀,世界大戰就打了兩次。
文明的步伐,總難免一腳深一腳淺;國家的意義,誰都不可能一夜看清。唯獨需要國家,古今中外一樣,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臣民還是公民。
那麽,國家的秘密又在哪裏?
* * *
[1]阿歇爾(ussher),又譯厄希爾、厄色爾。相關材料請參看朱狄《藝術的起源》第13~15頁及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版。
[2]埃及文明和西亞文明誰先誰後,有爭議。這裏不討論。
[3]如果加上奧爾梅克,是“六大文明”。
[4]《明史?誌第五十七?食貨五》:“每鈔一貫,準錢千文,銀一兩;四貫準黃金一兩”,1600年後的黃金白銀比例是1:4,後來又變為1:5(《明史?誌第五十四?食貨二》)。1644年後由於白銀大量流入國內,當時黃金白銀比率為1:8左右,按照當時5500荷蘭盾=110盎司黃金≈880盎司白銀(1盎司=28.3495231克)。古代1斤=16兩,1兩白銀≈37.3克,換算出來,1荷蘭盾≈0.567克黃金≈4.536克白銀≈0.1216兩白銀。
[5]倫勃朗的畫室緋聞請參看美國時代生活圖書公司編著《歐羅巴的黃金時代?北部歐洲》。
[6]赫西俄德和奧維德的說法請參看赫西俄德《工作與時日》,奧維德《變形記》。
[7]“大同和小康”的說法,見《禮記?禮運》。
[8]“鬱鬱乎文哉,吾從周”,見《論語?八佾》:“周監於二代,鬱鬱乎文哉,吾從周。”
[9]《荀子?王製》:“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10]《荀子?非相》:“人之所以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無毛也,以其有辨也。”
[11]《荀子?王製》:“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
[12]《荀子?王製》:“君者,善群也。”
[13]羅馬人趕走最後一任“勒克斯”(部落王),是在公元前509年;屋大維成為皇帝,則是在公元前27年。
[14]關於城邦與公民的解釋,見商務印書館1965年版亞裏士多德《政治學》(吳壽彭注本)。
[15]臣的解釋,見《古文字詁林》第四冊。
[16]恩格斯關於國家與國民關係的說法,見《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
[17]法家從不討論為什麽要有君主,他們對君主和君權的維護是無條件的。
清風從葉間梳過,倒映在水麵的垛牆顫動並破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