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會兒畢竟還是石器時代,任何一項科學技術的發明都有可能改變曆史,更有可能改變族群的地位和命運,何況是車?車,無論是馬車還是牛車,哪怕隻是人力車,都是了不起的發明。它不但是生產工具和交通工具,還能夠成為戰鬥武器。春秋的戰爭,就是車戰。因此,如果黃帝當真發明了車,那他就會擁有天下最大的兵工廠。他的武裝力量,也會是所向無敵的坦克部隊。


    這可比說什麽都管用。


    反正不管怎樣,黃帝族在當時,一定技術最先進,生產力最發達,綜合實力最強。於是五湖四海的大小部落和氏族紛紛側目。他們或者示好,或者結盟,或者投靠,這就是《史記》所謂“諸侯鹹來賓從”。賓,就是歸順;從,就是服從;所謂諸侯,則是黃帝以外的各類族群。


    賓從的結果是出現了“獨聯體”。但不是“獨立國家聯合體”,而是“獨立部落聯合體”。黃帝,就是獨聯體的總舵主。


    黃帝時代的獨聯體,比炎帝時代的部落大,比堯舜時代的聯盟小,規模和性質則處於二者之間。如何處理關係,怎樣擺平江湖,當然是個問題。何況到了後期,包產到戶的小族群,慕名前來的新成員,都已經很多。這就得像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也弄出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來。


    考驗政治智慧的時候到了,黃帝的手段又是什麽?


    氏與軒冕。[60]


    前麵說過,姓別婚姻,氏別貴賤,別貴賤的辦法則是“軒冕有別”。軒冕就是軒車和冠冕,這當然都是權貴們才能享用的東西。別軒冕,就是管理社會靠待遇。坐什麽車,駕什麽船,或者隻能步行,有一定之規;穿什麽衣,戴什麽帽,或者隻能光膀子,也有一定之規。而且,是什麽氏,就用什麽樣的軒冕。


    很清楚:軒冕是顯貴的pass,正如圖騰是部落的logo。


    何況做起來也不難。因為獨聯體的各分舵,原本就有自己的圖騰,比如熊、羆、貔、貅、貙、虎。圖騰不同,軒冕當然有異。現在,隻要按照各自的實力,分個三六九等,排個上下高低,再規定一下尊卑貴賤,就行。


    這簡直就是順水推舟,而且是更重大的發明。


    事實上,有了這樣一套遊戲規則,許多事情就有話好商量,不必動輒出手。而且,隻要認同軒冕的安排,就都是“自己人”,是“黃帝族”,不用管原來是哪個族群。


    這叫什麽呢?


    這就叫“以利益均沾的合理分配贏得和平共處,用尊卑有序的文化符號實現身份認同”。


    對!以文化論族類,以待遇換和平。


    我們不知道,黃帝怎麽會想出這個辦法,莫非與性格有關?古人說,炎帝火德,黃帝土德,看來有點道理。以牛為圖騰的炎帝族可能比較暴烈,黃帝則比較厚道。因此,同樣比較厚道的周人便全盤繼承了這些智慧,創造了井田、宗法、封建和禮樂四大製度。難怪周人堅持說自己是黃帝之後,而且姓姬了。


    可惜,盡管黃帝因為發明軒冕而號稱軒轅,也盡管後世儒家一再宣稱“垂衣裳而天下治”,但樹欲靜而風不止。[61]也就在黃帝躊躇滿誌的時候,一個強勁的敵人來到了他的麵前。這個敵人是那樣的英勇善戰,百折不撓,所向披靡,根本就不理睬什麽軒冕那一套。


    黃帝不得不在戰爭與和平之間,作出艱難的選擇。


    這個勁敵就是蚩尤。


    戰神蚩尤


    蚩尤最後還是戰敗了。


    戰敗的蚩尤得到了勝利者最大的尊重。他被奉為戰神,號稱“兵主”,在封禪大典中,是繼“天主”和“地主”之後第三個被祭祀的神。[62]他的形象畫在了勝利者的軍旗上,讓黃帝麾下的將士備受鼓舞士氣高漲,令其他那些反政府武裝力量聞風喪膽,知難而退,不戰而降。[63]


    這是怎樣的對手!


    這是怎樣的敵人!


    蚩尤是九黎族部落的酋長,九黎則可能是九個部落的聯合體。[64]每個部落,又各有九個兄弟氏族,因此號稱八十一兄弟。他們應該叫九黎或九黎族,不應該叫蚩尤族。因為蚩和尤,都不是什麽好詞。


    蚩,從蟲。蟲就是它,它就是蛇。蟲字上麵那部分是止,即腳趾頭。所以蚩就是“蛇咬腳”。[65]尤則是錯咎、災難、罪過,比如“以儆效尤”;又引申為怨恨、歸咎、責怪,比如“怨天尤人”。


    (從以上兩個字形看,很明顯就是蛇)很清楚,蚩尤就是蛇災。


    九黎,為什麽會叫這個名字呢?也許意思是“蛇災地區的人”。這就正如意大利那位偉大的藝術家萊昂納多·達·芬奇,本名“萊昂納多”,“達·芬奇”的意思是“來自芬奇”。


    當然,蚩尤也可能是敵人對九黎的稱唿。


    事實上,尤,有突出特異的意思,比如“尤物”。陳獨秀就說,尤物、狐媚、虎威,是同一類型。[66]女人媚得像狐狸,就叫“狐媚”;男人兇得像老虎,就叫“虎威”;一個部落如果恐怖得有如蛇災,那就叫“蚩尤”。這就好比一個女人叫“狐狸精”,絕不可能是她的本名。


    九黎被叫做蚩尤,大約也是因為既異類,又可怕。


    的確,在傳世的所有典籍中,蚩尤都是讓人望而生畏的。他們獸身人言,吞沙食石,銅頭鐵額,刀槍不入,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還能唿風喚雨,騰雲駕霧。[67]遇到這樣的勁敵,誰不膽戰心驚?


    直到勝利之後,炎黃還心有餘悸,又敬又畏。


    想那時黃帝一定十分頭疼。戰,輸贏難定且不說,就算贏了也有悖於自己的原則或標榜,勝之不武。不戰?由不得你。


    何況那時的中原大地上,還有一個“老牌帝國主義者”炎帝。他們經營了很久,並不甘心退出曆史舞台。打個比方,黃帝好比二戰時的美國,炎帝好比英國,蚩尤好比德國,但不是法西斯。


    顯然,禮讓是不行的,禮儀也是沒用的,管用的隻有刀槍。


    炎、黃、蚩尤之間,必有一戰。


    這是遠古時期的“三國演義”,起因和過程卻是一筆狗肉賬。說法之一,是黃帝先與炎帝戰於阪泉,然後才與蚩尤戰於涿鹿。之二,是蚩尤先侵犯炎帝,炎帝求救於黃帝,二帝組成聯軍。之三,是蚩尤挑戰黃帝,黃帝應戰。之四,是炎黃共滅蚩尤後,又在阪泉三次大戰,再決雌雄。[68]孰是孰非,不得而知。


    戰爭的慘烈卻毋庸置疑,交戰雙方都使用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和非常規手段。據說,蚩尤請來風伯雨師大作風雨,黃帝則請出天女旱魃抗洪救災;蚩尤布下漫天大霧,黃帝則發明指南車突出重圍。還據說,黃帝能夠取勝,乃因九天玄女密授兵信神符。[69]巫術、科學、宗教輪番上陣,隻差細菌戰和原子彈。


    想當時一定天昏地暗,屍橫遍野,血流成河。難怪蚩尤死後,身上的木枷要化作楓林。[70]每到秋天,便是漫山遍野的紅,如火,如焰。


    那是血染的楓林。


    血楓林。


    風展龍旗如畫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易中天中華史第一部:中華根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易中天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易中天並收藏易中天中華史第一部:中華根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