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節
鬼穀子的局(出書版) 作者:寒川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張儀謝過,起身坐於威王對麵。
楚威王拿過白子,將裝有黑子的檀木盒子推給張儀:“張子是客,請執先!”
張儀謝過,接過盒子,摸出一子,拿在手中,隻將兩眼緊盯棋枰。
威王候有一時,見張儀遲遲不落子,抬頭望向張儀:“張子為何不落子?”
“迴稟陛下,”張儀應道,“儀在觀這棋局。”
威王奇道:“子尚未落,不過是個空枰,何來棋局?”
“陛下請看,”張儀手指空枰,“此處雖為空枰,卻是縱橫糾結,縱有縱道,橫有橫道,棋局無處不在。”
威王凝視棋枰,有頃,緩緩放下手中白子,抬頭望向張儀:“寡人愚癡,請張子詳解。”
“儀敢問陛下,既要對弈,可知棋道?”
“哦?”威王驚道,“棋也有道?”
“萬物皆有道,”張儀侃侃說道,“棋法天象地,傳為上古聖人摩天地之道得之,自然有道。天圓棋圓,地方局方。萬物從一而起,一即天元之位。棋路三百六十,以象周天之數。三百六十分而為四,以法四季。隅各九十路,以應一季三月之日數;子分黑白,以別陰陽。局方而靜,棋圓而動。自古迄今,弈無同局,與《易》相合,喻天道變化。”
張儀將鬼穀子的臨別棋喻添油加醋地倒手販賣,楚威王聽得目瞪口呆,抱拳敬道:“傳聞弈秋善弈,天下無敵,聽張子此論,堪比弈秋了!張子不遠千裏而來,能以一局教寡人乎?”
張儀抱拳還禮道:“儀謝陛下褒獎!”拿出一子,抬眼望著威王,“敢問陛下,是弈大,還是弈小?”
楚威王又是一怔,沉思一時,問道:“弈小何講?”
張儀將子鎮於一角:“弈小可守一隅,築連城作無憂之角,修長城成金剛之邊,陶陶乎樂在其中,巍巍乎不可侵犯。”
楚威王似有所悟,點頭問道:“那……何為弈大?”
張儀收起布於角落之子,“啪”的一聲將其鎮於棋局中心的天元之位:“弈大可據天元,上應天道,下順地理,中和民意,守一而撫四隅!”
此言一出,楚威王全身一震,目不轉睛地凝視張儀,似要看穿這個年輕士子的內心深處究竟在想什麽。
張儀亦凝視注目,與他對視。
有頃,楚威王放下手中棋子,身子後仰,語調放緩:“張子大才,寡人敬服。張子是弈大棋之人,寡人棋藝平庸,隻能弈小,不可弈大,隻能令張子失望了!”
眼見楚威王擺出拒絕架勢,張儀急了,拱手陳辭:“能守一而撫四隅者,必有大德大力。儀遍觀天下,能據天元之位者,非陛下莫屬啊!”
楚威王微微搖頭:“天元之位早為周室所據。楚人雖不服周,卻是曆代尊周,寡人怎能雀占鳩巢呢?”
“陛下有失偏頗,”張儀力辯,“天元之位雖屬周室,然周室式微,力不勝逮,致使四隅不撫,亂勢混生,天下失道,樂壞禮崩,魏、齊蕞爾小邦,早已起而代之,宋公偃居彈丸之地,也敢稱王,陛下——”
張儀頓住不說,目視威王。
“唉,”楚威王略頓一下,搖頭歎道,“張子所言雖是,卻是過博過大,寡人德微力薄,心有餘,力卻不足!”
聽到“心有餘”三字,張儀旋即一笑,再次拱手:“陛下,天道在一,唯有一以貫之,方達和諧。方今天下,失道缺德,由一而生多,由多而生亂,致使亂象紛呈,生靈塗炭,民不聊生。天道既生於一,必歸於一。天下一統,乃大勢所趨,民心所向。陛下德、力兼具,自當順天應命,施大愛於民,救百姓出水火之苦,不可過謙。”
楚威王趨身問道:“寡人德、力,見於何處?”
張儀拱手道:“陛下有大力而不發,以存周室,足見大德。至於陛下之力,更非列國所及。陛下屬地,東西五千裏,南北五千裏,中原諸國加在一起,不及荊楚一半,此其一也。楚稻米之豐,魚肉之富,五金之出,珠寶之產,中原列國無一可及,此其二也。楚民逾千萬,勇而好戰,忠而死國,中原列國無可爭鋒,此其三也。陛下正大光明,殿下果敢神勇,眾臣賢而不佞,眾將武而善謀,此其四也。陛下有此四利,自是天下第一有力之人。”
“哈哈哈哈,”楚威王陡然身子後仰,爆出一聲長笑,“聽說中原多出善舌之人,今日看來,張子應算其中之一了。善舌並無過錯,隻是張子不諳楚地實情,一味信口開河,卻是過了!”
“敢問陛下,”張儀微微一笑,“張儀所言,不知哪一句為信口開河?”
“其他姑且不論,單是你所說的第一利,就是空洞。楚地西到黔中,東到昭關,不過三千七百裏,何來東西五千裏之說?”
張儀又是一笑,朗聲稟道:“陛下,若是東至甬東(今舟山群島)呢?”
楚威王又爆一笑:“張子雖然善弈,卻是不知楚、越。甬東曆來就是越人之地,如何突然就成了寡人的屬地呢?”
張儀斂神,極其認真地凝視威王:“陛下所言,隻是昨日與今日。張儀所指,當是明日。”
楚威王心中一動,斂住笑容,身子趨前:“請問張子,此話怎解?”
張儀正襟端坐,緩緩說道:“在張儀眼中,甬東今日屬於越國,不出一年,必將成為陛下屬地。”
楚威王愣怔片刻,方才深吸一氣,向張子深打一揖:“張子教我!”
張儀微微一笑,話外有音:“越人成群結隊,前來送死,陛下早已心知肚明,何必裝作不知呢?”
楚威王又是一怔,沉思良久,恍然大悟,精神麵貌煥然一新,哈哈連笑幾聲:“哈哈哈哈,張子這局大棋,寡人下定了!”轉對太子,“槐兒,你去安排膳食,在觀波亭中擺好棋局,寡人在那兒與張子對弈!”
太子槐起身,朗聲應道:“兒臣領旨!”
郢都大街上,迎黑時分,全身披掛的上柱國昭陽威風凜凜地站在戰車上。
禦手揮鞭吆馬,戰車風馳電掣般馳過幾條街道,在昭陽府前停下。昭陽下車,大步走入府門,家宰邢才聞聲,急率眾仆迎出。
昭陽頓住步子,對邢才道:“去,速召陳上卿來!”
邢才應聲喏,轉身急去。為交往方便起見,陳軫購置的房舍就在昭陽府斜對麵。不消一刻,邢才已經領著陳軫快步進府,趕至客廳。候有一時,昭陽洗漱一新,換身便裝疾步出來。
陳軫站起,揖道:“陳軫見過上柱國大人!”
昭陽竟不還禮,黑沉著臉走至主位,並膝坐下,伸手指著客位,冷冷說道:“坐吧,不要講這虛禮了!”
陳軫略一躊躇,起身至客位坐下。
“哼,”昭陽不無怨恨地白他一眼,“什麽大禮?什麽令尹之位?昭某算是瞎了眼,聾了耳,竟就鬼使神差地聽信上卿之言,舉兵伐宋,折兵六萬不說,這又失去陘山一十三城,昭某的臉皮算是丟盡了!”
“柱國大人息怒,”陳軫拱手道,“陘山之敗,過不在大人,隻在景將軍一人!”
“哦?”昭陽一怔,“此言何解?”
“據軫所知,”陳軫侃侃言道,“柱國大人兵分兩路,使景將軍隱兵陘山,避實搗虛,遠襲大梁,當是上策。可惜景將軍未聽柱國大人命令,中途擅自迴軍,這才陷入龐涓圈套,致使全軍覆沒,陘山丟失!”
“是是是,”昭陽連連稱是,“上卿所言極是。如果景合奔襲大梁,龐涓必迴師救援,昭某迴師夾擊,龐涓必將陷入苦戰,結局截然不同!”
“唉,”陳軫歎道,“看這樣子,許是柱國大人命中該有此敗了!不過——”欲言又止。
昭陽急道:“上卿大人請講!”
陳軫拖長聲音,緩緩說道:“此戰雖敗,於大人卻未必不是好事。”
“此話怎講?”
“楚地雖大,不過景、屈、昭三氏而已。這些年來,楚地雖說三氏鼎足而立,獨領風騷的卻是景氏。今景將軍兵敗身死,令尹大人年老體衰,今又白發葬黑發,景氏必將一蹶不振。景氏不立,屈氏無大才,未來數年,能在楚國振臂一唿的,舍大人其誰?”
“這……”昭陽眼睛連眨數眨,壓低聲音,拱手道,“上卿大人此言,隻可在此說說,若是他人知了,昭陽縱有十個舌頭,怕也解說不清。”
“大人放心,”陳軫亦拱手道,“在下雖是不才,卻知好歹。柱國大人待在下親如手足,在下焉能不識長短?”
“識長短就好!”昭陽笑了,“不瞞上卿,此戰雖是兵敗陘山,從長遠來看,昭某的確利大於弊!眼下項城未失,景合又死,昭某未添一兵一卒,仍與龐涓那廝鼎力對峙數月,在陛下麵前也算有了解說。如若不然,此番麵見陛下,昭某唯有飲劍服罪的命了!”
陳軫嗬嗬亦笑兩聲:“老聃雲,‘禍兮,福之所倚,’說的就是大人了!不過,柱國大人若要完全化禍為福,還需行施一計。”
“哦。”昭陽急問,“是何妙計?”
“你們荊人若是自行請罪,該行何方?”
“視罪大小而定,輕者賠禮道歉,重者肉袒膝行,背負荊棘。”
“若是這樣,柱國大人最好要受一番苦楚,來一個肉袒膝行,負荊請罪。”
昭陽似是豁然開朗,朝陳軫拱手道:“嗯,是了!”又思一陣,連連點頭,“是了,是了!在下早將景合違命一事表奏陛下,同時奏明在下戰果,破宋人關隘一處,破宋城二十餘座,斬首宋人數萬,後又迴兵力保項城,重挫魏軍,數月以來,使魏人不敢逾前半步,功莫大焉!此番麵君,在下居大功而不表,反而肉袒膝行,負荊請罪,陛下還不——”想到美處,哈哈大笑起來。
陳軫賀道:“柱國大人以退為進,前程無量!”
昭陽拱手謝道:“若有進取,也是上卿之功啊!”略略一頓,斂起笑容,“上卿大人,莫說這個了。在下迴來,所以急召上卿,是另有大事相商。”
“可為越人襲境之事?”陳軫直點主題。
“正是此事。”昭陽點頭,“上卿想必看到了,眼下局勢甚是危急。越人兵分兩路殺來,氣勢洶洶,陘山那邊又被魏人纏上,一時三刻難以脫身,陛下這又緊急召我,在下是首尾難顧,左右支絀了!”
陳軫微微一笑:“區區越兵,何足掛齒?”
“哦!”昭陽眼睛大睜,身子前傾,“敢問上卿,可有良策教我?”
陳軫俯身向前,昭陽會意,亦傾身相湊。
陳軫耳語有頃,昭陽頻頻點頭,臉上漸漸浮出笑意。
第二日晨起,天剛放亮,昭陽就梳洗已畢,駕車直驅章華宮。
辰時剛過,昭陽趕至三休台下,依陳軫之計,脫去上衣,露出裸背,吩咐下人將自己雙手反綁,褲角挽起,裸出兩個膝蓋,背上又插數根荊棘,緩步登上三休台。
早有宦人報入,內宰聞報迎出,將他引入觀波亭。
距亭三十步遠,昭陽兩腿一曲,肉袒膝行,一步步跪至觀波亭上,在威王前麵三拜九叩,泣道:“罪臣昭陽叩見陛下!”
“昭愛卿,”楚威王盯住他,顯然有些驚訝,“你這是怎麽了?”
“陛下,”昭陽泣道,“陘山失利,損兵折將,皆是罪臣之過,請陛下發落!”
楚威王緩緩起身,走到昭陽麵前,親手解去繩索,扔掉荊棘,扶他坐下,自己也於主位緩緩坐定,長歎一聲:“唉,陘山失利,若是追究起來,當是寡人之過。愛卿已經盡力了,這又何苦肉袒膝行?”
“陛下,”昭陽擦把淚水,“六萬將士,十三座城邑,全都失在罪臣手中,罪臣萬死難辭其咎。罪臣死罪,陛下可以不責,罪臣卻是不可自恕啊!”
楚威王大是感動,感歎道:“愛卿啊,陘山之事,其中曲折,寡人都已知了。愛卿力挽危局,功大於過,這又引咎自責,絲毫沒有文過飾非,實屬難得!”
“陛下——”昭陽淚如雨下,泣不成聲。
“此事兒算是過去了,”楚威王遞過來一塊絲巾,“來,擦一擦,寡人今召你來,是有要事相商。”
昭陽接過絲巾,卻是舍不得用,將之細心疊起,納入袖中,然後以袖拭去淚水,改坐姿為跪姿:“微臣謝陛下隆恩!”
“唉,”威王歎道,“愛卿啊,眼下局勢你也看到了,寡人不再多說,隻想聽聽你的看法。”
“迴稟陛下,”昭陽拱手道,“微臣以為,越人隻可和,不可戰。魏人隻可戰,不可和。”
“哦?”楚威王大是驚訝,抬頭望向昭陽,“請愛卿詳解!”
“楚、越百年來互無糾葛,更未結怨。此番突然掉頭伐我,或有原因。我當派使者前往越營,探明實情,曉以利害,許以實利,越王或肯退兵。魏人卻是不同。魏人伐我疆土,取我陘山十餘城池,占我疆土一百餘裏,殺我將士五萬餘眾,掠我糧食、輜重無數,此仇不共戴天哪,陛下!”
除戰魏之外,昭陽與令尹景舍的意見竟然如出一轍,大出楚威王意料。威王沉思許久,抬頭問道:“即使越人願退,魏有能將龐涓,愛卿如何勝他?”
“陛下放心,微臣已有克魏之計!”
“哦,”楚威王身子前趨,“是何妙計?”
“秦、魏久爭河西,不共戴天。我若結盟秦人,就可解除西北邊患,調出屈武大軍。微臣若與屈將軍合兵一處,能戰之士可有二十萬,莫說一個龐涓,就是兩個龐涓,微臣也可將其一並擒來!”
“與秦人結盟?”楚威王眉頭微皺,“秦人奪我商於穀地六百裏,這筆舊賬寡人尚未清算呢,談何結盟?”
“陛下,”昭陽應道,“結盟隻是權宜之計。待我破魏之後,再與秦人計較不遲。”
“那……”楚威王眉頭皺緊,“秦人若是不肯呢?”
“陛下放心,”昭陽身子湊前,“秦人與我遠隔大山,縱想圖我,也是鞭長莫及。魏人卻是不同。秦人欲通山東,魏人首當其衝,因而,秦人的真正對手不是我們,而是魏人。微臣已經會過秦國上卿陳軫,他承諾說,秦公甚願與陛下結盟,共同對魏。隻要陛下有意,秦公可率先兵出河西,襲奔安邑、崤山。魏王聞訊,必調龐涓大軍迎戰秦人。待龐涓趕往河西,我即趁虛直搗大梁,使龐涓首尾不能兩顧。”
楚威王陷入深思,許久,抬頭道:“嗯,愛卿所言,事關重大,待寡人細加斟酌,再行定奪。”
楚威王拿過白子,將裝有黑子的檀木盒子推給張儀:“張子是客,請執先!”
張儀謝過,接過盒子,摸出一子,拿在手中,隻將兩眼緊盯棋枰。
威王候有一時,見張儀遲遲不落子,抬頭望向張儀:“張子為何不落子?”
“迴稟陛下,”張儀應道,“儀在觀這棋局。”
威王奇道:“子尚未落,不過是個空枰,何來棋局?”
“陛下請看,”張儀手指空枰,“此處雖為空枰,卻是縱橫糾結,縱有縱道,橫有橫道,棋局無處不在。”
威王凝視棋枰,有頃,緩緩放下手中白子,抬頭望向張儀:“寡人愚癡,請張子詳解。”
“儀敢問陛下,既要對弈,可知棋道?”
“哦?”威王驚道,“棋也有道?”
“萬物皆有道,”張儀侃侃說道,“棋法天象地,傳為上古聖人摩天地之道得之,自然有道。天圓棋圓,地方局方。萬物從一而起,一即天元之位。棋路三百六十,以象周天之數。三百六十分而為四,以法四季。隅各九十路,以應一季三月之日數;子分黑白,以別陰陽。局方而靜,棋圓而動。自古迄今,弈無同局,與《易》相合,喻天道變化。”
張儀將鬼穀子的臨別棋喻添油加醋地倒手販賣,楚威王聽得目瞪口呆,抱拳敬道:“傳聞弈秋善弈,天下無敵,聽張子此論,堪比弈秋了!張子不遠千裏而來,能以一局教寡人乎?”
張儀抱拳還禮道:“儀謝陛下褒獎!”拿出一子,抬眼望著威王,“敢問陛下,是弈大,還是弈小?”
楚威王又是一怔,沉思一時,問道:“弈小何講?”
張儀將子鎮於一角:“弈小可守一隅,築連城作無憂之角,修長城成金剛之邊,陶陶乎樂在其中,巍巍乎不可侵犯。”
楚威王似有所悟,點頭問道:“那……何為弈大?”
張儀收起布於角落之子,“啪”的一聲將其鎮於棋局中心的天元之位:“弈大可據天元,上應天道,下順地理,中和民意,守一而撫四隅!”
此言一出,楚威王全身一震,目不轉睛地凝視張儀,似要看穿這個年輕士子的內心深處究竟在想什麽。
張儀亦凝視注目,與他對視。
有頃,楚威王放下手中棋子,身子後仰,語調放緩:“張子大才,寡人敬服。張子是弈大棋之人,寡人棋藝平庸,隻能弈小,不可弈大,隻能令張子失望了!”
眼見楚威王擺出拒絕架勢,張儀急了,拱手陳辭:“能守一而撫四隅者,必有大德大力。儀遍觀天下,能據天元之位者,非陛下莫屬啊!”
楚威王微微搖頭:“天元之位早為周室所據。楚人雖不服周,卻是曆代尊周,寡人怎能雀占鳩巢呢?”
“陛下有失偏頗,”張儀力辯,“天元之位雖屬周室,然周室式微,力不勝逮,致使四隅不撫,亂勢混生,天下失道,樂壞禮崩,魏、齊蕞爾小邦,早已起而代之,宋公偃居彈丸之地,也敢稱王,陛下——”
張儀頓住不說,目視威王。
“唉,”楚威王略頓一下,搖頭歎道,“張子所言雖是,卻是過博過大,寡人德微力薄,心有餘,力卻不足!”
聽到“心有餘”三字,張儀旋即一笑,再次拱手:“陛下,天道在一,唯有一以貫之,方達和諧。方今天下,失道缺德,由一而生多,由多而生亂,致使亂象紛呈,生靈塗炭,民不聊生。天道既生於一,必歸於一。天下一統,乃大勢所趨,民心所向。陛下德、力兼具,自當順天應命,施大愛於民,救百姓出水火之苦,不可過謙。”
楚威王趨身問道:“寡人德、力,見於何處?”
張儀拱手道:“陛下有大力而不發,以存周室,足見大德。至於陛下之力,更非列國所及。陛下屬地,東西五千裏,南北五千裏,中原諸國加在一起,不及荊楚一半,此其一也。楚稻米之豐,魚肉之富,五金之出,珠寶之產,中原列國無一可及,此其二也。楚民逾千萬,勇而好戰,忠而死國,中原列國無可爭鋒,此其三也。陛下正大光明,殿下果敢神勇,眾臣賢而不佞,眾將武而善謀,此其四也。陛下有此四利,自是天下第一有力之人。”
“哈哈哈哈,”楚威王陡然身子後仰,爆出一聲長笑,“聽說中原多出善舌之人,今日看來,張子應算其中之一了。善舌並無過錯,隻是張子不諳楚地實情,一味信口開河,卻是過了!”
“敢問陛下,”張儀微微一笑,“張儀所言,不知哪一句為信口開河?”
“其他姑且不論,單是你所說的第一利,就是空洞。楚地西到黔中,東到昭關,不過三千七百裏,何來東西五千裏之說?”
張儀又是一笑,朗聲稟道:“陛下,若是東至甬東(今舟山群島)呢?”
楚威王又爆一笑:“張子雖然善弈,卻是不知楚、越。甬東曆來就是越人之地,如何突然就成了寡人的屬地呢?”
張儀斂神,極其認真地凝視威王:“陛下所言,隻是昨日與今日。張儀所指,當是明日。”
楚威王心中一動,斂住笑容,身子趨前:“請問張子,此話怎解?”
張儀正襟端坐,緩緩說道:“在張儀眼中,甬東今日屬於越國,不出一年,必將成為陛下屬地。”
楚威王愣怔片刻,方才深吸一氣,向張子深打一揖:“張子教我!”
張儀微微一笑,話外有音:“越人成群結隊,前來送死,陛下早已心知肚明,何必裝作不知呢?”
楚威王又是一怔,沉思良久,恍然大悟,精神麵貌煥然一新,哈哈連笑幾聲:“哈哈哈哈,張子這局大棋,寡人下定了!”轉對太子,“槐兒,你去安排膳食,在觀波亭中擺好棋局,寡人在那兒與張子對弈!”
太子槐起身,朗聲應道:“兒臣領旨!”
郢都大街上,迎黑時分,全身披掛的上柱國昭陽威風凜凜地站在戰車上。
禦手揮鞭吆馬,戰車風馳電掣般馳過幾條街道,在昭陽府前停下。昭陽下車,大步走入府門,家宰邢才聞聲,急率眾仆迎出。
昭陽頓住步子,對邢才道:“去,速召陳上卿來!”
邢才應聲喏,轉身急去。為交往方便起見,陳軫購置的房舍就在昭陽府斜對麵。不消一刻,邢才已經領著陳軫快步進府,趕至客廳。候有一時,昭陽洗漱一新,換身便裝疾步出來。
陳軫站起,揖道:“陳軫見過上柱國大人!”
昭陽竟不還禮,黑沉著臉走至主位,並膝坐下,伸手指著客位,冷冷說道:“坐吧,不要講這虛禮了!”
陳軫略一躊躇,起身至客位坐下。
“哼,”昭陽不無怨恨地白他一眼,“什麽大禮?什麽令尹之位?昭某算是瞎了眼,聾了耳,竟就鬼使神差地聽信上卿之言,舉兵伐宋,折兵六萬不說,這又失去陘山一十三城,昭某的臉皮算是丟盡了!”
“柱國大人息怒,”陳軫拱手道,“陘山之敗,過不在大人,隻在景將軍一人!”
“哦?”昭陽一怔,“此言何解?”
“據軫所知,”陳軫侃侃言道,“柱國大人兵分兩路,使景將軍隱兵陘山,避實搗虛,遠襲大梁,當是上策。可惜景將軍未聽柱國大人命令,中途擅自迴軍,這才陷入龐涓圈套,致使全軍覆沒,陘山丟失!”
“是是是,”昭陽連連稱是,“上卿所言極是。如果景合奔襲大梁,龐涓必迴師救援,昭某迴師夾擊,龐涓必將陷入苦戰,結局截然不同!”
“唉,”陳軫歎道,“看這樣子,許是柱國大人命中該有此敗了!不過——”欲言又止。
昭陽急道:“上卿大人請講!”
陳軫拖長聲音,緩緩說道:“此戰雖敗,於大人卻未必不是好事。”
“此話怎講?”
“楚地雖大,不過景、屈、昭三氏而已。這些年來,楚地雖說三氏鼎足而立,獨領風騷的卻是景氏。今景將軍兵敗身死,令尹大人年老體衰,今又白發葬黑發,景氏必將一蹶不振。景氏不立,屈氏無大才,未來數年,能在楚國振臂一唿的,舍大人其誰?”
“這……”昭陽眼睛連眨數眨,壓低聲音,拱手道,“上卿大人此言,隻可在此說說,若是他人知了,昭陽縱有十個舌頭,怕也解說不清。”
“大人放心,”陳軫亦拱手道,“在下雖是不才,卻知好歹。柱國大人待在下親如手足,在下焉能不識長短?”
“識長短就好!”昭陽笑了,“不瞞上卿,此戰雖是兵敗陘山,從長遠來看,昭某的確利大於弊!眼下項城未失,景合又死,昭某未添一兵一卒,仍與龐涓那廝鼎力對峙數月,在陛下麵前也算有了解說。如若不然,此番麵見陛下,昭某唯有飲劍服罪的命了!”
陳軫嗬嗬亦笑兩聲:“老聃雲,‘禍兮,福之所倚,’說的就是大人了!不過,柱國大人若要完全化禍為福,還需行施一計。”
“哦。”昭陽急問,“是何妙計?”
“你們荊人若是自行請罪,該行何方?”
“視罪大小而定,輕者賠禮道歉,重者肉袒膝行,背負荊棘。”
“若是這樣,柱國大人最好要受一番苦楚,來一個肉袒膝行,負荊請罪。”
昭陽似是豁然開朗,朝陳軫拱手道:“嗯,是了!”又思一陣,連連點頭,“是了,是了!在下早將景合違命一事表奏陛下,同時奏明在下戰果,破宋人關隘一處,破宋城二十餘座,斬首宋人數萬,後又迴兵力保項城,重挫魏軍,數月以來,使魏人不敢逾前半步,功莫大焉!此番麵君,在下居大功而不表,反而肉袒膝行,負荊請罪,陛下還不——”想到美處,哈哈大笑起來。
陳軫賀道:“柱國大人以退為進,前程無量!”
昭陽拱手謝道:“若有進取,也是上卿之功啊!”略略一頓,斂起笑容,“上卿大人,莫說這個了。在下迴來,所以急召上卿,是另有大事相商。”
“可為越人襲境之事?”陳軫直點主題。
“正是此事。”昭陽點頭,“上卿想必看到了,眼下局勢甚是危急。越人兵分兩路殺來,氣勢洶洶,陘山那邊又被魏人纏上,一時三刻難以脫身,陛下這又緊急召我,在下是首尾難顧,左右支絀了!”
陳軫微微一笑:“區區越兵,何足掛齒?”
“哦!”昭陽眼睛大睜,身子前傾,“敢問上卿,可有良策教我?”
陳軫俯身向前,昭陽會意,亦傾身相湊。
陳軫耳語有頃,昭陽頻頻點頭,臉上漸漸浮出笑意。
第二日晨起,天剛放亮,昭陽就梳洗已畢,駕車直驅章華宮。
辰時剛過,昭陽趕至三休台下,依陳軫之計,脫去上衣,露出裸背,吩咐下人將自己雙手反綁,褲角挽起,裸出兩個膝蓋,背上又插數根荊棘,緩步登上三休台。
早有宦人報入,內宰聞報迎出,將他引入觀波亭。
距亭三十步遠,昭陽兩腿一曲,肉袒膝行,一步步跪至觀波亭上,在威王前麵三拜九叩,泣道:“罪臣昭陽叩見陛下!”
“昭愛卿,”楚威王盯住他,顯然有些驚訝,“你這是怎麽了?”
“陛下,”昭陽泣道,“陘山失利,損兵折將,皆是罪臣之過,請陛下發落!”
楚威王緩緩起身,走到昭陽麵前,親手解去繩索,扔掉荊棘,扶他坐下,自己也於主位緩緩坐定,長歎一聲:“唉,陘山失利,若是追究起來,當是寡人之過。愛卿已經盡力了,這又何苦肉袒膝行?”
“陛下,”昭陽擦把淚水,“六萬將士,十三座城邑,全都失在罪臣手中,罪臣萬死難辭其咎。罪臣死罪,陛下可以不責,罪臣卻是不可自恕啊!”
楚威王大是感動,感歎道:“愛卿啊,陘山之事,其中曲折,寡人都已知了。愛卿力挽危局,功大於過,這又引咎自責,絲毫沒有文過飾非,實屬難得!”
“陛下——”昭陽淚如雨下,泣不成聲。
“此事兒算是過去了,”楚威王遞過來一塊絲巾,“來,擦一擦,寡人今召你來,是有要事相商。”
昭陽接過絲巾,卻是舍不得用,將之細心疊起,納入袖中,然後以袖拭去淚水,改坐姿為跪姿:“微臣謝陛下隆恩!”
“唉,”威王歎道,“愛卿啊,眼下局勢你也看到了,寡人不再多說,隻想聽聽你的看法。”
“迴稟陛下,”昭陽拱手道,“微臣以為,越人隻可和,不可戰。魏人隻可戰,不可和。”
“哦?”楚威王大是驚訝,抬頭望向昭陽,“請愛卿詳解!”
“楚、越百年來互無糾葛,更未結怨。此番突然掉頭伐我,或有原因。我當派使者前往越營,探明實情,曉以利害,許以實利,越王或肯退兵。魏人卻是不同。魏人伐我疆土,取我陘山十餘城池,占我疆土一百餘裏,殺我將士五萬餘眾,掠我糧食、輜重無數,此仇不共戴天哪,陛下!”
除戰魏之外,昭陽與令尹景舍的意見竟然如出一轍,大出楚威王意料。威王沉思許久,抬頭問道:“即使越人願退,魏有能將龐涓,愛卿如何勝他?”
“陛下放心,微臣已有克魏之計!”
“哦,”楚威王身子前趨,“是何妙計?”
“秦、魏久爭河西,不共戴天。我若結盟秦人,就可解除西北邊患,調出屈武大軍。微臣若與屈將軍合兵一處,能戰之士可有二十萬,莫說一個龐涓,就是兩個龐涓,微臣也可將其一並擒來!”
“與秦人結盟?”楚威王眉頭微皺,“秦人奪我商於穀地六百裏,這筆舊賬寡人尚未清算呢,談何結盟?”
“陛下,”昭陽應道,“結盟隻是權宜之計。待我破魏之後,再與秦人計較不遲。”
“那……”楚威王眉頭皺緊,“秦人若是不肯呢?”
“陛下放心,”昭陽身子湊前,“秦人與我遠隔大山,縱想圖我,也是鞭長莫及。魏人卻是不同。秦人欲通山東,魏人首當其衝,因而,秦人的真正對手不是我們,而是魏人。微臣已經會過秦國上卿陳軫,他承諾說,秦公甚願與陛下結盟,共同對魏。隻要陛下有意,秦公可率先兵出河西,襲奔安邑、崤山。魏王聞訊,必調龐涓大軍迎戰秦人。待龐涓趕往河西,我即趁虛直搗大梁,使龐涓首尾不能兩顧。”
楚威王陷入深思,許久,抬頭道:“嗯,愛卿所言,事關重大,待寡人細加斟酌,再行定奪。”