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節
易中天中華史第一部:中華根 作者:易中天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與上帝合謀
事實是毋庸置疑的。
人,肯定是地球上性能力和性快感最強的物種。人類不像其他哺乳動物還有發情期,反倒隨時隨地都可以想做就做。次數的頻繁,姿勢的多樣,感覺的欲仙欲死,動作的花樣翻新,更是讓動物們望塵莫及。莫裏斯說,男人的陰莖勃起時,會雄踞靈長目動物之首;雌性的性高潮,則為人類所獨有。相比之下,黑猩猩的那玩意兒隻能算作小釘子;狒狒的交配時間則超不過十秒,哪能有高潮?
當然,即便隻有幾秒,雄性動物也至少會有射精的快感。這顯然是為了保證它們時刻處於戰備狀態,同時也是對它們良好表現的犒勞和獎賞。
雌性動物卻不會“為性交而性交”。對於它們來說,性不是“生活”,而是“任務”,即懷孕的條件和必需。因此,它們隻在發情期交配,並且會沒臉沒皮地勾引雄性,貪得無厭地接受插入。但這不是性欲旺盛,隻是為了增加受孕機會。
所以,母猴們往往對公猴的表現無動於衷。而且一旦交配結束,便若無其事地一走了之。顯然,它們沒有“超越生育目的”的性關係,隻有生殖。[8]
隻有生殖,也就沒有性。沒有性,便不需要性感。性感既然隻屬於人,那麽,它就是人性。
人之初,性本性。
事實上,性感就是性別的美感,同時也是性愛的快感。
快感也好,美感也好,所有的可能都來自人猿之別,甚至就是對革命成果的直接享受。
比如直立。
直立使男女雙方麵對麵時,性信號區和性敏感區,包括可以傳情的眉目,準備接吻的嘴唇,能夠撫摸的乳房,終將緊密結合的生殖器,都一覽無遺;也使人類能夠麵對麵地性交,並在做愛時凝視和親吻對方。當然,還可以自由地變換各種姿勢和體位,這可比隻能從背後插入爽多了。
還有用手。
沒有一雙靈巧的手,擁抱和撫摸,前戲和後戲,便都不可能。但如果沒有體毛的脫去,皮膚的裸露,所有這些都將大為遜色。你能想象兩個毛茸茸的人抱在一起是什麽感覺嗎?取暖倒是合適,做愛就不好說。
直立、用手、裸露皮膚,人類進化這三大成果,使性變成生活。
現在我們知道,上帝造人為什麽分了兩次,又使用兩種材料了。因為人的進化是分階段的。從猿,到類人猿,到類猿人,再到人,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質變,則是由“正在形成的人”,到“完全形成的人”。
亞當就是前者,夏娃就是後者。夏娃肯定是裸猿。至於亞當,是毛猿還是半裸,無可奉告。
但,“類人”與“人類”,界限分明。
完全成人的標誌是有了意識,這表現為偷吃禁果,心明眼亮。完全成人以後就必須告別自然界,這表現為逐出樂園,自己謀生。初步成人靠自然,因此泥土造亞當;完全形成靠自己,因此肋骨造夏娃。至於那條蛇,則其實是藏在人類內心深處的,所以上帝管不了,也不能管。
這是人與神的一次合謀。
問題是,為什麽隻能是亞當的肋骨造夏娃,不能是夏娃的造亞當?
因為隻有夏娃,才能邁出革命性的關鍵一步。
這一步,就是從生殖到性。
第一次革命
生殖變成性,是從猿到人的一個重要轉折。它的意義,絕不亞於人類曆史上任何一次革命。
領導和發動這次革命的,是夏娃。
道理很簡單:動物之所以沒有性,完全因為雌性沒有生殖以外的交配需求。不難想象,如果它們也有“無關生育的性欲”,自然界就會有妓院了,隻不過性工作者會是雄性。
顯然,我們不能指望亞當來革命,他也革不了。從生殖到性,真正發生了變化的,隻可能是女人;起著決定作用和關鍵作用的,也隻可能是她們。所以,蛇要引誘和能引誘的,必定是夏娃。夏娃接受蛇的誘惑,則說明她覺得男人那東西挺好。或者說,女人已經有了“性趣”。
女人解放,人類也就解放了。
事實上,女人如果沒有性的愉悅,她們就不會在沒有生育需求時,也對男人的要求說ok。同樣,也隻有在女人體驗到性高潮,至少體驗到性快感,而且有了性衝動和性需求時,交配才變成了做愛。這時,男人體驗到的快感,跟他充當雄性動物之日,堪稱天壤之別,完全兩樣。
由此帶來的第一個結果,是人類對性生活興趣盎然,樂此不疲。第二個結果,則是女人在一段時間內,隻願意跟某個男人做愛,反之也一樣。這在女人是相對容易的,對於男人則比較困難。於是上帝隻好親自出手,讓伊甸園裏那條蛇失去了翅膀。其中的文化指令十分明確:不得花心!
但這不能傻乎乎地歸結為“永恆的愛情”。
愛情從來就不永恆,也很難永恆,與婚姻更沒有必然聯係。事實上,原始時代的男女這樣約束自己,一開始可能是兩情相悅的愛情,後來就是冒名愛情的婚姻。這裏麵,無疑有著實用和功利的考慮。一個直截了當的原因是社會分工:男人必須狩獵,女人必須看家。結果是,女人不能任由男人在外尋花問柳,自己和孩子則饑腸轆轆,嗷嗷待哺;男人也不能容忍自己曆盡艱辛帶迴戰利品,卻在家裏看見了“她的他”。
所謂“對偶關係”,就這樣形成了。
與之相適應或相配套的生理變化,是女人即便懷孕,甚至在月經期,也能接受並滿足男人的求歡。因為讓男人長期性饑渴,顯然是不現實的。所以,女人必須對自己的身體做出調整,以免愛情或婚姻崩潰;而當女人能夠這樣調整時,人類距離動物便已經十萬八千裏。
此時的伊甸園,堪稱天翻地覆。
起先是生殖變成了性,然後是性變成了愛情。再然後,愛情異化為婚姻,婚姻產生了家庭,家庭構成了氏族,氏族變成了部落和部落聯盟,最後又產生了國家。我們原來的那個猿群,也就在這不知不覺中變成了社會。
這一切,又都因為女人。起先是夏娃,然後是女媧。
夏娃是少女時代的女媧,女媧是成熟階段的夏娃。夏娃變成女媧,就是蒙昧時代過渡到了野蠻時代。這個新時代是以製陶術為開場白的,正如蒙昧時代的標誌性成果是吃魚和用火。有了火,長夜不再漫長。有了製陶術,文化就能留下足跡。因此,我們很快就會在那些荒古的陶器上,看見女媧的微笑。
值夜班的貓頭鷹,可以歇息了。
黎明的天空曙光初現,晨星猶在,月色朦朧。功成身退的夏娃目送女媧絕塵而去,並見證她作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女神,橫空出世,一鳴驚人,光芒四射地站在風起雲湧的黃土高坡。
* * *
[1] 女媧造人時的場景描述,出自魯迅《補天》,原文是:粉紅色的天空中,曲曲折折的漂著許多條石綠色的浮雲,星便在那後麵忽明忽滅的眨眼。天邊的血紅的雲彩裏有一個光芒四射的太陽,如流動的金球包在荒古的熔岩中;那一邊,卻是一個生鐵般的冷而且白的月亮。然而伊並不理會誰是下去,和誰是上來。
事實是毋庸置疑的。
人,肯定是地球上性能力和性快感最強的物種。人類不像其他哺乳動物還有發情期,反倒隨時隨地都可以想做就做。次數的頻繁,姿勢的多樣,感覺的欲仙欲死,動作的花樣翻新,更是讓動物們望塵莫及。莫裏斯說,男人的陰莖勃起時,會雄踞靈長目動物之首;雌性的性高潮,則為人類所獨有。相比之下,黑猩猩的那玩意兒隻能算作小釘子;狒狒的交配時間則超不過十秒,哪能有高潮?
當然,即便隻有幾秒,雄性動物也至少會有射精的快感。這顯然是為了保證它們時刻處於戰備狀態,同時也是對它們良好表現的犒勞和獎賞。
雌性動物卻不會“為性交而性交”。對於它們來說,性不是“生活”,而是“任務”,即懷孕的條件和必需。因此,它們隻在發情期交配,並且會沒臉沒皮地勾引雄性,貪得無厭地接受插入。但這不是性欲旺盛,隻是為了增加受孕機會。
所以,母猴們往往對公猴的表現無動於衷。而且一旦交配結束,便若無其事地一走了之。顯然,它們沒有“超越生育目的”的性關係,隻有生殖。[8]
隻有生殖,也就沒有性。沒有性,便不需要性感。性感既然隻屬於人,那麽,它就是人性。
人之初,性本性。
事實上,性感就是性別的美感,同時也是性愛的快感。
快感也好,美感也好,所有的可能都來自人猿之別,甚至就是對革命成果的直接享受。
比如直立。
直立使男女雙方麵對麵時,性信號區和性敏感區,包括可以傳情的眉目,準備接吻的嘴唇,能夠撫摸的乳房,終將緊密結合的生殖器,都一覽無遺;也使人類能夠麵對麵地性交,並在做愛時凝視和親吻對方。當然,還可以自由地變換各種姿勢和體位,這可比隻能從背後插入爽多了。
還有用手。
沒有一雙靈巧的手,擁抱和撫摸,前戲和後戲,便都不可能。但如果沒有體毛的脫去,皮膚的裸露,所有這些都將大為遜色。你能想象兩個毛茸茸的人抱在一起是什麽感覺嗎?取暖倒是合適,做愛就不好說。
直立、用手、裸露皮膚,人類進化這三大成果,使性變成生活。
現在我們知道,上帝造人為什麽分了兩次,又使用兩種材料了。因為人的進化是分階段的。從猿,到類人猿,到類猿人,再到人,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質變,則是由“正在形成的人”,到“完全形成的人”。
亞當就是前者,夏娃就是後者。夏娃肯定是裸猿。至於亞當,是毛猿還是半裸,無可奉告。
但,“類人”與“人類”,界限分明。
完全成人的標誌是有了意識,這表現為偷吃禁果,心明眼亮。完全成人以後就必須告別自然界,這表現為逐出樂園,自己謀生。初步成人靠自然,因此泥土造亞當;完全形成靠自己,因此肋骨造夏娃。至於那條蛇,則其實是藏在人類內心深處的,所以上帝管不了,也不能管。
這是人與神的一次合謀。
問題是,為什麽隻能是亞當的肋骨造夏娃,不能是夏娃的造亞當?
因為隻有夏娃,才能邁出革命性的關鍵一步。
這一步,就是從生殖到性。
第一次革命
生殖變成性,是從猿到人的一個重要轉折。它的意義,絕不亞於人類曆史上任何一次革命。
領導和發動這次革命的,是夏娃。
道理很簡單:動物之所以沒有性,完全因為雌性沒有生殖以外的交配需求。不難想象,如果它們也有“無關生育的性欲”,自然界就會有妓院了,隻不過性工作者會是雄性。
顯然,我們不能指望亞當來革命,他也革不了。從生殖到性,真正發生了變化的,隻可能是女人;起著決定作用和關鍵作用的,也隻可能是她們。所以,蛇要引誘和能引誘的,必定是夏娃。夏娃接受蛇的誘惑,則說明她覺得男人那東西挺好。或者說,女人已經有了“性趣”。
女人解放,人類也就解放了。
事實上,女人如果沒有性的愉悅,她們就不會在沒有生育需求時,也對男人的要求說ok。同樣,也隻有在女人體驗到性高潮,至少體驗到性快感,而且有了性衝動和性需求時,交配才變成了做愛。這時,男人體驗到的快感,跟他充當雄性動物之日,堪稱天壤之別,完全兩樣。
由此帶來的第一個結果,是人類對性生活興趣盎然,樂此不疲。第二個結果,則是女人在一段時間內,隻願意跟某個男人做愛,反之也一樣。這在女人是相對容易的,對於男人則比較困難。於是上帝隻好親自出手,讓伊甸園裏那條蛇失去了翅膀。其中的文化指令十分明確:不得花心!
但這不能傻乎乎地歸結為“永恆的愛情”。
愛情從來就不永恆,也很難永恆,與婚姻更沒有必然聯係。事實上,原始時代的男女這樣約束自己,一開始可能是兩情相悅的愛情,後來就是冒名愛情的婚姻。這裏麵,無疑有著實用和功利的考慮。一個直截了當的原因是社會分工:男人必須狩獵,女人必須看家。結果是,女人不能任由男人在外尋花問柳,自己和孩子則饑腸轆轆,嗷嗷待哺;男人也不能容忍自己曆盡艱辛帶迴戰利品,卻在家裏看見了“她的他”。
所謂“對偶關係”,就這樣形成了。
與之相適應或相配套的生理變化,是女人即便懷孕,甚至在月經期,也能接受並滿足男人的求歡。因為讓男人長期性饑渴,顯然是不現實的。所以,女人必須對自己的身體做出調整,以免愛情或婚姻崩潰;而當女人能夠這樣調整時,人類距離動物便已經十萬八千裏。
此時的伊甸園,堪稱天翻地覆。
起先是生殖變成了性,然後是性變成了愛情。再然後,愛情異化為婚姻,婚姻產生了家庭,家庭構成了氏族,氏族變成了部落和部落聯盟,最後又產生了國家。我們原來的那個猿群,也就在這不知不覺中變成了社會。
這一切,又都因為女人。起先是夏娃,然後是女媧。
夏娃是少女時代的女媧,女媧是成熟階段的夏娃。夏娃變成女媧,就是蒙昧時代過渡到了野蠻時代。這個新時代是以製陶術為開場白的,正如蒙昧時代的標誌性成果是吃魚和用火。有了火,長夜不再漫長。有了製陶術,文化就能留下足跡。因此,我們很快就會在那些荒古的陶器上,看見女媧的微笑。
值夜班的貓頭鷹,可以歇息了。
黎明的天空曙光初現,晨星猶在,月色朦朧。功成身退的夏娃目送女媧絕塵而去,並見證她作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女神,橫空出世,一鳴驚人,光芒四射地站在風起雲湧的黃土高坡。
* * *
[1] 女媧造人時的場景描述,出自魯迅《補天》,原文是:粉紅色的天空中,曲曲折折的漂著許多條石綠色的浮雲,星便在那後麵忽明忽滅的眨眼。天邊的血紅的雲彩裏有一個光芒四射的太陽,如流動的金球包在荒古的熔岩中;那一邊,卻是一個生鐵般的冷而且白的月亮。然而伊並不理會誰是下去,和誰是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