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田和造房子的事情告一段落,劉遙想在家歇幾天。他並不打算把自己搞得太緊張,也不想讓人認為自己有大的企圖。吃罷早飯,他帶著兩個孩子來到梅家菜園,小心翼翼地種下了橡膠和金雞納樹苗。
姚英在一旁看著丈夫教兩個孩子認植物,一邊削著一個番薯。這被當地人輕視的食物,曾經是劉家早餐的主食,現在又是充當水果的主力軍。突然她放下紅薯和刀,起身來到來找梅先卓,張嘴就問能不能把堂屋騰出來。梅家兩口子正在刷牙——他們在劉遙的指點下形成了刷牙的習慣。至於牙刷,就是一把小尺寸的豬鬃刷子。
梅夫人呸一聲突出嘴裏的水,張嘴就說:“行。你幾時要用?”梅先卓在一旁笑得眼睛都看不到:“一個啥也不說就要我騰堂屋,一個問都沒問就說好,你們兩個幹脆結拜金蘭吧。”
姚英不好意思的笑笑,扯著兩口子來到東廂房。走進一看,擱架上堆滿了亂七八糟的東西,一些散碎銀子,也有銅板,還有糧食、臘肉、番薯之類,還有幾個紙片寫著“雞蛋十個”、“活鴨一隻”之類,都是姚英的筆跡,甚至還有“不認識的鳥一對,放了”。
劉遙遠遠看到老婆扯著兩個人走進來,奇怪地跟過來,一看這陣勢就明白了。梅家兩口子卻看不明白,眨著眼睛看著姚英。
姚英指著擱架上的東西說:“村裏都在傳說,劉家除了2歲的小兒,都會識字、算術、畫畫,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簡直是無所不能。不斷有父母帶著孩子,提著五花八門的禮物來找劉遙拜師。”
“還有送來一把貝殼的。是孫巧巧,孫壯的妹妹,才8歲。”小滿在旁邊一臉感動地說。
“那肯定是自己搞的。看來華人不管到哪裏都是真想讀書。”劉遙感歎地說道。
“讀書當然好了。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嘛。咱們村也不富裕,請不起教書先生,孩子們都沒書讀。”梅夫人態度很明朗。
劉遙翻看著各種送來的東西,興致盎然地問道:“就是說除了銀子銅板,其它東西有些吃了,有些還放了?”
“你前幾天一直忙進忙出的,我也來不及跟你商量這個。”姚英招唿三人在餐桌坐下,又鄭重其事地倒上茶,才說道:“我想開個學校。”
兩個男人對望一眼,還來不及說話,梅夫人已經跳起來說道:“太好了。我這就去把堂屋給你騰出來!”
村裏十多歲的孩子不少,男孩女孩加起來也有二十幾個。梅家駒本來就是孩子們的頭,整天學著兵書練兵,上山下海的,這才摔斷了腿。劉遙幾天前已經把孩子們攏到了一處,幫忙搞測繪,順便教了點識字和算數。自從看到自家的孩子認識幾個字,會算加減乘除之後,村裏很多人拿著銀子或禮物來找,希望能在劉遙這裏學點本事。
開個學校一直就是劉遙的願望,隻是現在好像條件還很不齊備,所以一直沒有動手。現在看妻子和梅夫人這麽熱心,也就做了決定,轉身對梅先卓說:“這開學堂是不是也要去官府報備呢?”
“那倒不必。隻是這學田怕沒有出處。”梅先卓不無憂慮地說。明朝的“小學教育”一般分為私塾、社學和義學三種形式,基本上可以理解為家族學校,私立官助和完全私立的三種形式,本質上都是私立。這些學校都有固定的學田,以產出支持學校的運轉。
劉遙琢磨了一下,說:“咱這個學堂的房子不要錢,老師不要錢,孩子們自己帶飯來吃,沒有學田也可以開!”他站起來跟老婆和女兒商量起來:“那咱們就開個學校吧?你們兩個要做老師的哦。”
“耶!”劉滿蹦了起來。姚英喜滋滋地說:“我這就去收拾堂屋!”劉遙一把拉住她,說:“還不謝謝梅員外。”姚英走到還坐在那裏琢磨著的梅先卓麵前說聲謝謝梅員外,痛快地一個鞠躬。
梅先卓急忙站起來,雙手虛扶了一下,正色道:“應該是我要替全村老小謝謝你們了。”接著又道:“不知這學費,先生怎麽打算?”
劉遙看著擱架上這些東西,琢磨了一些,對梅先卓說:“讓人把自己的錢都拿迴去。但是錢拿迴去的孩子,每人帶一塊臘肉來,都要有這塊那麽大。學費就是每年一塊臘肉。”他指著一塊臘肉對小滿說:“你把它掛在門外。”
“為啥單獨要臘肉?”所有人都很奇怪。
劉遙正要解答,梅夫人頭上綁著個手巾走了進來,拉著姚英去一起擺桌椅。劉遙問梅夫人:“夫人,你既知道唯有讀書高,可知道這讀書和臘肉的關係?”
“老師吃了臘肉有力氣教學生”梅夫人張嘴就來。
“……謝謝梅夫人。”劉遙一下子沒有反應過來。“不客氣。”梅夫人笑笑,帶著姚英走了。
劉遙搖搖頭,對女兒說:“就這麽定了,帶了臘肉來的就算拜師入學了。其它東西我們吃掉了的,都算入學了。”
“那孫巧巧呢?”
“貝殼不算。一視同仁。”劉遙沉吟了一下說。
堂屋裏已經麵目全非,高管家叫來幾個人,把家具搬空,在北牆放了一把太師椅和一張桌子,房間正中裏放了幾排桌椅,像模像樣布置了一個教室。
第二天早上,大概是教室布置好了的消息傳出去了,幾乎全村的村民都來了,扶老攜幼的一大堆,圍在梅家門口。大部分人擁進第一進院子,把梅家擠得水泄不通,擠不進去的都在外頭伸頭往裏看。梅香勇敢地站在第二進院子的門口,不讓人們再往裏走,眼看著就頂不住了。
劉遙皺著眉頭讓女兒去搬來一把椅子,放在第二進院子中央,翹著二郎腿坐了上去。人們輕易地衝開了梅香的阻攔,一下子來到院子裏,就見空空的院子裏劉遙一個人安穩地坐著,頓時不知怎麽辦,一下子安靜了下來。
“都迴去。一點規矩都沒有。明天讓孩子自己來報名。”劉遙還是皺著眉,輕聲說到。
衝進院子的村民們有點不好意思,推推搡搡往外走。來到門外,就見劉滿和梅香一個個朗聲交待:“男孩女孩都可以來,7歲以上,讓孩子自己來。來的時候帶一塊臘肉,喏,像那麽大。”
劉滿一邊交待一邊擦汗。這事怎麽就那麽不是味道呢?
這邊劉遙也在擦汗。這是他第一次試用自己的個人威望,效果還不錯。看著最後一個村民走出院門,他一咕嚕爬起來,找到高管家,吩咐為明天要做的準備工作。
次日,梅家門口左邊的牆上釘了三塊木板,分別寫著“蒙童班,7-10歲”,“少兒班,10-14歲”,“青年班,14歲以上”。木板上已經寫了幾個名字,那是送過雞蛋活鴨的人。門口的右邊,掛著哪塊做樣板的臘肉。
門外的院子裏,姚英和劉滿坐在書桌後麵。桌上擺著筆墨和一疊紙。高管家抬頭挺胸站在一邊壓陣,頭發依舊散亂。
雖然說是讓孩子自己來,村民們還是都陪著來了,隻是不敢走近,在院子外站了一堆。孩子們都按照指引,安安靜靜地在院子裏排隊等待,逐一被領到登記的地方,直到登記完畢,才會交出臘肉,得到一塊寫著班名和編號的竹排。
登記完畢的孩子,會被引導到梅家的堂屋裏。隻見院牆上也立著一塊大木板上麵寫著:事實、邏輯、理性、善良四個詞。劉滿告訴每個孩子這四個詞的意思。梅香則交待每天天亮就要出門,來了在哪裏坐下,中飯自己帶來,天快黑才能迴家去。交代清楚之後,就讓孩子迴去,明天天亮就從家門出發來上學。
高管家的父親來叫大家都去吃中飯的時候,所有的孩子都登記完畢,小滿興衝衝地跑來說:“爸爸,連隔壁叉河村的人也來報名了呢,一共有79個人呢。”
“果然是坐不下的。還好我安排了不同的班級上不同的課程。一些在教室讀書,一些上體育、勞作之類教室外的課程。這樣應該夠了。”劉遙搖頭晃腦地顯擺有先見之明。
“下雨天呢?不都得在室內?”姚英頂了一句。
“是不是在院子裏搭個棚子?這個院子能坐不少人呢。”劉滿出了個主意。
劉遙擔心地說:“不行啊。本來堂屋裏就夠暗的了,院子裏加個頂蓋,堂屋裏都看不見人。我還在想要準備點油燈呢,陰雨天肯定光線不夠。”
“至於下雨天呢,學生們可以去實驗室和工廠。所以就需要一個教導主任,幾月極好下雨天少年班的勞作課擠占了體育課,幾月幾號要補迴來。這個教導主任呢,就非你莫屬了。”劉遙拍拍姚英的肩膀,嘻嘻笑著說。
“還幾月幾號呢,我都不知道今天啥時候。哦,對了,現在是天啟4年。”
“我們有很精確的日曆,隻要對照今天的農曆,就知道現在是公曆的哪一天。隻是現在去搞清楚具體的時間沒有意義。明年吧,明年我們再頒布新的曆法。”
“新的曆法?”劉滿睜大了眼睛。
“是啊。現在在用的曆法很古怪的。大小月神出鬼沒,2月隻有28天什麽的,很不正常。我要設定一個新的曆法。每個季度都是91天,具體就是前兩個月都是30天,後一個月31天。這樣就是364天,在12月給一個32號,就是一年365天。對了,閏年給一個33號。”
“32和33號?好不習慣啊。”
“還有不習慣的呢,7天一周的星期就沒有了,每5天休息一天。每個整5整10的日子和大於30的日子都是公共假日。這樣的日曆清楚規範,一目了然。”
“好像是不錯的。隻是5天休息一天?那不是隻有4個工作日了麽?有什麽好處麽?”姚英想了想,問道。
“有。這樣的休息日實際上比雙休還少一些,有利於提高全社會的效率。”
“除了33號確實怪怪的,聽上很不錯呢,那趕緊弄起來吧?”劉滿急急忙忙地說道。
“現在不行,要等我們的影響力大一些之後,再發布新的曆法。這個世界裏,頒布曆法基本上等同於宣布成立政權呢。”
“這麽神奇啊。”小滿聳聳肩,迴頭在木板上畫起了花邊。
根據報名的名單,蒙童班和少兒班都不分男女,分別是32人和25人,青年班都是村子裏的人孩子,一共有21人,女孩6人,男孩15個。男孩班指派梅家駒做了班長。班下麵還按照古代軍隊的組織方式5個人為一伍,分成3個伍。劉遙讓大家自行組隊,自行選了一個伍長,分別是梅家駒、孫壯和趙飛。14以上的女孩太少,沒有分伍,跟10-14歲的25個孩子混在一起,另外組了一個班,也交給劉滿帶著。
編好了班,重要的就是基本教材怎麽編製。一番討論之後,設置了識字、算術、測繪、體育、勞作這些基本課程。課程都已實用為原則,識字科基本就是常識課,算術裏麵也加了很多會計和統計的知識,體育則是體能訓練加軍訓,勞作就是各種技術和工具的再現。姚英和劉滿教識字和算術,劉遙自己教測繪、體育和勞作。
圍坐在餐桌上的時候,學校的事情已經基本確定下來,大家開開心心地拿起筷子吃飯。隻有小滿叫了一聲:“咱們收了那麽多臘肉,怎麽沒看到?”
劉遙點了點女兒的頭,問道:“你知道我為啥要收臘肉麽?”
“當做通貨。跟收錢收糧食一樣的。隻是你喜歡吃臘肉。”小滿轉著眼珠子迴答道。
劉遙得意地說:“你呀,就是沒文化。《論語》裏記載孔子說過:“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嚐無教誨焉。”一般的解釋是,隻要交了臘肉的,我都肯定會教他。所以學校收臘肉是很風雅的。”
劉滿想了一會兒,問道:“我們需要去跟孔子發生聯係麽?我是說,我們要重建的文明,跟孔子有關係麽?”
“好問題。實際上我們離開的那個世界,運行的都是希臘羅馬到歐美這條線的文明,確實沒有多少需要跟過去學習的必要。不過有點本土色彩,有利於取得認同感。”
旁邊坐著的梅家幾個人完全聽不明白,互相看了一眼,都埋頭吃飯。
姚英在一旁看著丈夫教兩個孩子認植物,一邊削著一個番薯。這被當地人輕視的食物,曾經是劉家早餐的主食,現在又是充當水果的主力軍。突然她放下紅薯和刀,起身來到來找梅先卓,張嘴就問能不能把堂屋騰出來。梅家兩口子正在刷牙——他們在劉遙的指點下形成了刷牙的習慣。至於牙刷,就是一把小尺寸的豬鬃刷子。
梅夫人呸一聲突出嘴裏的水,張嘴就說:“行。你幾時要用?”梅先卓在一旁笑得眼睛都看不到:“一個啥也不說就要我騰堂屋,一個問都沒問就說好,你們兩個幹脆結拜金蘭吧。”
姚英不好意思的笑笑,扯著兩口子來到東廂房。走進一看,擱架上堆滿了亂七八糟的東西,一些散碎銀子,也有銅板,還有糧食、臘肉、番薯之類,還有幾個紙片寫著“雞蛋十個”、“活鴨一隻”之類,都是姚英的筆跡,甚至還有“不認識的鳥一對,放了”。
劉遙遠遠看到老婆扯著兩個人走進來,奇怪地跟過來,一看這陣勢就明白了。梅家兩口子卻看不明白,眨著眼睛看著姚英。
姚英指著擱架上的東西說:“村裏都在傳說,劉家除了2歲的小兒,都會識字、算術、畫畫,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簡直是無所不能。不斷有父母帶著孩子,提著五花八門的禮物來找劉遙拜師。”
“還有送來一把貝殼的。是孫巧巧,孫壯的妹妹,才8歲。”小滿在旁邊一臉感動地說。
“那肯定是自己搞的。看來華人不管到哪裏都是真想讀書。”劉遙感歎地說道。
“讀書當然好了。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嘛。咱們村也不富裕,請不起教書先生,孩子們都沒書讀。”梅夫人態度很明朗。
劉遙翻看著各種送來的東西,興致盎然地問道:“就是說除了銀子銅板,其它東西有些吃了,有些還放了?”
“你前幾天一直忙進忙出的,我也來不及跟你商量這個。”姚英招唿三人在餐桌坐下,又鄭重其事地倒上茶,才說道:“我想開個學校。”
兩個男人對望一眼,還來不及說話,梅夫人已經跳起來說道:“太好了。我這就去把堂屋給你騰出來!”
村裏十多歲的孩子不少,男孩女孩加起來也有二十幾個。梅家駒本來就是孩子們的頭,整天學著兵書練兵,上山下海的,這才摔斷了腿。劉遙幾天前已經把孩子們攏到了一處,幫忙搞測繪,順便教了點識字和算數。自從看到自家的孩子認識幾個字,會算加減乘除之後,村裏很多人拿著銀子或禮物來找,希望能在劉遙這裏學點本事。
開個學校一直就是劉遙的願望,隻是現在好像條件還很不齊備,所以一直沒有動手。現在看妻子和梅夫人這麽熱心,也就做了決定,轉身對梅先卓說:“這開學堂是不是也要去官府報備呢?”
“那倒不必。隻是這學田怕沒有出處。”梅先卓不無憂慮地說。明朝的“小學教育”一般分為私塾、社學和義學三種形式,基本上可以理解為家族學校,私立官助和完全私立的三種形式,本質上都是私立。這些學校都有固定的學田,以產出支持學校的運轉。
劉遙琢磨了一下,說:“咱這個學堂的房子不要錢,老師不要錢,孩子們自己帶飯來吃,沒有學田也可以開!”他站起來跟老婆和女兒商量起來:“那咱們就開個學校吧?你們兩個要做老師的哦。”
“耶!”劉滿蹦了起來。姚英喜滋滋地說:“我這就去收拾堂屋!”劉遙一把拉住她,說:“還不謝謝梅員外。”姚英走到還坐在那裏琢磨著的梅先卓麵前說聲謝謝梅員外,痛快地一個鞠躬。
梅先卓急忙站起來,雙手虛扶了一下,正色道:“應該是我要替全村老小謝謝你們了。”接著又道:“不知這學費,先生怎麽打算?”
劉遙看著擱架上這些東西,琢磨了一些,對梅先卓說:“讓人把自己的錢都拿迴去。但是錢拿迴去的孩子,每人帶一塊臘肉來,都要有這塊那麽大。學費就是每年一塊臘肉。”他指著一塊臘肉對小滿說:“你把它掛在門外。”
“為啥單獨要臘肉?”所有人都很奇怪。
劉遙正要解答,梅夫人頭上綁著個手巾走了進來,拉著姚英去一起擺桌椅。劉遙問梅夫人:“夫人,你既知道唯有讀書高,可知道這讀書和臘肉的關係?”
“老師吃了臘肉有力氣教學生”梅夫人張嘴就來。
“……謝謝梅夫人。”劉遙一下子沒有反應過來。“不客氣。”梅夫人笑笑,帶著姚英走了。
劉遙搖搖頭,對女兒說:“就這麽定了,帶了臘肉來的就算拜師入學了。其它東西我們吃掉了的,都算入學了。”
“那孫巧巧呢?”
“貝殼不算。一視同仁。”劉遙沉吟了一下說。
堂屋裏已經麵目全非,高管家叫來幾個人,把家具搬空,在北牆放了一把太師椅和一張桌子,房間正中裏放了幾排桌椅,像模像樣布置了一個教室。
第二天早上,大概是教室布置好了的消息傳出去了,幾乎全村的村民都來了,扶老攜幼的一大堆,圍在梅家門口。大部分人擁進第一進院子,把梅家擠得水泄不通,擠不進去的都在外頭伸頭往裏看。梅香勇敢地站在第二進院子的門口,不讓人們再往裏走,眼看著就頂不住了。
劉遙皺著眉頭讓女兒去搬來一把椅子,放在第二進院子中央,翹著二郎腿坐了上去。人們輕易地衝開了梅香的阻攔,一下子來到院子裏,就見空空的院子裏劉遙一個人安穩地坐著,頓時不知怎麽辦,一下子安靜了下來。
“都迴去。一點規矩都沒有。明天讓孩子自己來報名。”劉遙還是皺著眉,輕聲說到。
衝進院子的村民們有點不好意思,推推搡搡往外走。來到門外,就見劉滿和梅香一個個朗聲交待:“男孩女孩都可以來,7歲以上,讓孩子自己來。來的時候帶一塊臘肉,喏,像那麽大。”
劉滿一邊交待一邊擦汗。這事怎麽就那麽不是味道呢?
這邊劉遙也在擦汗。這是他第一次試用自己的個人威望,效果還不錯。看著最後一個村民走出院門,他一咕嚕爬起來,找到高管家,吩咐為明天要做的準備工作。
次日,梅家門口左邊的牆上釘了三塊木板,分別寫著“蒙童班,7-10歲”,“少兒班,10-14歲”,“青年班,14歲以上”。木板上已經寫了幾個名字,那是送過雞蛋活鴨的人。門口的右邊,掛著哪塊做樣板的臘肉。
門外的院子裏,姚英和劉滿坐在書桌後麵。桌上擺著筆墨和一疊紙。高管家抬頭挺胸站在一邊壓陣,頭發依舊散亂。
雖然說是讓孩子自己來,村民們還是都陪著來了,隻是不敢走近,在院子外站了一堆。孩子們都按照指引,安安靜靜地在院子裏排隊等待,逐一被領到登記的地方,直到登記完畢,才會交出臘肉,得到一塊寫著班名和編號的竹排。
登記完畢的孩子,會被引導到梅家的堂屋裏。隻見院牆上也立著一塊大木板上麵寫著:事實、邏輯、理性、善良四個詞。劉滿告訴每個孩子這四個詞的意思。梅香則交待每天天亮就要出門,來了在哪裏坐下,中飯自己帶來,天快黑才能迴家去。交代清楚之後,就讓孩子迴去,明天天亮就從家門出發來上學。
高管家的父親來叫大家都去吃中飯的時候,所有的孩子都登記完畢,小滿興衝衝地跑來說:“爸爸,連隔壁叉河村的人也來報名了呢,一共有79個人呢。”
“果然是坐不下的。還好我安排了不同的班級上不同的課程。一些在教室讀書,一些上體育、勞作之類教室外的課程。這樣應該夠了。”劉遙搖頭晃腦地顯擺有先見之明。
“下雨天呢?不都得在室內?”姚英頂了一句。
“是不是在院子裏搭個棚子?這個院子能坐不少人呢。”劉滿出了個主意。
劉遙擔心地說:“不行啊。本來堂屋裏就夠暗的了,院子裏加個頂蓋,堂屋裏都看不見人。我還在想要準備點油燈呢,陰雨天肯定光線不夠。”
“至於下雨天呢,學生們可以去實驗室和工廠。所以就需要一個教導主任,幾月極好下雨天少年班的勞作課擠占了體育課,幾月幾號要補迴來。這個教導主任呢,就非你莫屬了。”劉遙拍拍姚英的肩膀,嘻嘻笑著說。
“還幾月幾號呢,我都不知道今天啥時候。哦,對了,現在是天啟4年。”
“我們有很精確的日曆,隻要對照今天的農曆,就知道現在是公曆的哪一天。隻是現在去搞清楚具體的時間沒有意義。明年吧,明年我們再頒布新的曆法。”
“新的曆法?”劉滿睜大了眼睛。
“是啊。現在在用的曆法很古怪的。大小月神出鬼沒,2月隻有28天什麽的,很不正常。我要設定一個新的曆法。每個季度都是91天,具體就是前兩個月都是30天,後一個月31天。這樣就是364天,在12月給一個32號,就是一年365天。對了,閏年給一個33號。”
“32和33號?好不習慣啊。”
“還有不習慣的呢,7天一周的星期就沒有了,每5天休息一天。每個整5整10的日子和大於30的日子都是公共假日。這樣的日曆清楚規範,一目了然。”
“好像是不錯的。隻是5天休息一天?那不是隻有4個工作日了麽?有什麽好處麽?”姚英想了想,問道。
“有。這樣的休息日實際上比雙休還少一些,有利於提高全社會的效率。”
“除了33號確實怪怪的,聽上很不錯呢,那趕緊弄起來吧?”劉滿急急忙忙地說道。
“現在不行,要等我們的影響力大一些之後,再發布新的曆法。這個世界裏,頒布曆法基本上等同於宣布成立政權呢。”
“這麽神奇啊。”小滿聳聳肩,迴頭在木板上畫起了花邊。
根據報名的名單,蒙童班和少兒班都不分男女,分別是32人和25人,青年班都是村子裏的人孩子,一共有21人,女孩6人,男孩15個。男孩班指派梅家駒做了班長。班下麵還按照古代軍隊的組織方式5個人為一伍,分成3個伍。劉遙讓大家自行組隊,自行選了一個伍長,分別是梅家駒、孫壯和趙飛。14以上的女孩太少,沒有分伍,跟10-14歲的25個孩子混在一起,另外組了一個班,也交給劉滿帶著。
編好了班,重要的就是基本教材怎麽編製。一番討論之後,設置了識字、算術、測繪、體育、勞作這些基本課程。課程都已實用為原則,識字科基本就是常識課,算術裏麵也加了很多會計和統計的知識,體育則是體能訓練加軍訓,勞作就是各種技術和工具的再現。姚英和劉滿教識字和算術,劉遙自己教測繪、體育和勞作。
圍坐在餐桌上的時候,學校的事情已經基本確定下來,大家開開心心地拿起筷子吃飯。隻有小滿叫了一聲:“咱們收了那麽多臘肉,怎麽沒看到?”
劉遙點了點女兒的頭,問道:“你知道我為啥要收臘肉麽?”
“當做通貨。跟收錢收糧食一樣的。隻是你喜歡吃臘肉。”小滿轉著眼珠子迴答道。
劉遙得意地說:“你呀,就是沒文化。《論語》裏記載孔子說過:“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嚐無教誨焉。”一般的解釋是,隻要交了臘肉的,我都肯定會教他。所以學校收臘肉是很風雅的。”
劉滿想了一會兒,問道:“我們需要去跟孔子發生聯係麽?我是說,我們要重建的文明,跟孔子有關係麽?”
“好問題。實際上我們離開的那個世界,運行的都是希臘羅馬到歐美這條線的文明,確實沒有多少需要跟過去學習的必要。不過有點本土色彩,有利於取得認同感。”
旁邊坐著的梅家幾個人完全聽不明白,互相看了一眼,都埋頭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