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浙江和南直隸占據了天下稅賦的三分之一,尤其浙江和長江南岸更是稅賦大戶。
隻是沒想到僅僅鎮江,稅賦就這麽多,已經比金華還要多了。
不過想也知道,金華還是地處內陸,算不上很發達的州府,而這鎮江剛好在長江邊上,長江水道的中心,守著京杭大運河,稅賦高也很正常。
朱弘棟正想著,就聽那錢糧師爺繼續說道。
“這隻是鎮江府府庫裏的錢糧,如果說鎮江地麵上的錢糧,那就多了去了。”
“在這鎮江港,以及鎮江港旁邊的大倉裏,儲存著差不多二百七十萬石糧食,以及一百餘萬兩白銀。”
朱弘棟聽了這個數字非常震驚,他沒想到鎮江這裏居然儲存著這麽多東西。
按照大明朝的稅賦水平,相當於鎮江這裏儲存著全天下十分之一的稅賦。
不過如果換個角度想也許就可以明白。
江南,尤其是浙江和南直隸一帶,貢獻了全天下三分之一的稅賦,鎮江這裏隻有十分之一,其實已經算少的了。
如果清軍能夠統一江南,到了征稅季節,匯聚在鎮江的錢糧絕對要多很多。
朱弘棟大致明白鎮江府擁有的錢糧,隨後又問了幾個問題,揮揮手讓這錢糧師爺退了出去。
朱弘棟隨即對身邊的李富貴說道。
“去把全忠給我找來。”
李富貴答應一聲轉身走出船艙,這時朱弘棟望向杜學紳。
“鎮江城有如此多的錢糧,本王絕不會輕易放棄,這些錢糧都是咱們新軍發展的動力,我希望你再次鎮守鎮江,截斷清軍的漕運,能不能做到!”
杜學紳不想答應,因為他真不想漏過收複應天府的戰鬥,那可是大明朝的南都,收複都城的功勞,可是能夠支撐一輩子的功績。
以後但凡有什麽升職機會,論起曾經的功績,收複南都都可以被拎出來說上一說。
想雖然這樣想,但是杜學紳抬起頭,對上朱弘棟的眼睛,莫名的所有反駁的勇氣突然消失不見,拒絕的話到嘴邊就鬼使神差的變成另外一個樣。
“末將遵命!”
“報告!”
一聲大喊從船艙門外傳來。
“進來!”
全忠大步走進船艙,衝著朱弘棟行了一個板板正正的軍禮。
朱弘棟打量全忠一眼,發現現在的全忠身上的長隨味道正在逐漸淡去,軍人的氣質越來越濃,看來這段時間經過新軍的熏陶,全忠正在由一個王府長隨,向合格的軍人轉變。
朱弘棟非常滿意這種轉變,一個長隨並不缺,隻要他需要,跟魯王開口,隨時可以要過來十個八個長隨。
但是想要培養一個合格的軍官,可就費勁了,沒有一段時間的熏陶和培養,壓根兒就別想培育出能夠讓朱弘棟滿意的近代軍官。
朱弘棟將桌子上的賬冊向前一推,指著賬冊對全忠說道。
“鎮江府庫存有將近三百萬石糧食,一百五十萬兩白銀,這些都交給你的後勤營掌管,你立刻派人接管鎮江府的所有倉庫。”
全忠一聽這話高興壞了,本來他正為新軍每個月要吃掉將近一萬兩白銀的肉食犯愁,沒想到剛剛打下鎮江就有了一大筆進項,這麽多的糧食和白銀,足夠新軍吃上一二十年的。
再想想王爺馬上要去打應天府,應天府那裏肯定收獲也少不了,這樣新軍的糧餉就再也不缺了。
“王爺放心,我這就安排人去做,保證一兩白銀一粒糧食都不會丟失!”
…………
第二天一早,朱弘棟早早起床,吃過早飯之後,立刻帶領全軍再次踏上征程。
這次再啟程的時候,第四團已經被留在鎮江鎮守,前進的隻剩下三個團,即便如此全軍仍然有一萬八千餘人。
經過昨天的打擊,清軍的水師徹底潰散,這次朱弘棟帶領船隊再次進入長江的時候,江麵上幹幹淨淨,再也看不到清軍水師的蹤影。
也不知道殘餘的那些清軍水師,到底跑到哪兒去了,會不會被清軍將領重新收攏起來,再次給船隊造成麻煩,這就完全無從知道了。
船隊背靠朝陽向西行駛,走過幾字的上麵一橫,在下午時分抵達了八卦洲,遠遠的看到了應天府城牆。
朱弘棟將船隊停泊在八卦洲,將船隊裏的主要軍官聚集起來,統一開一場攻城前的軍事會議。
應天府曾經是大明朝的都城,並且又是太祖朱元璋和皇後合葬的孝陵所在地,所以應天府的情況很多人都清楚,壓根不必專門找人去詢問。
朱弘棟拿出一副應天府的大地圖,指著應天府給手下的軍官阻擊普及常識,畢竟他手下的這些軍官很多人以前都是大頭兵或者小軍官,對應天府壓根沒有足夠的認識。
“應天府是天下有數的雄城,總共動用了將近三十萬民夫,花費了三十年時間,才建成了這座應天府。”
“應天府總共是由四座城互相嵌套而成,最外邊的是外郭城,全長一百二十裏,高三丈寬兩丈有餘。”
“外郭城內則是京城,京城全長七十餘裏,高五丈寬五到六丈。”
“再裏麵則是皇城,皇城全長二十裏,高三丈五,寬兩丈五。”
“最裏麵則是宮城,宮城全長七裏,高三丈五,寬兩丈五。”
聽著朱弘棟的介紹,在座的很多軍官不由得張大了嘴巴。
大家完全沒想到,大明朝的應天府居然如此龐大,一百二十裏長的城牆,一個人哪怕騎著馬繞城跑一圈,恐怕也得一天的時間。
朱弘棟對此毫不意外,南京城實際上比北京城更龐大,建築規模也更大,各種設施更加完備,單從城市的承載能力來看,南京作為都城要比北京更加優秀。
如果不考慮來自於北方遊牧民族威脅的話,南京城更適合做都城。
因為明朝這個時期,正好是大航海時代開啟的時候,將南京城作為都城,更有利於整個國家走向海洋。
而北京城作為都城,會讓整個國家傾向於陸地,不利於大航海時代的開拓進取。
隻是沒想到僅僅鎮江,稅賦就這麽多,已經比金華還要多了。
不過想也知道,金華還是地處內陸,算不上很發達的州府,而這鎮江剛好在長江邊上,長江水道的中心,守著京杭大運河,稅賦高也很正常。
朱弘棟正想著,就聽那錢糧師爺繼續說道。
“這隻是鎮江府府庫裏的錢糧,如果說鎮江地麵上的錢糧,那就多了去了。”
“在這鎮江港,以及鎮江港旁邊的大倉裏,儲存著差不多二百七十萬石糧食,以及一百餘萬兩白銀。”
朱弘棟聽了這個數字非常震驚,他沒想到鎮江這裏居然儲存著這麽多東西。
按照大明朝的稅賦水平,相當於鎮江這裏儲存著全天下十分之一的稅賦。
不過如果換個角度想也許就可以明白。
江南,尤其是浙江和南直隸一帶,貢獻了全天下三分之一的稅賦,鎮江這裏隻有十分之一,其實已經算少的了。
如果清軍能夠統一江南,到了征稅季節,匯聚在鎮江的錢糧絕對要多很多。
朱弘棟大致明白鎮江府擁有的錢糧,隨後又問了幾個問題,揮揮手讓這錢糧師爺退了出去。
朱弘棟隨即對身邊的李富貴說道。
“去把全忠給我找來。”
李富貴答應一聲轉身走出船艙,這時朱弘棟望向杜學紳。
“鎮江城有如此多的錢糧,本王絕不會輕易放棄,這些錢糧都是咱們新軍發展的動力,我希望你再次鎮守鎮江,截斷清軍的漕運,能不能做到!”
杜學紳不想答應,因為他真不想漏過收複應天府的戰鬥,那可是大明朝的南都,收複都城的功勞,可是能夠支撐一輩子的功績。
以後但凡有什麽升職機會,論起曾經的功績,收複南都都可以被拎出來說上一說。
想雖然這樣想,但是杜學紳抬起頭,對上朱弘棟的眼睛,莫名的所有反駁的勇氣突然消失不見,拒絕的話到嘴邊就鬼使神差的變成另外一個樣。
“末將遵命!”
“報告!”
一聲大喊從船艙門外傳來。
“進來!”
全忠大步走進船艙,衝著朱弘棟行了一個板板正正的軍禮。
朱弘棟打量全忠一眼,發現現在的全忠身上的長隨味道正在逐漸淡去,軍人的氣質越來越濃,看來這段時間經過新軍的熏陶,全忠正在由一個王府長隨,向合格的軍人轉變。
朱弘棟非常滿意這種轉變,一個長隨並不缺,隻要他需要,跟魯王開口,隨時可以要過來十個八個長隨。
但是想要培養一個合格的軍官,可就費勁了,沒有一段時間的熏陶和培養,壓根兒就別想培育出能夠讓朱弘棟滿意的近代軍官。
朱弘棟將桌子上的賬冊向前一推,指著賬冊對全忠說道。
“鎮江府庫存有將近三百萬石糧食,一百五十萬兩白銀,這些都交給你的後勤營掌管,你立刻派人接管鎮江府的所有倉庫。”
全忠一聽這話高興壞了,本來他正為新軍每個月要吃掉將近一萬兩白銀的肉食犯愁,沒想到剛剛打下鎮江就有了一大筆進項,這麽多的糧食和白銀,足夠新軍吃上一二十年的。
再想想王爺馬上要去打應天府,應天府那裏肯定收獲也少不了,這樣新軍的糧餉就再也不缺了。
“王爺放心,我這就安排人去做,保證一兩白銀一粒糧食都不會丟失!”
…………
第二天一早,朱弘棟早早起床,吃過早飯之後,立刻帶領全軍再次踏上征程。
這次再啟程的時候,第四團已經被留在鎮江鎮守,前進的隻剩下三個團,即便如此全軍仍然有一萬八千餘人。
經過昨天的打擊,清軍的水師徹底潰散,這次朱弘棟帶領船隊再次進入長江的時候,江麵上幹幹淨淨,再也看不到清軍水師的蹤影。
也不知道殘餘的那些清軍水師,到底跑到哪兒去了,會不會被清軍將領重新收攏起來,再次給船隊造成麻煩,這就完全無從知道了。
船隊背靠朝陽向西行駛,走過幾字的上麵一橫,在下午時分抵達了八卦洲,遠遠的看到了應天府城牆。
朱弘棟將船隊停泊在八卦洲,將船隊裏的主要軍官聚集起來,統一開一場攻城前的軍事會議。
應天府曾經是大明朝的都城,並且又是太祖朱元璋和皇後合葬的孝陵所在地,所以應天府的情況很多人都清楚,壓根不必專門找人去詢問。
朱弘棟拿出一副應天府的大地圖,指著應天府給手下的軍官阻擊普及常識,畢竟他手下的這些軍官很多人以前都是大頭兵或者小軍官,對應天府壓根沒有足夠的認識。
“應天府是天下有數的雄城,總共動用了將近三十萬民夫,花費了三十年時間,才建成了這座應天府。”
“應天府總共是由四座城互相嵌套而成,最外邊的是外郭城,全長一百二十裏,高三丈寬兩丈有餘。”
“外郭城內則是京城,京城全長七十餘裏,高五丈寬五到六丈。”
“再裏麵則是皇城,皇城全長二十裏,高三丈五,寬兩丈五。”
“最裏麵則是宮城,宮城全長七裏,高三丈五,寬兩丈五。”
聽著朱弘棟的介紹,在座的很多軍官不由得張大了嘴巴。
大家完全沒想到,大明朝的應天府居然如此龐大,一百二十裏長的城牆,一個人哪怕騎著馬繞城跑一圈,恐怕也得一天的時間。
朱弘棟對此毫不意外,南京城實際上比北京城更龐大,建築規模也更大,各種設施更加完備,單從城市的承載能力來看,南京作為都城要比北京更加優秀。
如果不考慮來自於北方遊牧民族威脅的話,南京城更適合做都城。
因為明朝這個時期,正好是大航海時代開啟的時候,將南京城作為都城,更有利於整個國家走向海洋。
而北京城作為都城,會讓整個國家傾向於陸地,不利於大航海時代的開拓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