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後,大家自然都會想到,這件事情當中的關鍵便是那封信。據外間後來傳說,特別是浙黨人。說是,當年沈一貫的這封信被東林黨的重要人物李三才給偷梁換柱了,然後又篡改了內容在民間流傳開來。
據他們說,沈一貫派去送信的這位家人在半路上曾經受邀,在李三才的府上住了一夜。原因是,這位李三才當年曾是沈一貫的門生,所以與沈家的這位家人相熟。
此事在當年影響極廣,而且也不過才過去六七年,楊舉自然也聽說過。可是,這事雙方都做的不太光彩,他自然不好解釋,也不能解釋。所以,聰明的楊才子選擇了沉默
楊舉沉默了,這些萬鬆書院的人卻並沒打算就這樣放過他。
“楊才子為什麽不說話呀?你給我們說說嘛!也讓我們見識見識你們東林黨耍陰謀的手段。說不定,我們因為佩服你們高超的偷雞摸狗的手段,便全都投到你們東林黨的門下了呢!”
雖然這人話說的尖酸,台上的楊舉卻十分能夠裝傻。被人如此的排擠,他卻似乎一點也不尷尬。看他單手托腮,雙目下視,一副沉思的模樣,好像正在思考對方的話,又似乎根本就沒有聽到對方的話。俞仁不由的暗暗佩服起來,他本以為自己的臉皮天下最厚,看來,與這位楊大才子相比,自己的那點功力,還真是差了不少。
第四十七章 遼東戰報
俞仁猛然想起自己剛結交不久的袁崇煥袁老哥,也是東林黨的粉絲。而自己今天來,似乎也有替袁老哥幫東林黨人“拉選票”的目的,這樣興災樂禍的穩穩坐在台下看熱鬧,似乎有些不太妥。將來這事要是傳到他袁老哥耳朵裏,他非跟自己絕交不可。
想到這裏,俞仁趕緊坐正了身子,準備拉那位與他同桌的盧象升,給台上的楊大才子一些聲援,卻見楊舉已經緩緩抬起頭來,開口道:
“先生是在到達嘉興府時,看到了一份從京師傳抄來的邊報,這才不得不放棄本次講課,匆匆趕迴京師的。”
楊舉的迴答十分巧妙,他直接繞開了當年的這段無法解釋的疑案,而講到大多數人更加關心的眼前的問題上來。
“什麽邊報?”果然,楊舉才一出口,台下便有好幾人同時問道,對比萬鬆書院所提的當年沈一貫的陣年舊事,他們顯然對當前的時事更感興趣些。
楊舉掃視了一下全場,過了好一會兒,這才道:“是一份從京師傳抄過來的,關於遼東的邊報。”
“遼東怎麽了?”
這迴,連與萬鬆書院的眾學子坐在一起的李顯忠,也忍不住急切的問起來。
遼東可是他家,他自然比誰都關心。
楊舉看了李顯忠一眼,他並不知道麵前的這個年輕人,正是遼東最有權勢的李氏家族中的一員。
“楊鎬楊大人的四路大軍徹底失敗了。女真人先在薩爾滸全殲杜鬆的三萬餘人,杜鬆總兵戰死;接著他們又在尚間崖大敗馬林部,然後又在阿布達裏圍殲劉鋌部,劉鋌總兵戰死;李如柏聞訊倉惶逃迴清河堡。大明十三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滅。”楊舉說到這裏,重重的歎了口氣。最後的幾句話,顯得格外的語調沉重。
此消息一出,全場大嘩。因為這一次的征伐遼東,動靜很大,動用的又是當下朝中最有名的四名猛將,隊伍也是大明最精稅的隊伍。這一次配備了精兵猛將的出征,早已成了舉國上下關心的一件大事。無論是在朝廷,還是在民間,是在京師還是在東南。可以說,哪怕是鄉村小民,也都有所耳聞。
可是,在絕大多數人的心目中,這完全是一場不對稱戰鬥。簡直就是殺雞用牛刀。在他們的思想裏,女真人不過是些生活在遼東山林裏的未開化的半野人,他們連田地都不會種。要對付這樣一批山林裏終日與獸為伴的人,那簡直跟狩獵差不多。
想想吧!我們到山裏去打獵,帶的卻是十三萬大軍,而且還配了大炮、鳥銃這樣的先進的火器。還有四名全國最勇猛的百戰名將帶隊。這結果,就算用腳趾頭想,也能想的明白啊!
然而,最終的結果卻令幾乎所有人都大大的吃了一驚。大明朝最精稅的十三萬大軍,居然被一群長年住在深山裏的野蠻人打敗了,而且還是敗的很慘。這個結局,不僅在實際後果上讓大家不能接受;在心理上,一直以天朝大國自居的大明人,更是不能接受。
“不可能,不可能,這一定不是真的。一定是你小子在造謠。我爹……”前排的李顯忠激動了。可是他才說到這兒,便被他旁邊的唐轍突然重重的掐了一把。這一下,把李顯忠給掐醒了。他終於意識到,自己在這個時候、這個場合,是不適合承認自己是李如柏的兒子的。
因為,現在的李如柏已經不再是從前的那個倍受尊重,曾為大明立下無數戰功的李如柏了。他成了大家心中的恥辱。怎麽就能怯戰而逃呢!我大明的將士怎麽能這麽無膽,居然會被一群野蠻人給嚇的不戰而逃呢!
丟人,太丟人了。這樣的結果,比戰敗還更讓民眾不能接受。
正在李顯忠為這突然到來的敗戰消息,而傷心不已時,唐轍已經站了起來。他向楊舉發難道,“我們也不知道,你所說的邊報是真是假。我們姑且就先當它是真的吧!”
說著,唐轍一指掛在楊舉身後的那個布聯,上寫著東林黨標誌性的台詞: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你們東林黨人都講事事關心,表現出一副以天下為己任的假聖人模樣。我們且不去討論,你們這樣的遮掩本性、刻意表現,是對還是錯。既然你們以天下為己任,那麽眼下,朝廷吃了這樣大的一場大敗戰,如果以你們東林黨人的觀點,你們認為朝廷要怎麽處理才妥當?”
楊舉看著唐轍。他一眼便看出這個唐轍,與方才的那幾位有意為難他的人是一夥。當然,這也很容易,因為他們的桌上都擺著相同的牌子:萬鬆書院。而且楊舉還看出,這個人應該是這些人當中的領袖。因為他所坐在位子是居中的主位,而且他們這一桌,隻有他跟李顯忠兩人坐,而其他桌上都是滿滿的坐了八個人。
對於這位萬鬆書院的領袖人物,楊舉不敢大意。
“這位台兄如何稱唿?”楊舉很有禮貌的道。雖然被萬鬆書院的人一再為難,楊舉卻一點也沒表現出不滿。因為他知道,這萬鬆書院不僅代表著杭州的士子,也可以說是代表著整個浙江的士子們。他們是浙黨培養後繼力量最重要的基地。所以,這些人要為難他一個東林黨的門下並不奇怪。如果他們不為難他,倒反奇怪了。在這一點上,楊舉早已做好了充分的思想準備。
“在下唐轍。”
“原來是明性兄。幸會幸會!”楊舉沒有馬上迴答唐轍的問題,反而先跟他套起了近乎。他一口道出了唐轍的表字,這等於也是在告訴對方,我對你還是了解的。同時,不直稱唐轍的名字,而稱他的表字,這也是對對方的一種尊重。這也是楊舉主動釋放的一個善意的信號。因為他此次代師前來杭州,不僅僅是為了講這一堂課,他們還有著更重要的使命。
唐轍卻一點也不買楊舉的帳。“楊兄就不用客套了。你還沒迴答我,就眼下遼東的危局,如果是你們東林人當政,你們要做些什麽,才能力保京師的安全、皇上的安全?”
楊舉想了想,這才認真的道,“如果是我們東林人當政,我們將會向皇上建議,破格重用有軍事才能的官員,然後派人在直隸加緊招練新兵。同時對打了敗戰的楊鎬和膽怯逃跑的李如柏進行嚴懲,以整肅軍紀。”
唐轍一聲冷笑,“女真人一舉擊潰我大明最精稅的十三萬大軍,可以說整個遼東已是危如累卵。遼東一旦被女真人攻占,便直接威脅到京師的安危。楊才子的這幾句泛泛之言,似乎並不能起到多大作用吧!何況,兵家自古有言,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如今,我大明一下損失了兩三名最勇猛的名將,即便是馬上可以練出新兵,又能交給誰去帶?李家向來是遼東望族,曆來是名將輩出。
如果按楊才子的辦法,嚴懲了李總兵,那整個遼東李家雖然不敢怨憤,卻也因此而與皇上、與朝廷生出嫌隙。到時候,李氏必不肯拚死為我大明效力。沒有李氏的大明,便等同於失去了十萬精兵。你讓皇上又到何處去尋那可戰之將?”
楊舉本來對唐轍,是想善加拉攏的。可是在如何對待李如柏的問題上,他卻完全不讚同唐轍的觀點。雖然他知道,自己此次杭州之行如果能贏得唐轍的支持,便等於是成功了一半。可是,這並不代表他便可以以原則作為交換。
“聽唐兄的意思。你是認為隻要放過李如柏,讓他將功補過,咱們大明便可以打贏女真人了?”楊舉的語氣不再像剛才那樣的客氣了。
第四十八章 各執一端
“雖然不能完全這樣說, 可是李氏一家在遼東這一局棋中的作用卻是任何人都無可否認,也無可替代的。
且不說李老將軍鎮守遼東三十年,所立下的無數戰功,便是李家第二代的九位將軍,哪一個不是久經沙場、戰功顯赫。不能因為一場戰沒打好,便要問刑吧!如此,豈不寒了天下將士們的心?”
楊舉連連搖頭。“唐兄此言,楊舉不敢苟同。李氏固然為我大明朝遼東的柱石。可是也正因為他李家的顯赫,天下人人都盯著李家在看。如果此次李如柏怯戰敗逃,朝廷不予追究,那麽將來,軍中效仿之人必多。
如此下去,將來再與女真對戰沙場,怯戰敗逃的將軍必會有大把。將士沒有拚死沙場之心,這戰還怎麽打?”
台上的楊舉與唐轍就如何處理李如柏的問題,各執一詞、爭論不休。台下的眾人也各執一端,爭的不可開交。有人支持楊舉的觀點,認為對李如柏要嚴懲。也有不少人支持唐轍的觀點,認為對李家的處理要慎重,特別是當下朝廷正是多事之秋,正當用人之際。
俞仁碰了碰一旁的盧象升的胳膊,“盧兄如何看?”
“遼東戰場本不樂觀,卻萬萬沒想已壞到了這個地步。臨戰之將,必當以勇為第一,李如柏怯戰敗逃,不戰而潰,必不可赦。”
俞仁點頭,他大概是所有人中最早知道這個結果的人。可是,對於李如柏的處理問題,說實話,他還真沒有深想過。直到現在,楊舉與唐轍把問題提出來了,而且雙方都有充分的理由。想到大明之後的曆史,似乎並沒聽到李氏的名字,甚至連曾最被眾人推崇傳為神話的李成梁,在後世的史書中也很少提到。
俞仁估計,這應該是因為遼東李氏從此開始走向了沒落,不再是遼東棋局的主角。
“俞兄的意見如何?”盧象升問。
俞仁低頭慢慢喝了口茶,這才道,“我認為,遼東戰局已是如此,不可改變。當下最重要的是,如何挽救眼下的遼東危局,不讓女真人打到山海關來。這才是我們目前最應該關心和考慮的。至於李如柏的處理問題,我想,我們是不是可以緩一緩再討論?”
盧象升聽了俞仁的話,微微點頭。
“俞兄所言極是。既然目前大家對處理李如柏還形成不了統一意見,先把這個問題放一放,倒是個錯的主意。俞兄的思路果然獨特,不眼前所拘泥!”說著,盧象升輕輕歎了口氣,似乎是對自己沒能及時抓主問題的重點而不滿。
俞仁見盧象升方才還慷慨陳詞,這會兒卻好像又有些不大自信了,也不免有些奇怪。
他哪裏知道,這盧象升雖然是位士子,可他卻從小善武,自幼熟讀兵書。十五歲便曾協助當時到宜興圍剿太湖水賊的南京水軍守備,攻破水賊水寨,也因此而名傳鄉裏。
盧象升也因此被常州的同窗好友們捧為,可帶十萬甲兵的帥才。不僅如此,這盧象升伸手也很不差。他自小家中便請了一位武師長期教他練武,可以說是宜興城裏有名的文武雙全的才子。
可是這一次,當他聽到俞仁短短的一句話,便感覺自己與其相比,不說別的,就光光這對戰爭的關鍵點的把握,便差了一截。他也第一次認識到,自己在軍事上,其實並不那麽的成熟。
俞仁輕輕拍了拍盧象升的肩膀,安慰道:“盧兄也不必妄自菲薄。我也不過是因為比你早些聽說遼東的戰況,這才比你們想的更多了些。以盧兄方才未能親臨戰場,而能提前預見我軍的兇險,光這份眼見,已是非常難得了!”
“那麽,以俞兄來看,就當下的遼東,朝廷應當做些什麽,才最妥當?”
這一次,俞仁沒有多想,因為這個問題早在他與袁崇煥在長樂的多次討論遼東局勢時,便做過這樣的假設,並為此設計了應對方法。
“我認為,當此之時,我軍新敗。又兼精稅盡失。要想馬上再抽調出一支勁旅北出遼東,與女真人爭鋒,必不可取。何況,隻怕當下,朝廷也抽不出來這樣的軍隊了。
因此,我認為應該派一位老成之將,先在遼東收聚散兵、據城堅守。先穩住遼東局勢,再緩圖攻進之法。必竟,在遼東,我們還有沈陽、遼陽、廣寧這三座重鎮在手。遼西走廊的要塞更是絲毫未損。女真人這一次雖然大勝,但要想南下破關,卻萬萬不能。
以我想,女真再強必竟不過數城之地。以我大明萬裏江山,要打垮女真,不過是個時間問題。重要的是,我們不可急進,也不能怯戰、避戰。隻要耗住女真人,便早晚必能將他們拖垮。”
盧象升聽的連連點頭,便像是一位學生在認真的聆聽著老師的教導。
而此時的台上,楊舉與唐轍正爭的不可開交。就在這時,就聽前排有一人突然拍案而起,大喊一聲,“空論無益,不如大家比一場。”
俞仁忙轉頭去看。說話的人正是李顯忠。就見他正麵赤耳紅的瞪大著雙眼,緊盯著楊舉,好像跟他有什麽深仇大恨,要把他一口生吞下去一般。
楊舉顯然不知道,這李顯忠為何會突然如此,可是唐轍對李顯忠的過激表現卻是心知肚明。李顯忠顯然是因為楊舉力主要嚴懲他爹,所以才會如此惱恨。不過,李顯忠的話倒也提醒了唐轍。
他忙向台上的楊舉道,“是啊!咱們如此空論,最終也辯不出誰是誰非,自古便有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之說。既然楊兄你這堂課叫‘經世致用’。而楊兄對遼東戰局又是如此的侃侃而談,想來楊兄對兵事必然十分精通。那麽,現在不如就讓我們見識一下楊兄致用的手段吧!俗話不也說:是騾子是馬,拿出來溜溜嘛!
到底是你東林人紙上談兵,還是我萬鬆士子枉言虛談,咱們一比大家也就全知道了。
當然,我也沒辦法真的給咱們挑起一場戰爭,分別由你我指揮。但是我們卻可以來一場比武。不知楊兄敢不敢接招啊?”
楊舉一愣,這個提議實在是太出他意外了。自己與唐轍兩個明明都是書生,兩個書生間的爭論,最終卻要以武鬥的方式來解決,實在是有些不合邏輯。
楊舉是個十足的讀書人,他從來沒有練過武。對於唐轍提出的比武,他完全沒有把握。可是,他也知道這一次對他來說,正是一個機會。要想讓萬鬆士子,特別是這個唐轍服自己,看來光用嘴上功夫是不行了。隻有在比武中贏下唐轍,才能真正讓他心服自己。如果唐轍服了,那整個萬鬆書院也就服了。他如果可以達到這個效果,那就算是超額完成了先生交待的任務。
雖然楊舉對於打贏唐轍沒有把握,可是看著送到眼前的機會,他仍然不願輕易的放棄。
唐轍見楊舉沉思不言,於是又投下一個更大的誘餌。
“如果楊兄不反對的話。我想我們還可以在比武中加些賭注。如果我們萬鬆士子輸了,我們今天在場的全部三十二位萬鬆士子,便全數投入你們東林門下,正式向錢先生拜師。如果你們輸了,我隻要求至庸兄此生不得再參加科考。這個條件,夠優厚的了吧?”
楊舉心中又是一驚。唐轍的這個條件太誘人了!他不會忘記,自己與老師前來杭州,最根本的目的,是要在浙黨的大本營裏投下一枚重磅炸彈,使浙黨內部的士子們思想出現分歧。能夠爭取一兩個到他們東林黨的陣營自然最好,就算不能,也要以老師錢謙益提出的“致用”學,來打壓浙黨門下士子多數尊崇的明陽先生的‘明心見性’的王學。
第四十九章 外援難尋
可是眼下,如果自己真的可以讓這三十二個萬鬆書院的的精稅,也就是浙黨年輕一代的精稅改投到東林門下。那麽,哪怕這隻是一個形式,也會對他們東林黨與浙黨的鬥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這種效應會讓天下士子們更加堅定的認為,他們東林黨才是真正正義的代表,所以才會連對手的門人中的精英,也改投到他們的門下。
這將是一個什麽樣的效果?楊舉不敢想,要是自己真的做到了這一點,他對東林之功幾乎可與偷信阻止沈一貫出山的李三才相提並論了。
麵對這樣戰果的誘惑,一向冷靜的楊舉激動了。眼前的這件事雖然他也知道,風險很大,可是迴報也很大。如果成功,他楊舉便會很快成為東林黨中領袖級的人員,聲名之盛甚至可以蓋過他的老師。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楊舉把心一橫。“好,我答應你。”
楊舉連怎麽比法都沒有問,便直接答應了唐轍的要求。楊舉的急切,被唐轍看在眼裏。讓唐轍心中竊喜。看來,自己的這一招果然有效,魚兒已經開始上勾了。
“好,那咱們便來比一比。不過,我可事先聲明,這次比試,不是為了你我,而是代表著我們萬鬆書院和你們東林黨。因此,為了能夠比較好的代表咱們萬鬆和你們東林。我想光以我們倆個比是不行的。我提議,咱們雙方各出五人,以擂台的方式,分別比試在戰場上最實用的兩項技能:射箭和馬戰。不知楊兄意下如何?”
為了搶到這件奇功,楊舉早已拋開了個人的科場功名。此時,他盡量事事依順唐轍。對於唐轍提出的這個比試方案,他感覺也實在沒有什麽反對的理由,於是便點頭同意了下來。
“一言既出四馬難追。那我們現在就把人員和時間定下來吧?”唐轍打蛇趁棍上,要一舉把此事敲定。等到約定的各個細節都談妥,那就是板上釘釘的事了,到時候,最算楊舉想要反悔,也沒有機會了。
唐轍所以會提出這個方案,當然有他的理由。最重要的原因是:他知道,自己的這一方可以說是立於不敗之地的。他這一次的最終目的是,讓楊舉不得參加明年的科考,能一生不參加科試,自然更好。至於原因,其實很簡單。
因為他唐轍覺得,眼前的這個楊舉實在是他科場最大的一個威脅。如果能阻止他參加考試,那麽也就意味著,自己有很大的把握可以高中頭名,而且是連中三元。
楊舉被人稱為南京第一才子,這唐轍卻被人捧為東南第一才子。本來,唐轍這個東南第一才子,並沒把楊舉這個南京第一才子放在眼裏。文人相輕嘛!可是,經過今天的這一場交鋒,唐轍發現,這個楊舉還真不是那麽好對付的人。無論他的學識和見聞,都不在自己之下。要想在科場鬥敗這樣的一個強大對手,唐轍開始有些不那麽的自信了。
於是,唐轍便想到了這招上屋抽梯之計。就是借今日之事為由,打一個賭,將楊舉用賭誓套住,從而最終達到使楊舉自己自願不再參加科考的辦法。當然,唐轍也十分明白,要想讓楊舉用自己的一生士途作為賭注,就必須要有一個比這更有誘惑力的條件作餌。
最終,唐轍想到了浙黨與東林黨的這一局大棋。在這一局大棋當中,他們每個人,都隻是這局棋中的一枚棋子。他相信,為了幫助自己的一方最終獲得勝利,楊舉一定會願意賭上自己未來的士途和功名。事實證明,唐轍猜對了。
就在唐轍與楊舉各自打著心中的如意算盤時,台上走上來一位十七八歲的年輕士子。
此人一身青衫,頭紮一塊普通的布巾,身形俊秀,麵目柔美。正是俞仁方才在門口遇上的那位青衫假士子。
俞仁看到這位假士子一上台,便感覺眼前一亮。這個女子雖然不能說比李玉更美,但卻有著一種與李玉完全不同的氣質。李玉是屬於智慧外露,美貌盡顯的類型。此女子卻潛隱嬌容,不露鋒芒,屬於含而不露的類型。她甚至還刻意的在自己的頭上配上了一塊半舊的破方巾,而身上的衣服也完全的樸實無華,配飾更是絲毫不帶。臉上的眉毛也是刻意的用眉筆劃粗了許多,雙眼下處,還有意的用眉筆劃了兩個淺淺的眼袋。
這樣的小小掩飾,果然令她那張原本奪目的臉顯的黯淡了許多,使人一眼望過去,看到的隻是一張普通的臉。
雖然這位“趙先生”巧妙的用了幾種小技巧,將自己的美貌盡量的掩藏起來。可是,對於俞仁這樣的曾在女人堆裏打滾的人來說,這樣的小手段還是一眼便被他給識破了。
“趙先生”來到楊舉的身邊,在他的耳旁輕輕說了幾句什麽。楊舉的臉色變的漸漸難看起。他沉思了一會兒,然後朗聲向唐轍道,“我今日代先生到杭州講學,同來者唯同門學弟一人。可他自小體弱多病,不便參加比武。我想請唐兄允許在下在台下眾位朋友中,邀幾名自願代東林應戰者參加比武,不知唐兄是否準許?”
據他們說,沈一貫派去送信的這位家人在半路上曾經受邀,在李三才的府上住了一夜。原因是,這位李三才當年曾是沈一貫的門生,所以與沈家的這位家人相熟。
此事在當年影響極廣,而且也不過才過去六七年,楊舉自然也聽說過。可是,這事雙方都做的不太光彩,他自然不好解釋,也不能解釋。所以,聰明的楊才子選擇了沉默
楊舉沉默了,這些萬鬆書院的人卻並沒打算就這樣放過他。
“楊才子為什麽不說話呀?你給我們說說嘛!也讓我們見識見識你們東林黨耍陰謀的手段。說不定,我們因為佩服你們高超的偷雞摸狗的手段,便全都投到你們東林黨的門下了呢!”
雖然這人話說的尖酸,台上的楊舉卻十分能夠裝傻。被人如此的排擠,他卻似乎一點也不尷尬。看他單手托腮,雙目下視,一副沉思的模樣,好像正在思考對方的話,又似乎根本就沒有聽到對方的話。俞仁不由的暗暗佩服起來,他本以為自己的臉皮天下最厚,看來,與這位楊大才子相比,自己的那點功力,還真是差了不少。
第四十七章 遼東戰報
俞仁猛然想起自己剛結交不久的袁崇煥袁老哥,也是東林黨的粉絲。而自己今天來,似乎也有替袁老哥幫東林黨人“拉選票”的目的,這樣興災樂禍的穩穩坐在台下看熱鬧,似乎有些不太妥。將來這事要是傳到他袁老哥耳朵裏,他非跟自己絕交不可。
想到這裏,俞仁趕緊坐正了身子,準備拉那位與他同桌的盧象升,給台上的楊大才子一些聲援,卻見楊舉已經緩緩抬起頭來,開口道:
“先生是在到達嘉興府時,看到了一份從京師傳抄來的邊報,這才不得不放棄本次講課,匆匆趕迴京師的。”
楊舉的迴答十分巧妙,他直接繞開了當年的這段無法解釋的疑案,而講到大多數人更加關心的眼前的問題上來。
“什麽邊報?”果然,楊舉才一出口,台下便有好幾人同時問道,對比萬鬆書院所提的當年沈一貫的陣年舊事,他們顯然對當前的時事更感興趣些。
楊舉掃視了一下全場,過了好一會兒,這才道:“是一份從京師傳抄過來的,關於遼東的邊報。”
“遼東怎麽了?”
這迴,連與萬鬆書院的眾學子坐在一起的李顯忠,也忍不住急切的問起來。
遼東可是他家,他自然比誰都關心。
楊舉看了李顯忠一眼,他並不知道麵前的這個年輕人,正是遼東最有權勢的李氏家族中的一員。
“楊鎬楊大人的四路大軍徹底失敗了。女真人先在薩爾滸全殲杜鬆的三萬餘人,杜鬆總兵戰死;接著他們又在尚間崖大敗馬林部,然後又在阿布達裏圍殲劉鋌部,劉鋌總兵戰死;李如柏聞訊倉惶逃迴清河堡。大明十三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滅。”楊舉說到這裏,重重的歎了口氣。最後的幾句話,顯得格外的語調沉重。
此消息一出,全場大嘩。因為這一次的征伐遼東,動靜很大,動用的又是當下朝中最有名的四名猛將,隊伍也是大明最精稅的隊伍。這一次配備了精兵猛將的出征,早已成了舉國上下關心的一件大事。無論是在朝廷,還是在民間,是在京師還是在東南。可以說,哪怕是鄉村小民,也都有所耳聞。
可是,在絕大多數人的心目中,這完全是一場不對稱戰鬥。簡直就是殺雞用牛刀。在他們的思想裏,女真人不過是些生活在遼東山林裏的未開化的半野人,他們連田地都不會種。要對付這樣一批山林裏終日與獸為伴的人,那簡直跟狩獵差不多。
想想吧!我們到山裏去打獵,帶的卻是十三萬大軍,而且還配了大炮、鳥銃這樣的先進的火器。還有四名全國最勇猛的百戰名將帶隊。這結果,就算用腳趾頭想,也能想的明白啊!
然而,最終的結果卻令幾乎所有人都大大的吃了一驚。大明朝最精稅的十三萬大軍,居然被一群長年住在深山裏的野蠻人打敗了,而且還是敗的很慘。這個結局,不僅在實際後果上讓大家不能接受;在心理上,一直以天朝大國自居的大明人,更是不能接受。
“不可能,不可能,這一定不是真的。一定是你小子在造謠。我爹……”前排的李顯忠激動了。可是他才說到這兒,便被他旁邊的唐轍突然重重的掐了一把。這一下,把李顯忠給掐醒了。他終於意識到,自己在這個時候、這個場合,是不適合承認自己是李如柏的兒子的。
因為,現在的李如柏已經不再是從前的那個倍受尊重,曾為大明立下無數戰功的李如柏了。他成了大家心中的恥辱。怎麽就能怯戰而逃呢!我大明的將士怎麽能這麽無膽,居然會被一群野蠻人給嚇的不戰而逃呢!
丟人,太丟人了。這樣的結果,比戰敗還更讓民眾不能接受。
正在李顯忠為這突然到來的敗戰消息,而傷心不已時,唐轍已經站了起來。他向楊舉發難道,“我們也不知道,你所說的邊報是真是假。我們姑且就先當它是真的吧!”
說著,唐轍一指掛在楊舉身後的那個布聯,上寫著東林黨標誌性的台詞: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你們東林黨人都講事事關心,表現出一副以天下為己任的假聖人模樣。我們且不去討論,你們這樣的遮掩本性、刻意表現,是對還是錯。既然你們以天下為己任,那麽眼下,朝廷吃了這樣大的一場大敗戰,如果以你們東林黨人的觀點,你們認為朝廷要怎麽處理才妥當?”
楊舉看著唐轍。他一眼便看出這個唐轍,與方才的那幾位有意為難他的人是一夥。當然,這也很容易,因為他們的桌上都擺著相同的牌子:萬鬆書院。而且楊舉還看出,這個人應該是這些人當中的領袖。因為他所坐在位子是居中的主位,而且他們這一桌,隻有他跟李顯忠兩人坐,而其他桌上都是滿滿的坐了八個人。
對於這位萬鬆書院的領袖人物,楊舉不敢大意。
“這位台兄如何稱唿?”楊舉很有禮貌的道。雖然被萬鬆書院的人一再為難,楊舉卻一點也沒表現出不滿。因為他知道,這萬鬆書院不僅代表著杭州的士子,也可以說是代表著整個浙江的士子們。他們是浙黨培養後繼力量最重要的基地。所以,這些人要為難他一個東林黨的門下並不奇怪。如果他們不為難他,倒反奇怪了。在這一點上,楊舉早已做好了充分的思想準備。
“在下唐轍。”
“原來是明性兄。幸會幸會!”楊舉沒有馬上迴答唐轍的問題,反而先跟他套起了近乎。他一口道出了唐轍的表字,這等於也是在告訴對方,我對你還是了解的。同時,不直稱唐轍的名字,而稱他的表字,這也是對對方的一種尊重。這也是楊舉主動釋放的一個善意的信號。因為他此次代師前來杭州,不僅僅是為了講這一堂課,他們還有著更重要的使命。
唐轍卻一點也不買楊舉的帳。“楊兄就不用客套了。你還沒迴答我,就眼下遼東的危局,如果是你們東林人當政,你們要做些什麽,才能力保京師的安全、皇上的安全?”
楊舉想了想,這才認真的道,“如果是我們東林人當政,我們將會向皇上建議,破格重用有軍事才能的官員,然後派人在直隸加緊招練新兵。同時對打了敗戰的楊鎬和膽怯逃跑的李如柏進行嚴懲,以整肅軍紀。”
唐轍一聲冷笑,“女真人一舉擊潰我大明最精稅的十三萬大軍,可以說整個遼東已是危如累卵。遼東一旦被女真人攻占,便直接威脅到京師的安危。楊才子的這幾句泛泛之言,似乎並不能起到多大作用吧!何況,兵家自古有言,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如今,我大明一下損失了兩三名最勇猛的名將,即便是馬上可以練出新兵,又能交給誰去帶?李家向來是遼東望族,曆來是名將輩出。
如果按楊才子的辦法,嚴懲了李總兵,那整個遼東李家雖然不敢怨憤,卻也因此而與皇上、與朝廷生出嫌隙。到時候,李氏必不肯拚死為我大明效力。沒有李氏的大明,便等同於失去了十萬精兵。你讓皇上又到何處去尋那可戰之將?”
楊舉本來對唐轍,是想善加拉攏的。可是在如何對待李如柏的問題上,他卻完全不讚同唐轍的觀點。雖然他知道,自己此次杭州之行如果能贏得唐轍的支持,便等於是成功了一半。可是,這並不代表他便可以以原則作為交換。
“聽唐兄的意思。你是認為隻要放過李如柏,讓他將功補過,咱們大明便可以打贏女真人了?”楊舉的語氣不再像剛才那樣的客氣了。
第四十八章 各執一端
“雖然不能完全這樣說, 可是李氏一家在遼東這一局棋中的作用卻是任何人都無可否認,也無可替代的。
且不說李老將軍鎮守遼東三十年,所立下的無數戰功,便是李家第二代的九位將軍,哪一個不是久經沙場、戰功顯赫。不能因為一場戰沒打好,便要問刑吧!如此,豈不寒了天下將士們的心?”
楊舉連連搖頭。“唐兄此言,楊舉不敢苟同。李氏固然為我大明朝遼東的柱石。可是也正因為他李家的顯赫,天下人人都盯著李家在看。如果此次李如柏怯戰敗逃,朝廷不予追究,那麽將來,軍中效仿之人必多。
如此下去,將來再與女真對戰沙場,怯戰敗逃的將軍必會有大把。將士沒有拚死沙場之心,這戰還怎麽打?”
台上的楊舉與唐轍就如何處理李如柏的問題,各執一詞、爭論不休。台下的眾人也各執一端,爭的不可開交。有人支持楊舉的觀點,認為對李如柏要嚴懲。也有不少人支持唐轍的觀點,認為對李家的處理要慎重,特別是當下朝廷正是多事之秋,正當用人之際。
俞仁碰了碰一旁的盧象升的胳膊,“盧兄如何看?”
“遼東戰場本不樂觀,卻萬萬沒想已壞到了這個地步。臨戰之將,必當以勇為第一,李如柏怯戰敗逃,不戰而潰,必不可赦。”
俞仁點頭,他大概是所有人中最早知道這個結果的人。可是,對於李如柏的處理問題,說實話,他還真沒有深想過。直到現在,楊舉與唐轍把問題提出來了,而且雙方都有充分的理由。想到大明之後的曆史,似乎並沒聽到李氏的名字,甚至連曾最被眾人推崇傳為神話的李成梁,在後世的史書中也很少提到。
俞仁估計,這應該是因為遼東李氏從此開始走向了沒落,不再是遼東棋局的主角。
“俞兄的意見如何?”盧象升問。
俞仁低頭慢慢喝了口茶,這才道,“我認為,遼東戰局已是如此,不可改變。當下最重要的是,如何挽救眼下的遼東危局,不讓女真人打到山海關來。這才是我們目前最應該關心和考慮的。至於李如柏的處理問題,我想,我們是不是可以緩一緩再討論?”
盧象升聽了俞仁的話,微微點頭。
“俞兄所言極是。既然目前大家對處理李如柏還形成不了統一意見,先把這個問題放一放,倒是個錯的主意。俞兄的思路果然獨特,不眼前所拘泥!”說著,盧象升輕輕歎了口氣,似乎是對自己沒能及時抓主問題的重點而不滿。
俞仁見盧象升方才還慷慨陳詞,這會兒卻好像又有些不大自信了,也不免有些奇怪。
他哪裏知道,這盧象升雖然是位士子,可他卻從小善武,自幼熟讀兵書。十五歲便曾協助當時到宜興圍剿太湖水賊的南京水軍守備,攻破水賊水寨,也因此而名傳鄉裏。
盧象升也因此被常州的同窗好友們捧為,可帶十萬甲兵的帥才。不僅如此,這盧象升伸手也很不差。他自小家中便請了一位武師長期教他練武,可以說是宜興城裏有名的文武雙全的才子。
可是這一次,當他聽到俞仁短短的一句話,便感覺自己與其相比,不說別的,就光光這對戰爭的關鍵點的把握,便差了一截。他也第一次認識到,自己在軍事上,其實並不那麽的成熟。
俞仁輕輕拍了拍盧象升的肩膀,安慰道:“盧兄也不必妄自菲薄。我也不過是因為比你早些聽說遼東的戰況,這才比你們想的更多了些。以盧兄方才未能親臨戰場,而能提前預見我軍的兇險,光這份眼見,已是非常難得了!”
“那麽,以俞兄來看,就當下的遼東,朝廷應當做些什麽,才最妥當?”
這一次,俞仁沒有多想,因為這個問題早在他與袁崇煥在長樂的多次討論遼東局勢時,便做過這樣的假設,並為此設計了應對方法。
“我認為,當此之時,我軍新敗。又兼精稅盡失。要想馬上再抽調出一支勁旅北出遼東,與女真人爭鋒,必不可取。何況,隻怕當下,朝廷也抽不出來這樣的軍隊了。
因此,我認為應該派一位老成之將,先在遼東收聚散兵、據城堅守。先穩住遼東局勢,再緩圖攻進之法。必竟,在遼東,我們還有沈陽、遼陽、廣寧這三座重鎮在手。遼西走廊的要塞更是絲毫未損。女真人這一次雖然大勝,但要想南下破關,卻萬萬不能。
以我想,女真再強必竟不過數城之地。以我大明萬裏江山,要打垮女真,不過是個時間問題。重要的是,我們不可急進,也不能怯戰、避戰。隻要耗住女真人,便早晚必能將他們拖垮。”
盧象升聽的連連點頭,便像是一位學生在認真的聆聽著老師的教導。
而此時的台上,楊舉與唐轍正爭的不可開交。就在這時,就聽前排有一人突然拍案而起,大喊一聲,“空論無益,不如大家比一場。”
俞仁忙轉頭去看。說話的人正是李顯忠。就見他正麵赤耳紅的瞪大著雙眼,緊盯著楊舉,好像跟他有什麽深仇大恨,要把他一口生吞下去一般。
楊舉顯然不知道,這李顯忠為何會突然如此,可是唐轍對李顯忠的過激表現卻是心知肚明。李顯忠顯然是因為楊舉力主要嚴懲他爹,所以才會如此惱恨。不過,李顯忠的話倒也提醒了唐轍。
他忙向台上的楊舉道,“是啊!咱們如此空論,最終也辯不出誰是誰非,自古便有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之說。既然楊兄你這堂課叫‘經世致用’。而楊兄對遼東戰局又是如此的侃侃而談,想來楊兄對兵事必然十分精通。那麽,現在不如就讓我們見識一下楊兄致用的手段吧!俗話不也說:是騾子是馬,拿出來溜溜嘛!
到底是你東林人紙上談兵,還是我萬鬆士子枉言虛談,咱們一比大家也就全知道了。
當然,我也沒辦法真的給咱們挑起一場戰爭,分別由你我指揮。但是我們卻可以來一場比武。不知楊兄敢不敢接招啊?”
楊舉一愣,這個提議實在是太出他意外了。自己與唐轍兩個明明都是書生,兩個書生間的爭論,最終卻要以武鬥的方式來解決,實在是有些不合邏輯。
楊舉是個十足的讀書人,他從來沒有練過武。對於唐轍提出的比武,他完全沒有把握。可是,他也知道這一次對他來說,正是一個機會。要想讓萬鬆士子,特別是這個唐轍服自己,看來光用嘴上功夫是不行了。隻有在比武中贏下唐轍,才能真正讓他心服自己。如果唐轍服了,那整個萬鬆書院也就服了。他如果可以達到這個效果,那就算是超額完成了先生交待的任務。
雖然楊舉對於打贏唐轍沒有把握,可是看著送到眼前的機會,他仍然不願輕易的放棄。
唐轍見楊舉沉思不言,於是又投下一個更大的誘餌。
“如果楊兄不反對的話。我想我們還可以在比武中加些賭注。如果我們萬鬆士子輸了,我們今天在場的全部三十二位萬鬆士子,便全數投入你們東林門下,正式向錢先生拜師。如果你們輸了,我隻要求至庸兄此生不得再參加科考。這個條件,夠優厚的了吧?”
楊舉心中又是一驚。唐轍的這個條件太誘人了!他不會忘記,自己與老師前來杭州,最根本的目的,是要在浙黨的大本營裏投下一枚重磅炸彈,使浙黨內部的士子們思想出現分歧。能夠爭取一兩個到他們東林黨的陣營自然最好,就算不能,也要以老師錢謙益提出的“致用”學,來打壓浙黨門下士子多數尊崇的明陽先生的‘明心見性’的王學。
第四十九章 外援難尋
可是眼下,如果自己真的可以讓這三十二個萬鬆書院的的精稅,也就是浙黨年輕一代的精稅改投到東林門下。那麽,哪怕這隻是一個形式,也會對他們東林黨與浙黨的鬥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這種效應會讓天下士子們更加堅定的認為,他們東林黨才是真正正義的代表,所以才會連對手的門人中的精英,也改投到他們的門下。
這將是一個什麽樣的效果?楊舉不敢想,要是自己真的做到了這一點,他對東林之功幾乎可與偷信阻止沈一貫出山的李三才相提並論了。
麵對這樣戰果的誘惑,一向冷靜的楊舉激動了。眼前的這件事雖然他也知道,風險很大,可是迴報也很大。如果成功,他楊舉便會很快成為東林黨中領袖級的人員,聲名之盛甚至可以蓋過他的老師。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楊舉把心一橫。“好,我答應你。”
楊舉連怎麽比法都沒有問,便直接答應了唐轍的要求。楊舉的急切,被唐轍看在眼裏。讓唐轍心中竊喜。看來,自己的這一招果然有效,魚兒已經開始上勾了。
“好,那咱們便來比一比。不過,我可事先聲明,這次比試,不是為了你我,而是代表著我們萬鬆書院和你們東林黨。因此,為了能夠比較好的代表咱們萬鬆和你們東林。我想光以我們倆個比是不行的。我提議,咱們雙方各出五人,以擂台的方式,分別比試在戰場上最實用的兩項技能:射箭和馬戰。不知楊兄意下如何?”
為了搶到這件奇功,楊舉早已拋開了個人的科場功名。此時,他盡量事事依順唐轍。對於唐轍提出的這個比試方案,他感覺也實在沒有什麽反對的理由,於是便點頭同意了下來。
“一言既出四馬難追。那我們現在就把人員和時間定下來吧?”唐轍打蛇趁棍上,要一舉把此事敲定。等到約定的各個細節都談妥,那就是板上釘釘的事了,到時候,最算楊舉想要反悔,也沒有機會了。
唐轍所以會提出這個方案,當然有他的理由。最重要的原因是:他知道,自己的這一方可以說是立於不敗之地的。他這一次的最終目的是,讓楊舉不得參加明年的科考,能一生不參加科試,自然更好。至於原因,其實很簡單。
因為他唐轍覺得,眼前的這個楊舉實在是他科場最大的一個威脅。如果能阻止他參加考試,那麽也就意味著,自己有很大的把握可以高中頭名,而且是連中三元。
楊舉被人稱為南京第一才子,這唐轍卻被人捧為東南第一才子。本來,唐轍這個東南第一才子,並沒把楊舉這個南京第一才子放在眼裏。文人相輕嘛!可是,經過今天的這一場交鋒,唐轍發現,這個楊舉還真不是那麽好對付的人。無論他的學識和見聞,都不在自己之下。要想在科場鬥敗這樣的一個強大對手,唐轍開始有些不那麽的自信了。
於是,唐轍便想到了這招上屋抽梯之計。就是借今日之事為由,打一個賭,將楊舉用賭誓套住,從而最終達到使楊舉自己自願不再參加科考的辦法。當然,唐轍也十分明白,要想讓楊舉用自己的一生士途作為賭注,就必須要有一個比這更有誘惑力的條件作餌。
最終,唐轍想到了浙黨與東林黨的這一局大棋。在這一局大棋當中,他們每個人,都隻是這局棋中的一枚棋子。他相信,為了幫助自己的一方最終獲得勝利,楊舉一定會願意賭上自己未來的士途和功名。事實證明,唐轍猜對了。
就在唐轍與楊舉各自打著心中的如意算盤時,台上走上來一位十七八歲的年輕士子。
此人一身青衫,頭紮一塊普通的布巾,身形俊秀,麵目柔美。正是俞仁方才在門口遇上的那位青衫假士子。
俞仁看到這位假士子一上台,便感覺眼前一亮。這個女子雖然不能說比李玉更美,但卻有著一種與李玉完全不同的氣質。李玉是屬於智慧外露,美貌盡顯的類型。此女子卻潛隱嬌容,不露鋒芒,屬於含而不露的類型。她甚至還刻意的在自己的頭上配上了一塊半舊的破方巾,而身上的衣服也完全的樸實無華,配飾更是絲毫不帶。臉上的眉毛也是刻意的用眉筆劃粗了許多,雙眼下處,還有意的用眉筆劃了兩個淺淺的眼袋。
這樣的小小掩飾,果然令她那張原本奪目的臉顯的黯淡了許多,使人一眼望過去,看到的隻是一張普通的臉。
雖然這位“趙先生”巧妙的用了幾種小技巧,將自己的美貌盡量的掩藏起來。可是,對於俞仁這樣的曾在女人堆裏打滾的人來說,這樣的小手段還是一眼便被他給識破了。
“趙先生”來到楊舉的身邊,在他的耳旁輕輕說了幾句什麽。楊舉的臉色變的漸漸難看起。他沉思了一會兒,然後朗聲向唐轍道,“我今日代先生到杭州講學,同來者唯同門學弟一人。可他自小體弱多病,不便參加比武。我想請唐兄允許在下在台下眾位朋友中,邀幾名自願代東林應戰者參加比武,不知唐兄是否準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