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門口原隻是想趨奉東主,卻不料居然是去皇宮,麵上已都變色,均默默無語,沈霆看他們,已知不成,不由的有些鬱悶,主要此事倉促,若是再多些時間,他定能做得妥妥當當,也不負了林萱將幾人性命都交托他手,想到此處,他麵上有些不樂。
一個門客名喚任喜的,原也是京城貧民窟頗有些勢力的,看他不樂,心念一轉,已是有了辦法,道:“一般的偷竊,在下還能試試,隻是入皇宮,如何敢貿然應承,連累主人家?在下倒是有一人可薦,若論盜技,卻是江湖諢號“一枝梅”的懶龍,乃是偷盜中的祖宗,神乎其技,從無失手,又是個膽大包天的,無論官府還是大戶,沒有一家是他不敢去的。”說完又說了懶龍的幾樁事跡,果然是從無失手,又愛作弄官府,天不怕地不怕的慣偷。
沈霆聽了倒是有幾分意動,轉念一想卻歎道:“隻是如今事急,如何去哪裏找這個神出鬼沒的懶龍?”
任喜笑道:“其他人我不敢擔保,懶龍我卻是前些日子才見過他,他來京城也是有事要辦,曾請托我辦了些小事,如今我卻能聯係上他,隻是此人隻是講義氣和心情,卻是不容易為一般財物打動,需得十分特別的奇珍異寶方能請動於他。”
沈霆挑挑眉,道:“如今事急,你且先告訴我他所居的下處,我親去造訪,至於奇珍異寶,我卻有一樣寶物,極適合他,你不必擔心。”
任喜心知這位東家,年紀輕輕,海外都走過數遍,見識極廣,心胸手段均與一般人不同的,凡要做的事情沒有見他失敗的,因此也不愁他請不動懶龍,便自出去探了探後,迴來帶了沈霆去。
卻說懶龍去探過攝政王府,裏頭戒備森嚴,尤其是劉明舒被發現失蹤後,攝政王府的巡邏又增多了一倍,又是地牢,與觀音庵又不同,因此竟找不到機會帶出昭平帝,隻得無功而返,與劉明舒再想辦法,正商量時,卻聽到外頭有人敲門。
懶龍搖搖手,讓劉明舒躲到房間裏,揚聲問:“什麽人?”
外頭任喜答道:“懶龍大哥,我家公子有事相煩,還請給任某一些薄麵,聽一聽。”
原來懶龍這隱秘下處,原就是任喜幫找的,這正是無巧不成書,懶龍一時倒也不好意思過河就拆橋,便道:“請進吧。”
一時任喜引了沈霆進來,青衣風流,微微含笑,施禮道:“在下沈霆,早就聽說一枝梅仗義疏財,義聲赫然,如今得見,喜不自勝。”
懶龍心中有事,看在任喜麵上不好拒絕,隻得還禮讓他們坐下,有些不耐煩道:“不必多禮,有事請講。”
沈霆卻是從懷中,拿出一麵小小的古銅鏡來,不過四五寸大,鏡麵晶光閃爍,笑遞與懶龍道:“此物為我在海外得的異珍,隻是在我這裏卻是明珠暗投了,今日聽任大哥說起您的俠盜之名,方覺此鏡,唯有先生配使。”
懶龍卻是起了些興致,他鎮日偷盜,卻是識得寶物的高手,接過那麵鏡子,有些沉手,輕輕一敲,其聲泠然,翻過來看鏡背,有著四個銅鼻鈕,背上有窮奇饕餮、魚龍波浪之形,滿身青綠,他略一思索,吹滅了桌上的燭火,果然,手裏的鏡子照過之處,暗處皆明,雪白如晝,連任喜也吃了一驚。
懶龍重新點燃燭火,點頭道:“想是傳說中的海泊鏡,沈公子以此重禮相贈,想是有什麽難事要我老龍去辦吧,隻是不巧,我如今有事在身,卻是不能幫上公子了,禮物原樣奉還,不敢無功受祿。”說罷將鏡子推向沈霆麵前。
沈霆微微笑著將鏡子又推向懶龍那一頭,道:“先生卻是不知我沈某人隻要送出去的禮物絕不會收迴的,送禮是慕先生高義,至於有求於先生,卻是另外一樁事,不可混為一談,先生若是覺得沈某人還可看可交,便請收下這禮才好。”
懶龍見他儀表不俗,談吐豪爽,心下不覺有些親近,便笑道:“既如此,我也不客氣,這鏡子確實得用,欠了你這份情,改日再還,如今確實是有事在身,不能相幫。”
沈霆微微一笑道:“我適才進來,看先生麵上有些愁煩,先生技巧鬼神莫測,尚不能解決,沈某不才,卻也有些小道,先生何不將你的難事說一說,興許沈某能幫上些忙也未可知,而沈某的難事,不過是紅線盜金盒,對沈某是千難萬難,對先生,卻是舉手之勞,人各有長,不過是隨宜酌用,互相幫忙,不知先生以為沈某所言是也不是?”
懶龍心中一動,他從前便聽說過任喜所從的沈家,乃是國中富可敵國之家,平日也甚是低調,卻是長走海外的,他性喜遊狎的,也曾動過出海的念頭,而沈家大少爺,商場上有笑麵虎之稱,極有謀斷辦法的,興許這事情,商賈之人倒有其路子,便上下打量了沈霆一眼,揮手讓任喜出去,便道:“我這難事,卻是要救人,隻是這救人,卻是會抄家滅族的殺頭之罪,你可敢接?”
沈霆哈哈一笑,笑道:“巧得很,沈某人欲要求先生之事,也是件需要膽大包天,不怕犯上的人,才能做的。”又不動聲色地深深看了懶龍一眼,意味深長地道:“沈某,也是為了救人。”
懶龍上下打量了一番,看他神色不動,麵上仍是含笑,心中卻是起了個大膽的念頭,問道:“我們且在手心寫下各自事情需得罪的人,各自看看,若是不敢,便作罷,此銅鏡老龍也不敢收,便就此罷手如何?”
沈霆含笑道:“有何不可!”
當下二人自在手裏寫了字,互相一伸手到對方眼前,赫然都是“攝政王”三個字。
兩人哈哈一笑,收起手掌,沈霆道:“先生可說出要救什麽人了麽?”
懶龍躊躇半晌,卻是又有些多疑起來,這樣巧合沈家找上門來,會不會有什麽陰謀。
沈霆道:“莫非先生仍信不過我?”
懶龍隻沉吟不語。
隻聽到房子裏頭有個清脆的聲音道:“我們信得過沈公子,卻不知沈公子要救的是什麽人?”
沈霆轉身,卻看到一個白衣白裙,麗色奪人的女子從裏屋轉了出來,眉間英氣勃勃,氣質與閨閣女子大異,她挑眉道:“沈公子原是商賈人家,想不會無端與攝政王結仇,所救之人,容妾多嘴問一句,是否為鄭國公常玥?”
沈霆心頭一跳,沒有說話。
劉明舒看他神色,知他也提防,便笑道:“如今人關在攝政王府,我們也知道具體的地牢地方,沈公子若是有心,便請下去想個可行的計劃來,明日我們再約時間,各自談談想法,你看如何?”
沈霆心中倒也正想迴去和林萱商議,便笑著起身道:“既如此,明日我便依然來此相會,如何?”
懶龍也隻好起身拱手送出沈霆。
迴頭後責怪劉明舒道:“你如今身份如此,怎可輕易出來見人,若是此人心懷不軌或者是受人指使,如何是好。”
劉明舒笑道:“其一,若是朱允炆已經查出我們在這裏,絕不會還派人來試探,直接用兵圍了拿了便好;其二,我觀此人,談吐不俗,目光清亮,不是歹人;再一個,沈萬三,乃是我祖父的好友,我是聽父親說的,祖父曾讓我們今後如遇到沈萬三的後人,需照拂一二,更別說如今我們二人計短,沒有可靠的人手,隻靠我們兩人,是無法救出皇上的,沈家富可敵國,必有可靠人手,交遊遍天下,若是有他們相助,隻怕事情大有可為。”
懶龍一想,也略放下了些心,便又與劉明舒計劃起來。
卻說沈霆一路坐車迴旅館路上,心想那個亮麗的女子,為何自己卻有些眼熟,他曆來記性極好,過目不忘,想了半日,忽然想起來了,卻是自己小時候見過的,似乎是一次軍院同學的宴席,當時父親隻說是院長的女兒,他們當時幾個小不點坐在同一席,唯有她一個女娃娃,眉目略有些相似,叫什麽了?劉阿纖!建章軍院院長劉璉的女兒!
他坐了起來,吩咐旁邊的青金道:“叫綠鬆派人手去查海潮觀音庵,看那裏有什麽風聲,要小心!不要讓人覺察了!去查探的人迴來也直接迴店子另外讓人傳遞消息,不可直接來我們居住的地方。”
青金應了,自下了車吩咐人去辦。
待沈霆迴到旅舍,便徑直去找了林萱,將事情前後說了一通,待說到那個女子時,林萱也愣了一下,細細問了一番那女子的樣貌,點頭道:“按你說的相貌,多半是誠意伯之女劉貴妃了,隻是她曆來愛穿紅,你卻說是白衣白裙。”
沈霆道:“我已讓人查了懶龍的生平,他前兩年在永平一帶,與一白衣女俠同遊許久,那女子人稱觀音俠,在江湖上出現的時間,倒是和城破時間差不多。而觀音庵那邊也有消息來了,說那邊的暗衛已撤了,想是劉貴妃不是被轉移了地方,就是被人救出。”
林萱歎道:“劉貴妃身有武藝,又有懶龍這樣的人相助,想必逃離了也有可能,想必她也在設法營救皇上……”說道此處,心下有些酸澀,昭平帝聽聞劉明舒還活著,千裏迢迢也要冒險來看她一眼,結果落入羅網,而劉明舒逃出後又設法營救昭平帝,他們二人,才真正是情投意合,自己從前那些不切實際的以為皇上能安於平凡相守一世的幻想,當真不過是滿眼空花,一片虛幻,所幸已經一刀兩斷,隻是如今自己的營救,也變得十分可笑……
沈霆看她麵上有些失落,心念一轉,已是知道她的心情,隻得說自己的計劃,以分她心神。
☆、90神旨現世
“製造神跡?”聽了沈霆說的計劃,林萱好奇地問道。
沈霆笑道:“不錯,我們不能暴露身份,隻能托以神跡,古時也多有人為了取信於人,製造些祥瑞、神跡,以顯示自己受命於天,得天獨厚……我打算讓懶龍將高祖密旨,放入皇宮內一個隱秘之處,如今快夏至了,根據慣例,皇帝要在天壇大祀殿舉行禘祭禮,今上還年幼,攝政王也必定會過去,我們在祭祀禮上製造一些神跡……我頗有些裝神弄鬼的人才……”
林萱聽著沈霆說著,忽然想起一種東西,麝香草,這種香氣濃烈的草,又叫百裏香,古埃及人用來作為屍體防腐,它製成的藥粉,可以鎮咳祛痰,它還含有酚酞……而酚酞,遇堿,會變成深紅色,她微微的笑起來,巧得很,這麝香草煉製過的藥粉,林崇舒做了不少,小時候專門用來寫字了潑上堿水,好讓空白的紙出現深紅的字,他們樂此不疲地玩了不少。
林萱便笑道:“我有個出血書的辦法……你隻需這般這般……”二人詳劃了一番。
第二日,沈霆又去找了懶龍和劉明舒,林萱沒有去,她並不想與劉明舒相見,做什麽營救男人的女人們共同聯盟,她相信劉明舒也並不想知道她的存在。
這次兩方開誠布公,沈霆將自己的計劃詳細一說,懶龍和劉明舒欣然讚同,他們隻認為這是偽造的高祖遺旨,倒沒想太多,又補充了一些漏洞和細節,當下沈霆便安排人手不提,而懶龍則尋了機會,輕而易舉地潛入了皇宮,悄悄妥當安置了高祖遺旨不提。
夏至很快要到了,依據慣例,在大典前三天,皇帝要到天壇的齋宮進行齋戒。朱允炆在家裝病多時,一直搜不到劉明舒的下落,到夏至時,卻假作身體恢複,隨著大定帝到了齋宮住下齋戒。他秘密安排了一些手腳,打算在這次大祭上,讓昭平帝身邊忠心耿耿的“方天喜”死裏逃生,在民間流落兩年後終於返迴京城,帶著昭平帝的禪位遺旨,在眾人之前,將大事定下。
夏至那天,寅時,大定帝起駕,齋宮東北角的鍾樓開始鳴鍾。皇帝到具服台盥洗更衣,神牌送到台麵相應的位置,台南廣場上排列的奏樂隊鍾磬齊鳴,奏出中和韶樂,祭天儀式開始了。在文武百官陪同下,朱允炆穿著黑底金龍禮服,牽著年方四歲全套大禮服的大定帝的手,緩緩由南欞星左門登壇,到了第二層南側拜位站定,開始祭天,司讚人報儀程,恭讀至皇天上帝的祝文,隨後大定帝率著文武百官,在司讚的引導下跪伏再三行禮後,樂聲又響起,左、右文舞武舞各六十四人,分別在執節者的引舞下,開始舞蹈。
天子之祭,方可用牛,禮儀結束以後,要將神位前的貢品牛犢分別送到燔柴爐和燎爐焚燒,煙霧騰空,象征著送到天庭。而後還要將牛尾、牛毛、牛血送到瘞坎掩埋,象征不忘祖先茹毛飲血之意。
朱允炆帶著大定帝在等候這儀式的最後階段,然後帶著出去,“方天喜”就該出現了,他淡淡地望著那上頭的神位,心道明年的祭祀,就是我朱家的列祖列宗的神位。
正沉思著時,忽然外頭跪伏的文武百官,一陣喧嘩,他愣了下,莫非他們沒有掌握好時間,擅自進來了?便沉聲喝道:“祭禮如何喧嘩!”
隻看到外頭驚慌失措跑進來個小司儀跪伏道:“外頭柱子上顯靈了!”
朱允炆一愣,心道是哪個自作主張的鬧什麽神跡,下去查到,必要重重懲罰,便牽著有些不安的大定帝的手,走出祭台,隻看天方有些亮,圜丘前燔柴爐上放一隻牛犢,用鬆枝燔燒著,煙霧繚繞,而兩旁的朱紅的柱子上,居然現出了兩行血淋淋的大字!
右邊柱子上赫然是“正大光明“四個大字,左側柱子上則有“匾後神詔”,八個大字深紅色,在柱子上卻十分醒目,忽然老臣中有人驚唿:“是高祖的字!是高祖的字!”旁邊幾個老臣,包括劉璉也又驚又疑。
朱允炆心中一驚,心知事情起了變化,他注目看了那幾個字,確實有些像高祖的筆跡,他自幼對高祖也是崇敬之極,做了攝政王後,在禦書房也看了不少高祖手書,他心中疑慮,群臣交頭接耳的議論紛紛,又有人驚唿:“此是神示,定是高祖有旨意,不可違背!”
朱允炆見場麵混亂不堪,隻得沉聲喝道:“大家靜一靜。”
隻看到禮部尚書李方上前奏道:“宗廟之禮上出現此兆,不可置之不理,許是先祖神靈之旨意也未可知。”
朱允炆冷聲道:“焉知不是有人裝神弄鬼?”
卻看到蘇留排眾而出,向大定帝拜道:“這旨意十分明白,正大光明匾就在太和殿上,隻怕是高祖旨意,皇上何不遣人去一觀?”
朱允炆看了眼蘇留,麵有得色,心知蘇留早已不忿自己,然而卻被自己拿住蘇太後通奸有孕的證據,隱忍不發,如今此局麵顯是自己不想見到的,便出來攪亂渾水。他又看了看誠意伯劉璉,隻看他麵無表情,不為所動的樣子,心知他恨極了自己,絕不肯出來做什麽,當下群臣沸議,若是今日不去那正大光明匾看看,隻怕今後也難立足。
心下有些不安,隻得拜向大定帝道:“既如此,禘祭之禮也已完,臣請皇上移駕太和殿,一探究竟。”
大定帝穿著厚重的禮服,帶著沉重的冠冕,本就不舒服,早就想著下去脫衣休息,便奶聲奶氣地道:“便依王爺所奏。”
當下皇帝登上輦車,群臣跟隨,擺駕太和殿,朱允炆已是讓人按下不動,且先看看這血字到底是誰弄的古怪再說。
一行人到了太和殿,朱允炆讓侍衛上去探正大光明匾後。兩個侍衛搭著梯子上去後果然說道:“稟王爺,有個匣子!”
這時連大定帝也起了好奇心了,道:“快拿下來給朕看看!”
兩個侍衛拿著一個狹長的方匣子下來,外頭雕刻著龍紋,烏木質地,侍衛將匣子放在案上,朱允炆生恐有暗器毒藥,便讓一旁的太監上去打開,隻看到那禦前太監打開匣子,拿出了一卷明黃色的聖旨來,那禦前太監抖著聲音奏道:“啟稟皇上、王爺,是一卷聖旨。”
朱允炆麵上仍是平靜,心中卻是惱恨交加,隻怕被人所算,若是這聖旨一出,自己那辛苦謀算的昭平帝遺旨便再無用了,不禁有些後悔適才應當直接拿下禮部侍郎,問一個裝神弄鬼蠱惑君上的罪名,如今卻是騎虎難下,這一計,太狠了。
下邊的群臣都在看著他,他隻得道:“念。”
那太監拿著聖旨打開,一字一句地念了起來,“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吾,陳友諒,本東方天帝太昊之太子……”尖利的聲音在大殿上迴響,群臣被旨意中的內容,已是驚了,就連朱允炆,也將信將疑,驚喜交加,喜的是這聖旨竟是對自己有利的,且以神靈之名、君權神授頒下,有天意在此,竟是比自己偽造的那昭平帝的禪位之旨要來的名正言順,驚的是高祖莫非真的是天帝之子,下凡轉世,還是這是哪個人偽造的神旨?他驚疑不定地看著下邊的人。
待聖旨念完,群臣均驚懼交加的看著朱允炆,朱允炆隻得道:“此事涉及神鬼,太過驚世駭俗,如今隻能讓人鑒定鑒定,此旨是否真為高祖所頒。”
當下請了朝中元老來鑒定,聖旨放在案中,群臣一一來觀看,工部尚書熊閣明乃是三朝元老,已是沉聲說道:“確為高祖所頒。”群臣嘩然,熊閣明指著那“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方形玉璽印下的一行長方形小印字 “大義玉璽”道:“此為高祖私章,乃工部所製,臣當時經手,乃是犀牛角材質,為防偽造,邊框有四處暗記,而此私章,在高祖駕崩前當著先帝及諸大臣的麵命人磨平後,一同葬入皇陵,絕無可能仿造出來,不信可調用從前高祖聖旨來對照。”
當下調了從前高祖多個手書聖旨來對照,果然是高祖親書,私章比對完整,四處暗記均在,此私章乃是高祖所毀,可知這聖旨確為高祖生前所頒的密旨,而聖旨的黃綢紋樣,也與同期聖旨比對,確為同一批次黃綢。
這邊廂君臣忙著核對鑒別聖旨,爭吵不堪。
攝政王府卻是出了事情。
清晨,徐若璠肚子才剛剛有點點顯懷,正在花園裏散步,王府很大,遍植花木,假山流水,正是初夏時分,花紅柳綠,鶯啼婉轉,有歌聲樂聲遠遠傳來,景色優美,與從前住在京郊守喪時的小小院子不可同日而語,而徐若璠不知怎的,依然對那裏的日子有些懷戀,雖然當時朱允炆也是冷落於她,卻到底日日見麵,衣食起居都是自己一手打理,對自己還是溫聲和氣的。那時候的他,隱忍而稚嫩,意氣揚揚,而如今高高在上的攝政王,已經學會了喜怒不形於色的養氣功夫,她,也很難摸清楚他在想什麽,時常數日不見,一心撲在朝事上。
一旁服侍的李嬤嬤念叨道:“聽說王爺又帶了個女子迴來,安置在客院,聽說不許人進去擾她,又安排了小丫鬟去服侍,我問過,說是極為麗色無雙,最近王爺都不來這院了,要我說,妙蕙眼看是不中用了,還不去把妙蘭也一同給了王爺,妙蘭原比妙蕙要長進許多,你當時卻隻選了妙蕙……”
徐若璠不想和嬤嬤爭執,心中隻是有些酸澀,她已聽說了外邊沸沸揚揚劉貴妃出家在觀音庵的事情,而此時朱允炆卻直接帶了個女子入了王府,緊緊養著,自己父親也遣人來與自己說不可妄動,安心養胎,什麽都莫管,她知道男人的大業,不需要女人在旁礙手礙腳。自己隻要生下兒子,立身穩了,不管他將來有多少女人,都要敬自己為長,隻是這事情說起來容易,自己在閨中也是立誌於做夫君的賢內助,現下卻是覺得心中那酸苦無奈,難以對人言說。
☆、91江湖再見
徐若璠正在沉思中,卻忽然聽到身邊侍女一聲驚唿,麵前倏然一花,已是看到劉明舒,一身白衣,初夏的陽光給她鍍上了一層金邊,翩若驚鴻,笑靨如花,身旁的李嬤嬤已經大喊道:“來人呀,有刺客!”
劉明舒卻已欺身向前,迅速的挾持住了徐若璠,手中已是多了一雪亮的小劍架在她纖細脖頸上,略一按壓,已有血痕出現,她微微笑道:“王妃您好,我們談談吧?”
而此時王府侍衛已經全數驚動,十分迅速的圍了過來,卻忌憚於王妃被挾製,不敢妄動,劉明舒笑顏如花道:“今日要勞煩王妃替我做些事情,聽說王妃身懷有孕,可要小心了,若是我一時手抖,到時候一屍兩命……”
徐若璠下意識地護著小腹,強作鎮定道:“有話好好說,你已有了王爺的寵愛,還想要什麽?這王妃之位,想必你也不看在眼裏。”
劉明舒微微一笑道:“我和朱大哥,自幼在建章軍院一同長大,我還記得我練武壓腿太疼,哭了,朱大哥忙著替我去找那舒筋活絡的藥酒,我擦了幾天,卻是味道好大,薰了好幾日,腿早就不酸了,我仍舍不得扔掉那藥酒……我學射箭時,弓弦太鋒利,破了手,疼得不行,朱大哥親手做了個羊皮手套給我,我一直戴著,破了就補,直到我長大了穿不下了,也舍不得扔,還放在那兒……”
竟是絮絮叨叨地說起舊事來,徐若璠不知道她是何意,難道是要訴說他們的青梅竹馬之情,讓她以王妃之位拱手相讓麽?劉明舒難道已是瘋了?她看上去不像是這般幼稚的人啊。
隻看到外頭侍衛越來也多,府裏暗衛頭子蒼璧也來了,他卻是認得劉明舒,心知是朱允炆愛重之人,也不敢輕舉妄動,隻得派人飛馳入宮去報告朱允炆。卻不料因是大祭後直接去了太和殿,一直找不到機會進去稟報,隻得外頭苦候。
隻看到劉明舒說了半刻,忽然府中東南方啪的一聲有一簇紫色禮花綻放,蒼璧變色,地牢有變!原來是調虎離山之計!劉明舒在這裏挾製住了王妃,侍衛暗哨都有所變化,那頭自然就鬆了,果然懶龍已是帶著幾個好手進去找到了昭平帝,地牢裏卻沒有找到常玥,隻得帶著昭平帝逃出後放了信號,牆外早就放了快馬車,輕車快馬,一路立刻疾馳出了城門。
劉明舒看到禮花出,便笑道:“今日與王妃敘敘舊,十分快意,且讓王妃送我一程吧,說罷便將徐若璠往前一推,逼著她往前走,旁邊的王府侍衛隻得散開讓路,她們一路走到院子西南角門,劉明舒揚聲道:“叫他們打開門!”
徐若璠看她如此做作,已是知道隻怕是有什麽計謀,讓劉明舒來此調虎離山,看適才蒼璧的臉色,已是得手,隻是劉明舒深恨自己,若是違逆,隻怕自己連肚子裏頭的胎兒,都要沒命,當機立斷之下,隻得喝令開門,劉明舒輕輕一聲唿哨,已有黑衣蒙麵人駕著馬車疾奔而過,劉明舒輕輕一躍,已是抱著徐若璠上車,輕聲喝道:“請王妃送我們一程,不許跟著!跟著便隻能領到你們王妃一屍兩命的屍體了!”蒼璧攔住欲射箭的侍衛,心知若是追上,隻怕王妃真的命不保,那邊地牢已是失了人,若是連王妃也不保,自己隻有以死謝罪了。
馬車疾奔而走,一路出城三十裏後,將徐若璠放了下來道路邊的亭子,劉明舒探頭輕輕一笑,扔了個水囊和食物給她,道:“王妃福大命大,必能平安迴去,願王妃與攝政王爺帝後情深了。”冷冷一笑,便疾奔而去。
一路換馬換車數次後,她與懶龍、沈霆與救出來的昭平帝在港口會和,已是上了船,隨風一路向東而去,待朱允炆從朝中得了府中生變的消息,已是追趕不及,隻救迴了驚魂未定的王妃,之後查起,手腳又做得極為幹淨,居然哪裏用的車哪裏買的馬都查不到以及用的人手,統統都無從查起。
一個門客名喚任喜的,原也是京城貧民窟頗有些勢力的,看他不樂,心念一轉,已是有了辦法,道:“一般的偷竊,在下還能試試,隻是入皇宮,如何敢貿然應承,連累主人家?在下倒是有一人可薦,若論盜技,卻是江湖諢號“一枝梅”的懶龍,乃是偷盜中的祖宗,神乎其技,從無失手,又是個膽大包天的,無論官府還是大戶,沒有一家是他不敢去的。”說完又說了懶龍的幾樁事跡,果然是從無失手,又愛作弄官府,天不怕地不怕的慣偷。
沈霆聽了倒是有幾分意動,轉念一想卻歎道:“隻是如今事急,如何去哪裏找這個神出鬼沒的懶龍?”
任喜笑道:“其他人我不敢擔保,懶龍我卻是前些日子才見過他,他來京城也是有事要辦,曾請托我辦了些小事,如今我卻能聯係上他,隻是此人隻是講義氣和心情,卻是不容易為一般財物打動,需得十分特別的奇珍異寶方能請動於他。”
沈霆挑挑眉,道:“如今事急,你且先告訴我他所居的下處,我親去造訪,至於奇珍異寶,我卻有一樣寶物,極適合他,你不必擔心。”
任喜心知這位東家,年紀輕輕,海外都走過數遍,見識極廣,心胸手段均與一般人不同的,凡要做的事情沒有見他失敗的,因此也不愁他請不動懶龍,便自出去探了探後,迴來帶了沈霆去。
卻說懶龍去探過攝政王府,裏頭戒備森嚴,尤其是劉明舒被發現失蹤後,攝政王府的巡邏又增多了一倍,又是地牢,與觀音庵又不同,因此竟找不到機會帶出昭平帝,隻得無功而返,與劉明舒再想辦法,正商量時,卻聽到外頭有人敲門。
懶龍搖搖手,讓劉明舒躲到房間裏,揚聲問:“什麽人?”
外頭任喜答道:“懶龍大哥,我家公子有事相煩,還請給任某一些薄麵,聽一聽。”
原來懶龍這隱秘下處,原就是任喜幫找的,這正是無巧不成書,懶龍一時倒也不好意思過河就拆橋,便道:“請進吧。”
一時任喜引了沈霆進來,青衣風流,微微含笑,施禮道:“在下沈霆,早就聽說一枝梅仗義疏財,義聲赫然,如今得見,喜不自勝。”
懶龍心中有事,看在任喜麵上不好拒絕,隻得還禮讓他們坐下,有些不耐煩道:“不必多禮,有事請講。”
沈霆卻是從懷中,拿出一麵小小的古銅鏡來,不過四五寸大,鏡麵晶光閃爍,笑遞與懶龍道:“此物為我在海外得的異珍,隻是在我這裏卻是明珠暗投了,今日聽任大哥說起您的俠盜之名,方覺此鏡,唯有先生配使。”
懶龍卻是起了些興致,他鎮日偷盜,卻是識得寶物的高手,接過那麵鏡子,有些沉手,輕輕一敲,其聲泠然,翻過來看鏡背,有著四個銅鼻鈕,背上有窮奇饕餮、魚龍波浪之形,滿身青綠,他略一思索,吹滅了桌上的燭火,果然,手裏的鏡子照過之處,暗處皆明,雪白如晝,連任喜也吃了一驚。
懶龍重新點燃燭火,點頭道:“想是傳說中的海泊鏡,沈公子以此重禮相贈,想是有什麽難事要我老龍去辦吧,隻是不巧,我如今有事在身,卻是不能幫上公子了,禮物原樣奉還,不敢無功受祿。”說罷將鏡子推向沈霆麵前。
沈霆微微笑著將鏡子又推向懶龍那一頭,道:“先生卻是不知我沈某人隻要送出去的禮物絕不會收迴的,送禮是慕先生高義,至於有求於先生,卻是另外一樁事,不可混為一談,先生若是覺得沈某人還可看可交,便請收下這禮才好。”
懶龍見他儀表不俗,談吐豪爽,心下不覺有些親近,便笑道:“既如此,我也不客氣,這鏡子確實得用,欠了你這份情,改日再還,如今確實是有事在身,不能相幫。”
沈霆微微一笑道:“我適才進來,看先生麵上有些愁煩,先生技巧鬼神莫測,尚不能解決,沈某不才,卻也有些小道,先生何不將你的難事說一說,興許沈某能幫上些忙也未可知,而沈某的難事,不過是紅線盜金盒,對沈某是千難萬難,對先生,卻是舉手之勞,人各有長,不過是隨宜酌用,互相幫忙,不知先生以為沈某所言是也不是?”
懶龍心中一動,他從前便聽說過任喜所從的沈家,乃是國中富可敵國之家,平日也甚是低調,卻是長走海外的,他性喜遊狎的,也曾動過出海的念頭,而沈家大少爺,商場上有笑麵虎之稱,極有謀斷辦法的,興許這事情,商賈之人倒有其路子,便上下打量了沈霆一眼,揮手讓任喜出去,便道:“我這難事,卻是要救人,隻是這救人,卻是會抄家滅族的殺頭之罪,你可敢接?”
沈霆哈哈一笑,笑道:“巧得很,沈某人欲要求先生之事,也是件需要膽大包天,不怕犯上的人,才能做的。”又不動聲色地深深看了懶龍一眼,意味深長地道:“沈某,也是為了救人。”
懶龍上下打量了一番,看他神色不動,麵上仍是含笑,心中卻是起了個大膽的念頭,問道:“我們且在手心寫下各自事情需得罪的人,各自看看,若是不敢,便作罷,此銅鏡老龍也不敢收,便就此罷手如何?”
沈霆含笑道:“有何不可!”
當下二人自在手裏寫了字,互相一伸手到對方眼前,赫然都是“攝政王”三個字。
兩人哈哈一笑,收起手掌,沈霆道:“先生可說出要救什麽人了麽?”
懶龍躊躇半晌,卻是又有些多疑起來,這樣巧合沈家找上門來,會不會有什麽陰謀。
沈霆道:“莫非先生仍信不過我?”
懶龍隻沉吟不語。
隻聽到房子裏頭有個清脆的聲音道:“我們信得過沈公子,卻不知沈公子要救的是什麽人?”
沈霆轉身,卻看到一個白衣白裙,麗色奪人的女子從裏屋轉了出來,眉間英氣勃勃,氣質與閨閣女子大異,她挑眉道:“沈公子原是商賈人家,想不會無端與攝政王結仇,所救之人,容妾多嘴問一句,是否為鄭國公常玥?”
沈霆心頭一跳,沒有說話。
劉明舒看他神色,知他也提防,便笑道:“如今人關在攝政王府,我們也知道具體的地牢地方,沈公子若是有心,便請下去想個可行的計劃來,明日我們再約時間,各自談談想法,你看如何?”
沈霆心中倒也正想迴去和林萱商議,便笑著起身道:“既如此,明日我便依然來此相會,如何?”
懶龍也隻好起身拱手送出沈霆。
迴頭後責怪劉明舒道:“你如今身份如此,怎可輕易出來見人,若是此人心懷不軌或者是受人指使,如何是好。”
劉明舒笑道:“其一,若是朱允炆已經查出我們在這裏,絕不會還派人來試探,直接用兵圍了拿了便好;其二,我觀此人,談吐不俗,目光清亮,不是歹人;再一個,沈萬三,乃是我祖父的好友,我是聽父親說的,祖父曾讓我們今後如遇到沈萬三的後人,需照拂一二,更別說如今我們二人計短,沒有可靠的人手,隻靠我們兩人,是無法救出皇上的,沈家富可敵國,必有可靠人手,交遊遍天下,若是有他們相助,隻怕事情大有可為。”
懶龍一想,也略放下了些心,便又與劉明舒計劃起來。
卻說沈霆一路坐車迴旅館路上,心想那個亮麗的女子,為何自己卻有些眼熟,他曆來記性極好,過目不忘,想了半日,忽然想起來了,卻是自己小時候見過的,似乎是一次軍院同學的宴席,當時父親隻說是院長的女兒,他們當時幾個小不點坐在同一席,唯有她一個女娃娃,眉目略有些相似,叫什麽了?劉阿纖!建章軍院院長劉璉的女兒!
他坐了起來,吩咐旁邊的青金道:“叫綠鬆派人手去查海潮觀音庵,看那裏有什麽風聲,要小心!不要讓人覺察了!去查探的人迴來也直接迴店子另外讓人傳遞消息,不可直接來我們居住的地方。”
青金應了,自下了車吩咐人去辦。
待沈霆迴到旅舍,便徑直去找了林萱,將事情前後說了一通,待說到那個女子時,林萱也愣了一下,細細問了一番那女子的樣貌,點頭道:“按你說的相貌,多半是誠意伯之女劉貴妃了,隻是她曆來愛穿紅,你卻說是白衣白裙。”
沈霆道:“我已讓人查了懶龍的生平,他前兩年在永平一帶,與一白衣女俠同遊許久,那女子人稱觀音俠,在江湖上出現的時間,倒是和城破時間差不多。而觀音庵那邊也有消息來了,說那邊的暗衛已撤了,想是劉貴妃不是被轉移了地方,就是被人救出。”
林萱歎道:“劉貴妃身有武藝,又有懶龍這樣的人相助,想必逃離了也有可能,想必她也在設法營救皇上……”說道此處,心下有些酸澀,昭平帝聽聞劉明舒還活著,千裏迢迢也要冒險來看她一眼,結果落入羅網,而劉明舒逃出後又設法營救昭平帝,他們二人,才真正是情投意合,自己從前那些不切實際的以為皇上能安於平凡相守一世的幻想,當真不過是滿眼空花,一片虛幻,所幸已經一刀兩斷,隻是如今自己的營救,也變得十分可笑……
沈霆看她麵上有些失落,心念一轉,已是知道她的心情,隻得說自己的計劃,以分她心神。
☆、90神旨現世
“製造神跡?”聽了沈霆說的計劃,林萱好奇地問道。
沈霆笑道:“不錯,我們不能暴露身份,隻能托以神跡,古時也多有人為了取信於人,製造些祥瑞、神跡,以顯示自己受命於天,得天獨厚……我打算讓懶龍將高祖密旨,放入皇宮內一個隱秘之處,如今快夏至了,根據慣例,皇帝要在天壇大祀殿舉行禘祭禮,今上還年幼,攝政王也必定會過去,我們在祭祀禮上製造一些神跡……我頗有些裝神弄鬼的人才……”
林萱聽著沈霆說著,忽然想起一種東西,麝香草,這種香氣濃烈的草,又叫百裏香,古埃及人用來作為屍體防腐,它製成的藥粉,可以鎮咳祛痰,它還含有酚酞……而酚酞,遇堿,會變成深紅色,她微微的笑起來,巧得很,這麝香草煉製過的藥粉,林崇舒做了不少,小時候專門用來寫字了潑上堿水,好讓空白的紙出現深紅的字,他們樂此不疲地玩了不少。
林萱便笑道:“我有個出血書的辦法……你隻需這般這般……”二人詳劃了一番。
第二日,沈霆又去找了懶龍和劉明舒,林萱沒有去,她並不想與劉明舒相見,做什麽營救男人的女人們共同聯盟,她相信劉明舒也並不想知道她的存在。
這次兩方開誠布公,沈霆將自己的計劃詳細一說,懶龍和劉明舒欣然讚同,他們隻認為這是偽造的高祖遺旨,倒沒想太多,又補充了一些漏洞和細節,當下沈霆便安排人手不提,而懶龍則尋了機會,輕而易舉地潛入了皇宮,悄悄妥當安置了高祖遺旨不提。
夏至很快要到了,依據慣例,在大典前三天,皇帝要到天壇的齋宮進行齋戒。朱允炆在家裝病多時,一直搜不到劉明舒的下落,到夏至時,卻假作身體恢複,隨著大定帝到了齋宮住下齋戒。他秘密安排了一些手腳,打算在這次大祭上,讓昭平帝身邊忠心耿耿的“方天喜”死裏逃生,在民間流落兩年後終於返迴京城,帶著昭平帝的禪位遺旨,在眾人之前,將大事定下。
夏至那天,寅時,大定帝起駕,齋宮東北角的鍾樓開始鳴鍾。皇帝到具服台盥洗更衣,神牌送到台麵相應的位置,台南廣場上排列的奏樂隊鍾磬齊鳴,奏出中和韶樂,祭天儀式開始了。在文武百官陪同下,朱允炆穿著黑底金龍禮服,牽著年方四歲全套大禮服的大定帝的手,緩緩由南欞星左門登壇,到了第二層南側拜位站定,開始祭天,司讚人報儀程,恭讀至皇天上帝的祝文,隨後大定帝率著文武百官,在司讚的引導下跪伏再三行禮後,樂聲又響起,左、右文舞武舞各六十四人,分別在執節者的引舞下,開始舞蹈。
天子之祭,方可用牛,禮儀結束以後,要將神位前的貢品牛犢分別送到燔柴爐和燎爐焚燒,煙霧騰空,象征著送到天庭。而後還要將牛尾、牛毛、牛血送到瘞坎掩埋,象征不忘祖先茹毛飲血之意。
朱允炆帶著大定帝在等候這儀式的最後階段,然後帶著出去,“方天喜”就該出現了,他淡淡地望著那上頭的神位,心道明年的祭祀,就是我朱家的列祖列宗的神位。
正沉思著時,忽然外頭跪伏的文武百官,一陣喧嘩,他愣了下,莫非他們沒有掌握好時間,擅自進來了?便沉聲喝道:“祭禮如何喧嘩!”
隻看到外頭驚慌失措跑進來個小司儀跪伏道:“外頭柱子上顯靈了!”
朱允炆一愣,心道是哪個自作主張的鬧什麽神跡,下去查到,必要重重懲罰,便牽著有些不安的大定帝的手,走出祭台,隻看天方有些亮,圜丘前燔柴爐上放一隻牛犢,用鬆枝燔燒著,煙霧繚繞,而兩旁的朱紅的柱子上,居然現出了兩行血淋淋的大字!
右邊柱子上赫然是“正大光明“四個大字,左側柱子上則有“匾後神詔”,八個大字深紅色,在柱子上卻十分醒目,忽然老臣中有人驚唿:“是高祖的字!是高祖的字!”旁邊幾個老臣,包括劉璉也又驚又疑。
朱允炆心中一驚,心知事情起了變化,他注目看了那幾個字,確實有些像高祖的筆跡,他自幼對高祖也是崇敬之極,做了攝政王後,在禦書房也看了不少高祖手書,他心中疑慮,群臣交頭接耳的議論紛紛,又有人驚唿:“此是神示,定是高祖有旨意,不可違背!”
朱允炆見場麵混亂不堪,隻得沉聲喝道:“大家靜一靜。”
隻看到禮部尚書李方上前奏道:“宗廟之禮上出現此兆,不可置之不理,許是先祖神靈之旨意也未可知。”
朱允炆冷聲道:“焉知不是有人裝神弄鬼?”
卻看到蘇留排眾而出,向大定帝拜道:“這旨意十分明白,正大光明匾就在太和殿上,隻怕是高祖旨意,皇上何不遣人去一觀?”
朱允炆看了眼蘇留,麵有得色,心知蘇留早已不忿自己,然而卻被自己拿住蘇太後通奸有孕的證據,隱忍不發,如今此局麵顯是自己不想見到的,便出來攪亂渾水。他又看了看誠意伯劉璉,隻看他麵無表情,不為所動的樣子,心知他恨極了自己,絕不肯出來做什麽,當下群臣沸議,若是今日不去那正大光明匾看看,隻怕今後也難立足。
心下有些不安,隻得拜向大定帝道:“既如此,禘祭之禮也已完,臣請皇上移駕太和殿,一探究竟。”
大定帝穿著厚重的禮服,帶著沉重的冠冕,本就不舒服,早就想著下去脫衣休息,便奶聲奶氣地道:“便依王爺所奏。”
當下皇帝登上輦車,群臣跟隨,擺駕太和殿,朱允炆已是讓人按下不動,且先看看這血字到底是誰弄的古怪再說。
一行人到了太和殿,朱允炆讓侍衛上去探正大光明匾後。兩個侍衛搭著梯子上去後果然說道:“稟王爺,有個匣子!”
這時連大定帝也起了好奇心了,道:“快拿下來給朕看看!”
兩個侍衛拿著一個狹長的方匣子下來,外頭雕刻著龍紋,烏木質地,侍衛將匣子放在案上,朱允炆生恐有暗器毒藥,便讓一旁的太監上去打開,隻看到那禦前太監打開匣子,拿出了一卷明黃色的聖旨來,那禦前太監抖著聲音奏道:“啟稟皇上、王爺,是一卷聖旨。”
朱允炆麵上仍是平靜,心中卻是惱恨交加,隻怕被人所算,若是這聖旨一出,自己那辛苦謀算的昭平帝遺旨便再無用了,不禁有些後悔適才應當直接拿下禮部侍郎,問一個裝神弄鬼蠱惑君上的罪名,如今卻是騎虎難下,這一計,太狠了。
下邊的群臣都在看著他,他隻得道:“念。”
那太監拿著聖旨打開,一字一句地念了起來,“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吾,陳友諒,本東方天帝太昊之太子……”尖利的聲音在大殿上迴響,群臣被旨意中的內容,已是驚了,就連朱允炆,也將信將疑,驚喜交加,喜的是這聖旨竟是對自己有利的,且以神靈之名、君權神授頒下,有天意在此,竟是比自己偽造的那昭平帝的禪位之旨要來的名正言順,驚的是高祖莫非真的是天帝之子,下凡轉世,還是這是哪個人偽造的神旨?他驚疑不定地看著下邊的人。
待聖旨念完,群臣均驚懼交加的看著朱允炆,朱允炆隻得道:“此事涉及神鬼,太過驚世駭俗,如今隻能讓人鑒定鑒定,此旨是否真為高祖所頒。”
當下請了朝中元老來鑒定,聖旨放在案中,群臣一一來觀看,工部尚書熊閣明乃是三朝元老,已是沉聲說道:“確為高祖所頒。”群臣嘩然,熊閣明指著那“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方形玉璽印下的一行長方形小印字 “大義玉璽”道:“此為高祖私章,乃工部所製,臣當時經手,乃是犀牛角材質,為防偽造,邊框有四處暗記,而此私章,在高祖駕崩前當著先帝及諸大臣的麵命人磨平後,一同葬入皇陵,絕無可能仿造出來,不信可調用從前高祖聖旨來對照。”
當下調了從前高祖多個手書聖旨來對照,果然是高祖親書,私章比對完整,四處暗記均在,此私章乃是高祖所毀,可知這聖旨確為高祖生前所頒的密旨,而聖旨的黃綢紋樣,也與同期聖旨比對,確為同一批次黃綢。
這邊廂君臣忙著核對鑒別聖旨,爭吵不堪。
攝政王府卻是出了事情。
清晨,徐若璠肚子才剛剛有點點顯懷,正在花園裏散步,王府很大,遍植花木,假山流水,正是初夏時分,花紅柳綠,鶯啼婉轉,有歌聲樂聲遠遠傳來,景色優美,與從前住在京郊守喪時的小小院子不可同日而語,而徐若璠不知怎的,依然對那裏的日子有些懷戀,雖然當時朱允炆也是冷落於她,卻到底日日見麵,衣食起居都是自己一手打理,對自己還是溫聲和氣的。那時候的他,隱忍而稚嫩,意氣揚揚,而如今高高在上的攝政王,已經學會了喜怒不形於色的養氣功夫,她,也很難摸清楚他在想什麽,時常數日不見,一心撲在朝事上。
一旁服侍的李嬤嬤念叨道:“聽說王爺又帶了個女子迴來,安置在客院,聽說不許人進去擾她,又安排了小丫鬟去服侍,我問過,說是極為麗色無雙,最近王爺都不來這院了,要我說,妙蕙眼看是不中用了,還不去把妙蘭也一同給了王爺,妙蘭原比妙蕙要長進許多,你當時卻隻選了妙蕙……”
徐若璠不想和嬤嬤爭執,心中隻是有些酸澀,她已聽說了外邊沸沸揚揚劉貴妃出家在觀音庵的事情,而此時朱允炆卻直接帶了個女子入了王府,緊緊養著,自己父親也遣人來與自己說不可妄動,安心養胎,什麽都莫管,她知道男人的大業,不需要女人在旁礙手礙腳。自己隻要生下兒子,立身穩了,不管他將來有多少女人,都要敬自己為長,隻是這事情說起來容易,自己在閨中也是立誌於做夫君的賢內助,現下卻是覺得心中那酸苦無奈,難以對人言說。
☆、91江湖再見
徐若璠正在沉思中,卻忽然聽到身邊侍女一聲驚唿,麵前倏然一花,已是看到劉明舒,一身白衣,初夏的陽光給她鍍上了一層金邊,翩若驚鴻,笑靨如花,身旁的李嬤嬤已經大喊道:“來人呀,有刺客!”
劉明舒卻已欺身向前,迅速的挾持住了徐若璠,手中已是多了一雪亮的小劍架在她纖細脖頸上,略一按壓,已有血痕出現,她微微笑道:“王妃您好,我們談談吧?”
而此時王府侍衛已經全數驚動,十分迅速的圍了過來,卻忌憚於王妃被挾製,不敢妄動,劉明舒笑顏如花道:“今日要勞煩王妃替我做些事情,聽說王妃身懷有孕,可要小心了,若是我一時手抖,到時候一屍兩命……”
徐若璠下意識地護著小腹,強作鎮定道:“有話好好說,你已有了王爺的寵愛,還想要什麽?這王妃之位,想必你也不看在眼裏。”
劉明舒微微一笑道:“我和朱大哥,自幼在建章軍院一同長大,我還記得我練武壓腿太疼,哭了,朱大哥忙著替我去找那舒筋活絡的藥酒,我擦了幾天,卻是味道好大,薰了好幾日,腿早就不酸了,我仍舍不得扔掉那藥酒……我學射箭時,弓弦太鋒利,破了手,疼得不行,朱大哥親手做了個羊皮手套給我,我一直戴著,破了就補,直到我長大了穿不下了,也舍不得扔,還放在那兒……”
竟是絮絮叨叨地說起舊事來,徐若璠不知道她是何意,難道是要訴說他們的青梅竹馬之情,讓她以王妃之位拱手相讓麽?劉明舒難道已是瘋了?她看上去不像是這般幼稚的人啊。
隻看到外頭侍衛越來也多,府裏暗衛頭子蒼璧也來了,他卻是認得劉明舒,心知是朱允炆愛重之人,也不敢輕舉妄動,隻得派人飛馳入宮去報告朱允炆。卻不料因是大祭後直接去了太和殿,一直找不到機會進去稟報,隻得外頭苦候。
隻看到劉明舒說了半刻,忽然府中東南方啪的一聲有一簇紫色禮花綻放,蒼璧變色,地牢有變!原來是調虎離山之計!劉明舒在這裏挾製住了王妃,侍衛暗哨都有所變化,那頭自然就鬆了,果然懶龍已是帶著幾個好手進去找到了昭平帝,地牢裏卻沒有找到常玥,隻得帶著昭平帝逃出後放了信號,牆外早就放了快馬車,輕車快馬,一路立刻疾馳出了城門。
劉明舒看到禮花出,便笑道:“今日與王妃敘敘舊,十分快意,且讓王妃送我一程吧,說罷便將徐若璠往前一推,逼著她往前走,旁邊的王府侍衛隻得散開讓路,她們一路走到院子西南角門,劉明舒揚聲道:“叫他們打開門!”
徐若璠看她如此做作,已是知道隻怕是有什麽計謀,讓劉明舒來此調虎離山,看適才蒼璧的臉色,已是得手,隻是劉明舒深恨自己,若是違逆,隻怕自己連肚子裏頭的胎兒,都要沒命,當機立斷之下,隻得喝令開門,劉明舒輕輕一聲唿哨,已有黑衣蒙麵人駕著馬車疾奔而過,劉明舒輕輕一躍,已是抱著徐若璠上車,輕聲喝道:“請王妃送我們一程,不許跟著!跟著便隻能領到你們王妃一屍兩命的屍體了!”蒼璧攔住欲射箭的侍衛,心知若是追上,隻怕王妃真的命不保,那邊地牢已是失了人,若是連王妃也不保,自己隻有以死謝罪了。
馬車疾奔而走,一路出城三十裏後,將徐若璠放了下來道路邊的亭子,劉明舒探頭輕輕一笑,扔了個水囊和食物給她,道:“王妃福大命大,必能平安迴去,願王妃與攝政王爺帝後情深了。”冷冷一笑,便疾奔而去。
一路換馬換車數次後,她與懶龍、沈霆與救出來的昭平帝在港口會和,已是上了船,隨風一路向東而去,待朱允炆從朝中得了府中生變的消息,已是追趕不及,隻救迴了驚魂未定的王妃,之後查起,手腳又做得極為幹淨,居然哪裏用的車哪裏買的馬都查不到以及用的人手,統統都無從查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