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節
悠然田居劄記(種田) 作者:魚丸和粗麵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隻是她舍棄以色事人的旁門左道,靠自身實力穩紮穩打,隻為娘親安逸、幼弟歡愉、一家和樂。雖如今失卻爹,家已不再完整,然一失之間,她所得卻是徹底擺脫沈家這群人,孰輕孰重,她心中早有定論。
拋卻明姓,從今起,她不再是那因前塵往事而成驚弓之鳥,多番委曲求全的雲林村二丫,而是這三口人的頂梁柱,為他們遮風擋雨的宜悠。
“從今往後,吾名宜悠。”
一字一句,少女清脆的聲音傳遍院中每一個角落。雖然沈家族人肚子中沒墨水,但也明白“宜悠”比“二丫”要好聽許多。僅僅一句,眾人竟是將此名姓印在腦海深處。
**
李氏在一旁看著,總覺得女兒又亮眼了些。原本精致不似雲林村土孩子的五官,此刻卻比她賣包子所見的那些縣城貴婦還要耀眼。
雖不識字,但她依舊接過契節書,起步走上前:“沈福祥,畫押吧。”
沈福祥一陣哆嗦,心中不詳的預感越來越盛,遲遲不肯動手。
李氏冷笑:“事到臨頭,你竟是連這點勇氣都無,這些年我真是看錯你。”
說罷她扔掉方才揣在懷中的菜刀,扯過他的手塗上印泥,飛速往三張紙上摁下。鮮紅的三個手指印擺在白紙上,沈福祥感覺,自己心也多了三個血窟窿。
“福祥,兒啊,他們如此辱你。你且等著,為娘這就開宗祠,將他們逐出此院。”
宜悠自是求之不得,可她總不能讓老太太占便宜:“沈老夫人此意,甚和宜悠心意。如此重要之事,還請二叔公代勞。”
從方才畫押,到如今開祠堂,這是她第二次當著所有人麵承認二叔公的崇高地位。
心有怨恨躍躍欲試的沈福海僵在那,此刻身負□□幼妹罪名的他,若是大喇喇的出現,豈不是給自己添堵。
可老太太卻不願,拉住沈福祥的手,她朝一邊招唿:“福海,你且去開祠堂。”
“老夫人且慢,宜悠雖已半步邁出沈家門外,但卻還是半個沈家人。如今,我等不想讓如此之人,玷汙宗祠重地,辱沒祖先魂靈。”
“除族本是族長之責。”
“族長?老太爺遺書之事尚未塵埃落定,族長是否為竊取還未有定論。”
這話說到了沈福江兄弟心坎上,兩人紛紛出聲讚同。
四麵楚歌,饒是老太太多年經營,此刻也支撐不住。望著躍躍欲試的庶長子,她隻得將鑰匙交予二弟。
平日緊閉的宗祠門大開,香火味撲麵而來。饒是宜悠對沈家歸屬感不強,此刻望著上方一排排的靈位,也起了肅穆之情。
靜靜站著,她見二叔公從內抱出一厚遝竹簡。雲州地處北方,並不產竹,但耐不住此物防潮又抗蟲子,明姓刻上,可保成百上千年不朽。
世人看中族譜,因此每家每族都不惜花大價錢,從南北商販手中購入。族中新婦三朝歸門後,新生兒抓周時,著巧匠刻其生辰八字於上,放入宗祠,代代累積為族譜。
有趕眼力見的搬來長桌,上鋪紅綢,族譜置於其上,依輩分往下,很快找出李氏、宜悠、長生三人之物。
“這便是了,請火盆。”
宜悠悄悄問向李氏:“娘,我生辰八字,可有多少人知曉?”
李氏皺眉:“這在村裏不是什麽秘密,但凡見過你出生的,有心之人自然記得。”
“那日後可得提防著些。”
李氏自是明白其中要害,大越女子地位雖高,但成親也需過六禮。其一便是合八字,男女雙方著媒婆互換庚帖。
生辰八字之事,親近之人知曉確實無礙,若鬧得滿城皆知,那於女兒家名聲著實有礙。
想到這她幹脆咬咬牙,在竹簡落入火盆之前開口:“慢著,俗話說得好,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沈家多數人皆知二丫生辰八字,若是那包藏禍心之輩有心陷害,如上次二丫摟草摔倒般鬧得滿城皆知,到時可如何是好?”
程氏咬碎了一口銀牙,她那幾個月的家廟苦修,有一半因此而起。此事再提及,她又羞又恨。這幫無恥小人,當真是得理不饒人。
“四弟妹……”
“沈家二夫人,你莫要叫錯。”
“李芸娘,我沈家豈容你如此懷疑。”
宜悠自是見不得親娘落下風:“沈氏族人,多數淳樸熱情,自是不用擔憂。可有句話叫,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沈家家大業大,我們孤兒寡母多做顧慮,也實屬情非得已。”
方才一直勸他們收迴合理之意的二叔奶奶站出來:“芸娘、丫頭你們放心,老婆子我給你們看著。”
“多謝二叔奶奶,二叔公,請。”
二叔公放下常年擼起來的褲腿,方才他來得及,沒來得及換鞋。可如今他手舉竹簡,神色肅穆。
活著的沈家人頭一迴聽說除族之事,如今自然顧不得他如何邋遢,見最前麵少女唇角緊繃,一派嚴肅之意,他們也不免緊張起來。
“先天十年,穀雨,依大越令,沈氏前族長四子名諱福祥,與妻李氏合離,子女皆歸李氏,三人名諱自沈氏族譜除去,日後所為皆與沈家無關。”
說完,他鬆手,三枚竹簡落入炭火盆。火苗躥高,劈啪聲傳來,竹簡瞬間沒了痕跡。
強撐著的沈福祥,終於忍不住暈過去。
宜悠扶著李氏,另一隻手牽著長生,昂首挺胸說道:“至此已然分家,宜悠於沈家一十五載,幸得娘親勤儉持家,經年所得贍養老夫人之餘,尚餘一粥半飯得以存活。
為答養育之恩,宜悠自會抹平縣丞夫人之怒。自此,餘老夫人及族內再無虧欠。”
擲地有聲,她冷冷的掃過惺惺作態的老太太,報以二叔公等人感激一笑。涇渭分明的待遇,反倒讓人感覺痛快。
作者有話要說:等會還有第二更,等不及的可以明天再看。
第47章 v章
“姐姐、姐姐,要買糖葫蘆。”
隨著軟糯的童聲,一道飛影撞開門,熟練地跨過門檻,抓住房內忙碌的鵝黃衣女子身影。
拋卻明姓,從今起,她不再是那因前塵往事而成驚弓之鳥,多番委曲求全的雲林村二丫,而是這三口人的頂梁柱,為他們遮風擋雨的宜悠。
“從今往後,吾名宜悠。”
一字一句,少女清脆的聲音傳遍院中每一個角落。雖然沈家族人肚子中沒墨水,但也明白“宜悠”比“二丫”要好聽許多。僅僅一句,眾人竟是將此名姓印在腦海深處。
**
李氏在一旁看著,總覺得女兒又亮眼了些。原本精致不似雲林村土孩子的五官,此刻卻比她賣包子所見的那些縣城貴婦還要耀眼。
雖不識字,但她依舊接過契節書,起步走上前:“沈福祥,畫押吧。”
沈福祥一陣哆嗦,心中不詳的預感越來越盛,遲遲不肯動手。
李氏冷笑:“事到臨頭,你竟是連這點勇氣都無,這些年我真是看錯你。”
說罷她扔掉方才揣在懷中的菜刀,扯過他的手塗上印泥,飛速往三張紙上摁下。鮮紅的三個手指印擺在白紙上,沈福祥感覺,自己心也多了三個血窟窿。
“福祥,兒啊,他們如此辱你。你且等著,為娘這就開宗祠,將他們逐出此院。”
宜悠自是求之不得,可她總不能讓老太太占便宜:“沈老夫人此意,甚和宜悠心意。如此重要之事,還請二叔公代勞。”
從方才畫押,到如今開祠堂,這是她第二次當著所有人麵承認二叔公的崇高地位。
心有怨恨躍躍欲試的沈福海僵在那,此刻身負□□幼妹罪名的他,若是大喇喇的出現,豈不是給自己添堵。
可老太太卻不願,拉住沈福祥的手,她朝一邊招唿:“福海,你且去開祠堂。”
“老夫人且慢,宜悠雖已半步邁出沈家門外,但卻還是半個沈家人。如今,我等不想讓如此之人,玷汙宗祠重地,辱沒祖先魂靈。”
“除族本是族長之責。”
“族長?老太爺遺書之事尚未塵埃落定,族長是否為竊取還未有定論。”
這話說到了沈福江兄弟心坎上,兩人紛紛出聲讚同。
四麵楚歌,饒是老太太多年經營,此刻也支撐不住。望著躍躍欲試的庶長子,她隻得將鑰匙交予二弟。
平日緊閉的宗祠門大開,香火味撲麵而來。饒是宜悠對沈家歸屬感不強,此刻望著上方一排排的靈位,也起了肅穆之情。
靜靜站著,她見二叔公從內抱出一厚遝竹簡。雲州地處北方,並不產竹,但耐不住此物防潮又抗蟲子,明姓刻上,可保成百上千年不朽。
世人看中族譜,因此每家每族都不惜花大價錢,從南北商販手中購入。族中新婦三朝歸門後,新生兒抓周時,著巧匠刻其生辰八字於上,放入宗祠,代代累積為族譜。
有趕眼力見的搬來長桌,上鋪紅綢,族譜置於其上,依輩分往下,很快找出李氏、宜悠、長生三人之物。
“這便是了,請火盆。”
宜悠悄悄問向李氏:“娘,我生辰八字,可有多少人知曉?”
李氏皺眉:“這在村裏不是什麽秘密,但凡見過你出生的,有心之人自然記得。”
“那日後可得提防著些。”
李氏自是明白其中要害,大越女子地位雖高,但成親也需過六禮。其一便是合八字,男女雙方著媒婆互換庚帖。
生辰八字之事,親近之人知曉確實無礙,若鬧得滿城皆知,那於女兒家名聲著實有礙。
想到這她幹脆咬咬牙,在竹簡落入火盆之前開口:“慢著,俗話說得好,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沈家多數人皆知二丫生辰八字,若是那包藏禍心之輩有心陷害,如上次二丫摟草摔倒般鬧得滿城皆知,到時可如何是好?”
程氏咬碎了一口銀牙,她那幾個月的家廟苦修,有一半因此而起。此事再提及,她又羞又恨。這幫無恥小人,當真是得理不饒人。
“四弟妹……”
“沈家二夫人,你莫要叫錯。”
“李芸娘,我沈家豈容你如此懷疑。”
宜悠自是見不得親娘落下風:“沈氏族人,多數淳樸熱情,自是不用擔憂。可有句話叫,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沈家家大業大,我們孤兒寡母多做顧慮,也實屬情非得已。”
方才一直勸他們收迴合理之意的二叔奶奶站出來:“芸娘、丫頭你們放心,老婆子我給你們看著。”
“多謝二叔奶奶,二叔公,請。”
二叔公放下常年擼起來的褲腿,方才他來得及,沒來得及換鞋。可如今他手舉竹簡,神色肅穆。
活著的沈家人頭一迴聽說除族之事,如今自然顧不得他如何邋遢,見最前麵少女唇角緊繃,一派嚴肅之意,他們也不免緊張起來。
“先天十年,穀雨,依大越令,沈氏前族長四子名諱福祥,與妻李氏合離,子女皆歸李氏,三人名諱自沈氏族譜除去,日後所為皆與沈家無關。”
說完,他鬆手,三枚竹簡落入炭火盆。火苗躥高,劈啪聲傳來,竹簡瞬間沒了痕跡。
強撐著的沈福祥,終於忍不住暈過去。
宜悠扶著李氏,另一隻手牽著長生,昂首挺胸說道:“至此已然分家,宜悠於沈家一十五載,幸得娘親勤儉持家,經年所得贍養老夫人之餘,尚餘一粥半飯得以存活。
為答養育之恩,宜悠自會抹平縣丞夫人之怒。自此,餘老夫人及族內再無虧欠。”
擲地有聲,她冷冷的掃過惺惺作態的老太太,報以二叔公等人感激一笑。涇渭分明的待遇,反倒讓人感覺痛快。
作者有話要說:等會還有第二更,等不及的可以明天再看。
第47章 v章
“姐姐、姐姐,要買糖葫蘆。”
隨著軟糯的童聲,一道飛影撞開門,熟練地跨過門檻,抓住房內忙碌的鵝黃衣女子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