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
“既然您希望在河南民亂一事中體現中央軍的重要地位,那完全可以調派一名其他的更有經驗的將領前往河南,為何偏偏要選擇年輕的袁都督?而且就袁都督之前的表態來看,他未必是那種可以沉得住的人,萬一因為一時衝動而操之過急,以至於重蹈之前鎮壓的覆轍,豈不是得不償失?”班誌超用一口流利的漢語說道。
“嗬嗬,原來是因為這件事。”袁世凱露出一個深意的笑容。
“看來,大總統閣下似乎是早有一番打算,不是嗎?”看到袁世凱如此氣定神閑,班誌超不禁有幾分疑惑起來。
“袁肅終歸是一個有進取心的年輕人,有進取心是好事,但是如果進取心變成野心,那可就不是一樁好事了。我這次讓之所以讓他去河南,就是要看看他到底聽不聽得進去我的話,倘若他老老實實按照我的吩咐來辦,那一切都好說。如果他一意孤行,惹出什麽亂子來,我必然也有理由讓他好看。”袁世凱不動聲色的說道。
“原來如此,說到底,這次是大總統再試探袁都督了?”班誌超笑著問道。
“我能走到今天,就是對任何人都不會盡信。”袁世凱似是而非的說道,他說完這番話之後,還十分有目的的看了一眼班誌超。
班誌超臉色微微變動了一下,隨即還是跟著袁世凱一起笑了一陣。
第18章,大學拜訪
在正月初八到初十這幾天時間裏,袁肅推辭了許多飯局的邀請,專門抽時間與蔣百裏商談關於成立北洋少壯派軍事團體的事宜。每一次談話都使得原有的輪廓變得越來越清晰,二人也正式確定了屬於少壯派的軍事團體組織的思路和方向。
關於袁世凱同意袁肅調派部隊入豫的事情,他同樣跟蔣百裏提及了此事,並且告知自己已經邀得大總統叔父的同意,讓其跟隨自己一同前往河南。
蔣百裏對這件事感到有些唐突,甚至還有幾分不高興。做為一個自尊心很強,性格高傲的人,他是不喜歡別人瞞著自己來對自己做出種種決定。但是經過袁肅一番解釋,強調這是一次脫離中央到外麵謀取發展的好機會,最終蔣百裏還是答應下來。
至於什麽時候動身,袁肅已經有了一些決定,他會在正月十四日這天啟程返迴灤州安排調兵遣將的軍務,因為這段時間於北京同樣處理在這方麵事務,所以整個調派工作應該不必再花多少時間。預計會在正月十八到二十日這幾天就能確定下來。
一切都安排確定下來,袁肅便讓杜預先行返迴灤州,把他的計劃布置下去。
又過了一天的時間,袁肅在花了一番周折之後,總算獲得了前往北京大學探望宋教仁的許可。雖然在動身北上之前,他原本是沒有計劃去見宋教仁,倒不是把宋教仁給徹底忘記了,關鍵還是擔心袁世凱、袁克定這些人會對自己去接觸宋教仁產生介懷。
哪怕囚禁宋教仁這件事不是總統府的命令,但終歸現在宋教仁還是失去了人身自由,這隻能說明袁世凱最終還是選擇默許了這件事。
考慮到即將返迴灤州,而且又經曆了袁克定和楊度這些人對自己的試探,袁肅認為還是有必要再跟宋教仁接觸一下,多多少少打聽一下宋教仁對目前中國政治局勢的態度和看法,或許可以有機會先給宋教仁一些暗示,讓宋教仁不至於那麽不識趣。
說到底,宋教仁現在沒有死,曆史的軌跡多少是發生了轉變。可按照曆史上宋教仁的性格,等到袁世凱稱帝之際,怕就怕宋教仁肯定會強烈反對。到時候若是孫中山等人再在南方搖旗呐喊,於政治聲勢上對北洋政府肯定是大有不利。
相反,若是能拉攏宋教仁支持北洋政府,哪怕不支持帝製而是支持法統政權,對整個事情勢必會有極大的逆轉幫助。隻可惜,讓一個堅定不移的民主人士來做這件事,簡直比登天還要困難千倍萬倍。
袁肅所寄希望的,是通過一些大道理來軟化宋教仁,讓宋教仁知道帝製並不代表不民主,北洋政府之所以要推行帝製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借助帝製來盡快實現中央集權。當然,之前楊度、袁克定等人用同樣的道理來說服他,自己都感到毫無說服力可言,無非是給袁克定麵子才佯裝答應下來。至於能否說服宋教仁,顯而易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無論如何,他都希望試一試,反正能成則是好事,不能成則也無傷大雅。
在取得總統府的手令之後,總統府派了兩輛馬車送袁肅前往北京大學。一路上袁肅一直在心裏思索著這件事,一方麵是如何與宋教仁提及這件事,另外一方麵則是自己對帝製的立場到底是什麽。就現階段的思路以及這幾天的言行來看,自己似乎已經認同支持帝製。
不得不說,從現階段而言這確實能夠給予他最大化的利益。
來到北京大學的校園,又轉彎抹角走了一段小路,總算來到了宋教仁居住的地方。
正如之前高建陽描述的那樣,這裏的環境的的確確很清幽,而且路口和路尾處也的的確確有便衣在巡邏。當馬車穿過路口時,甚至還有人上前來盤問,遞交了總統府手令之後才被放行前進。來到居所的門前,隨從先下車前去通報,過了一會兒之後居所內出來一名年紀較長的管家,帶著袁肅一行人進了汙漬。
此時正值旁午過後不久,管家告訴袁肅宋教仁正在後花園裏曬太陽。
來到後花園時,宋教仁已經站在走廊上迎接了。這大半年的光景過去,宋教仁整日清閑自在,倒是略有幾分長胖了。他的精神狀況不算是很好,哪怕是不太懂得看人臉色的人,都能一眼看出其渾身上下所籠罩的鬱悶之意。
“宋先生,別來無恙。”袁肅調整了一下姿態,很是鄭重的向宋教仁打招唿道。
“原來是袁公子?什麽時候來北京的,怎麽今日有空來找我呢?”宋教仁語氣雖然不是很好,但也沒有任何針對之意,彷佛見到所有人都是這般模樣似的。
“在下來京已經有一些時日了,今日才得了空閑專程來拜訪宋先生。”袁肅說道。
“哦,有心了。來,先坐吧,今天的太陽還算不壞。”宋教仁微微點了點頭說道,隨即帶著袁肅穿過走廊來到花園外麵,這裏早已經布置了一張小茶幾,旁邊還有一個小火爐,爐子上正在燒著水。
袁肅與宋教仁圍著茶幾落座,宋教仁端起熱騰騰的水壺給袁肅斟了一杯茶。
“之前聽聞國會出了事故,在下心中一直頗有惦記,曾派人多次進京打探消息。哪裏知道事情就突然變故了,來的實在是太突然,以至於在下之後便沒能與先生再見上一麵。”袁肅歎了一口氣說道。
宋教仁對袁肅的印象還是很好,不僅是因為袁肅迎接他北上,更重要的還是對這個年輕人一直在促成自己與袁世凱合作做著力所能及的事情。隻可惜袁肅畢竟資曆尚淺,很多時候是沒辦法進入到權力中心來左右決策。在他被軟禁在這裏的這段時間裏,多多少少是聽說了一些外界的消息,包括袁肅排人到處打探,之前林伯深是在迴信中也提及過這件事。
--------------
【求收藏,求收藏,要杯具了,要杯具了】
第19章,見宋教仁
“袁公子,正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很多時候大家都身不由己,所以也毋須有過多的牽掛。唉,實不相瞞,這大半年來整日閑賦在此,倒是有了許多充裕的時間來思考一些問題。在此之前,我一直認為政治隻是一種手段,而我們就應該利用這種手段來推行個人理想中的政策。然而……唉……”說到這裏,宋教仁意味深遠的歎了一口氣,眼神迷迷糊糊的看向不遠處的花園院牆。
袁肅等了一會兒,隨後才小心翼翼的問道:“宋先生,莫非您是頓悟了一些其他的道理嗎?還請宋先生明示在下。”
“嗬嗬,我所頓悟終歸還是一人之見。不過我願意告訴你,但是我不希望你因此而失去自己的主見。其實我們都錯了,並非是政治是一種手段,而是所有手段都是在服務政治。隻有政治才操作手段,而絕非是政治本身是一種手段。”宋教仁緩緩的說道。
袁肅沉思了許久,腦筋怎麽都無從轉過轉個彎,他對一些政治哲學或者人生感悟並不是那麽敏感,而且像宋教仁剛才所說的那句話,很明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比重要更多一些,一旦用語言來描述,就會顯得很矛盾也很難理解。
“袁公子,你毋須過分糾結於我剛才所說的話。在政治角逐場上,連我都僅僅隻是一個初探門徑的人,要想真正弄清楚政治的涵義,我們都還需要更加努力才是。”看著袁肅苦悶不解的樣子,宋教仁微微笑了笑,隨即開釋的說道。
“讓宋先生見笑了,在下一介武夫,實在不懂這些深奧的道理。唉,但是不管怎麽說,在下一直認為倘若叔父能與宋先生攜手合作,中央政府勢必能迅速立威一統,繼而促成南北和平統一。我中華振興之大業指日可待。然而,竟然發生這樣讓人扼腕歎息之事,當真是讓親者痛仇者快。我中華何日才能複興,何日才能與列強並列?”袁肅慷慨激昂的說道。
“其實,這件事也不能全怪大總統。誠實的說,之前在總統府的那段時間裏,我與大總統相談甚歡,對於很多政治上的改革和推進甚至不謀而合。在動身北上之前,我也深刻的認識到以中華之現狀,盲目的推行民主政治是不理智的,很多時候民主反而成為被利用的口實。而根本很少明白什麽才是民主。”宋教仁深沉的說道。
“這一點在下也是有所耳聞,之前您寫給上海的信函,林仁卿是告訴過我的。”袁肅一邊點著頭,一邊附和著說道。
“早先在上海時,都是與你說過的,民主建設是需要一個過程,中間很多環節是不可能直接跨躍過去的。大總統是很讚同這一點,而我的主張是先在中央普及政黨政治的思路,以政黨團結在大總統左右,為大總統提供足夠的憲法支持。等中國真正意義上完成統一之後,再由政黨政治的基礎開始實現責任內閣製的體裁,隨後由上而下的開始推廣法製和民主建設。”宋教仁把自己的思路簡單的說了一遍。
“這很好啊,眼下就應該如此才是。”袁肅讚同的說道。
“隻可惜並不是所有人都認為這是好事,也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這是民主國家進程所必須經曆的階段。唉!”宋教仁意味深遠的說完,沉重的歎了一口氣。
“那宋先生,您接下來可有什麽打算?”停頓了片刻之後,袁肅轉而問道。
“如今我還能怎麽辦?說實在的,在這裏已經這麽久了,對外界的很多事情已然脫節,當真是感到很無奈也很疲憊。不過,就算現在讓我走出去,隻怕我也不知道還能不能再迴到以前的狀態。因為我自知我不是一個合格的政客,也做不了合格政客的那些事情。”宋教仁緩緩的籲出一口氣,語氣沒有任何情緒的說道。
袁肅陷入了一陣沉默,他聽得出來宋教仁似乎是打算永久就這樣置身事外,這倒是與自己所了解的宋教仁有很大的差別,既然是堅定不移的革命主義者,早先為了推翻滿清政府而遭受過那麽多次的失敗,偏偏在這次失敗之後選擇了放棄。當真是讓人始料未及。
不過他同樣也可以理解宋教仁的心情,並不能說經曆過許多失敗所以才不會畏懼失敗,正所謂“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之前的失敗並不是沒有造成影響,這種影響是一絲一毫的積累起來,最終到了臨界點便會徹底崩盤。
他同時也很讚同宋教仁自稱自己是“不合格的政客”,可以說宋教仁跟孫中山一樣,他們兩個人都不是政客。宋教仁的主張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不符合中國當時的政治環境和社會需求,民主和共和原本就是對立的兩個概念,要麽是民主、要麽是共和。至於政黨政治這個概念確實可行,但也不代表能對中國當時政治有所推進作用。
恰恰是什麽責任內閣製,愈發使得中國的中央政府陷入一種四不像的怪圈當中。反過來說,使得積蓄已久的資產階級革命一下子陷入了左右為難的境地,正因為如此才最終導致國民黨內部出現孫與黃宋派的分裂。
歸根結底,在探索中國政治改革的道路上,這些先賢要麽是了解的不夠透徹,要麽是忽視了中國當代環境,要麽完全是抱著渾水摸魚的心態。
“唉,在下何嚐不是扼腕自歎,好不容易盼來了民國,還不容易有了機會完成中華複興大業,好不容易可以擺脫民族內部的重重矛盾,可偏偏總有那些頑固之人無從豁達。實不相瞞,在下一直認為當務之急最重要的事情是中央集權,以強大的中央政府來統一國家南北,以中央政府之統令,規劃並且推進國家發展。可是盼望如此之久,卻始終難以見到真章。放眼環宇,各省擁兵自重者比比皆是,南方勢力依舊不肯死心。到底內鬥到什麽時候才能彼此放下成見呢?”深深吸了一口氣之後,袁肅感慨萬千的說道。
“袁公子,我對你有這樣能為國家大局著想的心思感到很是欣慰。我怏怏中華若能多出一些像袁公子這樣的少年英傑,也不至於會困苦到今時今日了。”宋教仁說道。
“我本是一介武夫,不懂什麽大道理,隻是對國家未來頗有憂愁,所以才會發出這樣的感慨。我沒有什麽好x性子,隻求務必能盡快完成國家一統、上下統令的建設。本以為宋先生北上會是一次絕佳的好機會,卻沒想到失之交臂。怎能不叫人著急?正所謂機不可失失不再來,錯過這次大好機會,什麽時候才能再有機會?”袁肅語氣漸漸激烈起來,他是故意顯出這番衝動的樣子。
“會有的,一定會有的,這一點我至今都堅信不移。這是人類曆史發展的必然進程,也是一個國家興衰所必須麵臨的決斷。”宋教仁頗有倚老賣老的口吻說道。
“即便如此,為何明明能更快實現,偏偏還要等待下一次的機會?這中間所浪費的時間會讓我們中國與列強拉開更多的距離。不是我意氣用事,為了能促成中央集權,我寧可不擇手段。正所謂長痛不如短痛,有些事必須下定決心狠狠的做上一把,方才能徹底免除後患,奠定我中華百世之基業。”袁肅咬著牙說道,說話時的神態就彷佛上陣殺敵一般。
宋教仁隻是無奈的歎了一口氣,他以為袁肅是在指利用一些手段鏟除那些隱藏在中央政府中的頑固勢力,比如暗殺或者兵變什麽的。對於這些手段他早年都是有所經曆,從華興會到同盟會,革命誌士組織暗殺、煽動兵變已經多不勝數。
同時,他也隻當袁肅是一時衝動才會說出這樣的話,所以也不知道該如何去開勸。更何況以他今時今日的處境,自己又能怎麽去開勸對方呢?
對於袁肅而言,他的真正目的就是要讓宋教仁記得一個“不擇手段”,等到袁世凱推行帝製時,自己會果斷的擁戴袁世凱登基稱帝,到時候也就有理由來向宋教仁做出解釋,從而爭取宋教仁的諒解。
之後,二人又閑聊了一些其他情況,袁肅告知宋教仁目前國內國外最新的時事新聞,包括歐洲局勢越來越緊張,也暗示了中國x政府內部對親同盟和親協約的勢力,正在一點點凝聚成型。對此宋教仁的態度是中國不要摻和歐洲帝國x主義的利益分割,一方麵是中國沒能力摻和,另外一方麵是即便摻和進去也不會得到任何好處,反而應該趁著西方國家把注意力集中在歐洲之際,盡快完成國家統一,並大力發展。
袁肅表示同意,他也說自己會盡可能去說服叔父。
到了下午兩點鍾過後,袁肅沒有再繼續叨擾宋教仁,又說了一些比較激動的言論,隨即起身告辭離去。宋教仁到現在還認為袁肅是一個很新派的北洋軍官,就算對方不認同南方革命勢力的一些主張,但起碼也是一個能為國家為民族考慮的正直的人。
第20章,鄭州軍事
二月中旬,在經過大半個月時間籌備,袁肅正式開始調兵遣將進入河南。
此次行動他安排的是駐紮在淮北的中央陸軍第三旅負責,第三旅旅長郭文遠並沒有親自帶隊,而是由副旅長戴鳳翔帶領三團士兵經過商丘、過開封,然後先行於鄭重集合待命。
郭文遠率領旅部依舊坐鎮淮安,並且遵照袁肅的吩咐擴充預備役兵力。
在中央陸軍第三旅於去年十二月呈遞的一份最新人事名單上,袁肅是看到了好幾個讓自己為之一振的名字。不得不承認,郭文遠在第三旅的建設上是下了大功夫,不僅積極的提拔下級軍官,更是由教導團在短短半年時間裏培養了大批基層軍官,總算是讓第三旅有了一個完整的係統建製。
除了破格提拔下級軍官和教導團速成培養之外,郭文遠甚至還通過各種渠道到各省各地招聘高級軍官。就好比副旅長戴鳳翔,是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畢業生,民國成立之後被委任為湖南陸軍小學堂校長。郭文遠通過多封書信、電文的聯絡,最終得以聘請到戴鳳翔由湖南北上加入中央陸軍第三旅。
當然,這畢竟是有幾分僥幸的因素在其中。戴鳳翔本是與李濟深同期的保定軍校學員,二人關係也非常好,並且是極力擁戴革命派的人物。二次革命時他曾多次要求譚廷闓發兵馳援湖北,卻一一被譚廷闓擱置。最終革命失敗,譚廷闓不戰而降,導致湖南許多革命黨人大感失望,也讓其認識到南方革命黨人的鬆散和不成氣候。
恰好中央政府展開軍事改革,建立中央軍係,戴鳳翔與蔡鍔一樣都很寄希望這次北洋政府的軍事改革,於是漸漸改變了以往那些固執的觀念。經過郭文遠的多番遊說,這才下定決心加入中央陸軍,期待能有一番大作為。
袁肅一行人是在二月十二日這天下午抵達鄭州,戴鳳翔帶領第三旅三個團團長來到火車站迎接。此行袁肅隻帶了一個警衛連陪伴在身邊,隨同一起來的還有蔣百裏以及蔣百裏的兩名軍事幕僚。
下車與戴鳳翔見了麵,袁肅很是友好的向這位新上任不久的副旅長握手問好,隨即又將其引見給蔣百裏認識。
雖然蔣百裏是在戴鳳翔畢業之後才到保定陸軍軍官學校上任校長,但對於戴鳳翔而言,隻要曾經是保定軍校校長的人,那都是自己的恩師。於是他十分敬重的向蔣百裏問好,毫不遮掩的處處以“學生”自稱。
在車站閑聊了一陣,袁肅便要求戴鳳翔立刻帶自己前往第三旅駐地。
剛剛從火車站出來,迎麵又趕來七八名身穿華貴的人,一番介紹之後才知道這些是鄭州當地的官員以及從開封都督府趕過來的代表。都督府代表明叫張致和,是秘書處的二等秘書官,早在第三旅路過開封時,便奉張鎮芳之命跟隨部隊一起到鄭州負責迎接袁肅。
袁肅與這些官員一一認識了一下,又簡單聊了一些話。做為本地官員,前來迎接中央政府派來的軍事大員,首要之事自然是要搞好關係。張致和表示今天晚上已經預定好宴席,專門為袁肅等人接風洗塵。對此袁肅隻是敷衍了一陣,沒有明確答應下來,並且自己初到鄭州,還有很多事情要處理。
隨後與這些官員告辭,戴鳳翔早已預備好好幾輛馬車,袁肅和蔣百裏等人上了馬車後便往城西方向前去。隨行的警衛員則跟在馬車後麵跑步前進。
一路上,戴鳳翔向袁肅介紹了一下第三旅的情況,以及目前整個河南民亂的局勢。
他說道:“根據這幾天我們搜集到的情報,還有開封那邊發來的消息,能夠確定的情況並不算太多,本地的一些軍隊和從直隸調派來的軍隊幾乎毫無建樹,他們到現在都沒能徹底弄清楚敵人具體的位置。目前可以確定的是,有一支亂民部隊已經轉移到陝西境內,這是陝西那邊發來的電文確認過的。另外就是在河南西南大片山林地區依然有亂民武裝頻頻出現,根據我個人的推測,最起碼應該還有三路亂民武裝在河南這邊。”
袁肅臉色不是很好看,他嚴肅的問道:“聽說白朗之亂是在去年年初就已經發生,整整一年的時間,本地部隊居然到現在都弄不清楚敵人的狀況?”
戴鳳翔無奈的搖了搖頭,頗有嘲笑之意的說道:“河南省內地方軍隊的戰鬥力還不如豫南的那些刀客、土匪,大部分士兵都是前清綠營的兵,不僅裝備落後,而且素質極差。在下曾親自去第十九步兵旅的一個營地走訪過,簡單一句話,簡直就是烏合之眾。”
一旁的蔣百裏歎了一口氣,語氣帶著憂愁的說道:“大多地方軍隊皆是如此,士兵毫無軍人的概念,無非是混一口飯吃,真到了上陣殺敵的時候,這些人一個個畏手畏腳,根本難以成事。河南民亂不在民軍強大狡猾,而在我軍懦弱無能。”
戴鳳翔深以為然的說道:“蔣先生所言極是。唉,長此以往,別說剿滅這些叛軍,隻怕固守城池都很困難。”
袁肅旋即又問道:“那從外省調來的政府軍呢?”
“既然您希望在河南民亂一事中體現中央軍的重要地位,那完全可以調派一名其他的更有經驗的將領前往河南,為何偏偏要選擇年輕的袁都督?而且就袁都督之前的表態來看,他未必是那種可以沉得住的人,萬一因為一時衝動而操之過急,以至於重蹈之前鎮壓的覆轍,豈不是得不償失?”班誌超用一口流利的漢語說道。
“嗬嗬,原來是因為這件事。”袁世凱露出一個深意的笑容。
“看來,大總統閣下似乎是早有一番打算,不是嗎?”看到袁世凱如此氣定神閑,班誌超不禁有幾分疑惑起來。
“袁肅終歸是一個有進取心的年輕人,有進取心是好事,但是如果進取心變成野心,那可就不是一樁好事了。我這次讓之所以讓他去河南,就是要看看他到底聽不聽得進去我的話,倘若他老老實實按照我的吩咐來辦,那一切都好說。如果他一意孤行,惹出什麽亂子來,我必然也有理由讓他好看。”袁世凱不動聲色的說道。
“原來如此,說到底,這次是大總統再試探袁都督了?”班誌超笑著問道。
“我能走到今天,就是對任何人都不會盡信。”袁世凱似是而非的說道,他說完這番話之後,還十分有目的的看了一眼班誌超。
班誌超臉色微微變動了一下,隨即還是跟著袁世凱一起笑了一陣。
第18章,大學拜訪
在正月初八到初十這幾天時間裏,袁肅推辭了許多飯局的邀請,專門抽時間與蔣百裏商談關於成立北洋少壯派軍事團體的事宜。每一次談話都使得原有的輪廓變得越來越清晰,二人也正式確定了屬於少壯派的軍事團體組織的思路和方向。
關於袁世凱同意袁肅調派部隊入豫的事情,他同樣跟蔣百裏提及了此事,並且告知自己已經邀得大總統叔父的同意,讓其跟隨自己一同前往河南。
蔣百裏對這件事感到有些唐突,甚至還有幾分不高興。做為一個自尊心很強,性格高傲的人,他是不喜歡別人瞞著自己來對自己做出種種決定。但是經過袁肅一番解釋,強調這是一次脫離中央到外麵謀取發展的好機會,最終蔣百裏還是答應下來。
至於什麽時候動身,袁肅已經有了一些決定,他會在正月十四日這天啟程返迴灤州安排調兵遣將的軍務,因為這段時間於北京同樣處理在這方麵事務,所以整個調派工作應該不必再花多少時間。預計會在正月十八到二十日這幾天就能確定下來。
一切都安排確定下來,袁肅便讓杜預先行返迴灤州,把他的計劃布置下去。
又過了一天的時間,袁肅在花了一番周折之後,總算獲得了前往北京大學探望宋教仁的許可。雖然在動身北上之前,他原本是沒有計劃去見宋教仁,倒不是把宋教仁給徹底忘記了,關鍵還是擔心袁世凱、袁克定這些人會對自己去接觸宋教仁產生介懷。
哪怕囚禁宋教仁這件事不是總統府的命令,但終歸現在宋教仁還是失去了人身自由,這隻能說明袁世凱最終還是選擇默許了這件事。
考慮到即將返迴灤州,而且又經曆了袁克定和楊度這些人對自己的試探,袁肅認為還是有必要再跟宋教仁接觸一下,多多少少打聽一下宋教仁對目前中國政治局勢的態度和看法,或許可以有機會先給宋教仁一些暗示,讓宋教仁不至於那麽不識趣。
說到底,宋教仁現在沒有死,曆史的軌跡多少是發生了轉變。可按照曆史上宋教仁的性格,等到袁世凱稱帝之際,怕就怕宋教仁肯定會強烈反對。到時候若是孫中山等人再在南方搖旗呐喊,於政治聲勢上對北洋政府肯定是大有不利。
相反,若是能拉攏宋教仁支持北洋政府,哪怕不支持帝製而是支持法統政權,對整個事情勢必會有極大的逆轉幫助。隻可惜,讓一個堅定不移的民主人士來做這件事,簡直比登天還要困難千倍萬倍。
袁肅所寄希望的,是通過一些大道理來軟化宋教仁,讓宋教仁知道帝製並不代表不民主,北洋政府之所以要推行帝製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借助帝製來盡快實現中央集權。當然,之前楊度、袁克定等人用同樣的道理來說服他,自己都感到毫無說服力可言,無非是給袁克定麵子才佯裝答應下來。至於能否說服宋教仁,顯而易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無論如何,他都希望試一試,反正能成則是好事,不能成則也無傷大雅。
在取得總統府的手令之後,總統府派了兩輛馬車送袁肅前往北京大學。一路上袁肅一直在心裏思索著這件事,一方麵是如何與宋教仁提及這件事,另外一方麵則是自己對帝製的立場到底是什麽。就現階段的思路以及這幾天的言行來看,自己似乎已經認同支持帝製。
不得不說,從現階段而言這確實能夠給予他最大化的利益。
來到北京大學的校園,又轉彎抹角走了一段小路,總算來到了宋教仁居住的地方。
正如之前高建陽描述的那樣,這裏的環境的的確確很清幽,而且路口和路尾處也的的確確有便衣在巡邏。當馬車穿過路口時,甚至還有人上前來盤問,遞交了總統府手令之後才被放行前進。來到居所的門前,隨從先下車前去通報,過了一會兒之後居所內出來一名年紀較長的管家,帶著袁肅一行人進了汙漬。
此時正值旁午過後不久,管家告訴袁肅宋教仁正在後花園裏曬太陽。
來到後花園時,宋教仁已經站在走廊上迎接了。這大半年的光景過去,宋教仁整日清閑自在,倒是略有幾分長胖了。他的精神狀況不算是很好,哪怕是不太懂得看人臉色的人,都能一眼看出其渾身上下所籠罩的鬱悶之意。
“宋先生,別來無恙。”袁肅調整了一下姿態,很是鄭重的向宋教仁打招唿道。
“原來是袁公子?什麽時候來北京的,怎麽今日有空來找我呢?”宋教仁語氣雖然不是很好,但也沒有任何針對之意,彷佛見到所有人都是這般模樣似的。
“在下來京已經有一些時日了,今日才得了空閑專程來拜訪宋先生。”袁肅說道。
“哦,有心了。來,先坐吧,今天的太陽還算不壞。”宋教仁微微點了點頭說道,隨即帶著袁肅穿過走廊來到花園外麵,這裏早已經布置了一張小茶幾,旁邊還有一個小火爐,爐子上正在燒著水。
袁肅與宋教仁圍著茶幾落座,宋教仁端起熱騰騰的水壺給袁肅斟了一杯茶。
“之前聽聞國會出了事故,在下心中一直頗有惦記,曾派人多次進京打探消息。哪裏知道事情就突然變故了,來的實在是太突然,以至於在下之後便沒能與先生再見上一麵。”袁肅歎了一口氣說道。
宋教仁對袁肅的印象還是很好,不僅是因為袁肅迎接他北上,更重要的還是對這個年輕人一直在促成自己與袁世凱合作做著力所能及的事情。隻可惜袁肅畢竟資曆尚淺,很多時候是沒辦法進入到權力中心來左右決策。在他被軟禁在這裏的這段時間裏,多多少少是聽說了一些外界的消息,包括袁肅排人到處打探,之前林伯深是在迴信中也提及過這件事。
--------------
【求收藏,求收藏,要杯具了,要杯具了】
第19章,見宋教仁
“袁公子,正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很多時候大家都身不由己,所以也毋須有過多的牽掛。唉,實不相瞞,這大半年來整日閑賦在此,倒是有了許多充裕的時間來思考一些問題。在此之前,我一直認為政治隻是一種手段,而我們就應該利用這種手段來推行個人理想中的政策。然而……唉……”說到這裏,宋教仁意味深遠的歎了一口氣,眼神迷迷糊糊的看向不遠處的花園院牆。
袁肅等了一會兒,隨後才小心翼翼的問道:“宋先生,莫非您是頓悟了一些其他的道理嗎?還請宋先生明示在下。”
“嗬嗬,我所頓悟終歸還是一人之見。不過我願意告訴你,但是我不希望你因此而失去自己的主見。其實我們都錯了,並非是政治是一種手段,而是所有手段都是在服務政治。隻有政治才操作手段,而絕非是政治本身是一種手段。”宋教仁緩緩的說道。
袁肅沉思了許久,腦筋怎麽都無從轉過轉個彎,他對一些政治哲學或者人生感悟並不是那麽敏感,而且像宋教仁剛才所說的那句話,很明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比重要更多一些,一旦用語言來描述,就會顯得很矛盾也很難理解。
“袁公子,你毋須過分糾結於我剛才所說的話。在政治角逐場上,連我都僅僅隻是一個初探門徑的人,要想真正弄清楚政治的涵義,我們都還需要更加努力才是。”看著袁肅苦悶不解的樣子,宋教仁微微笑了笑,隨即開釋的說道。
“讓宋先生見笑了,在下一介武夫,實在不懂這些深奧的道理。唉,但是不管怎麽說,在下一直認為倘若叔父能與宋先生攜手合作,中央政府勢必能迅速立威一統,繼而促成南北和平統一。我中華振興之大業指日可待。然而,竟然發生這樣讓人扼腕歎息之事,當真是讓親者痛仇者快。我中華何日才能複興,何日才能與列強並列?”袁肅慷慨激昂的說道。
“其實,這件事也不能全怪大總統。誠實的說,之前在總統府的那段時間裏,我與大總統相談甚歡,對於很多政治上的改革和推進甚至不謀而合。在動身北上之前,我也深刻的認識到以中華之現狀,盲目的推行民主政治是不理智的,很多時候民主反而成為被利用的口實。而根本很少明白什麽才是民主。”宋教仁深沉的說道。
“這一點在下也是有所耳聞,之前您寫給上海的信函,林仁卿是告訴過我的。”袁肅一邊點著頭,一邊附和著說道。
“早先在上海時,都是與你說過的,民主建設是需要一個過程,中間很多環節是不可能直接跨躍過去的。大總統是很讚同這一點,而我的主張是先在中央普及政黨政治的思路,以政黨團結在大總統左右,為大總統提供足夠的憲法支持。等中國真正意義上完成統一之後,再由政黨政治的基礎開始實現責任內閣製的體裁,隨後由上而下的開始推廣法製和民主建設。”宋教仁把自己的思路簡單的說了一遍。
“這很好啊,眼下就應該如此才是。”袁肅讚同的說道。
“隻可惜並不是所有人都認為這是好事,也並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這是民主國家進程所必須經曆的階段。唉!”宋教仁意味深遠的說完,沉重的歎了一口氣。
“那宋先生,您接下來可有什麽打算?”停頓了片刻之後,袁肅轉而問道。
“如今我還能怎麽辦?說實在的,在這裏已經這麽久了,對外界的很多事情已然脫節,當真是感到很無奈也很疲憊。不過,就算現在讓我走出去,隻怕我也不知道還能不能再迴到以前的狀態。因為我自知我不是一個合格的政客,也做不了合格政客的那些事情。”宋教仁緩緩的籲出一口氣,語氣沒有任何情緒的說道。
袁肅陷入了一陣沉默,他聽得出來宋教仁似乎是打算永久就這樣置身事外,這倒是與自己所了解的宋教仁有很大的差別,既然是堅定不移的革命主義者,早先為了推翻滿清政府而遭受過那麽多次的失敗,偏偏在這次失敗之後選擇了放棄。當真是讓人始料未及。
不過他同樣也可以理解宋教仁的心情,並不能說經曆過許多失敗所以才不會畏懼失敗,正所謂“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之前的失敗並不是沒有造成影響,這種影響是一絲一毫的積累起來,最終到了臨界點便會徹底崩盤。
他同時也很讚同宋教仁自稱自己是“不合格的政客”,可以說宋教仁跟孫中山一樣,他們兩個人都不是政客。宋教仁的主張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不符合中國當時的政治環境和社會需求,民主和共和原本就是對立的兩個概念,要麽是民主、要麽是共和。至於政黨政治這個概念確實可行,但也不代表能對中國當時政治有所推進作用。
恰恰是什麽責任內閣製,愈發使得中國的中央政府陷入一種四不像的怪圈當中。反過來說,使得積蓄已久的資產階級革命一下子陷入了左右為難的境地,正因為如此才最終導致國民黨內部出現孫與黃宋派的分裂。
歸根結底,在探索中國政治改革的道路上,這些先賢要麽是了解的不夠透徹,要麽是忽視了中國當代環境,要麽完全是抱著渾水摸魚的心態。
“唉,在下何嚐不是扼腕自歎,好不容易盼來了民國,還不容易有了機會完成中華複興大業,好不容易可以擺脫民族內部的重重矛盾,可偏偏總有那些頑固之人無從豁達。實不相瞞,在下一直認為當務之急最重要的事情是中央集權,以強大的中央政府來統一國家南北,以中央政府之統令,規劃並且推進國家發展。可是盼望如此之久,卻始終難以見到真章。放眼環宇,各省擁兵自重者比比皆是,南方勢力依舊不肯死心。到底內鬥到什麽時候才能彼此放下成見呢?”深深吸了一口氣之後,袁肅感慨萬千的說道。
“袁公子,我對你有這樣能為國家大局著想的心思感到很是欣慰。我怏怏中華若能多出一些像袁公子這樣的少年英傑,也不至於會困苦到今時今日了。”宋教仁說道。
“我本是一介武夫,不懂什麽大道理,隻是對國家未來頗有憂愁,所以才會發出這樣的感慨。我沒有什麽好x性子,隻求務必能盡快完成國家一統、上下統令的建設。本以為宋先生北上會是一次絕佳的好機會,卻沒想到失之交臂。怎能不叫人著急?正所謂機不可失失不再來,錯過這次大好機會,什麽時候才能再有機會?”袁肅語氣漸漸激烈起來,他是故意顯出這番衝動的樣子。
“會有的,一定會有的,這一點我至今都堅信不移。這是人類曆史發展的必然進程,也是一個國家興衰所必須麵臨的決斷。”宋教仁頗有倚老賣老的口吻說道。
“即便如此,為何明明能更快實現,偏偏還要等待下一次的機會?這中間所浪費的時間會讓我們中國與列強拉開更多的距離。不是我意氣用事,為了能促成中央集權,我寧可不擇手段。正所謂長痛不如短痛,有些事必須下定決心狠狠的做上一把,方才能徹底免除後患,奠定我中華百世之基業。”袁肅咬著牙說道,說話時的神態就彷佛上陣殺敵一般。
宋教仁隻是無奈的歎了一口氣,他以為袁肅是在指利用一些手段鏟除那些隱藏在中央政府中的頑固勢力,比如暗殺或者兵變什麽的。對於這些手段他早年都是有所經曆,從華興會到同盟會,革命誌士組織暗殺、煽動兵變已經多不勝數。
同時,他也隻當袁肅是一時衝動才會說出這樣的話,所以也不知道該如何去開勸。更何況以他今時今日的處境,自己又能怎麽去開勸對方呢?
對於袁肅而言,他的真正目的就是要讓宋教仁記得一個“不擇手段”,等到袁世凱推行帝製時,自己會果斷的擁戴袁世凱登基稱帝,到時候也就有理由來向宋教仁做出解釋,從而爭取宋教仁的諒解。
之後,二人又閑聊了一些其他情況,袁肅告知宋教仁目前國內國外最新的時事新聞,包括歐洲局勢越來越緊張,也暗示了中國x政府內部對親同盟和親協約的勢力,正在一點點凝聚成型。對此宋教仁的態度是中國不要摻和歐洲帝國x主義的利益分割,一方麵是中國沒能力摻和,另外一方麵是即便摻和進去也不會得到任何好處,反而應該趁著西方國家把注意力集中在歐洲之際,盡快完成國家統一,並大力發展。
袁肅表示同意,他也說自己會盡可能去說服叔父。
到了下午兩點鍾過後,袁肅沒有再繼續叨擾宋教仁,又說了一些比較激動的言論,隨即起身告辭離去。宋教仁到現在還認為袁肅是一個很新派的北洋軍官,就算對方不認同南方革命勢力的一些主張,但起碼也是一個能為國家為民族考慮的正直的人。
第20章,鄭州軍事
二月中旬,在經過大半個月時間籌備,袁肅正式開始調兵遣將進入河南。
此次行動他安排的是駐紮在淮北的中央陸軍第三旅負責,第三旅旅長郭文遠並沒有親自帶隊,而是由副旅長戴鳳翔帶領三團士兵經過商丘、過開封,然後先行於鄭重集合待命。
郭文遠率領旅部依舊坐鎮淮安,並且遵照袁肅的吩咐擴充預備役兵力。
在中央陸軍第三旅於去年十二月呈遞的一份最新人事名單上,袁肅是看到了好幾個讓自己為之一振的名字。不得不承認,郭文遠在第三旅的建設上是下了大功夫,不僅積極的提拔下級軍官,更是由教導團在短短半年時間裏培養了大批基層軍官,總算是讓第三旅有了一個完整的係統建製。
除了破格提拔下級軍官和教導團速成培養之外,郭文遠甚至還通過各種渠道到各省各地招聘高級軍官。就好比副旅長戴鳳翔,是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畢業生,民國成立之後被委任為湖南陸軍小學堂校長。郭文遠通過多封書信、電文的聯絡,最終得以聘請到戴鳳翔由湖南北上加入中央陸軍第三旅。
當然,這畢竟是有幾分僥幸的因素在其中。戴鳳翔本是與李濟深同期的保定軍校學員,二人關係也非常好,並且是極力擁戴革命派的人物。二次革命時他曾多次要求譚廷闓發兵馳援湖北,卻一一被譚廷闓擱置。最終革命失敗,譚廷闓不戰而降,導致湖南許多革命黨人大感失望,也讓其認識到南方革命黨人的鬆散和不成氣候。
恰好中央政府展開軍事改革,建立中央軍係,戴鳳翔與蔡鍔一樣都很寄希望這次北洋政府的軍事改革,於是漸漸改變了以往那些固執的觀念。經過郭文遠的多番遊說,這才下定決心加入中央陸軍,期待能有一番大作為。
袁肅一行人是在二月十二日這天下午抵達鄭州,戴鳳翔帶領第三旅三個團團長來到火車站迎接。此行袁肅隻帶了一個警衛連陪伴在身邊,隨同一起來的還有蔣百裏以及蔣百裏的兩名軍事幕僚。
下車與戴鳳翔見了麵,袁肅很是友好的向這位新上任不久的副旅長握手問好,隨即又將其引見給蔣百裏認識。
雖然蔣百裏是在戴鳳翔畢業之後才到保定陸軍軍官學校上任校長,但對於戴鳳翔而言,隻要曾經是保定軍校校長的人,那都是自己的恩師。於是他十分敬重的向蔣百裏問好,毫不遮掩的處處以“學生”自稱。
在車站閑聊了一陣,袁肅便要求戴鳳翔立刻帶自己前往第三旅駐地。
剛剛從火車站出來,迎麵又趕來七八名身穿華貴的人,一番介紹之後才知道這些是鄭州當地的官員以及從開封都督府趕過來的代表。都督府代表明叫張致和,是秘書處的二等秘書官,早在第三旅路過開封時,便奉張鎮芳之命跟隨部隊一起到鄭州負責迎接袁肅。
袁肅與這些官員一一認識了一下,又簡單聊了一些話。做為本地官員,前來迎接中央政府派來的軍事大員,首要之事自然是要搞好關係。張致和表示今天晚上已經預定好宴席,專門為袁肅等人接風洗塵。對此袁肅隻是敷衍了一陣,沒有明確答應下來,並且自己初到鄭州,還有很多事情要處理。
隨後與這些官員告辭,戴鳳翔早已預備好好幾輛馬車,袁肅和蔣百裏等人上了馬車後便往城西方向前去。隨行的警衛員則跟在馬車後麵跑步前進。
一路上,戴鳳翔向袁肅介紹了一下第三旅的情況,以及目前整個河南民亂的局勢。
他說道:“根據這幾天我們搜集到的情報,還有開封那邊發來的消息,能夠確定的情況並不算太多,本地的一些軍隊和從直隸調派來的軍隊幾乎毫無建樹,他們到現在都沒能徹底弄清楚敵人具體的位置。目前可以確定的是,有一支亂民部隊已經轉移到陝西境內,這是陝西那邊發來的電文確認過的。另外就是在河南西南大片山林地區依然有亂民武裝頻頻出現,根據我個人的推測,最起碼應該還有三路亂民武裝在河南這邊。”
袁肅臉色不是很好看,他嚴肅的問道:“聽說白朗之亂是在去年年初就已經發生,整整一年的時間,本地部隊居然到現在都弄不清楚敵人的狀況?”
戴鳳翔無奈的搖了搖頭,頗有嘲笑之意的說道:“河南省內地方軍隊的戰鬥力還不如豫南的那些刀客、土匪,大部分士兵都是前清綠營的兵,不僅裝備落後,而且素質極差。在下曾親自去第十九步兵旅的一個營地走訪過,簡單一句話,簡直就是烏合之眾。”
一旁的蔣百裏歎了一口氣,語氣帶著憂愁的說道:“大多地方軍隊皆是如此,士兵毫無軍人的概念,無非是混一口飯吃,真到了上陣殺敵的時候,這些人一個個畏手畏腳,根本難以成事。河南民亂不在民軍強大狡猾,而在我軍懦弱無能。”
戴鳳翔深以為然的說道:“蔣先生所言極是。唉,長此以往,別說剿滅這些叛軍,隻怕固守城池都很困難。”
袁肅旋即又問道:“那從外省調來的政府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