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節
吳三桂發跡史(出書版) 作者:子非魚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白發老人又問:“那你會養螞蟻了?”
吳三桂說:“是的。”
白發老人說:“那你把自己養螞蟻的方法給我說一遍。”
吳三桂說:“是的。”
吳三桂便依言對白發老人說了一遍。白發老人聽後,也不禁動容。他情不自禁地多看了吳三桂幾眼。然後問:“那你知道你為何能成功麽?”
吳三桂搖搖頭。他確實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白發老人歎口氣說:“食者,性也。你是用誘之以食的辦法啊!”吳三桂正在琢磨白發老人的話時,白發老人又說:“你還想學什麽本領?”
吳三桂情不自禁地說:“我想學功夫!”
白發老人說:“要學功夫,那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那得吃千般苦,耐萬般勞的。”白發老人實想打消他心裏這個念頭。
吳三桂說:“我不管,我要學。”他的頭腦裏產生了自己把別人打得東倒西歪的幻覺。
白發老人歎口氣說:“既然如此,老夫便教你。不過,先得說明白,如果你學藝不精,你可別怪老夫,因為武功一脈實在是太深奧,有些人窮其一生精力,也難窺其斑豹。看來,我隻有傳你一套內功心法了。成與不成,全看你自己的緣分和修為了。”
吳三桂立刻做出洗耳恭聽的樣子。
白發老人說:“我的內功心法分三個階段,你聽清楚了。第一個階段稱之為理脈,意思是從萬物紛雜中理清原物之脈絡,方可認清事物本原,把握生命之實質。內功心法為:
致虛,極也;守靜,篤也。萬物並作,吾以觀其複也。夫物芸芸,各複歸於其根,曰靜。
靜,是謂複命。複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也。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吳三桂自言自語地說:“這不是《道德經》的話麽?”吳襄不太喜歡讀書,可他卻逼著吳三桂讀了不少書。像《大學》《中庸》《老子》《莊子》之類的書,許多已經是爛熟於心,隻是不理解罷了。
白發老人說:“你視之為《道德經》沒錯。我視之為內功心法,也沒有錯。不是文章發生變化,而是識文的人異也。”
吳三桂說:“好吧,那你告訴我第二階段的內功心法吧!”
白發老人說:“第二階段稱之為辟穀。此辟穀不是常人所說的餓其腹,而是空其意。使練功之人消除內心的所有私心雜念,才能有容納日月之精華,山川之靈氣的空間。內功心法為: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以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長。
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
吳三桂本想說這不也是《道德經》裏的麽?可是,話到嘴邊,他又拚命使之縮迴去了。他怕白發老人不高興,所以不敢說了。然而心裏對白發老人的所謂內功心法的興趣卻大打折扣了。他有些淡漠地問:“那第三階段的內功心法呢?”
白發老人沒有理睬吳三桂的態度,依然不緊不慢地說:“第三階段稱之為納氣。隻有把辟穀練好了,才能納氣。這就好比一個容器,隻有中間空了才能盛東西,也好比房子,如果裏麵塞滿了東西就住不得人。第三階段的內功心法為: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恆德不離,複歸於嬰兒。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穀。為天下穀,恆德乃足,複歸於樸。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恆德不忒,複歸於無極。”
說完之後,白發老人依然平視著茅房外的遠方,仿佛仍然沉醉在極其深奧的理法之中。吳三桂認為白發老人沒有理由這樣故弄玄虛。因為在他看來,老子是中國無人不知的人物,而大多數人都通曉老子的《道德經》。無論怎麽想,他也無法把它與深奧的武功聯係起來。他想,如果知道白發老人所謂的內功心法都是《道德經》上的那些酸不溜秋的文字的話,我吳三桂是不會向白發老人請教的。
於是,他沿著白發老人的目光望去。隻見遠處的天空是蔚藍色的,悠悠飄蕩著白雲。
吳三桂想不透白發老人教給自己的內功心法,因此,他打定主意要向慧智請教。好不容易捱到正午,慧智從外勞作迴來。慧智去做飯,吳三桂便悄悄地隨慧智而去。要在平時,吳三桂是不會去幫慧智做飯的。
慧智自然知道吳三桂的心思,便問:“你又有什麽想法?”
吳三桂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說:“這迴倒不是什麽難題,而是太容易了!”
慧智笑道:“噢?太容易又怎麽要請教呢?”
吳三桂的臉立刻紅了。他說:“隻是我總覺得它不像內功心法。”
慧智吃驚地問:“內功心法?什麽不像內功心法?”
吳三桂說:“老子的《道德經》啊!”
慧智說:“你是說我師傅教你內功心法了?”
吳三桂說:“不應該說是內功心法,而應該說是《道德經》。”接著,吳三桂把自己如何向白發老人請教,白發老人又是如何教自己的過程全告訴了慧智。慧智聽完之後哈哈大笑。吳三桂便問他笑什麽?慧智說我笑你是個傻瓜呢!吳三桂說我如何又成了傻瓜了?慧智說我師傅傳給你的明明是內功心法,你為何卻偏要說它是《道德經》呢?吳三桂問這是何故?慧智說我師傅已經全告訴你了。吳三桂便問是什麽意思?
慧智說:“我師傅不僅告訴你內功心法了,而且告訴你其原理之所在。你隻要按照原理去練就是的了。”
吳三桂說:“可是我並不明白它的原理啊!”
慧智說:“世界萬物是否都有其脈絡?”接著,慧智又說:“比如說山有山脈,水有水脈。樹有樹脈,葉有葉脈。與此同理,人有人脈。人隻有弄清楚自己的脈絡方可辟穀納氣。正如庖丁依牛脈絡解牛而不傷刀一樣,人依人脈絡辟穀而不傷身。”
吳三桂點點頭說:“我算有一點明白了。其他兩個階段呢?”
慧智說:“這全憑自己去參悟!正如師傅所說:你視之為《道德經》,而他卻視之為內功心法!”
八、白發老人笑談神與非神之間的距離
吳三桂眼望著壁上的月光出神。月光從外麵穿透進來,映在冰冷的岩石上,月光便顯得寒瘮瘮的,怕人。
然而,現在的吳三桂看到這種光影不再感到害怕,因為他早就對這裏的一切都非常熟悉。白發老人與慧智都已入睡,還發出均勻的唿吸聲。吳三桂之所以難以入睡,是因為他心中裝著自己的心事。
離開家不知有多長時間了。他的個頭已經比來時高了一大截,因此,他有些戀家了,他開始想到父母可能在為自己的失蹤而傷心。同時,他心裏開始失望了。他剛來時,他對慧智和慧智的師傅白發老人都很崇拜。他認為他們肯定有許多本事要傳授給自己,可以把他培養成神仙似的人物。然而,現在他覺得白發老人的東西不是太平淡使他覺得沒用,便是太高深使他覺得難懂。所以,他打算迴家了。
現在,他唯一要考慮的是怎麽樣去對慧智和白發老人說起迴家的事,然而他考慮來考慮去卻一直沒有個結果。就這樣他又迷迷糊糊地進入了夢鄉。
第二天早晨,吳三桂起床時有點頭昏腦漲。他想自己既然打算離開這裏,有一件事就必須在現在做了。於是他冒冒失失地來到了自己養螞蟻的地方。他想,現在自己要走了,螞蟻將不為自己所用。不為自己所用的東西,自己得搗毀它!
吳三桂說:“是的。”
白發老人說:“那你把自己養螞蟻的方法給我說一遍。”
吳三桂說:“是的。”
吳三桂便依言對白發老人說了一遍。白發老人聽後,也不禁動容。他情不自禁地多看了吳三桂幾眼。然後問:“那你知道你為何能成功麽?”
吳三桂搖搖頭。他確實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白發老人歎口氣說:“食者,性也。你是用誘之以食的辦法啊!”吳三桂正在琢磨白發老人的話時,白發老人又說:“你還想學什麽本領?”
吳三桂情不自禁地說:“我想學功夫!”
白發老人說:“要學功夫,那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那得吃千般苦,耐萬般勞的。”白發老人實想打消他心裏這個念頭。
吳三桂說:“我不管,我要學。”他的頭腦裏產生了自己把別人打得東倒西歪的幻覺。
白發老人歎口氣說:“既然如此,老夫便教你。不過,先得說明白,如果你學藝不精,你可別怪老夫,因為武功一脈實在是太深奧,有些人窮其一生精力,也難窺其斑豹。看來,我隻有傳你一套內功心法了。成與不成,全看你自己的緣分和修為了。”
吳三桂立刻做出洗耳恭聽的樣子。
白發老人說:“我的內功心法分三個階段,你聽清楚了。第一個階段稱之為理脈,意思是從萬物紛雜中理清原物之脈絡,方可認清事物本原,把握生命之實質。內功心法為:
致虛,極也;守靜,篤也。萬物並作,吾以觀其複也。夫物芸芸,各複歸於其根,曰靜。
靜,是謂複命。複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也。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吳三桂自言自語地說:“這不是《道德經》的話麽?”吳襄不太喜歡讀書,可他卻逼著吳三桂讀了不少書。像《大學》《中庸》《老子》《莊子》之類的書,許多已經是爛熟於心,隻是不理解罷了。
白發老人說:“你視之為《道德經》沒錯。我視之為內功心法,也沒有錯。不是文章發生變化,而是識文的人異也。”
吳三桂說:“好吧,那你告訴我第二階段的內功心法吧!”
白發老人說:“第二階段稱之為辟穀。此辟穀不是常人所說的餓其腹,而是空其意。使練功之人消除內心的所有私心雜念,才能有容納日月之精華,山川之靈氣的空間。內功心法為: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聖人抱一,以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長。
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
吳三桂本想說這不也是《道德經》裏的麽?可是,話到嘴邊,他又拚命使之縮迴去了。他怕白發老人不高興,所以不敢說了。然而心裏對白發老人的所謂內功心法的興趣卻大打折扣了。他有些淡漠地問:“那第三階段的內功心法呢?”
白發老人沒有理睬吳三桂的態度,依然不緊不慢地說:“第三階段稱之為納氣。隻有把辟穀練好了,才能納氣。這就好比一個容器,隻有中間空了才能盛東西,也好比房子,如果裏麵塞滿了東西就住不得人。第三階段的內功心法為: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恆德不離,複歸於嬰兒。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穀。為天下穀,恆德乃足,複歸於樸。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恆德不忒,複歸於無極。”
說完之後,白發老人依然平視著茅房外的遠方,仿佛仍然沉醉在極其深奧的理法之中。吳三桂認為白發老人沒有理由這樣故弄玄虛。因為在他看來,老子是中國無人不知的人物,而大多數人都通曉老子的《道德經》。無論怎麽想,他也無法把它與深奧的武功聯係起來。他想,如果知道白發老人所謂的內功心法都是《道德經》上的那些酸不溜秋的文字的話,我吳三桂是不會向白發老人請教的。
於是,他沿著白發老人的目光望去。隻見遠處的天空是蔚藍色的,悠悠飄蕩著白雲。
吳三桂想不透白發老人教給自己的內功心法,因此,他打定主意要向慧智請教。好不容易捱到正午,慧智從外勞作迴來。慧智去做飯,吳三桂便悄悄地隨慧智而去。要在平時,吳三桂是不會去幫慧智做飯的。
慧智自然知道吳三桂的心思,便問:“你又有什麽想法?”
吳三桂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說:“這迴倒不是什麽難題,而是太容易了!”
慧智笑道:“噢?太容易又怎麽要請教呢?”
吳三桂的臉立刻紅了。他說:“隻是我總覺得它不像內功心法。”
慧智吃驚地問:“內功心法?什麽不像內功心法?”
吳三桂說:“老子的《道德經》啊!”
慧智說:“你是說我師傅教你內功心法了?”
吳三桂說:“不應該說是內功心法,而應該說是《道德經》。”接著,吳三桂把自己如何向白發老人請教,白發老人又是如何教自己的過程全告訴了慧智。慧智聽完之後哈哈大笑。吳三桂便問他笑什麽?慧智說我笑你是個傻瓜呢!吳三桂說我如何又成了傻瓜了?慧智說我師傅傳給你的明明是內功心法,你為何卻偏要說它是《道德經》呢?吳三桂問這是何故?慧智說我師傅已經全告訴你了。吳三桂便問是什麽意思?
慧智說:“我師傅不僅告訴你內功心法了,而且告訴你其原理之所在。你隻要按照原理去練就是的了。”
吳三桂說:“可是我並不明白它的原理啊!”
慧智說:“世界萬物是否都有其脈絡?”接著,慧智又說:“比如說山有山脈,水有水脈。樹有樹脈,葉有葉脈。與此同理,人有人脈。人隻有弄清楚自己的脈絡方可辟穀納氣。正如庖丁依牛脈絡解牛而不傷刀一樣,人依人脈絡辟穀而不傷身。”
吳三桂點點頭說:“我算有一點明白了。其他兩個階段呢?”
慧智說:“這全憑自己去參悟!正如師傅所說:你視之為《道德經》,而他卻視之為內功心法!”
八、白發老人笑談神與非神之間的距離
吳三桂眼望著壁上的月光出神。月光從外麵穿透進來,映在冰冷的岩石上,月光便顯得寒瘮瘮的,怕人。
然而,現在的吳三桂看到這種光影不再感到害怕,因為他早就對這裏的一切都非常熟悉。白發老人與慧智都已入睡,還發出均勻的唿吸聲。吳三桂之所以難以入睡,是因為他心中裝著自己的心事。
離開家不知有多長時間了。他的個頭已經比來時高了一大截,因此,他有些戀家了,他開始想到父母可能在為自己的失蹤而傷心。同時,他心裏開始失望了。他剛來時,他對慧智和慧智的師傅白發老人都很崇拜。他認為他們肯定有許多本事要傳授給自己,可以把他培養成神仙似的人物。然而,現在他覺得白發老人的東西不是太平淡使他覺得沒用,便是太高深使他覺得難懂。所以,他打算迴家了。
現在,他唯一要考慮的是怎麽樣去對慧智和白發老人說起迴家的事,然而他考慮來考慮去卻一直沒有個結果。就這樣他又迷迷糊糊地進入了夢鄉。
第二天早晨,吳三桂起床時有點頭昏腦漲。他想自己既然打算離開這裏,有一件事就必須在現在做了。於是他冒冒失失地來到了自己養螞蟻的地方。他想,現在自己要走了,螞蟻將不為自己所用。不為自己所用的東西,自己得搗毀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