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之上,朱溫鬆了口氣。他今日麵色格外沉毅,似乎一切盡在掌握,但心中卻一直懷著巨大的擔憂,生怕上遊忽然殺出一支艦隊,來壞他北渡黃河救援河北的大事。
好在,直到現在,黃河上遊依舊隻有濤聲連綿,仿佛在嘲笑他的膽怯。
但朱溫絲毫不覺得丟人:河中水軍的實力有目共睹,絕非汴州水軍可以抗衡,縱然前一次,李曜利用水軍直接在他家後院平盧鬧起這麽大一場風波,因此朱溫也下令汴軍水軍盡快提升實力。然而朱溫卻不知道,水軍不是陸軍,並非招募一批士兵,訓練兩三個月就能拿得出手的,更別說因為李曜的步步打壓,汴州的財政逐漸緊張,更拿不出足夠的軍費用在平日裏作用並不明顯的水軍上。到最後的結果就是,時至今日,汴州水軍仍無多少進步,就算今日渡河,船隻問題也是靠征用民間商船解決。
千帆盡起,百舸爭流。汴州水軍全軍出動,遊弋於大河上遊,為渡河船隻護航,雖然家底有限,好歹也拿出了三艘樓船大艦。
說來好笑,朱溫的水軍大都督,卻是一員著名騎將——鐵槍王彥章。而其副將也頗意外,乃是康延孝。康延孝本是河東小校,因罪叛逃至汴,後積功至此。兩員騎將,一正一副,來掌水軍,汴州水軍戰力可窺一斑。
朱溫眼看著麵前繁忙的渡河景象,歎息一聲,對身邊的葛從周道:“通美,你說……我軍若是上月過河,是否會簡單許多?”
葛從周本不支持此時渡河,這時仍有些麵現憂色,沉聲道:“若是早上一月,大河封凍,自然比今日安全百倍。”
朱溫強打精神,擠出笑容:“今日也沒什麽,王班水軍尚遠,隻要過得河去,我軍可在最短的時間內會同魏博擊敗李曜,到那時節,軍糧補給,都不是問題……”
“不好!”葛從周忽然發現瞭望塔上警訊大作,示警的旗幟猛然搖動起來,立刻朝大河上遊望去,卻見水平麵上,一排黑影漸漸顯露出來。
朱溫心中一驚,轉頭望去,頓時手足冰涼。
一支龐大的艦隊,正從上遊氣勢洶洶而來,旗艦上高高飄揚這一麵旗幟,上書“護國”二字[無風注:河中護國軍。]。
葛從周大驚,顧不得麵色呆滯的朱溫,大吼道:“傳令水軍迎敵,拖延時間!傳令已經起錨的船隻迅速過河,未曾起錨的船隻,立刻將步騎卸下!快,快,快!”
朱溫醒悟過來,一時也不知該如何處置,隻能聽從葛從周的安排,以自己的名義再發布了一次命令。可即便如此,汴軍臨河渡口,仍然瞬間陷入一片混亂。
王班在旗艦“平瀾”的女牆戰格之後,拿著一支單筒望遠鏡看了看,淡淡地道:“軍械監這千裏眼倒是真個好使……今日風小,正是我樓船發揮戰力之時,敵軍小船,不堪一擊。傳本將號令,以鬥艦甲字都與艨艟艦隊組成鋒失隊列,鑿穿敵水軍陣列,剩餘鬥艦集中於左翼,不使敵步騎得登北岸,樓船由中路隨艨艟艦隊進擊,繼而以火器打掃戰場並壓製南岸敵軍。”
令旗搖擺之下,河中艦隊奉命變換陣勢,一場毫無懸念的北方水戰,就此拉開帷幕。
第215章 北都風雲(廿三)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黃河水戰,雖有可能是曆代以來北方最大的一場水戰,但相比此時黃河以北發生的這場戰事,其在對“曆史進程”的影響上,就遠遠不如了。
此前已將澶州拿下,毫無疑問地通過朝廷給了自己一個河北行營都統,不過這個河北行營並不管理河東軍的征戰,而是給李克用掛了一個幽燕行營都統,並敕命李存勖為副都統。
咋一看,是李曜不願給人覺得自己有淩駕於河東軍之上的傲慢,事實上卻是用一個幽燕行營都統將河東軍圈死在盧龍,限製河東本鎮實力的發展。
在澶州這座很可能即將要被包圍的城中,李曜召集眾將宣布了軍事部署。
軍械監河中局得到確切消息,魏博大軍已經全軍調動南下,預計三日後即將抵達澶州。李曜根據魏博軍的行動判斷,南線的朱溫必然已經開始渡河,至於渡河之戰,他既然已經交給水軍,就不會過多插手——事實上對於水軍,即便是他,也沒有太多可以插手的地方,尤其是具體戰鬥的指揮。
不過今日,李曜的布置與此前軍議竟有出入,在他此前的計劃中,大軍應該先往東南,擊敗從濮州渡河的楊師厚,但今日的命令,卻是分少量兵力於東南遲滯楊師厚,主力大軍直驅東北,迎戰魏博羅紹威。至於西南方向的葛從周大軍,竟被李曜華麗地無視了。
對於諸將的疑惑,李曜並未過多解釋,隻是說“軍情百變,自當靈活應對”。實際上哪是這麽簡單?當日為了展現對降將們的信任,軍議並未將他們排除在外,可這等大事,以李曜的性子,又豈能不防?因此當時便故布疑陣,無論這些降軍降將裏頭有沒有“雙麵間諜”,他的這一疑陣布下總不會有錯。
這番安排布置下去,最興奮的莫過於阿蠻——元行欽。這小夥子撈到一個重任:領右天策衛遲滯堵截楊師厚。
元行欽此前所立大功,主要是前一次長安之亂時領軍反正,但那次他本身就是李曜早已安排好的一枚棋子,這功勳雖大,成色卻未必很足,因此他一直都想找個機會,以真正的戰功證明自己。
而且對於元行欽而言,領兵天策衛固然是一份巨大的榮譽,也意味著秦王對自己的絕對信任,但天策衛的職責決定了它能夠正經出戰的機會並不甚多,這對於元行欽這樣年輕熱血的將領而言,無疑是一種煎熬。
今天,顯然就有這樣一個機會,讓他以戰功證明自己的價值,絕非僅僅是忠誠而已。
相比葛從周那一路,楊師厚這一路“大軍”渡河是相當順利的,其北邊沒有官軍阻攔,其東沒有王師範搗亂,即便在最令人緊張的大河之上,居然也沒碰到河中水軍隻舟片帆。兩萬餘偽裝成官軍模樣的汴軍,就這麽大搖大擺地過了河。
元行欽右天策衛軍中參謀們提出的作戰計劃,很大程度上考慮了這位主將的個性——他們選擇趁楊師厚立足未穩之時主動發起進攻,“將楊師厚趕下大河”。毫無疑問,元行欽采納了這個計劃,右天策衛自出澶州,仿佛猛虎出籠,直撲濮州黃河以北。
而與此同時,李曜親率主力,劍指魏州,進擊羅紹威。
魏州與澶州相距原本便不算遠,但羅紹威自以為朱溫三路圍攻之策可以瞞過李曜,並未料到出兵之後不久李曜便出兵迎擊,因此與官軍一頭撞上。
這是一場遭遇戰,但卻是一方有備,一方無備的遭遇戰。
這是一場兵力懸殊的決戰,一方有兵三萬七千,號稱精兵以逾百年;一方有兵六萬六千,自建立以來,迄今為止尚未有何敗績。
“爾等當知身是禁軍,即為天子之兵!魏博反賊貌忠實逆,割據一方已逾百年,常常號稱‘長安天子,魏府牙兵’,蔑視朝廷,一至於斯!孤王今日奉聖命而來,正是為了剿滅安史餘孽,還我大唐朗朗乾坤,前方逆賊,孤王不要活口!”李曜振臂高唿:“泱泱大唐,我武惟揚!摧城破陣,封侯拜相!”
“泱泱大唐,我武惟揚!摧城破陣,封侯拜相!”
“泱泱大唐,我武惟揚!摧城破陣,封侯拜相!”
這一次,李曜終於不再像往常那般藏私,至少他拿出了軍械監最新的一批成果之一:車弩陣。這是一種可以快速拆卸組裝的小型車弩,載具為馬拉小四輪車,由於李曜的大力推廣,軍械監如今的標準製式化已經深入骨髓,這些車弩的零件通用性極高,戰場上損失後再利用率也便很高,因此李曜決定推廣。當然這裏頭還有一個前提,便是此前滾珠軸承的發明和應用。對於馬拉輪式車而言,這是一個質的飛躍,有了它,可以節省相當大的馬力,從而使這種馬拉車弩的機動性——特別是連續機動性大大提高。
魏博軍有幸第一個嚐到三百輛車弩齊射的滋味。
車弩的力道,豈是人手臂力開弓能比?那一根根碗口粗的巨箭,比標槍還粗上一點,射出時虎虎生風,那六斤重的箭頭,別說護心鏡,就是重步兵的牆盾也一並射穿。
這種重箭一次射出一千五百根,那是什麽概念?
十個唿吸之間,又是一波一千五百根這樣的重箭,那又是什麽概念?
麵對大批精銳牙兵傷亡,羅紹威既暗暗興奮,又心驚膽顫。他興奮的是牙兵傷亡越大,對他的製約力就越小,心驚的是如果這一仗便這麽敗了,自己也沒必要考慮什麽牙兵的製約了,到那時早已經成了秦王的階下囚。
情況緊急,魏博軍中,這時候根本就沒人把羅紹威這種未曾在戰場上證明過自己的年輕節帥放在眼裏,李公佺、史仁遇、左行遷、李重霸四人匆匆一商量,便將壓箱底的騎兵拿了出來——這還是安史舊將田承嗣割據一方時就維持的騎兵,說起根源,還有安祿山麾下精銳曳落河騎兵的“血統”,當然時至今日,也就還有那麽個名頭罷了。
官軍這邊,羽林衛的馬拉車弩開了葷,憨娃兒豈能坐得住?一看對麵將騎兵拿出來救場,當下哈哈一笑,轉身就朝李曜請戰。
李曜這次不再壓製,命他率左天策衛正麵擊破敵軍攻勢。
要說這支有著“悠久曆史傳統”的魏博騎兵,其實真有些不自量力了。他們麵對強大的官軍,居然不去兩翼騷擾,而是如李世民的愛好一般,選擇了中心突破,看那陣勢,倒仿佛要給李曜來個卷旗過營。
李曜冷哼一聲,對傳令兵道:“傳令,左天策衛,推進!”
前方憨娃兒看見令旗轉為進攻,又聽鼓聲一變,當下興奮得一聲長嘯,春雷初綻似的大吼道:“兒郎們,俺們陌刀隊建功立業的時候到了!來,俺們也有口號……擋我者死!”
“擋我者死!”
“擋我者死!”
……
刀鋒似林,如牆如浪。魏博騎兵原本也沒見識過陌刀的威風,等與緩緩推進的陌刀隊衝殺到一起才發現,這些重裝步兵根本不懼自己的衝刺,隻是操起手中長刀,簡簡單單地一個斜劈……世界仿佛便分做兩半。
“當嗣業刀者,人馬俱碎!”這是對當年安西唐軍陌刀名將李嗣業的形容,也是今日陌刀隊的表現。尤其是憨娃兒,他自從軍中有了陌刀隊,為了激發這支軍隊的野性,自己也精研陌刀,好在軍隊技藝不同於個人武藝,翻來覆去就是那麽最簡單好用的幾招,憨娃兒又最適合“一力降十會”,因此陌刀技藝進步神速。
今天這一場仗,也是他陌刀發威的一次,衝到他麵前的人、騎,被他手中那把特製的陌刀斬成兩半者不知凡幾。陌刀刀法走的是霸道慘烈風格,對於敵人鮮血是毫不躲避的,與個人武藝全不相同。其實也沒殺多久,憨娃兒便是一身鮮血,仿佛地獄裏殺出來的惡鬼。
他正覺得眼前一空,連綿不斷的騎兵似乎沒了餘波,便聽見身邊的牙兵興奮地嘶吼道:“大將軍你看,大王的帥旗在前進!大王要親取羅紹威狗頭!”
憨娃兒一愣,果然看見李曜的秦王大纛正飛快地向前移動,陌刀軍仿佛背後長了眼睛,紛紛散開,不過陣列居然還維持地相當不錯。
卻見一支全身覆蓋在漆黑甲片中的騎兵從後方殺出,竟是火龍騎。
憨娃兒唿出一口濁氣,把陌刀往地下一插,將手中鮮血在唯一還沒有被鮮血浸濕的褲腿上擦了擦,滿不在乎地道:“大王帥旗既然往前,那這仗就算是打完了,俺們就等著敘功罷。陌刀隊的初陣,還算不賴!”
第215章 北都風雲(廿四)
此時此刻,魏博軍重步兵、騎兵已然盡失,步弓手衝著陌刀隊射了幾波,也奈何不得這種重甲如牆的大唐鐵軍。而此時官軍中軍殺出火龍騎,重裝騎兵的衝撞力外加原始“手榴彈”的威力,魏博軍根本無法抵禦,甫一接觸,戰線便告突破。
火龍騎仿佛狼入羊群,魏博步兵稍稍抵抗,便仿佛潰堤一般,從撕開一道口子,到全線崩潰,僅僅是一眨眼的工夫。
尤其是當對麵那象征著秦王的大纛迅速逼近,而任何一個唐人都熟悉的《秦王破陣樂》合著征伐的鼓聲同時響起,這種心理上的巨大壓力,讓他們再也無法正麵官軍。
逃吧,逃吧……
所有人都顧不得什麽軍令,什麽戰線,甚至顧不得失敗後將會麵臨什麽下場,唯一的念頭隻剩下一個字:逃!
李公佺、史仁遇、左行遷、李重霸四人也出現分裂,李公佺還想糾集殘軍抵抗一番,史仁遇則直接領著親兵朝羅紹威奔來,口中大喝:“勾連叛賊朱溫與朝廷為敵,是公陷魏博於險境,何不獻上人頭,還我故鄉安寧!”
羅紹威想不到史仁遇會臨陣倒戈要殺自己,大吃一驚之餘,忙招唿牙兵上前抵抗。
但史仁遇這麽一做,左行遷、李重霸二人也便沒有了顧慮——其實魏博將校廢立節帥常有之事,哪裏談得上什麽顧慮——既然有人領頭,這二人也立刻加入了臨陣叛變、斬殺羅紹威的行列……
根據總參謀部戰後統計,是役,魏博軍戰死、重傷四千三百六十一人,被俘及輕傷兩三六千二十七人,約有五千米魏博士兵失蹤。與之相反的是,官軍死傷微乎其微,其中戰死僅數十人,其餘約七八百人受傷。
秦王李曜收迴戰前“不要俘虜”的命令,下令將魏博牙軍從將校到隊正的軍官全部斬殺之外,牙兵士卒分散送往“西北邊軍”,也就是關西三帥麾下,“以戰功贖罪”。與此同時,魏博尋常士卒,即非世襲牙兵家族者,按照慣例打散重編。
秦王進入魏州後,河北行營宣布此役主要罪首羅紹威被押解長安待審;李公佺負隅頑抗,被陣斬當場;史仁遇、左行遷、李重霸雖臨陣投誠,但在接下來的審查中發現其家族在魏博各地根深蒂固,且有諸多不法行徑,民怨極大。秦王遂賜其佩劍“守正”與河北行營都虞候張訓,當眾將三人斬首,以示還民公道。同時,秦王宣布將羅紹威、李公佺、史仁遇、左行遷、李重霸等魏博將帥家族查抄之賊贓充抵魏博民眾應繳稅款,且額外免稅一年。
至此,魏博大局遂定。
按照總參謀部戰後評估,魏博作為一個藩鎮勢力,經此一役“實已不存”。朝廷大軍駐軍魏博,也宣示著朱溫北上河北的橋頭堡徹底喪失。
三日之後,王班領河中水軍突襲半渡黃河汴軍得手的消息傳到,經過前線指揮、參謀、細作等多方匯報,李曜判斷是役朱溫損失了海量輜重,兵員損失至少三四萬人。另一個有些意外的消息是,“鐵槍”王彥章此役似受重傷,生死未卜。
按說,李曜對王彥章是有些好感的,但這人愚忠,李曜也沒想過能讓他轉投自己,若是這般死了,曆史上或少了一員本應更加大名鼎鼎的將星,雖然有些為他遺憾,卻也……少了自己一些可能的麻煩。
這個消息剛剛宣布,元行欽一路的勝報也隨之傳來。相對於擊敗魏博主力和擊潰朱溫北渡援軍而言,元行欽的勝利顯得不那麽輝煌。同樣是兩萬大軍對陣,元行欽占據絕對的裝備優勢,兵員上麵也至少不會處於劣勢。但最終,雙方的戰損比幾乎差不多,元行欽損失兩千七百,楊師厚損失三千一百,這算是此次李曜出兵以來,戰損比最大的一場仗了。
不過好在元行欽還是完成了他的任務:將楊師厚“趕下黃河”。雖然楊師厚算起來是主動撤退,也並非跳河逃命,而是坐船撤迴黃河以南,但不論怎麽說,戰鬥目標算是達到了。
待元行欽迴到魏州之後,李曜細細詢問才知道,元行欽實際上是中了楊師厚的計策,被他層層拖延,將戰線拉得過長,最後在前陣遭到楊師厚優勢兵力迎頭一擊,才打成這種戰損比。換句話說,右天策衛本身的戰鬥力還是強於楊師厚所部。於是李曜雖然當著眾將的麵仍然為元行欽敘了軍功,背地裏卻著實將他訓斥告誡了一番。
朱溫大軍不能北上,魏博也徹底平定,邢洺、橫海二鎮再沒有半點掙紮的機會,當李曜領兵北上時,諸城幾乎可以說是望風而降。
接下來,秦王李曜做了一件天下人感受到他決心的事,他宣布,鑒於幽燕局勢,他作為河北行營都統,又是宗室親王,將親率二十萬禁軍(包括河中軍及降軍)代天子北巡,北巡途中將經過鎮州、定州,命二鎮節帥郊迎三十裏。
王鎔與王處直緊急磋商,均無半點把握,這時候才知道,夾在兩大勢力之間雖然不好做人,但兩大勢力若是隻剩一個,更是連繼續維持現狀也求之不得了。
端午剛過,李曜便進入了鎮州地界,成德節度使王鎔以及提前南下到來的義武節度使王處直領各自軍府文武官員郊迎三十裏,拜見秦王殿下。
秦王倒並非殺氣騰騰而來,但語氣之森然決絕,卻令王鎔、王處直等人心中一片冰涼:“陛下有旨,王鎔加順寧公,可中書侍郎,王處直加順安公,可中書侍郎。”
秦王微微一頓,淡淡地道:“二位的旌節官印,不妨先交予孤王,待孤王迴京,自會交還陛下。”
事已至此,二人還能如何?王處直麾下軍力微弱也就罷了,王鎔多少還有四萬餘兵馬,想起數代基業,忍不住問:“那成德鎮今後……”
李曜淡淡地道:“非邊鎮,皆撤之。”
第215章 北都風雲(廿五)
關中一統,蜀中一統,河北一統!
若說麵對這樣的成就,有什麽人會心驚膽顫,這恐怕有些難說,但至少有兩個人,對此絕對心喪若死。這兩人不是別人,一個是朱溫,一個卻是李曄。
朱溫不必說了,當時河北在手,可以壓製李克用,與李曜隔函穀、太行東西對峙,無論如何,看來大致還算是勢均力敵。然而李曜扶持王師範成功之後,情形就開始往深淵滑去,時至今日,河北丟失,李曜已經以朝廷名義一統河北,均衡立即打破。
對他朱溫而言,可以說再無對抗李曜的資本:西有函穀不得進,北有黃河莫能過,東有平盧難以定,甚至南邊也還有楊行密未可忽視。這般境地,可謂已是四麵楚歌之局。
好在,直到現在,黃河上遊依舊隻有濤聲連綿,仿佛在嘲笑他的膽怯。
但朱溫絲毫不覺得丟人:河中水軍的實力有目共睹,絕非汴州水軍可以抗衡,縱然前一次,李曜利用水軍直接在他家後院平盧鬧起這麽大一場風波,因此朱溫也下令汴軍水軍盡快提升實力。然而朱溫卻不知道,水軍不是陸軍,並非招募一批士兵,訓練兩三個月就能拿得出手的,更別說因為李曜的步步打壓,汴州的財政逐漸緊張,更拿不出足夠的軍費用在平日裏作用並不明顯的水軍上。到最後的結果就是,時至今日,汴州水軍仍無多少進步,就算今日渡河,船隻問題也是靠征用民間商船解決。
千帆盡起,百舸爭流。汴州水軍全軍出動,遊弋於大河上遊,為渡河船隻護航,雖然家底有限,好歹也拿出了三艘樓船大艦。
說來好笑,朱溫的水軍大都督,卻是一員著名騎將——鐵槍王彥章。而其副將也頗意外,乃是康延孝。康延孝本是河東小校,因罪叛逃至汴,後積功至此。兩員騎將,一正一副,來掌水軍,汴州水軍戰力可窺一斑。
朱溫眼看著麵前繁忙的渡河景象,歎息一聲,對身邊的葛從周道:“通美,你說……我軍若是上月過河,是否會簡單許多?”
葛從周本不支持此時渡河,這時仍有些麵現憂色,沉聲道:“若是早上一月,大河封凍,自然比今日安全百倍。”
朱溫強打精神,擠出笑容:“今日也沒什麽,王班水軍尚遠,隻要過得河去,我軍可在最短的時間內會同魏博擊敗李曜,到那時節,軍糧補給,都不是問題……”
“不好!”葛從周忽然發現瞭望塔上警訊大作,示警的旗幟猛然搖動起來,立刻朝大河上遊望去,卻見水平麵上,一排黑影漸漸顯露出來。
朱溫心中一驚,轉頭望去,頓時手足冰涼。
一支龐大的艦隊,正從上遊氣勢洶洶而來,旗艦上高高飄揚這一麵旗幟,上書“護國”二字[無風注:河中護國軍。]。
葛從周大驚,顧不得麵色呆滯的朱溫,大吼道:“傳令水軍迎敵,拖延時間!傳令已經起錨的船隻迅速過河,未曾起錨的船隻,立刻將步騎卸下!快,快,快!”
朱溫醒悟過來,一時也不知該如何處置,隻能聽從葛從周的安排,以自己的名義再發布了一次命令。可即便如此,汴軍臨河渡口,仍然瞬間陷入一片混亂。
王班在旗艦“平瀾”的女牆戰格之後,拿著一支單筒望遠鏡看了看,淡淡地道:“軍械監這千裏眼倒是真個好使……今日風小,正是我樓船發揮戰力之時,敵軍小船,不堪一擊。傳本將號令,以鬥艦甲字都與艨艟艦隊組成鋒失隊列,鑿穿敵水軍陣列,剩餘鬥艦集中於左翼,不使敵步騎得登北岸,樓船由中路隨艨艟艦隊進擊,繼而以火器打掃戰場並壓製南岸敵軍。”
令旗搖擺之下,河中艦隊奉命變換陣勢,一場毫無懸念的北方水戰,就此拉開帷幕。
第215章 北都風雲(廿三)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黃河水戰,雖有可能是曆代以來北方最大的一場水戰,但相比此時黃河以北發生的這場戰事,其在對“曆史進程”的影響上,就遠遠不如了。
此前已將澶州拿下,毫無疑問地通過朝廷給了自己一個河北行營都統,不過這個河北行營並不管理河東軍的征戰,而是給李克用掛了一個幽燕行營都統,並敕命李存勖為副都統。
咋一看,是李曜不願給人覺得自己有淩駕於河東軍之上的傲慢,事實上卻是用一個幽燕行營都統將河東軍圈死在盧龍,限製河東本鎮實力的發展。
在澶州這座很可能即將要被包圍的城中,李曜召集眾將宣布了軍事部署。
軍械監河中局得到確切消息,魏博大軍已經全軍調動南下,預計三日後即將抵達澶州。李曜根據魏博軍的行動判斷,南線的朱溫必然已經開始渡河,至於渡河之戰,他既然已經交給水軍,就不會過多插手——事實上對於水軍,即便是他,也沒有太多可以插手的地方,尤其是具體戰鬥的指揮。
不過今日,李曜的布置與此前軍議竟有出入,在他此前的計劃中,大軍應該先往東南,擊敗從濮州渡河的楊師厚,但今日的命令,卻是分少量兵力於東南遲滯楊師厚,主力大軍直驅東北,迎戰魏博羅紹威。至於西南方向的葛從周大軍,竟被李曜華麗地無視了。
對於諸將的疑惑,李曜並未過多解釋,隻是說“軍情百變,自當靈活應對”。實際上哪是這麽簡單?當日為了展現對降將們的信任,軍議並未將他們排除在外,可這等大事,以李曜的性子,又豈能不防?因此當時便故布疑陣,無論這些降軍降將裏頭有沒有“雙麵間諜”,他的這一疑陣布下總不會有錯。
這番安排布置下去,最興奮的莫過於阿蠻——元行欽。這小夥子撈到一個重任:領右天策衛遲滯堵截楊師厚。
元行欽此前所立大功,主要是前一次長安之亂時領軍反正,但那次他本身就是李曜早已安排好的一枚棋子,這功勳雖大,成色卻未必很足,因此他一直都想找個機會,以真正的戰功證明自己。
而且對於元行欽而言,領兵天策衛固然是一份巨大的榮譽,也意味著秦王對自己的絕對信任,但天策衛的職責決定了它能夠正經出戰的機會並不甚多,這對於元行欽這樣年輕熱血的將領而言,無疑是一種煎熬。
今天,顯然就有這樣一個機會,讓他以戰功證明自己的價值,絕非僅僅是忠誠而已。
相比葛從周那一路,楊師厚這一路“大軍”渡河是相當順利的,其北邊沒有官軍阻攔,其東沒有王師範搗亂,即便在最令人緊張的大河之上,居然也沒碰到河中水軍隻舟片帆。兩萬餘偽裝成官軍模樣的汴軍,就這麽大搖大擺地過了河。
元行欽右天策衛軍中參謀們提出的作戰計劃,很大程度上考慮了這位主將的個性——他們選擇趁楊師厚立足未穩之時主動發起進攻,“將楊師厚趕下大河”。毫無疑問,元行欽采納了這個計劃,右天策衛自出澶州,仿佛猛虎出籠,直撲濮州黃河以北。
而與此同時,李曜親率主力,劍指魏州,進擊羅紹威。
魏州與澶州相距原本便不算遠,但羅紹威自以為朱溫三路圍攻之策可以瞞過李曜,並未料到出兵之後不久李曜便出兵迎擊,因此與官軍一頭撞上。
這是一場遭遇戰,但卻是一方有備,一方無備的遭遇戰。
這是一場兵力懸殊的決戰,一方有兵三萬七千,號稱精兵以逾百年;一方有兵六萬六千,自建立以來,迄今為止尚未有何敗績。
“爾等當知身是禁軍,即為天子之兵!魏博反賊貌忠實逆,割據一方已逾百年,常常號稱‘長安天子,魏府牙兵’,蔑視朝廷,一至於斯!孤王今日奉聖命而來,正是為了剿滅安史餘孽,還我大唐朗朗乾坤,前方逆賊,孤王不要活口!”李曜振臂高唿:“泱泱大唐,我武惟揚!摧城破陣,封侯拜相!”
“泱泱大唐,我武惟揚!摧城破陣,封侯拜相!”
“泱泱大唐,我武惟揚!摧城破陣,封侯拜相!”
這一次,李曜終於不再像往常那般藏私,至少他拿出了軍械監最新的一批成果之一:車弩陣。這是一種可以快速拆卸組裝的小型車弩,載具為馬拉小四輪車,由於李曜的大力推廣,軍械監如今的標準製式化已經深入骨髓,這些車弩的零件通用性極高,戰場上損失後再利用率也便很高,因此李曜決定推廣。當然這裏頭還有一個前提,便是此前滾珠軸承的發明和應用。對於馬拉輪式車而言,這是一個質的飛躍,有了它,可以節省相當大的馬力,從而使這種馬拉車弩的機動性——特別是連續機動性大大提高。
魏博軍有幸第一個嚐到三百輛車弩齊射的滋味。
車弩的力道,豈是人手臂力開弓能比?那一根根碗口粗的巨箭,比標槍還粗上一點,射出時虎虎生風,那六斤重的箭頭,別說護心鏡,就是重步兵的牆盾也一並射穿。
這種重箭一次射出一千五百根,那是什麽概念?
十個唿吸之間,又是一波一千五百根這樣的重箭,那又是什麽概念?
麵對大批精銳牙兵傷亡,羅紹威既暗暗興奮,又心驚膽顫。他興奮的是牙兵傷亡越大,對他的製約力就越小,心驚的是如果這一仗便這麽敗了,自己也沒必要考慮什麽牙兵的製約了,到那時早已經成了秦王的階下囚。
情況緊急,魏博軍中,這時候根本就沒人把羅紹威這種未曾在戰場上證明過自己的年輕節帥放在眼裏,李公佺、史仁遇、左行遷、李重霸四人匆匆一商量,便將壓箱底的騎兵拿了出來——這還是安史舊將田承嗣割據一方時就維持的騎兵,說起根源,還有安祿山麾下精銳曳落河騎兵的“血統”,當然時至今日,也就還有那麽個名頭罷了。
官軍這邊,羽林衛的馬拉車弩開了葷,憨娃兒豈能坐得住?一看對麵將騎兵拿出來救場,當下哈哈一笑,轉身就朝李曜請戰。
李曜這次不再壓製,命他率左天策衛正麵擊破敵軍攻勢。
要說這支有著“悠久曆史傳統”的魏博騎兵,其實真有些不自量力了。他們麵對強大的官軍,居然不去兩翼騷擾,而是如李世民的愛好一般,選擇了中心突破,看那陣勢,倒仿佛要給李曜來個卷旗過營。
李曜冷哼一聲,對傳令兵道:“傳令,左天策衛,推進!”
前方憨娃兒看見令旗轉為進攻,又聽鼓聲一變,當下興奮得一聲長嘯,春雷初綻似的大吼道:“兒郎們,俺們陌刀隊建功立業的時候到了!來,俺們也有口號……擋我者死!”
“擋我者死!”
“擋我者死!”
……
刀鋒似林,如牆如浪。魏博騎兵原本也沒見識過陌刀的威風,等與緩緩推進的陌刀隊衝殺到一起才發現,這些重裝步兵根本不懼自己的衝刺,隻是操起手中長刀,簡簡單單地一個斜劈……世界仿佛便分做兩半。
“當嗣業刀者,人馬俱碎!”這是對當年安西唐軍陌刀名將李嗣業的形容,也是今日陌刀隊的表現。尤其是憨娃兒,他自從軍中有了陌刀隊,為了激發這支軍隊的野性,自己也精研陌刀,好在軍隊技藝不同於個人武藝,翻來覆去就是那麽最簡單好用的幾招,憨娃兒又最適合“一力降十會”,因此陌刀技藝進步神速。
今天這一場仗,也是他陌刀發威的一次,衝到他麵前的人、騎,被他手中那把特製的陌刀斬成兩半者不知凡幾。陌刀刀法走的是霸道慘烈風格,對於敵人鮮血是毫不躲避的,與個人武藝全不相同。其實也沒殺多久,憨娃兒便是一身鮮血,仿佛地獄裏殺出來的惡鬼。
他正覺得眼前一空,連綿不斷的騎兵似乎沒了餘波,便聽見身邊的牙兵興奮地嘶吼道:“大將軍你看,大王的帥旗在前進!大王要親取羅紹威狗頭!”
憨娃兒一愣,果然看見李曜的秦王大纛正飛快地向前移動,陌刀軍仿佛背後長了眼睛,紛紛散開,不過陣列居然還維持地相當不錯。
卻見一支全身覆蓋在漆黑甲片中的騎兵從後方殺出,竟是火龍騎。
憨娃兒唿出一口濁氣,把陌刀往地下一插,將手中鮮血在唯一還沒有被鮮血浸濕的褲腿上擦了擦,滿不在乎地道:“大王帥旗既然往前,那這仗就算是打完了,俺們就等著敘功罷。陌刀隊的初陣,還算不賴!”
第215章 北都風雲(廿四)
此時此刻,魏博軍重步兵、騎兵已然盡失,步弓手衝著陌刀隊射了幾波,也奈何不得這種重甲如牆的大唐鐵軍。而此時官軍中軍殺出火龍騎,重裝騎兵的衝撞力外加原始“手榴彈”的威力,魏博軍根本無法抵禦,甫一接觸,戰線便告突破。
火龍騎仿佛狼入羊群,魏博步兵稍稍抵抗,便仿佛潰堤一般,從撕開一道口子,到全線崩潰,僅僅是一眨眼的工夫。
尤其是當對麵那象征著秦王的大纛迅速逼近,而任何一個唐人都熟悉的《秦王破陣樂》合著征伐的鼓聲同時響起,這種心理上的巨大壓力,讓他們再也無法正麵官軍。
逃吧,逃吧……
所有人都顧不得什麽軍令,什麽戰線,甚至顧不得失敗後將會麵臨什麽下場,唯一的念頭隻剩下一個字:逃!
李公佺、史仁遇、左行遷、李重霸四人也出現分裂,李公佺還想糾集殘軍抵抗一番,史仁遇則直接領著親兵朝羅紹威奔來,口中大喝:“勾連叛賊朱溫與朝廷為敵,是公陷魏博於險境,何不獻上人頭,還我故鄉安寧!”
羅紹威想不到史仁遇會臨陣倒戈要殺自己,大吃一驚之餘,忙招唿牙兵上前抵抗。
但史仁遇這麽一做,左行遷、李重霸二人也便沒有了顧慮——其實魏博將校廢立節帥常有之事,哪裏談得上什麽顧慮——既然有人領頭,這二人也立刻加入了臨陣叛變、斬殺羅紹威的行列……
根據總參謀部戰後統計,是役,魏博軍戰死、重傷四千三百六十一人,被俘及輕傷兩三六千二十七人,約有五千米魏博士兵失蹤。與之相反的是,官軍死傷微乎其微,其中戰死僅數十人,其餘約七八百人受傷。
秦王李曜收迴戰前“不要俘虜”的命令,下令將魏博牙軍從將校到隊正的軍官全部斬殺之外,牙兵士卒分散送往“西北邊軍”,也就是關西三帥麾下,“以戰功贖罪”。與此同時,魏博尋常士卒,即非世襲牙兵家族者,按照慣例打散重編。
秦王進入魏州後,河北行營宣布此役主要罪首羅紹威被押解長安待審;李公佺負隅頑抗,被陣斬當場;史仁遇、左行遷、李重霸雖臨陣投誠,但在接下來的審查中發現其家族在魏博各地根深蒂固,且有諸多不法行徑,民怨極大。秦王遂賜其佩劍“守正”與河北行營都虞候張訓,當眾將三人斬首,以示還民公道。同時,秦王宣布將羅紹威、李公佺、史仁遇、左行遷、李重霸等魏博將帥家族查抄之賊贓充抵魏博民眾應繳稅款,且額外免稅一年。
至此,魏博大局遂定。
按照總參謀部戰後評估,魏博作為一個藩鎮勢力,經此一役“實已不存”。朝廷大軍駐軍魏博,也宣示著朱溫北上河北的橋頭堡徹底喪失。
三日之後,王班領河中水軍突襲半渡黃河汴軍得手的消息傳到,經過前線指揮、參謀、細作等多方匯報,李曜判斷是役朱溫損失了海量輜重,兵員損失至少三四萬人。另一個有些意外的消息是,“鐵槍”王彥章此役似受重傷,生死未卜。
按說,李曜對王彥章是有些好感的,但這人愚忠,李曜也沒想過能讓他轉投自己,若是這般死了,曆史上或少了一員本應更加大名鼎鼎的將星,雖然有些為他遺憾,卻也……少了自己一些可能的麻煩。
這個消息剛剛宣布,元行欽一路的勝報也隨之傳來。相對於擊敗魏博主力和擊潰朱溫北渡援軍而言,元行欽的勝利顯得不那麽輝煌。同樣是兩萬大軍對陣,元行欽占據絕對的裝備優勢,兵員上麵也至少不會處於劣勢。但最終,雙方的戰損比幾乎差不多,元行欽損失兩千七百,楊師厚損失三千一百,這算是此次李曜出兵以來,戰損比最大的一場仗了。
不過好在元行欽還是完成了他的任務:將楊師厚“趕下黃河”。雖然楊師厚算起來是主動撤退,也並非跳河逃命,而是坐船撤迴黃河以南,但不論怎麽說,戰鬥目標算是達到了。
待元行欽迴到魏州之後,李曜細細詢問才知道,元行欽實際上是中了楊師厚的計策,被他層層拖延,將戰線拉得過長,最後在前陣遭到楊師厚優勢兵力迎頭一擊,才打成這種戰損比。換句話說,右天策衛本身的戰鬥力還是強於楊師厚所部。於是李曜雖然當著眾將的麵仍然為元行欽敘了軍功,背地裏卻著實將他訓斥告誡了一番。
朱溫大軍不能北上,魏博也徹底平定,邢洺、橫海二鎮再沒有半點掙紮的機會,當李曜領兵北上時,諸城幾乎可以說是望風而降。
接下來,秦王李曜做了一件天下人感受到他決心的事,他宣布,鑒於幽燕局勢,他作為河北行營都統,又是宗室親王,將親率二十萬禁軍(包括河中軍及降軍)代天子北巡,北巡途中將經過鎮州、定州,命二鎮節帥郊迎三十裏。
王鎔與王處直緊急磋商,均無半點把握,這時候才知道,夾在兩大勢力之間雖然不好做人,但兩大勢力若是隻剩一個,更是連繼續維持現狀也求之不得了。
端午剛過,李曜便進入了鎮州地界,成德節度使王鎔以及提前南下到來的義武節度使王處直領各自軍府文武官員郊迎三十裏,拜見秦王殿下。
秦王倒並非殺氣騰騰而來,但語氣之森然決絕,卻令王鎔、王處直等人心中一片冰涼:“陛下有旨,王鎔加順寧公,可中書侍郎,王處直加順安公,可中書侍郎。”
秦王微微一頓,淡淡地道:“二位的旌節官印,不妨先交予孤王,待孤王迴京,自會交還陛下。”
事已至此,二人還能如何?王處直麾下軍力微弱也就罷了,王鎔多少還有四萬餘兵馬,想起數代基業,忍不住問:“那成德鎮今後……”
李曜淡淡地道:“非邊鎮,皆撤之。”
第215章 北都風雲(廿五)
關中一統,蜀中一統,河北一統!
若說麵對這樣的成就,有什麽人會心驚膽顫,這恐怕有些難說,但至少有兩個人,對此絕對心喪若死。這兩人不是別人,一個是朱溫,一個卻是李曄。
朱溫不必說了,當時河北在手,可以壓製李克用,與李曜隔函穀、太行東西對峙,無論如何,看來大致還算是勢均力敵。然而李曜扶持王師範成功之後,情形就開始往深淵滑去,時至今日,河北丟失,李曜已經以朝廷名義一統河北,均衡立即打破。
對他朱溫而言,可以說再無對抗李曜的資本:西有函穀不得進,北有黃河莫能過,東有平盧難以定,甚至南邊也還有楊行密未可忽視。這般境地,可謂已是四麵楚歌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