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流逝,轉眼來到了一九九五年,我的截癱人生道路,已走過了十二個年頭。從一九八四年開始,我就與輪椅為伴。輪椅是截癱人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可以說是截癱人身體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早些年我使用的是那種很普通的、廣泛為病人所用的手動輪椅;就是用雙手操動連著輪胎的手動圈,就能載著截癱人“自由”地“行走”的那種輪椅。

    輪椅對截癱人來說,有三大好處:首先它能讓截癱人擺脫病床的束縛。盡早地、盡量地脫離病床,這對截癱人的身心都有好處。一來可以避免褥瘡,褥瘡褥瘡顧名思義就是躺在被褥上,身體的局部因較長時間受壓,產生肌膚潰瘍而形成的創傷。從醫學的觀點來看,截癱人隻要能坐起來,就再也不會患褥瘡了(當然,在坐的時候要注意坐軟坐,最好能坐在醫用充氣墊圈上,還要不時地抬起臀部,舒緩血脈)。二是可以讓截癱人從精神上消除“病”人的陰影。試想,一個人整天躺在病床上,不是病人的也要憋成“病”人了。坐在輪椅上,自己讓輪椅載著自己“走”也好,讓別人推著轉也好,總會覺得自己還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一個健全的人,其心情是會大不一樣的。

    其次坐輪椅對截癱人來說,也是一種很好的康複鍛煉。雖然有靠背和扶手的依托,但是對於截癱人維持身體平衡,還是一種既有效又安全的鍛煉方式。而用雙手滾動輪椅,則可以牽動身體(還包括癱瘓的部位)做運動。再說了,如果有足夠空間,截癱人便能自由自在地“行動”,做自己想做、而且通過自己的努力能做的事,那樣將能極大地縮小截癱人與健全人之間的差距,增強截癱人的自信心,並給自強插上翅膀;有利於精神康複。

    第三,輪椅作為代步工具,是截癱人擺脫禁錮、走向社會、參與社會的絕對助手和伴侶。截癱人除了應該盡早地離開病床,能在室內活動外,還得盡量地“走”到戶外,把自己投身到社會之中去。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依靠輪椅。

    大隊最早給我配備輪椅,還是在我住在幹休所的時候。那時因為“病房”太小,而且室外的走廊和外邊的傳達室也很窄小,出門還有一坡台階,活動空間很有限,也就沒怎麽使用它。而是坐在有圈式靠背和扶手的藤椅上,由護理們抬來抬去地“自由活動”。偶爾要到戶外活動,是由護理們把我抬上電動三輪車,然後出行的。

    一九八六年搬迴到家裏,由於房間很大,輪椅就能發揮它巨大的作用了。我乘坐著輪椅在房間裏可以隨意地轉來轉去,做我自己所想做的事情。我可以自己打開電視,挑選和觀看電視節目;我可以用錄像機觀看錄像節目,還可以隨意聽音樂。輪椅把我送到飯桌前,我可以自由地進餐;輪椅把我送到寫字台前,我可以進行閱讀和書寫、還可以操作電動縫紉機。凡此種種,隻要是我想做而又能做到的事,都可以隨心地去做。坐在輪椅上接待客人,很有別於躺在病床上,它更能體現截癱人與健全人的平等和親和。

    說到上街,當時由於樓層很高,我是雇力夫背我下樓去的,護理則把輪椅收折起來,扛下樓去,再打開它把我放到輪椅上。(那輛電動三輪車因保養不當,遭受損壞,然而最主要的還是由於它的車身太長,在商場裏“行走”感到很困難,所以被摒棄了)。當截癱人坐在輪椅上被推行在大街上時,特別是久圄初出或者是陽光明媚時,截癱人的那種心情,那種格外的舒暢、那種格外的充實、那種莫名其妙的振奮,是不可言狀的。也隻有在這個時侯,截癱人才能夠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存在、自己不再孤獨、自己還是社會芸芸眾生的一員。那種生存的欲望,那種為社會做出貢獻的信念,才會重新被激發。

    但是,手動輪椅僅僅隻是有利於截癱人在小範圍內使用,比如在室內或者是在庭院。如果要加大截癱人的活動範圍,截癱人的體力往往不能勝任,就得依靠別人來幫忙推動輪椅了。輪椅由別人來推動有兩大缺陷:一是推車人很累,尤其是推動的路程比較遠、道路的坡度比較大時則更;其次(這還應當是主要的原因)對於截癱人來說,靠別人推著輪椅,自己也很不方便。輪椅行進速度的快慢,對路麵平整度的選擇,停下時輪椅所處的位置、角度和方向等等,很難做到盡如人意。特別是截癱人要與人交談,或是要觀察某些事物時,不能隨心所欲。因此我就想到了要尋求一種能由截癱人自己操縱的輪椅——電動輪椅。

    在一九九四年,我通過北京的殘疾人用品專賣店打聽到(那個時候沒有方便的網絡查找),廣西玉林有家工廠生產一種電動輪椅,我好歹連係上了廠家,郵購了一台。等到輪椅被運到時才發現它不僅製造工藝粗糙,其安全性能和可操作性能都很差。它僅僅是現代電腦椅的翻版,隻是把滑動坐架改裝成電瓶箱,再加上四個輪子而成,操縱盒和操縱杆道是滿現代化的,隻不過操作不太靈活,無奈之下隻好退貨。退貨還幾經周折,原來那生產廠是一家很不景氣的集體性質的工廠,為求生存才轉產電動輪椅,但產品過不了關,沒有銷路又瀕臨破產,好歹廠家還很講信譽,滿足了我退貨的要求。

    我隻有另外尋求購買電動輪椅的途徑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截癱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老禪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老禪並收藏截癱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