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到晌午的時候,精力實在有些不濟,勾引的煙癮早早發作。此時此刻,他正躺在廂房的軟塌上,捧著鑲金的煙槍杆子,美美的抽著福壽膏。煙癮才過到一半的時候,一名下人急匆匆的推門而入,來到軟塌前行禮。
“老爺,袁司令迴城了。”下人躬著身子克製著激動的情緒說道。
“是嗎?情況怎麽樣了?”吳承祿稍微坐起了身子,眯著眼睛問道。
“洋神父和其他洋人都已經帶迴來了,除了個別幾人受了一些傷,一切都還安好。”下人先把好消息匯報了一下。
“嗯,嗯,很好,這件事解決了那就最好不過了。今晚總算能安安穩穩睡上一覺。”吳承祿滿意的點了點頭,隨即再次躺下身子,飄飄然的猛吸了一口氣大煙,一番吞雲吐霧,心情說不出的愉快。
下人在原地愣了一會兒,看著吳承祿如此愜意的表情,真不知道該怎麽開口匯報接下來的壞消息。就怕吳承祿一時反差之下動怒,結果連累到自己頭上來。
等了一陣之後,吳承祿倒是察覺下人還站在麵前,不禁忍不住問道:“怎麽,你還有什麽事情要說嗎?直說無妨。”
下人咽了一口口水,硬著頭皮說道:“迴老爺,您昨晚派去跟著袁大人一起去剿匪的周大人、李大人和胡大人他們……”
吳承祿不耐煩的斥道:“他們怎麽了?”
下人不敢再猶豫,快速的說道:“周大人和李大人不幸中槍殉職了,胡大人重傷不醒,眼下還在搶救之中。”
吳承祿一下子坐直身子,滿臉錯愕之態,好一會兒才迴過身來,震驚的問道:“什麽?你說什麽?好端端的,怎麽,怎麽會這樣!”
下人把事情解釋了一遍,昨晚三位大人因為聽說綁匪隻有五十人不到,於是一個個爭先恐後表示要親率隊伍執行圍剿行動。哪裏知道綁匪居高臨下,而且還有炸藥,官兵在進攻一開始就受到重挫,周大人就在當時被流彈擊中身亡。
後來李大人組織第二輪進攻,被綁匪的炸彈截斷了隊伍,進而遭到綁匪的狙擊。至於胡大人在第一次進攻受挫之後,便一直留守在下方,直到圍剿行動結束,才帶著人上山檢查。結果沒料到一名沒有死透的綁匪突然開槍,正好從背後擊中胡大人,因而落下重傷。
當然,這些內容自然是袁肅編造出來呈報到吳承祿這裏,而下人也不敢胡亂添油加醋,隻能是“照實的”把話說了一遍。
吳承祿丟下鑲金的煙槍杆子,一躍軟塌上跳了起來,情緒顯得十分激動,可偏偏又找不到爆發出來的地方。他要罵周、李、胡三人糊塗衝動,可是現在死了兩人重傷一人,就算破口大罵又有什麽作用?他也想埋怨袁肅,可迴頭又一想,袁肅本來就不是自己這一邊的,當然不會在乎巡防營將官的死傷。
“狗日的,他奶奶的,我派了三個人出去,偏偏三個人都出事,這他媽的到底怎麽迴事?”在廂房小廳裏來來迴迴走了兩圈,他憤怒的吼了一身。
下人戰戰兢兢的站在一旁,一句話都不敢搭腔。
過了一會兒之後,吳承祿越想越覺得不對勁,他忽然停下腳步,等著下人喝問道:“袁肅的人傷亡情況如何?有多少人陣亡,又有多少人負傷?”
下人一臉為難之色,支支吾吾的說道:“這……這,老爺,小人委實不清楚。不過,不過小人見他們迴城的時候,確實有不少傷員,還有人被擔架抬著。看上去似乎是很嚴重。”
聽到這裏,吳承祿心中稍微鎮定了幾分,然而他可不能隻因為這片麵之詞就全然相信,當即吩咐道:“去,通知我們巡防營的軍醫去他們那邊,幫助他們料理傷員,順便給我查一個究竟,昨晚剿匪傷亡情況到底是怎麽迴事!”
“是,是。”
當天下午,接到通知的法國治安隊羅根上尉與萬福堂人員紛紛趕到縣政府。之前的聯絡工作原本都在賑災司令行營,現在突然改在縣政府,多多少少讓這些洋人感到有些奇怪。就在他們一行人來到縣政府大門前時,卻發現整個大院外圍早已經被荷槍實彈的中國士兵戒嚴起來,不僅愈發驚疑不定。
袁肅和縣長吳立可在縣長辦公室接見了羅根上尉和萬福堂代表,陪同在一旁的還有吳立可私人翻譯員以及兩名《天津租界新聞》和《順天日報》的記者。後者原本就是駐紮在臨榆縣的遊記記者,而前者則是前天專門發電報到天津邀請而來的。
早在察覺到萬福堂有問題之初,袁肅便已經開始籌劃處理這件事的對策。
畢竟洋人勢力龐大,而且宗教問題往往是最能引起軒然大波。北洋政府成立時已經承認了各國在前清時享有的權利,貿然以重典治罪,除了能帶來一時之痛快之外,根本不能起到對洋人的懲示作用。
袁肅想到的辦法,就是要把這件事告知於天下,從輿論的角度上鬧得越大越好。
他知道竇神父終歸會被交由法國公使館來行使領事裁判權,而結果也不難猜測,法國公使館隨隨便便給一個罪名,緊接著將竇神父引渡迴國,然後便再也沒有下文。或許用不了幾年的時間,竇神父還會再出現在中國或者印度的其他地方,繼續主持一個教堂。
隻有把這件事鬧大,讓越來越多的人知道竇神父這個人及其事跡,徹底顛覆外國在華宗教人員尤其是法國宗教人員的形象。一旦這件事轟傳開來,即便中國官方沒辦法懲辦竇神父,也能在國際輿論上給予法國當局沉重的壓力。
袁肅所請來的這兩名記者也是別有有心,《天津租界新聞》是由比利時商人主辦的租界報紙,一共分為四種語言,是天津各國租界獲悉消息的首選報紙。再加上天津九國租界原本就錯綜複雜,國際政治形勢的影響直接能夠在這裏體現出來,從而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法國當局會截停報道的可能。
至於《順天日報》是日本人一手操控的報紙,這份報紙最大的意義不在於報道新聞,而是間接的為日本外交政策提供影響力。豈不說日本人與法國人沒有任何交情,再者日本的外交政策一直是想獨吞在華利益,為此甚至連英美俄三國都敢得罪。利用對法國的打擊來暗示排斥西方列強,繼而推崇大x東亞主義,這顯然是走出一步很好的棋。
當羅根上尉和教堂代表看到這一幕時,愈發感到今天的情況很不對勁。
袁肅沒有請對方落座,陰沉的臉色直接劈頭蓋臉的喝問關於萬福堂的罪行,將竇神父吞並中國農民土地、拐騙人口的罪行一一列出,同時還添油加醋的又附加了一些其他罪名,比如賄賂外國駐軍軍官、哄抬糧價等等。
羅根上尉早先是聽說過萬福堂的內情,隻不過竇神父與本地各國上流人士關係深厚,因此他也隻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至於教堂代表身為內部人員,自然是再清楚不過這件事。
此時此刻被袁肅當頭一棒的喝住,二人的臉色齊齊拉了下來,一時間竟顯得不知所措。
直到袁肅氣勢洶洶的強調,此次案件必然要嚴肅處理,他將如實上報到北京外交部以及法國公使館。這時,羅根上尉才漸漸迴過神來,隨即立刻擺出一副強硬的態度據理力爭,又是要求重新徹查此事,又是索要人證物證,還提出馬上釋放竇神父一行人。教堂代表同樣跟著附和,說此次應先解決綁架案,竇神父一行人是受害者,其他一切都應容後再辦。
“人證物證?我若沒有證據現在會來質問你們嗎?”袁肅冷笑著說道。
羅根上尉頓時有些失去底氣,倘若中國方麵確實掌握了證據,那這件事必然再無轉迴的餘地。他雖然是一心一意站在法國人的立場上來考慮問題,可竇神父的所作所為實在太過分,就連自己都不情願跟這種人打交道。
“綁架案早已經結束,匪首被斃,餘者潰逃。我告訴你們,北戴河沒有租界,這裏是我們中國人的土地,我們該怎麽辦案用不著你們來指手畫腳。任何外國人在這裏犯罪,我都會依法懲處。你們別妄圖我會在這個案子上向你們妥協。”袁肅聲色俱厲的說道。
“即便如此,竇神父也應該接受一個公正的審判。”
“公正的審判,你說的不算,我說的也不算。稍後我會把這件事詳詳細細原原本本匯報到北京,倒要看看你們法國公使如何做出一個交代。”袁肅語氣一絲不改,斬金截鐵的說道。
羅根上尉和教堂代表自然沒有任何辦法,北戴河不是租界,又沒有領事館,即便想要尋求外交途徑來處理這件事都很困難。不過他們也知道,這件事一旦上報到公使館,公使館方麵終歸還是會想辦法大事化小。
“今日叫你們,就是通知你們,從現在開始是你們竇神父以及萬福堂的罪案。關於綁架案我會專門遞交一份詳細的報告。你們別指望耍手段轉移視線,我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你,這個案子我盯死它了。”袁肅再次補充的說道。
一連幾番話說的氣勢十足,在氣場上已經完全壓住了羅根上尉和教堂代表。兩名記者不停的用筆記錄著這個場麵,盡管今天早上吳立可已經把案情向他們做了一些匯報,不過雙方對峙的實際情況也能從側麵反應問題。既然洋人沒底氣,那這個案子八成就是真的了。
一旁的吳立可倒是冷汗連連,袁肅這個大腕敢跟洋人較勁,可是他區區一個縣長即便再有十個膽子也不敢如此莽撞。要知道到時候袁肅走了,他還得天天見著洋人的麵,就怕袁肅處理不好這個案子,留下一堆爛攤子讓自己收拾。叫自己又該如何去收拾?
第4章,借力打力
隻過了一天的時間,萬福堂案的消息便傳遍了整個臨榆縣。大街小巷議論紛紛,有人歎息萬福堂前任神父的英名被現任神父敗壞的幹幹淨淨,有人卻拍手叫好,洋鬼子就從來沒有一個好東西,也有人義憤填膺,到處聲稱一定要將竇神父一幹人等嚴辦到底。
在各地的酒樓茶肆裏,人們都將這件事當為時下最熱門的話題,又是添油又是加醋,讓這個案子就彷佛是百年難遇的奇案一樣。而在這些議論當中,也有人提及到袁肅袁司令,老百姓們在臨榆縣生活了幾十年,十分了解官府是不敢招惹北戴河的洋人,放眼整個山海關轄區,如今隻有這位袁司令敢硬這個脖子。
坊間都傳聞其是大總統的侄子,可這位袁司令終歸是外人,到底能不能把這個案子辦的有頭有尾誰都說不清楚。不過相比吳承祿和本地縣府大大小小的官員,老百姓們更願意相信這位袁司令是能辦實事的人,這一點從賑災的進展上就能看得清清楚楚。
“照我說,袁大人是能幹的人,這次一定能把洋鬼子辦踏實了。”
“算了吧,還能幹,這年頭當官的最能幹的就是搜刮、勾結。我看,這袁司令盛名之下其實難副,鬧的這麽響當當,等災情賑濟結束之後,他還不是拍拍屁股就走人了。”
“你不懂就不要亂說,袁大人是大總統的侄子,他還怕洋人不成!”
“就是就是,我家掌櫃經常去灤州辦貨,灤州那邊都誇袁大人是好人。”
然而熱議歸熱議,在近代中國的社會上,老百姓們熱議的問題很大一部分都會被官方會敷衍了事。平頭百姓的人數再多,嗓子再大,最終還是抵不過官府喉舌的一則通告。
北戴河洋郊區同樣對竇神父的案子十分關注,萬福堂的信徒們實在接受不了這樣的控告,他們所信仰的宗教代言人,居然會是這樣一個十惡不赦的罪犯。這是對許多信徒精神層麵上的打擊,也是對涉案的許多上流名紳們利益上的衝擊。
早上的時候,洋教區的許多士紳們就在一起開會討論,聲稱這是中國人的汙蔑。隻是這種單方麵的言論說服力極其微弱,因為臨榆縣府在昨天下午就發布了告示,將案情細節以及竇神父親口供認的消息做了通傳。
洋士紳們隻能從顧全顏麵的角度出發,希望能盡快把這件事掩蓋下去。他們相信以先進的西方文明,足以像幾十年前發生的那些教案一樣,在外交上采取強硬態度逼迫北洋政府妥協,然後誰也不要再重提這件事,就這麽讓它消失。
心照不宣的會議結束之後,當天下午洋教區便選舉了五名外國代表前往臨榆縣,向袁肅以及臨榆縣縣政府提出抗議。
袁肅在臨榆縣縣政府接見了這些所謂的代表,對於這些代表所提出的抗議也做了一一解釋,而他的立場根據就是北戴河是中國領土,領事裁判權不適用於這裏。
至於這些外國代表要求提供足夠的證據證實竇神父的罪行,同時還要對竇神父進行公開、公正以及公平的審判。對此袁肅隻說在昨天傍晚的時候,他已經將所有證供全部發往北京,該如何審判竇神父,在哪裏進行審判,這些都要等待北京方麵的迴複。
外國代表的情緒越來激動,袁肅的態度越堅硬,整個會談過程中他都沒有任何妥協的意思。致使這些外國代表也無可奈何,他們當中自然不缺乏了解此案底細的人,很快就露出了心虛喪氣的一麵。這次會談很快就不歡而散,什麽結果都沒有討論出來。
到了八月二十八日,竇神父案情在《天津租界新聞》與《順天日報》上陸續刊登出來,並且很快成為全國各地地方報紙轉載的新聞。一時間,這個案子在京津塘一帶立刻造成了一陣轟動,洋神父借災情吞並土地、拐賣人口,這可是道德層麵上的一記重磅炸彈。
北戴河洋教區的洋人們對此始料未及,萬萬沒想到袁肅居然把這件事如此露骨的張揚出去,這與他們之前的計劃完全背道而馳。那些參與此案的洋紳士們緊張萬分,又是托關係消弱此事對自己的影響,又是花錢清除個人涉案的痕跡。
東交民巷法國公使館更是如同晴天霹靂一般,一個神職人員竟然犯下這樣的過錯,實在是讓人匪夷所思,同時也沒辦法接受這樣的定罪。隨即,公使館一方麵派人到北洋政府外交部交涉,另外一方麵組織外交調查小組深入徹查這件案子。
可是公使館的相關人員進行了預先估計,這件事涉案十分複雜,調查起來隻怕會非常困難,而且需要消耗很長的時日。等到這個案子徹底調查清楚時,那會兒隻怕全世界都已經獲悉這次宗教界的惡性醜聞。
經過緊急的會商,公使館最終決定盡快結束這個案子並消除案情的影響。
中法兩國外交人員就此案的協商經過幾乎鮮為人知,但不難猜測也就是一些老套路,通過提供外交施壓和其他方麵的彌補,希望中方控製案情的影響。大不了將所有罪名都歸咎在竇神父一人身上,然後草草的結案了事。
現如今國際外交形勢都聚焦在歐洲局勢的變化,這次教案在大局麵前根本上不了台麵。
北洋政府外交部對這件事“雞毛蒜皮”的小事也隻是走走形式,公開痛斥並譴責了竇神父違反亂紀的行為,隨後又接受法國公使館的道歉。緊接著便承諾會盡快派人將犯人押迴北京受審,表麵上堅決以中國法律論罪,但實際上卻是再也沒有下文。
北京派來押解竇神父的特派專員,是與中央賑災物資一起在三十日這一天下午抵達臨榆縣。袁肅沒有前去迎接火車,隻是派了陳文年陪同吳立可和吳承祿二人一起來到火車站接應。在火車站雜工和士兵們的協力之下,所有賑災物資都卸載完畢,並轉入縣政府的官倉。
第5章,商業計劃
特派專員因為事情緊急,幾乎沒有在臨榆縣停留三個鍾頭,等到這一列火車卸完物資之後,便帶著竇神父乘車返迴北京去了。對於袁肅而言,他所能做的僅僅隻有這一點,利用報紙將洋神父的罪行公諸於眾,在輿論上給列強製造壓力。雖然他很清楚這是沒有結果的結果,可這總比被洋人刻意掩蓋要強的多。
忙了整整一下午,陳文年在傍晚時才返迴行營麵見袁肅,向袁肅匯報了中央賑災物資的安頓情況。此次賑災物資一共是一千五百石大米、五百石麵粉、四百石雜食和一百石食鹽,外加京津一帶捐贈的衣物、生活用品等共計兩千餘件,現如今全部點算完畢,由第一混成旅的士兵押入官倉。
“辛苦了,有了這批賑災物資,接下來就好辦多了。”袁肅欣慰的點了點頭,繼而又問道,“哦,對了,京城派來的賑災會辦可有同來?”
“到是到了,我正想與你說一說這件事。”陳文年微微擰起了眉頭,臉色露出幾分鬱悶,語氣很認真的說道。
“怎麽,有什麽事嗎?”袁肅問道。
“這賑災會辦名叫趙方毓,隨行辦事人員說此人是內閣總理趙智庵的侄子,從下車開始態度便十分傲慢,從始至終都未曾與我搭過一句話。辦理完交接手續之後,這趙方毓便受了吳承祿的邀請去府上宴席去了。吳縣長倒是在一旁提及了一聲,說賑災司令行營就在火車站不遠處,可是那趙方毓根本沒理會,實在是可惡。”陳文年悶聲悶氣的說道。
“是嗎?”袁肅微微變了臉色,心中不由自主尋思起來。
原本賑災會辦這個頭銜已經很讓人奇怪了,但不管怎麽說既然同是中央派來督辦賑災的官員,按理說抵達臨榆縣後第一件事就是與前線賑災總司令會麵,全麵了解目前賑災的進展以及安排接下來的工作任務。
豈不說這趙方毓來主持賑災工作,到現在居然連麵都不來見上一見,實在很難理解。
要說此人仗著國務總理趙秉鈞的名號傲慢無禮,可是也不打聽打聽袁肅還是大總統的侄子,得罪什麽人也不至於得罪與大總統有關的人。可偏偏趙方毓就這麽做了,這其中顯然是有不簡單的一麵。
“大人,我總感覺這件事有問題,趙方毓一下火車直接去找吳承祿,無論如何都是不合禮數的。除非,這個趙方毓來臨榆縣是另有目的。”陳文年意味深遠的說道。
“走一步看一步,倒要看看這趙方毓能耍什麽花招。”袁肅眯著眼睛的說道。
第二天一早,袁肅前往官倉視察物資,同時順便在縣政府與吳立可見了一麵,商談賑災物資的安排和用度。同時打探了一下昨天晚上趙方毓與吳承祿在宴會上說了一些什麽,吳立可雖然昨天是陪同一起前往鎮守使府上參加宴席,可整個吃飯的過程中並沒有什麽特別的事情。而宴會結束之後,吳立可便先一步告辭離去,倒是趙方毓繼續留在吳承祿府上。
“袁大人,趙會辦和吳鎮守的事,下官人微言輕豈能摻和?”
“哦,無妨。我隻是隨意問問,畢竟賑災工作總得與這位趙會辦合計合計,也不知道趙會辦什麽時候才肯到行營走上一趟。”袁肅意味深遠的說道。
“這個……袁大人……有些話下官不知道當講不當講,就怕袁大人會誤會下官的用意不純。”吳立可遲疑了一下,隨即語重心長的說道。
“吳大人但說無妨。”袁肅下意識的看向吳立可,說話時的態度很認真。
“下官深知袁大人別有用心,然則此事非同小可,殊不知袁大人心裏有盤算,吳鎮守未必就會坐以待斃。若袁大人還能信任下官,那就請聽下官一言,索性叫賑災的差事推交給趙會辦,袁大人盡早返迴灤州才是。”吳立可深深吸了一口氣,就好像說出這番話之前需要鼓足了勇氣似的。
袁肅沉默了一陣,臉色諱莫如深。他自然知道吳立可的意思,也聽明白吳立可想說的是什麽,可想而知自己要拿吳承祿開刀的事情已經出動了吳承祿本人。這件事原本就沒有什麽秘密可言,他之前大張旗鼓的拉攏本地官紳,又是明說又是暗說,縣城的官紳們少不了有吳承祿的死黨,暗地裏把消息通知於吳承祿未可知。
他之所以敢如此明目張膽,一方麵是知道自己足以掌握主動權,另外一方麵則是吳承祿有失職罪有實,再者以吳承祿庸庸碌碌的情況,自然而然是無從應對。
可是現在聽吳立可這麽一說,吳承祿分明是已經有對策,而且十之八九已經進行到有火候的階段了。吳承祿究竟有什麽對策?又是誰出的對策?這對策是否與趙方毓有關?
倘若真的與趙方毓有關,那這件事恐怕還要追溯到京城。畢竟安排趙方毓來臨榆縣是內閣總理的意思,也就是說吳承祿的對策就是利用中央來進行製壓。
“老爺,袁司令迴城了。”下人躬著身子克製著激動的情緒說道。
“是嗎?情況怎麽樣了?”吳承祿稍微坐起了身子,眯著眼睛問道。
“洋神父和其他洋人都已經帶迴來了,除了個別幾人受了一些傷,一切都還安好。”下人先把好消息匯報了一下。
“嗯,嗯,很好,這件事解決了那就最好不過了。今晚總算能安安穩穩睡上一覺。”吳承祿滿意的點了點頭,隨即再次躺下身子,飄飄然的猛吸了一口氣大煙,一番吞雲吐霧,心情說不出的愉快。
下人在原地愣了一會兒,看著吳承祿如此愜意的表情,真不知道該怎麽開口匯報接下來的壞消息。就怕吳承祿一時反差之下動怒,結果連累到自己頭上來。
等了一陣之後,吳承祿倒是察覺下人還站在麵前,不禁忍不住問道:“怎麽,你還有什麽事情要說嗎?直說無妨。”
下人咽了一口口水,硬著頭皮說道:“迴老爺,您昨晚派去跟著袁大人一起去剿匪的周大人、李大人和胡大人他們……”
吳承祿不耐煩的斥道:“他們怎麽了?”
下人不敢再猶豫,快速的說道:“周大人和李大人不幸中槍殉職了,胡大人重傷不醒,眼下還在搶救之中。”
吳承祿一下子坐直身子,滿臉錯愕之態,好一會兒才迴過身來,震驚的問道:“什麽?你說什麽?好端端的,怎麽,怎麽會這樣!”
下人把事情解釋了一遍,昨晚三位大人因為聽說綁匪隻有五十人不到,於是一個個爭先恐後表示要親率隊伍執行圍剿行動。哪裏知道綁匪居高臨下,而且還有炸藥,官兵在進攻一開始就受到重挫,周大人就在當時被流彈擊中身亡。
後來李大人組織第二輪進攻,被綁匪的炸彈截斷了隊伍,進而遭到綁匪的狙擊。至於胡大人在第一次進攻受挫之後,便一直留守在下方,直到圍剿行動結束,才帶著人上山檢查。結果沒料到一名沒有死透的綁匪突然開槍,正好從背後擊中胡大人,因而落下重傷。
當然,這些內容自然是袁肅編造出來呈報到吳承祿這裏,而下人也不敢胡亂添油加醋,隻能是“照實的”把話說了一遍。
吳承祿丟下鑲金的煙槍杆子,一躍軟塌上跳了起來,情緒顯得十分激動,可偏偏又找不到爆發出來的地方。他要罵周、李、胡三人糊塗衝動,可是現在死了兩人重傷一人,就算破口大罵又有什麽作用?他也想埋怨袁肅,可迴頭又一想,袁肅本來就不是自己這一邊的,當然不會在乎巡防營將官的死傷。
“狗日的,他奶奶的,我派了三個人出去,偏偏三個人都出事,這他媽的到底怎麽迴事?”在廂房小廳裏來來迴迴走了兩圈,他憤怒的吼了一身。
下人戰戰兢兢的站在一旁,一句話都不敢搭腔。
過了一會兒之後,吳承祿越想越覺得不對勁,他忽然停下腳步,等著下人喝問道:“袁肅的人傷亡情況如何?有多少人陣亡,又有多少人負傷?”
下人一臉為難之色,支支吾吾的說道:“這……這,老爺,小人委實不清楚。不過,不過小人見他們迴城的時候,確實有不少傷員,還有人被擔架抬著。看上去似乎是很嚴重。”
聽到這裏,吳承祿心中稍微鎮定了幾分,然而他可不能隻因為這片麵之詞就全然相信,當即吩咐道:“去,通知我們巡防營的軍醫去他們那邊,幫助他們料理傷員,順便給我查一個究竟,昨晚剿匪傷亡情況到底是怎麽迴事!”
“是,是。”
當天下午,接到通知的法國治安隊羅根上尉與萬福堂人員紛紛趕到縣政府。之前的聯絡工作原本都在賑災司令行營,現在突然改在縣政府,多多少少讓這些洋人感到有些奇怪。就在他們一行人來到縣政府大門前時,卻發現整個大院外圍早已經被荷槍實彈的中國士兵戒嚴起來,不僅愈發驚疑不定。
袁肅和縣長吳立可在縣長辦公室接見了羅根上尉和萬福堂代表,陪同在一旁的還有吳立可私人翻譯員以及兩名《天津租界新聞》和《順天日報》的記者。後者原本就是駐紮在臨榆縣的遊記記者,而前者則是前天專門發電報到天津邀請而來的。
早在察覺到萬福堂有問題之初,袁肅便已經開始籌劃處理這件事的對策。
畢竟洋人勢力龐大,而且宗教問題往往是最能引起軒然大波。北洋政府成立時已經承認了各國在前清時享有的權利,貿然以重典治罪,除了能帶來一時之痛快之外,根本不能起到對洋人的懲示作用。
袁肅想到的辦法,就是要把這件事告知於天下,從輿論的角度上鬧得越大越好。
他知道竇神父終歸會被交由法國公使館來行使領事裁判權,而結果也不難猜測,法國公使館隨隨便便給一個罪名,緊接著將竇神父引渡迴國,然後便再也沒有下文。或許用不了幾年的時間,竇神父還會再出現在中國或者印度的其他地方,繼續主持一個教堂。
隻有把這件事鬧大,讓越來越多的人知道竇神父這個人及其事跡,徹底顛覆外國在華宗教人員尤其是法國宗教人員的形象。一旦這件事轟傳開來,即便中國官方沒辦法懲辦竇神父,也能在國際輿論上給予法國當局沉重的壓力。
袁肅所請來的這兩名記者也是別有有心,《天津租界新聞》是由比利時商人主辦的租界報紙,一共分為四種語言,是天津各國租界獲悉消息的首選報紙。再加上天津九國租界原本就錯綜複雜,國際政治形勢的影響直接能夠在這裏體現出來,從而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法國當局會截停報道的可能。
至於《順天日報》是日本人一手操控的報紙,這份報紙最大的意義不在於報道新聞,而是間接的為日本外交政策提供影響力。豈不說日本人與法國人沒有任何交情,再者日本的外交政策一直是想獨吞在華利益,為此甚至連英美俄三國都敢得罪。利用對法國的打擊來暗示排斥西方列強,繼而推崇大x東亞主義,這顯然是走出一步很好的棋。
當羅根上尉和教堂代表看到這一幕時,愈發感到今天的情況很不對勁。
袁肅沒有請對方落座,陰沉的臉色直接劈頭蓋臉的喝問關於萬福堂的罪行,將竇神父吞並中國農民土地、拐騙人口的罪行一一列出,同時還添油加醋的又附加了一些其他罪名,比如賄賂外國駐軍軍官、哄抬糧價等等。
羅根上尉早先是聽說過萬福堂的內情,隻不過竇神父與本地各國上流人士關係深厚,因此他也隻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至於教堂代表身為內部人員,自然是再清楚不過這件事。
此時此刻被袁肅當頭一棒的喝住,二人的臉色齊齊拉了下來,一時間竟顯得不知所措。
直到袁肅氣勢洶洶的強調,此次案件必然要嚴肅處理,他將如實上報到北京外交部以及法國公使館。這時,羅根上尉才漸漸迴過神來,隨即立刻擺出一副強硬的態度據理力爭,又是要求重新徹查此事,又是索要人證物證,還提出馬上釋放竇神父一行人。教堂代表同樣跟著附和,說此次應先解決綁架案,竇神父一行人是受害者,其他一切都應容後再辦。
“人證物證?我若沒有證據現在會來質問你們嗎?”袁肅冷笑著說道。
羅根上尉頓時有些失去底氣,倘若中國方麵確實掌握了證據,那這件事必然再無轉迴的餘地。他雖然是一心一意站在法國人的立場上來考慮問題,可竇神父的所作所為實在太過分,就連自己都不情願跟這種人打交道。
“綁架案早已經結束,匪首被斃,餘者潰逃。我告訴你們,北戴河沒有租界,這裏是我們中國人的土地,我們該怎麽辦案用不著你們來指手畫腳。任何外國人在這裏犯罪,我都會依法懲處。你們別妄圖我會在這個案子上向你們妥協。”袁肅聲色俱厲的說道。
“即便如此,竇神父也應該接受一個公正的審判。”
“公正的審判,你說的不算,我說的也不算。稍後我會把這件事詳詳細細原原本本匯報到北京,倒要看看你們法國公使如何做出一個交代。”袁肅語氣一絲不改,斬金截鐵的說道。
羅根上尉和教堂代表自然沒有任何辦法,北戴河不是租界,又沒有領事館,即便想要尋求外交途徑來處理這件事都很困難。不過他們也知道,這件事一旦上報到公使館,公使館方麵終歸還是會想辦法大事化小。
“今日叫你們,就是通知你們,從現在開始是你們竇神父以及萬福堂的罪案。關於綁架案我會專門遞交一份詳細的報告。你們別指望耍手段轉移視線,我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你,這個案子我盯死它了。”袁肅再次補充的說道。
一連幾番話說的氣勢十足,在氣場上已經完全壓住了羅根上尉和教堂代表。兩名記者不停的用筆記錄著這個場麵,盡管今天早上吳立可已經把案情向他們做了一些匯報,不過雙方對峙的實際情況也能從側麵反應問題。既然洋人沒底氣,那這個案子八成就是真的了。
一旁的吳立可倒是冷汗連連,袁肅這個大腕敢跟洋人較勁,可是他區區一個縣長即便再有十個膽子也不敢如此莽撞。要知道到時候袁肅走了,他還得天天見著洋人的麵,就怕袁肅處理不好這個案子,留下一堆爛攤子讓自己收拾。叫自己又該如何去收拾?
第4章,借力打力
隻過了一天的時間,萬福堂案的消息便傳遍了整個臨榆縣。大街小巷議論紛紛,有人歎息萬福堂前任神父的英名被現任神父敗壞的幹幹淨淨,有人卻拍手叫好,洋鬼子就從來沒有一個好東西,也有人義憤填膺,到處聲稱一定要將竇神父一幹人等嚴辦到底。
在各地的酒樓茶肆裏,人們都將這件事當為時下最熱門的話題,又是添油又是加醋,讓這個案子就彷佛是百年難遇的奇案一樣。而在這些議論當中,也有人提及到袁肅袁司令,老百姓們在臨榆縣生活了幾十年,十分了解官府是不敢招惹北戴河的洋人,放眼整個山海關轄區,如今隻有這位袁司令敢硬這個脖子。
坊間都傳聞其是大總統的侄子,可這位袁司令終歸是外人,到底能不能把這個案子辦的有頭有尾誰都說不清楚。不過相比吳承祿和本地縣府大大小小的官員,老百姓們更願意相信這位袁司令是能辦實事的人,這一點從賑災的進展上就能看得清清楚楚。
“照我說,袁大人是能幹的人,這次一定能把洋鬼子辦踏實了。”
“算了吧,還能幹,這年頭當官的最能幹的就是搜刮、勾結。我看,這袁司令盛名之下其實難副,鬧的這麽響當當,等災情賑濟結束之後,他還不是拍拍屁股就走人了。”
“你不懂就不要亂說,袁大人是大總統的侄子,他還怕洋人不成!”
“就是就是,我家掌櫃經常去灤州辦貨,灤州那邊都誇袁大人是好人。”
然而熱議歸熱議,在近代中國的社會上,老百姓們熱議的問題很大一部分都會被官方會敷衍了事。平頭百姓的人數再多,嗓子再大,最終還是抵不過官府喉舌的一則通告。
北戴河洋郊區同樣對竇神父的案子十分關注,萬福堂的信徒們實在接受不了這樣的控告,他們所信仰的宗教代言人,居然會是這樣一個十惡不赦的罪犯。這是對許多信徒精神層麵上的打擊,也是對涉案的許多上流名紳們利益上的衝擊。
早上的時候,洋教區的許多士紳們就在一起開會討論,聲稱這是中國人的汙蔑。隻是這種單方麵的言論說服力極其微弱,因為臨榆縣府在昨天下午就發布了告示,將案情細節以及竇神父親口供認的消息做了通傳。
洋士紳們隻能從顧全顏麵的角度出發,希望能盡快把這件事掩蓋下去。他們相信以先進的西方文明,足以像幾十年前發生的那些教案一樣,在外交上采取強硬態度逼迫北洋政府妥協,然後誰也不要再重提這件事,就這麽讓它消失。
心照不宣的會議結束之後,當天下午洋教區便選舉了五名外國代表前往臨榆縣,向袁肅以及臨榆縣縣政府提出抗議。
袁肅在臨榆縣縣政府接見了這些所謂的代表,對於這些代表所提出的抗議也做了一一解釋,而他的立場根據就是北戴河是中國領土,領事裁判權不適用於這裏。
至於這些外國代表要求提供足夠的證據證實竇神父的罪行,同時還要對竇神父進行公開、公正以及公平的審判。對此袁肅隻說在昨天傍晚的時候,他已經將所有證供全部發往北京,該如何審判竇神父,在哪裏進行審判,這些都要等待北京方麵的迴複。
外國代表的情緒越來激動,袁肅的態度越堅硬,整個會談過程中他都沒有任何妥協的意思。致使這些外國代表也無可奈何,他們當中自然不缺乏了解此案底細的人,很快就露出了心虛喪氣的一麵。這次會談很快就不歡而散,什麽結果都沒有討論出來。
到了八月二十八日,竇神父案情在《天津租界新聞》與《順天日報》上陸續刊登出來,並且很快成為全國各地地方報紙轉載的新聞。一時間,這個案子在京津塘一帶立刻造成了一陣轟動,洋神父借災情吞並土地、拐賣人口,這可是道德層麵上的一記重磅炸彈。
北戴河洋教區的洋人們對此始料未及,萬萬沒想到袁肅居然把這件事如此露骨的張揚出去,這與他們之前的計劃完全背道而馳。那些參與此案的洋紳士們緊張萬分,又是托關係消弱此事對自己的影響,又是花錢清除個人涉案的痕跡。
東交民巷法國公使館更是如同晴天霹靂一般,一個神職人員竟然犯下這樣的過錯,實在是讓人匪夷所思,同時也沒辦法接受這樣的定罪。隨即,公使館一方麵派人到北洋政府外交部交涉,另外一方麵組織外交調查小組深入徹查這件案子。
可是公使館的相關人員進行了預先估計,這件事涉案十分複雜,調查起來隻怕會非常困難,而且需要消耗很長的時日。等到這個案子徹底調查清楚時,那會兒隻怕全世界都已經獲悉這次宗教界的惡性醜聞。
經過緊急的會商,公使館最終決定盡快結束這個案子並消除案情的影響。
中法兩國外交人員就此案的協商經過幾乎鮮為人知,但不難猜測也就是一些老套路,通過提供外交施壓和其他方麵的彌補,希望中方控製案情的影響。大不了將所有罪名都歸咎在竇神父一人身上,然後草草的結案了事。
現如今國際外交形勢都聚焦在歐洲局勢的變化,這次教案在大局麵前根本上不了台麵。
北洋政府外交部對這件事“雞毛蒜皮”的小事也隻是走走形式,公開痛斥並譴責了竇神父違反亂紀的行為,隨後又接受法國公使館的道歉。緊接著便承諾會盡快派人將犯人押迴北京受審,表麵上堅決以中國法律論罪,但實際上卻是再也沒有下文。
北京派來押解竇神父的特派專員,是與中央賑災物資一起在三十日這一天下午抵達臨榆縣。袁肅沒有前去迎接火車,隻是派了陳文年陪同吳立可和吳承祿二人一起來到火車站接應。在火車站雜工和士兵們的協力之下,所有賑災物資都卸載完畢,並轉入縣政府的官倉。
第5章,商業計劃
特派專員因為事情緊急,幾乎沒有在臨榆縣停留三個鍾頭,等到這一列火車卸完物資之後,便帶著竇神父乘車返迴北京去了。對於袁肅而言,他所能做的僅僅隻有這一點,利用報紙將洋神父的罪行公諸於眾,在輿論上給列強製造壓力。雖然他很清楚這是沒有結果的結果,可這總比被洋人刻意掩蓋要強的多。
忙了整整一下午,陳文年在傍晚時才返迴行營麵見袁肅,向袁肅匯報了中央賑災物資的安頓情況。此次賑災物資一共是一千五百石大米、五百石麵粉、四百石雜食和一百石食鹽,外加京津一帶捐贈的衣物、生活用品等共計兩千餘件,現如今全部點算完畢,由第一混成旅的士兵押入官倉。
“辛苦了,有了這批賑災物資,接下來就好辦多了。”袁肅欣慰的點了點頭,繼而又問道,“哦,對了,京城派來的賑災會辦可有同來?”
“到是到了,我正想與你說一說這件事。”陳文年微微擰起了眉頭,臉色露出幾分鬱悶,語氣很認真的說道。
“怎麽,有什麽事嗎?”袁肅問道。
“這賑災會辦名叫趙方毓,隨行辦事人員說此人是內閣總理趙智庵的侄子,從下車開始態度便十分傲慢,從始至終都未曾與我搭過一句話。辦理完交接手續之後,這趙方毓便受了吳承祿的邀請去府上宴席去了。吳縣長倒是在一旁提及了一聲,說賑災司令行營就在火車站不遠處,可是那趙方毓根本沒理會,實在是可惡。”陳文年悶聲悶氣的說道。
“是嗎?”袁肅微微變了臉色,心中不由自主尋思起來。
原本賑災會辦這個頭銜已經很讓人奇怪了,但不管怎麽說既然同是中央派來督辦賑災的官員,按理說抵達臨榆縣後第一件事就是與前線賑災總司令會麵,全麵了解目前賑災的進展以及安排接下來的工作任務。
豈不說這趙方毓來主持賑災工作,到現在居然連麵都不來見上一見,實在很難理解。
要說此人仗著國務總理趙秉鈞的名號傲慢無禮,可是也不打聽打聽袁肅還是大總統的侄子,得罪什麽人也不至於得罪與大總統有關的人。可偏偏趙方毓就這麽做了,這其中顯然是有不簡單的一麵。
“大人,我總感覺這件事有問題,趙方毓一下火車直接去找吳承祿,無論如何都是不合禮數的。除非,這個趙方毓來臨榆縣是另有目的。”陳文年意味深遠的說道。
“走一步看一步,倒要看看這趙方毓能耍什麽花招。”袁肅眯著眼睛的說道。
第二天一早,袁肅前往官倉視察物資,同時順便在縣政府與吳立可見了一麵,商談賑災物資的安排和用度。同時打探了一下昨天晚上趙方毓與吳承祿在宴會上說了一些什麽,吳立可雖然昨天是陪同一起前往鎮守使府上參加宴席,可整個吃飯的過程中並沒有什麽特別的事情。而宴會結束之後,吳立可便先一步告辭離去,倒是趙方毓繼續留在吳承祿府上。
“袁大人,趙會辦和吳鎮守的事,下官人微言輕豈能摻和?”
“哦,無妨。我隻是隨意問問,畢竟賑災工作總得與這位趙會辦合計合計,也不知道趙會辦什麽時候才肯到行營走上一趟。”袁肅意味深遠的說道。
“這個……袁大人……有些話下官不知道當講不當講,就怕袁大人會誤會下官的用意不純。”吳立可遲疑了一下,隨即語重心長的說道。
“吳大人但說無妨。”袁肅下意識的看向吳立可,說話時的態度很認真。
“下官深知袁大人別有用心,然則此事非同小可,殊不知袁大人心裏有盤算,吳鎮守未必就會坐以待斃。若袁大人還能信任下官,那就請聽下官一言,索性叫賑災的差事推交給趙會辦,袁大人盡早返迴灤州才是。”吳立可深深吸了一口氣,就好像說出這番話之前需要鼓足了勇氣似的。
袁肅沉默了一陣,臉色諱莫如深。他自然知道吳立可的意思,也聽明白吳立可想說的是什麽,可想而知自己要拿吳承祿開刀的事情已經出動了吳承祿本人。這件事原本就沒有什麽秘密可言,他之前大張旗鼓的拉攏本地官紳,又是明說又是暗說,縣城的官紳們少不了有吳承祿的死黨,暗地裏把消息通知於吳承祿未可知。
他之所以敢如此明目張膽,一方麵是知道自己足以掌握主動權,另外一方麵則是吳承祿有失職罪有實,再者以吳承祿庸庸碌碌的情況,自然而然是無從應對。
可是現在聽吳立可這麽一說,吳承祿分明是已經有對策,而且十之八九已經進行到有火候的階段了。吳承祿究竟有什麽對策?又是誰出的對策?這對策是否與趙方毓有關?
倘若真的與趙方毓有關,那這件事恐怕還要追溯到京城。畢竟安排趙方毓來臨榆縣是內閣總理的意思,也就是說吳承祿的對策就是利用中央來進行製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