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屁,一個瓜就是大福?皇上能吃到的好東西多了,一年到頭都不帶重樣的,”
“聽說皇上吃飯用的是金碗,喝水用的是銀杯,擺在皇上麵前的,都是天下最好的東西。”
……
大夥兒越扯越遠,劉三樁敲敲桌子道:“行了,皇上的好東西是不少,有好東西也想著咱們百姓。吃完了咱要說正事了。”說著和兩個兒子把幾個麻袋抬出來,道:“這些就是你們剛才吃的,瓜的種子,你們要牢牢記著剛才吃過的味道,再好好想著,咱該怎麽辦,把這個瓜,種出來,以後呢,年年大家都有得吃。這些種子呢,隻能種百畝來片地,所以,等麥子收了,種水稻,每家留出五畝地來,就種瓜了。”
佃戶佃了地主家的地,隻是佃地而已,種什麽是由佃戶自行決定的,隻是這塊地種一年兩季的糧食是最劃算的,所以,大家才不約而同的,年年都是種麥子和水稻,再在田邊邊上種些蔬菜,養了牲畜,這樣每家都有米麵吃,有菜吃,有肉吃。劉三樁這樣一開口就要大家留出五畝地來中瓜,其實是越了規矩的。而且大夥兒已經習慣了種植原來的作物,習慣是很可怕的,瓜雖然好吃,和白花花的大米一比,就要靠後了,所以才說,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需要勇氣的。
眾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有一番思量,王初八口齒伶俐,先道:“頭兒,不是我們不聽你的話,剛才的瓜,從來沒看過,沒見人種過,好吃是好吃,可怎麽種?怎麽浸種催芽,每畝地最合適種多少株,用多少肥料,怎麽灌水,還有打頂培植,遇到了蟲害怎麽辦?前頭沒有人種過,誰也不曉得每一步路怎麽走,我們……我們是沒有本事的。”
王初八說出了大夥兒的心裏話,大夥兒紛紛附和。
劉三樁能理解大家的情緒,平靜的道:“大夥兒放心,咱不會讓大夥兒二丈摸不到頭腦。這地的主子是誰?你們佃的是皇後娘娘的娘家,高恩侯府夏家的地兒,不是高恩侯府,這事還落不到咱們頭上。府上的老爺在工部是當大官的,工部你們知道是幹什麽的嗎,這些農事都歸工部管,我這次上京也是為了這事,我除了帶了種子迴來,還帶了好幾張條子,上麵大致有寫著這個瓜怎麽種,字我一半不認識,念不出來,明天我請一個識字的先生過來,給大夥兒念一念,解釋解釋,大夥兒再琢磨琢磨,互相摸著走。”
大夥兒又躊躇了一陣,王重四站出來說道:“頭兒,大夥兒都是靠地吃飯,種了幾十年地的人,有些話,我要直說了。剛才的瓜是好吃,卻不及糧食實在,且一塊地兒,能種什麽,不能種什麽,皆要遵從天時,遵從地規,不是我們琢磨著,就能琢磨出來的。別的都不提,就上一任的知縣老爺,祖籍是在很南邊的南邊的,他們那兒能種出香蕉來,香蕉我見過還嚐過,也挺好吃的,知縣老爺在他的屋子門口種了一排香蕉樹,香蕉樹是養活了,結出來的香蕉,就隻有我們的手指頭粗細,再不能長了,當然也不能吃了,隻能看看而已。現在頭上我們種北麵來的瓜,我就想了,北麵的寧國能種出來的瓜,到了我們這塊地兒,還不知道能種成什麽樣了,要是和知縣老爺的香蕉樹一樣,我們怎麽辦?”
五畝地依然種水稻,一畝兩石,妥妥的十石糧食,要是換了種瓜,種的和知縣老爺的香蕉樹似的,五畝地就廢了,十石糧食就沒了,剛才吃的瓜雖然好吃,和白白的大米一比,就要靠後了。
溫飽是大家奮鬥的目標,在這之上的,沒這個本事,也不敢期待太多,所以這麽好吃的瓜,隻能是皇上吃的。
劉三樁明白大家的生活都不容易,走出來站到佃戶們的中間道:“我也是種了幾十年地的人,你們的顧慮我都知道,這一迴上去,為了你們,也是為了我自己,這些個顧慮,我也有和主子們掰開了說,種東西不是單靠琢磨就能成的,要是五畝地咱們用心伺候了,還是什麽都種不出來,主子們是一句話,苦的是我們。”
王重五感恩的握著劉三樁的手道:“頭兒,別家不說他,就我們老家,祖孫三代人口太多,真是窮怕了,以前沒佃上莊子裏的地,在老家靠著幾畝薄田,我們兄弟幾個就沒有吃過幾頓好飯,吃碗米,一半是摻了紅薯,南瓜,豆渣的;吃碗麵,我們老爹是壓著鍋蓋,等麵條糊了才舀出來吃,就為著同樣一碗麵,糊了的,看著多一些;沒錢買油吃,把樹皮割下來添。這些年佃了地日子才慢慢的好起來,吃了幾頓像樣子的幹飯,五畝地在東家眼裏是不算什麽,東家一句話,卻是我們省吃儉用所以的富餘了。”
王重五的話說到了每個人的心坎裏,京城裏的大東家高高在上,能知道莊稼人的辛酸嗎?雖然站著的每家每戶都或多或少的佃了幾十畝地,拿出五畝來種瓜也是大事,廢了五畝地,每家不至於餓死,可是活兒幹的多,大家吃的也多,交的租子比朝廷的稅賦又高一些,還有家裏別的花費,就指著餘糧換錢使,十石糧食,大家虧不起。
劉三樁擺手,示意大家冷靜一下,道:“我當了你們這麽多年莊頭,我的為人你們應該清楚,我是盼著大夥兒都能過上好日子,所以,大家的情況,我也有和主子說。主子是少有的寬厚大度,你們這裏是零頭,吩咐我了,五畝地兩季的租子都給你們免了,要是你們真用心伺候了,五畝地種出來的瓜和知縣老爺的香蕉樹似的,一個也養不大的,或是根本就不能結瓜,再免你們五畝地的租子,補貼你們幾個月的辛苦。我想著,要是真到了那步田地,我們再上養幾頭豬,把瓜藤砍了喂豬,也能補償些損失,這樣子你們細算算,你們細想想,也虧不了你們什麽。”
大夥兒細細算了這筆賬,租子免了,五畝種瓜的地也不會全廢了,不能結瓜,和香蕉樹一樣從地裏長出來應該沒問題吧,養頭豬兩項一出一進一合,應該也虧不了多少了。就算虧了一些,地在人家手裏,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要是惹惱了大東家,誰也落不著好。
劉三樁接著道:“你們別淨想著瓜種不出來怎麽辦,往好處想嘛,要是瓜種出來了呢,你們想想,誰都沒有,就我們這片地方種出了新品種的瓜,外頭那些嘴饞的,不會想買個嚐嚐?”
一般人做事保守謹慎,遇事都先做個最壞的打算,被劉三樁提點著,才深想起好處了,展望起來不禁都露出笑臉來。
劉三樁被感染著也笑了,又馬上收迴笑容板著臉道:“你們也別笑得太大了,我就是那麽一說,還早著呢,要是瓜真的種好了,咱是不能全賣了。其實我們種瓜不是為了我們種的,是為了朝廷種的,朝廷給了我們多少種子,我們培養出來,種子是要交給官府的,種子廣泛的散播出去,瓜結子,子生瓜,讓每個人都能吃上北方的瓜,這是朝廷在推行農事,是皇上給百姓們的恩典。雖然瓜不能全賣了,要留著做種子,但要是真辦成了這事,我們種出來的瓜,和我們剛才吃的一模一樣,官府有不嘉獎我們的嗎?就是官府不嘉獎,我的主子知道了,也會犒勞你們的,你們是遇到機緣了,好好幹,拿出你們的本事來,用心伺候著這些瓜種,把道道琢磨出來,虧不了你們。”
新事物,蘊含著極大的風險,也暗藏著高額的迴報。
大夥兒被劉三樁鼓舞著,都憋著一口氣,大家麵對的,是一個瓜都種不出來的困局,也是我有你沒有而開創的新局麵。
這是一場賭博,是輸是贏,就要看天時,地利,人和能否相逢了!
☆、第二十五章 傅女
莊裏人會種瓜,之前種的是冬瓜,南瓜,絲瓜,蒲瓜等蔬菜,論水果有白皮香瓜,西瓜。貢瓜是第一次見,不過都是藤蔓植物,生長規律應該大同小異。
劉三樁帶迴來的條子內容,是西寧國人口述的種瓜過程,由鴻臚寺翻譯出來轉給工部研究,南北地理環境不一樣,生長條件已經改變,僅能做個參考。
憑著幾十年的種瓜經驗和大概的指導方針,每家五畝,幾袋瓜種,種了一百多畝地,大夥兒拜祖宗求菩薩的保佑,還在瓜田邊搭了茅草屋日夜看管。
第一次種植,每一個步驟都經過了好幾次的實驗,澆多少水,水少了旱死了,水多了淹死了;施多少肥,肥少了發育不良,肥多了,焦死了;還有怎麽合理的定苗,倒蔓,整蔓、留瓜,沒有經驗又整死了一批。還有在種植過程中,遇到害蟲怎麽辦?古代是有農藥的,就像情花毒的解藥就是情花從中長出來的斷腸草一樣,天生萬物,相生相克,不同植物的根莖葉搓揉出來的汁水稀釋後,或是燒成灰燼和水混合在一起,就是天然的農藥了,就比如,做飯用的鍋燒久了有一層灶灰,那層灶灰刮下來,可以殺一種專吃植物嫩芽的小毛蟲,也可以當洗潔精用來洗碗。反正古代人的智慧是現代人想象不到的。
生了病不知道用什麽藥才有效,在好多畝的瓜苗當了小白鼠後,一個個生長中的難關被攻克,三個月裏,種子如大家期待的那樣,發芽,長葉,開花,結果,果子也漸漸的長大,長得好的幾個,有七八斤重,隻是收獲實在是可憐。每一個生長過程都要死掉一片,有幾畝地甚至為了試驗全廢了,一個瓜也沒有種成,所以,百畝地隻收了不到兩千個瓜,且雖然大小差不多,那個味道,沒有北麵的好吃,沒有北麵的甜,皮又比北邊的厚,不過,口感滋味還在,要求和北方進的瓜一模一樣是強人所難,也算成功了,能在大梁的土地上推廣出去,也是給百姓們多增加了一個水果的種類。
不到兩千個瓜,周圍慕名而來的有想花錢買,不過被劉三樁和縣裏的皂隸給製止了,不到兩千個瓜都要養老了留當瓜種。這個時候,劉嬸兒出來開金手指了,一個瓜切開把種子刮出來,瓜肉怎麽辦,自己吃,吃不掉,喂豬太可惜,劉嬸兒就來教大家把瓜肉做成了果脯。
稀有的東西是不會讓百姓先享有的,養出來的部分種子和製作出來的果脯都被官府收走了,不過官府有留下五十銀子作為嘉獎,這些銀子大家分一分,加上養的豬,免去的賦稅,和種糧食的收益也差不多了,辛苦幾個月,總算沒有白辛苦,而且大家心態都好起來了,信誓旦旦的,明年要把留下來的種子養得更好。
每三年的八月是鄉試,就是舉人試,所以種瓜的三四個月,夏語澹再沒有見過溫家兄弟,直到了九月初,溫家兄弟來石溪鎮,特意請夏語澹去聽說書的小院玩。認識一年多,夏語澹對溫家的事也知道了。他們的父親溫晟打理著錦繡坊,一年中有半年多是在外麵跑生意的,近期的宏偉目標是要把錦繡綢緞莊開到京城去。他們的母親甄氏連生七子,死個四個孩子,還有一個四歲的弟弟溫宜念,因為太小不好帶出來,不像他的哥哥們可以到處跑。甄氏深諳丈夫之意,丈夫,丈夫,一丈之內方為夫,雖然家裏各種款式的女人都有,姨娘通房,還買了幾個揚州瘦馬養在家裏,甄氏是不放心把丈夫長久的,交給那些女人照顧,隻要自己不在孕期,都要跟著丈夫跑生意,伺候在丈夫身邊,而望宿縣裏,眼瞎的老太君是他們的曾祖母,祖父母已經過世了,撇去身邊的先生管事,小廝丫鬟,溫神念溫持念是放養著長大的。還長得有了神童之名,溫神念十歲就去考舉人試了。
“好了,不要繃著一個臉,多少人讀書讀得頭發白了,牙齒掉了,還沒考上個秀才呢,你要是十歲就考上了舉人,讓那些辛辛苦苦讀了幾十年書的人怎麽辦,他們都要發瘋了。你就當這一次是,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給那些比你年紀大了不知道多少歲的讀書人一個安慰了,再說了,你怎麽著急考舉人幹什麽,考上了舉人明年考進士?朝廷有十一歲的進士老爺嗎?有十一歲的官老爺嗎?哎,你這麽小的年紀,官服還要特製了,還要幾個月換一換,我們三個多月沒見,你又長高了,比你弟弟高了一寸哦!”來的路上,溫持念就悄悄告訴夏語澹,他哥哥名落孫山了。
溫神念早繃不住笑了,故意執拗道:“誰說的,甘羅十二歲就拜了秦相。”其實在沒考之前,先生們就說了學問未到。溫神念抱著入場一試的意思去考,果然如先生們之言,在意料之中的沒考上。說考不上是一迴事,也做好了沒考中的準備,可是真發了桂榜,榜上沒有自己的名字,溫神念還是有些失落。
夏語澹挑著字眼安慰道:“現在的朝廷早沒有丞相了,隻有內閣大學士。”其實內閣大學士就是丞相了,我朝太宗廢丞相製,把丞相權力一分為五,建立了內閣,淩駕在六部之上。
“好了,這迴不中,再讀三年就是了。”溫持念看他哥笑了,勾著他的肩頭道:“憋了好幾個月了,我們好好玩玩,我給你們說一段新書,解解悶吧。”
“什麽書?先說個大概的意思出來,要特別有意思的才行。”夏語澹每迴來這個院子,都是蹭書來的,溫家兄弟性情擺在那兒,會收羅一些不落流俗的傳奇角本。
溫持念站到說書台子上,學著說書藝人的腔調拿起驚堂木道:“小生獻醜,給大家說一折《傅女傳》……”
“《傅女傳》?我怎麽沒有聽過這本書?”溫神念打斷道。
溫持念隨口道:“你那幾個月在備考,爹和我說了,讓你專心在四書五經上,別引誘你看雜書。你看,你用功了幾個月也沒有考上舉人,不用功就更考不上了。”溫持念說得越大方,就是越沒有把他哥落榜的事放在心裏。
夏語澹笑道:“這個書名起的有意思,《傅女傳》,傅女,說的是個女子吧。隻是不要再一個套路的相夫教子了,你家老太君過壽的時候,我可聽了好幾本了,要說出個新花樣來。”
“這一迴隻有教子,沒有相夫,還是一位胸懷天下的女子。”溫持念一句話概括,一拍驚堂木從頭道來。
《傅女傳》:某朝某年,有一位傅氏女,幼時受世外高人指點,學得一生本事,隱於世俗,無父無母無親,一人在邊關牧馬放羊,上天憐她孤獨,賜她一子。傅女有了兒子,愛如珍寶,把滿腔的心情都投注在兒子身上,艱難的歲月中,傅女辛勤的撫育教導兒子,期許他能像寶劍一樣鋒利,像竹石一樣堅韌,在重重的繁瑣俗世裏,心能像風一樣的自由。時逢邊夷入侵,舉國迎戰,主帥被圍,國家之榮辱係於一線,整個邊關壯年的男人都上了戰場,傅女自認比一般的須眉男人,更有膽略和勇武,也應征入伍,並在一次次戰役裏,成為一位女將軍。傅女,用生命在教導兒子,無論生活怎樣辜負了你,依然可以保持一顆高貴的心。
溫神念迴想了這幾個月朝廷發布的邸報,道:“這好像又隱射了信國公府韓家的事,隻是寫這本書的人,見解倒是獨特。”
夏語澹被勾起了興致,忙問:“怎麽?這本書不是杜撰的,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世上真有這等瀟灑風流的奇女子?”
“怎麽樣,我說的好吧,今年娘生辰的那天,我就送這個禮物了,彩衣娛親!若說這本是隱射,《忠義群英會》又如何說?”溫持念說得口幹舌燥,下台喝了一盅茶,向夏語澹解釋道:“半真半假,《忠義群英會》裏的老將軍一家,隱射的,就是當朝信國公府韓家的事了,已逝的老將軍是第一代追封的信國公,老將軍的大兒子,就是現在的信國公,而英勇救夫的,卻不是現在的信國公夫人魏氏,而是另外一個姓傅的女子,她確實有一個兒子,就是這幾年執掌三朵衛,坐鎮雄州的韓將軍,因為去年黑山平原一戰,殲滅西寧鐵騎十三萬,而封穎寧侯,原名叫韓昭旭,不知道為什麽要犯世俗大忌,硬是更名改姓成傅旭。我這幾個月和爹在京城,街頭巷尾的,都在議論這個穎寧侯的乖張之舉,和韓家三十年前的那些彎彎繞繞。”
夏語澹好奇的問:“三十年前的彎彎繞繞是什麽?信國公的原配妻子姓魏不姓傅,那原來的韓將軍,在名分上就是庶出的?”
溫神念端正了坐姿,肅然道:“二十年前,我朝和遼國交戰,皇上是有一次陷入困境,當時韓家的爵位還是延雲伯,韓老將軍掛帥救駕,從西北調了五萬邊軍,確實是有一個自稱是韓家妾室的女子,率著那五萬人歸於中軍大帳,且在其後的戰役中奮勇殺敵,北遼得以平定,韓家居功至偉。當年一戰,韓家隨軍的,除了現在的信國公,其餘都戰死了,正因為有次大功,韓家才能從伯爵升至公爵。”
☆、第二十六章 非議
溫家的錦繡綢緞莊在和慶府及周圍府州已經家喻戶曉,但是要把生意再擴大,從生產到銷售自個來,往北走,用錦繡坊的名號在京城把綢緞莊開起來,還有等待機緣。要在京城裏開起綢緞莊不是有店鋪有貨源有夥計就可以了,能用得起好綢緞的都是中上等的人家,還有錦繡坊的繡品,動則百兩銀子,不是一般人消費得起的,中間要打通多少關節,和多少豪門大戶打交道,溫晟一直在籌劃這個事,大兒子溫神念要走科舉之路,碰這些俗物太難看了,二兒子溫持念就必須接下錦繡坊的攤子,早早的帶在身邊到處跑,所以半個月前,溫持念還在京城裏,更加清楚京裏的物議道:“穎寧侯一戰封侯,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而立之年,更名改姓。一時在朝中市井一起軒然大波,韓家早三十年前的事被翻騰出來,這迴和二十年前的說法是不一樣了。二十年前,大家豔羨的是信國公的齊人之福,家裏妻妾和諧,現在穎寧侯公然的背父棄母,不得不讓人細想想,信國公的內帷,到底是個什麽樣子,若沒有二十年和遼一戰,傅氏母子在韓家過的是什麽日子?”
每一個時代,上層人士的風流韻事都是人們熱衷追逐的八卦,溫神念和夏語澹齊齊看著溫持念,用焦急的眼神警告他別賣關子。
溫持念又拿出他說書的調調道:“信國公夫人魏氏隻育下一子,韓大公子今年也才三十出頭,隻比穎寧侯大一歲,一出生就體弱多病,動不了刀槍,如今隻在戶部當個郎中。若是按月份算,韓大公子還沒有出生的時候,穎寧侯就揣在他生母的肚子裏了,要是魏氏生的不是男孩子,是女孩子,穎寧侯就敢在前頭,占長了,是庶長子。細想一下,嫡妻又不是不能生育,嫡子還未出生,信國公就急吼吼的要了庶子,若在規矩一點的人家,也算是寵妾滅妻了,據說魏氏的身體一向不大好,焉知不是當年的事氣得傷了身子?據說傅氏和她兒子早年沒住在韓家,焉知不是當年壞了規矩被韓家趕出來,要不是傅氏二十年前有一份救駕之功,穎寧侯還不知道會不會被韓家接納。所以現在穎寧侯功成名就了,是在為生母發泄三十年前的委屈,是要為生母討個公道。”
溫神念搖頭道:“要是為了發泄生母的委屈,有很多更好的辦法。魏氏的嫡長子不過才一個正五品的戶部郎中,穎寧侯卻是超品的侯爵還擔著正三品的三朵衛指揮使,為什麽要公然的藐視禮法更名改姓,要是真和魏氏母子有什麽,穎寧侯能換個更可取的方式討迴公道,現在的這架勢是要玉石俱焚的,魏氏是一品公夫人,上表告穎寧侯一個忤逆之罪,穎寧侯的爵位都要被褫奪。”
庶子庶女不管是誰生的,嫡母才是唯一的母親。國朝以孝道治天下,父母告個兒子忤逆之罪,兒子一輩子的仕途就絕了,官職爵位都要被廢。有這一條壓著,天下的庶子庶女,都不得不敬奉嫡母。
溫持念臉上掛著嘲笑道:“所以京城可熱鬧了,不知道多少人上奏彈劾穎寧侯的忤逆之罪。隻是這項罪名都是民不舉官不究,信國公夫婦不止沒有告穎寧侯的忤逆之罪,還上奏表示同意穎寧侯更名改姓之事,因為信國公這一奏,又有部分人開始彈劾信國公的內帷不修。”
溫神念也笑道:“那些上奏彈劾的人,有多少是在單純維護綱紀,有多少是盯著西北那塊肥肉,瞧上了穎寧侯坐下的三朵衛指揮使之位。穎寧侯何必要這樣意氣用事,給有心之人一個一輩子可以攻訐自己的借口。”
夏語澹手托著兩腮,呆呆看著上空的藍天白雲。溫家兄弟這才意識到,穎寧侯當年是不是被逐出韓家不能親見,眼前的這位小娘子,是被確確實實的逐出夏家,一個侯門小姐,五六年來,長在鄉野之地,混跡在佃戶裏,女子遠不比男子,將來就算接迴府裏,也沒有好的前途。
“我是不懂你們剛才所說的爭權奪利的事,要是因為爭權奪利故意打馬虎眼,怎麽說也說不通了。”夏語澹無視溫家兄弟敏感的眼神,依然手托著兩腮望天道:“天大地大,一個自由的女人哪條路不能走,一個能萬人敵的女人哪條道不能去。要是《傅女傳》裏的傅女,真是穎寧侯的生母,那傅氏,是我生平僅見,豁達的女子。那些惡意揣測三十年前信國公府舊事的話,都是胡說八道,風光月霽……”夏語澹斜著眼看溫神念道:“我這個成語沒用錯吧,傅氏真是一個風光月霽的女子。”
哎,裝文盲真的很辛苦,說話都要小心翼翼,不能顯出自己的學問,什麽時候能把字識了,聽話本學到的話不夠用了。
溫神念饒有興致的道:“你怎麽如此肯定,街頭巷尾都在議論的話,都是胡說八道。要全是胡說八道,為什麽穎寧侯要待在韓家二十年?”
“因為我現在姓夏!”夏語澹眸光一寒,隨即自嘲道:“你們永遠不會知道,我經曆了什麽。庶出的我,在父母眼裏算什麽!我相信,有萬人敵的本事,存著國家大義的女子,一定不會做人家的妾室,讓自己,和自己所生的孩子,永遠的抬不起頭來。”
溫持念正色道:“二十年前的事,很多人在場,若全是胡說,也太冤枉了眾人。”
“京城裏傳的話總有一句是對的,卻不是事實。”夏語澹堅持著,莫名的心中酸楚,道:“有時候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皆不是事實。一個女子要立身有多難,你們隻叫我夏小娘子,我連一個名字都沒有。一個男子站出來,世人會問:兄台高姓大名?一個女子站出來,世人會問:娘子父親是誰?娘子兄弟是誰?娘子丈夫是誰?娘子兒子是誰?隻關心女子的夫家婆家,若是那個女子誰都沒有,要怎麽迴答。世上的男子都輕看女子,要是女子身後沒有男子支持,便更加慢待,所以那種危機時刻,她能怎麽辦呢?能舍掉名節,舍掉驕傲,舍掉尊嚴,舍掉身後還不得安寧,還要被世人非議,才是傅氏最豁達的地方。她有如此豁達的心胸,又有萬夫莫敵的本事,信國公府的一個妾位,配不上她!”
“傅氏有個孩子,這一點是事實吧。總不會真是上天憐憫而賜一子?”溫神念還有點疑惑。
“孔子是怎麽來的?儒家的老祖宗都這樣了,為什麽要抓著穎寧侯的身世不放。傅家母子於國有大功,對得住所有人。”才七歲的夏語澹明媚豔美,第一次不想控製心緒,流露出超越年齡和世俗的感悟:“有丈夫沒兒子怎麽了?聽說穎寧侯長得非常俊美,由此可以想見傅氏也是個美人,美麗又有才華的女人,是很難心動的,即使心動了,也不會不管那個男人做了什麽,都死心塌地的跟隨那個男人,感情是會被辜負的。傅氏有這樣的能力和性情,瀟灑的走掉。哎,將來呀,我要是有一半傅氏的本事,我也一個人活著,不嫁於男人,巴巴的委屈自己!”
夏語澹長得漂亮,又頭頂著夏氏,溫家兄弟才對她感興趣。在接觸中,夏語澹從來不嬌聲細氣,別扭造作,言行舉止灑脫自然,隨和有禮,且有一股子不拘流俗的性情。因為溫家兄弟在走的路,注定了要迎合流俗,所以更加喜歡夏語澹的這股子勁兒,因而以誠相待。
如今夏語澹毫無羞澀的說著不嫁於男人的豪言,溫家兄弟也不以為意,能那麽說出口,總比往日見過的,一提男子就好像侮辱了她們的名節,那樣假模假式的女人們強些。其實她們所接受的教導,都是為了嫁一個可以托付終生的男人,而她們自己,也在不斷肖想著,嫁一個前程如何似錦,家底如何豐厚,相貌如何偉岸的男人。
溫持念還是愛逗夏語澹,笑道:“你才多大點,就成天男人的掛在嘴邊,還不嫁於男人,你能懂得什麽是嫁男人,和嫁與男人的種種好處?”
夏語澹向溫持念翻了一個白眼,裝憨道:“我當然知道,你們別欺負我年紀小,我什麽都知道。莊子裏的嬸子們說,嫁漢嫁漢,穿衣吃飯,嫁於男人,就是為了解決穿衣吃飯。我將來長大了,學會了生存的本事,能自己一個人解決好一輩子的穿衣吃飯,為什麽還要嫁男人?莊子裏的事,都瞞不了我。英子他爹,覺得家裏稍有不如意,就要罵她婆娘,很多時候還要動手打人,用手臂粗的棍子打。荷香的小姑姑,嫁於男人,還被她男人賣到私窠子裏去了,後來撞牆死了,劉嬸兒還不給我解釋私窠子是什麽地方,其實我懂的,私窠子是最肮髒的地方。我要是有本事能一個人好好的活著,為什麽要把我的性命交給男人,伺候著他的生活,為他生兒育女,還有由著他罵,由著他打,由著他賣!”
☆、第二十七章 祖孫
從莊子走到石溪鎮,以夏語澹的腳力要走半個多近一個時辰,所以聽了一折《傅女傳》就是吃飯的時候了。
溫家的仆人在院子裏擺上一張中間被扣出一個小圓圈的矮腳圓桌,抬了一個臉盆大的黃銅鍋子,剛好嵌在圓圈裏,鍋子下麵還燒著紅旺旺的細炭,一碟碟切好的牛肉,牛筋,芹菜,木耳,白菜,蓮藕,菌子,還有醬油,陳醋,蒜泥等調料鋪滿了一桌子。
溫家兄弟是過著仆從環伺的生活,小廝婆子丫鬟走哪兒跟哪兒,但兩兄弟生活挺糙的,離了那些人也會過,很多事願意自己動手,隻留下一個小廝看菜,其他人放好了東西就屈膝退了。溫神念拎起筷子和大勺,把鍋子裏的牛大骨頭撈出來,分給溫持念和夏語澹提醒道:“放涼一會兒,先別吃,小心燙了舌頭。”真是很有做哥哥的樣子。
夏語澹故意要去拿起來,手一摸,道:“果然好燙。”
溫持念轉頭看著夏語澹道:“我哥在長個,長得太快骨頭疼,天天以形補形的敲骨吸髓……”
溫神念是因為體質不好,發育快了才骨頭疼,塞了一片蓮藕到溫持念的嘴巴裏,讓他閉了嘴,道:“穎寧侯改姓的事都是老黃曆了,你再說點別的聽聽。”溫神念在和慶府能看每旬朝廷公布的邸報,三言兩語,和弟弟在京城聽到的見聞還是有區別的。
蓮藕生的也能吃,溫持念吃完道:“最大最大的事,我上船那天出的,皇上給太孫定了伴讀,選了景王,紀王,南康長公主,英國公,信國公,永嘉侯,靖平侯,宣德伯,文安伯,戶部尚書戴家,吏部左侍郎羅家,五經博士孟家,欽天監正古家,大理寺卿餘家,這些文臣武將之家和太孫相仿的公子,於十月初九開始陪太孫讀書習武。”
夏語澹在心裏默默為夏家念了一句‘阿門’道:“沒有高恩侯府的嗎?”
“確實沒有!”溫持念給夏語澹,或是給夏家留了點麵子,道:“皇上選伴讀,是要選年齡相仿的,可能你們家沒有適齡的孩子。”
夏語澹心領神會道:“選太孫伴讀是要嫡出的吧,還一定得是男孩子,我們家和太孫相仿的,都是女孩子。我知道我有兩個姐姐大我一歲,還是庶出的,一個是我親姐,一個是二老爺的,還有個同歲的妹妹,是太太生的,再往下,就更小了,隻一個兩歲的隔了房的弟弟。”
九歲的八少爺必須無視,也必須是他年紀不合適,而沒被選上!
“太孫終於正經讀書了!”溫神念有著讀書人對儲君誠摯的期盼,道:“太孫要讀書了,以後在哪裏讀書,住在哪裏?”
溫持念正刷著牛肉,刷了一半,把肉讓給哥哥,道:“放在文華殿,所以才定了十月初九的日子,太孫讀書的地方,文華殿還在修繕中。以後太孫白天在文華殿讀書,晚上還是住在乾清宮的安泰殿。”
溫神念驚訝道:“按著國朝祖上定的製度,皇子在七歲之前可以隨生母或是皇後娘娘居住,七歲之後皇子住端本宮,若是封為儲君,再移去慈慶宮。之前是沒有辦法,太孫薨逝,太子妃出家,據說皇後娘娘身體不大好,太後娘娘又年邁沒有精力,太孫才隨了皇上住在乾清宮裏,現在要讀書了還不重開宮殿,估計朝中又要鬧翻了。”
幾代儲君居所的慈慶宮,在元興十六年太子薨逝那年,太孫還沒有出生之前,就被皇上封了。
“可不是!”溫持念把芹菜夾光了,碟子拿給小廝讓他再上一盤道:“每年為了太孫和皇上同住一宮的事,大臣們都要諫一諫,今年尤其多,皇上的旨意一下,就有幾個大臣跪宮門口了。皇上聽煩了,直接帶著太孫出宮,還去了挺遠的宣府,要十月才迴來。”
夏語澹疑狐的道:“為什麽太孫和皇上不能住在一個宮殿裏。據我所知,乾清宮又不是孤零零的,一個房間,乾清宮有很多很多的房間,別說皇上和太孫兩個人,就是再添幾個,也住得下。英子她們家,就三間瓦房,包括了廚房柴房,最擠的時候,她家三代九口人了,王小叔晚上就搭了木板在廚房睡。”
溫持念被這個類比說笑了,道:“帝王之家和尋常百姓之家怎麽能一樣看待。乾清宮是君王地位的象征,朝廷的許多政務都是在乾清宮決定的,後宮嬪妃除了皇後娘娘誰也沒有留宿乾清宮的權利,自然了,在這之前,也沒有哪個皇子皇孫可以長期留在乾清宮的。以前是想著太孫年幼,現在太孫已經七歲了。”
溫神念接著解釋道:“太孫住在乾清宮,實在有很多不便。乾清宮到底是皇上的居所,皇上有他的生活,若是皇上在乾清宮招幸嬪妃,太孫已經懂事了,雖然乾清宮夠大不會直接撞見什麽不該看到的,同住一宮,多少會聽著,晚輩知道長輩的……那些事,總是不大恭敬的。而且,太孫既為儲君,就該有和皇上獨立的朝儀社交,用太孫的身份會見拜謁者,並設宴招待。太孫這樣一直住在乾清宮,連東宮屬臣都不能掌握,又怎麽能做穩他儲君的位置。皇上和太孫,不是普通的祖孫,是皇朝的象征,是國家權力的中心。”
“我家是皇後娘娘的娘家,更知道內廷的事情,據說皇上有了太孫之後,從來不在乾清宮招幸嬪妃,所以,你們外人擔憂的,怕太孫知道皇上的……,不大恭敬,是瞎擔憂的。”夏語澹放下筷子,手疊在桌子上強調道:“太孫隻有七歲,比我還小兩個月。把皇朝的象征,權力的中心壓在一個和我這麽小的小孩兒身上,這份看重是不是太大了些?有皇上這樣的大人當著皇朝的象征,權力的中心,就足夠了。太孫還是向我們這些普通的小孩兒一樣,有好吃的吃,有好玩的玩就行了,不然,過了這幾年,長大了,煩惱多了,就沒有無拘無束的心情來吃喝玩樂了。那些獨立的朝儀社交?我要大著膽子瞎說了,你們也就一聽。皇上今年有五十了吧,老話說五十知天命,我們莊子上,很多人都沒有活過五十歲,就是活過了,也沒有幾年了。太孫他,沒有爹,沒有娘,世上最該親近的人,就隻有他祖父了,祖孫二人多一點時間生活在一起不好嗎?我想皇上也是這個意思,他五十歲的老人了,沒有兒子,孫子還隻有一個,多可伶呢。皇上和太孫,不是普通的祖孫,可是他們要治理的,都是普通的祖孫,太孫多享受一些普通祖孫的天倫之樂,對他將來治理國家會有好處吧。將來皇上……崩了,太孫有一輩子的時間,來行使他獨立的朝儀社交,用他祖父的身份會見拜謁者,並設宴招待,不著急現在的!”
溫家兄弟真的呆愣了好一會兒,溫持念笑笑道:“你說得還挺有道理的。”
夏語澹垂下眼眸,苦澀的道:“因為我長大了,我有煩惱了,我的祖父祖母去世了,可我明明有父親母親,有兄弟姐妹,雖然不是一個人生的,也是同父嘛,也是家人吧,我為什麽沒有和他們住在一起?我有問過叔兒嬸兒,叔兒說我小時候身體不好,算命先生說了要放在鄉下養活才能養大。哼,哄著我呢,我身體多好,能吃能喝能蹦能跳,一年都不用生病吃藥。我在莊子上生活五年了,劉三哥還每年給叔兒嬸兒寫信,用驛站傳過來,而我的家裏沒有派一個來看過我,甚至是特意送些東西,送封信來關心我都沒有,他們不要我,不要我和他們住在一起,我知道。麻家頭村,每次趕集都會做一罐糖膏,幾串糖葫蘆出來賣的那個人,他和他的婆娘五年生了五個孩子,最近一胎是雙胞胎,因為養不了這些孩子,又沒人要,就把最小的孩子溺死了,我也知道。我們家裏,又不是他們那麽窮的人家,養不了我,為什麽不要我,把我趕出來!”
夏語澹一片話,三分假七分真,原是要蒙人的,結果自己說得辛酸,辛酸的不是為什麽被他們趕到鄉下,而是那種悲哀,投胎也不找一個好一點的地兒,有一群親人,有和沒有一樣,長大之後,比沒有還累贅,因為剝奪了人身自由,因為看不見自己的未來,自己的未來捏在別人的手裏,那種恐懼。自己刷的,不是武俠世界,能夠仗劍走江湖,自己每天必須要解決吃喝住的問題,買地買房都要戶籍證明,走遠了,還需要戶籍通路。誰說古代是人治?古代也是條條框框的法製社會,法律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上等人享有特權,如秀才可以見官不跪,也是法律本身。因而沒有特權的普通平民更要遵紀守法。
溫家兄弟不會明白夏語澹真正的無奈,因而也不知道夏語澹想要怎麽樣的出路,溫持念勸導道:“你別太難過,你長得那麽出眾,要是不在意侯府小姐的身份,會找著一個能過日子的人家,不要害怕,不會被人家又打又罵又賣的,就算你遇到了那樣的事,還有我們兄弟,會為你主持公道的。”
“聽說皇上吃飯用的是金碗,喝水用的是銀杯,擺在皇上麵前的,都是天下最好的東西。”
……
大夥兒越扯越遠,劉三樁敲敲桌子道:“行了,皇上的好東西是不少,有好東西也想著咱們百姓。吃完了咱要說正事了。”說著和兩個兒子把幾個麻袋抬出來,道:“這些就是你們剛才吃的,瓜的種子,你們要牢牢記著剛才吃過的味道,再好好想著,咱該怎麽辦,把這個瓜,種出來,以後呢,年年大家都有得吃。這些種子呢,隻能種百畝來片地,所以,等麥子收了,種水稻,每家留出五畝地來,就種瓜了。”
佃戶佃了地主家的地,隻是佃地而已,種什麽是由佃戶自行決定的,隻是這塊地種一年兩季的糧食是最劃算的,所以,大家才不約而同的,年年都是種麥子和水稻,再在田邊邊上種些蔬菜,養了牲畜,這樣每家都有米麵吃,有菜吃,有肉吃。劉三樁這樣一開口就要大家留出五畝地來中瓜,其實是越了規矩的。而且大夥兒已經習慣了種植原來的作物,習慣是很可怕的,瓜雖然好吃,和白花花的大米一比,就要靠後了,所以才說,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需要勇氣的。
眾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有一番思量,王初八口齒伶俐,先道:“頭兒,不是我們不聽你的話,剛才的瓜,從來沒看過,沒見人種過,好吃是好吃,可怎麽種?怎麽浸種催芽,每畝地最合適種多少株,用多少肥料,怎麽灌水,還有打頂培植,遇到了蟲害怎麽辦?前頭沒有人種過,誰也不曉得每一步路怎麽走,我們……我們是沒有本事的。”
王初八說出了大夥兒的心裏話,大夥兒紛紛附和。
劉三樁能理解大家的情緒,平靜的道:“大夥兒放心,咱不會讓大夥兒二丈摸不到頭腦。這地的主子是誰?你們佃的是皇後娘娘的娘家,高恩侯府夏家的地兒,不是高恩侯府,這事還落不到咱們頭上。府上的老爺在工部是當大官的,工部你們知道是幹什麽的嗎,這些農事都歸工部管,我這次上京也是為了這事,我除了帶了種子迴來,還帶了好幾張條子,上麵大致有寫著這個瓜怎麽種,字我一半不認識,念不出來,明天我請一個識字的先生過來,給大夥兒念一念,解釋解釋,大夥兒再琢磨琢磨,互相摸著走。”
大夥兒又躊躇了一陣,王重四站出來說道:“頭兒,大夥兒都是靠地吃飯,種了幾十年地的人,有些話,我要直說了。剛才的瓜是好吃,卻不及糧食實在,且一塊地兒,能種什麽,不能種什麽,皆要遵從天時,遵從地規,不是我們琢磨著,就能琢磨出來的。別的都不提,就上一任的知縣老爺,祖籍是在很南邊的南邊的,他們那兒能種出香蕉來,香蕉我見過還嚐過,也挺好吃的,知縣老爺在他的屋子門口種了一排香蕉樹,香蕉樹是養活了,結出來的香蕉,就隻有我們的手指頭粗細,再不能長了,當然也不能吃了,隻能看看而已。現在頭上我們種北麵來的瓜,我就想了,北麵的寧國能種出來的瓜,到了我們這塊地兒,還不知道能種成什麽樣了,要是和知縣老爺的香蕉樹一樣,我們怎麽辦?”
五畝地依然種水稻,一畝兩石,妥妥的十石糧食,要是換了種瓜,種的和知縣老爺的香蕉樹似的,五畝地就廢了,十石糧食就沒了,剛才吃的瓜雖然好吃,和白白的大米一比,就要靠後了。
溫飽是大家奮鬥的目標,在這之上的,沒這個本事,也不敢期待太多,所以這麽好吃的瓜,隻能是皇上吃的。
劉三樁明白大家的生活都不容易,走出來站到佃戶們的中間道:“我也是種了幾十年地的人,你們的顧慮我都知道,這一迴上去,為了你們,也是為了我自己,這些個顧慮,我也有和主子們掰開了說,種東西不是單靠琢磨就能成的,要是五畝地咱們用心伺候了,還是什麽都種不出來,主子們是一句話,苦的是我們。”
王重五感恩的握著劉三樁的手道:“頭兒,別家不說他,就我們老家,祖孫三代人口太多,真是窮怕了,以前沒佃上莊子裏的地,在老家靠著幾畝薄田,我們兄弟幾個就沒有吃過幾頓好飯,吃碗米,一半是摻了紅薯,南瓜,豆渣的;吃碗麵,我們老爹是壓著鍋蓋,等麵條糊了才舀出來吃,就為著同樣一碗麵,糊了的,看著多一些;沒錢買油吃,把樹皮割下來添。這些年佃了地日子才慢慢的好起來,吃了幾頓像樣子的幹飯,五畝地在東家眼裏是不算什麽,東家一句話,卻是我們省吃儉用所以的富餘了。”
王重五的話說到了每個人的心坎裏,京城裏的大東家高高在上,能知道莊稼人的辛酸嗎?雖然站著的每家每戶都或多或少的佃了幾十畝地,拿出五畝來種瓜也是大事,廢了五畝地,每家不至於餓死,可是活兒幹的多,大家吃的也多,交的租子比朝廷的稅賦又高一些,還有家裏別的花費,就指著餘糧換錢使,十石糧食,大家虧不起。
劉三樁擺手,示意大家冷靜一下,道:“我當了你們這麽多年莊頭,我的為人你們應該清楚,我是盼著大夥兒都能過上好日子,所以,大家的情況,我也有和主子說。主子是少有的寬厚大度,你們這裏是零頭,吩咐我了,五畝地兩季的租子都給你們免了,要是你們真用心伺候了,五畝地種出來的瓜和知縣老爺的香蕉樹似的,一個也養不大的,或是根本就不能結瓜,再免你們五畝地的租子,補貼你們幾個月的辛苦。我想著,要是真到了那步田地,我們再上養幾頭豬,把瓜藤砍了喂豬,也能補償些損失,這樣子你們細算算,你們細想想,也虧不了你們什麽。”
大夥兒細細算了這筆賬,租子免了,五畝種瓜的地也不會全廢了,不能結瓜,和香蕉樹一樣從地裏長出來應該沒問題吧,養頭豬兩項一出一進一合,應該也虧不了多少了。就算虧了一些,地在人家手裏,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要是惹惱了大東家,誰也落不著好。
劉三樁接著道:“你們別淨想著瓜種不出來怎麽辦,往好處想嘛,要是瓜種出來了呢,你們想想,誰都沒有,就我們這片地方種出了新品種的瓜,外頭那些嘴饞的,不會想買個嚐嚐?”
一般人做事保守謹慎,遇事都先做個最壞的打算,被劉三樁提點著,才深想起好處了,展望起來不禁都露出笑臉來。
劉三樁被感染著也笑了,又馬上收迴笑容板著臉道:“你們也別笑得太大了,我就是那麽一說,還早著呢,要是瓜真的種好了,咱是不能全賣了。其實我們種瓜不是為了我們種的,是為了朝廷種的,朝廷給了我們多少種子,我們培養出來,種子是要交給官府的,種子廣泛的散播出去,瓜結子,子生瓜,讓每個人都能吃上北方的瓜,這是朝廷在推行農事,是皇上給百姓們的恩典。雖然瓜不能全賣了,要留著做種子,但要是真辦成了這事,我們種出來的瓜,和我們剛才吃的一模一樣,官府有不嘉獎我們的嗎?就是官府不嘉獎,我的主子知道了,也會犒勞你們的,你們是遇到機緣了,好好幹,拿出你們的本事來,用心伺候著這些瓜種,把道道琢磨出來,虧不了你們。”
新事物,蘊含著極大的風險,也暗藏著高額的迴報。
大夥兒被劉三樁鼓舞著,都憋著一口氣,大家麵對的,是一個瓜都種不出來的困局,也是我有你沒有而開創的新局麵。
這是一場賭博,是輸是贏,就要看天時,地利,人和能否相逢了!
☆、第二十五章 傅女
莊裏人會種瓜,之前種的是冬瓜,南瓜,絲瓜,蒲瓜等蔬菜,論水果有白皮香瓜,西瓜。貢瓜是第一次見,不過都是藤蔓植物,生長規律應該大同小異。
劉三樁帶迴來的條子內容,是西寧國人口述的種瓜過程,由鴻臚寺翻譯出來轉給工部研究,南北地理環境不一樣,生長條件已經改變,僅能做個參考。
憑著幾十年的種瓜經驗和大概的指導方針,每家五畝,幾袋瓜種,種了一百多畝地,大夥兒拜祖宗求菩薩的保佑,還在瓜田邊搭了茅草屋日夜看管。
第一次種植,每一個步驟都經過了好幾次的實驗,澆多少水,水少了旱死了,水多了淹死了;施多少肥,肥少了發育不良,肥多了,焦死了;還有怎麽合理的定苗,倒蔓,整蔓、留瓜,沒有經驗又整死了一批。還有在種植過程中,遇到害蟲怎麽辦?古代是有農藥的,就像情花毒的解藥就是情花從中長出來的斷腸草一樣,天生萬物,相生相克,不同植物的根莖葉搓揉出來的汁水稀釋後,或是燒成灰燼和水混合在一起,就是天然的農藥了,就比如,做飯用的鍋燒久了有一層灶灰,那層灶灰刮下來,可以殺一種專吃植物嫩芽的小毛蟲,也可以當洗潔精用來洗碗。反正古代人的智慧是現代人想象不到的。
生了病不知道用什麽藥才有效,在好多畝的瓜苗當了小白鼠後,一個個生長中的難關被攻克,三個月裏,種子如大家期待的那樣,發芽,長葉,開花,結果,果子也漸漸的長大,長得好的幾個,有七八斤重,隻是收獲實在是可憐。每一個生長過程都要死掉一片,有幾畝地甚至為了試驗全廢了,一個瓜也沒有種成,所以,百畝地隻收了不到兩千個瓜,且雖然大小差不多,那個味道,沒有北麵的好吃,沒有北麵的甜,皮又比北邊的厚,不過,口感滋味還在,要求和北方進的瓜一模一樣是強人所難,也算成功了,能在大梁的土地上推廣出去,也是給百姓們多增加了一個水果的種類。
不到兩千個瓜,周圍慕名而來的有想花錢買,不過被劉三樁和縣裏的皂隸給製止了,不到兩千個瓜都要養老了留當瓜種。這個時候,劉嬸兒出來開金手指了,一個瓜切開把種子刮出來,瓜肉怎麽辦,自己吃,吃不掉,喂豬太可惜,劉嬸兒就來教大家把瓜肉做成了果脯。
稀有的東西是不會讓百姓先享有的,養出來的部分種子和製作出來的果脯都被官府收走了,不過官府有留下五十銀子作為嘉獎,這些銀子大家分一分,加上養的豬,免去的賦稅,和種糧食的收益也差不多了,辛苦幾個月,總算沒有白辛苦,而且大家心態都好起來了,信誓旦旦的,明年要把留下來的種子養得更好。
每三年的八月是鄉試,就是舉人試,所以種瓜的三四個月,夏語澹再沒有見過溫家兄弟,直到了九月初,溫家兄弟來石溪鎮,特意請夏語澹去聽說書的小院玩。認識一年多,夏語澹對溫家的事也知道了。他們的父親溫晟打理著錦繡坊,一年中有半年多是在外麵跑生意的,近期的宏偉目標是要把錦繡綢緞莊開到京城去。他們的母親甄氏連生七子,死個四個孩子,還有一個四歲的弟弟溫宜念,因為太小不好帶出來,不像他的哥哥們可以到處跑。甄氏深諳丈夫之意,丈夫,丈夫,一丈之內方為夫,雖然家裏各種款式的女人都有,姨娘通房,還買了幾個揚州瘦馬養在家裏,甄氏是不放心把丈夫長久的,交給那些女人照顧,隻要自己不在孕期,都要跟著丈夫跑生意,伺候在丈夫身邊,而望宿縣裏,眼瞎的老太君是他們的曾祖母,祖父母已經過世了,撇去身邊的先生管事,小廝丫鬟,溫神念溫持念是放養著長大的。還長得有了神童之名,溫神念十歲就去考舉人試了。
“好了,不要繃著一個臉,多少人讀書讀得頭發白了,牙齒掉了,還沒考上個秀才呢,你要是十歲就考上了舉人,讓那些辛辛苦苦讀了幾十年書的人怎麽辦,他們都要發瘋了。你就當這一次是,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給那些比你年紀大了不知道多少歲的讀書人一個安慰了,再說了,你怎麽著急考舉人幹什麽,考上了舉人明年考進士?朝廷有十一歲的進士老爺嗎?有十一歲的官老爺嗎?哎,你這麽小的年紀,官服還要特製了,還要幾個月換一換,我們三個多月沒見,你又長高了,比你弟弟高了一寸哦!”來的路上,溫持念就悄悄告訴夏語澹,他哥哥名落孫山了。
溫神念早繃不住笑了,故意執拗道:“誰說的,甘羅十二歲就拜了秦相。”其實在沒考之前,先生們就說了學問未到。溫神念抱著入場一試的意思去考,果然如先生們之言,在意料之中的沒考上。說考不上是一迴事,也做好了沒考中的準備,可是真發了桂榜,榜上沒有自己的名字,溫神念還是有些失落。
夏語澹挑著字眼安慰道:“現在的朝廷早沒有丞相了,隻有內閣大學士。”其實內閣大學士就是丞相了,我朝太宗廢丞相製,把丞相權力一分為五,建立了內閣,淩駕在六部之上。
“好了,這迴不中,再讀三年就是了。”溫持念看他哥笑了,勾著他的肩頭道:“憋了好幾個月了,我們好好玩玩,我給你們說一段新書,解解悶吧。”
“什麽書?先說個大概的意思出來,要特別有意思的才行。”夏語澹每迴來這個院子,都是蹭書來的,溫家兄弟性情擺在那兒,會收羅一些不落流俗的傳奇角本。
溫持念站到說書台子上,學著說書藝人的腔調拿起驚堂木道:“小生獻醜,給大家說一折《傅女傳》……”
“《傅女傳》?我怎麽沒有聽過這本書?”溫神念打斷道。
溫持念隨口道:“你那幾個月在備考,爹和我說了,讓你專心在四書五經上,別引誘你看雜書。你看,你用功了幾個月也沒有考上舉人,不用功就更考不上了。”溫持念說得越大方,就是越沒有把他哥落榜的事放在心裏。
夏語澹笑道:“這個書名起的有意思,《傅女傳》,傅女,說的是個女子吧。隻是不要再一個套路的相夫教子了,你家老太君過壽的時候,我可聽了好幾本了,要說出個新花樣來。”
“這一迴隻有教子,沒有相夫,還是一位胸懷天下的女子。”溫持念一句話概括,一拍驚堂木從頭道來。
《傅女傳》:某朝某年,有一位傅氏女,幼時受世外高人指點,學得一生本事,隱於世俗,無父無母無親,一人在邊關牧馬放羊,上天憐她孤獨,賜她一子。傅女有了兒子,愛如珍寶,把滿腔的心情都投注在兒子身上,艱難的歲月中,傅女辛勤的撫育教導兒子,期許他能像寶劍一樣鋒利,像竹石一樣堅韌,在重重的繁瑣俗世裏,心能像風一樣的自由。時逢邊夷入侵,舉國迎戰,主帥被圍,國家之榮辱係於一線,整個邊關壯年的男人都上了戰場,傅女自認比一般的須眉男人,更有膽略和勇武,也應征入伍,並在一次次戰役裏,成為一位女將軍。傅女,用生命在教導兒子,無論生活怎樣辜負了你,依然可以保持一顆高貴的心。
溫神念迴想了這幾個月朝廷發布的邸報,道:“這好像又隱射了信國公府韓家的事,隻是寫這本書的人,見解倒是獨特。”
夏語澹被勾起了興致,忙問:“怎麽?這本書不是杜撰的,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世上真有這等瀟灑風流的奇女子?”
“怎麽樣,我說的好吧,今年娘生辰的那天,我就送這個禮物了,彩衣娛親!若說這本是隱射,《忠義群英會》又如何說?”溫持念說得口幹舌燥,下台喝了一盅茶,向夏語澹解釋道:“半真半假,《忠義群英會》裏的老將軍一家,隱射的,就是當朝信國公府韓家的事了,已逝的老將軍是第一代追封的信國公,老將軍的大兒子,就是現在的信國公,而英勇救夫的,卻不是現在的信國公夫人魏氏,而是另外一個姓傅的女子,她確實有一個兒子,就是這幾年執掌三朵衛,坐鎮雄州的韓將軍,因為去年黑山平原一戰,殲滅西寧鐵騎十三萬,而封穎寧侯,原名叫韓昭旭,不知道為什麽要犯世俗大忌,硬是更名改姓成傅旭。我這幾個月和爹在京城,街頭巷尾的,都在議論這個穎寧侯的乖張之舉,和韓家三十年前的那些彎彎繞繞。”
夏語澹好奇的問:“三十年前的彎彎繞繞是什麽?信國公的原配妻子姓魏不姓傅,那原來的韓將軍,在名分上就是庶出的?”
溫神念端正了坐姿,肅然道:“二十年前,我朝和遼國交戰,皇上是有一次陷入困境,當時韓家的爵位還是延雲伯,韓老將軍掛帥救駕,從西北調了五萬邊軍,確實是有一個自稱是韓家妾室的女子,率著那五萬人歸於中軍大帳,且在其後的戰役中奮勇殺敵,北遼得以平定,韓家居功至偉。當年一戰,韓家隨軍的,除了現在的信國公,其餘都戰死了,正因為有次大功,韓家才能從伯爵升至公爵。”
☆、第二十六章 非議
溫家的錦繡綢緞莊在和慶府及周圍府州已經家喻戶曉,但是要把生意再擴大,從生產到銷售自個來,往北走,用錦繡坊的名號在京城把綢緞莊開起來,還有等待機緣。要在京城裏開起綢緞莊不是有店鋪有貨源有夥計就可以了,能用得起好綢緞的都是中上等的人家,還有錦繡坊的繡品,動則百兩銀子,不是一般人消費得起的,中間要打通多少關節,和多少豪門大戶打交道,溫晟一直在籌劃這個事,大兒子溫神念要走科舉之路,碰這些俗物太難看了,二兒子溫持念就必須接下錦繡坊的攤子,早早的帶在身邊到處跑,所以半個月前,溫持念還在京城裏,更加清楚京裏的物議道:“穎寧侯一戰封侯,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而立之年,更名改姓。一時在朝中市井一起軒然大波,韓家早三十年前的事被翻騰出來,這迴和二十年前的說法是不一樣了。二十年前,大家豔羨的是信國公的齊人之福,家裏妻妾和諧,現在穎寧侯公然的背父棄母,不得不讓人細想想,信國公的內帷,到底是個什麽樣子,若沒有二十年和遼一戰,傅氏母子在韓家過的是什麽日子?”
每一個時代,上層人士的風流韻事都是人們熱衷追逐的八卦,溫神念和夏語澹齊齊看著溫持念,用焦急的眼神警告他別賣關子。
溫持念又拿出他說書的調調道:“信國公夫人魏氏隻育下一子,韓大公子今年也才三十出頭,隻比穎寧侯大一歲,一出生就體弱多病,動不了刀槍,如今隻在戶部當個郎中。若是按月份算,韓大公子還沒有出生的時候,穎寧侯就揣在他生母的肚子裏了,要是魏氏生的不是男孩子,是女孩子,穎寧侯就敢在前頭,占長了,是庶長子。細想一下,嫡妻又不是不能生育,嫡子還未出生,信國公就急吼吼的要了庶子,若在規矩一點的人家,也算是寵妾滅妻了,據說魏氏的身體一向不大好,焉知不是當年的事氣得傷了身子?據說傅氏和她兒子早年沒住在韓家,焉知不是當年壞了規矩被韓家趕出來,要不是傅氏二十年前有一份救駕之功,穎寧侯還不知道會不會被韓家接納。所以現在穎寧侯功成名就了,是在為生母發泄三十年前的委屈,是要為生母討個公道。”
溫神念搖頭道:“要是為了發泄生母的委屈,有很多更好的辦法。魏氏的嫡長子不過才一個正五品的戶部郎中,穎寧侯卻是超品的侯爵還擔著正三品的三朵衛指揮使,為什麽要公然的藐視禮法更名改姓,要是真和魏氏母子有什麽,穎寧侯能換個更可取的方式討迴公道,現在的這架勢是要玉石俱焚的,魏氏是一品公夫人,上表告穎寧侯一個忤逆之罪,穎寧侯的爵位都要被褫奪。”
庶子庶女不管是誰生的,嫡母才是唯一的母親。國朝以孝道治天下,父母告個兒子忤逆之罪,兒子一輩子的仕途就絕了,官職爵位都要被廢。有這一條壓著,天下的庶子庶女,都不得不敬奉嫡母。
溫持念臉上掛著嘲笑道:“所以京城可熱鬧了,不知道多少人上奏彈劾穎寧侯的忤逆之罪。隻是這項罪名都是民不舉官不究,信國公夫婦不止沒有告穎寧侯的忤逆之罪,還上奏表示同意穎寧侯更名改姓之事,因為信國公這一奏,又有部分人開始彈劾信國公的內帷不修。”
溫神念也笑道:“那些上奏彈劾的人,有多少是在單純維護綱紀,有多少是盯著西北那塊肥肉,瞧上了穎寧侯坐下的三朵衛指揮使之位。穎寧侯何必要這樣意氣用事,給有心之人一個一輩子可以攻訐自己的借口。”
夏語澹手托著兩腮,呆呆看著上空的藍天白雲。溫家兄弟這才意識到,穎寧侯當年是不是被逐出韓家不能親見,眼前的這位小娘子,是被確確實實的逐出夏家,一個侯門小姐,五六年來,長在鄉野之地,混跡在佃戶裏,女子遠不比男子,將來就算接迴府裏,也沒有好的前途。
“我是不懂你們剛才所說的爭權奪利的事,要是因為爭權奪利故意打馬虎眼,怎麽說也說不通了。”夏語澹無視溫家兄弟敏感的眼神,依然手托著兩腮望天道:“天大地大,一個自由的女人哪條路不能走,一個能萬人敵的女人哪條道不能去。要是《傅女傳》裏的傅女,真是穎寧侯的生母,那傅氏,是我生平僅見,豁達的女子。那些惡意揣測三十年前信國公府舊事的話,都是胡說八道,風光月霽……”夏語澹斜著眼看溫神念道:“我這個成語沒用錯吧,傅氏真是一個風光月霽的女子。”
哎,裝文盲真的很辛苦,說話都要小心翼翼,不能顯出自己的學問,什麽時候能把字識了,聽話本學到的話不夠用了。
溫神念饒有興致的道:“你怎麽如此肯定,街頭巷尾都在議論的話,都是胡說八道。要全是胡說八道,為什麽穎寧侯要待在韓家二十年?”
“因為我現在姓夏!”夏語澹眸光一寒,隨即自嘲道:“你們永遠不會知道,我經曆了什麽。庶出的我,在父母眼裏算什麽!我相信,有萬人敵的本事,存著國家大義的女子,一定不會做人家的妾室,讓自己,和自己所生的孩子,永遠的抬不起頭來。”
溫持念正色道:“二十年前的事,很多人在場,若全是胡說,也太冤枉了眾人。”
“京城裏傳的話總有一句是對的,卻不是事實。”夏語澹堅持著,莫名的心中酸楚,道:“有時候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皆不是事實。一個女子要立身有多難,你們隻叫我夏小娘子,我連一個名字都沒有。一個男子站出來,世人會問:兄台高姓大名?一個女子站出來,世人會問:娘子父親是誰?娘子兄弟是誰?娘子丈夫是誰?娘子兒子是誰?隻關心女子的夫家婆家,若是那個女子誰都沒有,要怎麽迴答。世上的男子都輕看女子,要是女子身後沒有男子支持,便更加慢待,所以那種危機時刻,她能怎麽辦呢?能舍掉名節,舍掉驕傲,舍掉尊嚴,舍掉身後還不得安寧,還要被世人非議,才是傅氏最豁達的地方。她有如此豁達的心胸,又有萬夫莫敵的本事,信國公府的一個妾位,配不上她!”
“傅氏有個孩子,這一點是事實吧。總不會真是上天憐憫而賜一子?”溫神念還有點疑惑。
“孔子是怎麽來的?儒家的老祖宗都這樣了,為什麽要抓著穎寧侯的身世不放。傅家母子於國有大功,對得住所有人。”才七歲的夏語澹明媚豔美,第一次不想控製心緒,流露出超越年齡和世俗的感悟:“有丈夫沒兒子怎麽了?聽說穎寧侯長得非常俊美,由此可以想見傅氏也是個美人,美麗又有才華的女人,是很難心動的,即使心動了,也不會不管那個男人做了什麽,都死心塌地的跟隨那個男人,感情是會被辜負的。傅氏有這樣的能力和性情,瀟灑的走掉。哎,將來呀,我要是有一半傅氏的本事,我也一個人活著,不嫁於男人,巴巴的委屈自己!”
夏語澹長得漂亮,又頭頂著夏氏,溫家兄弟才對她感興趣。在接觸中,夏語澹從來不嬌聲細氣,別扭造作,言行舉止灑脫自然,隨和有禮,且有一股子不拘流俗的性情。因為溫家兄弟在走的路,注定了要迎合流俗,所以更加喜歡夏語澹的這股子勁兒,因而以誠相待。
如今夏語澹毫無羞澀的說著不嫁於男人的豪言,溫家兄弟也不以為意,能那麽說出口,總比往日見過的,一提男子就好像侮辱了她們的名節,那樣假模假式的女人們強些。其實她們所接受的教導,都是為了嫁一個可以托付終生的男人,而她們自己,也在不斷肖想著,嫁一個前程如何似錦,家底如何豐厚,相貌如何偉岸的男人。
溫持念還是愛逗夏語澹,笑道:“你才多大點,就成天男人的掛在嘴邊,還不嫁於男人,你能懂得什麽是嫁男人,和嫁與男人的種種好處?”
夏語澹向溫持念翻了一個白眼,裝憨道:“我當然知道,你們別欺負我年紀小,我什麽都知道。莊子裏的嬸子們說,嫁漢嫁漢,穿衣吃飯,嫁於男人,就是為了解決穿衣吃飯。我將來長大了,學會了生存的本事,能自己一個人解決好一輩子的穿衣吃飯,為什麽還要嫁男人?莊子裏的事,都瞞不了我。英子他爹,覺得家裏稍有不如意,就要罵她婆娘,很多時候還要動手打人,用手臂粗的棍子打。荷香的小姑姑,嫁於男人,還被她男人賣到私窠子裏去了,後來撞牆死了,劉嬸兒還不給我解釋私窠子是什麽地方,其實我懂的,私窠子是最肮髒的地方。我要是有本事能一個人好好的活著,為什麽要把我的性命交給男人,伺候著他的生活,為他生兒育女,還有由著他罵,由著他打,由著他賣!”
☆、第二十七章 祖孫
從莊子走到石溪鎮,以夏語澹的腳力要走半個多近一個時辰,所以聽了一折《傅女傳》就是吃飯的時候了。
溫家的仆人在院子裏擺上一張中間被扣出一個小圓圈的矮腳圓桌,抬了一個臉盆大的黃銅鍋子,剛好嵌在圓圈裏,鍋子下麵還燒著紅旺旺的細炭,一碟碟切好的牛肉,牛筋,芹菜,木耳,白菜,蓮藕,菌子,還有醬油,陳醋,蒜泥等調料鋪滿了一桌子。
溫家兄弟是過著仆從環伺的生活,小廝婆子丫鬟走哪兒跟哪兒,但兩兄弟生活挺糙的,離了那些人也會過,很多事願意自己動手,隻留下一個小廝看菜,其他人放好了東西就屈膝退了。溫神念拎起筷子和大勺,把鍋子裏的牛大骨頭撈出來,分給溫持念和夏語澹提醒道:“放涼一會兒,先別吃,小心燙了舌頭。”真是很有做哥哥的樣子。
夏語澹故意要去拿起來,手一摸,道:“果然好燙。”
溫持念轉頭看著夏語澹道:“我哥在長個,長得太快骨頭疼,天天以形補形的敲骨吸髓……”
溫神念是因為體質不好,發育快了才骨頭疼,塞了一片蓮藕到溫持念的嘴巴裏,讓他閉了嘴,道:“穎寧侯改姓的事都是老黃曆了,你再說點別的聽聽。”溫神念在和慶府能看每旬朝廷公布的邸報,三言兩語,和弟弟在京城聽到的見聞還是有區別的。
蓮藕生的也能吃,溫持念吃完道:“最大最大的事,我上船那天出的,皇上給太孫定了伴讀,選了景王,紀王,南康長公主,英國公,信國公,永嘉侯,靖平侯,宣德伯,文安伯,戶部尚書戴家,吏部左侍郎羅家,五經博士孟家,欽天監正古家,大理寺卿餘家,這些文臣武將之家和太孫相仿的公子,於十月初九開始陪太孫讀書習武。”
夏語澹在心裏默默為夏家念了一句‘阿門’道:“沒有高恩侯府的嗎?”
“確實沒有!”溫持念給夏語澹,或是給夏家留了點麵子,道:“皇上選伴讀,是要選年齡相仿的,可能你們家沒有適齡的孩子。”
夏語澹心領神會道:“選太孫伴讀是要嫡出的吧,還一定得是男孩子,我們家和太孫相仿的,都是女孩子。我知道我有兩個姐姐大我一歲,還是庶出的,一個是我親姐,一個是二老爺的,還有個同歲的妹妹,是太太生的,再往下,就更小了,隻一個兩歲的隔了房的弟弟。”
九歲的八少爺必須無視,也必須是他年紀不合適,而沒被選上!
“太孫終於正經讀書了!”溫神念有著讀書人對儲君誠摯的期盼,道:“太孫要讀書了,以後在哪裏讀書,住在哪裏?”
溫持念正刷著牛肉,刷了一半,把肉讓給哥哥,道:“放在文華殿,所以才定了十月初九的日子,太孫讀書的地方,文華殿還在修繕中。以後太孫白天在文華殿讀書,晚上還是住在乾清宮的安泰殿。”
溫神念驚訝道:“按著國朝祖上定的製度,皇子在七歲之前可以隨生母或是皇後娘娘居住,七歲之後皇子住端本宮,若是封為儲君,再移去慈慶宮。之前是沒有辦法,太孫薨逝,太子妃出家,據說皇後娘娘身體不大好,太後娘娘又年邁沒有精力,太孫才隨了皇上住在乾清宮裏,現在要讀書了還不重開宮殿,估計朝中又要鬧翻了。”
幾代儲君居所的慈慶宮,在元興十六年太子薨逝那年,太孫還沒有出生之前,就被皇上封了。
“可不是!”溫持念把芹菜夾光了,碟子拿給小廝讓他再上一盤道:“每年為了太孫和皇上同住一宮的事,大臣們都要諫一諫,今年尤其多,皇上的旨意一下,就有幾個大臣跪宮門口了。皇上聽煩了,直接帶著太孫出宮,還去了挺遠的宣府,要十月才迴來。”
夏語澹疑狐的道:“為什麽太孫和皇上不能住在一個宮殿裏。據我所知,乾清宮又不是孤零零的,一個房間,乾清宮有很多很多的房間,別說皇上和太孫兩個人,就是再添幾個,也住得下。英子她們家,就三間瓦房,包括了廚房柴房,最擠的時候,她家三代九口人了,王小叔晚上就搭了木板在廚房睡。”
溫持念被這個類比說笑了,道:“帝王之家和尋常百姓之家怎麽能一樣看待。乾清宮是君王地位的象征,朝廷的許多政務都是在乾清宮決定的,後宮嬪妃除了皇後娘娘誰也沒有留宿乾清宮的權利,自然了,在這之前,也沒有哪個皇子皇孫可以長期留在乾清宮的。以前是想著太孫年幼,現在太孫已經七歲了。”
溫神念接著解釋道:“太孫住在乾清宮,實在有很多不便。乾清宮到底是皇上的居所,皇上有他的生活,若是皇上在乾清宮招幸嬪妃,太孫已經懂事了,雖然乾清宮夠大不會直接撞見什麽不該看到的,同住一宮,多少會聽著,晚輩知道長輩的……那些事,總是不大恭敬的。而且,太孫既為儲君,就該有和皇上獨立的朝儀社交,用太孫的身份會見拜謁者,並設宴招待。太孫這樣一直住在乾清宮,連東宮屬臣都不能掌握,又怎麽能做穩他儲君的位置。皇上和太孫,不是普通的祖孫,是皇朝的象征,是國家權力的中心。”
“我家是皇後娘娘的娘家,更知道內廷的事情,據說皇上有了太孫之後,從來不在乾清宮招幸嬪妃,所以,你們外人擔憂的,怕太孫知道皇上的……,不大恭敬,是瞎擔憂的。”夏語澹放下筷子,手疊在桌子上強調道:“太孫隻有七歲,比我還小兩個月。把皇朝的象征,權力的中心壓在一個和我這麽小的小孩兒身上,這份看重是不是太大了些?有皇上這樣的大人當著皇朝的象征,權力的中心,就足夠了。太孫還是向我們這些普通的小孩兒一樣,有好吃的吃,有好玩的玩就行了,不然,過了這幾年,長大了,煩惱多了,就沒有無拘無束的心情來吃喝玩樂了。那些獨立的朝儀社交?我要大著膽子瞎說了,你們也就一聽。皇上今年有五十了吧,老話說五十知天命,我們莊子上,很多人都沒有活過五十歲,就是活過了,也沒有幾年了。太孫他,沒有爹,沒有娘,世上最該親近的人,就隻有他祖父了,祖孫二人多一點時間生活在一起不好嗎?我想皇上也是這個意思,他五十歲的老人了,沒有兒子,孫子還隻有一個,多可伶呢。皇上和太孫,不是普通的祖孫,可是他們要治理的,都是普通的祖孫,太孫多享受一些普通祖孫的天倫之樂,對他將來治理國家會有好處吧。將來皇上……崩了,太孫有一輩子的時間,來行使他獨立的朝儀社交,用他祖父的身份會見拜謁者,並設宴招待,不著急現在的!”
溫家兄弟真的呆愣了好一會兒,溫持念笑笑道:“你說得還挺有道理的。”
夏語澹垂下眼眸,苦澀的道:“因為我長大了,我有煩惱了,我的祖父祖母去世了,可我明明有父親母親,有兄弟姐妹,雖然不是一個人生的,也是同父嘛,也是家人吧,我為什麽沒有和他們住在一起?我有問過叔兒嬸兒,叔兒說我小時候身體不好,算命先生說了要放在鄉下養活才能養大。哼,哄著我呢,我身體多好,能吃能喝能蹦能跳,一年都不用生病吃藥。我在莊子上生活五年了,劉三哥還每年給叔兒嬸兒寫信,用驛站傳過來,而我的家裏沒有派一個來看過我,甚至是特意送些東西,送封信來關心我都沒有,他們不要我,不要我和他們住在一起,我知道。麻家頭村,每次趕集都會做一罐糖膏,幾串糖葫蘆出來賣的那個人,他和他的婆娘五年生了五個孩子,最近一胎是雙胞胎,因為養不了這些孩子,又沒人要,就把最小的孩子溺死了,我也知道。我們家裏,又不是他們那麽窮的人家,養不了我,為什麽不要我,把我趕出來!”
夏語澹一片話,三分假七分真,原是要蒙人的,結果自己說得辛酸,辛酸的不是為什麽被他們趕到鄉下,而是那種悲哀,投胎也不找一個好一點的地兒,有一群親人,有和沒有一樣,長大之後,比沒有還累贅,因為剝奪了人身自由,因為看不見自己的未來,自己的未來捏在別人的手裏,那種恐懼。自己刷的,不是武俠世界,能夠仗劍走江湖,自己每天必須要解決吃喝住的問題,買地買房都要戶籍證明,走遠了,還需要戶籍通路。誰說古代是人治?古代也是條條框框的法製社會,法律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上等人享有特權,如秀才可以見官不跪,也是法律本身。因而沒有特權的普通平民更要遵紀守法。
溫家兄弟不會明白夏語澹真正的無奈,因而也不知道夏語澹想要怎麽樣的出路,溫持念勸導道:“你別太難過,你長得那麽出眾,要是不在意侯府小姐的身份,會找著一個能過日子的人家,不要害怕,不會被人家又打又罵又賣的,就算你遇到了那樣的事,還有我們兄弟,會為你主持公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