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之下,雲安鎮上的布莊在掛上真不二價的匾額後,雖也受到了衝擊,但影響沒有餘華府上那麽大,畢竟這裏有商會在支撐,大部分的布莊都入了商會,由商會統一掛的牌子,算得上的是一種“壟斷”。鎮上一開始也有反彈,也有去別的鎮買布的,可來去了幾次後還是發現其實在雲安鎮上買最劃算。
而就在春天這樣的好時節裏,陳夫子帶了一眾學生去了山中踏春。一圈談天說地後,讓眾學生以“誠”為題作詩,又讓他們以鎮上最近的事做出討論。
學子們是做學問的,他們思考問題自然會比普通小民看的更深。有一學子便道:“所謂真不二價,反過來便是‘二價不真’。一樣東西,兩種價格,熟真?熟假?這樣的東西能買麽?荀子曾言,言無常信,行無常貞,惟利所在,無所不傾,若是則可謂小人矣。”
不少人頓時醒悟!
安家大郎坐迴原處,卻見陳夫子微微點頭,一時間將背脊挺的更直了。
然後這群學子們似乎討論上癮了,要知道凡是有些誌向的讀書人,心中多少抱著經世治國之念,尤其是還在書院中的熱血學子們。陳夫子將現在鎮中布莊裏出現的現象為題讓學子們相互辯論。
要知道古代書院素來信仰“理越辯越明”一家書院不僅有內部辯論,還可以邀請友校打個友誼聯賽。陳夫子的青雲書院就接到了餘華府上的白鷺書院的帖子。
州府裏的布莊還都處於互相試探的階段,這群書院裏的學生們卻已經爭的不可開交了。有人說周記不過是做做樣子,沽名釣譽,因為自古以來便是無-奸不商。
另一群學子反駁:難道春秋的陶朱公,白圭先生,戰國時期的卓氏,呂不韋也是奸-商不成?想說周記奸-商就拿出實例,人家現在明擺著就是“真不二價”,有本事你就去讓他變個價,或是去證明他家的布料不值那個價啊!
雙方辯的不亦樂乎,還真有不少學子命家中下人去周記試探。
柳明修看著這西南最繁華的州府,也是學子最多的州府餘華,竟然為了一個布莊的生意手段而吵成了這樣,實在不知該如何形容。
該說他們太閑了嗎?
但這場辯論讓周記名聲大噪,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周記“真不二價”的牌子算是徹底響了!夏君妍以無比強硬的姿態讓周記全部掌櫃和夥計按下了擔保手印,如今所有的目光都在周記,周記的布莊質量絕對不能出任何岔子!
真不二價,一旦這塊牌子真的讓周記做成了,周記的地位哪怕是十個皇商前來都不會動搖!同樣反過來,一旦無法確定這塊牌子的布莊,多多少少都會受到質疑,因為——二價不真!
望著周記門前的喧嘩,柳明修心中湧出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複雜之感。他本以為西南布莊會用降價的方式或者是聯合染坊切斷柳家的供布渠道來與柳家競爭。而這幾乎是生意場上打壓對手的所有手段,夏君妍竟然……
她竟然鼓動了書院!!
讀書人和商人,這兩種本該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階層,卻因為一個“誠”字扯在一起了。
書院的作用除了教育學子,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社會責任——教化民眾。這也是古之君子所倡導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而“達”與“窮”不僅是金錢,也有精神上的意思。
一場因普通布莊而起的爭議讓書院參與了進來。而當書院幾番討論後,夫子們也讓學子將所收獲的心得整理再向普通小民傳授。
雲安鎮因有商會之便,立刻組織了眾掌櫃去聽了青雲書院的講學。
“士大夫們不相信商人真的會以誠待人,因為追求利益永遠都是商人們的天性。哪怕是真不二價的理念是由當時的大商人夏君妍女士首次提出並帶入了布莊行業,士大夫們也沒有放下他們的懷疑。所以他們選擇了監督,由士大夫階層監督商人們是否真的遵守了他們的承諾。而正是這樣的舉措,讓兩個階層意外的緊密聯係在了一起。以至於後來餘華府出身的士大夫可以驕傲的說‘全天下都說無-奸不商,唯餘華商人並非如此!’”
後世將這次書院的“大辯論”稱作古典商業變-革的前奏曲。而煽動了這場變革的夏蝴蝶正坐在書院的末席,津津有味的聽著各路學子的演說。
“你從一開始就料到了?”薑小蓮到現在都覺得自己好像在做夢。
夏君妍誠實的搖搖頭:“沒有。我隻是製造了契機,盡可能的去創造機會和運氣,能走到這一步我也沒想到。”
“不過這下柳家該不好過了。”薑小蓮聽了這麽多場的辯論下來,也琢磨出了一些心得。這些讀書人認為隻要餘華的商人能夠做到以誠為本,讓名聲好起來,說不定他們餘華也能出一兩個皇商呢。
這就是本土情懷了,是柳家這個外來戶所沒有的優勢。
柳明修也來到了書院,卻頻頻迴望。那個坐在最遠處那個角落裏的人,臉上露出舒心的笑意,無比專注的聽著學子之間的辯論。
這次是他輸了……
輸得心服口服!這樣的女人娶到柳家來,到真不錯。
“掌櫃的,你看——”薑小蓮敏銳的發現了柳明修的目光向她們這邊看來,不由輕輕扯了扯夏君妍的衣袖,“他想做什麽?”笑的那麽……那麽好看。
夏君妍迴了一個微笑過去,輕輕動著嘴皮:“管他想什麽,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章節目錄 第二一二九章 偷聽
迴到府後,柳明修百思不得其解,為何這書院會突然攙和到布莊生意裏來。讀書人都清高,哪怕見著奸商,通常也都是說一兩句,如此大規模的辯論實在不是書院的風格。比起商人,他們更喜歡關心一下普通小民,村中老農這樣的人群。
“這事是雲安縣上的青雲書院挑起來的。”迴話的管事道,“那裏的山長姓陳,是當地的世家大姓。這位陳山長以前做過州府督學,按理說是個十成十的清流,小的也想不透他為什麽會和布莊攪合在一起。”
一掌櫃道:“據說陳山長的夫人與夏君妍有幾分交情。陳夫人辦了個女學,還讓夏君妍去當了先生。估計是念著幾分香火情,幫了她一個忙。隻是咱們現在有些棘手了……”
二人互相看了一眼,又一起望著柳明修等著他拿主意。柳明修自己還蒙著呢,擺了擺手,讓他們先下去了。
而夏君妍則第一次發自內心的感謝古代交通不便所帶來的一次“優勢”。
“我將之前咱們商量的那番話與陳夫子說了。”周大老爺也終於風塵仆仆的從雲安迴到州府,此刻道,“陳夫子雖沒說什麽,不過當時屋裏還有一位書院講學,那位老先生說話倒有幾分意思。”
因柳家是皇商,所以夏君妍對柳家的警惕值一向都是拉到了最滿格,凡是都以最壞的打算來應對。
“江南那邊都自詡為正統的讀書人,而京裏的那些個京官也素來將咱們西南的讀書人稱作蠻夷之後。以前也就算了,如今不過隻是一皇商都敢打上門來,咱們若不還擊,以後還不是得讓他們蹬鼻子上臉了?!”那位老先生如是道。
如果柳明修選修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話他大約就能明白為何最近書院的學子們像打了雞血一樣。——當外部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的時候,內部矛盾就轉成次要矛盾。他柳明修就是那個外部矛盾……
而又由於通信不便,餘華的士大夫也無法在第一時間聯係到京城與江南二處,於是本土情懷上升,先把這個外來戶趕出去再說!他們西南餘華官場可不是軟柿子!
一位布莊的小蝴蝶煽動了一下翅膀,接下來的連鎖反應讓人始料不及。有時候當人的位置越高,得到的消息的時間也許會越晚。莫成原本一直等著柳明修勝利的好消息,可如今卻等到了幾封告急密信,而下麵的各處商人還有學子們早都吵成一鍋粥了。
“兩江的瓷器素來走漕運,今年運往西南那邊的卻說要定個價,說什麽布莊都能定價,為什麽瓷器不行……”
莫成聽著內衛的報告,腦袋裏嗡嗡作響。
“眼下鬧得並不大,大家也都隻是暫時聽了風聲便多問了幾句。隻是屬下覺得,防微杜漸。萬一這布莊真的把價都訂下來了……”那內衛也不是個商人,對其中的彎彎繞繞並不是十分明白,畢竟他純屬是為了替朝廷盯著漕運那幫人才注意到的這些事,“也有人說小本小利的講個價倒是正常,那些個大鋪子的麵上一個價暗中一個價的,是不是有些……不厚道?這些商人扯皮,弄得今年漕運也有些困難。”
設想一下,一艘在兩江裝滿了瓷器的漕運貨船運到西南碼頭準備卸貨,結果西南這邊的人說:我們買了這麽一大宗的貨物您是不是給定個實價給我們呢?現在定不下來,以後定一個成不?
兩江的商人就不幹啦,憑什麽啊,我們這兒可沒這規矩!這船貨你們已經買了,定金都付了,難道想反悔?
於是雙方扯皮,這貨就占著一艘或者好幾艘漕運貨船。那漕運的人和船老大肯定不幹了:你們二位能快些卸貨麽,咱們漕運還有其他貨要裝船運走啊……
如果隻是商人們之間打嘴皮官司,莫成並不會放在心上。但書院的愣頭青們也攙和了進來,說什麽國有國法家有家規,那商人也要有規矩才行!隻收他們商稅是遠遠不夠的,朝廷說小貨郎們不好管,行,這一頭咱們先放著,能把各路皇商們先管管麽?
而就在春天這樣的好時節裏,陳夫子帶了一眾學生去了山中踏春。一圈談天說地後,讓眾學生以“誠”為題作詩,又讓他們以鎮上最近的事做出討論。
學子們是做學問的,他們思考問題自然會比普通小民看的更深。有一學子便道:“所謂真不二價,反過來便是‘二價不真’。一樣東西,兩種價格,熟真?熟假?這樣的東西能買麽?荀子曾言,言無常信,行無常貞,惟利所在,無所不傾,若是則可謂小人矣。”
不少人頓時醒悟!
安家大郎坐迴原處,卻見陳夫子微微點頭,一時間將背脊挺的更直了。
然後這群學子們似乎討論上癮了,要知道凡是有些誌向的讀書人,心中多少抱著經世治國之念,尤其是還在書院中的熱血學子們。陳夫子將現在鎮中布莊裏出現的現象為題讓學子們相互辯論。
要知道古代書院素來信仰“理越辯越明”一家書院不僅有內部辯論,還可以邀請友校打個友誼聯賽。陳夫子的青雲書院就接到了餘華府上的白鷺書院的帖子。
州府裏的布莊還都處於互相試探的階段,這群書院裏的學生們卻已經爭的不可開交了。有人說周記不過是做做樣子,沽名釣譽,因為自古以來便是無-奸不商。
另一群學子反駁:難道春秋的陶朱公,白圭先生,戰國時期的卓氏,呂不韋也是奸-商不成?想說周記奸-商就拿出實例,人家現在明擺著就是“真不二價”,有本事你就去讓他變個價,或是去證明他家的布料不值那個價啊!
雙方辯的不亦樂乎,還真有不少學子命家中下人去周記試探。
柳明修看著這西南最繁華的州府,也是學子最多的州府餘華,竟然為了一個布莊的生意手段而吵成了這樣,實在不知該如何形容。
該說他們太閑了嗎?
但這場辯論讓周記名聲大噪,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周記“真不二價”的牌子算是徹底響了!夏君妍以無比強硬的姿態讓周記全部掌櫃和夥計按下了擔保手印,如今所有的目光都在周記,周記的布莊質量絕對不能出任何岔子!
真不二價,一旦這塊牌子真的讓周記做成了,周記的地位哪怕是十個皇商前來都不會動搖!同樣反過來,一旦無法確定這塊牌子的布莊,多多少少都會受到質疑,因為——二價不真!
望著周記門前的喧嘩,柳明修心中湧出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複雜之感。他本以為西南布莊會用降價的方式或者是聯合染坊切斷柳家的供布渠道來與柳家競爭。而這幾乎是生意場上打壓對手的所有手段,夏君妍竟然……
她竟然鼓動了書院!!
讀書人和商人,這兩種本該風馬牛不相及的兩個階層,卻因為一個“誠”字扯在一起了。
書院的作用除了教育學子,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社會責任——教化民眾。這也是古之君子所倡導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而“達”與“窮”不僅是金錢,也有精神上的意思。
一場因普通布莊而起的爭議讓書院參與了進來。而當書院幾番討論後,夫子們也讓學子將所收獲的心得整理再向普通小民傳授。
雲安鎮因有商會之便,立刻組織了眾掌櫃去聽了青雲書院的講學。
“士大夫們不相信商人真的會以誠待人,因為追求利益永遠都是商人們的天性。哪怕是真不二價的理念是由當時的大商人夏君妍女士首次提出並帶入了布莊行業,士大夫們也沒有放下他們的懷疑。所以他們選擇了監督,由士大夫階層監督商人們是否真的遵守了他們的承諾。而正是這樣的舉措,讓兩個階層意外的緊密聯係在了一起。以至於後來餘華府出身的士大夫可以驕傲的說‘全天下都說無-奸不商,唯餘華商人並非如此!’”
後世將這次書院的“大辯論”稱作古典商業變-革的前奏曲。而煽動了這場變革的夏蝴蝶正坐在書院的末席,津津有味的聽著各路學子的演說。
“你從一開始就料到了?”薑小蓮到現在都覺得自己好像在做夢。
夏君妍誠實的搖搖頭:“沒有。我隻是製造了契機,盡可能的去創造機會和運氣,能走到這一步我也沒想到。”
“不過這下柳家該不好過了。”薑小蓮聽了這麽多場的辯論下來,也琢磨出了一些心得。這些讀書人認為隻要餘華的商人能夠做到以誠為本,讓名聲好起來,說不定他們餘華也能出一兩個皇商呢。
這就是本土情懷了,是柳家這個外來戶所沒有的優勢。
柳明修也來到了書院,卻頻頻迴望。那個坐在最遠處那個角落裏的人,臉上露出舒心的笑意,無比專注的聽著學子之間的辯論。
這次是他輸了……
輸得心服口服!這樣的女人娶到柳家來,到真不錯。
“掌櫃的,你看——”薑小蓮敏銳的發現了柳明修的目光向她們這邊看來,不由輕輕扯了扯夏君妍的衣袖,“他想做什麽?”笑的那麽……那麽好看。
夏君妍迴了一個微笑過去,輕輕動著嘴皮:“管他想什麽,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章節目錄 第二一二九章 偷聽
迴到府後,柳明修百思不得其解,為何這書院會突然攙和到布莊生意裏來。讀書人都清高,哪怕見著奸商,通常也都是說一兩句,如此大規模的辯論實在不是書院的風格。比起商人,他們更喜歡關心一下普通小民,村中老農這樣的人群。
“這事是雲安縣上的青雲書院挑起來的。”迴話的管事道,“那裏的山長姓陳,是當地的世家大姓。這位陳山長以前做過州府督學,按理說是個十成十的清流,小的也想不透他為什麽會和布莊攪合在一起。”
一掌櫃道:“據說陳山長的夫人與夏君妍有幾分交情。陳夫人辦了個女學,還讓夏君妍去當了先生。估計是念著幾分香火情,幫了她一個忙。隻是咱們現在有些棘手了……”
二人互相看了一眼,又一起望著柳明修等著他拿主意。柳明修自己還蒙著呢,擺了擺手,讓他們先下去了。
而夏君妍則第一次發自內心的感謝古代交通不便所帶來的一次“優勢”。
“我將之前咱們商量的那番話與陳夫子說了。”周大老爺也終於風塵仆仆的從雲安迴到州府,此刻道,“陳夫子雖沒說什麽,不過當時屋裏還有一位書院講學,那位老先生說話倒有幾分意思。”
因柳家是皇商,所以夏君妍對柳家的警惕值一向都是拉到了最滿格,凡是都以最壞的打算來應對。
“江南那邊都自詡為正統的讀書人,而京裏的那些個京官也素來將咱們西南的讀書人稱作蠻夷之後。以前也就算了,如今不過隻是一皇商都敢打上門來,咱們若不還擊,以後還不是得讓他們蹬鼻子上臉了?!”那位老先生如是道。
如果柳明修選修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話他大約就能明白為何最近書院的學子們像打了雞血一樣。——當外部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的時候,內部矛盾就轉成次要矛盾。他柳明修就是那個外部矛盾……
而又由於通信不便,餘華的士大夫也無法在第一時間聯係到京城與江南二處,於是本土情懷上升,先把這個外來戶趕出去再說!他們西南餘華官場可不是軟柿子!
一位布莊的小蝴蝶煽動了一下翅膀,接下來的連鎖反應讓人始料不及。有時候當人的位置越高,得到的消息的時間也許會越晚。莫成原本一直等著柳明修勝利的好消息,可如今卻等到了幾封告急密信,而下麵的各處商人還有學子們早都吵成一鍋粥了。
“兩江的瓷器素來走漕運,今年運往西南那邊的卻說要定個價,說什麽布莊都能定價,為什麽瓷器不行……”
莫成聽著內衛的報告,腦袋裏嗡嗡作響。
“眼下鬧得並不大,大家也都隻是暫時聽了風聲便多問了幾句。隻是屬下覺得,防微杜漸。萬一這布莊真的把價都訂下來了……”那內衛也不是個商人,對其中的彎彎繞繞並不是十分明白,畢竟他純屬是為了替朝廷盯著漕運那幫人才注意到的這些事,“也有人說小本小利的講個價倒是正常,那些個大鋪子的麵上一個價暗中一個價的,是不是有些……不厚道?這些商人扯皮,弄得今年漕運也有些困難。”
設想一下,一艘在兩江裝滿了瓷器的漕運貨船運到西南碼頭準備卸貨,結果西南這邊的人說:我們買了這麽一大宗的貨物您是不是給定個實價給我們呢?現在定不下來,以後定一個成不?
兩江的商人就不幹啦,憑什麽啊,我們這兒可沒這規矩!這船貨你們已經買了,定金都付了,難道想反悔?
於是雙方扯皮,這貨就占著一艘或者好幾艘漕運貨船。那漕運的人和船老大肯定不幹了:你們二位能快些卸貨麽,咱們漕運還有其他貨要裝船運走啊……
如果隻是商人們之間打嘴皮官司,莫成並不會放在心上。但書院的愣頭青們也攙和了進來,說什麽國有國法家有家規,那商人也要有規矩才行!隻收他們商稅是遠遠不夠的,朝廷說小貨郎們不好管,行,這一頭咱們先放著,能把各路皇商們先管管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