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之內,虎牢關下烽火連天,戰火不休,屍橫遍野。


    好容易挺過十天,曹操終於接到夏侯淵的報告,偃師的防禦工作準備的差不多了,曹操這才拔營而起,迴轉虎牢。


    當然了,這一路上也不太平,李重不會放過追擊曹操的機會,這也是能在野戰中消滅曹操有生力量的最後機會了。李重也顧不上兵卒損耗了,幾乎將最精銳的兵卒都投入到追殺之中,和曹操的斷後部隊殺的火星撞地球,慘烈無比。


    路過偃師,李重留下二萬人給魏延,魏延的任務很簡單也很艱巨,就是和完全壓製夏侯淵,不求能打下偃師,但絕對不能給夏侯淵威脅自己糧道的機會。


    建安十年三月,李重終於趕到虎牢關下,將這座千古雄城三麵合圍。


    洛陽城算得上是漢朝第一大城了,城周達三十餘裏,城牆巍峨聳立,高達五丈,俱是青石所砌,十分寬闊,上可行車馬。在加上城南還有洛水環繞,形成一個天然的防禦帶,所以想要打下這種堅城,實在是難上加難。


    但不管攻打洛陽如何簡單,既然來了,李重也不會無功而返,先是在陽渠(洛水東側支流)上修建寬大的浮橋,以便轉運糧草。再派人將洛陽周圍的樹木砍伐一空,建造攻城所用的投石機等機械,與此同時,李重還命令兵卒在洛陽城外晝夜不停的忙碌,挖出一道道交錯綜縱橫的溝壑,這是防止城內兵卒出城騷擾所用的。


    此外李重還要掉派兵卒等等,光是這些攻打洛陽的準備工作,李重就忙了十餘天,這才開始第一次試探性的攻城。


    第一次進攻,郭淮帶領五千兵卒攻打洛陽的東門,和收成的軍隊展開一場試探性戰鬥。


    雖然是試探性戰鬥,但雙方也投入了近萬兵卒,殺的十分慘烈,戰場上巨石唿嘯,箭矢如雨,喊殺之聲直衝雲霄。


    自清晨一直殺到巳時,李重見到兵卒傷亡過大,於是下令收兵迴營,召集眾將商議攻城之策。


    第三百八十七章籌謀天下的布局


    那有什麽攻城之策,攻打洛陽這種堅城隻有一個辦法,就是消耗。消耗物資,消耗糧食,消耗生命,一直耗到洛陽油盡燈枯為止。


    這一點李重別誰都清楚,但他也沒有辦法,就像曹操硬著頭皮偷襲虎牢一樣,他也是硬著頭皮攻打洛陽,話又說迴來了,戰爭哪有不冒險的,你不冒險,就沒有勝利,在出戰之前就能確定勝利的戰爭根本沒有。


    無奈之下,李重隻能硬著頭皮發起一次又一次的進攻,期待曹操能腦殘一次,給自己一次機會。


    但是很可惜,曹操至今為止,智商還算正常……


    一名河北兵卒頂著盾牌,奮力攀爬這雲梯,頭上箭石橫飛,一顆人頭大小的石塊忽然在頭滾落,河北兵卒急忙支起手臂,讓盾牌傾斜一些。


    “轟……”的一聲,石塊砸在盾牌上,巨大的力量壓得河北兵卒悶吭一聲,差點沒在雲梯上摔下來。穩了一下腳步,河北兵卒再次向上攀爬,可緊接著,第二個石塊又翻滾著砸了下來,這一次他沒避開,被沉重的石塊砸在肩膀上,慘叫一聲,在雲梯上跌落下來。


    近十米的高度,就是砸不死人,也要摔個半死了。


    河北兵卒在地上艱難的蠕動兩下,意識就迷離起來,就在這時,他陡然間覺得身子一涼,口鼻之間飄過一股刺鼻的味道。


    還沒等他做出人生中最後一次判斷,眼前就升起一片紅光,耳邊響起“唿唿……”的烈焰騰飛之聲。


    這個場景隻是千萬個兵卒之中的一個縮影,慘烈的廝殺在城牆上下無處不在的上演,河北兵卒用自己的生命換取那一點點取勝的希望。


    李重再也看不下去了,下令收兵迴營,兵卒不拚命是兵卒膽小懦弱,但一個統帥,在沒有一大半的可能之下,讓兵卒去拚命,也創造不出取勝的機會,就是統帥無能了,最起碼,李重應該拿出一個相對可行的計策來,然後再努力去拚搏。


    三月下旬,夜風如水,李重枯坐在大帳之內,死死的盯著眼前的地圖。自從上次撤兵位置,李重已經枯坐了一天一夜了,他在逼迫自己想出一個主意了,在這個時候,李重隻能靠自己了。


    眼光在地圖上劃過,虎牢,陳留,祏縣,廬江,下邳,一連串地名出現在李重的腦海之中。如果將這些地方的兵卒抽調到洛陽會怎麽樣呢?這樣一來,攻打洛陽的兵力是足夠了,但劉備應該已經修養的差不多了,會不會趁虛而入……


    會的,劉備一定不會放過自己和曹操決戰的機會,擴大一些地盤,那麽抽調兵卒一事肯定是極其冒險的。


    李重又拿出逆向思維來推斷,自己如果站在劉備的立場上會怎麽做,劉備會不會對自己薄弱的地帶下手?想到這裏,李重忽然發覺一個自己一直忽略的問題,臉上露出一絲難得的笑容來。


    有了初步打算,李重又細細的演算著,生怕自己的推斷會出現一絲一毫的紕漏。這一次李重算是籌謀天下了,要將曹操和劉備都玩弄到股掌之上,不免有些心驚肉跳。不過李重經過長時間的思考,覺得自己的籌劃不會有太大的失誤,就算失敗了,也不會是滅頂之災,頂多是拉長戰爭的時間而已,這才定下心來。


    打了第二天,李重下達了一個令人震驚不已的軍令:趙雲和張遼將祏縣和下邳交給周倉和曹性二人駐守,各自帶領一萬精兵趕赴洛陽助戰。


    這個消息傳出來,不但李重手下的將領表示不妥,就連曹操和劉備都感覺李重太過激進了。


    …………


    “李子悔瘋了!”洛陽之內的曹操是這樣說的,身邊的賈詡、司馬懿、荀攸等人也不住的點頭。確實,無論站在什麽角度上,李重這種做法都不合適,誠然,趙雲和張遼一旦到了洛陽,會給曹操造成極大的壓力,攻下洛陽也是有可能的。


    但是,就算再來三個趙雲和張遼,洛陽也不是能一擊而破的,那麽這段時間李重的南部防線怎麽辦?劉備會坐失良機嗎?很顯然這是不可能的,大耳賊做夢都想入主中原呢。


    難道劉備和李重簽訂了什麽盟約?這個不可能了,李重又不是三歲孩子,怎麽會相信盟約這種東西,誰要是相信哪張廢紙,誰就是天字第一號大傻……逼。


    就在眾人議論紛紛之際,許褚忽然插言道:“這會不會是李重放出的假消息,就算是我,也不會做出這麽白癡的舉動。”


    “不會,斥候早就反複探查過了……不對……不對……我好想有點明白李子悔的意思了。”曹操搖頭一笑,忽然慢慢說道。


    但等到到眾人問起曹操到底想明白了什麽,曹操卻不說話了,也和李重當初一樣,陷入苦苦思索之中。


    什麽用好奇心強一些,剛想追問,卻見到老奸巨猾的賈詡陷入癡呆之中,心中一動,知道賈詡肯定是顧忌什麽,也牢牢的閉上嘴巴。


    賈詡確實心有顧忌,大事獨謀,這個道理很簡單,曹操既然不說,肯定有自己的理由。胡亂追問反而不美,賈詡甚至努力的魂飛天外,不去想這件事,萬一真的猜出來曹操的心思,不一定是好事。


    曹操這裏的反應極為遲緩,過了好幾天,曹操才派人給涼州的閆行下令,命其帶兵一萬,來洛陽助戰。


    再看看襄陽的劉備有什麽反應,劉備聽到李重將趙雲和張遼係數調往洛陽,高興的差點沒在椅子上蹦起來。多少年了,劉備一直都想入主中原,但自從被曹操攆到新野之後,劉備就再沒見過中原的土地,這一次李重和曹操終於拚出火氣來了,機會難得啊!


    想到這裏,劉備甚至有種幸災樂禍的感覺,曹孟德,你也有今天,哈哈,要不是你犯渾攻打虎牢,我還沒有這個機會呢。


    但劉備轉念一想,又覺得不對,曹操和李重都不傻啊,甚至劉備一直有點自卑心理,他覺得二人都比他聰明一點,不應該犯這種低級錯誤啊!猶豫了一下,劉備決定,還是找諸葛亮商議一下為妙,諸葛亮這人雖說打仗不是那麽出色,但大局觀還是可以的。


    一想起打仗,劉備就覺得窩火,自己手下也有人才啊,徐庶和龐統都精通兵書戰陣,可是……哎!


    不多時,諸葛亮來到劉備的房間之內,見禮之後,劉備將李重調兵的事情講述一遍,隨機沉默下來,給諸葛亮留下思考的時間。


    大約過了一炷香時間,諸葛亮才慢慢說道:“主公,亮認為,主公不應該出兵北上,還是暫且觀望,坐山觀虎鬥為妙。”


    劉備眉頭一皺,問道:“孔明為何如此之說,如今曹操和李重激戰正酣,這是我軍北上中原的大好時機,如要按兵不動,一旦曹操和李重分出勝負,我軍何時才能再覓得如此良機?”


    劉備還有句話沒說出來,劉備心裏認為,還是李重的勝算大些,不是說曹操不如李重,而是李重是屬於進攻一方,進退皆由己。曹操困守孤城,也沒有什麽援兵可以調動,守得一時簡單,守得一世難上加難啊。


    一旦李重攻下洛陽,立即就會把趙雲和張遼再次調迴南線,到時候自己可就失去一個天賜良機了。


    諸葛亮慢慢說道:“如今李重雖說露出破綻來,但誰知道是不是李重故意為之,引誘主公北上,如果趙雲等人殺個迴馬槍,主公如何處之?依諸葛亮之見,主公還是趁著曹操和李重拚鬥之際,加緊訓練兵卒,待到國力大增,再徐徐圖之為上。”


    劉備暗暗歎息一聲,沒有答話,此時此刻劉備對諸葛亮很是失望。諸葛亮說的對不對?對!這是毫無疑問的,在沒弄清李重意圖之前就大局進攻肯定非常冒險。


    但是你不能因為冒險就不打仗了,打仗哪有不冒險的,諸葛亮這樣的世家子弟有一個很大的毛病就是衝勁不夠,甚至有些光說不練的架勢。


    不是劉備喜歡冒險,劉備也想安安穩穩的取得勝利,可是他沒有機會,無論是曹操還是李重,實力都強過劉備,安安穩穩取勝,徐徐圖之,那是強者才能做的事情,弱者隻能冒險,去博取一線生機。


    如果按照諸葛亮的說法,徐徐圖之,你是想等到曹操2死於馬上風呢,還是想等到李重死於花柳病呢。


    不是蜘蛛貶低諸葛亮,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真不怎麽樣,被吹噓好幾千年的三分天下之計也就是一個樣子貨而已。


    諸葛亮的天分天下是占據荊州和益州,這沒有錯,劉備根本打不過北方的曹操和揚州的孫權,但是,三分天下之計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你怎麽對付曹操?


    真正的三分天下之計應該是這樣的,在曹操大兵壓境之際,我們聯係孫權,共同對抗曹操,然後我們怎麽怎麽辦,才能擊敗曹操。


    你得拿出一個具體擊敗曹操的辦法來,才能真正實施你的三分天下之計,否則一切都是好高騖遠。事實就是這樣的,當時劉備在新野被曹操揍得屁滾尿流,差點沒把小命搭上,這時候你說神馬三分天下都是虛的,擊敗曹操才是正理。


    後來的赤壁之戰大家都知道了,周瑜力挽狂瀾,在運氣的幫助下擊敗了曹操,但那和你諸葛亮沒什麽關係,難道你諸葛亮的三分天下之計都能把周瑜怎麽擊敗曹操算到裏麵,這話說出來誰也不信吧。


    三國旌旗388_三國旌旗全文免費閱讀_第三百八十八章明知是坑還要跳來自()


    戰略是要和戰術放在一看的,戰略就是有無數的戰術組合而成,諸葛亮是一個很出色的戰略家,但他不是一個出色的指揮官,隻有將戰略和戰術融合在一起,才能算是一個出色的軍事家。


    劉備在諸葛亮這裏得不到支持,轉而把心思放在另一個人身上,但結果依舊是失敗的,那個人也不同意劉備的激進做法。


    一直等迴到家中,劉備才反應過來,自己真傻,這天底下對自己能以姓名相托的也就是關羽、張飛等老兄弟了,諸葛亮和那個人本質是一樣的。自己就算輸了這場戰爭,他們依舊是高高在上的世家子弟,隻要對勝利者不露出特別明顯的敵意,是沒有生命危險的。


    所以他們更願意用穩妥的一些的辦法圖取天下,就算失敗,也絕對不會有性命之憂,而不是像自己一樣,激進冒險。


    心中嗤笑一聲,劉備決心冒險和李重、曹操二人決戰一次。


    在李重的出擊路線中,許昌的關羽是不需要動的,許昌就像插入中原腹地的一根釘子,留在那裏就好了,根本不需要變化。


    揚州的張飛要獨自領軍北上,和孫權、陸遜等人合兵一處,攻打徐州。沒有張遼坐鎮,勝利的希望還是很大的。


    中路室友劉備親自領軍,心腹大將陳到鎮守荊州,其餘眾將悉數出征。這一路軍隊在襄陽出兵,直取祏縣,進取中原,這一路上並沒有什麽堅城要塞,如果李重不派大軍阻攔的話,取勝的希望的也不小。


    當然了,劉備也指望李重眼見著國土淪陷還不救援,他還沒天真到那種地步。在劉備的心目之中,中路軍隊肯定是要和李重僵持的,劉備沒打算贏,甚至還有吃點虧的準備,但是東路的張飛時一定要贏的,最起碼也要將戰線推進到淮河附近。


    經過十餘天的準備,李重的兩路大軍浩浩蕩蕩的出發了,江麵上船隊遮天蔽日,運送兵員,如同過江之鯽。


    也就在劉備大軍渡江的同時,趙雲和張遼也先後趕到洛陽,參與到慘烈的攻防戰中,幾乎在同一時間,曹操從涼州調來的閆行也帶著援軍抵達,洛陽之戰越演愈烈。


    但別看洛陽是戰爭的漩渦中心,眾人的注意力卻沒放在這裏,洛陽之戰看似激烈,但發展的卻中規中矩,不會有什麽不確定因素出現了,結果是很明顯的:時間短、曹操贏,時間長、李重贏。


    大家的注意力都在劉備這裏,劉備的戰局及其順利,曹性根本就不是張飛等人的對手,還沒等和張飛交戰,就先讓出廣陵,退守下邳去了。甘寧在江都的水軍也跑得飛快,劉備剛一動手,就在人沿著海岸線北上,逃之夭夭了。


    中路也是一樣,文聘套的同樣跟兔子一樣快,劉備剛一到達陳國,文聘就和周倉退守梁國的雎陽了,在陳留以東,這也是他們所能站腳的最大一座城池。


    陳留的太史慈剛要出兵抵擋劉備,許昌的關羽就做出出兵的姿態,兩個人在扶溝縣打了一個照麵,都心有戚戚,便各自收兵迴城了。


    關羽怕的是曹仁趁機偷襲許昌,太史慈怕的也是曹仁趁機偷襲陳留,可以這麽說,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關羽和太史慈隻能起到威懾作用,都不會離開自己的防線的。


    但戰況順利並不代表劉備就高興了,恰恰相反,戰況越順利,劉備心裏就越沒底。有時候,沒打出來的拳頭才是最可怕的,至少劉備已經看出一些倪端來了。


    劉備也看出來了,李重並不是一點準備沒有,最起碼,沿途攻克的各縣都是空殼子,糧食等物資早就被搬運一空了。


    什麽?你問有沒有給老百姓留下糊口的糧食,當然沒有了,那不是變相資敵嗎,李重又不是爛好人,隻給拋棄的各縣百姓留下一個月的糧食。一個月之後他們該怎麽活下去,那就是劉備所選要考慮的問題了。


    於是仁義無雙的劉皇叔隻能接管這些悲催的老百姓,用有限的軍糧供養他們,這讓大耳賊覺得非常吃虧,好嗎?我這是做慈善來了,還是打仗來了。


    可是不管怎麽說,劉備這個黑鍋是背定了,如果劉備對這些百姓稍微差一點,肯會會流言四起,什麽大耳賊搶奪百姓糧草了,大耳賊冷酷無情了之類的,絕對能把劉備多年以來積攢的名聲毀於一旦。


    張飛打下廣陵之後,劉備就嚴令張飛不得冒進,寧可坐失戰機,也不能出現任何紕漏。這事是表麵意思,張飛和劉備多少年的交情了,怎麽會不知道劉備的心意。這個軍令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翼德,慢點走,先看看情況再說。


    不光張飛行軍跟蝸牛一樣,劉備自己也是一步三停,斥候撒出上百裏,一副如臨大敵的樣子。如果不是斥候每天都迴報洛陽戰事激烈,劉備都不怎麽敢往前走了。


    這很正常,李重這個空城計太嚇人了,劉備總覺的身邊全是李重的伏兵。


    當然,這隻是劉備的錯覺的而已,一直打到祏縣,劉備也沒見到伏兵的影子。劉備無奈之餘也隻能一咬牙拚了,大軍一改慢吞吞的節奏,疾風驟雨一般撲向雎陽。


    巍峨的古城如今已經變成人間地獄了,三麵城牆血肉模糊,腥氣撲鼻,地上一堆堆血肉模糊的很近,燒毀的雲梯衝車隨處可見。


    雙方的兵卒也沒有交戰之前意氣風發的精神狀態了,都無精打采的站在城牆上下,用略帶仇恨的目光看著對方。


    由於李重的攻勢十分猛烈,荀攸等人曾經無數次進言,希望曹操從各地抽調兵卒到洛陽駐防,比如在益州,完全可以調動三萬兵卒出來,但曹操手下的謀士將領每次這麽說,曹操都用一句話打發迴來:“時機未到……”


    誰也不知道曹操口中的時機是什麽?誰都想知道曹操口中的時機是什麽,卻沒人敢問。


    建安十年四月初五,曹操正和手下文武在正堂之中商議軍情,親兵忽然來報,趙王李子悔請曹操會話。


    曹操展顏一笑,點頭答應下來。


    厚重的城門再一次打開,發出吱吱呀呀的聲響,曹操帶著一眾文武,在五百騎兵的護衛下,出了洛陽城門,直奔對麵的李重走去。讓荀攸等人奇怪的是李重身邊也有數百騎兵拱衛,但臉上卻沒什麽殺意,一副奸計得逞的樣子。


    一見到曹操,李重就大笑道:“孟德兄不厚道啊,突襲虎牢,差點打了我一個措手不及,好厲害,好厲害……不知道如今孟德兄還有這樣的本事嗎?”


    曹操仿佛早就預料到李重會這麽問,信心滿滿地答道:“有啊,莫非子悔你還想見識一下嗎?”


    李重點頭道:“想啊,希望孟德兄寶刀不老,鋒利如初。”


    說完這句話,曹操和李重都沉默下來,默默地看著對方,兩人所帶的文武對兩人所說話語也覺得雲山霧繞,高深莫測,都在心裏暗暗的思索著,更不敢出言打擾二人,一時間戰場上變得十分寂靜,隻有戰馬偶爾打個鼻響的聲音。


    過了好一會兒,曹操忽然抱拳道:“不送……”


    李重聞言默默地調轉馬頭,走了幾步,這才沉聲道:“子桓在洛陽麽,在的話,讓他與我敘敘舊,如何?”


    說完話,李重帶著一眾騎兵頭也不迴的迴轉大營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旌旗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東方織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東方織蛛並收藏三國旌旗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