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件事,別人可以毫無反應,李曜不能沒有反應,或者說:朝廷不能沒有反應!


    也許……這是個機會。


    李巨川看見李曜眼中閃過一絲光芒,微微露出笑容,悠然道:“右相,這可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啊……”


    ------------------------------


    附文:契丹起源至進入汗國時代。


    契丹是一個飽經苦難的民族,它的最初產生就是由於強鄰的打擊。那麽契丹族怎麽產生的呢?


    如前文所述,契丹乃是鮮卑宇文別部,這裏先交代一下宇文部的來龍去脈。宇文部的統治者並非鮮卑土著,據說其始祖葛烏菟是“炎帝之裔”。(又是炎黃苗裔?給自己找個高貴出身,冒認祖宗這在古代司空見慣,阿鬥也有個匈奴孫子劉淵。)他們原居陰山,後為冒頓可汗所敗,遂遷至遼西郡塞外,統治了以鮮卑為主的部民。這些部民就是契丹的前身。


    東漢末,檀石槐統一鮮卑各部,盛極一時。可惜他死後,鮮卑聯盟就土崩瓦解。此後鮮卑分裂為三大集團,西部是檀石槐後裔步度根集團,據有雲中、雁門一帶;中部是軻比能集團,分布於代郡、上穀一帶;再往東是原來聯盟東部大人所能領的各部落,分散在遼西、右北平和漁陽塞外。其中以軻比能部最為強大,軻比能被推為鮮卑首領,控弦十餘萬騎,屢屢抄略中原。因此與魏國結下了梁子,公元235年,他被魏幽州刺使王雄遣刺客害死,鮮卑再次陷入了分裂混亂局麵。按《遼史世表》所稱軻比能為契丹先世,依此來看軻比能集團即是後來的宇文部。


    到了西晉時,宇文部強大起來,占據遼東廣大地區,西鄰拓跋,東接慕容部,稱雄一方。誰知不久慕容部出了個英雄人物慕容廆。他勵精圖治,國勢日強,屢次擊敗宇文、段部和高麗。325年慕容大敗宇文部,333年,其子慕容皝繼位,又滅段部,盡降其眾。而此時宇文部卻陷入內亂,東部大人逸豆歸驅逐首領乞得歸自立,因他是“篡竊得國”,引起“群情不附”,使宇文部走上了下坡路。344年,慕容皝率軍20萬親征宇文,盡俘其軍。宇文部眾5000餘落被遷至昌黎,餘眾有的逃入高麗,有的奔匿鬆漠。


    值得一提的是,宇文氏並未因此銷聲匿跡,他們的後裔在隨後的曆史上出盡了風頭。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大將宇文覺滅西魏,建立北周。北周建德六年(公元577年),宇文扈又滅北齊,統一了北方。假使沒有楊堅篡位,統一中國的就是宇文氏了。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丞相宇文化及殺死了隋煬帝,又滅亡了一個朝代。他的兒子宇文成都,勇武過人,被演義中評為天下第二好漢。


    契丹之名最早出現在公元378年,據《三國史記》記載:“高句麗小獸林王八年,契丹犯高句麗北境。”而此前尚未有史書出現契丹之名。而在此三十四年前,晉建元二年(344年)宇文部為慕容部所敗,其首領逸豆歸走死漠北。陳述先生認為逸豆即是契丹的音變,歸是一個語尾。但在此之前,宇文部還有個與契丹音值更相似的首領,叫做乞得歸。325年後趙石勒加乞得歸官爵,乞得歸奉石勒命出兵攻慕容部,自是宇文部與慕容部結怨。慕容部結拓拔部、段部據戰,乞得歸據守澆水(今西拉木倫河)慕容部大敗乞得歸軍,乞得歸敗走,於333年為東部大人逸得歸所逐,流亡在外。這些不願意跟隨逸得歸也可能去投奔了前首領乞得歸。另《周書》記逸豆歸為侯豆歸,其子宇文陵曾仕燕,宇文泰即為逸豆歸五世孫。據此推斷,契丹之祖未必就是逸豆歸,乞得歸更有可能是契丹之祖。


    究竟誰才是契丹的創始人,這還很難迴答。因為契丹語尚未破解,目前連契丹一詞的真正含義都沒有定論。按《金史》的說法,契丹一詞意為镔鐵,因此大多數人認為這是一個不可分割的詞組。近年來內蒙有位民間學者舍丹紮布,用蒙古語解析契丹語。他認為契丹一詞就是蒙古語的奚丹或奚丹木,就是用木棍和鐵棍猛擊動物之意,大略與镔鐵之意接近。然而在不少資料中,我們也常常看到以“丹”代指契丹。另外鄭德英認為,契丹一詞可解為奚東,就發音來看奚、契相似,東在古音中讀作丹。


    放下這段爭執不論,契丹的產生形成應是在宇文部這兩次分裂之時無疑,也就是在333年到378年這四十五年間。在此期間有一位首領收拾殘部,形成了一個新的集團,這便是契丹與奚的前身。按《魏書》的說法,此間這兩個民族還在一起活動,到了登國三年以後才分開。


    過了幾十年,經過一番休養生息,他們漸漸強大起來。遊牧民族嘛,總是四處遷徙的,人口多了,活動的地盤就大了。他們活動到高句麗、北魏的邊界地帶,與當地人發生了衝突。誰知這樣一來竟然惹禍上身,高句麗倒還好對付,可得罪了北魏這位大佬,他們麻煩大了。“小小部落,竟敢太歲頭上動土!”北魏太祖拓跋珪龍顏大怒,登國三年(388年)禦駕親征,把他們打得大敗。從此契丹和庫莫奚分背,各自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


    經過這次打擊,契丹銷聲匿跡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半個世紀後,才重新出現在史書上。太延三年(437年),契丹遣使向北魏朝貢。太平真君年間(440—450年),又向北魏歲貢名馬。這次他們是以八個部落分別向北魏進貢的,這八個部落就是前文提到的契丹古八部:悉萬丹、何大何、具伏佛鬱、羽陵、日連、匹稗、黎和吐六於。也有的學者認為,契丹古八部名稱應該是悉萬丹、何大何、具伏佛、鬱羽陵、日連、匹黎爾、叱六於、羽真侯。這段時間,契丹與北魏朝廷關係相處得比較友好,北魏讓他們“得班饗於諸國之末”,允許他們在和龍、密雲間互市交易。


    當時契丹的周圍,強鄰四顧,東有高麗,西有柔然。遊牧於東西兩強間的契丹八部,時常遭到鄰國、鄰族的侵逼,處境艱難。太和三年(479年),高句麗和柔然想瓜分契丹鄰居地豆於的地盤,對契丹也虎視眈眈。唇亡齒寒,契丹人非常害怕。有一個莫弗賀(首領)勿於幹脆率領部落內附北魏,北魏將他們安置在白狼水(大淩河)以東。為了抵禦強鄰侵襲,各部聯係日益密切,大約在5世紀中葉,古八部組成了以悉萬丹為核心的聯盟。


    北魏正光元年(520年),柔然汗國發生了一起內訌。可汗醜奴為其母及大臣所殺,其弟阿那環剛繼位十來天,就被族兄示發戰敗,投歸北魏。柔然的不幸,卻是契丹之幸。契丹乘機向西擴張,抄掠其東方諸部。523年又出兵襲擊柔然,殺其首領鐵伐,算是出了一口惡氣。


    數年之後,北魏爆發了六鎮大起義,阿那環卷土重來,柔然汗國稍稍複興。不過此時柔然已無複當年風光,契丹得以與其抗衡。可惜好景不長,看到契丹日益強大,北齊十分不爽。天保四年(553年)九月,北齊借口契丹犯塞,率軍北討,司徒潘相樂率精騎五千,自東道趨青山,安德王韓軌帥騎四千東斷後路。文宣帝高洋親率主力出擊。契丹大敗,男女被掠十餘萬口,損失慘重。


    與此同時,突厥人在西方崛起。在新興的突厥麵前,曾經不可一世的柔然汗國屢戰屢敗,國勢江河日下。突厥木杆可汗即位後,最終滅亡柔然,繼而又侵襲契丹。契丹剛剛受到重創,無力與之抗衡。在強大的軍事壓力下,大多數契丹部落歸附了突厥。另有萬餘家避亂東走,寄居高句麗,古八部聯盟由此瓦解。


    二十多年後,中原又建立了一個強大的王朝——隋朝。隋朝建立之後,為了抗衡突厥,隋文帝采納長孫晟的建議,“遠交而近攻,離強而合弱”,對突厥采用分化打擊的戰備。一麵在突厥諸汗間製造不和,一麵遣使招諭契丹。這一遭果然奏效,突厥分裂為東西兩個汗國,對契丹的壓力大大減輕契丹從而得以休養生息。開皇四年(584年)契丹諸莫賀弗入隋朝貢。在得到隋朝認可後,契丹各部紛紛遷迴故地,陷於突厥和寄居高麗的部眾相繼來歸,自是契丹形成了十部。此時的契丹還非常弱小,各部兵多者不過三千,少者才有一千。為了抵禦外敵,各部聯合起來,“有征伐,則酋帥相與議之,興兵動眾合符契”。


    契丹剛剛發展有了一點起色,不料到了大業元年(605年),又經曆了一次浩劫。是年,隋朝官員韋雲起借口契丹入寇營州,與突厥貴族合謀襲擊契丹,俘掠男女四萬餘人,盡殺男子,然後瓜分了畜產與女子。這起大慘案造成了契丹人口巨大減員,但這一次他們並沒有分崩離析,不久之後,他們又聚合起來。他們分為八部,分別是達稽部、紇便部、獨活部、芬問部、突便部、芮溪部、墜斤部、伏部。飽經顛沛流離之後,他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組建了一個新部落聯盟,史稱大賀氏聯盟。至此,契丹的曆史又翻開了新一頁。


    契丹,這真是一個頑強的民族。他就像一棵再生草,盡管受盡磨難,但風雨過後,卻總能涅槃重生,茁壯成長。


    大賀聯盟組建之時,中原也發生了巨變,驟然之間,盛極一時的隋帝國土崩瓦解,突厥再次歡騰起來,契丹隻得臣服突厥卵翼之下。對於突厥這股強大的勢力,中原群雄無不拉攏賄賂,希望其為己所用。中原動蕩之際,突厥趁火打劫,撈了不少好處。然而隨著唐朝統一天下,突厥再也無法保持這種政治上的優勢,好處也越來越少。嚐慣了甜頭的突厥很不甘心,在頡利可汗的率領下,突厥鐵騎頻頻進犯。貞觀元年(626年),唐太宗剛剛即位不久,二十萬突厥大軍直逼長安,京師震動。麵對來勢洶洶的突厥人,唐太宗暫且忍讓,送與大量金帛財物,又與之結盟。頡利得了好處,又見唐朝軍容嚴整,亦不敢貿然攻擊,方才引兵退去。


    頡利沒有想到,他這次麻煩大了,他得罪了中國曆史上少有的一位英武之主。此事極大地震動了唐朝,唐太宗絕心幹掉突厥。同隋朝一樣,在打擊突厥之前,唐朝也積極地爭取契丹,以斷其右臂。


    在高祖武德年間,契丹已經與唐有幾次接觸。那時的首領叫咄羅,他可能是大賀氏第一位首領。唐太宗時,契丹首領換成了摩會。在與諸部首領反複探討之後,權衡再三,摩會終於決定選擇新興的唐朝。貞觀二年,摩會第一次入唐朝貢。第二年,摩會再次入朝,唐太宗賜之以旗鼓印信。


    契丹歸唐,頡利可汗如針芒在背,便提出以梁師都交換契丹部眾,被唐太宗斷然拒絕。同年十一月,唐太宗命李靖率十餘萬大軍,分道進擊突厥。次年李靖出奇製勝,大敗突厥。頡利欲逃往吐穀渾,途中被俘。打掉突厥這個boss,唐朝威信大增,邊疆部族紛紛歸附,契丹更加死心塌地跟隨唐朝大哥。在唐滅高句麗的戰爭中,契丹多次奉詔出兵。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摩會的繼任者窟哥“舉部內屬”。唐朝於契丹地置鬆漠都督府,以達稽部為峭落州,紇便部彈汗州,獨活部為無逢州,芬問部為羽陵州,突便部為日連州,芮溪部為徒河州,墜斤部為萬丹州,伏部為匹黎、赤山二州,並玄州為十州。唐任窟哥使持節十州諸軍事、鬆漠都督,封無極縣男,並賜國姓李氏。第二年,唐朝又於營州置東夷都護,統轄契丹與奚諸部。


    契丹地當要衝,對於唐朝控製突厥與遼東極其重要。唐朝為了更牢固地控製契丹,采用賞賜、和親等手段加意籠絡大賀氏聯盟和契丹各部首領。大賀氏首領也需要借助唐朝的支持鞏固其地位和權力,維持契丹聯盟的穩定和發展,抵禦突厥的侵擾。他們不斷遣使或親自入覲、朝貢,按照唐朝的要求派遣質子和率本部軍從征。


    唐朝雖然有心控製契丹,但實際上並不擅長統治遊牧民族。特別是儒家正統思想教育出來的官員,對這方麵的工作可以說很小白。在他們心裏,仍然還是“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那老一套,而且骨子裏對少數民族同誌有種高人一等的優越感。放在今天來說,在民族地區做工作是需要耐心細致的。唐帝國的官員們可不這麽想,他們當官,是來做大爺的。可是這些東西並不是放之四海皆準繩的真理,契丹人不吃這一套,這樣不可避免地就要有負君恩了。當然這也怪不得這些官員,因為在帝國的體製中,從來就沒有之方麵的教程。不懂可以學嘛,可是向蠻夷學習,對於好為人師的帝國官員來說,比抹脖子自盡要難得多了。唐朝方麵,卻一直沒有找到症結所在,一味依靠武力鎮壓。


    窟哥死後,唐朝與契丹的蜜月就結束了。唐顯慶五年(660年),阿卜固繼任鬆漠都督。這位新都督阿卜固一上任就改變了摩會以來的親唐政策,率契丹各部與庫莫奚人合兵叛唐。唐以定襄都督阿史德樞賓為行軍總管,北伐契丹。大在在即,奚人突然倒戈,阿卜固兵敗黑山,被薛仁貴擒送洛陽。這起事件沒有引起唐朝的足夠重視,更沒有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對於此事,唐朝亦不予追究。平定叛亂後,唐朝封李窟哥之孫李盡忠為武衛大將軍,令其繼續執掌鬆漠都督的旗鼓印信。李盡忠這個名字,頗具諷刺意味,名為盡忠,實則不但不忠,還要興兵作亂。


    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年初,契丹境內發生了嚴重的饑荒。


    當時主管契丹事務的營州都督趙文翽,對於這次災荒卻無動於衷。這位趙都督高高在上,平日裏作威作福,對契丹首領極不尊重。李盡忠的嶽父來上訪,趙不但不給解決問題,竟然還多次出言羞辱。


    趙的言行引起了和契丹諸部首領極大的憤慨。“這個狗官,欺人太甚!”“該千刀萬剮!”聯盟大會上,首領們宣泄對趙文翽的種種不滿。“幹脆反他娘的!”一個部落首領說道。“可是朝廷兵多將廣,此舉無益以卵擊石。”李盡忠猶豫道。“眼下武氏篡國,人心不服,我等舉事,天下李姓宗王勢必起兵唿應。”這時李盡忠的大舅哥孫萬榮陳說道。“孫將軍說得對,武媚娘兔子的尾巴長不了,此舉順天意,合民心,現在起兵正是時候。”各部首領無不讚同孫萬榮的提議。那時大唐,招牌也由李唐換成了武周(為行文方便,以下仍用唐朝)。武則天登基,舉國嘩然,各地宗王蠢蠢欲動。李盡忠等人認為時機成熟,遂決心反唐。


    這年五月,李盡忠自號“無上可汗”,以孫萬榮為將。二人率眾占據營州,殺趙文翽,起兵反唐。不到一個星期,李盡忠就聚兵數萬,進逼檀州。消息傳來,武則天本有心招撫,不料李盡忠一點都不買帳,反說道:“何不歸我廬陵王?”


    “這兩個狗賊,氣死朕也。李盡忠,盡忠個屁!”武則天暴怒,“傳詔下去,李盡忠改為李盡滅,孫萬榮改為孫萬斬,人人得而誅之。有得其首級者,賞金百兩。”接著她詔令左鷹揚威將軍曹仁師、右金武威大將軍張玄遇等二十八員大將,率二十萬大軍直取營州,準備一舉剿滅李盡忠的叛軍。


    朝廷重兵進剿,本在李盡忠預料之內,他早已做好了應對之策。敵眾我寡,當然不能硬拚,契丹人想出了一條以少勝多的妙計。唐軍取營州,黃獐穀是必經之地。此處地勢險要,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李盡滅在這裏集中兵力,設下口袋陣。如何才能讓唐軍進入這個圈套呢?契丹人做足了全套的戲。李盡忠先放出消息說要北奔大漠,然後讓守衛假裝懈怠,故意放跑了幾個唐軍俘虜。借這些戰俘們之口,向唐軍統帥曹仁師傳遞了這個假情報。這還不算,李盡忠又挑選了一些老弱殘兵,將幹瘦牲畜牽到路邊遺棄,製造契丹饑饉民衰,誠意歸降的假象。唐軍見狀,更加確信契丹已毫無鬥誌,不堪一擊,於是曹仁師親率精騎快馬直奔黃獐穀。待唐軍進入伏擊圈後,契丹人亂箭巨石齊發。唐軍猝不及防,登時大亂。契丹聯軍四麵出擊,唐軍大敗,曹仁節、張玄遇被俘。黃獐穀一役,李盡忠大獲全勝。之後,李盡忠又製作假軍牒,把後續部隊騙入穀中,故技重施,全殲唐軍。


    初戰告捷,契丹將士信心倍增,乘機向南發展。然而在平州,李盡忠遭到了武攸宜部的重兵阻擊。與此同時,孫萬榮夜襲檀州,也被守將張九節率軍擊退。李盡忠退兵營州,準備伺機再戰。就在這個關鍵時刻,李盡忠卻一病不起,與世長辭。對於李盡忠的英年早逝,我不禁要問:蒼天啊,為什麽總是忌妒人間的英才呢?李盡忠和武攸宜,命運和這兩個人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武攸宜資質平平,並不擅於行軍打仗,卻是一員福將。他本是誤打誤撞,卻成功阻止了契丹南下。


    生性要強的武則天不肯善罷幹休。神功元年(697年)三月,女皇又遣王孝傑、蘇宏暉率兵十七萬征討。在孫萬榮的率領下,契丹軍利用自己熟悉的地形,巧妙地與之周旋,將唐軍引至懸崖,然後迴兵猛攻。此役王孝傑戰死,蘇宏暉逃遁,唐軍將士死亡殆盡,萬榮乘勝入據幽州。女皇急遣武懿宗、婁師德、沙吒忠義等將,率兵二十萬阻擊契丹。懿宗軍至趙州,不敢進,退至相州。萬榮領軍鼓行而南,兵勢甚銳。


    就在孫萬榮高歌猛進之時,突厥卻伸出了黑手。為了利用突厥打擊契丹,武則天給了突厥不少好處。默啜可汗心滿意足之後,引兵南下,在契丹人背後捅起了刀子。擄掠契丹牛羊牲畜、男女人口眾多,給孫萬榮以沉重打擊。同時女皇又使出釜底抽薪之術,分化聯軍陣營。奚人再次表現出牆頭草的本性,背離契丹而去。唐軍趁勢進擊,擒契丹將何阿小,降李楷固、駱務整,契丹潰敗。萬榮率數千騎東撤,至潞水東,被手下侍衛所殺。大賀氏聯盟轟轟烈烈的反唐戰爭宣告結束。戰後,契丹又歸附了老東家突厥,與唐朝斷絕來往十幾年。


    這次戰爭,對唐朝與契丹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平心而論,武則天隻是一個中主,治理中原基本是延續高宗政策,還算勉強湊合,管理邊疆、用兵打仗卻明顯是她的軟肋。她舉大唐傾國之力,連年勞民傷財,實在是得不償失。在她當政期間,邊疆部族日漸離心,唐朝逐漸失去了對北疆的控製,突厥再起,靺鞨立國。經過契丹之亂,唐朝再也無法維係對北方各族的有效統治。如果不是唐太宗留下了一個堅實的底子,唐朝恐怕就此就要中衰了。契丹方麵雖然教訓慘痛,但與強大的唐軍交手中,幾次占得上鋒,讓他們看到了自己的實力,由此樹立了建國立政的雄心。同時,此戰之後,大賀氏的實力大大削弱,在聯盟中的地位開始下降。在戰爭的壓力下,出於生存的需要,軍事首長的重要性卻越來越強。


    在這種情況下,日漸老去的李失活不得不為大賀氏家族的將來考慮,他決定迴歸認可大賀氏世襲的唐朝。開元二年(714年),李失活遣使入朝,玄宗倍加撫慰。三年複置鬆漠都督府,以失活為都督。四年,封失活為鬆漠郡王,行左金吾衛大將軍,又於柳城重置營州都督府。為了能夠有效控製契丹,唐朝送給李失活一位假公主。當然這公主不是白送的,娶了公主就要留下質子。唐明皇以為這次的工作做的很到位,可以將契丹人牢牢拴住了。


    然而唐朝羈縻政策與契丹的族情並不相符。唐朝希望自己欽定的大賀李氏世襲,代理自己在契丹的統治。而契丹內部則仍要經過選舉,選出符合自身利益的首領。聯盟長之外,大賀聯盟另有自己推舉的軍事首長。大賀聯盟後期,軍事首長的權威已與聯盟長有了分庭抗禮之勢。這種變化,唐朝並不知情。


    李失活一死,這個問題就暴露出來。失活死後,其兄娑固繼任為鬆漠都督。當時的軍事長叫可突於,此人驍勇善戰,又深得人心。娑固對他非常忌憚,處心積慮想要削奪其兵權。繼任不久,娑固與可突於入唐朝覲。把酒言歡之後,唐朝為四方朝貢使團安排了一場盛大的文藝聯歡晚會。隻見一位唐朝mm明眸浩齒,媚笑盈盈,秋波流轉,廣袖輕舒。把個可突於看得鼻血長淌,他本是性情中人,又多喝了幾杯,一時按捺不住,跑過去拉住那位mm白嫩的小手,大膽地進行表白:“妹妹跟我迴契丹吧,包你一生享不盡的榮華富貴”。那妹子哪裏料到會跑出這麽一個孟浪漢子,頓時嚇得失聲驚叫。可突於酒後失態,惹得哄堂大笑。好好一場晚會被可突於掃了興,帝國官員不禁勃然大怒,叫來保安將可突於架了出去。


    “天子腳下,不是爾等撒野耍潑之處!”“讓那位姑娘和俺迴契丹吧”“這廝好生無禮,某不降罪於汝,已是法外開恩,沒想到你還得寸進尺,萬勿再作非分之想!”“可是娑固還能帶迴了一位如花似玉的公主。俺好歹也是堂堂大帥,給個麵子。”“放肆,娑固乃是朝廷命官,汝區區部落牙官,豈可與之相提並論!某聞汝曹素無義於君長,今歸我大唐,當習我大唐禮義。為人臣者,當恪盡忠恕之道,豈可妄生覬覦之心?”“直娘賊……幹你祖宗!”


    事後,那位長官又劈頭蓋臉對可突於一頓數落,可突於本想讓那首長把美女賞賜給他,沒料到碰了一鼻子灰,惱羞成怒,對這位長官破口大罵。那首長正在那瓜嘈不休,不料可突於如此出言不遜,一時怔住了。“夷狄之人不知禮義,加之今日酒醉失言,萬望海涵。”李娑固連忙道歉。“某聞此人素來跋扈,連你也不放在眼裏,你這都督是吃幹飯的嗎?”那長官指示李娑固要對可突於嚴肅處理。


    李娑固竊喜,心想這正是除去可突於的天賜良機,迴到自己地盤,便悄悄聯絡奚族首領李大酺,準備將可突於除之而後快。不料事情泄露,傳到可突於耳中。“這條唐狗,老子早就看他不順眼。既然他不仁,休怪我無義。”可突於當機立斷,先發製人。


    開元八年十一月,可突於起兵突襲李娑固,娑固兵敗,逃至營州。可突於窮追不舍,親斬李邵固、李大酺,並生擒前來支援的唐將薛泰。營州都督許欽澹退守榆關。不過這次可突於沒有走李盡忠的老路,他見好就收,奪取營州之後,他就立李邵固的堂弟李鬱幹立為鬆漠都督,又遣使赴唐請罪。對可突於這個燙手的山芋,唐朝也無可奈何,玄宗不想把他再逼成李盡忠,隻好從其所願,承認既成事實。這樣,契丹軍政大權盡歸可突於之手,大賀氏名存實亡。


    開元十年,李鬱幹入朝,唐朝又送給他一位假公主。不到兩年,李鬱幹去世,死因不明。其弟吐幹繼任為鬆漠都督,並按照契丹人的習俗,娶了自己的嫂子——那位唐朝假公主為妻。可到了第二年,吐幹就在契丹呆不下去了,帶著公主老婆逃到了長安。“陛下,打死我也不迴去了。”吐幹抱住玄宗大腿,死活賴著不走,他不想再步哥哥們的後塵。


    可突於也不管他,又立了李盡忠之弟邵固為鬆漠都督。這年十一月,唐玄宗泰山封禪。鬆漠都督李邵固奉詔南下,協辦這次封禪大典。大典辦得很成功,玄宗與邵固也十分投緣。玄宗一高興,便拜邵固為左羽林大將軍、靜折軍經略大使和廣化郡王,並將皇家宗室外甥女——東華公主嫁給李邵固為妻。見邵固抱得美人歸,可突於心裏直癢癢,又想起了那位長袖善舞的唐朝mm。開元十八年(730年),又到了朝貢時候,可突於親赴長安。


    “可否代我向皇上轉告,給我也娶一位大唐公主。”朝會完畢,可突幹對接待他的中書侍禦史李元紱說道。“哎呀我的大帥,您真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啊。我大唐隻認禦賜國姓的大賀李氏。您這要求,我無能無力。”李元紱一口迴絕。可突於大帥見唐朝君臣根本不把自己當迴事,咽不下這口鳥氣,又生了反心。一迴鬆漠,他就把都督李邵固一刀哢嚓。這一迴他再沒立大賀一係,而是改立了遙輦氏屈列,率部投奔突厥,再也不奉唐朝號令。從此,契丹政權轉入了遙輦一係手中。那麽唐朝如何處理這次突發事件呢,還會對這位桀驁不馴、屢次反叛的契丹大帥姑息嗎?


    不出所料,可突於再次反叛,令唐朝震怒。尤為讓唐廷不能容忍的是,可突於走時還把奚族部眾裹挾大半。成為光杆司令的奚長李魯蘇,帶著兩位唐朝公主狼狽地逃到長安。


    玄宗急詔幽州長史趙含章率部征討,接著又詔單於大都護忠衛李浚統十八路總管兵大舉進剿。開元二十年(732年)三月,唐軍前鋒趙含章與可突於狹路相逢。可突於見唐軍銳氣正盛,也不接戰,佯裝敗退。趙含章不知是計,緊追不舍。突然可突於伏兵四起,唐軍頓時大亂,眼看敗局已定。這時唐將烏承玼半路殺出,方才解得主帥之圍。數日之後,唐將李禕率大軍趕到,唐軍合兵一處,兵勢大振,可突於招架不住,向北遁去。


    第二年,可突於從突厥借來兵馬,卷土重來。三月,可突於與唐軍在都山腳下展開廝殺。正當兩軍難分高下之時,唐軍屬下四千奚兵卻臨陣嘩變,致使唐軍腹背受敵,苦戰過後,六千唐軍壯烈殉國。玄宗很生氣,後果很嚴重。他不得不使出殺手鐧,把大將張守珪調來對付可突於。張守珪戎馬一生,端得是一員良將。他一來,果然不負眾望,扭轉了戰局。可突於與張守珪交手,屢戰屢敗,家底越拚越少。經過一年持久戰,可突於的部隊被拖挎了。到了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冬天,可突於人困馬乏,有些堅持不住了,便遣使向張守珪請降。


    接到降書,張守珪派秘書王悔前去接洽。到了契丹人營地,王悔心中暗乎上當。原來可突於並非真降,隻是緩兵之計,意欲拖延時間,之後投奔突厥。好個王悔,真不愧是一位孤膽英雄,在殺機四伏之中,恁是闖出一條生路。他聞聽蜀活部首領李過折是大賀後人,與可突於素來不睦。他計上心來,與李過折秘密會晤,兩人一拍即合。第二天夜裏,當可突於還在睡夢之中時,李過折給他來個一鍋端。


    可突於被搞定後,唐朝封李過折為北平郡王、鬆漠都督,統帥契丹各部。大賀氏複辟,唐朝算是恢複了對契丹的統治。然而李過折資質平平,難當大任,再加上他陰謀殺害可突於,人們對他極不信服。正如耶穌所說:凡動刀劍的,必死於刀劍之下。李過折的都督寶座還沒有坐熱,可突於的同黨耶律涅裏就發動兵變,讓他的腦袋搬了家,最慘的是被涅裏盡屠其家,可憐大賀氏一百多年的基業就這樣劃上了句號。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可突於和李過折白忙活了一場,到頭來卻讓涅裏撿個大便宜。


    此時,各部落的酋長們個個擁兵自重,摩拳擦掌。在這種情況下涅裏表現的非常明智,他奪權以後,心裏很清楚,知道自己難以服眾,搞不好還得賠上性命。權衡利弊之下,他“讓阻午而不肯自立”,以退為進,把遙輦氏搬出來做可汗。遙輦氏在契丹素有人望,是可突於樹立的標杆。遙輦氏的迪輦俎裏又是八部統帥,是個實力派人物。推他出來名正言順,誰也不敢說三道四。而他作為擁戴可汗的大功臣,大權獨攬,挾可汗以令酋長。進則可稱君王,退亦不失諸侯。這一招非常高明,既掌握了實權,又穩住了鎮角,同時堵住了話柄。在權力誘惑下,能如此進退自如,實非一般人物所能為之,想來背後必有高人指點,說不定他背後那個人正是漢人的落弟秀才。當然這也是形勢使然,是諸種力量妥協後的產物。


    經過長期的戰爭,契丹部落離散,人口大減,八部僅存五部。局勢穩定下來以後,涅裏立即著手整頓和重組部落,新八部為迭剌(旦利皆)、乙室、品(頻沒)、楮特、烏隗、突呂不、涅剌、突舉。通過這次資源分配,涅裏將契丹的精兵強將都整合到自己家族統領的迭剌部,從而牢固樹立了個人班底。


    同時他又劃分了貴族世係,父係氏族三耶律分為七,母係氏族二審密分為五。在這次調整中,他將大賀、遙輦析為六,而世裏合為一,大賀、遙輦被大大削弱,而世裏則一家獨大。經過他這一係列改革,世裏家族統轄的迭剌部成為八部中最強的一部,權力進一步得到鞏固,基本上架空了可汗的權力,成了契丹事實上的統治者。


    穩固了地位之後,涅裏參照唐與突厥的製度,結合本族的實際情況,“置官屬,刻木為契,穴地為牢”(《遼史·營衛誌》),建立起的日常組織製度。這樣,契丹國家初具規模,契丹曆史進入了汗國時代。


    第214章 秦王之尊(廿二)


    長安,東郊。


    這一日龍旗招搖,龍幄飛揚,百官肅肅,天子郊迎。


    大唐天子李曄冠冕加身,立於道中。此時正掌控長安城的左羽林大將軍李筠陪侍其側,麵色端肅,看不出半點異狀。


    忽的,百官中開始出現些許低語之聲,目光齊齊往東望去。卻見東麵官道之上走出一支大軍,旌旗舞動,駿馬連綿,頂頭有代天征伐的大纛。


    緊接著迎麵而來的則是“隴西郡王李”、“關中四麵行營都統李”、“中書令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李”、“護國軍節度使李”……


    隨著大軍越來越近,文武百官也都緊閉其口,紛紛肅然相對。左羽林大將軍李筠忽然擺一擺手,臨時充作天子儀仗的左羽林軍迅速變陣,讓開道路,分立四野。


    東來那支大軍前軍之中,一匹身披玄色馬鎧的駿馬在馬上騎士的操控下越眾而出,眾人得見馬上騎士模樣,均不禁心頭一讚。


    隻見那騎士身著頂盔貫甲,一身玄黑,腰間掛著一柄樸實無華的冷鍛橫刀,馬上掛著雕弓箭囊。那模樣當真是英氣勃勃,俊容無雙。


    但最引人注目的,卻是他左手高持的天子旌節。


    眾人正心神搖曳之際,那騎士忽然翻身下馬。與此同時,他身後又有一騎飛馳而出,馬上魁梧的騎士下馬更快,百官尚未看清他的動作,這騎士已然跪倒旌節麵前,雙手向上平托。


    持節騎士雙手遞過旌節,放在魁梧騎士手中,然後取下頭上的兜鏊,朝天子李曄走去。眾人如何看不清,此人正是大勝歸來的朝廷中書令、右相李正陽!


    眾人正各懷心思地琢磨李曜會如何麵對這一幕,卻見李曜快步行至天子近前,尚未待擠出一臉笑容的李曄說話,已然俯身下拜,雙手高遞,呈上一物,口中朗聲道:“臣李存曜,奉聖命代天征伐,今賴祖宗庇佑、陛下洪福,文勤武勇,三軍用命,得勝歸來,特繳兵符,請陛下驗明。”


    此言一出,莫說李曄,便是文武百官,也齊齊震驚。


    李曜竟然玩出了上繳兵符這出戲!


    須知大唐開國初年,行軍大元帥出征歸來,的確是要上繳兵符的。可自從安史之後,中樞漸漸失威,天下節鎮日多,父死子繼,莫由君意,如今李曜雖是朝廷右相,可他手中的這支大軍,卻全然都是河中鎮兵,何時需要向天子上繳什麽兵符了?


    既然如此,這繳兵符之舉,便隻能看做是做個姿態。然而即便隻是做個姿態,這姿態也太驚人了一些!倘若李曄此時當真接過這塊象征著河中節度使領兵大權的兵符……


    李曄果然呆了一呆,雖然眼饞,卻哪裏敢要?擠出笑容,用發澀的喉嚨道:“愛卿奉旨出征,如今凱旋歸來,乃是中樞威立、天下振奮之大功臣,況且鳳翔戰事未畢,這兵符如何能交?朕意,還是由愛卿收著,待日後四海升平,再論此事不遲。”


    李曜麵色平靜,恭敬地道:“既是陛下信任,委臣以討賊興複之責,臣身為宗室貴胄,又為朝廷宰執,敢不盡心竭力,已報聖人恩遇?”


    李曄心中苦笑,麵上卻不敢表露半點,親自上前扶起李曜,還不得不一臉關懷地道:“國朝不寧,天下多事,若非愛卿坐鎮中樞,朕心中何言安暢?此番東征西討,往返奔波,實是辛苦了愛卿,愛卿如今乃我大唐梁柱,千鈞重擔,俱在卿肩,可不能有半分疏忽啊……來,愛卿,且與朕同車而入!”


    李曜連忙辭謝:“聖人雲:君君,臣臣。臣下縱有微功,焉能與君王同乘?請陛下登車,臣願為陛下執韁禦之。”


    周遭高官又是一驚,卻聽李曄朗聲一笑,執手把臂拉過李曜往天子禦駕走去,口中道:“朕既然是君,君之命,臣安當推辭?來,卿與朕同乘,若再推辭,朕可就隻能為卿家牽馬執韁了。”


    李曜左眼微微抽搐,忙道:“臣惶恐……臣……”正說著,卻已被拉至禦車邊。李曄麵露笑容,伸手虛引:“愛卿,請。”


    李曜輕輕一歎,似是無可奈何之下做最後堅持,微微躬身,語氣堅決:“陛下先請。”


    “哈哈,好,就依愛卿。”李曄舉步登車,朝李曜招了招手。


    “請陛下稍候。”李曜卻不著急上車,輕輕轉過身來。文武百官皆不知他要做什麽,卻見他不言不語地看著左羽林大將軍李筠,似乎有話要說。


    所有人的心都懸了起來,心中不約而同地閃過一絲情緒,也不知是惶然,還是興奮。


    李筠麵無表情,舉步朝李曜走來,一步,一步,穩健而沉肅。


    所有人都在一瞬間感覺到一種箭拔弩張,這莫非就是……一山不容二虎?


    “仆等奉右相鈞令平亂,幸不辱命!”


    萬眾矚目之下,原以為是一場勢必當庭見血的龍爭虎鬥,誰料結局竟然是李筠直挺挺地俯身下拜,雙手呈上左羽林軍魚符!


    李曜似乎根本未曾聽見文武百官齊齊倒吸一口涼氣的聲音,隻是平靜地道:“將軍辛苦了,鳳閣鸞台稍候會為將軍敘功,至於左羽林軍魚符……仍由將軍領受。”


    “謝右相。”李筠沒有半句多話,起身收好魚符,安靜地側立一旁,絲毫也未曾留下任何“長安掌控者”的氣勢。


    一名身量魁梧的年輕將領從一幹武官內越眾而出,快步上前,與李筠方才一樣,朝李曜雙手呈上魚符數枚,同時跪倒在地:“河中火龍騎副兵馬使元行欽,奉右相鈞令,代掌南衙宿衛各軍,今已事畢,特繳魚符,請右相查驗。”


    文武眾官望向李曜的目光頓時又多了三分敬畏,原來……根本不會有什麽猛龍過江,這一切的一切,竟然全是右相早已設計好的!


    有李筠為先,眾人原以為李曜也會如方才一樣,讓元行欽“仍由將軍領受”魚符,誰料李曜卻一個一個從元行欽手中拿過魚符查驗,然後道:“魚符無誤,元將軍入列吧。”


    元行欽無視百官詫異的目光,起身迴到武將隊列當中。李曜則轉過身,將魚符交給為他持節的那魁梧將領,道:“某既為中書令,乃國朝首相,這南衙諸軍都頭此時又尚未選定,那其魚符便先由本相保管了罷。朱將軍,代本相收好魚符。”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東唐再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雲無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雲無風並收藏東唐再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