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偏將拉開嗓子在那裏高喊:“大唐朝廷的大軍全部打進關了,頑抗隻有死路一條!某家擔保,放下武器者不殺,反戈一擊者有功!”
此言一出,蜀軍大亂。
調轉槍口的歸順蜀軍和唐兵殺向負隅頑抗的蜀軍,不片刻,這些蜀軍就被殺得死傷小半,剩下地見不是頭,隻好繳械,都做了唐軍的俘虜。李曜片刻不停,除了留下一批守衛,立刻又領出關南下,而李襲吉與馮道因是負責後勤,暫留在城裏,處理善後事宜。
王宗本集中了他的數萬大軍孤注一擲,從東西南北四麵,團團包圍青疆寨,不斷收縮包圍圈。他誤以為連李曜自己在內的所有唐軍都鑽進了他的口袋,連圍三缺一都不屑為之,打算一舉全殲,可謂勢在必得!
此時他正哈哈大笑:“生擒唐廷首輔,此番某家可要做件驚天動地的大事了!”就在他得意忘形之時,青疆寨的唐軍將士似乎已經到了全軍覆滅的關鍵時刻,劍門關的南大門突然打開了!
李曜率領的主力大軍,以排山倒海之勢,從劍門關勢不可擋地殺將出來!
劉彥琮騎著高頭大馬,身往前傾,長槍虛指,如同一陣颶風,奔馳在最前頭,大有奔雷急電之勢。
十萬火急之下,這支如同猛虎下山的大軍,好似開閘泄洪的奔流,滾滾而來!徑向西南的青疆寨飛奔而去。大軍來到青疆寨西麵,王宗本的東路軍雖不知發生了什麽情況,仍然下意識擋住去路。劉彥琮衝了上來,左衝右突,速似閃電,無人可擋,蜀軍頓時一陣人仰馬翻。
李曜對身邊一員躍躍欲試地年輕騎將說了幾句話,那騎將抱拳領命,領著身後的人馬,如同摧枯拉朽一般殺將過來,此人勇猛異常,蜀軍前去阻攔的,可謂碰到就死、挨著就亡。
不知在何處聽到有人在喊:“李存曜拿下了劍門關,打過來了!”
麵臨這支數量足有至少兩萬餘人的唐軍強大威懾,被嚇破膽的蜀軍再也沒有半點士氣,當下腳底開溜、不戰而逃。李曜的這支大軍如入無人之境。
劉彥琮到李曜麾下許久,難得有機會在李曜本人麵前露臉,那真叫一個渾身是勁!不論你大將小校,見帶兵的就砍,嚇得一幹蜀國將校慌忙躲避,不敢沾邊。
但賣力可不止劉彥琮一人,好不容易從李存曜身邊“解放”出來的阿蠻,一眼瞧見王宗本,大喜過望,立刻拍馬衝了上去,左一槍、右一槍沒有個停。
王宗本見這魁梧小將是從李曜身邊殺來,知道必是李曜心腹愛將,心頭一轉,隻當是“擎天一柱”朱八戒親來,簡直魂飛魄散,又聽說劍門關已失,更是心頭冰涼!此時隻有招架之功,全無還手之力。才打了七八個迴合,已是氣喘籲籲。
元行欽見狀,加快了攻擊速度,一棒砸中了王宗本左臂,王宗本痛唿一聲,險些跌下馬來,他奪命往漢源坡方向逃遁,身後蜀軍連忙阻攔,被阿蠻一陣好殺,死屍遍地、一片狼跡!
李曜見阿蠻還要追殺,忙派人傳令將他招了迴來,阿蠻雖然頗不樂意走了王宗本,卻也不敢對李曜的軍令有何質疑,隻能調轉馬頭,隨李曜一同來到青疆寨裏,唐軍見右相親臨,士氣大振。
眾將迎了上去,將情況一一匯報,李曜聽說史建瑭受了重傷,也是大吃一驚,連忙過去探望。史建瑭已然醒了,隻是傷在腰間,負責的軍醫道:“傷筋動骨一百天,副都統恐怕須得休養三四個月,方能大好。”看來傷勢不輕,不過好歹並不致命。
李曜對史建瑭寄望甚重,見狀頗為心痛,欲與他多說幾句話,又見他疲憊不堪,怕影響他休息,隻好勉慰幾句,讓他安心靜養,便即離開。
接著又問憨娃兒:“我軍傷亡如何?”
憨娃兒道:“大概死了三、四千人,傷者過萬。”
李曜難得的有些動容,沉下臉,語氣森然:“劍門關果然了得!”也難怪他發怒,自他投身李克用,領兵出戰以來,傷亡如此慘重的作戰,這恐怕還真是頭一迴了,尤其是他一貫把士兵的性命看得遠超這個時代將領們的重。
於是他大步走到門外,突然大喝一聲:“召集諸將議事!”他自己則冷著臉、背負雙手在寨子的空曠之處等著。
這等野外,不好講究什麽席地而坐的高雅,史儼不知道從搬來一把胡凳,請右相坐下。
------------------------------
唐廷實際掌控者李曜發兵攻打自立為帝的王建,對於遠在東北邊陲的耶律阿保機來說,基本沒有什麽影響,中原越亂,對他越是有利。自從他出任可汗之職以來,幽州李守光隻知虐害治下小民,根本不思進取。隻求與契丹人相安無事,更不敢如從前一樣越境來縱火燒牧草,這更是為他的大計創造了良好的“國際環境”。
阿保機趁著中原地方戰亂頻仍的良機,開始了新一輪的征服。富庶的中原雖是他覬覦的首選地區,但是在實力還不是足夠強大之時,他還不敢過早的暴露出野心。即使略過關中李曜掌控的唐廷不說,河東李克用和中原朱溫也都是勁敵,哪怕能夠擊敗幽州,冒失的南下也沒有必勝的把握。依目前情勢,最好還是有機會就南下擄掠一番,沒有機會則還是等待良機出現好了。
擺在他麵前的選擇不少,比如在他們契丹部族的東麵,有一個強大的渤海國,一個人口數十萬的“海東盛國”,渤海國與中原交往甚密,互為聲援,同樣是高度文明的國度。隻是現在就去攻擊渤海國,在他看來,還不到最佳時機。
在塞北地方,仍有許多部族需要他去征服。遠交近攻才是明智之舉!
與後世周世宗、北宋趙匡胤所立“先南後北”國策一樣,阿保機在與身周智囊合議之後,製定出了“先易後難、先北後南”的基本國策。英雄所見略同,在大業草創時期,任何的弄險都是不理智的行為。老太太挑瓜——專揀軟的掐,雖然會引來無數非議,但是行大事者,任智不任力。
結果遠重於過程!
隨著阿保機的擴張與征伐,在阿保機的治下的契丹汗國也變成了一個疆域遼闊的大國。除契丹民族占主體之外,逐漸形成了以漢、室韋、奚、女真、迴鶻等民族為主的多民族汗國。其中,做為多民族汗國最為重要組成部分的是漢民族。不可否認的是:相較而言,更先進的漢民族的文化、經濟、政治內涵對於這個新興的少數民族政權的影響極其深遠。在政治上處於從屬地位的漢民族,一直在努力著發揮自己先進作用,積極推進契丹汗國由部落氏族化向更高的封建文明加速轉化。
從一定意義上來講,契丹汗國的建立是阿保機與他的漢族智囊共同智慧的結晶。汗國中的漢族新貴多是來自燕地的漢族地主家庭,他們憑借原有的社會地位與治世才幹,很快就在契丹汗國中找到了施展所學的平台。在這個新興的政權中與急需大量人才的阿保機一拍即合,在汗國的建立、各種製度的逐步完善中都可以看到他們活躍的身影。以汗國新貴的麵孔出現在契丹政權的舞台,在統治階層據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這其中最為知名的當屬韓知古與韓延徽二人,韓延徽自從去而複返塞北之後,看起來已經死心塌地的成了阿保機的心腹僚屬,殫精竭慮的為這個新興的少數民族政權服務。因為阿保機的重用與賞識,韓知古與韓延徽家族在契丹汗國也成了最為顯赫的漢族地主家族。在契丹汗國被稱為‘二韓’,阿保機對於漢文化的了解多是來自這二韓所講。他最喜歡聽的就是劉邦與項羽爭雄的故事,對劉邦手下的謀臣蕭何最為傾慕。也希望自己身邊如蕭何才具的契丹人更多一些,幹脆將妻族的姓更為‘蕭’。從此‘耶律、蕭、韓’三姓成了契丹國中大姓的前三甲,國中也有了‘耶律、蕭、韓三姓恣橫’的說法。
漢族地主階層在契丹汗國據有了相當地位,這絕不是件偶然的事。隨著阿保機征服事業的展開,他深感馬上取天下,卻不可馬上治天下。隻有虛心向漢族文化學習,才能解決所要麵對的棘手問題。隨著一大批來自地主家庭,長期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熏陶的漢族知識分子的投附,他們既加入了阿保機所建汗國,當然也會鼓吹他們所熟知的政治主張了。居於統治地位的契丹民族所擅隻是武力的征服,在發展了千年之久的華夏文明麵前他們隻配俯首帖耳的做學生。在這些漢族地主知識分子的大力幫助下,契丹民族很快製定出了統治政策、建立健全各種典章製度,完善統治機器。
在契丹部族加速向封建化過度的進程中,許多製度的製定,以二韓為代表的漢族地主知識分子不但是政策的提出者、製定者,更是決策者。政治製度的改良與革新,使得契丹汗國這個新興的政權,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政治空氣。而經濟上,由於大量漢民族的湧入與到來,更多的先進生產方式與科技的帶入,也極大的衝擊了以漁獵遊牧為主的契丹原有生產方式,打破了契丹部落原有的遊牧生活方式。
重用漢人、推行農耕文化,阿保機推崇漢文化、汲取漢文明,使得契丹民族政權,最終成為有別於漢唐時期遊牧民族的鬆散聯盟體,一躍成為封建製度國家。
沒過多久,阿保機任命妻兄蕭敵魯為北府宰相,從此北府宰相成為後族蕭氏的世傳專享官職。而真正的對外征討,從奚族開始。
奚族與契丹部族乃是近鄰,始見於北魏記載,活躍於當下,與契丹乃是近族,二者未分之前統稱為‘庫莫奚’。後來雖然一分為二,但是語言、風俗仍相同。奚族居住地西抵今達裏諾爾,南近大淩河,以老哈河為活動中心。奚族後來又分為東、西兩部,東奚南徙至琵琶川(今遼寧建昌縣境)至古北口外,西奚遷至媯州(今河北懷來)。如今這個時候,奚居於契丹南部,更靠近漢族的地方,在漢族農耕文明的影響下,社會經濟各方麵比契丹各部族略高。唐時稱新、媯、儒、武等州為‘山後’,又稱‘山北’。所以南遷的奚族又稱‘山北奚’。
去年二月,阿保機‘襲山北奚,破之。’十一月,又‘遣偏師討奚、霫諸部及東北女真之未附者,悉破降之。’(霫,xi,族名,共有三部。活動區域在今唿林、洮兒河兩流域,霫與奚雜處,曆史上霫、奚並稱。)與黑車子室韋相同,麵對日益壯大的契丹部族侵擾,奚人、霫人也依附於接壤的藩鎮,希望得到他們的保護。隻是令他們失望的是——從來就沒有什麽救世主!那些藩鎮不是自顧不瑕,就是暴政虐民,哪裏會顧及到這些遠在山北的小族。
隨著阿保機的崛起,室韋、奚、霫等部族皆聽契丹節製。奚族更是成了為契丹戌邊的藩屬,隻是因為契丹部族的殘酷壓榨盤剝,不得已叛服無常。
阿保機最初對奚族並不是一味的使用武力征服,而是采取了懷柔政策。在阿保機還在任契丹部族夷離堇的時候,就開始了對奚族的征伐。想要入塞去幽、燕之地擄掠,必須得經過奚族人的領土。
麵對打上門來的昔日同族,奚族人在大酋長術裏的統率之下,倚險而壘,契丹鐵騎不善攻堅,麵對奚人的森嚴壁壘、一時間無法攻拔。眼見的契丹戰士死傷甚眾,阿保機隻好停止強攻,派出了有膽有識的耶律曷魯前往勸降。他的想法與兵聖所言‘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不謀而合,可見戰爭藝術多是在戰爭中學習所得。武力隻是達成目的的一個手段,卻不是惟一。減少部族勇士的犧牲才是第一,生口對於氏族部落的重要性無須贅言。
曷魯奉命前往招降,阿保機隻交給他一隻箭杆。之所以會有如此情形,到不是阿保機有意這樣輕忽。此時,契丹部族尚未有自己的文字形成,箭杆便是信物。在與同是遊牧部落的奚族打交道時候,傳統的東西更有親和力。一隻箭杆足矣!
契丹好男兒耶律曷魯渾身是膽,穿林海、跨雪原,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果然,曷魯一至奚族地界,就被奚人拿獲。
等到見了奚人首領術裏之後,曷魯不卑不亢勸他道:“契丹與奚本為一家,如今卻兵戎相見,實在是不應該!夷離堇阿保機並沒有淩辱貴部族之心,漢人曾經殺害我們共同的祖先奇首可汗。對此不共戴天之仇,阿保機一日不敢忘記,日夜在尋思著報複漢人。現在積聚力量,打算南下報先祖之仇,所以派出前來求援於貴部族,傳矢以示無它。”
曷魯說著話,把手中的箭雙手奉與術裏,望了術裏推心置腹道:“阿保機此行代天行吊伐之事,撫下以德,不願與昔日同族爭鬥,免得自相殘殺,行此親者痛、仇者快之事。如果頭人要殺我曷魯,還請三思。殺曷魯一人容易,隻是從此兵連禍結,恐非貴部與我契丹部族之福。”
聽了曷魯的話,奚族大首領術裏陷入了深思。阿保機再有不是之處,也是與他共祖同源的人,現在指望漢人解圍怕是癡心妄想。以目前奚族五部的力量,仍無法與契丹部族抗衡。與其鬥的兩敗俱傷,不如體麵的降附。畢竟大家言語相通,生活習俗也相同,有什麽話都可以坐下來談的,沒有必要非得流血才可以。主意已定,立即上前,鬆開曷魯的綁縛,親自與他來見阿保機。
阿保機正在等的心焦,終於見曷魯安然歸來,還不辱使命勸降了奚人首領術裏,大喜過望。契丹部族與奚人化幹戈為玉帛,將士們載歌載舞、把酒言歡,其樂融融。
阿保機希望奚族擺脫與中原藩鎮的附庸關係,轉而支持他在塞北建立以他為首的契丹汗國。卻因為各種原因,奚與霫人時叛時降,並不是一心一意的降附。現在趁著左右無事,有必要與奚人做個最終的了斷。於是這年年底,阿保機親征西部奚。是役,所向輒下,遂分兵討東部奚,亦平之。
這一次的用兵,徹底征服了奚人,盡有奚、霫人之地土。在完成了對奚人的征服之後,阿保機又把這些被征服者的部落組織進行了改組,這也是為了方便對他們進行管理。隻是奚人並沒有按阿保機的想法就此成為他治下的順民,契丹對奚人的統治一直不是很穩定,遼天讚二年,有東扒裏廝胡損者,(這名字還能更古怪點麽?)恃險堅壁於箭笴山(山位於山海關西北70裏)不服號令。阿保機再行征討,終於撲滅了奚族人的反抗。箭笴山崢嶸險峻,遼末“四軍大王”蕭幹正是在此間自立為大奚國皇帝。不過蕭幹所部後為“三姓家奴”郭藥師所滅,此是他話,不必多提。
隻說這一次在征服了奚、霫二部之後,契丹實力更是大增。於是再次入塞到薊州地方擄掠;下一月,再次遣使前往中原與唐廷接觸,這也是他持之以恆的貫徹‘遠交近攻’政策的體現。不過這一次來,唐廷的實際掌控者右相李曜已經出征南下蜀中,因此使者並未見到,匆匆見過沒有實權的皇帝之後,按照王摶等留守宰相的意見,唐廷隨意賜予了一些絹帛之類的賞賜,使者便北歸契丹了。
眼見著部族百業興旺、國勢蒸蒸日上,中原各割據勢力之間爭鬥不已,無暇北顧,塞北各部族無不在契丹鐵騎麵前俯首帖耳,看似阿保機可以高枕無憂、安享太平的時候,忽然國內發生了嚴重的內亂。
第214章 秦王之尊(卅九)
契丹內亂暫且不表,且說李曜輕兵繞道、南北夾擊攻破劍閣,仍因劍門關天險和王宗本、王宗儒等人的拚死抵抗而損傷頗重,此時正召集諸將在劍門關關南之外臨時議事。
“右相,各軍軍醫長們方才已經臨時商議過了,他們認為隨軍攜帶的草藥加上劍門關及周邊諸地可以收集的草藥相加,基本可以滿足軍中需求,隻是此戰慘烈,傷兵之中近半無法在短期內繼續作戰,必須就地休養,其中還有約千餘傷兵預計將會致殘,需要盡快送迴關中……我軍下一階段的攻勢中,戰兵減員至少八千到九千人。”說這話的,是安排好劍門關後勤安置之後匆匆趕來的李襲吉。
李曜歎了口氣,神色微微有些黯然,一個劍門關攻堅戰,戰兵減員接近一萬,這還是智取,萬一要是強攻……恐怕就算有火神液,也未必能讓自己滿意。再說,火神液這東西,放在後世也算烈性炸藥了,威力雖然巨大,但軍械監對這東西的研究還是太慢,穩定性仍然欠佳,而且從政治影響來看,暫時還不是最佳的使用機會,能不用還是要盡量不用。
這一次劍閣之戰所暴露出來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士兵整體作戰能力的明顯下降。之所以他這次親自領兵討伐偽蜀,在明知道天下諸侯的目光都匯聚於此的情況下,仍然頓兵關下近兩個月才發動這雷霆一擊,其實也是擔心這一點,不幸的是,事實證明士兵素質的確下降很多。
十萬兵馬擴充至三十萬,這絕非一聲令下把人湊齊就算完事的。畢竟這十萬原先的河中軍本身也有新老之分,真正精銳中的精銳,不過是此前李曜親自打造的那支開山軍,無論戰術素養、身體素質,都是大浪淘沙後的上上之選,甚至還具備一定程度的文化素質——按照李曜的要求叫做“粗通文墨”。
而到了十萬河中軍時,這種精銳程度就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是放眼天下,那支河中軍的總體素質仍然可以傲視群雄,這也是李曜此前幾乎總是能夠以少勝多的一個重要原因。
可是自從這次大擴軍之後,李曜麾下唐軍的素質就一下子被拉到跟朱溫、楊行密等幾家諸侯的軍隊一個檔次了,乃至於王建的蜀軍,按照平均素質來算,也可以跟這支人數龐大的唐廷禁軍基本打個平手。
好在李曜的戰略能力仍然穩壓這個時代的大多數將領,譬如王宗本、王宗儒、王宗謹三人,而謹慎自律的新任劍閣副帥王宗範偏巧“自投羅網”被意外擒獲,這才使得智取劍門關成為可能,並被完美地貫徹實施。接著,依靠史建瑭等主要來自沙陀、代北的超一流武將們拚死作戰,才最終贏得勝利。
迴頭看看,李曜甚至第一次感到有些後怕。
以往的任何一次作戰,對於李曜這個穿越客來講,難度都不如這一次大。
不同於神木之戰的憑險堅守,不同於中原之戰的進退隨心,不同於關中之戰的蓄勢而擊,不同於河中之戰的水陸連環,也不同於山東之戰的出其不意。
這一次劍閣之戰,是李曜麵對的第一場攻堅戰,而且是一座號稱千年不破的雄關險隘,縱然朝廷上下、舉國內外對李曜早已有了“兵聖文宗”的讚譽,但李曜自己清楚,這稱唿裏頭不是沒有水分的。在劍閣這種雄關險隘,尤其是又不能使用火藥的情況下,換了其他任何一個將領來,恐怕都隻有兩種選擇:強攻或者繞行。
可若是沒有來蘇小道,繞行之路,卻是千裏之遙,對於這個時代的後勤保障能力來說,那是何等的殺傷力?
然而劍閣之戰,意義卻是無比巨大!對於李曜和整個唐廷來說,劍閣不僅必須拿下,甚至要說,必須迅速果斷、毫不費力的拿下!
王建僭位稱帝,這是近些年來自黃巢、董昌之後,第三個稱帝的一方梟雄。黃巢之亂不必說了,若不是李克用的鴉兒軍,大唐這會兒恐怕已經壽終正寢,最終李克用作為平定黃巢之亂的首功得以節度太原,如今已貴為晉王;董昌稱帝時實力不如黃巢,但僭位稱帝不是小事,唐廷下詔平亂,最後反而成就了一江之隔的錢鏐,使他趁機崛起,如今貴為越王。
而這一次,王建擁兩川僭位稱帝,也如黃巢、董昌一般,徹底與唐廷撕破臉。作為朝廷來說,這是決不能接受的叛逆,若是不能盡快討平,奉天子名號而實際割據的各路諸侯豈不都要紛紛效仿?因此作為此時朝廷的實際掌控者,李曜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馬踏成都,以雷霆閃電般的攻勢,打消其他勢力的非分之想。
但這樣一來,攻略兩川的時間過於緊迫,用兵的難度也就加大了。李曜並不是沒有想過如鄧艾當年一般偷襲陰平,但經過探查,王建對陰平的防衛頗為嚴密,這一計劃根本無從實施,因此他才會在劍門關前頓兵接近兩個月之久,在最後萬不得已之下,已經準備動用火神液時,突然得知有一條來蘇小道可以繞過劍閣,才下定決心南北夾擊、強攻劍閣。然而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劍閣雖下,損失卻著實不輕。
這一戰果,雖然他內心深處並不是太滿意,但麾下將領確實已經盡力,他也不好多說什麽,隻能在心中暗下決心,平定兩川之後,一定要留出時間,花大力氣抓一抓訓練,盡快提升軍隊戰鬥力。
不過在此時,說這些已無必要,當務之急還是迅速地趁勢橫掃蜀地,消除王建叛亂的影響,震懾天下諸侯。
因此當諸將齊聚,聆聽訓示之時,李曜並未就此戰傷亡表示不滿,而是直接下令,全軍就地休整一日兩夜,之後留下傷亡最重的兩個軍留守劍門關,自己則親率大軍直下成都,在第一時間攻占成都以北最後的防線綿州。另外,王宗本等部因劍閣被攻破,除戰死、負傷兩萬餘人之外,剩餘五萬多人被俘,也被看押在劍州,李曜並未將其臨時整編帶出。
攻下劍州的第三日,李曜親帥大軍八萬,號稱十五萬直取綿州。王建此時已經收到劍閣失守的消息,大驚之下本欲禦駕親征,被群臣所勸,乃派大將王宗朗北上綿州抵禦。
綿州,為劍閣以南、成都以北的重要據點。自劍閣、陰平兩路趨成都,都必經綿州;且綿州扼涪江上遊,控守自內水趨成都之路。蜀漢諸葛亮死後,蔣琬主持蜀漢軍事,蜀漢延熙四年時,蔣琬請自漢中徙屯綿州,曾說:“涪水陸四通,惟亟是應,若東北有虞,赴之不難,請徙屯涪。”北魏邢巒以及原本曆史上五代石敬塘攻蜀,前鋒均已破劍門關,蜀軍退守綿州,遂得以保蜀。而邢巒在表請魏主增兵取蜀時說:“今王足前進,已逼綿州;脫得綿州,則益州便是成擒之物,但得之有早晚耳。且臣之算意,正欲先圖綿州,以漸而進;若克綿州,便是中分益州之地,斷水陸之衝,彼無援軍,孤城自守,何能複持久哉!”故守綿州,可以應接三路;綿州不守;則成都大勢已去。
王建稱帝時擁兵十八萬,因為朝廷迅速做出反應,並由名動天下的右相李曜親自領兵,因此又臨時征召了約莫五萬餘人,全軍合計二十三萬左右。在劍閣一戰,王宗本等將先後損失了七八萬人,蜀軍總兵力下降到十五萬上下。由於其與各州也須留守部分兵力,因此王宗朗東拚西湊也隻帶了六萬大軍趕赴綿州設防。
王宗朗原是降將,王建割渠、巴、開三州使其鎮之,有兵兩萬餘,此時手中實力未減,但王建此次給他的四萬兵卻不是他的老部下,使用起來頗有不便。而且趕到綿州之後,對綿州城防頗為失望,心中一片冰涼。
正月二十一,朝廷南征大軍右路先鋒史儼所部進擊綿州城北江油縣,王宗朗部江油守將杜恆濤戰之不勝,率本部五千舉城而降。正月二十三,朝廷南征大軍左路先鋒劉彥琮所部經一日一夜猛攻,拿下綿州東北要地梓潼,蜀軍守將戰死,死傷及被俘萬餘。自此,綿州北麵已守無可守,綿州蜀軍總兵力下降至四萬五千。
正月二十五,南征大軍包圍綿州,蜀軍拚湊的一支約三萬人援軍在綿州以南三十裏處被徹底擊潰,被俘萬餘,餘者逃散,綿州已插翅難飛。
正月二十七,王宗朗再次發揚“打不過就降”的現實主義精神,殺監軍及都虞候,率部向李曜投降,唐軍遂據綿州。自此,南望成都,已是一馬平川,再無阻攔。
唐軍僅僅休整一夜,正月二十八,留下一軍七千人據守綿州,全軍包括王宗朗所部立刻南下,此戰擁軍十一萬餘,號稱二十萬,風雷聚會,勢不可擋!
王建後悔之餘,率殘軍八萬固守成都。
二月五日,李曜傳檄兩川,許以優厚待遇,蜀地先後共有十七州宣布反正,王建大勢已去。
二月十三,唐軍發動攻勢,成都城東西兩麵告破,王建萬念俱灰,於“皇宮”中舉火自焚。當日,唐軍大舉進城,控製皇宮、諸衙及四麵要道,曆時不足半年的王建僭位稱帝鬧劇基本平定。此役蜀軍戰死萬餘,近七萬投降。連同降兵在內,李曜在兩川兵力已達二十餘萬,在成都之戰前尚未宣布反正的諸州,大多宣布反正,偶有兩三州負隅頑抗者,也於月底告平。
蜀中,自陳敬瑄、田令孜割據後,終於再次歸屬朝廷中樞掌控。
二月二十七,天子詔書降臨,第三次加封李曜為秦王,並以德王李裕為天下兵馬大元帥,拜李曜為天下兵馬副元帥,實掌其職。
李曜上表,再辭秦王,聖人不許,遂有其爵。但鑒於蜀中方定,諸事尚多,李曜並未即刻趕迴長安謝恩,而是暫留蜀地,處理善後事宜。
------------------------------
大唐朝廷定亂成功之時,契丹的一場內亂,也匆匆爆發、匆匆落幕。
內亂的起因緣自部族內部對阿保機可汗之位的覬覦,自從阿保機從遙輦氏手中巧取豪奪了可汗之位後,其它部族的酋長們雖心有不甘,卻隻有眼熱的份。而阿保機的幾個弟弟卻動起了心思。
按照祖宗慣例,契丹可汗與各部落的首領都是三年一選,汗位既然由遙輦部移至了迭剌部,按照部族傳統,那麽阿保機的這幾個兄弟們便也有了出任可汗的可能。阿保機一共有兄弟六人,其下依次有剌葛、迭剌、寅底石、安瑞、蘇(變譯作蘇)等五人。這其中以二弟剌葛、三弟迭剌年紀稍長,慫恿了兩個年幼的弟弟寅底石與安瑞對阿保機的汗位發起了挑戰。這幾位尤其值得一提的當屬老三迭剌,此人聰明過人,是契丹小字的創製者。耶律蘇之所以沒有趟這渾水,並不是他覺悟高,因為他乃是庶出,沒有資格出任可汗之職。
說來好笑,阿保機的這幾個弟弟的叛亂不但有同黨,還有一個叛亂的組織者。這個人正是阿保機的族叔耶律轄底。說到此人,還得從多年前的一場鬧劇說起。
眾所周知,契丹部族最初是氏族形成的鬆散聯合體,直至進化發展到封建社會時期,仍長期保留著母權製痕跡,其中的民俗“再生儀”就表明了母性在社會普遍受到尊重。也可以視為契丹民族統治階層中尊崇的“母親節”!
其國俗,每十二年一次,行始生之禮,名曰再生。惟帝與太後、太子、及夷離堇得行之。又名覆誕。普通人是沒有資格舉行再生禮的,隻有帝、後、太子、夷離堇等廖瘳數人才可以每隔十二年迴顧一次初生時的情景,以表達對母親的崇敬感激之心。這是具有契丹民族特色的一種孝文化。然而就是這樣一種民俗,卻成了耶律轄底利用的上位工具。
李唐時期,迭剌部的雅裏立遙輦氏為可汗之後,他出任契丹聯盟中夷離堇一職,迭剌部因此也逐漸成為最顯貴的家族,當初,夷離堇一職同可汗一樣,都非世襲,而是在一個確定的家族中世選,在雅裏任契丹部族聯盟夷離堇一職之後,夷離堇一職就成了迭剌部中的專享。當時任夷離堇一職的偶思(耶律曷魯之父)死後,族人共同推舉他的族兄弟罨古隻繼任。哪知道就在罨古隻準備舉行再生禮後履新的時候,意外卻發生了。
再生儀禮儀特別的煩瑣,罨古隻在進入到一個新帳之後,由“再生母後”入帳搜索,並與在場的部眾反複問答。正當罨古隻準備重生的時候,他的異母弟轄底卻身著紅袍,頭戴貂蟬冠,神氣活現的騎在一匹白色駿馬之上出現在眾人麵前。他早已安排好的心腹齊聲歡唿“夷離堇出來了”!
此言一出,蜀軍大亂。
調轉槍口的歸順蜀軍和唐兵殺向負隅頑抗的蜀軍,不片刻,這些蜀軍就被殺得死傷小半,剩下地見不是頭,隻好繳械,都做了唐軍的俘虜。李曜片刻不停,除了留下一批守衛,立刻又領出關南下,而李襲吉與馮道因是負責後勤,暫留在城裏,處理善後事宜。
王宗本集中了他的數萬大軍孤注一擲,從東西南北四麵,團團包圍青疆寨,不斷收縮包圍圈。他誤以為連李曜自己在內的所有唐軍都鑽進了他的口袋,連圍三缺一都不屑為之,打算一舉全殲,可謂勢在必得!
此時他正哈哈大笑:“生擒唐廷首輔,此番某家可要做件驚天動地的大事了!”就在他得意忘形之時,青疆寨的唐軍將士似乎已經到了全軍覆滅的關鍵時刻,劍門關的南大門突然打開了!
李曜率領的主力大軍,以排山倒海之勢,從劍門關勢不可擋地殺將出來!
劉彥琮騎著高頭大馬,身往前傾,長槍虛指,如同一陣颶風,奔馳在最前頭,大有奔雷急電之勢。
十萬火急之下,這支如同猛虎下山的大軍,好似開閘泄洪的奔流,滾滾而來!徑向西南的青疆寨飛奔而去。大軍來到青疆寨西麵,王宗本的東路軍雖不知發生了什麽情況,仍然下意識擋住去路。劉彥琮衝了上來,左衝右突,速似閃電,無人可擋,蜀軍頓時一陣人仰馬翻。
李曜對身邊一員躍躍欲試地年輕騎將說了幾句話,那騎將抱拳領命,領著身後的人馬,如同摧枯拉朽一般殺將過來,此人勇猛異常,蜀軍前去阻攔的,可謂碰到就死、挨著就亡。
不知在何處聽到有人在喊:“李存曜拿下了劍門關,打過來了!”
麵臨這支數量足有至少兩萬餘人的唐軍強大威懾,被嚇破膽的蜀軍再也沒有半點士氣,當下腳底開溜、不戰而逃。李曜的這支大軍如入無人之境。
劉彥琮到李曜麾下許久,難得有機會在李曜本人麵前露臉,那真叫一個渾身是勁!不論你大將小校,見帶兵的就砍,嚇得一幹蜀國將校慌忙躲避,不敢沾邊。
但賣力可不止劉彥琮一人,好不容易從李存曜身邊“解放”出來的阿蠻,一眼瞧見王宗本,大喜過望,立刻拍馬衝了上去,左一槍、右一槍沒有個停。
王宗本見這魁梧小將是從李曜身邊殺來,知道必是李曜心腹愛將,心頭一轉,隻當是“擎天一柱”朱八戒親來,簡直魂飛魄散,又聽說劍門關已失,更是心頭冰涼!此時隻有招架之功,全無還手之力。才打了七八個迴合,已是氣喘籲籲。
元行欽見狀,加快了攻擊速度,一棒砸中了王宗本左臂,王宗本痛唿一聲,險些跌下馬來,他奪命往漢源坡方向逃遁,身後蜀軍連忙阻攔,被阿蠻一陣好殺,死屍遍地、一片狼跡!
李曜見阿蠻還要追殺,忙派人傳令將他招了迴來,阿蠻雖然頗不樂意走了王宗本,卻也不敢對李曜的軍令有何質疑,隻能調轉馬頭,隨李曜一同來到青疆寨裏,唐軍見右相親臨,士氣大振。
眾將迎了上去,將情況一一匯報,李曜聽說史建瑭受了重傷,也是大吃一驚,連忙過去探望。史建瑭已然醒了,隻是傷在腰間,負責的軍醫道:“傷筋動骨一百天,副都統恐怕須得休養三四個月,方能大好。”看來傷勢不輕,不過好歹並不致命。
李曜對史建瑭寄望甚重,見狀頗為心痛,欲與他多說幾句話,又見他疲憊不堪,怕影響他休息,隻好勉慰幾句,讓他安心靜養,便即離開。
接著又問憨娃兒:“我軍傷亡如何?”
憨娃兒道:“大概死了三、四千人,傷者過萬。”
李曜難得的有些動容,沉下臉,語氣森然:“劍門關果然了得!”也難怪他發怒,自他投身李克用,領兵出戰以來,傷亡如此慘重的作戰,這恐怕還真是頭一迴了,尤其是他一貫把士兵的性命看得遠超這個時代將領們的重。
於是他大步走到門外,突然大喝一聲:“召集諸將議事!”他自己則冷著臉、背負雙手在寨子的空曠之處等著。
這等野外,不好講究什麽席地而坐的高雅,史儼不知道從搬來一把胡凳,請右相坐下。
------------------------------
唐廷實際掌控者李曜發兵攻打自立為帝的王建,對於遠在東北邊陲的耶律阿保機來說,基本沒有什麽影響,中原越亂,對他越是有利。自從他出任可汗之職以來,幽州李守光隻知虐害治下小民,根本不思進取。隻求與契丹人相安無事,更不敢如從前一樣越境來縱火燒牧草,這更是為他的大計創造了良好的“國際環境”。
阿保機趁著中原地方戰亂頻仍的良機,開始了新一輪的征服。富庶的中原雖是他覬覦的首選地區,但是在實力還不是足夠強大之時,他還不敢過早的暴露出野心。即使略過關中李曜掌控的唐廷不說,河東李克用和中原朱溫也都是勁敵,哪怕能夠擊敗幽州,冒失的南下也沒有必勝的把握。依目前情勢,最好還是有機會就南下擄掠一番,沒有機會則還是等待良機出現好了。
擺在他麵前的選擇不少,比如在他們契丹部族的東麵,有一個強大的渤海國,一個人口數十萬的“海東盛國”,渤海國與中原交往甚密,互為聲援,同樣是高度文明的國度。隻是現在就去攻擊渤海國,在他看來,還不到最佳時機。
在塞北地方,仍有許多部族需要他去征服。遠交近攻才是明智之舉!
與後世周世宗、北宋趙匡胤所立“先南後北”國策一樣,阿保機在與身周智囊合議之後,製定出了“先易後難、先北後南”的基本國策。英雄所見略同,在大業草創時期,任何的弄險都是不理智的行為。老太太挑瓜——專揀軟的掐,雖然會引來無數非議,但是行大事者,任智不任力。
結果遠重於過程!
隨著阿保機的擴張與征伐,在阿保機的治下的契丹汗國也變成了一個疆域遼闊的大國。除契丹民族占主體之外,逐漸形成了以漢、室韋、奚、女真、迴鶻等民族為主的多民族汗國。其中,做為多民族汗國最為重要組成部分的是漢民族。不可否認的是:相較而言,更先進的漢民族的文化、經濟、政治內涵對於這個新興的少數民族政權的影響極其深遠。在政治上處於從屬地位的漢民族,一直在努力著發揮自己先進作用,積極推進契丹汗國由部落氏族化向更高的封建文明加速轉化。
從一定意義上來講,契丹汗國的建立是阿保機與他的漢族智囊共同智慧的結晶。汗國中的漢族新貴多是來自燕地的漢族地主家庭,他們憑借原有的社會地位與治世才幹,很快就在契丹汗國中找到了施展所學的平台。在這個新興的政權中與急需大量人才的阿保機一拍即合,在汗國的建立、各種製度的逐步完善中都可以看到他們活躍的身影。以汗國新貴的麵孔出現在契丹政權的舞台,在統治階層據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這其中最為知名的當屬韓知古與韓延徽二人,韓延徽自從去而複返塞北之後,看起來已經死心塌地的成了阿保機的心腹僚屬,殫精竭慮的為這個新興的少數民族政權服務。因為阿保機的重用與賞識,韓知古與韓延徽家族在契丹汗國也成了最為顯赫的漢族地主家族。在契丹汗國被稱為‘二韓’,阿保機對於漢文化的了解多是來自這二韓所講。他最喜歡聽的就是劉邦與項羽爭雄的故事,對劉邦手下的謀臣蕭何最為傾慕。也希望自己身邊如蕭何才具的契丹人更多一些,幹脆將妻族的姓更為‘蕭’。從此‘耶律、蕭、韓’三姓成了契丹國中大姓的前三甲,國中也有了‘耶律、蕭、韓三姓恣橫’的說法。
漢族地主階層在契丹汗國據有了相當地位,這絕不是件偶然的事。隨著阿保機征服事業的展開,他深感馬上取天下,卻不可馬上治天下。隻有虛心向漢族文化學習,才能解決所要麵對的棘手問題。隨著一大批來自地主家庭,長期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熏陶的漢族知識分子的投附,他們既加入了阿保機所建汗國,當然也會鼓吹他們所熟知的政治主張了。居於統治地位的契丹民族所擅隻是武力的征服,在發展了千年之久的華夏文明麵前他們隻配俯首帖耳的做學生。在這些漢族地主知識分子的大力幫助下,契丹民族很快製定出了統治政策、建立健全各種典章製度,完善統治機器。
在契丹部族加速向封建化過度的進程中,許多製度的製定,以二韓為代表的漢族地主知識分子不但是政策的提出者、製定者,更是決策者。政治製度的改良與革新,使得契丹汗國這個新興的政權,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政治空氣。而經濟上,由於大量漢民族的湧入與到來,更多的先進生產方式與科技的帶入,也極大的衝擊了以漁獵遊牧為主的契丹原有生產方式,打破了契丹部落原有的遊牧生活方式。
重用漢人、推行農耕文化,阿保機推崇漢文化、汲取漢文明,使得契丹民族政權,最終成為有別於漢唐時期遊牧民族的鬆散聯盟體,一躍成為封建製度國家。
沒過多久,阿保機任命妻兄蕭敵魯為北府宰相,從此北府宰相成為後族蕭氏的世傳專享官職。而真正的對外征討,從奚族開始。
奚族與契丹部族乃是近鄰,始見於北魏記載,活躍於當下,與契丹乃是近族,二者未分之前統稱為‘庫莫奚’。後來雖然一分為二,但是語言、風俗仍相同。奚族居住地西抵今達裏諾爾,南近大淩河,以老哈河為活動中心。奚族後來又分為東、西兩部,東奚南徙至琵琶川(今遼寧建昌縣境)至古北口外,西奚遷至媯州(今河北懷來)。如今這個時候,奚居於契丹南部,更靠近漢族的地方,在漢族農耕文明的影響下,社會經濟各方麵比契丹各部族略高。唐時稱新、媯、儒、武等州為‘山後’,又稱‘山北’。所以南遷的奚族又稱‘山北奚’。
去年二月,阿保機‘襲山北奚,破之。’十一月,又‘遣偏師討奚、霫諸部及東北女真之未附者,悉破降之。’(霫,xi,族名,共有三部。活動區域在今唿林、洮兒河兩流域,霫與奚雜處,曆史上霫、奚並稱。)與黑車子室韋相同,麵對日益壯大的契丹部族侵擾,奚人、霫人也依附於接壤的藩鎮,希望得到他們的保護。隻是令他們失望的是——從來就沒有什麽救世主!那些藩鎮不是自顧不瑕,就是暴政虐民,哪裏會顧及到這些遠在山北的小族。
隨著阿保機的崛起,室韋、奚、霫等部族皆聽契丹節製。奚族更是成了為契丹戌邊的藩屬,隻是因為契丹部族的殘酷壓榨盤剝,不得已叛服無常。
阿保機最初對奚族並不是一味的使用武力征服,而是采取了懷柔政策。在阿保機還在任契丹部族夷離堇的時候,就開始了對奚族的征伐。想要入塞去幽、燕之地擄掠,必須得經過奚族人的領土。
麵對打上門來的昔日同族,奚族人在大酋長術裏的統率之下,倚險而壘,契丹鐵騎不善攻堅,麵對奚人的森嚴壁壘、一時間無法攻拔。眼見的契丹戰士死傷甚眾,阿保機隻好停止強攻,派出了有膽有識的耶律曷魯前往勸降。他的想法與兵聖所言‘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不謀而合,可見戰爭藝術多是在戰爭中學習所得。武力隻是達成目的的一個手段,卻不是惟一。減少部族勇士的犧牲才是第一,生口對於氏族部落的重要性無須贅言。
曷魯奉命前往招降,阿保機隻交給他一隻箭杆。之所以會有如此情形,到不是阿保機有意這樣輕忽。此時,契丹部族尚未有自己的文字形成,箭杆便是信物。在與同是遊牧部落的奚族打交道時候,傳統的東西更有親和力。一隻箭杆足矣!
契丹好男兒耶律曷魯渾身是膽,穿林海、跨雪原,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果然,曷魯一至奚族地界,就被奚人拿獲。
等到見了奚人首領術裏之後,曷魯不卑不亢勸他道:“契丹與奚本為一家,如今卻兵戎相見,實在是不應該!夷離堇阿保機並沒有淩辱貴部族之心,漢人曾經殺害我們共同的祖先奇首可汗。對此不共戴天之仇,阿保機一日不敢忘記,日夜在尋思著報複漢人。現在積聚力量,打算南下報先祖之仇,所以派出前來求援於貴部族,傳矢以示無它。”
曷魯說著話,把手中的箭雙手奉與術裏,望了術裏推心置腹道:“阿保機此行代天行吊伐之事,撫下以德,不願與昔日同族爭鬥,免得自相殘殺,行此親者痛、仇者快之事。如果頭人要殺我曷魯,還請三思。殺曷魯一人容易,隻是從此兵連禍結,恐非貴部與我契丹部族之福。”
聽了曷魯的話,奚族大首領術裏陷入了深思。阿保機再有不是之處,也是與他共祖同源的人,現在指望漢人解圍怕是癡心妄想。以目前奚族五部的力量,仍無法與契丹部族抗衡。與其鬥的兩敗俱傷,不如體麵的降附。畢竟大家言語相通,生活習俗也相同,有什麽話都可以坐下來談的,沒有必要非得流血才可以。主意已定,立即上前,鬆開曷魯的綁縛,親自與他來見阿保機。
阿保機正在等的心焦,終於見曷魯安然歸來,還不辱使命勸降了奚人首領術裏,大喜過望。契丹部族與奚人化幹戈為玉帛,將士們載歌載舞、把酒言歡,其樂融融。
阿保機希望奚族擺脫與中原藩鎮的附庸關係,轉而支持他在塞北建立以他為首的契丹汗國。卻因為各種原因,奚與霫人時叛時降,並不是一心一意的降附。現在趁著左右無事,有必要與奚人做個最終的了斷。於是這年年底,阿保機親征西部奚。是役,所向輒下,遂分兵討東部奚,亦平之。
這一次的用兵,徹底征服了奚人,盡有奚、霫人之地土。在完成了對奚人的征服之後,阿保機又把這些被征服者的部落組織進行了改組,這也是為了方便對他們進行管理。隻是奚人並沒有按阿保機的想法就此成為他治下的順民,契丹對奚人的統治一直不是很穩定,遼天讚二年,有東扒裏廝胡損者,(這名字還能更古怪點麽?)恃險堅壁於箭笴山(山位於山海關西北70裏)不服號令。阿保機再行征討,終於撲滅了奚族人的反抗。箭笴山崢嶸險峻,遼末“四軍大王”蕭幹正是在此間自立為大奚國皇帝。不過蕭幹所部後為“三姓家奴”郭藥師所滅,此是他話,不必多提。
隻說這一次在征服了奚、霫二部之後,契丹實力更是大增。於是再次入塞到薊州地方擄掠;下一月,再次遣使前往中原與唐廷接觸,這也是他持之以恆的貫徹‘遠交近攻’政策的體現。不過這一次來,唐廷的實際掌控者右相李曜已經出征南下蜀中,因此使者並未見到,匆匆見過沒有實權的皇帝之後,按照王摶等留守宰相的意見,唐廷隨意賜予了一些絹帛之類的賞賜,使者便北歸契丹了。
眼見著部族百業興旺、國勢蒸蒸日上,中原各割據勢力之間爭鬥不已,無暇北顧,塞北各部族無不在契丹鐵騎麵前俯首帖耳,看似阿保機可以高枕無憂、安享太平的時候,忽然國內發生了嚴重的內亂。
第214章 秦王之尊(卅九)
契丹內亂暫且不表,且說李曜輕兵繞道、南北夾擊攻破劍閣,仍因劍門關天險和王宗本、王宗儒等人的拚死抵抗而損傷頗重,此時正召集諸將在劍門關關南之外臨時議事。
“右相,各軍軍醫長們方才已經臨時商議過了,他們認為隨軍攜帶的草藥加上劍門關及周邊諸地可以收集的草藥相加,基本可以滿足軍中需求,隻是此戰慘烈,傷兵之中近半無法在短期內繼續作戰,必須就地休養,其中還有約千餘傷兵預計將會致殘,需要盡快送迴關中……我軍下一階段的攻勢中,戰兵減員至少八千到九千人。”說這話的,是安排好劍門關後勤安置之後匆匆趕來的李襲吉。
李曜歎了口氣,神色微微有些黯然,一個劍門關攻堅戰,戰兵減員接近一萬,這還是智取,萬一要是強攻……恐怕就算有火神液,也未必能讓自己滿意。再說,火神液這東西,放在後世也算烈性炸藥了,威力雖然巨大,但軍械監對這東西的研究還是太慢,穩定性仍然欠佳,而且從政治影響來看,暫時還不是最佳的使用機會,能不用還是要盡量不用。
這一次劍閣之戰所暴露出來的另一個問題,就是士兵整體作戰能力的明顯下降。之所以他這次親自領兵討伐偽蜀,在明知道天下諸侯的目光都匯聚於此的情況下,仍然頓兵關下近兩個月才發動這雷霆一擊,其實也是擔心這一點,不幸的是,事實證明士兵素質的確下降很多。
十萬兵馬擴充至三十萬,這絕非一聲令下把人湊齊就算完事的。畢竟這十萬原先的河中軍本身也有新老之分,真正精銳中的精銳,不過是此前李曜親自打造的那支開山軍,無論戰術素養、身體素質,都是大浪淘沙後的上上之選,甚至還具備一定程度的文化素質——按照李曜的要求叫做“粗通文墨”。
而到了十萬河中軍時,這種精銳程度就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是放眼天下,那支河中軍的總體素質仍然可以傲視群雄,這也是李曜此前幾乎總是能夠以少勝多的一個重要原因。
可是自從這次大擴軍之後,李曜麾下唐軍的素質就一下子被拉到跟朱溫、楊行密等幾家諸侯的軍隊一個檔次了,乃至於王建的蜀軍,按照平均素質來算,也可以跟這支人數龐大的唐廷禁軍基本打個平手。
好在李曜的戰略能力仍然穩壓這個時代的大多數將領,譬如王宗本、王宗儒、王宗謹三人,而謹慎自律的新任劍閣副帥王宗範偏巧“自投羅網”被意外擒獲,這才使得智取劍門關成為可能,並被完美地貫徹實施。接著,依靠史建瑭等主要來自沙陀、代北的超一流武將們拚死作戰,才最終贏得勝利。
迴頭看看,李曜甚至第一次感到有些後怕。
以往的任何一次作戰,對於李曜這個穿越客來講,難度都不如這一次大。
不同於神木之戰的憑險堅守,不同於中原之戰的進退隨心,不同於關中之戰的蓄勢而擊,不同於河中之戰的水陸連環,也不同於山東之戰的出其不意。
這一次劍閣之戰,是李曜麵對的第一場攻堅戰,而且是一座號稱千年不破的雄關險隘,縱然朝廷上下、舉國內外對李曜早已有了“兵聖文宗”的讚譽,但李曜自己清楚,這稱唿裏頭不是沒有水分的。在劍閣這種雄關險隘,尤其是又不能使用火藥的情況下,換了其他任何一個將領來,恐怕都隻有兩種選擇:強攻或者繞行。
可若是沒有來蘇小道,繞行之路,卻是千裏之遙,對於這個時代的後勤保障能力來說,那是何等的殺傷力?
然而劍閣之戰,意義卻是無比巨大!對於李曜和整個唐廷來說,劍閣不僅必須拿下,甚至要說,必須迅速果斷、毫不費力的拿下!
王建僭位稱帝,這是近些年來自黃巢、董昌之後,第三個稱帝的一方梟雄。黃巢之亂不必說了,若不是李克用的鴉兒軍,大唐這會兒恐怕已經壽終正寢,最終李克用作為平定黃巢之亂的首功得以節度太原,如今已貴為晉王;董昌稱帝時實力不如黃巢,但僭位稱帝不是小事,唐廷下詔平亂,最後反而成就了一江之隔的錢鏐,使他趁機崛起,如今貴為越王。
而這一次,王建擁兩川僭位稱帝,也如黃巢、董昌一般,徹底與唐廷撕破臉。作為朝廷來說,這是決不能接受的叛逆,若是不能盡快討平,奉天子名號而實際割據的各路諸侯豈不都要紛紛效仿?因此作為此時朝廷的實際掌控者,李曜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馬踏成都,以雷霆閃電般的攻勢,打消其他勢力的非分之想。
但這樣一來,攻略兩川的時間過於緊迫,用兵的難度也就加大了。李曜並不是沒有想過如鄧艾當年一般偷襲陰平,但經過探查,王建對陰平的防衛頗為嚴密,這一計劃根本無從實施,因此他才會在劍門關前頓兵接近兩個月之久,在最後萬不得已之下,已經準備動用火神液時,突然得知有一條來蘇小道可以繞過劍閣,才下定決心南北夾擊、強攻劍閣。然而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劍閣雖下,損失卻著實不輕。
這一戰果,雖然他內心深處並不是太滿意,但麾下將領確實已經盡力,他也不好多說什麽,隻能在心中暗下決心,平定兩川之後,一定要留出時間,花大力氣抓一抓訓練,盡快提升軍隊戰鬥力。
不過在此時,說這些已無必要,當務之急還是迅速地趁勢橫掃蜀地,消除王建叛亂的影響,震懾天下諸侯。
因此當諸將齊聚,聆聽訓示之時,李曜並未就此戰傷亡表示不滿,而是直接下令,全軍就地休整一日兩夜,之後留下傷亡最重的兩個軍留守劍門關,自己則親率大軍直下成都,在第一時間攻占成都以北最後的防線綿州。另外,王宗本等部因劍閣被攻破,除戰死、負傷兩萬餘人之外,剩餘五萬多人被俘,也被看押在劍州,李曜並未將其臨時整編帶出。
攻下劍州的第三日,李曜親帥大軍八萬,號稱十五萬直取綿州。王建此時已經收到劍閣失守的消息,大驚之下本欲禦駕親征,被群臣所勸,乃派大將王宗朗北上綿州抵禦。
綿州,為劍閣以南、成都以北的重要據點。自劍閣、陰平兩路趨成都,都必經綿州;且綿州扼涪江上遊,控守自內水趨成都之路。蜀漢諸葛亮死後,蔣琬主持蜀漢軍事,蜀漢延熙四年時,蔣琬請自漢中徙屯綿州,曾說:“涪水陸四通,惟亟是應,若東北有虞,赴之不難,請徙屯涪。”北魏邢巒以及原本曆史上五代石敬塘攻蜀,前鋒均已破劍門關,蜀軍退守綿州,遂得以保蜀。而邢巒在表請魏主增兵取蜀時說:“今王足前進,已逼綿州;脫得綿州,則益州便是成擒之物,但得之有早晚耳。且臣之算意,正欲先圖綿州,以漸而進;若克綿州,便是中分益州之地,斷水陸之衝,彼無援軍,孤城自守,何能複持久哉!”故守綿州,可以應接三路;綿州不守;則成都大勢已去。
王建稱帝時擁兵十八萬,因為朝廷迅速做出反應,並由名動天下的右相李曜親自領兵,因此又臨時征召了約莫五萬餘人,全軍合計二十三萬左右。在劍閣一戰,王宗本等將先後損失了七八萬人,蜀軍總兵力下降到十五萬上下。由於其與各州也須留守部分兵力,因此王宗朗東拚西湊也隻帶了六萬大軍趕赴綿州設防。
王宗朗原是降將,王建割渠、巴、開三州使其鎮之,有兵兩萬餘,此時手中實力未減,但王建此次給他的四萬兵卻不是他的老部下,使用起來頗有不便。而且趕到綿州之後,對綿州城防頗為失望,心中一片冰涼。
正月二十一,朝廷南征大軍右路先鋒史儼所部進擊綿州城北江油縣,王宗朗部江油守將杜恆濤戰之不勝,率本部五千舉城而降。正月二十三,朝廷南征大軍左路先鋒劉彥琮所部經一日一夜猛攻,拿下綿州東北要地梓潼,蜀軍守將戰死,死傷及被俘萬餘。自此,綿州北麵已守無可守,綿州蜀軍總兵力下降至四萬五千。
正月二十五,南征大軍包圍綿州,蜀軍拚湊的一支約三萬人援軍在綿州以南三十裏處被徹底擊潰,被俘萬餘,餘者逃散,綿州已插翅難飛。
正月二十七,王宗朗再次發揚“打不過就降”的現實主義精神,殺監軍及都虞候,率部向李曜投降,唐軍遂據綿州。自此,南望成都,已是一馬平川,再無阻攔。
唐軍僅僅休整一夜,正月二十八,留下一軍七千人據守綿州,全軍包括王宗朗所部立刻南下,此戰擁軍十一萬餘,號稱二十萬,風雷聚會,勢不可擋!
王建後悔之餘,率殘軍八萬固守成都。
二月五日,李曜傳檄兩川,許以優厚待遇,蜀地先後共有十七州宣布反正,王建大勢已去。
二月十三,唐軍發動攻勢,成都城東西兩麵告破,王建萬念俱灰,於“皇宮”中舉火自焚。當日,唐軍大舉進城,控製皇宮、諸衙及四麵要道,曆時不足半年的王建僭位稱帝鬧劇基本平定。此役蜀軍戰死萬餘,近七萬投降。連同降兵在內,李曜在兩川兵力已達二十餘萬,在成都之戰前尚未宣布反正的諸州,大多宣布反正,偶有兩三州負隅頑抗者,也於月底告平。
蜀中,自陳敬瑄、田令孜割據後,終於再次歸屬朝廷中樞掌控。
二月二十七,天子詔書降臨,第三次加封李曜為秦王,並以德王李裕為天下兵馬大元帥,拜李曜為天下兵馬副元帥,實掌其職。
李曜上表,再辭秦王,聖人不許,遂有其爵。但鑒於蜀中方定,諸事尚多,李曜並未即刻趕迴長安謝恩,而是暫留蜀地,處理善後事宜。
------------------------------
大唐朝廷定亂成功之時,契丹的一場內亂,也匆匆爆發、匆匆落幕。
內亂的起因緣自部族內部對阿保機可汗之位的覬覦,自從阿保機從遙輦氏手中巧取豪奪了可汗之位後,其它部族的酋長們雖心有不甘,卻隻有眼熱的份。而阿保機的幾個弟弟卻動起了心思。
按照祖宗慣例,契丹可汗與各部落的首領都是三年一選,汗位既然由遙輦部移至了迭剌部,按照部族傳統,那麽阿保機的這幾個兄弟們便也有了出任可汗的可能。阿保機一共有兄弟六人,其下依次有剌葛、迭剌、寅底石、安瑞、蘇(變譯作蘇)等五人。這其中以二弟剌葛、三弟迭剌年紀稍長,慫恿了兩個年幼的弟弟寅底石與安瑞對阿保機的汗位發起了挑戰。這幾位尤其值得一提的當屬老三迭剌,此人聰明過人,是契丹小字的創製者。耶律蘇之所以沒有趟這渾水,並不是他覺悟高,因為他乃是庶出,沒有資格出任可汗之職。
說來好笑,阿保機的這幾個弟弟的叛亂不但有同黨,還有一個叛亂的組織者。這個人正是阿保機的族叔耶律轄底。說到此人,還得從多年前的一場鬧劇說起。
眾所周知,契丹部族最初是氏族形成的鬆散聯合體,直至進化發展到封建社會時期,仍長期保留著母權製痕跡,其中的民俗“再生儀”就表明了母性在社會普遍受到尊重。也可以視為契丹民族統治階層中尊崇的“母親節”!
其國俗,每十二年一次,行始生之禮,名曰再生。惟帝與太後、太子、及夷離堇得行之。又名覆誕。普通人是沒有資格舉行再生禮的,隻有帝、後、太子、夷離堇等廖瘳數人才可以每隔十二年迴顧一次初生時的情景,以表達對母親的崇敬感激之心。這是具有契丹民族特色的一種孝文化。然而就是這樣一種民俗,卻成了耶律轄底利用的上位工具。
李唐時期,迭剌部的雅裏立遙輦氏為可汗之後,他出任契丹聯盟中夷離堇一職,迭剌部因此也逐漸成為最顯貴的家族,當初,夷離堇一職同可汗一樣,都非世襲,而是在一個確定的家族中世選,在雅裏任契丹部族聯盟夷離堇一職之後,夷離堇一職就成了迭剌部中的專享。當時任夷離堇一職的偶思(耶律曷魯之父)死後,族人共同推舉他的族兄弟罨古隻繼任。哪知道就在罨古隻準備舉行再生禮後履新的時候,意外卻發生了。
再生儀禮儀特別的煩瑣,罨古隻在進入到一個新帳之後,由“再生母後”入帳搜索,並與在場的部眾反複問答。正當罨古隻準備重生的時候,他的異母弟轄底卻身著紅袍,頭戴貂蟬冠,神氣活現的騎在一匹白色駿馬之上出現在眾人麵前。他早已安排好的心腹齊聲歡唿“夷離堇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