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從中央銀行、鈔票與金銀比價說開去
最近這幾章貨幣問題寫得比較費力,酒徒不是金融專業,所虛構的金融故事難免貽笑大方。但其中一些細節,還是希望大家能和酒徒一同探討。文中資料都是來自前人的研究結果,酒徒屬於照搬照抄,抄得不對地方,歡迎大家指正。
首先說一說中央銀行,關於故事中的通貨膨脹問題,很多朋友建議酒徒虛構一個中央銀行出來。這個建議開始酒徒非常心動,仔細考慮之後認為,哥們,這缺德事情咱不能幹。原因酒徒曾經提及,在封建君權時代,君主出言即為法律。中央銀行的建立與貨幣發行完全依靠國家信譽,但中國古代的封建政權對百姓往往是最不講信譽的,其權力又不接受百姓監督,所以建立中央銀行容易,破產也容易。明顯的例子就是金朝的紙幣。金朝初起時,軍事上四麵出擊,發了戰爭財,上下驕奢糜費。後來四麵受敵,軍費開支太大,財政極端困難,就濫發紙幣。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以後,取消紙幣七年作廢一次的限製,不限發行數量,不管兌現,不備鈔本,並且不斷發行新鈔,擴大交鈔麵額。金宣宗貞祐二年(1214年)在已經嚴重通貨膨脹的情況下,發行麵額二百貫到一千貫的大鈔,結果幣值跌成千分之一,一貫鈔幣實際隻值一文錢。百姓的資財受通貨膨脹影響瞬間即化為烏有,當時稱作“坐化”。貞祐三年又發行新幣“貞祐寶券”。一年後,寶券又跌到每貫隻值幾文錢。貞祐五年再發行新幣“貞祐通寶”,一貫當寶券一千貫,再跌成千分之一。至興定五年(1221年),銀價已上漲四十多萬倍,元光二年(1223年)銀價已漲到六千萬倍。與其信任這樣一個朝廷,倒不如信任黃金實在,好在這個星球上到目前為止,黃金探明儲量不多。
再說一下大明寶鈔,明代隻發行了大明通行寶鈔一種鈔幣。洪武八年(1375年),設立寶鈔提舉司,立鈔法,發行大明通行寶鈔。它的形製基本仿照元鈔,花紋結構、款式格局都差不多,桑皮紙印刷。麵額按銅錢從一百文到一貫共分六種。一貫的寶鈔,長一尺,寬六寸,是我國最大的鈔幣。允許與銅錢混合流通,但政府發鈔不兌現錢。每鈔一貫,折錢一千文,銀一兩,鈔四貫準黃金一兩。明代鈔法,沿用元製,不限地區和流通時間,不定發行限額,沒有發行準備金。寶鈔的印製和發行都集中於中央政府。為了推行寶鈔,曾實行“戶口鈔鹽法”(每戶大人配鹽一斤,收鈔一貫)、“門攤課程”(店鋪商人用鈔交納門攤課),強製商民用鈔,但收效甚微。弘治年間(1488—1505年)寶鈔已無人使用。
從官方規定的寶鈔兌換價格來看,一貫鈔的價格是一千文或者白銀一兩,四貫鈔為黃金一兩,所以明初金銀比價為一比四是基本正確的。明朝中後期銀價一直下跌。滿清入關後,由於戰亂,銀價又迴升到洪武初年水平。這中間不能與銅錢做比例計算,因為銅錢由於私鑄和濫發貶值更甚。若按米計,洪武初年每石值銀四錢六分,明末崇禎年間每石約需銀一兩一、二錢。清康熙年間每石值銀五錢九,清末光緒年間為二兩一七。銀錢比價的變動,受打擊最重的是市井小民,因為他們能夠出賣的隻有勞動力,生活用品都需要購買。賣出的勞動力換不迴生存物資時,就是社會治安極大破壞時。這種破壞對城市文明的打擊幾乎是災難性的,後果僅次於滿清入關在江南一帶的作為。
金銀比價,酒徒找到的資料在中國唐朝大約為一比五左右,維持了相當長時間。至宋初為一比六點五二。明初經曆百年蒙古人劫掠,黃金和白銀的比價為一比四,到明朝中期則為一比七到八,明末為一比十左右。清乾隆時為一比十四左右。有人經常把乾隆年間的國庫存銀和明朝比較,以此證明大清皇帝英明,實際上有些瞎掰。價錢已經跌了三倍,還有什麽可比性。況且一個國家的國庫存銀過多,在某種程度上也說明了公眾產業投入的不足。不過封建王朝皇帝通常不會把錢花到公共產業上,下幾次江南,封幾次泰山,再遍地造些寺廟和行宮,家底也就踢蹬光了。好在這些家夥終究有個壽終正寢的時候,沒有像某些電視劇導演希望的那樣,“再活五百年”或者“燃燒自己照亮大地”!
鴉片戰爭後,白銀在中國的行情一路飆升,沒辦法,都贈送給友邦了。導致後來中國民間,特別是割據地方之間換了一種貨幣-鴉片。這是另一個話題,牽扯過多,在此不細說。
白銀作為貨幣本位本來就不科學,中國古代以白銀重量作為貨幣,實際上包含了對中央財政信譽和能力的不信任。在西方紛紛采用計數貨幣而不是計重貨幣後,銀兩在中國依然持續使用了很多年。後來因為西班牙和墨西哥銀圓的出現並受到民間歡迎,政府才開始著手考慮鑄銀幣事宜。不過那時候,中國已經沒多少白銀儲備,電視裏隨便一個皇帝就是英明神武的朝代也瓦解於辛亥革命中。
從中央銀行、鈔票與金銀比價說開去
最近這幾章貨幣問題寫得比較費力,酒徒不是金融專業,所虛構的金融故事難免貽笑大方。但其中一些細節,還是希望大家能和酒徒一同探討。文中資料都是來自前人的研究結果,酒徒屬於照搬照抄,抄得不對地方,歡迎大家指正。
首先說一說中央銀行,關於故事中的通貨膨脹問題,很多朋友建議酒徒虛構一個中央銀行出來。這個建議開始酒徒非常心動,仔細考慮之後認為,哥們,這缺德事情咱不能幹。原因酒徒曾經提及,在封建君權時代,君主出言即為法律。中央銀行的建立與貨幣發行完全依靠國家信譽,但中國古代的封建政權對百姓往往是最不講信譽的,其權力又不接受百姓監督,所以建立中央銀行容易,破產也容易。明顯的例子就是金朝的紙幣。金朝初起時,軍事上四麵出擊,發了戰爭財,上下驕奢糜費。後來四麵受敵,軍費開支太大,財政極端困難,就濫發紙幣。金世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以後,取消紙幣七年作廢一次的限製,不限發行數量,不管兌現,不備鈔本,並且不斷發行新鈔,擴大交鈔麵額。金宣宗貞祐二年(1214年)在已經嚴重通貨膨脹的情況下,發行麵額二百貫到一千貫的大鈔,結果幣值跌成千分之一,一貫鈔幣實際隻值一文錢。百姓的資財受通貨膨脹影響瞬間即化為烏有,當時稱作“坐化”。貞祐三年又發行新幣“貞祐寶券”。一年後,寶券又跌到每貫隻值幾文錢。貞祐五年再發行新幣“貞祐通寶”,一貫當寶券一千貫,再跌成千分之一。至興定五年(1221年),銀價已上漲四十多萬倍,元光二年(1223年)銀價已漲到六千萬倍。與其信任這樣一個朝廷,倒不如信任黃金實在,好在這個星球上到目前為止,黃金探明儲量不多。
再說一下大明寶鈔,明代隻發行了大明通行寶鈔一種鈔幣。洪武八年(1375年),設立寶鈔提舉司,立鈔法,發行大明通行寶鈔。它的形製基本仿照元鈔,花紋結構、款式格局都差不多,桑皮紙印刷。麵額按銅錢從一百文到一貫共分六種。一貫的寶鈔,長一尺,寬六寸,是我國最大的鈔幣。允許與銅錢混合流通,但政府發鈔不兌現錢。每鈔一貫,折錢一千文,銀一兩,鈔四貫準黃金一兩。明代鈔法,沿用元製,不限地區和流通時間,不定發行限額,沒有發行準備金。寶鈔的印製和發行都集中於中央政府。為了推行寶鈔,曾實行“戶口鈔鹽法”(每戶大人配鹽一斤,收鈔一貫)、“門攤課程”(店鋪商人用鈔交納門攤課),強製商民用鈔,但收效甚微。弘治年間(1488—1505年)寶鈔已無人使用。
從官方規定的寶鈔兌換價格來看,一貫鈔的價格是一千文或者白銀一兩,四貫鈔為黃金一兩,所以明初金銀比價為一比四是基本正確的。明朝中後期銀價一直下跌。滿清入關後,由於戰亂,銀價又迴升到洪武初年水平。這中間不能與銅錢做比例計算,因為銅錢由於私鑄和濫發貶值更甚。若按米計,洪武初年每石值銀四錢六分,明末崇禎年間每石約需銀一兩一、二錢。清康熙年間每石值銀五錢九,清末光緒年間為二兩一七。銀錢比價的變動,受打擊最重的是市井小民,因為他們能夠出賣的隻有勞動力,生活用品都需要購買。賣出的勞動力換不迴生存物資時,就是社會治安極大破壞時。這種破壞對城市文明的打擊幾乎是災難性的,後果僅次於滿清入關在江南一帶的作為。
金銀比價,酒徒找到的資料在中國唐朝大約為一比五左右,維持了相當長時間。至宋初為一比六點五二。明初經曆百年蒙古人劫掠,黃金和白銀的比價為一比四,到明朝中期則為一比七到八,明末為一比十左右。清乾隆時為一比十四左右。有人經常把乾隆年間的國庫存銀和明朝比較,以此證明大清皇帝英明,實際上有些瞎掰。價錢已經跌了三倍,還有什麽可比性。況且一個國家的國庫存銀過多,在某種程度上也說明了公眾產業投入的不足。不過封建王朝皇帝通常不會把錢花到公共產業上,下幾次江南,封幾次泰山,再遍地造些寺廟和行宮,家底也就踢蹬光了。好在這些家夥終究有個壽終正寢的時候,沒有像某些電視劇導演希望的那樣,“再活五百年”或者“燃燒自己照亮大地”!
鴉片戰爭後,白銀在中國的行情一路飆升,沒辦法,都贈送給友邦了。導致後來中國民間,特別是割據地方之間換了一種貨幣-鴉片。這是另一個話題,牽扯過多,在此不細說。
白銀作為貨幣本位本來就不科學,中國古代以白銀重量作為貨幣,實際上包含了對中央財政信譽和能力的不信任。在西方紛紛采用計數貨幣而不是計重貨幣後,銀兩在中國依然持續使用了很多年。後來因為西班牙和墨西哥銀圓的出現並受到民間歡迎,政府才開始著手考慮鑄銀幣事宜。不過那時候,中國已經沒多少白銀儲備,電視裏隨便一個皇帝就是英明神武的朝代也瓦解於辛亥革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