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百,隻是表明小聯盟數量最少,部落多一點,氏族數量最多。


    所以遠古的“百姓”(氏族長),其實地位很高,他們後來又叫百官和百工。真正地位低的,叫“黎民”。黎民百姓合為一詞,是很晚的事。


    百姓:氏族。


    十二牧:部落。


    四嶽:部落聯盟。


    堯舜:部落大聯盟。


    也許,這就是堯舜的時代。夏娃時代弱小分散的點(原始群),在女媧和伏羲的時代變成了麵(氏族),在炎帝和黃帝的時代連成了片(部落),現在又變成了圈(部落聯盟)。它是生存圈,也是文化圈。大圈子下麵是小圈子,即個位數的小聯盟,然後是數以十計的片(部落)和數以百計的麵(氏族)。大聯盟實行雙首長製,首席執行官(ceo)地位略高,算是老大,或一把手。


    那麽,誰是老大?誰該當老大,誰又能當老大?


    禪讓還是奪權


    當老大的事,讓人糾結。


    中國人是很在意一把手的。因為長時間的中央集權告訴我們,二把手跟一把手,差的不是一丁點兒;秦漢以後的改朝換代,則不是巧取(宮廷政變),便是豪奪(武裝鬥爭)。一把手的地位,也可以禪讓嗎?


    儒家和墨家都說可以,還曾經有過。隻不過,後來人心不古,沒了。這是很讓孔孟、墨子,甚至還有道家,痛心疾首的。


    但,人心為什麽不古,又怎麽會不古?難道遠古跟後世,人性是不同的?人就是人。遠古是,現在也是。人性,本善就善,本惡就惡。本善,禪讓製就不會被廢除;本惡,禪讓製就不可能存在。你說哪個是事實?


    於是質疑紛起。


    質疑禪讓製的,古有韓非子、劉知己;後有康有為、顧頡剛。韓非子就稱“舜逼堯,禹逼舜”,《竹書紀年》則稱堯被舜軟禁在平陽;康有為說禪讓是戰國儒家的托古改製,顧頡剛則說是儒墨兩家不約而同的偽造。[82]韓非子甚至譏諷地說:儒也說堯舜,墨也說堯舜,兩家都說自己的堯舜如假包換,堯舜又不能起死迴生,請問誰來鑒別儒墨的真偽?


    嘿嘿,一個堯舜,各自表述。弄不好,都是人造。


    那麽,舜接班,禹繼位,禪讓還是奪權?


    禪讓。


    但也要重新解釋。


    實際上,部落聯盟的ceo,跟後世的帝王並不一碼事。


    他的待遇沒那麽高,權力也沒那麽大。儒墨兩家都說堯艱苦樸素,奉為道德楷模,其實是當時的生活水平有限。就算想擺譜,也擺不起。


    禪讓也一樣。它不是儒家標榜的禮讓,墨家鼓吹的尚賢,更不是道家主張的無為,而是規矩如此,習慣如此。部落聯盟的首席執行官,最早不過會議的召集人,或者會議的主持人,有什麽好爭的?


    就連總部的其他公職人員,比如民政部長契,農業部長棄,司法部長皋陶,文化部長夔,手工業部長羲均(又名倕),還有神槍手羿,也都是盡義務。這種風氣或製度直到周代還有,比如各國的大夫都是有領地的,但也都為諸侯的公室服務,同樣是盡義務。


    事實上,聯盟的部門負責人,也同時是自己部落的酋長,甚至小聯盟的首席執行官。比如棄,就叫後稷。夔和羿,則叫後夔、後羿。[83]後,不是前後之後(後)的簡體字。它原本就寫作“後”。但也不是後妃的後,是頭兒、老大、領導人、一把手的意思。


    聯盟的部長或內閣成員既然都是“後”,當然有很大的發言權,甚至決策權。比如抗洪總指揮的人選,堯並不讚成鯀。但四嶽堅持,也隻好同意,堯老大並沒有一票否決權,盡管堯可能是對的。[84]


    相反,如果“嶽牧鹹薦”,事情就比較有譜。


    顯然,這裏麵沒有道德的因素,也不能理解為“民主集中製”。堯成為部落聯盟的一把手,隻因為當時堯部落的實力最強。舜和禹,也一樣,後來居上而已。四嶽、十二牧有發言權,則因為他們的實力不容小看。既然誰都吃不掉誰,又要在一起共謀發展,那麽,民主共和,有事好商量,無疑是最聰明的選擇。


    因此,曆史的堯舜是存在的,道德的堯舜是人造的。什麽德才兼備,什麽高風亮節,什麽溫良恭儉讓,通通都是扯淡!


    禪讓,是不得不讓。


    殺機暗藏


    不得不讓,也可以理解為“能不讓就不讓,最好不讓”。


    但這同樣隻能靠實力說話,後起之秀便不得不防。因此,如果某個小弟發展勢頭好,大佬們就會聯合起來,找個茬把他掐死。


    堯就幹過這種事,而且幫兇就是舜。


    被堯舜剿滅的,是所謂“四兇”:渾沌、窮奇、檮杌(讀如濤誤)、饕餮(饕讀如濤,餮讀如鐵去聲)。[85]這大約是四個既冒尖又不聽話的部落。由於舜的出手,他們被徹底幹掉或驅逐出境。其中,據說還有黃帝和顓頊的後代。


    老實巴交的舜,其實心狠手辣。


    被堯舜做掉的,還有共工、兜、三苗和鯀,謂之“四罪”。當然,司馬遷的話說得客氣而委婉。他說,流共工於幽陵,是為了“變北狄”;放兜於崇山,是為了“變南蠻”;遷三苗於三危,是為了“變西戎”;殛鯀(讀如及滾)於羽山,是為了“變東夷”。似乎舜下的這些毒手,都不過“和平演變”,甚至是為了別人好。但一個“殛”字,還是露了餡,穿了幫。


    剿滅也就剿滅了,過分的是還要妄加罪名。什麽“不可教訓”雲雲,簡直就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這,無非是為了表示堯舜發動戰爭的正義性,以便讓他倆高居道德的聖壇。


    然而世界上正義的戰爭隻有一種,就是反侵略。蚩尤有可能是侵略了黃帝族的。四兇或四罪,侵略了堯舜嗎?沒有。


    殺人不過頭點地。謀財害命還要課以大罪名,不帶這麽欺負人的。


    倒是《左傳》說得明白:剿滅四兇的結果,是“堯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為天子”。這才是一語道破天機。


    堯舜的時代,風不平,浪不靜,殺機暗藏。


    現在想來,共工、兜、三苗、鯀,或渾沌、窮奇、檮杌、饕餮,一定死不瞑目。戰敗的蚩尤成為戰神,受到勝利者的最大尊重,他們卻隻能被釘在恥辱柱上遺臭萬年。堯舜的為人和度量,比黃帝差得遠。


    一肚子冤屈的,應該還有後羿。


    想當年,後羿多帥呀!火紅色的弓,雪白色的箭,這是天地賜給他的。[86]也許,還應該有虎皮的坎肩,鹿皮的靴子。那時,天邊血紅的雲彩裏,有十個光芒四射的太陽,如同流動的金球,裹挾著荒古的熔岩上下翻騰。我們的英雄站在那一片焦土之上,彎弓搭箭,九個太陽便應聲落地。散落在天地之間的,是太陽神鳥金色的羽毛;響起在耳邊的,是萬眾的歡唿,包括美麗的嫦娥。[87]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易中天中華史第一部:中華根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易中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易中天並收藏易中天中華史第一部:中華根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